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10-11 (全文版)

 
  本日主題: 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森林面積正急速減少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海芙蓉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生態保育]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森林面積正急速減少
[生態保育]子彈射穿阿拉斯加輸油管 造成石油外洩
[生態保育]生機重回乾涸的約旦綠洲
[環境政策]西澳允許官員當場射殺鯊魚
[環境政策]歐洲在管制飛航噪音協商中贏得勝利
[其他]阿富汗面臨著飛彈攻擊、旱災、疾病和飢荒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0-1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1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8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我們可以選擇生活 (下)
[環境關懷事件]焚化爐與健康
專  欄 [我們的島]弱肉強食後的島嶼-小琉球
活動訊息 [研討會]
本會訊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植物簡介]海芙蓉 --﹥

作者:陳世一
攝影:陳世一

[放大] 海芙蓉  走到鄉間,經常可以發現許多人家都會種植一、兩株海芙蓉,再問他們為什麼要種這種植物時,藥用功能馬上顯示出牠的非凡身價。雖然,現在的花市也能夠輕易而廉價的買到牠了。

  然而,當我在野外行走時,卻是很少發現野生的海芙蓉,只有深入人跡罕至的海邊或出海從船上看棉花嶼、花瓶嶼等小島時,才會看到島上許多海芙蓉在海風吹拂下搖曳生姿。

  過去在八斗子作漁村觀察時,也問到過去曾經有許多海芙蓉,然而,當其藥用功能廣為流傳後,大家競相採摘的結果,造成了海芙蓉幾乎快要絕跡的命運。因有用而絕滅,或因有用而被圈養,在野外反而消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代表的生態意涵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無形影響,似乎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去探索和關心的議題。

  海芙蓉其實是個美麗的別稱,牠是菊科蘄艾屬的蘄艾。牠可以匐伏在岩縫上生長,也可以長成圓團狀的低矮灌木,葉子綠銀白色,像湯匙狀但前端多有三裂或多裂,葉片從枝條前端一叢叢地散開來,像許多迎接陽光的小手。每年秋冬開花時,黃色管狀花聚合的頭狀花序開滿整叢時,向外輻射的盛花畫面,使秋冬的灰暗顏色一下子亮麗了起來。

  海芙蓉對陽光的需求很強,我曾種一盆擺在陽台上,一邊日照充足,一邊較暗,結果,有陽光那一邊葉子拼命長很長出去,而且,秋冬開花時竟然只開了有陽光的那一半。海芙蓉真是一種強烈愛好陽光的植物。

[生態保育]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森林面積正急速減少 --﹥

  義大利,羅馬,2001-10-08 (ENS)-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熱帶地區的森林正快速地消失中。森林消失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有:林地遭變更作為其他如農耕等用途、害蟲和疾病的侵襲、火災、為取得工業用木材和薪材而過度開發、不當的伐木方法、過度放牧、空氣污染以及暴風雨等。

[生態保育]子彈射穿阿拉斯加輸油管 造成石油外洩 --﹥

  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2001-10-08 (ENS)- 上週四一名喝醉酒男子以槍隻將阿拉斯加輸油管射穿了一個洞,造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油管外洩事件之一。儘管這個洞已經完成修補,石油也再度流經這阿拉斯加主要的輸油管道,但工作人員仍在努力清理擴散在北極地表上約6,800桶量的原油。

[生態保育]生機重回乾涸的約旦綠洲 --﹥

  約旦,安曼,2001-10-08 (ENS)- 約旦東部沙漠中,曾遭過度開發利用的阿茲拉克綠洲正在恢復生機。主要從事保護約旦自然生態的非政府組織「皇家保護自然協會」,其發展部門執行長克里斯•強森說:「曾使這塊綠洲聞名的許多鳥類,正逐漸回到此地。」

[環境政策]西澳允許官員當場射殺鯊魚 --﹥

  澳大利亞,伯斯,2001-10-08 (ENS)- 西澳省政府通過一項新計劃,授權該省漁業部的官員與警方,若在伯斯附近的海灘遇到鯊魚威脅遊客安全的情況,他們可以當場射殺鯊魚。西澳漁業部長的發言人金•柴恩斯表示,如果遊客情況危急且無法驅離鯊魚,官員們將會進行射殺。

