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10-02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試試你的眼力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遠離盛夏,數魚去!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他們夢中沒有青山綠水 (上)
寓教於樂 [開懷篇]
[開懷篇]一分鐘和一元
本會訊息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意者請電洽本會
徵求儲備主編採訪編輯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試試你的眼力 --﹥

作者:嘎嘎

  「強者靠拳頭,弱者靠智慧」這是我們所理解的「存活」之道,雖然不盡完整但現實就是這樣,弱者想保護自己求取一隙空間,沒有權與力只好靠點智慧,還是可以在芸芸眾生中擁有自己的尊嚴與快樂。

  昆蟲的世界裡又是怎樣的情況呢?以被冠上食蟲之名的「食蟲虻」來說,牠可以說是昆蟲世界裡有拳頭的「人」,體型魁梧,善於飛行,具有堅銳的口器。你若見過牠捕食金花蟲的模樣,用「殺人魔」、「血腥」來比喻也不為過,牠靠得就是「拳頭」。有些不能飛行的各種幼蟲或飄然飛舞的蝶…牠們又怎樣躲避天敵呢?不錯!偽裝、擬態、自衛是昆蟲最常用的避敵三寶。

  前幾天和朋友到陽明山在一棵紅楠的樹下,搜索昆蟲有可能藏身之處,想知道午后的豔陽昆蟲都躲到哪裡去了?也許是想滿足拍照的快感吧!草叢、泥地、石縫、牆角、樹幹、葉面、葉背、花朵…甚至連附近的垃圾箱都不放過,但一無所獲。失望之餘就盯著樹幹發呆,就是下圖(1、2)這個地方,忽然憶起某些昆蟲會偽裝成地衣,像低海拔常見的亞洲長疣蛛(某種蜘蛛),貼在樹皮上不容易被發現;中海拔的白色黃斑蔭蝶也喜歡停棲於樹幹,尤其有地衣的巨木是牠們最安全的處所。

圖1:找找看這樹幹上有一隻蟲蟲?
圖2:在這裡!牠真的是蟲蟲嗎?

  想著、想著---眼前樹幹上就浮現一隻蟲影,啊!那不是一隻蟲嗎?(圖3)趨前看清楚但還不敢確定,等拿起相機用高倍率的鏡頭一瞧(圖4),呵!呵!原來是一隻蛾蠟蟬。

  這隻蓬萊蛾蠟蟬好聰明,停棲的位置兩旁也有地衣,讓我們看不出蟲體,再近觀蛾蠟蟬體背的顏色與斑點也極像地衣或樹皮的樣子。後來又在這棵樹上找到了六隻蓬萊蛾蠟蟬,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蟲蟲都貼在樹幹分枝處,牠們怎麼有這種約定呢?是誰告訴牠要這樣做的?這是天生的本能?還是牠們特有的智慧?

圖3:用相機拍下來,呵!真的有一隻蟲耶!
圖4:這就是蓬萊蛾蠟蟬高超的偽裝技倆

[自然書寫]遠離盛夏,數魚去!  --﹥

作者:孟婉瑜

  

向晚時分,公路沿蘭陽溪谷蜿蜒而上。雨鋒意興闌珊地來了,又走。綿密難以穿透的濃霧,熨貼地籠罩著山間所有的景物。點起霧燈,所有的車輛皆化身為一粒粒輕巧溫柔的蠶繭,緩緩地閃避、交會。過了思源不久,濃霧就倏乎消失,星斗在夜空中閃爍著點點寒芒。

進入中海拔的夜

  夏至過後一個月是平地最悶熱的時候,此時我們卻遠離了城市,在山上享受著恍如溫帶的涼爽。而一切時間,也彷彿都變得緩慢且綿長了。

  武陵的柏油路面猶殘留一些濕亮的水漬;空氣中浮動著雨後泥土與青草混合的氣息。黃昏時那場對流雨並沒有在武陵缺席;夜裡橫越路面拜訪同伴的兩生爬蟲類,牠們碰觸粗糙路面的時刻,應該會感覺舒適些吧!

  春季時不分晝夜狂叫的鷹鵑,在進入盛夏之後似乎暫且止息。閉上眼,屬於夏季的熱鬧,正隨著黑暗迅速包圍著我們;遠處傳來陣陣黃魚鴞的鳴叫,為搖籃曲打著節拍。

調查日

從三號壩往上游數魚的兩位同伴  清晨躡手躡足地摸出大通舖,小咕嚕差點把昨晚一起玩的慧瑜阿姨吵醒。 棕面鶯正在枝頭上費力地振翅高喊著「拎拎拎-」、「拎拎拎-」。很難想像體型這樣嬌小的鳥兒,竟然可以發出這麼響亮的鳴聲,難怪牠總是一副要用盡全身氣力的模樣。警察隊外頭路燈桿下的一個洞,就是牠築巢的位置。

