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外來種寵物網路問卷調查-哺乳類篇免費撥接上網

2004-04-11 (全文版)

 
視聽嚮宴 [綠色影展]解構企業 (The Corporation)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回家的路•從西濱快速道路到蘇花高速公路 (上)
專  欄 [專欄作家-企鵝]真實的價值
寓教於樂 [開懷篇]老王和猩猩
編輯報報 知道?不知道!
本會訊息 2002環境資訊年鑑-啟動環境之鑰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綠色影展]解構企業 (The Corporation) --﹥

引介:陳香松
圖片提供:綠色影展主辦單位

"We are plunderers.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the mistake. We must move on to another and bett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 Ray C. Anderson of Interface Carpets

  本片是製片兼導演Mark Achbar及剪輯Jennifer Abbott,根據Joel Bakan的著作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拍攝完成。

  回顧企業團體過去150年以來的發展過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學術理論裡,將企業團體視為法人的觀點已逐步取得其強勢的正當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且受到憲法的保障。導演運用譏諷的敘述手法,在影片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透過心理學家Robert Hare,試圖以世界衛生組織及DSM IV(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來判斷這些財團法人或大企業極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徵狀有不關心其他生物的感受、人際關係不持久、漠視他人安危、為自我利益而持續詐欺、無焦慮及罪惡感、反社會人格等等。然而,在這個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時代,具有這些人格特質的跨國企業競相掠奪,撤底的沖擊了整個環境、兒童、媒體,乃至基因,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風險。

  這部145分鐘的影片耗時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訪者,包括左翼傾向的心理學者與美國頭號異議份子Noam Chomsky、《NO LOGO》與《Fences and Windows》的作者Naomi Klein、歷史學者Howard Zinn,以及熱中政治批評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現任或曾經任職於能源業、醫藥業、製造業、廣告界等的CEO與高階主管、企業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諾貝爾經濟學得主Milton Friedman、商業間諜Mark Barry等等。導演特意將攝影機隱藏在鏡子背後,讓受訪者得以安然自在地貌似直接面對著觀眾暢所欲言。於是我們能夠看到,當皇家荷蘭/殼牌(Royal Dutch/Shell)前董事Sir Mark Moody-Stuart與他的妻子招待著前來抗議的Earth First異議份子,並且就人權與環保議題交換意見時,另一邊廂, the Move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goni People的作者Ken Saro Wiwa(註)與8名同伴遭奈及利亞軍方處以絞刑 ──沒有罪惡感。仰或,日用品經銷商Carlton Brown在911事件發生之際,仍盤算著黃金的市價起落 ──沒有罪惡感。媒體與廣告則是另外一種企業藉以影響人們的心理欲求投射到消費行為的手段之一,譬如廣告商針對兒童製作更多的廣告以更有效率的促進產品銷售,或是像激起對品牌的拜物過程等等。

  片中也分析了許多狗屁倒灶見不得光的案例:著名的跨國企業Monsanto.將rBGH注入乳牛體內,促進新陳代謝以使得牛乳更豐,然而這種合成的賀爾蒙因含有致癌物質而在歐洲及加拿大地區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福斯新聞網的兩位記者Jane Akre和Steve Wilson試圖透過媒體揭發此事,卻被來自Monsanto與福斯新聞網高層內部施壓,光是報導就被要求修改了達83次之多。另外,橘劑(agent orange)對人體及整個地球所帶來的危害,Monsanto是矢口否認他們知情。藍色巨人IBM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將所生產的打孔卡系統(punch-card system)供應給德國納粹,讓600多萬猶太人更有效率的被屠殺;卡片詳盡的記錄了處置的狀況及各種處決的方法,更不用說,那個時代的電腦系統必須由IBM的內部工程師親自安裝。企業那隻看不到的手更逐漸伸入東南亞、拉丁美洲或非洲各第三世界國家,血汗工廠林立,嚴重違反國際人權、勞工權益及破壞當地生態這些都是事實,像是將耕作物植入自殺基因,使得再生產變得不可能,必須持續向企業購買種子。Bechtel 公司甚至影響了玻利維亞政府,將水資源私營化,在這兒儲存雨水是被禁止的,徹底推翻了公共財的概念……這場資源爭奪戰已經延燒到生物體內,乃至人類基因。

  當然還是有少數社會責任與良心發現的企業家,Interface Carpet的CEO Ray C. Anderson坦承企業的掠奪本質,已經為地球帶來的一觸即發的危機,他花了14億將公司改組以便符合永續經營的概念。全球化的無限擴張也引來了反制作用,最具象徵意義的首推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圖的抗議事件,起因是世貿組織法庭打算推翻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環保法,這在全世界掀起了接踵而來的抗爭行動,形式各異但目標一致。

  企業團體無所不在的環繞在我們的周圍,它已經不再只是那個具有法源地位的個體,而是一隻被豢養的怪物。

:殼牌、BP等跨國石油公司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曾有過破壞環境甚至侵犯人權的不良記錄。殼牌自60年代起在非洲奈及利亞的Ogoni省大量開採石油,造成當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和傳統社區崩潰。當地少數部族在族長Ken Saro Wiwa的帶領下反對殼牌繼續開採。1995年11月10日,Ken Saro Wiwa、另一名領導John Kpuinen以及其他6人被當地政客殺害。當然,若Ken Saro Wiwa不是令西方矚目的奈及利亞作家,這宗醜聞不會輕易被揭發。

