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10-07 (全文版)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民族植物隨筆-木荷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淡水-北投子雀榕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吹在風裡
寓教於樂 [開懷篇]還一隻老母雞
本會訊息 攝影賞析邀稿
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人文]民族植物隨筆-木荷 --﹥

邵獨木舟  在台灣的族群中,以船隻聞名遐邇的除了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之外,再來就屬日月潭邊的邵族了。然而顯然不同的是,一個在離島與大海為伍,另一個則位於山中的湖泊。兩者間的造船技術也迥然不同,雅美族人所製作的是21塊或27塊板子拚接而成的拚板舟,而邵族則是直接砍倒大樹,直接挖空成船首上翹的獨木舟。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植物區系,發展出不同的造船風格。台東龍眼的分布地,未曾與木荷的分布地相互接壤。台東龍眼的種源,來自於南方的菲律賓,台灣地區只分布於蘭嶼及零星栽植於東部的台東和花蓮;木荷的種源,則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兩廣、閩浙、湘川,台灣地區普遍分布於中新竹以南中央山脈西翼的山區。 

港口木荷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 Champ. var. superba)為一種大喬木,其白色的花朵綻放時如荷花般漂亮,因而稱之為木荷。英文名稱為Chinese Guger Tree,日月潭附近的漢人都以閩南語發音的「柯樹」相稱。邵族人則稱之為pazik,用其粗大的樹幹來造船,可惜易腐不耐久;排灣族人則稱之為sapeljik,族人都知道它樹皮的毒性相當強。恆春半島上的港口木荷與本種極為相近,唯植株較小。

邵族造船  早期邵族的獨木舟,可分為公船和私船,公船是大家合力建造而成,主要用來對外的聯絡和載送物資,最大的一艘maluna據傳可搭載50多人。私船則主要用來潭邊捕魚。建造船隻時大夥都以幫工的方式相互協助。邵族人造船時多半在月潭畔就近取材,主要以樟樹為主。然而當樟樹在前清時期及日據時期相繼被腦丁砍去煉製腦砂和腦油之後,就逐漸改用香桂或木荷為材料造船。木荷的材質緊密,紅色,耐久,經人工乾燥處理後為優良傢俱用材,無蟲柱之虞,然而在潮濕的地方,則易腐爛。所以邵族的魚家,至今難得看到保存良好的獨木舟。即使今日要以木荷當造船的材料,也不是那麼方便,日月潭畔的林相,幾乎被柳杉、孟宗竹、桂竹林給取代,木荷早已被驅離它原有的生育地了。就是邵族的人在發電、觀光的經濟發展下,離開了拉魯島,分散各處之後,如今只能委身於德化社了。

  木荷的樹皮含有alkaloid(生物鹼)白色結晶體,不慎挫傷皮膚則易紅腫發癢。排灣族人早年以魚藤來毒魚,在部落頭目的指定下,全村的居民到指定的河段,毒取溪流魚類。雖然木荷的樹皮,可以毒殺魚、蝦、蟹、饅,毒性比魚藤來得劇烈,但排灣族人不去用它,因為從祖先的經驗得知,只要用木荷毒過魚群的地方,五年之內將不會有任何生物資源可供運用。可借過去的禁忌(palisi)被斥之為迷信之後,生態文化的觀點當然也蕩然無存。

  木荷新近的功能在廣東一帶被林業學者所重視,那就是它的的防火本領。木荷葉片含水量高,一般森林大火耐何不了它;樹冠高大葉子濃密,形成了天然的火牆;加上它的散殖能力強,適應性高,既能單獨種植形成防火帶﹐又能混生于松、杉、樟等林木之中﹐發揮局部阻火的作用。

  不同的族群,採用不同的方式,配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當地的生物資源。這是一種生態文化,可惜的是這些優質的生態文化,在國家政策、人口壓力及價值體係的改變下,已經慢慢消逝,何年才能回復自然生態之美,只有無語問蒼穹了。 