[環境政策]歐洲在管制飛航噪音協商中贏得勝利 --﹥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2001-10-08 (ENS)- 蒙特婁「國際航空會議」週五達成一項協議,其中歐盟確保了歐洲機場有權藉由飛航管制解決噪音污染問題。在歐洲人民要求降低飛機噪音污染的壓力下,這項協議對歐盟而言是場重要的勝利。

[其他]阿富汗面臨著飛彈攻擊、旱災、疾病和飢荒 --﹥

  巴基斯坦,基達,2001-10-08 (ENS)- 美國空軍將軍李察•邁爾斯表示,美國已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和恐怖份子目標展開第二個晚上的空襲。邁爾斯也是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新任主席。在阿富汗境內衝突至今最嚴重的安全事件中,「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位於基達的工作站,今天也遭到一群憤怒的示威群眾丟石頭攻擊。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0-11 --﹥

  • [生活環境]風災垃圾暴增 山豬窟使用年限減半年 (北市 聯合報)

  • [生態保育]台南市第一個社區大樓庭園蝴蝶復育區 (台南市 中華日報)

  • [環境政策]挽救虧損資源回收基金 環保署明年3月完成就源課徵回收清除費用計畫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環境政策]環保署:水污費開徵沒有時間表水污法修正案須通過 (台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石油管理法通過後大幅加重罰則 可加強取締地下油成效 (台灣 中華日報)

  • [環境政策]大型瓦斯桶儲存場 業者難尋 (北市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11 --﹥

  • [生活環境]唐山查出近八噸染色小米 (唐山市 河北日報)

  • [生態保育]廣東大吃野生動物 政協委員建議禁獵3年 (廣東 新華社)

  • [環境政策]排污總量管制 以有償轉讓實現經濟環保雙贏 (上海 中央電視台)

  • [環境政策]10月起馴養經營野生動物須辦證 (山西省 中新社)

  • [能源議題]明年年底燃料電池中巴車將可上路 (上海 新聞晚報)

  • [全球變遷]黃河源頭連年乾旱天氣 高原湖泊迅速消失 牧民生存受影響 (黃河源頭 中新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8 --﹥

  • [生活環境]研究成果有助於預防水媒疾病

  • [生態保育]聯合國與電視頻道合作 推廣動物保育和生物多樣性

  • [生態保育]歐隆虎甲蟲(Cicindela ohlone)被列為瀕危物種

  • [生態保育]漁業暨野生物管理局頒令禁止進口北極熊獵獲物

  • [環境政策]環保署任命舊金山辦公室主管

  • [環境政策]環保署環境教育基金贊助11州的各級學校和非營利組織

  • [環境政策]環保署經費推廣節能及再生能源的教育計劃

  • [能源議題]國家核能管理委員會將調查兩根耗用過的燃料棒之失蹤原因

  • [能源議題]受能源部贊助的研究者贏得25個科技商業潛能獎項

  • [全球變遷]彈性決策模式彌補氣候變遷不確定性的影響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我們可以選擇生活 (下)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創造世界價值觀轉變的最大障礙,是面對生活型態抉擇所產生的後果時,許多人經歷的深沉痛苦與麻木不仁。對於選擇傾聽的人來說,地球哭泣的聲音如此響亮,我們需要志同道合的靈魂支援。

  馬里多瑪.派崔斯.梭梅是西非巫醫,擁有三個碩士學位、兩個博士學位,在他的書《儀式:力量、治療與社區》(Ritual, Power, Healing, and Community) 中,對於目前的混亂指出一些線索。他說:「工業文化賴以生存的本質,是兩種極端危險的現象。一是生產的好處,另一是生產工具缺乏靈性力量的危險。」

