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11-09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化學污染和人類的污水導致珊瑚死亡
知性專題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八) 草山、北投紀念大公園 (下)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生活環境]城區擴張造成衛生條件惡化
[生活環境]聯合國趕在冬季來臨前 急運救援物資到阿富汗山區
[全球變遷]過去的對立問題再度威脅氣候會談
[生態保育]化學污染和人類的污水導致珊瑚死亡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9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9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6
理性關懷 [環境關懷事件]觀光賭場-政府與人民的窮途末路
專  欄 [黑潮觀點]小麻雀的啟示
活動訊息 [演講]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徵ENS新聞翻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八) --﹥

作者:陳世一

◎草山、北投紀念大公園 (下)

清朝中期,從內雙溪到山仔后須越過這座山嶺才能抵達。(從平菁路上拍攝)  「設計了一大堆,結果作了多少?」女兒問。

  「在一九三零年建完草山眾樂園和竹子胡休息所後,就因為經濟不景氣沒錢而停擺了。」

  「到底日本人對陽明山區規劃的大公園是好是壞呢?我還是搞不清楚。」女兒可能急著想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

  「很多事情的判斷其實都不是二分法的非黑即白,我們如以單純遊憩的觀點來看,日人對道路的闢建、觀景台、垃圾筒、行道樹的設置原則、溫泉水源的管理、林間小屋的建造、高地草原的利用等,都有相當完善的計劃;從文化的觀點看,日本人對櫻崗、蓮池或草原牧場的規劃利用也充滿了日本民族的審美觀,而沒有考慮到台灣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美感眼光;以生態或古蹟維護的觀點看,道路的大肆闢建也造成了生態系的割裂,如果草山經擎天崗到金山的捷徑真的築成,我們今天就再也看不到魚路古道的蹤跡了。所以,我們先要確立觀點才能判斷好壞。」

  「不過,總是因為裕仁來台,大屯山和七星山才會種那麼多樹木,從這個角度看,其實也是功德一件呢!」女兒說。

  「其實,當時大屯山和七星山的樹我認為是一定要種的,因為要作水土保持和涵養集水區的水源,就一定要種樹作為保安林,水才會留得住,只是,在名義上就把造林當作紀念事業,把功勞都歸給日本天皇,就好像基督徒的善行,一切都是『奉主之名』一樣,在天皇、上帝之下的子民所作的一切努力,也都只是為了榮耀天皇、上帝罷了!」

  「不管把造林的名譽歸誰,從實際的眼光看,山上有樹總比沒樹好吧!」女兒大概難以承受那麼複雜的思考。

  「相對於清朝末年的大肆砍樹和開發山坡地種茶樹,日人開始管理山坡地並造林,當然是好的,可是,造林樹種的選用不一定符合這裡的地理條件,比起原始森林變化豐富的林相和複雜的種屬則又差多了。」

  這眾樂園的浴室,在事過境遷多年以後,已變成圖書室了,從外觀上看,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如此美麗的建築曾是大眾公共浴室的所在。想想,還真羨慕以前人生活環境的美好。

[生活環境]城區擴張造成衛生條件惡化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1-06 (ENS)- 「城區擴散觀察」(Sprawl Watch)組織提出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首度闡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確實會對民眾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其中強調城市郊區的無序擴張,與愈來愈高比率的氣喘症、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之間的相關性。

[生活環境]聯合國趕在冬季來臨前 急運救援物資到阿富汗山區 --﹥

  巴基斯坦,伊斯蘭馬巴德,2001-11-06 (ENS)-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代表林賽•戴維斯在伊斯蘭馬巴德的簡報會中表示,該署策略出現了大幅轉變,他們開始運送糧食到阿富汗山區,試圖趕在冬季降臨之前將食物送到需要的人們手上。糧食計劃署也同時研擬計劃,將在高山地區建立一座補給營地,以便在冬天裡繼續運送物資。

[全球變遷]過去的對立問題再度威脅氣候會談 --﹥

記者 Singy Hanyona 報導

  摩洛哥,馬拉喀什,2001-11-06 (ENS)- 參與氣候會談的各國協商代表,現正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要為38個工業國家訂出如何減少影響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訂出施行規則。代表們目前再度面臨了工業國與開發中國家、以及業界與環保團體之間既存的對立問題。

[生態保育]化學污染和人類的污水導致珊瑚死亡 --﹥

  美國,麻州,波士頓,2001-11-06 (ENS)- 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污水以及船塢的廢水所造成的污染,可能是導致珊瑚礁體發生黑帶病(BBD)的原因。這些科學家宣稱,污染有可能是全世界珊瑚礁衰亡的主因之一,其影響程度與全球暖化相當。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9 --﹥

