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世界環境日 全球生態研究起跑

知性專題 [自然生態]台灣的區域生態特色─脊樑山脈生態環境的垂直分化
環境新聞 世界環境日 全球生態研究起跑
墨西哥石油公司宣誓減少溫室氣體
阿根廷在巴塔哥尼亞成立首座國家海岸公園
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能源交易 可能會導致溫室氣體大幅增加
夏威夷州購得出現在著名電影中的美麗海灘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5
理性關懷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伙伴關係與環境教育
專  欄 [黑潮觀點]海洋與海洋意象(一):海洋
訊息托播 [活動訊息]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6.14
[大地與人的對話]復育螢火蟲的賴胤就老師 6.9
本會訊息 台灣環境事件工作小組聚會 6.9
即將發行電子報全文版-開始接受訂閱預約啦

[自然生態]台灣的區域生態特色─脊樑山脈生態環境的垂直分化 >>>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溫帶闊葉林]亦稱樟殼林帶,林內有非常豐富的各種樟科、殼斗科植物果實所以嚙齒科動物也相對較多。  我們已經談過,臺灣擁有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全要歸功於擁有極多樣化、可供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 

  而形成棲地多樣性的原因,有:地理位置適中,洋流環繞;地形陡峭多變;氣候、降雨條件的南北差異等。以下,我們將嘗試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台灣複雜多變的生態環境。

脊樑山脈生態環境的垂直分化

  由先前介紹<台灣的植物生態帶>中,我們已經知道臺灣的整體生態架構,基本上是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態帶。相對於全球氣候帶,它們是: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寒原、3500-3000公尺的亞寒帶針葉林帶(冷杉林帶)、3000-2500公尺的冷溫帶針葉林帶(鐵杉林帶),2500-1800公尺的涼溫帶針闊葉混淆林帶(檜木林帶),1800公尺以下則是闊葉林生態體系。

  闊葉林生態系中,又分為暖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闊葉林帶及熱帶闊葉林生態體系。臺灣全島四千多種維管束植物中,就有75%以上的種類分布在闊葉林生態體系中,其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森林功能的多樣化,無疑是臺灣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背景環境。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世界環境日 全球生態研究起跑 >>>

  義大利,杜林,2001-06-05 (ENS)-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政府官員與環保團體,正計畫對全球的野生生物棲地與生態系進行一個聯合性評估。這個星期的2001年世界環境日,在紐約、東京與義大利杜林的慶祝活動中,聯合國環境計畫署一併公佈了這項計劃。

墨西哥石油公司宣誓減少溫室氣體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05 (ENS)- 全球第五大的墨西哥石油天然氣公司,正式公佈該公司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且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家公開宣佈這項行動的公司。墨西哥石油聯合其它八家跨國企業,共同加入由美國環保團體「環境防禦」所組織的氣候行動聯盟,目標是抑制全球暖化。

阿根廷在巴塔哥尼亞成立首座國家海岸公園 >>>

記者 Alejandra Herranz 報導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2001-06-05 (ENS)- 阿根廷的第一個國家海岸公園在週一成立,以此慶祝世界環境日。世界野生物基金會的阿根廷Vida Silvestre分會,剛獲得海邊的一座大面積農場,它將與國家與州政府一起保護與管理這塊地區。

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能源交易 可能會導致溫室氣體大幅增加 >>>

  加拿大,多倫多,2001-06-05 (ENS)- 大衛鈴木基金會發表的一份新報告指出一個令人錯愕的數據。如果渥太華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產量來供應美國的需求,加拿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上升至超過京都議定書所設標準的44%。批評人士指控美國能源計劃,說它將加重已開發國家為溫室氣體所造成既有的沉重負擔,而這份報告對此提供了進一步的抨擊。

夏威夷州購得出現在著名電影中的美麗海灘 >>>

  美國,夏威夷州,卡艾島,哈那雷,2001-06-05 (ENS)- 迷人的陸瑪哈伊海灘,位於艾卡島南方海岸,曾經因為是電影「南太平洋」的場景而著名。現在,這片海灘的所有權,已經從原來的私有地主手中,轉移成為夏威夷州州產,以保護這一處風景宜人的海灘。「公共土地信託」自多年的私有地主手中,買下這片40英畝的海灘地。這片土地目前已讓予夏威夷州政府,以公共資源的名義來管理它。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8 >>>