【參考網址】
 ■The Corporation網站

編按:被譽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宜蘭,現正展開為期一週的G.I.F.T.綠色影展,邀集國內外30多部環保影片公開放映。如欲得知進一步訊息,請參考「宜蘭國際綠色影展」網站。

[自然書寫]回家的路•從西濱快速道路到蘇花高速公路 (上) --﹥

作者:阿藍

  9月底父親工作發生意外,我連忙搭機返家。和妹兩人騎著機車沿著台17線濱海公路,南台灣的陽光射著人渾身不對勁,悶燠濕熱。四草鹽田埋沒在南工園區裡,3點多的大太陽,空氣彷彿被蒸透了,熱空氣扭曲眼前的風景,彷彿預言一場毀滅的到來。

  好幾年沒回老家,路早已不再熟悉。台17線轉龍山再轉西寮回家,連編號都忘記的鄉間小路;十幾年前,我離開濱海的僻靜家鄉到城市讀書,每星期來來回回的,是這條小徑。最愛趁著黃昏時分太陽未消失時,至村郊的鹽田漫步。鷺鷥成群歸來,夕陽的火紅把鹽田、魚塭渲染成片,從深紅到澄黃,有時傍晚的風撫過,水面波紋渺渺,彩霞繽紛可人,我跌入暮色的醉人氛圍裡。魚塭、鹽田、夕照、夏天群起的鷺鷥、稀少的人煙,還有一座座的白色鹽山,襯著藍天恍若是一場夏雪的積累。離家多年來,每回想起關於家鄉的種種,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這幅景象。

  10年前的滄海,如今被開拓成一條條寬敞的道路,跟記憶中一望無際的鹽田景色相去甚遠;高中時經常路過的鹽山在過度包裝過後,每個假日總是人滿為患,遊覽車、小客車絡繹不絕,人群像螞蟻般往鹽山爬去,然後拍張佯裝至雪地一遊的紀念照。附近小村落也不再寧靜,因為觀光客的湧入,不少當地居民設攤營生,喧嘩髒亂,亂了純樸漁村原有的生活步調。可這一路最讓我震驚的,莫過於從老家村落後面貫穿而過的西濱快速道路,公路如巨蟒橫臥在東邊的鹽田上,那一刻我的眼淚幾乎要掉下來。我記憶中回家的路不應該是這般景色呀!迎接我的應該是廣褒無際的鹽田,夏天的傍晚鷺鷥乘著暮靄歸巢,晚風滌洗一身漂泊;思慕已久的家鄉正展臂等著遊子的歸來。

  是一個怎樣簡單的思考與粗暴的政策,讓原本好好的鹽田景致消失了?

  還沒回過神時,蘇花高即將興建的問題在花蓮蔓延開來了。那陣子陸陸續續從朋友及在地的環保團體中得知蘇花高要興建的消息,心裡十分擔憂。直覺的,我們都知道蘇花高一建,花蓮勢必承受不小的衝擊。首先蘇花高興建的難度遠遠超過北宜高,隧道開鑿可能破壞水脈、地層結構;現在有公路通過的部落可以小本生意營生,但公路一旦開闢,沒有交流道經過的部落,將因缺乏經濟來源而加速部落的凋零;完工後,花蓮勢必湧進大量的觀光客,人潮衝擊當地住民的生活步調與品質,花蓮的「悠閒」,在人群湧入後還能把持多少呢?

  光是想像10年後花蓮街道塞滿人潮車潮,我就不得不把另覓居所列入未來的生涯計畫了。可是以近8成贊成興建的民調數字來看,這條公路似乎沒有不建的理由?

  在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思考下,什麼都可以退讓談條件。大部分人樂見蘇花高的興建,莫不是可替花蓮帶來繁榮,提高就業機會、交通便利、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更快,讓長期處於「邊緣」的花蓮與花蓮人得以揚眉吐氣,好與台北同步,胸懷全世界。那種長期處於邊緣的自卑心理,當花蓮有機會翻身時,怎麼會輕易放棄呢?加上政客畫好的大餅,政府構思好的夢想藍圖,花蓮人莫不期待著蘇花高完工那天的到來。

[專欄作家]真實的價值 --﹥

作者:企鵝

  報上的一角寫著某處溼地來了幾隻稀有的水鳥,記者在報導中寫著該種鳥全球數量已經僅剩1000餘隻,而台灣以往僅有2次的出現記錄,因此能在這個地方發現牠們,看起來似乎是不得了的事情。曾經,電視新聞上,主播說某處的漁港,白鷺鷥取代了海鷗在海港裡飛翔,而當地的導覽員面帶喜色的表示著這是一種生態上的新發現,因為白鷺鷥是淡水的鳥,會來沾海水是不得了的事情,畫面一轉,鏡頭裡儼然是隻黑色型的岩鷺,而後頭配音的記者說連夜鷺也來插一腳,結果卻被白鷺鷥們給排擠了呢,他也很興奮地這麼說著。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些新聞通常只是一瞥而過,了不起也只是用餐時的配料罷了。我十分好奇在採訪的記者們,是不是也同樣以著做小菜的心態在撰寫的這些關於生態的稿子。因為小菜端不上大場面,因此也不需要太過講求它的裝盤與背後的真實。所以發現那幾隻稀有的水鳥時,重點是放在台灣以往僅有過2次的記錄,而全球僅剩1000多隻;因為小白鷺不沾海水,所以是生態上的大發現,因此岩鷺也只好暫時改名叫做夜鷺?