  早晨的陽光還沒越過羅葉尾山稜線照進谷地裡,觀魚台下的深潭已經熱鬧起來;不時有中魚和大魚隨著款款水波游近,也不時有魚跳出水面捕捉低飛的昆蟲。我們長時間的停駐,似乎引起其他遊客的興趣,紛紛停車向我們探問魚在哪裡。

溪床滿目瘡痍

  去年艾利颱風的肆虐,加上今年豐沛的降雨,溪水豐沛且混濁;溪床滿佈著隨大水沖刷而下的石塊,顯得又寬又平,許多深潭都被填平。從武陵吊橋側邊過個地形、下溪谷。幾次橫度湍流之後,沿著河岸走到三號壩邊緣;往回看了一眼下面的峽谷,地貌似乎改變了不少,有一段落差竟然變成一個水流湍急的小瀑布。

  溪水拍擊石頭的韻律,其實是最好的催眠曲;緩緩地跟著水中的同伴往上溯行,裘裘則在溪畔邊走邊尋覓著拍攝「怪獸兵團」的場景,不久,小咕嚕就在這規律的協奏中睡著。

三號壩下峽谷的樣貌改變  即使已經來溪裡調查這麼多次,水裡頭搖晃變換著的光影,仍舊深具吸引力, 眩惑著我不斷停下腳步。接近正午時分,溪水在緩流處激盪起一個個窗格狀的波紋,倒影河岸的岩壁和樹林;卻又在水波晃盪中,碎裂成片片的色塊。刺眼的陽光在窗格上不停跳躍、閃爍著。

  埋首水底,激流快速地拂過石塊上附生的綠色髮藻,也撥弄著沾附著石上的黑色小管;成排的小管子整齊劃一地隨著水波左搖右盪,面鏡遮蓋不到的臉頰可以感覺到強烈的推力。水蟲到底是用了何種秘技將自己固定在急流中的石頭上呢?真是讓人驚奇!

  水面下是個迥然不同的美麗境界;當自己沉浸在搖晃不停的光影當中,即使只是水流捲了一片落葉畫著弧線打轉,都讓人驚嘆再三!有時這樣一個分神,一條成鮭就已疾箭似地閃躲著我,逆流衝去。

  我匍匐前行,停留在幾塊岩石圍成的洞穴,輕輕地靠近了另一隻躲在「避風港」內的成鮭,靜靜地欣賞著牠:銅器色澤的身體,在水底幾度折射後的光線下,背部兩側正泛著絲緞般的點點光亮;體側一排清晰的橢圓斑,以及靠近背部像噴上墨汁似的圓點,是伴隨牠們一生的印記。滿懷讚嘆的我,原以為這樣的凝視,就足以叫做「永遠」了!沒想到牠很快地發現了我,頑皮地一個扭身擺尾,就逃離了我的視線範圍。

疊合著萬大南溪的記憶

  隔天早上,阿德在前頭帶領大家沿著地貌發生劇烈變化的溪床尋覓舊河道圖中的分流點。那背著大背包的熟悉身影,讓我直覺聯想起十年前約莫此時,也是他帶著山社夥伴在寬廣的萬大南溪河床尋找匯流點;在那樣的時空條件之下,人很容易就感覺到自己的虛弱與渺小,而他的背影,卻緩和了過多的迷惑與不確定感。

  我們撥弄石塊的腳步聲驚動了一隻正在溪裡覓食的母鴛鴦,牠繞著我們在空中盤旋了三四個大圈企圖轉移注意;在確定我們不具威脅之後,才沿著切線方向振翅遠離。我們推斷牠的巢洞應該就在溪邊山坡的樹林裡,才會有此費力的誘敵之舉。六月初曾見過燕伶拍攝母鴛鴦生動的擬傷行為,不禁對動物這類出自本能的反應充滿許多感性的聯想。

高山溪坡陡彎急

  前幾年曾經兩度來到高山溪,調查二號壩以下的河段。那時才拆壩不久,隨著溪水衝下大量的砂石,將潭完全填平;埋首其中,面鏡前盡是跟著溪水疾奔的沙子,加上高山溪河床坡陡流急、水溫又低,計數高山溪或許很容易被當作是件苦差事。

  隔了幾年再來到高山溪,溪水已經變得清澈許多,潭都被重新沖刷出來了。雖然彎彎曲曲的河道加上無法改變的大坡度,水流還是一樣湍急,但是行走在綠蔭掩映的溪床上,卻變成是愜意的事。

正在假交配的梭德氏赤蛙  一對河烏在溪床上追逐來去,一株半邊浸在水中的倒木根處有個樹洞,裡頭鋪放著牠們佈置得舒適溫暖的巢材;鉛色水鶇飛來,停棲在石頭上回眸、又向我搧搧尾羽;溪畔一對梭德氏赤蛙隱身陰暗處,正進行著假交配。