  • [生活環境]大安溪下游受到多項因素影響混濁已久 卓蘭農民無法灌溉憤怒抗議 (苗栗 中央日報)

  • [生活環境]廢溶劑處理延宕惡臭難耐 二崙人「怒火燒」 (雲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自來水管線e化 有效防漏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后里焚化爐 採樣孔腐蝕 疑偷工減料或管理不當所造成 (中縣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寶特瓶基金 改向塑膠原料廠「就源課徵」 (台灣 民生報)

  • [環境政策]農業委員會將取締穿鼻灌水等五項虐牛行為 (台灣 民生報)

  • [環境政策]花東高速路環評被退回 環保署:工程計劃中未呈現興建的需求性及迫切性 (花東 民生報)

  • [生態保育]流浪狗生活淒慘收容中心 八成不合格 (台灣 中華電視)

  • [土地及水文]環保團體籲寫信給總統 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 (台灣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9 --﹥

  • [生活環境]渤海局部海域污染嚴重 營養鹽重金屬嚴重超標 (渤海 中新網)

  • [生活環境]300萬隻珍珠蚌枉死污水 蘇嘉運河污染嚴重 (嘉興 人民日報)

  • [能源議題]深圳用廢塑膠煉成首桶汽油 (廣州 晨報)

  • [環境政策]麻雀名列國家保護野生動物 再吃就是違法 (中國 新聞晨報)

  • [環境政策]中國將大力推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 中新社)

  • [土地及水文]水資源最新普查報告顯示上海地面仍在下沈 (上海 東方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1-06 --﹥

  • [環境政策]美國沿海地區的生活環境面臨危機

  • [環境政策]賓州居民抗議現行的採礦法規不公平

  • [環境政策]「能源之星」計劃成功降低燃料成本(及污染排放)

  • [環境政策]美國各團體抗議戰爭機會主義

  • [生態保育]水污染導致魚類雌雄同體

  • [生態保育]無道路的地區 提供本土鱒魚最後的庇護場所

  • [生態保育]哥倫比亞河因管理不當而有害魚類生存 主管當局遭到指控

  • [生態保育]環保恐怖份子為抗議伐木計劃 將長釘釘入國家森林樹身

  • [生態保育]鯊魚族群狀況的評估還需要更多資料

  • [土地及水文]防波堤可能不會導致長期性的海灘侵蝕

[環境關懷事件]觀光賭場-政府與人民的窮途末路 --﹥

作者:蔡紹斌

  民國七十九年元月,因為政府認為澎湖群島有著豐盛的自然生態資源及文化資產,深具躋身國際觀光舞台的潛力,而由交通部觀光局經過審慎的評鑑後劃設澎湖地區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並慎重其事的在八十年二月先行成立「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八十四年七月一日才正式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過十年、投資超過十億的建設之後,政府突然說是為了發展澎湖的觀光事業而通過爭議多時、就是要讓賭博合法化的「博奕條款」,讓我們不禁納悶,一個小小的島嶼,人口不過十幾萬,設有一個縣政府,七個鄉鎮公所,再加上這樣一個直屬中央的國家級風景區管理處,十年前就說澎湖是「海上明珠、國際島嶼」,還信誓旦旦的要將其規劃為國際級的海上渡假旅遊勝地,十年後,擺著豐富的地理景觀資源不用,有兩個國家一級古蹟說不夠,面對群島所圍繞的藍天碧海說沒什麼,反而不斷強調:「在澎湖因為氣候的關係,一年能做個半年的生意就偷笑了,偏偏能做生意的那半年,太陽又很大,還偶有颱風,所以也不好經營!」

  然而這些發展上限制,自有澎湖島之後就已經存在,這些問題在同屬國家級的東北角風景區也一樣都有,也就因為有諸多的問題亟待克服,所以政府才放著原有的地方政府體系不用,特意為發展澎湖的觀光而成立一個直屬中央的國家級風景區管理處,結果在十年的慘澹經營後,我們的政府除了沒有從過去十年發展觀光的經驗中取得教訓,還不顧當地已有的純樸民風與產業結構,只因抵擋不住特定利益遊說團體的壓力,就突然的又「覺得」說澎湖適合發展賭博產業了,身為一個地方的社區工作者,觀察此一事件的發展歷程,對於政府應負的責任,政務官應有的擔當及事務官應有的專業,我們實在無話好說,只有寄予澎湖鄉親無限的同情,然後回頭更加努力進行地方文史及環境的工作,因為我想到了許文龍先生曾在政府再造座談會提醒大家:「忘了政府吧!想想沒有政府自己還可以做什麼」的話。