[老樹巡禮]淡水-北投子雀榕 --﹥

編號:北06∥樹種:雀榕∥高/公尺:13∥直徑:2.2∥年齡:200∥地點:淡水鎮石碑路北投里北投子62號  經由登輝大道轉進北新路不到一百公尺處,佇立著一株壯觀的雀榕,樹根約有四、五人展臂才能環抱,樹高約十五公尺,樹根底部長有大片樹瘤,因有大片的綠蔭,好年好節,樹旁於是成為戲棚的當然之處,樹底下置有許多的石椅及涼椅,可見平常應為鄉里居民憩息談天的地方。

  由於樹齡甚長,上面枝節纏繞,更有許多第二代、第三代的雀榕長在巨大的軀幹上,其根系緊緊勒住母樹,有時還分不出是母樹或子樹的根。老樹基部周圍有排水溝,柏油則鋪蓋在根系上,對樹的生長多少都有些影響;據說老樹超大的根瘤,是近五六年才形成的,也許水泥及柏油阻礙了根系的正常生長,才迫使根瘤旺盛的竄出。

[專欄作家]吹在風裡 --﹥

作家:賈福相

  近來偶讀有關禪的書,讀得很慢,讀過就忘了,唯有這段對白揮之不去,就像一枚釘子黏在磁鐵上,用手可以拿開,但一放鬆,就又回來了。

  和尚問:「萬宗歸一,一歸何處?」

  禪師答:「我在青州作了一領布衫,重七斤半。」

  我之所以念念不忘,或許因為這是一個不能回答的問題。

  禪師可以答說不知道,可以將和尚罵一頓,可以說春風吹得好醉人,或者說這麼大的雪將樹都蓋住了。禪師的回答教人莫測高深,饒有深意。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問者自問,答者自答。

  我又想到六0年代美國羅勃特.迪倫寫過的一首歌:「吹在風裡」。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稱為人呢?一隻鴿子,要飛過多少海洋,才能睡在沙灘上呢?……這答案,我的朋友,吹在風裡。」

  風自由,東南西北,晃晃悠悠,又強又弱,又冷又熱,捉也捉不到,追也追不上,這些問題不能回答,但不是不可以回答,答什麼都好,吹在風裡。

  問與答之間,靈犀一點,要感受、要領悟。答非所問的回答,或不回答,有哂然一笑的自由。

  吹在風裡。

[開懷篇]還一隻老母雞 --﹥

兩個私交不錯的朋友甲跟乙,偶爾兩人會聚聚小酌幾杯。但甲的太太不能理解這種小酌樂趣,所以每次回家就會叨念、囉嗦個不停。

有一次聚會後,乙陪著微醺的甲回家,剛進門就聽到甲太太不太高興的數落。待將甲安頓好,而乙也要打道回府之際,他趁機對甲太太叮嚀幾句:「大嫂,不要這樣嘛!我們偶爾的聚會其實無傷大雅,只要妳放寬心看待,大家就能相安無事了。」

「可是,我心裡不舒服嘛!」甲太太回應道。

「我知道,但是夫妻總也要給彼此喘息的空間,不是嗎?」

聽乙這麼一說,甲太太沒再回話。

一天這兩位老友又聚會小酌了一番,之後也各自回家了,甲心想又要被念,然而還是認命地開門進屋。

「哇!奇怪,今天怎麼如此安靜?」平常一進門就會聽到的叨念,今晚卻無聲無息...正納悶著,一眼瞥見冰箱上貼了一張紙條:

「老公,我不擅長用言語溝通,只好留紙條告訴你:『如果你肚子餓了,桌上有香菇雞;若要再小酌幾杯,冰箱有白斬雞;如果都不要,那麼房間裡還有一隻老母雞。』」

(幽默可以增進日常生活的樂趣;夫妻之間若也能夠以幽默方式來解決爭執,那麼世間的怨懟夫婦幾可未聞了。
日前參加女兒學校的座談會,有位老師講了一則風趣、幽默的笑話,非常有意思,在此寫下來分享諸位,希望大家能夠一笑解千愁。)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