  媒體究竟要傳達給我們什麼樣子的真實,而真實的價值也僅剩「好稀有」「新發現」而已嗎?那種鳥全球並不是只有1000多隻,而台灣每年幾乎都有不少的記錄;小白鷺也是會沾海水的,在大肚溪口甚至常常可以見到上千隻成群趁著漲潮追趕覓食;而台灣的漁港,又曾幾何時看過漫天的海鷗?了不起也只是在冬季時會有黑尾鷗停留而已。

  或許在誇張的報導背後,會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只是這並不是該有的真實,而其地位也僅能停留在小菜而己。一旦真的事件發生時,一群放羊的孩子眾說紛紜,不了解的人們看著雪花般掉落的資訊,越看越不見分明。

  真實的雪花,隱匿在假想的棉絮之中,擠呀擠的,化成了水,不見了!

[開懷篇]老王和猩猩 --﹥

  老王去動物園看猩猩,聽說猩猩很聰明,喜歡模仿人,於是他向猩猩敬了個禮,猩猩果然跟著他行了禮。接著老王又向猩猩鞠躬,猩猩也跟著鞠躬。老王高興極了,又向猩猩做個鬼臉,不料猩猩沒模仿,反而打了他一巴掌。

  老王生氣的跑去向動物管理員告狀,管理員告訴他,在猩猩的語言中,做鬼臉是罵對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老王這才了解,但此仇不報非君子,次日,老王想了個報復的好點子,又來到動物園。他向猩猩敬禮、鞠躬,猩猩都跟著模仿。接著他拿出一枝大木棒,向自己頭上打了一下,然後把木棒交給猩猩。不料猩猩這次又沒有模仿,而是向老王做了個鬼臉!

[編輯報報]知道?不知道! --﹥

  小編和朋友二個非教徒看完電影「受難記」,不約而同狂呼:太血腥啦!Mel Gibson又重施之前拍攝「英雄本色」的同一手法,刻意將英雄慷慨赴義遭受凌遲的慘烈,做纖毫畢露的呈現;原本聖經上的「傳說人物」,頓時成了眼前渾身皮開肉綻的血肉之軀。是否從中感受耶穌的寬恕和愛或可再作他論,但在十字架上垂死的人子口中的一句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讓小編忍不住聯想翩連。

  看完電影,會對其中高喊著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粗暴群眾感到憤恨,應該是許多人共通的感受。因為我們以後人看前事,「知道」了,已產生是非善惡的判定,所以對傾全國之力達成種族淨化或策動群眾發動文革此等歷史荒謬劇,確是有嗤之以鼻的餘裕和幸運。

  道或許萬世不移,但「知」道的方式以前操控在少數人手中,像是先知、史學家、祭師、國家領導人……「不知道」的人們被扯著鼻子走,缺乏自覺的所作所為,值得被人子代為乞憐。而反觀今世,教育普及,網路發達,知道的途徑何止千萬,然而比起前人,我們真的更知道、更有判斷的智慧嗎?又或者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的知「道」,真的是道嗎?

  那些對今古「暴民」憤怒的先知諸葛們,你們所知的道又在哪兒、又從哪裡來呢?

  每天電視新聞上播出的,不斷以「道」自居的資訊傳播者,本身先知的資格已十分令人存疑;更別提,我們平民百姓的眼耳腦瓜子,即非刻意也會自動篩選自己愛聽的道,進而以此來建構或強化自己心中的道。

  解構企業中的跨國企業巨獸、企鵝文中的新聞從業人員和我們每個人,誰不是在以自己的道,來決定人權和個人成就的先後順序,來決定專業精確和收視口碑的孰輕孰重?來決定幫助誰、喜歡誰或排擠誰?來決定只看批綠或擁藍的「公正性」新聞評論?來對靜坐的學生嘲諷臆測其動機或鼓掌讚其比美學運野百合?

  誰敢保證,自己絕不會是出賣耶穌的猶大?絕不會是下一次種族淨化運動中,向政府檢舉猶太鄰人的愛國者?絕不會是向著非我族類者,投以石塊、高呼釘上十字架,或是「理性」一點的,冷眼看著千夫所指的罪人走向各各他苦路的群眾之一?

  如果今世再重演一次受難記,人子對無知者的原諒說得出口嗎?又或者,我們這些可能或不可能被救贖的凡人,何不回到自己的內心,直接問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