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中國於溫室效應氣體的控制優於美國
知性專題 [鯨豚簡介]生殖行為-求愛及交配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歐盟永續(能源)計劃面臨瓦解
中國於溫室效應氣體的控制優於美國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0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0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5
理性關懷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海馬的貿易
[環境關懷事件]大學「山地服務隊」的省思!
專  欄 [專欄作家-黃怡]動物與文學 (一)
活動訊息 [活動]「石滬傳奇-海洋生活夏令營」 7.19-21
[演講]濕地保育-漢寶生態園地 6.24
[演講]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法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6.22
[大地與人的對話]漁業資源保育的作業情形 6.21
本會訊息 感謝 陳誠亮先生6.20捐款$2,000元

[鯨豚簡介]生殖行為-求愛及交配 >>>

  為了能夠成功的生殖,雌雄鯨必須先找到對方,然後再經過一連串的行為,才能成功的交配。人類如何選擇配偶,我們也可以想像鯨類是如何選擇的。

  做長途遷移的鬚鯨通常只有兩隻──雌鯨和幼鯨。那要如何遇到另一半呢?大部份的鬚鯨非常忠於牠們的繁殖地和攝食地,所以牠們總是能找到配偶。雖然生殖活動的時間有些差異,可是在交配和生育的時間都有同步性。在南半球的冬天,南方露脊鯨會在阿根廷的近岸海灣育幼。雖然成熟個體會有社會及交配行為,但是並不會懷孕,只有在攝食地才會懷孕。交配時通常有三隻雄鯨圍繞一雌鯨,最多會有六隻雄鯨,其中一個雄鯨會在水下支持雌鯨,其他的雄鯨和她交配,但是只有返回繁殖地的遷移開始之前的交配行為才是有效的。

  灰鯨的交配行為全年都可以見到,但是只有在12月的前三週開始懷孕。此時灰鯨開始準備向北游,順著東北太平洋洋流到達北美的沿岸。交配行為包括了五隻或更多的個體,牠們相互成群亂擠亂轉,在十三個月之後產下幼鯨。

  大部份有效的交配行為都是在返回繁殖地的遷移開始之前發生。求愛行為通常是成群的,包括了一隻雌鯨和數隻雄鯨(目前只確定大翅鯨是這樣的行為)。南方露脊鯨、弓頭鯨及灰鯨的雌鯨通常都和一隻以上的雄鯨交配,但雄鯨之間的交互作用並不是非常具有侵略性,這可能是一種精子競爭(sperm compition),也就是雄性會在雌性體內稀釋其他雄性的精子。精子競爭和蔭莖的長度及睪丸的大小有關,較大的睪丸產生較多的精子,而較長的蔭莖可以將精子輸出到更接近卵巢的地方。但是大翅鯨的交配系統並不是精子競爭。雄性大翅鯨會防止其他雄鯨和他的雌鯨交配,所以雄鯨之間的攻擊行為非常激烈,而雄鯨的睪丸和蔭莖也相對較小。

  齒鯨有別於鬚鯨,比較沒有明顯的生殖季節,但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種類通常有一生殖高峰,齒鯨的社會行為保證牠們可以找到配偶,在交配期時雌性會產生一些變化,包括生殖器形狀和顏色的改變,在排遺或尿中釋放一些荷爾蒙及產生一些特別的行為。雌鯨會在雄鯨曾經游過的路線釋放這些排泄物,雄鯨會跟著這些「信號」找到雌鯨。

  鬚鯨在交配時是腹部相對,頭朝上或是雌鯨在水下腹面朝上,雖然後者是雌性在雄性下方游,但是通常雄性也會在雌性下方滑過。任何的年齡和時間,即使是在同性之間,都會練習這樣的行為,但通常不會發生交配。求愛的行為包括追逐、同時浮出水面、躍身擊浪(breaching)及胸鰭相互接觸。這些行為都是顯而易見的。聲音也可提供性別、情緒上的訊息,可是比較不容易觀察。在港灣鼠海豚及瓶鼻海豚在求愛時都會發出脈頻式的聲音,另外大翅鯨也會利用歌聲吸引雌鯨。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歐盟永續(能源)計劃面臨瓦解 >>>