  梭梅說:「靈性可以解放人們,與靈魂一起工作。因為沒有接觸到聖靈,『機械』壓倒靈性獲得勝利,並且被當成聖靈般地崇拜。這純粹是人類判斷上的錯誤,任何人如果崇拜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會處於混亂狀態。」

  我們的文化如何使我們遠離生活的核心價值觀?梭梅對此提出有力的解析。他說:「『西方機械』技術的精神是死的,卻被打造成活的。它使生活變得容易、舒適、安逸,但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包括失去自己的人性。」他說:「這使自然的生活方式看來原始,充滿飢荒、疾病、無知與貧窮,人們因而感激機器的奴役,甚至讓其他不被奴役的人對自己感到難過。」

  我們唯一的家。伽利略太空船前往木星途中所拍攝的地球。(照片提供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有多少次,你在報紙上讀到一則故事,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感到難過,因為他們沒有漂亮的衣服、洗衣機、與吸塵器?如果反過來,我們羨慕他們與大自然較為親近、與自然循環完全融合的生活呢?

  確實,開發程度較低的世界中,有許多人正在受苦。但他們所受的苦不是因為沒有超級市場和洗碗機,其死亡原因多半是營養不良及水源污染。每年有將近五百萬名兒童,死於飲用水傳染疾病導致的下痢。

  這不該是科技比美國落後的註定下場。這些人民的受苦,多半與政治領導人物所做的抉擇有直接關係,他們選擇了戰爭武器,而捨棄淨水系統。每年死亡的五百萬名兒童,花費大約7億美元就能拯救他們的生命-而整個世界在六小時內就能在軍備費用上花掉這些錢!

  所以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你願意選擇生活嗎?世界衝擊的隨後效應,從一開始的痛苦、到全然欣賞的震驚,接著將帶給你巨大的平和。

  從小事開始:少開車、少購物、多走路、找到與世界律動的連結。冒點險、參加團隊康樂活動,買點健康食物、退回一張信用卡。

  不要等政治趕上你的腳步,否則你可能要等很久。仔細看看孩子的清澈目光,就能找到一切的動機。選擇生活。

參考資料

1.瓊安娜•梅西的作品將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看她與莫莉•楊•布朗合著的書《回歸生活:練習重新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連結》(暫譯)。此書相關資訊:http://www.newsociety.com/cblfs.html

2.請參考瓊安娜•梅西的文章:http://www.context.org/ICLIB/IC34/
Macy.htm
http://www.context.org/ICLIB/IC28/Macy.htm

3.《儀式:力量、治療與社區》,集結了馬里多瑪.派崔斯.梭梅的智慧精華。

4.參與「呼應祖先」(EchoesoftheAncestors)的工作,這個非營利團體是由非洲學者和社會運動者馬里多瑪.梭梅率領:http://www.malidoma.com/Malidoma/

5.試試新觀點,看看它合不合適你。請拜訪「原住民女人」網絡:http://www.honorearth.com/iwn/

6.其他「救治我們的世界」評論的相關建議,特別推薦:http://www.ens.lycos.com/ens/jun2000/2000L-06-09g.html 以及 http://www.ens.lycos.com/ens/jul99/1999L-07-19g.html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是西雅圖的教師兼作家。在等待寶寶誕生期間,他嘗試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請將你的想法、評論與觀察寄到以下的信箱給他:jackie@healingourworld.com,或是造訪他的網頁:http://www.healingourworld.com}

[環境關懷事件]焚化爐與健康 --﹥

作者:楊治國

  今日門診時,看到一位老病人氣喘又發作而來就診,呼吸困難得寸步難行,一句話也是因為呼吸困難,說的斷斷續續,每法連貫,一付痛苦難堪的感覺。前幾次呼吸困難,都是住院治好,回家後因為接觸不好的空氣環境,就再度引起氣喘發作,再來就醫,如此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如今肺已因多次發作的反覆傷害,迅速老化,因此藥物治療的效果,一次不如一次,漸漸失效。雖然曾多次向他建議搬家,但病人因為經濟困難,一再無法搬家,也就一直無法脫離惡劣的空氣環境,祇能眼睜睜的看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肺部老化,最後將無藥可治而死於無法呼吸。