  其實由公務員所組成的政府本不應給許文龍先生這樣的印象,今日的政府之所以會讓民眾有這樣的評語,就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多不去思考就現有的組織架構中做整合的工作,只會以成立新的專責機關來應對,日子久了,難免造成今日疊床架屋的情形,以上述的觀光發展為例,國內相關的權責單位就有負責風景遊樂區的觀光局、森林遊樂區的林務局、農場的退輔會及農會系統,還有負責國家公園的營建署等單位,活像觀光旅遊的春秋戰國時代,大家各立山頭,互擁其主,百花齊放,燦爛耀眼,但也如花朵一般,沒兩下就謝了,徒留許多枯萎的形象。

  經過悠悠十年的經營,如果能讓我們明白並坦然面對澎湖之所以無法成為一個國際級渡假勝地的原因,進而老實的先以國家級風景區的目標努力經營,相信以澎湖豐富的人文及自然景觀資源,再努力深耕個十年,將依然是個令人嚮往一遊的地方;台灣的土地不大,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但台灣的人口眾多,所以台灣唯一賭不起的就是環境,就是我們腳下所處的這塊土地,所以,讓澎湖就只是澎湖吧!否則何不就乾脆將澎湖「國家風景區」的發展方向,正式更改為「國家賭博區」?(2001.11.1)

[黑潮觀點]小麻雀的啟示 --﹥

作者:王緒昂

  我靠坐在松山車站月台的圓柱邊,望著火車來的方向。經歷了狂風大雨,中斷許久的北迴線鐵路終於得以通行,讓往返小島東西部的旅客,能在較順暢的情況下迅速來往。

  在等待火車到站的過程中,我總是習慣在火車站的一角靜默的觀察著,看著週遭行色匆匆的人們,也享受著心靈上難得的平靜。但是,正當火車即將進站的時刻,一隻麻雀以輕鬆自若的態度、輕盈的腳步,從右後方悄悄地接近我。我的視線隨著牠小巧的身軀游移,從身後到腳跟邊,再由身前往左後方走出我的視野。我身體毫無動作、冷靜的靠坐在圓柱邊的地上,但內心卻如滾熱的沸水般不停翻攪,腦中逐漸浮出些許模糊的影像,這盡是孩提時的片段回憶。

  在臺北這樣的都市裡成長,我縱然不是沒機會在都會公園中看到野生動物,但每回看到松鼠在樹幹上下的攀爬,卻多半在趨近的過程中眼睜睜的看著牠們一溜煙的離開,毫無機緣親近這些個可愛的小生命。原因無他,在那一個凡生命皆為我族類應用的年代,小南門的鳥店中禁錮著各式珍禽走獸待價而沽。白頭翁、帝雉到大冠鷲、台灣獼猴到紅毛猩猩,從放生、食用到觀賞用,除去人類以外,都可能被囚禁在這兒。而山林在一陣肅殺的氣氛中,野生生命和人類有若世仇般彼此敵對,動物自然也不會靠近人類的生活圈。

  依稀還記得,孩子們聚在電視前,都會有著同樣的疑惑:「美國的動物怎麼都會在人們身邊?」。我們與山產店比鄰而居,從春天澎湖的海豚、夏天的八色鳥到秋天的紅尾伯勞和灰面鷲,在對野生動物的殺戮中成長,自然無緣席地而坐的與松鼠、鳥雀遊玩。

  這樣的現象在文化資產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通過後有了轉機,不管你喜歡與否,島上的野生動物開始有法令作為牠們的靠山。自此,島上的人們開始被逼迫著收拾起獵槍、陷阱與鳥仔踏,學習眼睜睜的看著鳥獸紛飛。也許事出無奈,但土地上的人們倒也展開了另一階段的學習,試著放下萬物之靈的驕氣學著與生命和諧相處。

  幾年下來,我們漸漸看見了成效,各地都有賞鳥、賞蝶的人們,我們以光學器材擷取記憶替代刀械掠奪生命,成就了臺灣獼猴數量回復、許多動物由保育名單除名。也可看到綠繡眼、赤腹松鼠圍繞在公園中遊人的身邊。