  瑞典•Gothenborg,2001-06-15 (ENS)- 歐盟領袖準備大為削弱由毆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呈交、待其批准之永續(能源)發展策略。歐盟刻正於瑞典Gothenborg舉行高峰會,各會員國領袖就全面性的永續能源計劃,很可能決定不設定具體的行動目標與時間表。

中國於溫室效應氣體的控制優於美國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01-06-15 (ENS)- 儘管美國白宮聲稱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最大的排出國,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卻指出,自1997年起,雖然中國之經濟成長高達36%,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減少了17%。相較於此,自1997年,美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增加了1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0 >>>

  • 環評會學者專家委員 環保署即日起接受公開推薦(環保署遴選委員會選聘14位新任環評委員 執行環評審查工作)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營建工地土石堆置場廢水管理環保署採新措施(6月底前公告新管制措施 要求業者施工前提出「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 (台灣 中央社)
  • 資源回收績效好垃圾減量待加強 (近一年半資源回收率達百分之十五推動垃圾減量 從源頭管制環境汙染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基隆 聯合新聞網)
  • 雲林縣麥寮外海發現油污污染 (油污已漂離麥寮外海 油污污染可能是輪船廢油造成 由於汙油漂移快 縣府已經通報行政院環保署) (雲林 中央社)
  • 海洋污染法上路缺配套措施 (海洋污染法通過實施 罰責重 基隆區漁會 認為應在相關防污染設施完成後再實施否則對漁民並不公平) (基隆 中國時 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0 >>>

  • 家用車:只要環保就能免稅 (國家經貿委與國家環保總局即將出臺最新政策 用經濟手段鼓勵汽車廠家發展環保型汽車) (中國 財經新聞)
  • 浙江:加大整治污染力度切實提高環境質量 (按照要求 高標準 嚴要求 找差距 查不足 嚴格執法) (杭州 人民網)
  • 黃土高原生態難題有解 (7省區統一規劃建設生態屏障截住流入黃河泥沙) (黃土高原 新華社)
  • 賀蘭山成為中國植物資源的寶庫 (處於植物區系 植被類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為中國的植物資源寶) (賀蘭山 地方連報網)
  • 首鋼承諾煙粉塵排放下降60%以上 (建設汙水處理廠等17個重點環保及節能節水專案 使廠區煙塵 粉塵 二氧化硫等汙物排放量下降) (北京 地方連 報網)
  • 吉林省查破非法捕獵野生動物案 124只鳥放歸自然 (黑頭臘嘴鳥(豆臘子鳥) 紅肋繡眼鳥(貝勒鳥) 普通鷥(懶大膽) 黃雀等) (長春 新華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5 >>>

  • 保育人士與漁業組織共同合作尋求海洋漁業政策管理之改變
  • 熱帶風暴Allison侵襲 一萬人無家可歸
  • 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 (NOAA)
  • 受污染之雲塊有可能造成不調和之冷卻作用
  • 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 (NOAA)
  •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生贏得能源部舉行之未來綠色跑車競賽
  • 科學家發現更有效利用植物酵素的方法
  • 蝦類減少可能損及大型湖魚
  • 海洋生物保育人士齊聚抗議世界各國之聲納對鯨豚的影響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海馬的貿易 >>>

  包括活的及曬乾的海馬,每年的交易量可能超過二千萬隻,範圍涉及32個國家和地方,遍及南美厄瓜多爾至澳洲一帶。 

出口國部份: 

  最少有22個國家或地區輸出海馬到其他國家。資料缺乏和差異使瞭解海馬貿易的工作十分困難。有些海馬是循正式管道出口的,但大部份則不然。例如印度人把海馬放於行李中乘飛機帶往新加坡;海外華僑回國時把海馬帶返家園;大量的海馬在中越邊境交易,經常是非法進行的;商人把海馬塞進從菲律賓運來的海蔘中偷運;乾海馬與石斑魚由船隻從菲律賓運至香港;台灣人與中國大陸的漁民在海上交易海馬;印尼人以之為禮品送給在台灣的親友;在澳洲,海馬出口數量低於兩公斤者,無須報關。 