  • 溫州街水渠 可望保留:地方人士為溫州街45巷內一條歷史300年的公圳水渠陳情,環局同意簽報撤回填平計畫 (台北 中國時報)
  • 專用垃圾袋取得商標權:偽造專用垃圾袋者,將處以三萬元至十萬元罰款並課以刑責外,對於同時違反商標法者另可處一年以下徒刑及偽袋單價500至1500倍之罰款 (台北市 中國時報)
  • 廢油入侵 台中港池嚴重污染:從梧棲鎮自強路雨水下水道,排放出大量廢機油,沿梧棲大排流入台中港池,造成港池嚴重污染 (台中港 中國時報)
  • 搶修神社 規劃詩詞公園:市定古蹟「新竹神社」主體建築已經極度破敗,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將投入200萬元作為緊急披護和支撐工程經費;市長蔡仁堅希望五年內完成「詩詞公園」的規劃 (新竹 中國時報)
  • 台鹽"鹽路"明年換路走:台鹽為節省成本,擬由產地透過公路貨運運往中、北部再製,明年7月1日起,將捨鐵路就公路,屆時數十年歷史的「鹽路」將面貌一新 (台南縣 中國時報)
  • 大退潮澎湖盜採風又起:紅鬍魁蛤與黑石蟶附生珊瑚上,採捕必須敲碎珊瑚,陸續公告禁採,但海域開放後,執法不易,近日逢大退潮,不少村里反應盜採復燃 (澎湖 中國時報)
  • 保育人士疾呼 為金龜留塊樂土:隨著解嚴後的中、高密度開發,濕地面積快速縮減,使得為大地增添野趣的兩棲爬蟲類動物,在野外已難得見到牠們的蹤跡 (金門 中國時報)
  • 淨化綠島 海裡撿垃圾:每個月最後一週週四將訂為海洋清潔日,幫綠島海域做環境打掃 (綠島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8 >>>

  • 中國設立專項基金研究電池污染防治問題 (廣東 中國新聞社)
  • 11噸甲苯威脅鶴地水庫:廣西陸川槽車與貨車相撞,危險化學品落入盤龍地段支流區域 (廣東 人民日報)
  • 2001年度福特汽車環保獎在北京正式啟動:本屆活動除了原設置的“自然環境保護”和“環保教育獎”,新增“青少年環境項目”獎 (北京 人民日報)
  • 40億元難清滇池水:滇池屬老年性高原湖泊,上游湖水少,湖水交換周期長,自淨能力差,無疑都增加治理的難度,想恢復生態系統,還需巨額資金和20~30年的時間 (雲南省昆明市 北京青年報)
  • 天津整治煤炭污染:天津港北港區的煤炭裝卸全部轉移到天津港南疆,“黑白”貨物實行分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煤塵給濱海新區環境帶來的污染 (天津市 新華社)
  • 河北省污染企業反彈率達30%:安新、清苑、邯鄲、磁縣等土煉鉛、土煉鋅、土煉焦大面積反彈﹔深澤縣小肥皂企業屢禁不止﹔任縣造紙廠污水處理設施尚未建成,明目張膽地排放污水 (河北省 河北日報)
  • 南京城市道路改造揚塵擾民問題嚴重 (南京 中國環境報)
  • 內蒙古草原今夏成“火爐”:持續高溫,內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旱象嚴重,致使部分農田難以適時播種,牧草不能按時返青,人畜飲水發生困難 (呼和浩特市 新華社)
  • 節水專利亟待開發:節水形勢逼人,專利卻塵封已久,企業要敢於做開發新品市場先鋒 (中國 今晚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5 >>>

  • 環保團體與布希政府人員 為能源政策問題會談
  • 建築業營造商與承包商聯合組織支持布希的能源計劃
  • 美國魚類及野生物保護署政策 重新開放公眾評議階段
  • 加州河川將得到永久保護
  • 核廢料移送系統 將取代工作人員在高輻射區的工作
  • 威廉密特企業捐出土地 以保護重要棲地
  • 緬因州廢核電廠附近地區 將接受輻射檢測
  • 公有土地私有化的作法 可能會被恢復
  • 耐吉公司率先計劃 回收舊運動鞋再製為塑料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伙伴關係與環境教育 >>>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

  環境教育的中心思想為人與環境之互動,即人要師法大自然;而人與人的夥伴關係應定位為-輔導人與自然間良性互動之機制;不宜反客為主,過度強調人與人的互動。在愉快的氣氛下接觸大自然,易於建構人與環境之良性互動關係,並應儘早在孩童期間以直觀感性方式建構之...同時培養孩子的大地觀:人演化自大自然,依賴大自然而生存... 