  「沒有事情是一成不變的!」這是我大學時代教授給我們的一句話。那個以消費象牙、虎骨、犀牛角而聞名的貪婪之島也可以對生命很友善,而我們的公園也可能很「美國」。事實上,當年西方國家以臺灣消費保育類動物為藉口採取經濟制裁手段時,我並不以為然。甚至害怕人民會因為來自外界的壓力,而誤認為保育工作是為了國際形象而不得已為之的表象,使得臺灣自發性的保育之路因而受阻。畢竟,除非人民真心關懷生命,否則任由再嚴苛的法令都無法解決野生動物遭獵殺的窘境。像是即使在中國境內獵殺大貓熊可能被判死刑,也無法改變中國人民依然捕捉大貓熊的事實,應該就是最為鮮明的例證。而在這樣的文化中,殘酷的圈養亞洲黑熊取膽汁的事例處處可見,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而在臺灣,當人們發現山中的野生動物族群逐漸回復的同時,我們倒也不能沾沾自喜,畢竟保育教育是一條長遠的道路,在減少殺戮後是否能讓大眾注意到山林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的現象,以還給野生動物一片長久存活所需的環境,則是現今保育工作的重心。當然,在關懷本土生物之餘,面對像是寵物商以辦公用裝滿變色龍,以死亡率超高且極不人道的挾帶方式走私動物的例子,我們是否還能更進而關心國外野生動物的處境,拒絕購買眾多的外來物種,以消弭潛在的龐大寵物市場,也是我們可再努力的方向。

  這個小島的人民已逐漸走出血腥,正試著親吻土地、擁抱生命。在遠離昨日後,我們也想用過去沈痛的經驗做為借鏡,去積極參與地球村的維護工作。小小的麻雀在我四周繞了一圈,我也有機會回想過去這些年來人與生命互動的轉變,我和牠都剛遠離那個殺戮年代,相信我的兒子和牠的下一代,也都會走進一個更溫馨的世紀。

  我從水泥地上站起,拎著背包向車廂走去,「到花蓮還要三個小時!」我這麼想著。然而,保育的工作,卻是一條漫長無止境的路程。

[演講]漫遊二十一世紀的大自然系列講座 --﹥

  時 間:90年9月15日-91年2月2日
  地 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際會議廳紅、藍廳
  主 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90年11月17日(六) 上午10:00-12:00 
    講 題:水泥叢林綠建築-話21世紀生態材料 
    主講人:莊世滋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挖仔尾的濱海植物 --﹥

  播出時間:11月10日(六)下午3:30~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節目中外景主持人張鈞,帶我們到鄰近關渡的一塊溼地─挖仔尾,去欣賞一些特殊的濱海植物,包括黃瑾、濱刺麥、蔓荊、月見草、馬鞍藤、紅樹林等,其中迎著風就會自由滾動的濱刺麥,它們靈活的身軀、曼妙的姿態常替遊客帶來無限的驚喜,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去挖仔尾玩玩吧!

[本會訊息]徵ENS新聞翻譯 --﹥

應徵條件與工作說明

1.因新聞特質高時效性的考量,本份工作的應試者需有當日即時翻完5則ENS新聞摘要及當日美國環境新聞掃描的能力﹔同時在當日6點前翻完後傳審校者,並進行後續聯繫與必要文句修改工作。(通常ENS在當日下午2點前就會出齊所有的稿子,偶有延遲﹔若當日4點半後才出來的新聞,可延至次日處理。)

2.本份工作包含從翻譯、審校至送進資料庫的時間流程控管。

3.本份翻譯工作內容,主要涉及環保及生態議題,因此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及學習能力,亦即對專業內容敘述的理解及專有名詞的正確翻譯﹔因此,以環境、生態相關科系或新聞科系者為佳。非上述科系者,需對此領域具備相關知識及高度興趣與認同。

4.本份工作對於正確性的要求極高,不出錯是絕對必要的,包括精確翻出:專有名詞或習慣用語的國內通用翻譯用詞(亦即翻譯名詞的統一性)﹔同時文句流暢及可讀性高也是必備條件。因此,翻譯時的資訊查詢能力及適度的文句調動都是必要的,切忌逐字逐句的"英式中文"翻譯。翻譯時,另應兼顧新聞習慣用語與表達。

5.工作地點可彈性選擇在協會(市民大道與敦化南路口附近)或在家工作﹔但需參加協會每週一次的例行工作會議。必要時,需能配合進行當面的工作相關討論。

6.目前工作重點為每日(週一至週五)ENS新聞摘要的兼職翻譯﹔未來工作內容可能擴及ENS新聞全文翻譯及協會其他工作,同時亦可能成為協會的專職人員。因此,"志同道合"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採行兼職或專職以及待遇問題等,則面洽之。

試 翻

ENS新聞摘要試譯稿 (下載 14KB)
請翻完後回傳至 wei@e-info.org.tw﹔同時附上個人詳細履歷及自傳。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