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2002環境資訊年鑑免費撥接上網

2004-02-27 (全文版)

 
  本日主題: 環評問題多 民間團體促修法
環境新聞 [環境政策]環評問題多 民間團體促修法
[環境政策]管制化學品進出口的鹿特丹公約正式生效
[環境政策]世界動物福利標準正在協商中
[生物科技]在美國傳統作物中發現基因改造DNA
[生活環境]倫敦的國際地位 綠化事關重大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4
專  欄 [我們的島]病毒入侵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我們還要多少水泥坡坎?從水泥坡坎談原住民族意識
活動訊息 [座談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徵求環境倫理專文翻譯志工 熟神學議題為佳
本會急徵志工
2002環境資訊年鑑-啟動環境之鑰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評問題多 民間團體促修法 --﹥

本報訊

環評法施行檢討與法案修正研討會  由綠色陣線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立法院永續會共同舉辦的「環評法施行檢討與法案修正研討會」昨天(2月26日)在台北NGO會館舉行,與會人士包括政務委員葉俊榮、環保署及台北縣市環保局官員、立法委員蘇治芬、中研院研究員湯德宗、台大政治系黃錦堂等學者以及及多個民間環保團體,共吸引了各界關心人士近一百人參與。與會人士對環評法之現況進行總體檢視,提出修法具體建議,並針對未來環評制度的新藍圖進行一番討論激盪。

  去年10月初,前環保署長郝龍斌因為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之設置問題辭職,所持理由是公投不應凌駕環評專業。另外關於焚化爐的抗爭事件屢有所聞,包括竹南、小港及北港各地,這類環境衝突事件,在在突顯出民眾因參與度不足、資訊不夠透明,導致民眾對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的信任。為此,主辦單位數月來在全台各地舉行了數場小型環評論壇,蒐集地方民眾聲音與具體意見,提供主管單位作為修法參考。而昨天的這場研討會,則可說是這數場小型論壇的總場。

  與會報告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陳建志指出,現行環評法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被詬病者,在多數環評皆在一階段環評即(有條件)通過,通過之後才依法需舉辦說明會,地方民眾與環保人士幾乎完全缺乏法源基礎進行對話,不論是在參與或資訊取得上,皆顯得無著力點,建議在一階環評前即納入民眾參與和討論機制。湯德宗則指出,環評法中採「正面表列」方式,規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才須進行第二階段環評,建議改採「負面表列」方式,針對可不必進行二階環評的項目訂定排除條款;而環評的決策亦應定位為可做為訴訟標的的「行政處分」,讓民眾可依循司法管道尋求救濟。

  主管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業務的綜合計畫處,由該處蔡玲儀科長代表出席報告,蔡玲儀指出,環評機制作為重大開發案的最後把關者,的確面臨極大的壓力,但在多年來民間反應環評有問題的聲浪下,環保署亦不得不調整相關規定。由於《環境影響評估法》的修法在短時間內可能無法完成,目前該署準備先從子法開始著手,亦即在《施行細則》中修正,要求開發業者在撰寫環評報告書之前即因徵詢地方民眾意見,並將民眾意見處理情形列入報告書中。

  但除了就現行環評框架進行調整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葉俊榮指出,台灣的環評制度由環保單位負責,且有權否決一項開發案,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制度,換句話說,環境評估的最後責任是否應由環保單位來獨自承受?是否有可能回歸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本身?這是值得在未來期待的。長期關懷新店安坑掩埋場興建問題的板橋社大主任張則周建議,政府應儘速整合現有的地理資訊調查資料,方便開發單位查詢,讓開發單位在事前即可避開敏感地區;而草擬中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法》也應儘速出爐,才能讓有關單位在政策規劃上有所依循。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賴偉傑於會後者提到,該單位這一系列的環評論壇,以及昨天所舉行的研討會,所代表的最大意義,是在於讓主管單位認識到民間團提對於環評的諸多問題已有充分準備,絕非只是泛泛之談而已。

  環評制度自環評法於1994年通過施行以來,已走了將近10年,實施期間所也顯示了諸多令民眾感受到荒謬與驚愕的亂象。從民間團體的充分準備來看,這些遲遲未能解決的問題已逐漸凝聚為一股動力,勢必成為政府無可迴避而務必要嚴正面對的督促力量。

