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4-12-05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美麗與悲愴•藍彩細蟌
奇文快遞 [自然人文]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實習手記(一)實習緣起
[自然人文]動物沒有「死亡」的概念?(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粗魯的鸚鵡
[開懷篇]小狗小白
編輯報報 再見吧可恥
本會訊息 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美麗與悲愴•藍彩細蟌 --﹥

作者/攝影:嘎嘎
拍攝地點:8月分的雙連埤

美麗的藍彩細蟌

  最近有朋友在通緝這隻藍彩細蟌,因為這兩年牠突然消失了!一直到前幾天有人在宜蘭的雙連埤發現並貼在網路上,一時間前往雙連埤探訪藍彩細蟌的人不少,我也跟著這股熱潮與朋友和我家的小孩三個人來到這裡。

  進了雙連埤感覺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的幽靜,整個山谷散發出的綠意讓人心曠神怡。一下車就往池邊找這隻被通緝的細蟌,風吹起一陣陣的漣漪,好多藍色的細蟌在水面遊戲,不過牠們是葦笛細蟌。

  拍了數十張便轉換地點,繞到湖的另一邊,好大的湖啊!到哪裡找藍彩細蟌呢?車子停在路邊,沒細蟌拍拍別的小昆蟲也可以,這時我家那個小孩突然手裡拈著一隻藍色的小細蟌,一看是藍彩!於是在附近找了起來,在野薑花、颱風草的草叢裡果然發現十幾隻藍彩細蟌。

杜松蜻蜓抓到一隻藍彩細蟌

  這些藍彩細蟌大部分都是雄的,雄的腹部末端有藍色的斑紋,後來被我發現一對連結的,趕緊將牠們拍下來;才拍了三張,一隻杜松蜻蜓闖進來,並且抓到一隻藍彩,就停在我的面前啃了起來。於是轉移焦點拍杜松蜻蜓欺負小細蟌,那副殘暴的德性都記錄在我的相機裡。

  藍彩細蟌好漂亮,近拍眼部特寫,那烏溜溜的眼神是那麼的可愛,然而生態世界的食物鍊法則裡卻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在美麗的背後隱藏著危險與悲愴,這就是生命的全部。

[自然人文]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實習手記(一)實習緣起 --﹥

作者:北小安

這是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前的景色,每天義工都會帶狗狗在這樣的田野間散步。遠方金黃色的田地為小麥田。  火車從雨之堡(Regensburg)出發,過約半個小時,越過一片收不到手機訊號的森林後,就到天鵝村(Schwandorf)了。

  從火車站到天鵝村的動物之家(Tierheim),開車大約10分鐘,騎腳踏車大約20分鐘。動物之家坐落在一片農田、池塘與森林之中。除了一座馬場,四周沒有人煙。要到最近的人家,需花10餘分鐘,徒步穿過由麥田與玉米田夾道的小徑。

  從動物之家的大門往前望去,首先印入眼廉的便是名為十字山(Kreuzberg)的小丘。山頂上,兩個尖尖的塔稍從一片蓊鬱蒼綠的森林尖上冒出。在陽光的變幻下,塔頂的顏色總是變動的。天好時,是白的;天壞時,是灰的;天將暗的時候,則是玫瑰色的。這個充滿迷樣的建築,事實上是天主教的教堂。從山腳綿延過來,是一大片金黃色的麥田。田裡,只剩下夏末收割後短短的麥梗。田外的遠方,則是一抹不知名的紫色野花。野花與麥梗中間則有著一匹匹健壯的馬兒在馬場的圍欄內悠閒地吃草。

  一天裡,除了雞鳴、狗叫、馬嘶以外,就只有教堂的鐘聲與不遠處傳來的火車聲了。

動物之家內照養的雞,是開園元老送給動物之家的禮物。很漂亮威風吧!   故事是從西元2002年7月20號,一名20歲的台灣男孩闖進這個純樸靜謐的德國小鎮後開始的。從遙遠的太平洋海島來到十字山下的村落,帶著在台灣所習得的德國動物之家資料,展開了為期兩個禮拜的見習。從7月20號到8月5號,兩個禮拜的見習對德國本國人來說都太短,更何況是對一名帶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台灣男孩了。

  兩個禮拜間,第一次跟各種民族的德國人共事;第一次手掌由於苦工而長繭; 第一次看到狗兒興奮地在麥草堆裡打滾;還有第一次看到全身羽毛充滿光澤,如孔雀般驕傲展翅炫耀的公雞。

  衝擊,已不能用單純的「很大」 兩個字來形容了。

  兩個禮拜真的太短。

  「有許多從台灣帶來的成見,我是花了1、2年才化除的。想要全盤了解德國這一百多年的動保思想帶給這塊土地和人民的影響,說真的,9年10年都不嫌多。」在德國住了20餘年的資深動保台僑蔡丹喬曾這麼說。

  但願,這兩個禮拜的微薄見聞,能為台灣的動物保護開一扇窗。

[自然人文]動物沒有「死亡」的概念?( 下) --﹥

作者:雷蒙蓋塔 (Raimond Gaita)

「人」的獨特性

  柏拉圖認為,人類常常將「喜歡的事物」錯認為「必要的事物」。事實上,「喜歡的事物」和我們「真正」必要的事物是有差距的。但當困難發生時,人們通常會重新評價我們的價值觀,通常我們會暗示;甚至直接表示,只要能清晰的感受死亡,我們就能夠了解生命中真正最有價值的事情為何,這種清晰的感受是一種存在於骨肉中的知識。

  從某種程度看來,動物和我們一樣擁有獨特性,牠們也會彼此;或人類相依為命,有些動物也會為彼此,或人類而哀悼。這些動物們存在我們的生命中,接受我們的愛與信任,我們為每個動物賦予獨特性,這份獨特性與人類類似;但程度較淺的獨特,不過同樣不可取代。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一個人與他人的相似處,就無法了解這個人是誰?他與別人的差異性在哪裡?相同的,用這個方式檢視人類,在我們找到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之前,我們必須先完全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無可取代的,而這種獨特在大自然中,找不到任何事物可與之比擬。

「人」必須放棄以自我為中心才能重新認識

  以上的論述,對於了解人類生命是很重要的,在某些程度上,對於了解動物生命也有相似的地方。在相對意義上,各種事物對我們都是無法取代的,這些事物包括具有「情感價值」的東西,比如說一枚戒指,或是某個特別的人送的一本書…等等。但是真的有人會說,某個「人」對我而言是有「情感價值」的嗎?

