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山之驛-勝興之鐵道傳奇
知性專題 [知性之旅]山之驛-勝興 (一)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3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3
理性關懷 [環境關懷事件]一場颱風所突顯的是-禁不起考驗的現代性
專  欄 [黑潮觀點]失落的海灘
活動訊息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知性之旅]山之驛-勝興 (一) >>>

作者:蔡志忠

  1998年9月23日,台灣鐵路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山線火車再也不經勝興而改由三義新隧道,連通苗栗、后里。勝興站擔負了九十年的鐵道運輸工作後,終於退役。

§道傳奇

  提到勝興,民國八十七年前還是個大名不見經傳,小名流傳山城的一個小火車站,它的存在似乎只和當地居民及鐵道文化愛好者有關。但是在1998年8月23日,CK101蒸氣機車環島之旅來到苗栗,並穿越舊山線的勝興站,不僅帶來了大批的媒體記者、電視公司的外景隊、及愛好攝影、研究鐵道文化工作者、遊客和好奇者蜂湧進駐這個站驛,更使得勝興一夕之間成為媒體及報章雜誌的新寵兒。一個月後,亦即9月23日,此地再度湧入人潮;因為是日之後,當29次莒光號列車通過本站,勝興火車站也結束了它長達90年的運輸幹線的生命,而從台鐵車站的名單中除名,進入台灣鐵道史的遺載。隔日的40班次莒光號列車,穿越了長達七公里之餘的三義隧道,便為新山線點出新世紀的曙光。

  舊山線鐵道自1908年通車至1998年9月間,期間共歷經了九十個寒暑,不論在歷史、產業、運輸、景觀、文化...等多元化的面向上均具有其重大的意義。

  就歷史的角度,它是台灣縱貫鐵路工程中最艱鉅困難的路段,它的完工通車,使得台灣交通建設又跨前了一大步。台灣的鐵路發展溯源自清光緒二年(即1873年),而在清領時期,火車被視為一種會吞煙吐霧的鐵器怪獸,尤其鐵路行經之處均被視為風水已遭破壞的不吉祥之地,故而當時的鐵路僅限於北台地區。日治時期,日人為了對台灣的天然資源作詳盡的調查以資利用與開採,將鐵路交通建設列為治台首要,於是自1899年起,以劉銘傳興建的鐵路為基礎,繼續往南延伸至高雄,全程歷時九年餘,終於明治四十一年(即1908年)四月廿日完成後里(今后里)、葫蘆墩(今豐原)間山線鐵道,且於是日開始啟用,於是基隆到高雄間的縱貫鐵路得以全程通車。

  舊山線鐵路通車之初,業務異常繁忙,可以說是舊山線鐵道的黃金歲月,轉運的貨物有木材(礦坑用的坑木)、木炭、木柴(火柴用)、香茅油、水果、農產品等,當時營運的業務範圍包括大湖、卓蘭等地,可以說對產業振興與產物的運輸起了很大之作用。

  而勝興一地一直未有公共客運到此營運,故舊山線通車,使得火車的載客功能對當地居民有著莫大的便捷,也為當時山城居民帶來了生活上、就業上、求學上的種種便利。如今舊山線停駛,當地居民到現在依然是過著沒有公共客運的日子。

  就景觀而言,從風景及地形來看,自三義段開始沿途經過9座隧道、3座橋樑、山巒起伏的景色,堪稱一絕。並有句俗俚如此說著「山線風光甲縱貫,斷橋之美甲山線」,其景觀之美更是不待言語。

  就文化而言,勝興火車站是現存最老的火車站,其特殊造型的站房設計,更具有文化意義。因而,勝興站雖已除役,但其房屋結構倒具有保存價值。站內並擁有最高標高的石碑,沿線尚有魚藤坪斷橋,訴說著中州大地震的往事,及鐵道沿線各隧道口的題名,均具有相當文化意義。

本文原刊載於【參與者電子報http://tleda.ngo.org.tw/Newspaper/read.htm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3 >>>