  輪到我在水裡數魚的時候,阿德就找一塊有樹蔭的沙洲或河灘地把小咕嚕放下來,讓他自己設法穿行於倒木、在崎嶇的石塊之間玩耍、或任他撿拾夾雜在沙礫間的落葉和小石塊、或雙手雙腳挖掘著堆積的河砂。在中海拔的溪畔放任他自己去探索與遊戲,遠比在平地的任何一處都教我放心。

  溪畔偶有這樣小小的場景:分流處緩緩的淺水,潤澤著岩壁上茂密如森林的蘚苔;葉隙篩下的斑斑陽光畫龍點睛,將鬱鬱的小森林映照成活潑亮眼的金綠色;水面上躍動的光線,隨著水流娓娓訴說來自雪山的傳奇。

暫別之時

遮蔽良好的高山溪一景  如同前一日下山的大隊調查夥伴:山中歲月長,仍有暫別之時。我們循著河岸順流而下,在二號壩缺口附近,幾度回首昂然聳峙的雪山,才步入夾岸綠蔭的掩蔽。此時的陽光透明,溪谷翠綠、生動靈活,一如我們前幾年調查高山溪之時。

  大通舖中收拾行囊,外面當頭的太陽正熾烈刺眼。下山,意味著小咕嚕將再受一次隨峰迴路轉的暈車之苦;意味著我們將重新適應平地的潮濕與悶熱;卻也是另一次計劃上山的開始。

  至今,「數魚」對我來說,已不再是我希望能為鮭魚或者溪流的生態環境做些什麼,而是數魚的過程;鮭魚與七家灣溪的生態,以及那些在調查當中相遇的朋友,始終不斷地啟發著我。

停在背包上的三線蝶

[專欄作家]他們夢中沒有青山綠水 (上) --﹥

作者:賈福相

  許許多多的宣言,此起彼落,有的空洞,有的焦灼,有的聲淚俱下,有的以空谷回音,都在嘶喊:「地球病了,救救它吧!」

  察看病者,按脈或聽診,病情是明顯的,心臟擴大,血管阻塞,頭髮斑斑,皮膚處處瘡痍,脈搏忽急忽慢,肺中有亂七八糟的雜音,淋巴腺聚成一簇簇的結核,全身痠痛,行動維艱了。

  病情明顯,處方自然不難,藥的分量,甚麼時候用藥可不容易。最麻煩的是甚麼時候才能復原呢?

  我在大學教書,用表格,用數目,談酸雨的成因和殺傷力,談空氣汙染,談食水汙染,談堆積如山的垃圾,談垃圾中的毒素。眼看著農田變為沙漠,眼看著海洋漁業凋零,眼看著熱帶雨林被砍伐。每天有近百種的生物絕跡,一種草、一種昆蟲的死亡,不是自願,而是被人有意無意的宣布了「死」刑,犯罪者不負責任,可以壽終正寢,犯罪者的子孫,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吃虧就大了,付出的代價就高了。

  我也去中學演講,在大禮堂講同一個題目,在室外用儀器測量空氣中的穢物。看看四周,被高建築物包圍著,高建築外還是高建築,路邊有幾棵樟樹,一排榕樹,葉綠素已失去了光澤,葉子上蓋著一層灰塵。一里外,五里外,還會看到同樣的樹,樹葉仍被蓋著一層層灰塵,和我談話的學生,十七、八歲,在他們青青年歲裡,環境改變不大。他們夢中沒有青山綠水,他們已失去了選擇。

  我告訴他們四十多年前,我也是十七、八歲,沿著小河走兩里路上學,河水清清,河岸上柳樹和楊樹遮成蔭,棲著馬和蟬,蘆葦和月季花叢中藏著蟋蟀和紡織娘,河中有魚,有蟹,水草上有蜻蜓的幼蟲。捕一條魚,帶回家,母親可作薄荷魚湯。爬到榆樹上摘榆錢,爬到槐樹上採槐花,拿回家,母親可以做麵波拉。

  魚沒有毒,花也沒有毒。

  那時我也有夢,夢中有青山綠水,有高建築物,我可以選擇。

  生活是不是為了追求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一隻鳥被鎖在籠子裡,豐衣足食,白天唱著無奈的歌,如果用翅膀碰一碰天上的白雲該多好。

  一種歌鳥的族群有1000隻,就是有1000袋基因,後來剩下30隻,就只叫30袋基因了,970袋已失落,可以發展特別歌喉的基因,可以發展為特別羽毛顏色的基因已失去。在「適者生存」的大競爭下,這種鳥已不能適應,雖未絕跡,也岌岌可危了。

  我舅舅84歲,離家40年,去年他第一次回去,回來後,臉上的皺紋變得更深。他說:「我回到某縣,某縣不在了,我回到某莊,某莊不在了。不是意外,只是悲傷。」一個人的悲傷,雨過雲煙,很快就會被遺忘,一代一代的悲傷,山和水的悲傷呢?