[環境政策]管制化學品進出口的鹿特丹公約正式生效 --﹥

  瑞士,日內瓦,2004-02-24 (ENS)- 今天市場上有約7萬種不同的化學物質,而每年還有約1千5百中新物質被引進,這些物質對許多必須嘗試監控與管理這些潛在危險物質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種主要的挑戰。不過,從昨天開始,這些發展中國家有了新的管理工具。(編按:Prior Informed Consent簡稱PIC,意即事前告知並獲得許可。鹿特丹公約規定,輸出化學品的行為必須事先告知並取得輸入國的同意後,始可為之。)

[環境政策]世界動物福利標準正在協商中 --﹥

  法國,巴黎,2004-02-24 (ENS)- 有史以來第一屆關於動物福利的全球會議,在星期一於法國巴黎召開。這次會議群聚了166個來自世界動物衛生組織(Th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簡稱OIE)及國際從屬組織的會員國。該會議的焦點在於發展動物福利的國際標準與指導原則。

[生物科技]在美國傳統作物中發現基因改造DNA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2-24 (ENS)- 科學家已在三種毫無基因改造歷史的美國主要傳統作物中,發現了來自基因改造作物的DNA。「科學家關懷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在昨天發表的研究指出,這次的污染具有擴散的潛在危機。這支美國研究團隊警告,立法者在研議基改作物這項可能造成經濟、環境與公眾健康的嚴重不良結果的議題上,正面臨失敗。

[生活環境]倫敦的國際地位 綠化事關重大 --﹥

  英國,倫敦,2004-02-24 (ENS)- 一場為指導不動產開發者所舉辦的講習活動在昨天啟動,三位政府官員開幕式中表示,倫敦是否能持有人們想居住與工作的城市地位,取決於正在擴充中的綠地及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倫敦現在正處於重生的階段,而倫敦官員想確保城市中現有的寧靜空間不會消失,而且還會有新的寧靜空間創造出來。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7 --﹥

  • [土地及水文]專家說屏東高樹納入水源保護區才有發展潛力。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出「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方案,並在全國選定宜蘭、新竹、南投、彰化及屏東五縣,做為第一年示範計畫。由於高樹鄉地處水源保護區內,計劃要將此原本限制高樹鄉發展的因素,轉化為發展無污染、有機農業、優質水源、提供現代人追求心靈修養、養生最佳場域的發展優勢。 (屏東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廚餘夾垃圾 26日起開罰。廚餘回收上路屆滿兩個月,台北市環保局訂出的宣導期正式結束,自2月26日起在回收廚餘中夾雜垃圾,將被處以1200元至6000元罰款。環保局指出,廚餘回收量在93年12月實施初期,每天僅回收60公噸,94年1月每日回收量則高達140公噸,2月每日回收量則達到154公噸,已經達到了原定於今年7月要達成的目標,估計每月垃圾量約較實施前減少8.5%。 (台北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台中市強制規定攤販宴客場地必須自行清理週邊環境。台中市通過一項環境清潔維護自治條例,其中對於樓地板面積超過5千平方公尺的百貨公司或是量販店,都必須自行清理方圓10公尺的環境,另外辦理婚喪喜慶,也要依歸清除週邊環境,否則都要受罰。 (台中 中廣新聞網)

  • [生態保育]北市建設局:近距騷擾海豚 犯法。3隻皺齒海豚從情人節起出現在淡水河,不少民眾紛紛前往其出沒的重陽橋岸邊一睹為快。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強調,這3隻海豚屬保育類動物,民眾切勿近距離騷擾牠們,否則即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法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6萬至30萬元罰金。 (台北 中央社)

  • [生態保育]幫三隻海豚重返海洋 音牆引導。為協助滯留淡水河的3隻海豚重返海洋,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縣政府農業局、淡水鎮漁會及中華鯨豚協會等單位開會商討對策,初步決議將於3月4日執行「音牆」驅趕作業,預定至少出動60艘小型機動船艇,配合潮水將目前停留在淡水河台北橋和高速公路之間水域的3隻海豚引導入海。 (台北 民生報)

  • [生態保育]全國首創 溪頭遊樂區興建生態觀察空中廊道。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所屬的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了提供生態觀察教學之用,正在興建兩處「生態觀察空中廊道」,讓觀察者可以不受地形影響,從空中親近樹林各個高度,觀察鳥類及植物的生態。 (台北 中廣新聞網)