  • 中繼站年底完成 無人氣象飛機直搗暴風圈:限於地表圓弧度 資料不能長距離回傳 因此氣象局在蘭嶼、蘇澳各建一處資料接收中繼站 (台灣 聯合報)
  • 遠離土石流區 有腹案(經建會內部方案將以國有地、台糖土地安置遷村居民;不安置遷村者 發給補償 由民眾自行找居住的處所) (台灣 聯合報)
  • 東埔蚋溪木屐寮堤防潰堤案兩週完成調查(公共設施災後復原重建工程經費的審議作業 公共工程委員會將配合行政院指示積極辦理) (南投 中央社)
  • 苗縣土石流危險區整治不到兩成(工程單位及層級疊床架屋權責界限不清 復建申報及勘查流程亦須簡化) (苗縣 中國時報)
  • 三萬尾石斑魚苗 放流長濱港(漁業署與台東縣政府合作推動漁業資源保育計畫;為使放流作業確實,派潛水人員進行海底攝影) (長濱 聯合報)
  • 高屏溪管委會2日成立:高屏溪流域管理單位眾多 難以有效整治和稽查;行政院同意在高屏溪流域管理局成立前 先成立委員會 (高屏 中央社)
  • 國內生產的醬油經證實並未含過量致癌物「單氯丙二醇」 消保會仍要求衛生主管機關 應重新考量訂立標準 加強標示及抽檢工作 (台灣 聯合報)
  • 空氣品質 重要路口看得到(環保局計畫年底前在中山高速公路湖口交流道等重要路口,設置太陽能空氣品質顯示板) (新竹縣 聯合報)
  • 因泥沙淤積堵塞導致停擺的南化水庫 二日清晨恢復供水;流經管網造成「搶水」效應 縣內八鄉鎮沿線即用罄 (高縣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3 >>>

  • 建設聚變能核電站:來自美 德 日等國和我國核聚變界專家 日前在成都對即將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A實驗裝置物理目標進行評議 (成都 新華社)
  • 南寧建設醫療垃圾處理中心提上日程(大醫院以磚頭自砌的簡易焚燒爐 或是正規醫療垃圾焚燒爐 仍然達不到無害化標準) (廣西南寧市 新華網)
  • 科技部加強西部科技人才培訓:重點研討水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高效農業節水技術等 (中國 科技日報)
  • 中國水處理監測手段新突破:藍星在線自動監測儀依生化原理製成 能快速檢測出水體中有機物含量 過程無需化學試劑 不會二次污染 (北京 新華網)
  • 雷州半島過量開採地下水隱患堪憂(廣東省環保專家考察組在視察雷州半島改水治旱工作時 指出此嚴重的生態問題) (廣東省 中新網)
  • 寧可受窮也不忘護山:近幾年來村民們對開辦石場以增加收入有了新看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非長久之計 (海口市西南部 新華網)
  • 中國最年輕火山島著手生態環保規劃 內容包括水、大氣、雜訊和固體廢物等 (廣西北海市 新華網)
  • 河南省昆蟲資源創中國新紀錄:國內外學者組成河南省昆蟲考察隊經過6年調查 發現世界上從未描述過的昆蟲新種562個 (河南 人民網)

[環境關懷事件]一場颱風所突顯的是-禁不起考驗的現代性 >>>

  一個中度颱風過境,卻造成了台灣島上的嚴重死傷,習於從當下找責任、卻無法由歷史縱深中獲得教訓的「現代人」們,又即將開始一場「抓兇手」的遊戲,在各種各樣的利益執迷驅使下,兇手不外乎是政敵--新政府或舊政權,或是無能的官僚--中央氣象局或地方「父母官」;然而,無論「緝兇」是否有個結果,我們依然可以斷言:在下一次來臨的天災面前,人們仍舊將束手無策。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眼下該由誰負責,事實上,誰也負不了這種責任,因為,這樣的災難來自於近代人類發展所必然出現的歷史宿命,亦即,人們所多加肯定的「現代性」,正是這種現代性的思維及其實踐,所以才導致了這躲不掉的悲劇。

  這種現代性之一就在於對「科技」與「發展」的無條件肯定。在現代這種科技與發展觀下,人類自大的認為自己才是主導一切的力量,只要依據自身所具有的理性,便可以將人類的未來命運掌握於自身的意志之下,而任何問題亦將隨著逐步進展、飛躍發展的科技,都必然獲得解決。

  然而,僅僅不到兩百年的歷史,我們卻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終究不是魔術師,人們不可能從無到有幻化出這個物質世界,人們所取得的成果全部都是來自於對物質自然的利用與剝削--這是一種極其低下的物質科學。

  也因此,在自然環境原本就較為嚴苛的蕞爾之島台灣,這種剝削就將導致最為戲劇化的結果:在災難來臨時的極端脆弱,幾乎完全不存在著任何緩衝空間。

  同時,將一切資源加以集中的「都市化」現代性,使得邊陲空間成為都市空間的剝削對象,兩種空間的異化與割離,非但使得都市成為罪惡之集中所在,亦使得邊陲地區必須承受種種惡業,承擔起各種災害的終端角色,而後者卻又是底層階級、邊緣族群所生活的空間,構成了人類自身的內部屠殺。

  這是在這種現代性發展下所必然出現的宿命,然而,說它是宿命並非意味著我們只能消極承受、無所出路,事實上,唯有指出了這一條發展途徑的必然悲劇後果,我們才能想像另一種發展、另一種歷史的可能性。只是,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覺悟呢!