較大的出口國有: 

出口國

受保護否

用  途

目前情況

印 度

海馬在當地不受保護 偶而用作藥材,但大部份出口到新加坡,一部份到馬來西亞

 

在泰米爾那德邦的帕爾克灣(Palk Bay)沿岸,由於海蔘產量下降,導致漁民轉移注意到海馬身上,結果促使補取海馬活動自1990年起遽增。1995年在當地的實地調查顯示,泰米爾納德邦的漁民,每年漁產銷售量中就包括了至少130萬隻(或相等重量達三千零四十公斤)的海馬。

菲律賓

不受保護

用於醫藥及作為吉祥物或辟邪物,大部份輸出到國外供應亞洲及西方的水族貿易及世界手工藝品市場

調查數據顯示,菲律賓的海馬出口量每年可能有11公噸或470萬隻乾海馬,單是義大利每年便從菲律賓輸入可能達九萬隻乾海馬供應珍品市場之需。

泰 國

不受保護

 

每年輸出海馬可能達15公噸或相等於450萬隻的海馬(1989年的數字),大部份的海馬都輸往中國、香港、台灣等地。

越 南

 

 

近年,越南的海馬出口大有增長,現在每年的出口量可能已超過5公噸,大部份輸往中國。雖然越南境內有不少華人,但當地的海馬使用量頗低。 

進口國部份:

  已知的海馬淨進口地最大者有中國、台灣和香港。新加坡應該是其中一員。有些國家本土沒有出產海馬,卻售賣海馬珍品或以海馬為水族寵物,所以也應該視為海馬的淨進口國。此等國家包括加拿大、德國、荷蘭和英國。總括而言,最少有十三個國家或地區輸入海馬,有些既是進口地又是出口地,美國便是其例。 

較大的進口國有:

進口國

用  途

目前情況

大陸

 

可考的少數紀錄顯示泰國是大陸的最大海馬供應地。1995年一項在大陸進行的調查,三個不同省分的6位受訪海馬進口商,引證泰國是他們主要或唯一的海馬供應來源。在過去十年裡,海馬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以每年百分之八-十的速度持續增長,在中國南方及東南沿岸港口地區,大進口商把海馬直接運到藥廠,或運往中國其他地方;中越邊境也是交易熱絡的地方。大陸國內每年的貿易量可能超過二十公噸或相等於500-600萬隻的海馬。

台灣 

在台灣海馬被售做傳統中藥、水族觀賞魚類和珍品等用途。

眾多進口國中,唯獨台灣備載有詳盡的海關統計數字。數據顯示,台灣起碼自1983年起已大量輸入海馬。大部分是從泰國進口。

香港 

香港人主要將海馬做中藥和補品之用。也有些活海馬做水族觀賞之用。

香港是海馬貿易的重要轉口港,估計每年至少在境內使用7公噸乾海馬,且轉運不少數量到中國內地、台灣及其他地區。直至70年代止,在香港也有捕撈海馬,但產量極少。

  香港人主要將海馬做中藥和補品之用。也有些活海馬做水族觀賞之用。香港是海馬貿易的重要轉口港,估計每年至少在境內使用7公噸乾海馬,且轉運不少數量到中國內地、台灣及其他地區。直至70年代止,在香港也有捕撈海馬,但產量極少。 

本文摘錄自【野生動植物網http://www.wow.org.tw/

[環境關懷事件]大學「山地服務隊」的省思! >>>

作者:趙中麒 (台大政研所碩士班,曾任東吳大學原住民課輔社創社社長)