  大手牽小手,走入大自然,建構孩童與環境間安適祥和的夥伴關係,就能一生享用大地的快樂,感恩於大地的供養,以回報大地的慈悲...

[黑潮觀點]海洋與海洋意象(一):海洋 >>>

演講者 :廖鴻基
文字整理:陳雅芬

海洋在哪裡?

  海洋在哪裡?閉上眼想一下……直接的聯想是什麼?
  海洋在地圖上。
  坐火車走北迴線往花蓮,可以看到海。 
  海洋在我家旁邊。小時候住在漁村,海就在我家門口。
  海在我想要看到的時候,就會出現。
  海在我家後面。

  海洋一直出現在我的生活經驗裡面,小時候住在台東,爺爺每天傍晚都帶我們去海邊散步。覺得我是海洋的女兒,好像我特別習慣在靠海的東部地區來成長,這樣我會長得很好。

  不管我心情好還是不好,我都會想去海邊,看海浪,看!這麼漂亮。海是可以抒發情緒、可以靠近的地方。

  海是從我家走幾步路就可以到的地方。我沒有體會過沒有海洋的那種感受,覺得身邊就是海,一走出門口就看得到海、海上有船;如果想到海邊走走,幾步路就到了。 

  海在很高的地方,只要你站高一點,就可以看得到海。 

  海在我的眼前。我住的地方是只要想看的時候就看得到,非常清楚。我是在海裡面游泳長大的,對於花蓮海岸的變遷感觸良多。

  我想,在花蓮或台東長大的孩子,如果不是住在山裡,那麼對海一定會有感覺,你很清楚知道海在哪裡──比如問我海在哪裡,我會手一比:在那裡,就是在那個方向──我們知道海在那個方向,在花蓮這麼小一個城市尤其是這樣,平原很狹窄,一條馬路可能一頭頂著中央山脈、另一頭就頂著太平洋的堤防。我們有太多的記憶、太多的活動,經常都是在海邊,現在回想小時候,記憶最鮮明的都是跟海洋有關的:阿嬤拉著我的手在海邊散步、看日出、撿石頭……都是這樣的印象。 

  海洋對於我這樣四十幾歲年齡的人來講,是伴隨著生命成長過程的,自己也見証了花蓮海岸那一些變化過程。海洋很親密,少了它會想念它。會聞它的氣味,它有它的味道是我從小就很熟悉的。小時候住在海邊的南濱街,早上四、五點爸媽就帶我們走過堤防,那裡就是海。當兵時在南沙群島,那裡完全是海洋的境界,跟我們這邊完全不一樣,那時候才體會到什麼叫季風、看著太陽或月亮從平靜無痕的海面跳出來…尤其月出時分的海面,那種平靜,月亮升上來……這樣的印象二十年來無法忘懷。

  海是生命。海洋伴隨著我們的生命成長。

  的確,海不遠。事實上,海的距離並不遠。

遙遠的海洋

  台灣是個36,000平方公里的大島,四面都是海,只是過去我們眼光好像都看向中原那邊,一直處在「中國」這樣一頂政治的大帽子底下,好像我們是個大陸型國家、我們跟海洋無關。長期的戒嚴也讓我們不容易靠近海洋,以前花蓮的七星潭或海邊到處,下去一會兒,海防阿兵哥就拿槍比著你,不讓人到海邊活動,中秋節晚上到海邊賞個月也許就會有海防來干擾…這些讓我們跟海洋的距離慢慢拉開,甚至很多人(尤其年輕的孩子)沒有機會碰觸到海洋、沒有機會像我們這樣年紀的人一樣有海洋伴隨著生命成長,現在年輕的孩子可能已經失去了「海洋」這個意象。

  想一想,其實從台灣的任何一個位置,要到達海邊、或者要看到海洋,都不難,即使像南投是個不傍海的縣份,但只要登過山崚線,在奇萊山往東邊看,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海洋跟我們的關係都很近──卻為什麼又那麼的遙遠?