本文摘錄自【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黑潮觀點]失落的海灘 >>>

作者:廖鴻基

  小時候,阿嬤常常在黎明時刻牽著我的手沿著北濱海灘行走。這一段城市海灘由砂礫及鵝卵石斜鋪而成。我們在黎明前的昏黯裡踩著窸窣碎響一步一腳痕沿著海灘行走,等待破曉。光影隨著浪濤節奏時刻都在瞬變,沾浮亮點的波浪自東方天際波波拍湧上岸……海天逐漸破曉……一輪火紅日頭從海面冉冉升起。

  我始終記得小時候在海灘上看日出的場景,那光影變化如旗幟紛飛,那拍岸捲浪滾動砂礫吼音如鼓……海灘上的每一秒、每一刻彷如都在禮讚一天的開始。

  也曾經在黎明時刻走到市郊南濱海灘,一群南濱村民在海灘上牽罟拉網,將魚群從海水裡拉拔上來,像是在和大海拔河。

  中秋夜,南、北濱海灘上處處都是賞月人潮,一叢叢漂流木燃起的火堆照亮了海灘熱鬧。

  年輕時,每當心緒僵硬或怨憤不平時,我喜歡在沙灘上獨坐,看浪緣魚鰭擦切出海,看雲朵梳弄天光潑墨成海面瞬動的斑塊,看招潮蟹沙灘上橫行招潮,看灘上烙印的腳跡一步步向我走來……拍岸的濤音總能安撫我不平的情緒。

  現在,喜歡和朋友們一起走海岸,一起感慨那已然失落的海灘。

  海灘是海洋及陸地兩個領域的交界,有時衝突,有時纏綿。我總是覺得,海灘是海陸兩個世界以外的獨立的空間;海浪在這裡挺舉、渦捲、覆岸拍盪,將灘上的砂礫一遍又一遍地淘洗、搬運、剝奪或堆累。海浪沖成白沫在灘上不停地親舔、塗抹及滋潤。海灘是軟動的海洋及僵固的陸地兩個世界長久包容、協調出不硬不軟的特別空間。

  是那麼樣的精挑細選,這裡成就一泓細沙、那裡一灣卵礫綿延鋪陳。海灘承風受浪,灘上的波折沙紋都書寫著點滴浪痕及款款風痕。海灘上所有的線條都是柔美的。

  什麼時候起,這長久以來修為的海陸均勢漸漸失去了平衡。海岸的不當開發、地下水的超抽、水土保持的破壞、砂石的大量開採……海洋及陸地的爭端又起,原本寬容的海洋,如今錙銖必較地在海岸邊不斷地尋求補償。

  對於這海岸侵蝕現象,我們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圍堵”來整治。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而我們仍用了最粗糙的方式來防堵。我們沿著海灣修築了防禦工事般的消波塊長牆來圍堵海洋。我們看待海洋是個入侵者。

  我們的海灣失去了優柔的弧線,我們的海灘被水泥消波塊佔領,我們的海灘變成是暴力殘跡的戰場。台灣寶島成了台灣堡島,我們在海灘上興構圍牆,我們像似在興築自己的監牢而不自知。

  當我們嚴厲拒絕海洋的同時,我們也將自封於陸地、自絕於海洋。

  好不容易政治解嚴了,海域活動的限制逐漸開放,我們終於有了親近海洋的機會,沒想到,我們又築起了沿岸消波塊長牆,再一次,海洋與我們深遠隔離。

  我常常想,所有的海岸消波塊工事若純然是為了保護海岸,那是不得不的選擇,我們得有所犧牲及承受。但是,我們懷疑有多少是為了消化工程款、有多少是為了酬庸地方政客……而讓消波塊文化成型,而讓我們的海灘蒙難……況且,防治海岸侵蝕圍堵畢竟不是唯一、也不會是最好的方法。

  一個失去了海灘的海洋城市,一個失去了海灘的海島國家,一個將不再有海灘記憶的海洋子民……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領域、一個空間,我們失去的將會是我們海洋的夢。(本文原刊載於2001.07.28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烏來生態之旅 >>>

  播出時間:8月4日(六)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本集的生態之旅,我們要帶你去走走的地方是「烏來」!離開塵煙密佈的都市,放下凡世的喧囂擾嚷,我們到山裡和生生不息的大地作伴!讓沁涼的空氣圍繞,享受那綠色大衣的美景,放縱自己暈眩在藍天白雲的遼闊。

  在這裡我們並不寂寞,綠啄花嬌小的倩影在枝頭跳動、五色鳥美麗的啼聲增添了大地的風采、紫嘯鶇、白鶄鴒、青鳳蝶、鴨跖草、海金沙、連蚯蚓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瞧!微笑樹(白匏子)正頻頻向我們招手,似乎急欲告訴我們這綠色大衣的美麗在哪裡!歡迎諸君參與我們本集的行程,和我們一同享用這自然的饗宴!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