  學期進入尾聲,各大專院校以原住民族部落為營隊地點的「山地服務隊」即將在學期結束後進駐所欲出隊之部落或學校。值此新世紀時刻,身為知識份子的大專學生對於「山地服務隊」的營隊理念與認知是否也應有另一番新的體認?筆者在長期接觸部落多年,基於親身體認與關懷,願意提出經由深切反思後的心得與即將於寒假進入部落的同學分享。

  長期以來,「山地服務隊」一直是各大專院校服務性營隊的要角,許多日後從事人類學研究或原住民族文化工作的漢族朋友也多是因為參與「山地服務隊」而與原住民族結下不解之緣。然而,由於原住民族部落經濟、文化與倫理的崩解是因政府枉顧民族殊異與文化分歧,同時基於漢文化沙文主義的漢化同化政策所造成,因而,過往「山地服務」一詞本身即隱含了高—低或優—劣的階級、民族之分。因為對於主流社會的漢族朋友而言,「山地人或山地同胞」是相對於漢民族的小老弟,而作為老大哥的漢民族是來「服務」小老弟、「幫助」這些「同胞」早日適應、跟上以漢民族文化量身定做的主流社會。

  同時,由於「山地服務隊」已成為各社團每年寒暑假的「必辦活動」,並未嚴謹深刻思考「山地服務」存在的背後原因,以進而終結「山地服務」。於是,我們每年都會看到許多懷抱「服務熱誠」的同學進入部落後以欣賞異文化的浪漫情懷遊走於部落中;以高傲的知識份子姿態批評部落特殊文化風俗;由外在者角度拒絕學習或檢視傳統已然崩解的部落結構,以及因之而來的脫序模式,進而加深自身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省;或者以「漢人原罪」的贖罪態度盡力「幫助山地人」以進行自我救贖。

  結果,在一次次的營隊、檢討會後,「山地服務」仍然只是「服務」,對於參與「山地服務隊」的同學而言仍只是另一次的營隊經驗;「山地服務隊」仍未被思考其存在的意義對於整體社會而言是否正常,欠缺主動自省能力的同學亦未曾藉由參與活動完成「反省」此一身為知識份子的責任;各服務性社團以「永續經營」的認知所籌畫的「山地服務隊」也仍只是持續在所出隊的部落或學校「永續出隊」下去——大學生來了,一切如昔,大學生走了,一切如故,什麼都沒改變。

  正如筆者前文所言,原住民部落的崩解是政府所執行之政、經、文整體政策所造成,因而奠基於此的「山地服務」本身之存在即是社會發展的非正常現象。誠然,任一社會均會有身處於弱勢的「特殊類屬」,例如受暴婦女、勞工等,因而也會有相應的服務機構或單位,而這些「特殊類屬」當然也非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但若一個「民族整體」均因政府殖民政策而從屬於弱勢甚而成為被壓迫的對象,而有對一個「民族整體」的「服務活動」,我們就必須仔細審慎思考「山地服務」存在的意義為何,以及是否要破除「山地服務」。

  筆者認為,大專院校服務性社團的「山地服務隊」絕不是一個需要「永續經營」的營隊,而是一個以「終結山地服務」為理念、以實現「部落自治自主」做為「終結山地服務」此一目標的營隊。而這個理念或目標的達成在政府以主動積極政策解構漢文化政經體的不可期待性下,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山地服務隊」的一份子理所當然須肩負起這個責任:步入部落後,鼓勵部落青少年文化尋根從而建立積極民族意識;部落課輔協助青少年提昇教育水平以利在漢民族強調文憑學歷的社會中取得有利的發聲位置;以及,每一位曾經參與過「山地服務」的同學在步出部落後共同為解構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而努力。

  或許過往的「山地服務隊」雖然也曾培育出些許懂得反身自省,願意基於民族平等態度與原住民族相處的同學,但在新世紀的此時,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更嚴肅思考「山地服務」的本質,並在營隊理念上加諸更積極的責任。換言之,「山地服務隊」絕不是一個僅僅提供給來自不同民族屬性的隊員觀光異文化的營隊,其營隊活動也不是一個單純體驗不同生活、文化經驗的「服務性」活動,更不是一個在毫無反省能力下佐證社會對原住民族刻板印象的媒介。反之,「山地服務隊」絕對是一個強調知識份子參與社會實踐的營隊,他的目的也絕對不是「永續經營」,而是「終結自我」。

