留住高雄的根 柴山祭誓師找回湧泉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留住高雄的根 柴山祭誓師找回湧泉之路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Ⅳ

2013年05月20日
本報2013年5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13年柴山祭以湧泉傳奇為主題。高雄市文化起源於柴山,每年民間團體都會舉辦柴山祭,有如歡慶柴山帶來的豐沛資源。今年柴山祭選於上周六(18日)登場,並以「湧泉傳奇」為主題,高雄市柴山會同時公布「尋找幸福湧泉」計畫,透過尋回穿梭在聚落的湧泉之路,重塑高雄城市面貌。

龍巖冽泉曾經是柴山以降,一直到內惟埤之間,最重要的灌溉水源,詩人曾以「龍澌百丈淵」來形容壯闊的水勢,今年的柴山祭,特別邀請廣播名人董立吟詠湧泉相關的詩歌,證明柴山湧泉的的確確存在的,等待著高雄人再度尋回。

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說,這幾年因為湧泉調查,開始思考水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去年龍巖冽泉冒出泉水後,更不禁思考龍巖冽泉原來面貌又如何,透過口述歷史了解內惟埤一帶民生、灌溉用水,都是來自龍巖冽泉,「尋找幸福湧泉」計畫於焉而生。

楊娉育指出,國外的湧泉一直冒,到了台灣只有下雨季節才會冒。地景的改變使得湧泉無路可走,潛伏到地底下,冒不出來,因此希望透過科學、人文、生態、產業以及都市規劃跨域合作,一圓柴山湧泉傳奇的夢。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歐正興表示,作為柴山的保育管理機關,從源頭做好,讓山上水土涵養好。他期待山下也能做好,高雄市政府能支持,潔淨水源與廢水不要同流合汙,讓民眾看得到水,也可以親水。

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郭添貴也說,濕地生態照顧好,大自然的生物就都會回來了,未來將盡力協助柴山龍巖冽泉復育。

除了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湧泉更是高雄的獨特文化。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說,高雄市國際化的過程,城市記憶不斷消失,在全球化下,高雄的都市面貌逐漸模糊,變得沒有特色。他說,柴山湧泉非常精彩,總質詢時將討論這議題,恢復柴山湧泉,成為最棒的記憶之處。

張豐藤表示,馬卡道族人存在和柴山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在鐵路地下化後,建議於原地進行綠廊營造,將馬卡道族與柴山湧泉連結在一起,重塑高雄的城市記憶。

高雄市農業局長蔡復進表示,高雄可保留的文化不多了,改造之後徒留現代化,反而少了文化的元素,能找到湧泉,他感到高興,或能成為高雄市的地方特色。

分區營造湧泉多元面貌

自強新村聚落中的湧泉,仍能發現豐富的生態樣貌。(攝影:邱郁文)柴山湧泉調查始於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的全台湧泉大調查計畫,計畫主持人之一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梁世雄表示,目前規劃將柴山湧泉分為三部分,西柴山以百年欖仁、西子灣沙灘湧泉為主,自然環境保存完整,未來需與國家自然公園以及中山大學協調,維持原貌即可。

南柴山以壽山動物園周邊為主,和愛河有連通,朝向將水泥化溝渠恢復為自然河道,部分水道還有鱸鰻,原始樣貌尚稱完整,若能恢復、維持,將改善愛河水質,愛河是高雄的城市之河,有如德國的萊茵河、法國的塞納河。

北柴山則為聚落型湧泉,龍泉寺、龍目井兩處為出水口遭封死,出水時間不確定約於端午前前後。此處營造重點,將入口水泥化恢復成原始樣貌,參照國外,發展成湧泉觀光、環境以及生態教育場所。

梁世雄表示,全球都將水治理集中於洪氾防治,台灣較忽略預防乾旱,湧泉是穩定的水資源來源,在水資源治理上不容忽視。「我們現在做的是恢復式的保育,要將已遭破壞的湧泉恢復,和國外保育湧泉不同,若能成功,不但值得成為其他城市效法,也將成為一個國際間重要的案例」

保育湧泉帶動特色產業

湧泉保育不但提供穩定的水資源,更成為當地產業特色。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也以日本阿蘇郡知名的源兵衛川湧泉為例,景觀創造了當地旅遊觀光特色,當地發展湧泉水產系,包括保護澤蟹的湧泉米、蔬菜、豆腐、醬油、拉麵等,另外更以當地湧泉中的水生植物梅花藻做成冰淇淋及調味咖啡,值得效法。

邱郁文說,湧泉發展伴隨著人類文化,柴山應優先做好山林保育,不要再砍樹了,讓孕育水泉的源頭得以保護。

柴山會也規劃了以調查計畫中北柴山聚落為主的解說路徑,從柴山生態教育中心出發,沿著龍泉寺、北登山口(龍巖冽泉)、林家古厝、龍泉宮、石頭公廟,一直到牛奶館,並於北登山口及牛奶館提供駐點解說員,讓民眾體會柴山湧泉之路,為聚落發展佈局。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