  40年人海滄桑,40年各領風騷,人和事的來來去去都可以了解,河為甚麼乾了,土丘為甚麼不見了,老的廟和碑,還有古樹,到那裡去了。白茫茫一片,歷史怎麼來為?

  地球的痛在都市,在鄉村,在中國,在印度,在美洲,在亞洲,在山林,無所不在了。

  地球在四十多億年前,開始存在,生物進化已三十多億年,由簡單到複雜,由小到大。每一種生物的基本慾望是求生存,求生存是血淋淋的掙扎歷程,種族之間競爭,個體之間競爭,爭食,爭地盤,爭配偶,同時又要防禦各種敵人和疾病,勝者可以開花結果,可以生兒育女,敗者就死。進化在這些大小競爭中,互相依賴,互相抵制,完成了今天這個生物多樣性,由細菌到人類,五百萬種,欣欣向榮,一個大生命。

  這種宇宙觀,這種生物演化的錯縱交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想通了。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現在的大爆炸原理。就是物理的兩極(相對)論,生物的雌雄有性生殖,萬物因而綿綿不絕,代代演化。生物不能獨立,一定要互相關連,一定要負陰抱陽,才能造成一個多樣性的大合諧,進化過程的大小競爭,正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施惠,不謀殺,不動而自動,不變而自變。

  人類的到來是一百萬年前的事,人類的文化是一萬年的事,而人的為害地球只是近百年的事。

  除了生存,人要安全,要成名,要致富,所以人的歷史更悲劇了些。因為侵奪是有預謀的,殺伐是有計畫的。

  一個索羅門國王就把黎巴倫的檀香樹砍光,幾百家歐洲海商就把印度的檀香木運完,之後,夏威夷、斐濟、馬來西亞的檀香木都成了富人家中的用具。檀香山不再有檀香樹了。

  一棵樹的死亡,是一種棲牠的絕滅,樹上眾生的死亡,只是被「殃及池魚」而已。

  人類的短短歷史,已有了幾萬個索羅門國王,幾百萬個海商,殺伐的技術也日新月異。

  人類高唱「萬物為我用」、「我是主人」。莊子的「無用」「犬用」之說,孟子「牛山濯濯」的嘆惜,都被忘記,偶然一驚,地球已被蹂躪不堪,很是嚴重了。

  鍋蓋下有二十個饅頭,十口之家,每人兩個,百口之家,就只好挨餓,於是有了爭奪,有了流血。一條小草路,一百個人每天走一遭,草仍青青,一萬個人每天走一遭,草變枯黃,一百萬個人每天走一遭,小路變成了沙漠。

  人口數量重要,每人的消費也重要,一個紐約人每天平均消耗量等於一個非洲貧民的幾十倍。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五分一,但美國產生的二氧化碳,卻多於中國數倍。

[開懷篇] --﹥

  某日老李一個人在山路上開車,正當他左顧右盼,倘佯在山區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計程車,而且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叫一聲「豬」。此時老李既生氣又不甘心,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


 

  才剛罵完,老李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開懷篇]一分鐘和一元 --﹥

  有一天,有個人類看到上帝,就問上帝說:「上帝阿!凡間一萬年在你眼中是多久呢?」

  上帝:「只不過是一分鐘而已。」

  人類:「那凡間一億元在你眼中是多少呢?」

  上帝:「只不過是一元罷了。」

  人類:「那請你給我一元吧。」

  上帝:「好!但你必須等我一分鐘。」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徵求儲備主編採訪編輯  --﹥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2.有溝通能力,能把一句話翻譯成四五六七年級生都能聽懂的話語;有信心帶領剛入門的同事一起準時完成工作。
  3.對非營利組織管理及生態保育領域有認識或願意投入時間研究,能多面向拆解、分析社會議題,甚至批判。
  4.歡迎正在尋找生命價值之三十歲以上少壯派人士轉職加入。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一探究竟、抽絲剝繭的企圖心。我們期待新夥伴看書抓重點、逛鼓溝找資料,具備快、狠、準的基本實力,但又不滿足於只是人云亦云,要有強烈文字表現慾,且決心把自己訓練成針砭時事、引領輿論潮流的觀點達人。

工作內容為:
  1.企劃:專欄、專題、特別報導
  2.執編:下標、排版、標注、查證、邀稿…
  3.採訪、撰稿:追蹤重大議題、事件、專文
  4.執行專案
  5.讀者回應及其他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以上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yang2035@e-info.org.tw 楊小姐或郵寄至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電話:02-2302-1122  傳真:02-2302-0101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