  • [生活環境]雁鴨為害秧苗 農民開戰。雁鴨為害秧苗嚴重,花蓮縣富里鄉「人鳥大戰」已經開打,農民毒鳥、放炮、掛旗幟的種種驅趕方法都使出,但絕招用盡還是無效。甚至有農民要求政府開放獵槍,獵殺雁鴨。 (花蓮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廢光碟變身為高價工程塑膠 年產值上億元。工研院化工所研發將廢棄光碟片的PC原料大幅提升強度,可達到工程塑等級材料水準,可應用在手機、筆記型腦、PDA、照相機等產品的外殼,年產值上億元以上。 (台北 中廣新聞網)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7 --﹥

  • [土地及水文]中國大陸40多個城市面臨地面下沉威脅。中國國土資源部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的上海、天津、蘇州、無錫等40多個城市正面臨嚴重的地面下沉威脅。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由於多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所以造成的經濟損失尤為嚴重。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中國禽流感疫區遍及16省市區。中國已有廣西、湖北、上海、吉林等16個省區市發生禽流感疫情,其中確診疫情49起﹐累計發病禽隻逾14萬。疫情不僅對家禽養殖業和農民收入造成很大損失,而且也對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保定化工廠爆炸9人死亡中共封鎖消息。中國大陸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新光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乳化炸藥生產線,22日試車時爆炸,造成9人死亡。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北京公園綠地管理養護首次實現社會化 公開招標。北京的公園和綠地歷來歸市、區園林系統專職負責,長期以來一直遵循「誰建設、誰養護」的原則,因而導致園林養護隊伍過分依賴於政府。在實現公園和綠地管理、養護社會化後,則由政府制定公園和綠地管理、養護標準,並進行定期監察,全部管理養護工作均交由得標的園林綠化企業負責。 (北京 北京晚報)

  • [環境政策]中國在長江幹線1893公里劃定33個可採沙區域。長江航務管理部門近日在長江幹流宜昌以下1893公里航段內劃定33個採沙區域。從3月份開始,長江幹流採沙將限制在採沙區進行,年度採沙總量控制在3400萬噸,採沙船數量限定在98艘以下,在劃定的採沙區域外其他河段均為禁採區。 (北京 中央電視台)

  • [環境政策]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取得初步成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強調,關於土地保護工作要保持工作力度,繼續治理整頓違規開發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 (北京 新華社)

  • [環境政策]中國對高爾夫球場建設態度謹慎 僅審批10個專案。 (北京 中新社)

  • [環境政策]中國去年共依法取締關閉7339家不法排污企業。 (北京 新華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02-24 --﹥

  • [生態保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呼籲美國消費者抵制「亞洲紙漿及紙業公司」(APP)

  • [生態保育]加州一汽車公司獲准於沙漠興建測試道 保育團體提起訴訟反制

  • [生態保育]讓人類遠離動物疾病 食肉動物扮演要角

  • [生態保育]學者正探討獵獅活動的永續之道

  • [生活環境]德州發生雞隻感染禽流感案例

  • [環境政策]有關汞排放額度交易措施 環保署本週將舉行數場公聽會

  • [全球變遷]對抗氣候暖化威脅 全美滑雪勝地經營者正採取合作

  • [能源議題]環工學家正開發新型燃料電池 利用廢水淨化過程產生的能量來發電

[我們的島]病毒入侵 --﹥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被撲殺的養雞場圍起封鎖線  台南西港養雞場的陳老闆,一早巡視雞場,發現許多雞隻死亡。雞隻死亡的樣子很怪異,二十多年養雞的經驗讓他感到緊張的氣氛,甚至有種大禍來臨的感覺。他回到家中撥通電話,請求檢疫所人員前來幫忙,他告訴檢疫人員「有些事情不對勁!」。

一袋袋被撲殺的雞隻  今年1月,台灣南部地區發現雞隻異常死亡現象,防疫專家檢驗之下,發現一種名為H5N2的流感病毒已經入侵台灣,它在禽類中交互感染,一經感染立即死亡,造成生態環境的重創。但是更讓專家擔心的,是這個病毒家族中,另一種名為H5N1的病毒,可以跨越人禽的物種藩籬,直接攻擊人體,造成的傷亡將是難以估計。

  面對禽流感病毒的入侵,防疫機制快速啟動。在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中,讓我們以病毒的角度,循著雞隻流通的管道,審視這套機制是否全力發揮作用?