  終身獻身阿爾及利雅獨立運動的黑人知識份子法農(Fanon)曾於臨終前鉅著《大地不仁》書中豪語:「為了我們自己與人類,同志們,我們必須翻轉出新的一頁,我們必須以新的觀念奮鬥,必須不懈的朝向新的人類境界行進著。」如果我們自許為知識份子,願意實踐我們的理想與熱情,就讓我們在成為「山地服務隊」一員的同時,也勇敢的承擔起我們的責任,和所有曾經以及現在的夥伴在新的世紀一起為「翻轉出新的一頁…朝向新的人類境界」—終結山地服務、實現部落自治自主、解構漢民族文化沙文主義—而努力。

本文轉載自【原住民電子報九之四http://www.watahope.idv.tw/abomagazine/

[專欄作家]動物與文學 (一) >>>

作者:黃怡 (本文係作者於1999年11月在台大演講的講稿)

引 言
<<我的呼籲>>
(摘自史懷哲醫師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發表的演說)

  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原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命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的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這種倫理否定這些分別,因為評定生物當中何者較有普遍妥當性所根據的標準,是以人類對於生物親疏遠近的觀感為出發點的。這標準是純主觀的,我們誰能確知他種生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對全世界又有何意義?這種分別必然產生一種見解,以為世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能隨意破壞或傷害牠們。由於環境的關係,昆蟲或原生動物往往被認為沒有價值。但事實上,我們直覺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種精神工作,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態度,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價值。同時,獲得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需要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採取尊重的態度,就像對自己一樣。這時候,我們便進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一、尊重生命:一種超倫理的神秘主義

  今天,大家手上都拿到一份史懷哲醫師在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所發表演講的摘要。史懷哲醫師活了九十歲(1875∼1965),得獎時候是一九五四年,他七十九歲那年。這位將他五十二年歲月獻給倫巴蘭(Lambarene,位於今天的非洲加彭)病患的的醫師,同時也是一位引起爭議的神學家,以及巴哈音樂的卓越詮釋人與研究者,他曾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倫巴蘭」。在這篇名為<<今日世界的和平問題>>(The Problem of Peace in the World of Today)的演講中,他鄭重向世人公開推薦「尊重生命」四個字,而且認為唯有這麼做,世界才能避免殺戮與動亂,使文明回到正軌上來。

  我沒有忘記我們要上的課是「動物與文學」,關於動物權與生命倫理的課,恐怕已經上過了,你們中間很多人,祇要是比較用功的,大概也都讀過了辛格(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而且感觸良多,因為其中所宣稱的倫理觀,可能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完全南轅北轍。影印史懷哲的這三段話給你們看,是想再一次提醒各位,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世人(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知識份子),幾乎很少不是因為史懷哲的「尊重生命」四字,以及有感於他一生的思想與實踐,而開始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關懷生命的人生哲學。可以說,史懷哲本身的經歷與言論,就是本世紀最珍貴的文學,而講到動物與文學的關係,我們不能不首先提提這位先生。

  史懷哲的著作,除了<<巴哈論>>、<<歌德研究>>、<<探尋歷史上的耶穌>>等書,大半都有中文譯本,你們從他的自傳、<<原始森林的邊緣>>、<<非洲故事>>等書裡,可以發現他的倫理觀之啟蒙者,就是耶穌基督。因為福音書裡所揭示的愛的哲學,他寧願放棄在歐洲非常安適的學術及講道生活,毅然踏上當時有「黑暗大陸」的非洲,以替白人同胞贖罪的心情,選擇行醫做為他愛的行動;耶穌曾說:「你去就是了」,史懷哲則應答了呼召,說「我來了」。就是這麼簡單。他曾提到,離開歐洲之前,每次經過聖尼古拉斯教堂及史特拉斯堡大學,這些他曾經講課和傳教的地方,都心痛如絞,因為他知道自己做了抉擇,此後是不歸路,他一度嚮往的生活,在更大的理想呼召下,已頓成泡影。