  若許瑞斯對於這種「獨特個體」觀念不以為然:「如果一定要談『獨特個體』,那就談吧!但我認為,這句話只比『值得被愛的』多一點,而且無論任何狀況,這句話都必須對對動物或人類成立。」

  我只接受他的部份說法,如果提到「愛」的部分,我就想表達反對的意見。假設我們無法將對方視為獨特而不可取代的個體,那麼愛促使別人個體化的力量,就只會淪為促使無生命物件個體化的力量;僅造就某種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品而已。

  哲學家齊克果曾提出「主觀思想家」的理想概念,他認為這種主觀的「個人」,是指「活出自己;而非為他人而活」的人。齊克果認為這種情形非常難能可貴,但他也強調,這不是一種輕易可達的成就。他認為,「成為個體」的義務每個人都該擔負,比發展個人才能的義務重要得多,人性本身即由此要求界定,所以不去面對接受此一要求的代價便是我們的人性本身。

  我們會從「對談」中得到快樂,在這種對談裡,參與的人以「個人」的經驗出發,交換意見,而這種「個人」就是齊克果所提到「活出自己;而非為他人而活」的人。不要把「對談」誤認為某些名人語錄,那些人只會說些突顯自己的話。

  但也不要忘了去懷疑或重新評估那些「對談」,要定自己沒有隨便同意別人的說法,不是少不更事或感情用事,如果能夠看透,我們的思想就能解答範圍更廣的關鍵性概念,這種解答能力比論證事實的能力更具效力。我們必須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幻想,這樣一來,從前認為的無解之謎,現在就會有解答,這種無私的自我、這種「個人」,就能真正成為「對話」中的一份子。誠如最著名的「對話」哲學家馬丁巴伯說的:「我」終於成為與我對話的人口中的「你」所指的「我」了(全文完)。

[開懷篇]粗魯的鸚鵡 --﹥

  大衛在生日時收到一份禮物,是一隻已長大的鸚鵡,不但脾氣很差,還滿口髒話。開口不是罵人,就是說粗話。大衛很努力的想改變這隻鸚鵡的態度,不斷跟牠說些有禮貌的字眼,放輕柔的音樂,但是都沒有用。

  於是大衛開始對鸚鵡吼了起來,鸚鵡也吼了回去。他用力搖晃鸚鵡,鸚鵡更生氣,罵得更兇。終於在忍無可忍之下,他把鸚鵡關進了冰箱裡。

  前幾分鐘,還聽到鸚鵡粗聲大叫,到處亂踢,後來又尖叫起來,然後立刻安靜了下來,好一會兒,都沒半點聲音。大衛嚇著了,以為鸚鵡凍死了,馬上打開冰箱的門。只見鸚鵡沒事,很冷靜地走出來,踏上大衛伸出的手臂,斯文說道:「相信我粗魯的言談和行為必定冒犯了你,我會努力改進我的行為,我真的很抱歉 ,希望主人您能夠原諒我。」

大衛很是驚異,正在納悶這樣戲劇性的變化是為什麼,鸚鵡又接著說道:「嗯……我可以請問一下,裡面那隻全身被扒光毛的雞,是做了什麼好事嗎?」

[開懷篇]小狗小白 --﹥

  小明家養了一隻狗叫小白。有一天小明家請客,媽媽烤了一隻烤豬,叫小明要顧好。

  小白一聞到香噴噴的味道,立刻圍著烤雞打轉,並直流口水。小明只好威脅說:「小白你對這隻烤雞作什麼事,我就對你做什麼事喔。」

  小白想了一下……

  然後舔了一下烤雞的屁股……

[編輯報報]再見吧可恥 --﹥

值日生:小編

  拜電影「再見吧可魯」之賜,恐將在半年後再造一棄犬風潮。於是有人現身為文大聲疾呼,有人靜靜在網頁上發起終結可魯流浪的簽署活動。身為四隻老犬家長的小編,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所以讓這個月以來的副刊,充滿了狗聲狗影。

  如果對「哲學家的狗」中將人與動物的關係,不斷作盤桓纏繞的辯析感到頭大(相信我,這是很正常的),那麼接下來三個月的連載,將會是大家由不同角度觀察、體會人與動物另一個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的機會。這次連載的作者北小安,一位正等著服役的年輕人,卻已在動物保護這塊區域耕耘了好幾年。如果近年你曾注意某一新文類「動物小說」的崛起,那麼該對這個名字更加熟悉。

  動物保護法令執行嚴格的德國,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一趟為期二個星期的2002年實習旅程雖然結束了,會為即將走向2005的我們留下何種衝擊和思考?正吹颳著「再見吧可魯」狂潮的我們,能因這些炯炯燃燒的心和文,照映出幾分理智清醒的愛嗎?希望,希望眾人有機會為自己減少了又一街頭棄犬在寒風中瑟縮的可能而喝彩,然後可以對自己說句,「再見吧可恥」。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