  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目前都面臨同樣現象,雖然醫學一直進步,但是各國得氣喘病的人口比例,與因為此病而死亡的人數,皆是逐年增加。臺灣在民國50年代,學童氣喘人口不到1%,在民國85、86年,我們的調查,花蓮市學童氣喘人口已增至12%,平均每8個人中,現在就有1個氣喘病人,在台灣西部,其他人的調查,也不輸我們花蓮市。全世界所有的調查者,都在問,我們生活的空氣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空氣污染,不止造成急性急喘發作,還有慢性的肺逐漸老化,不知不覺,一直到肺快要沒功用了,才會有呼吸困難,此時才讓人注意到也是生命快結束的時侯。空氣污染,例如經由燃燒而產生的微懸浮粒,也可經由長期吸入,造成肺癌的發生。台灣的肺癌,也從光復時的個位數病人,如今已是躍居台灣癌症的第一位,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

  英國在19世紀,工業革命,大量燃煤產生空氣污染,因此許多人死於心臟、肺、氣管疾病,迫使國會在1856年通過「清潔空氣法案」,空氣才開始改善,但是燃煤所產生的塵煙與SO2雖然減少了,但隨後卻因其他石油化物的燃燒,CO、NOx、PAH、O3、PbBrCl、peroxyacetyl nitrate (PAN)隨之增加,而終究沒改善。花蓮計劃要蓋焚化爐,此燃燒所產生之毒害,遠多於上述所列,例如「戴奧辛」,就是已知可造成各種癌症的物質。台灣的十大死因,癌症也已躍居第一位,不同於歐美國家,因為安逸生活而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為第一位。臺灣在此時面臨此快速惡化環境,更需要愛惜環境。

  人類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了解,保護環境,絕對不會傷害經濟。例如花蓮因圾垃增加,而考慮建焚化爐,其實有許多保護環境的方法,一樣可達到此目的。例如圾垃回收、再利用,而達到圾垃減量,就可增加經濟效果,不必花大錢蓋焚化爐、更不必每年花大錢處理排放廢氣。空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希望大家都能有乾淨的自然空氣可享受,也真希望每次到了看診時間,不必再對病人束手無策。

參考資料

1. 東部地區學童氣喘病例之自然史•. 蕭正光,楊治國,張順浪• 民國86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計劃EPA-86-FA-O5-09-99

2. 學童呼吸系統健康檢查年度報告•林瑞雄等人•民國85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計劃 EPA-85-1404-09-06 

3.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By S.T. Holgate, J.M. Samet, H.S. Koren, R.L. Maynard. Academic Press 1999. ISBN 0-12-352335-4

4. Chemical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nd edition. By B.J. Alloway, D.C.Ayres. Blac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1997. ISBN 0-7514-0380-6

[我們的島]弱肉強食後的島嶼-小琉球 --﹥

一.白沙碼頭

  當第一班船駛進白沙碼頭時,小琉球的一天就開始了。

  白沙碼頭永遠都像是一齣歌舞劇的序幕,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在這裡演出,她是小琉球主要產業活動的中心,一齣戲是不是能夠獲得永生的支持,連演幾千場沒有限度的奢華下去,就在於這個開場序幕是不是永不耗竭。

  場景是這樣的:從豪華客輪走下來的,除了從東港通勤的公務員以外,大部分就是戴著遮陽帽、掛著太陽眼鏡、一身休閒打扮的觀光客﹔第二波從船上卸下的則是小琉球居民一天活動的縮影,包括報紙、蔬菜、雜糧,還有一籠籠的鴿子﹔常常,捧著神像的進香團遊客也夾雜在人群中。

  在另一邊,賣珊瑚、星砂、土鬼、寄居蟹的婦人早就擺好攤位等著﹔最著名的打不倒的賣魷魚婦人開始一一要求觀光客嚐鮮﹔而海底玻璃船的領隊舉著黃旗在一旁準備時﹔蓋上帆布裝上廣播器的觀光卡車也塞到這個小小的碼頭來。