檢疫人員整裝進入養雞場撲殺雞隻  病毒,一種完美的生物體,它有著簡單的生理構造,快速的異變能力。千百萬年來,它們繁衍出無數的病毒家族,以不同的類型組合,一波波侵襲各個物種,造成的傷亡遠遠超過人類歷史相互征戰的總和,它們的肆虐就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生存,找尋新的宿主讓病毒家族存活下去。而擁擠的雞舍加上龐大的雞群,提供病毒一個可以大量繁衍的生存環境。

  那麼當雞隻發病死亡,雞農聯絡檢疫單位,檢疫人員封鎖雞場,帶走病死雞化驗,將雞場全數雞隻撲滅,則病毒就完全消滅了嗎?

 撲殺後檢疫人員消毒養雞場 檢疫人員撲殺雞隻

養雞場主人只能無奈的關起空盪盪的雞舍  沒有那麼簡單!在這條防疫線上,最前線的檢疫人員嚴重缺乏,面對大大小小、合法非法的養雞場,他們根本不可能一一檢查,完全依賴雞農主動報告。但是在雞農的日常經營裡,雞隻患病先是以經驗投藥,再找藥廠或獸醫診斷,最後才會找上政府防疫單位,再等到檢疫單位經過一星期的檢疫流程,這些時間足夠讓病毒擴散——不管是透過隨風吹動的羽毛、前來雞舍偷吃的野鳥,或者進出疫區的人車,病毒總可以找到它的交通工具。

  另外,並非所有雞農都會誠實報告,有些已是苦撐經營的雞農負擔不起全部撲殺的損失,將疑似患病的雞隻快速銷售,於是病毒一路呼嘯在高速公路之上。

  夜間,供應大台北地區食用雞隻的卡車,一輛輛靠近家禽市場卸貨平台,常駐市場的獸醫師繞行檢視一籠籠雞隻,以雞隻死亡狀況及健康情形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是這樣的檢視方法對於遭到病毒感染卻未發病的雞隻毫無效果。

農委會活動推廣大口吃雞肉  病毒又過一關,它們隨著雞隻來到屠宰工廠。所有雞隻混在一起等待上市,病毒在雞肉堆裡四處流竄,隨著雞販的來到,進入日常的小市場中。由於國人習慣食用現宰雞肉,未死的病毒在接觸的一瞬間,可能到了雞販的手裡,或者家庭主婦的菜刀上。

養雞場健康的雞隻  病毒專家最擔心的就是此刻,原本僅止於禽傳禽的流感病毒,一旦大量接觸人類,難保不會繁衍突變,形成流通於人類的病毒。面對其他國家開始出現H5N1病毒造成人類死亡事件,專家們擔心最後防線一旦被攻破,H5N1病毒由境外移入,或者在無法控制的H5N2病毒中異變出新種病毒,疫情將更為緊張。

健康雞隻  這場凶險的戰爭,敵人不是猛烈的砲火,而是隱藏起來的病毒,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疏漏,病毒大軍就可能攻破防線,造成人類世界的大浩劫。如何佈下最嚴密的防線,成為杜絕病毒的首務。政府投入心力、建立制度的成效,以及人性中的誠實與輕忽,是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

[讀者投書]我們還要多少水泥坡坎?從水泥坡坎談原住民族意識 --﹥

作者:宋賢明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最近跟一位Tayal的朋友聊天,他說山上老家後面的小山坡,這陣子可能會有鄉公所來施工,弄一個坡坎出來,聽到這個消息,我很自然地皺起了眉頭,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這個部落我經常拜訪,去年也曾為了教會旁的坡坎搖頭,到底我們還要蓋多少個坡坎?

  經過詢問,這位朋友說是鄉代表來告訴他父親的,而他父親的態度跟一般部落老人家一樣,認為有這項經費與資源很好,我們幹嘛拒絕?由於經常跟這位朋友談到環境生態的話題,也聊到所謂生態工法的理念,我們都對於大片灰鴉鴉的水泥坡坎實在沒有什麼好感!