海洋對我們的意義

  海洋跟我們到底什麼關係?海洋的存在或不存在跟我們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去發現海洋又有什麼意義? 

  海洋就在這裡,想想海邊、想想海浪,不都是我們很熟悉的畫面?住在台灣,很多人有一個習慣是,心情不好時到海邊走走、到海邊散散心。

  假如抽乾海水,看看衛星探測下的台灣地形:西邊是淺窄的海床隔著歐亞大陸,東邊是深闊的太平洋海盆看不到邊際。當我們以中國的位置當作中心,那麼台灣的確是一處邊陲;但我們轉頭面向太平洋,會發現台灣成為一個起點,東台灣不是「後山」──這是海洋觀點看到的台灣。

  從空中鳥瞰台灣,看見中央山脈主脊走向偏近東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很多很多,這是奇蹟般的一座島嶼。「山海台灣」最能形容我們的島:小小個島,山脈這麼高、海洋這麼寬闊這麼深。如果你認同這裡是山海台灣──有山有海才是台灣──那麼缺少了海洋,這個島嶼就不完整,就缺少了一半。海洋跟我們什麼關係?我們要拾回海洋這一半,海洋的精神、海洋的自信,才能夠充份自我定位,山與海加在一起,我們才能夠大步走出去。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活動訊息]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6.14 >>>

  時 間:6月 14日 (四) 下午 2:00~4:00
  地 點: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二樓會議室
  講 者:李永展 (中華大學綜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李惠玲 (02)23630231轉2690轉115
  E-Mail: LHL@gcc.ntu.edu.tw

[大地與人的對話]復育螢火蟲的賴胤就老師 6.9 >>>

  播出時間:6月9日 (六)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夏天即將到來,由於人們的喜愛,螢火蟲的復育又將是熱門的話題,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在崇德國小復育螢火蟲的賴胤就老師。

  賴老師今年50多歲,在小學教書有20多年了,他從小在屏東鄉下長大,有充滿野趣的童年生活,當了老師之後,教的是自然科,近十年來都投注心力在螢火蟲身上。他在崇德國小成立了螢火蟲教室,還經常舉辦螢火蟲生態活動,學校網頁也有螢火蟲專區,讓大家對螢火蟲生態有更多瞭解,本集節目,我們就和他一起去看看螢火蟲吧!

[本會訊息]台灣環境事件工作小組聚會 6.9 >>>

  日 期:2001.06.09 (六) 下午3:00
  地 點:耕讀園和平店 (捷運古亭站第五號出口)
      位置圖:http://www.teanet.com.tw/5.introduce/和平店.ht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呈現台灣環境事件之歷史紀錄,決議邀請各界伙伴(志工)參與,主要工作目標:第一階段列出台灣環境事件年表;第二階段為各環境事件之詳加說明,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加入,詳情Email: ecostory@etf.ngo.org.tw

[本會訊息]即將發行電子報全文版-開始接受訂閱預約啦 >>>

  還記得週年慶時,我們對您許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將於近期內發行的承諾嗎?

  這是真的,在系統處於相對穩定情況後,特別是還經歷了東方科學園區事件等波折...,我們即將於一週後發行全文版了!

  為使全文版與摘要版的功能區隔更為明顯,今後摘要版的摘要編輯將更為簡潔(),您可依照個人需求或閱讀習慣,選擇訂閱全文版或摘要版。

  6月11日開始將正式發行全文版,如果您未將訂閱設定更改為全文版,屆時將會收到新版的摘要版。

  即日起,開始接受全文版訂閱預約: econews3@etf.ngo.org.tw


 新版摘要版請參考  (舊版摘要版)

[黑潮觀點]漫談島嶼的可能 >>>

作者:張瑋琦

  離開居住超過三十年的故鄉,來到一個比台灣更大的島國──日本,我才開始了解「島嶼國家」可能有的作為...做為一個島國,擁有一大片海,也許並不比擁有一片大陸來得貧乏...

  來到日本,首先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有這麼多關於海洋及島嶼的研究...這些關於日本列島及海洋的生態、地質、文化、社會等等的研究,統稱為「島嶼學」...

  到了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日本跨出島嶼邁向世界的野心並沒有改變,只是手段變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上的某些島嶼曾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日本認為這些太平洋島國是外交上重要的友邦,於是對這些島國投入了「全民外交」...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