  我們順手拈來史懷哲的任何一句話,裡面都有著「尊重生命」的精神,譬如他曾寫道:「當我傷害了任何一種生命時,我一定清楚這樣做是否必要的;在並非不可避免的範圍內,即使做了似乎無關緊要,我也應該永遠不要做。一個農夫在牧場上割下無數的花草來餵飽他的牛群以後,在回家途中必須小心避免為了隨意打發時間而砍斷路邊的一朵花。」(取自<<尊重生命的倫理>>)他提到當地原住民最不喜歡和他一道旅行,抱怨他從不打獵,即使在河裡碰到鱷魚,也不輕易開槍,他說:「我祇有低頭承認,看到鳥撲在水面上激起漣漪,我便捨不得射牠,看到猴子在樹上跳躍,我更不忍心... 。我從桑基達回家途中,遇到十五隻河馬,其中一隻小河馬在沙洲上移動著小小的步伐,不聽牠母親的呼喚,這情景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本文轉載自【黃怡網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feplus/index.html

[活動]「石滬傳奇-海洋生活夏令營」 7.19-21 >>>

  時 間:7月19日(四)∼7月21日(六)
  地 點:澎湖水族館及附近潮間帶
  對 象:國小五、六年級,報名費2000元;持家庭遊館證者可享九折
      優惠。
  報 名:6月30日截止 請電06-9933006轉221或 共生藻協會06-9275043 
  主 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水族館、澎湖縣共生藻協會

  辦理「2001澎湖水族館 石滬傳奇-海洋生活夏令營」,希望透過三天二夜的營隊生活,讓參與的同學更了解澎湖的海洋生態,並體驗早期澎湖靠海吃海的特殊捕魚方法,進而更疼惜這鄉土上的點滴事物。

  澎湖石滬之盛,居全台之冠。在漁業現代化以前,石滬的漁獲量曾經有過一段璀燦光華的歷史,對當時漁村生活的安定不僅有重要的貢獻,對當時漁村文化的闡揚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演講]濕地保育-漢寶生態園地 6.24 >>>

  時 間:6月24日(日) 晚上7:30~9:30
  地 點:富強教會 (台南市東門路三段11巷2-1號) 電話:06-2689071
  講 者:林世賢 醫師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前任理事長/彰化漢寶生態
      園地復育總召集人)
  主 辦:台南環境保護聯盟 (06)3363751或0929536133
      http://teputnbr.ngo.org.tw

  彰化大肚溪口「漢寶」生態園地復育工作在林醫師帶領下,目前已有豐碩成果,而且此復育計畫也獲國科會三年近千萬經費補助支持,為台灣濕地復育工作帶來新的企機與展望,林醫師將帶來全套的漢寶濕地復育過程與經驗,內容豐富敬請期待。

[演講]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法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6.22 >>>

  時 間:6月22日(五) 2:00~4:00 PM
  地 點: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二樓會議室
  講 者:施文真 (東華大學 環境政策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李惠玲 (02)23630231轉2690轉115
  E-Mail: LHL@gcc.ntu.edu.tw

[大地與人的對話]漁業資源保育的作業情形 6.21 >>>

  播出時間:6月21日(四)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台灣西南沿海,在長期的海岸污染與漁民濫捕的情況下,漁業資源已經大不如從前。但台南市的漁民,大約在十年前就開始覺醒、自我約束,限制捕魚方式與作業模式,還因此成立了漁業資源保育協會。在協會的努力下,台南市明令禁止捕捉(魚勿)仔魚,和在三海浬內使用拖網作業,六海浬內也禁用燈火漁船方式捕魚。

  他們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同時他們也有執行上的困難。本集節目,我們就到台南外海,看看漁民作業的情形。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