  首先,水泥坡坎對環境景觀是一項視覺衝擊,再者也阻絕了土壤的生態功能。原住民部落有許多座落於群山之中,為了農作與居住之需會有整地工作,我們可以在較古老的部落或農園梯田等處看到傳統的石砌坡坎。只要不是過份的整地行為,這種石砌坡坎可以擋土、排水,也可孕育植生。

  灌漿施作的水泥坡坎施工方便,又快又安全,特別是鄉公所的經費,花不到自己的錢,何樂不為?在此先不談施工工法的技術性問題,這種由上而下的發包過程,切割了族人對部落環境的參與和認同,剝奪了部落自主的成長機會,而且這樣的居住環境失去了鄉野情趣,有所謂社區營造者為追求所謂原住民部落風貌,在大片水泥坡坎、牆面、護欄等處施以大量圖騰彩繪,粗糙的環境觀光化的思維造成部落景觀二次衝擊。部落居住環境原本所能提供的心理功能遭到破壞,住家不再是住家,只是任由他人穿梭的俗媚之處。

  鄉公所的這種舉動實為內部殖民的心態所致,將這樣的工程當作一種「德政」,表象是長官對地方的關心與施捨,背後卻充斥著政治意圖與利益糾葛。這種不公開的資訊正是權利的玩弄核心所在,部落越是不了解資源分配的方式、越是不知道自身的權益,為官者越是能掌握權力而為所欲為。此外,這個工程為何會由鄉代表宣達,亦是值得玩味之處。選舉將近,看著原鄉部落間單一的競選總部與海報色調,這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我們在思索與推動部落總體營造的工作,最辛苦之處就是處理這些權力的問題。部落的營造與發展工作與一般社區營造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部落營造與發展應當有其終極目標,那就是原住民族自治,所以建立部落自主意識與提升認知層次應當安排在各項發展工作之中,比如說在環境工程加入參與式的程序。

  如果部落有了集體共識與自主意識,加上新知識(註一)的認識,就可以擁有與政府單位的對話空間,對於環境該怎麼改善、在哪裡改善,提出部落的觀點與期盼,而政府單位亦須尊重部落的意見(註二),如此才不會出現利益輸送的資源分配模式,形成有的人家後院有坡坎、有的人家則沒有的現象。倘若部落有更先進的自主性組織,甚至可以依照部落自主性的規劃遠景來進行相關建設,不致出現部落與鄉公所不同調的營造方向。

  可惜我這位朋友的部落還沒有凝聚環境共識,缺乏部落主體認知,所以即使少數部落人士有環保意識、景觀美感觀念,亦只得任由鄉公所各個擊破,然後花大錢進行未必需要的工程。

  原住民族自治的目標也許只是一種菁英思考下所產生的偏見,因為部落仍有許多人對於自治存疑,其原因包括對自治的意涵不了解,對自我權益的爭取太過保守,這都是長久以來被殖民所造成的現象。所以當自治議題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政府的主動推動將原住民族運動帶入新的紀元(註三),原住民族自治成為普遍的政治正確觀念,但在實際推動時仍然爭議不斷。

  部落的成長與發展是必要的,這對部落甚至民族的自主意識是有幫助的,然而追求成長的過程必須是循序漸進地進行培力工作,無論在部落營造、部落地圖、新部落運動、部落大學等等,若不在執行內容上強調自治自主、提升層次的目標與意圖,並普遍化執行(註四),就只是一種浪費,流於一般化,並讓部落陷於資源爭奪的墮落。

  究竟原住民族會走入後殖民、去殖民還是二度殖民?究竟原住民族的自主意識能否趕在傳統領域主權被侵蝕的速度之前(註五)?以及如何開始普遍地推動部落自主性發展的培力工作與民族意識的養成,將會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註一:在此所謂新知識,只是新的觀念與技術,如對於環境規劃、生態工法與新的能源生產方式的認知,是相對性的說法。

註二:今年二月初行政院通過「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社區可以自主凝聚內部的共識,提出社區的規範與協定。社區營造協定則可分為:提供權責機關作為施政參考的社區建議、具宣示作用的社區憲章、可規範罰則及具體行為規範的社區公約,以及針對社區空間、景觀、環境等有形資產提出的開發、利用和保存計畫等。