  這只是一艘客船的效應。

  和客輪停在同一個碼頭的,還有大大小小將近百艘的漁船:船上有雷達、外勞和衛星導航的是可以遠達印尼、千里達甚至南美洲的遠洋漁船﹔比較小型隨波搖晃的是到巴士海峽作業的近海漁船﹔只有幾柱塑膠管靠成一片竹筏的是討沿岸的"竹排仔"。

  看到這些景像,你會以為這齣劇的後台很大。

  小琉球的總面積是6.8平方公里,登記的戶籍人口數有一萬多人,人口密度大約1470人/m2,是所有離島之冠。小琉球的海岸線長約12公里,沿岸有大大小小人工港澳總共七個,平均不到2公里就有一個人工港澳。小琉球的漁業人口曾高達100%,目前仍有70%的居民以漁為業。民國八十六年的台灣珊瑚礁生態總體檢中,小琉球附近海域的珊瑚破壞率最高,有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珊瑚遭到破壞。

  這個你不知道的島嶼,是一個過度開發的地方。

  到底是什麼破壞了上帝的物競天擇?不是向來都是讓生物自由競爭、自然發展,所以自然界的法則才會這麼完美不破的嗎?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難道是讓人與自然失去平衡的真理嗎?

二.魚和漁夫

  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年代,人們只是在模糊的記憶裡去尋找曾經輝煌的痕跡。每個人都可以告訴你在他們小的時候,海底的景像是如何地像國外頻道裡的節目,有抓不完的魚、有看不完的珊瑚、還有採不完的白沙。
那現在呢?

  小琉球的漁夫都不在家,因為他們都到國外捕魚去了。

  漁夫們很慶幸漁船結合了現代化的科技,不但可以隨時傳真氣象圖,還可以用網路確認船的經緯度,連魚在哪裡都有探魚機。那麼這些最新的漁船設備是不是讓漁夫捕到了更多的魚?

  "現在魚卡少了啦! "漁夫說。

  廿一世紀的漁夫不怕風浪、不畏迷航,就是擔心沒有魚抓。到底這些最新科技是幫漁夫捕到更多的魚,還是讓魚愈來愈少,愈來愈難抓?「動力」是漁業發展的轉捩點,過去以人力划槳的年代,漁船的活動範圍小,捕魚的效率自然就低﹔自從漁船紛紛裝上馬達之後,追逐魚群有如神助,任何一種洄游魚類都逃不過馬達的競賽。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小琉球"一網打盡"的捕魚技術。根據當地的漁民所述,小琉球的漁業精華是東港每年「黑鮪祭」中抓捕鮪魚的"沿繩釣",但是從台灣本島過來分享漁業資源的漁船,用的卻是拖網或三層網的方式。

  所謂的拖網,是用超大魚網將海裡上、中、底層魚類全部一網打盡﹔而三層網指的是魚網的網目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因此所有的魚不論遠、近、大、小,全都在魚網的圍勦下必死無疑。

  靠海維生的小琉球,在失去食糧之後,終於遠走他鄉,發展遠洋漁業,留下沒有魚的海洋。

  這樣的結果是來自於自然發展的趨勢,是物競天擇和弱肉強食的法則下所自然發展出來的趨勢。當我們愈用人為的方式去扭轉自然,我們就愈接近自然法則的核心-過度膨脹的物種,已經開始要去思考生存和永續的問題了。

[研討會]健康飲食研習班 --﹥

  時間:10月13日(六)、10月20日(六)二天
  地點:桃園縣新屋鄉活力健康農場
     (中山高下新屋交流道約10分鐘)
  對象:想健康長壽的所有對象
  主辦:新屋鄉農會
  承辦:活力健康農場
  費用:1000元(含午餐、教材、實習材料等)
  報名:活力健康農場 陳平和 03-4870393

  主題:(1)身心靈整體健康的實踐方法(2)長壽飲食的調理示範(3)健康飲食的調理示範(4)練氣養生活力無窮(5)如何自己栽培健康的有機蔬菜(6)中餐:生機飲食DIY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