註三:過去自治議題是原住民運動的訴求,卻只存在菁英社群,而政府單位更是避而不談,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由於總統當選人於選前簽署原住民訴求文件,也就是「新的夥伴關係」七條訴求,使得當選後成為必須實踐的政策。交付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研議並推動後,原住民族自治便開始成為普遍討論的議題,也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註四:目前政府單位、學者專家仍有所謂示範部落的觀念,這也許是在砸下大筆經費後最快得到表象成效的方法,然而硬體的提升速度卻遠非軟體(也就是人)能跟得上的。而且,示範部落無法幫助其他部落在內涵上成長,只會令其他部落急欲複製表象,增加原住民社會對政府經費的追求與依賴,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部落間的競爭與分裂便會開始。

註五:已開發的地區在既得利益者強勢以及部落的內部分裂之下,原住民難以取回,如溫泉區遭到掠奪侵占。

[座談會]永續生態社區與建築規劃國際交流會 --﹥

  時 間:3月1日(一) 下午1:30-5:30
  地 點:國立師範大學分部綜合館 (台北市汀州路4段88號)
  主 辦: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聯 絡:李先生 06-2366888

  永續建築的起源,在於對環境問題之深切了解與省思後反映出的解決之道,必須包含整體複合觀點,但是各項要素亦必須透過微觀方式清楚知悉,爾後彙整成一完整之永續建築整體觀念。而永續生態社區之建構與轉化,必須建立在整體永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更必須涵容生態環境之創造與確保。

  本交流會特邀請瑞典、挪威、德國與日本之對於永續生態社區與建築規劃具有實質理念實踐者,透過思考哲學與案例說明,讓相關專業人員與研究學者等,充分了解目前國際趨勢與脈動,同時藉由討論形式重新思考台灣永續生態規劃的新方向。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病毒入侵 --﹥

  播出日期:3月1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3月2日(二)  中午12:00-13: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病毒入侵

  今年1月,台灣南部地區發現雞隻異常死亡現象,防疫專家檢驗之下,發現一種名為H5N2的流感病毒已經入侵台灣,它在禽類中交互感染,一經感染立即死亡,造成生態環境的重創。但是更讓專家擔心的,是這個病毒家族中,另一種名為H5N1的病毒,可以跨越人禽的物種藩籬,直接攻擊人體,造成的傷亡將是難以估計。

【人與自然】都是候鳥惹的禍?

  禽流感來襲,專家學者紛紛思考一個問題--病毒到底怎麼散佈進來的?候鳥成為最大嫌疑犯!

  在台灣各地,有許多鳥類研究者長期進行候鳥繫放採集計畫,面對候鳥莫名揹負帶原者的罪名,他們決定以科學方法,還給候鳥一個公道。

【看守台灣】急急如律令

  邁向零垃圾時代的觀念日益普及,大家都認為廢棄物經妥善分類後,送到專業回收處理廠,就可以讓垃圾變黃金,然而事實並不全是如此。當廢電子電機拆解回收後,仍留下一部分無法再利用的殘骸,屬於有害事業物質;而難以用人工拆解的部分,也成為頭痛的問題。

[本會訊息]徵求環境倫理專文翻譯志工 熟神學議題為佳 --﹥

  本會徵求「環境倫理」專文翻譯志工,因文中有多處援引聖經概念,難度較高,除須具備生態相關議題之翻譯經驗外,也須對神學有一定之認識,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者參與。

  本文共分為14節,工作分配以節為單位,每節的工作時數約需3~4小時,截稿日期為3月15日,來函者請註名可協助的工作量,屆時發稿將以Email寄發掃描圖檔。有興趣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填寫後寄至 pon@e-info.org.tw(主旨:應徵環境倫理專文翻譯志工),謝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本會訊息]本會急徵志工 --﹥

  去年的「2002年環境資訊年鑑」因透過40位的志工投入而能順利完成,並製作了有史以來,第一份由環保團體製作的環保名錄612筆;透過志工的群策群力,大夥一起以行動成就。

  今年「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急欲徵求對「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國際環境日」、及「生態工法」議題有興趣的志工,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用行動展現對環境的關懷,並留下對環境的紀錄,並提供各界查閱參考。報名截止日期為2月29日喔!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