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3.27
本日焦點:

研究顯示電子束可摧毀空氣污染物質

北安普敦社區大學研究發現低能量的電子束可摧毀VOC(照片來源:NCC)
摘譯自2007年3月22日ENS美國賓州,哈里斯堡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賓州小型企業可從15萬美元的州預算中獲取經費,以採用可減少空氣污染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技術。實驗結果顯示花費較低能量的電子束可摧毀許多揮發性有機氣體(VOC)。賓州州長雷恩德(Ed Rendell)22日表示,州政府撥出經費給北安普敦社區大學的電子技術應用中心,讓他們實地測試電子束在工廠環境中的應用性。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讀者投書:

香港沒有曙光,台灣可有樂生?

作者:686(有河book二手書店店長)

香港失去了「曙光」,萬幸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而我們在為了「留下樂生」而運動並抗爭時,不也是同時為了留下那許多動人的故事?(圖片來源:有河book)我從未去過「曙光書店」。

在看「Why馬國明?Why Benjamin?」這部紀錄片之前,我連馬國明是誰也不知道。

吸引我的自然是班雅明,但是看到最後發現班雅明跟馬國明其實沒有什麼相關,不過是馬國明曾寫過一本介紹班雅明的書,28年前他在香港開了一家「曙光書店」,現在決定要收起來不做了,導演江瓊珠就帶著攝影機去採訪他,以及許多老顧客老同學老朋友相關人等,就這樣一個又一個talking head輪流發表感言,就拍成了這部紀錄片。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讀者投書

 
熱門內容
世界水資源日:透過市場機制保護水源 企業也響應
邪惡的白T恤
熱門關鍵字
紫班蝶 環評
推薦評論
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 棲地經營團隊受肯定 (1)
誰能推翻BBC說法??若大眾認同他的說法~是不是對環境污染更有恃無恐?? (10)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退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研究顯示電子束可摧毀空氣污染物質 --﹥

摘譯自2007年3月22日ENS美國賓州,哈里斯堡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北安普敦社區大學研究發現低能量的電子束可摧毀VOC(照片來源:NCC)賓州小型企業可從15萬美元的州預算中獲取經費,以採用可減少空氣污染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技術。

賓州州長雷恩德(Ed Rendell)22日表示,州政府撥出經費給北安普敦社區大學的電子技術應用中心,讓他們實地測試電子束在工廠環境中的應用性。

實驗結果顯示花費較低能量的電子束可摧毀許多揮發性有機氣體(VOC)。這些有機物質會在地表形成臭氧層,而造成氣喘病患的呼吸困難,和加速惡化其他健康問題。

賓州環保局撥給這筆經費,目的在補助使用電子束的尖端技術,希望減少揮發性有機氣體的排放。工廠生產時加熱、乾燥、度表和硬化過程,使用這些有機溶劑。在產品上使用油漆和其他塗料的企業,在控制這些溶劑的氣體排放上,特別重要。

北安普敦社區大學的電子技術應用中心是賓州唯一協助小型企業減少揮發性有機氣體排放的非政府組織,他們協助這些企業達到聯邦和州政府的空氣品質標準。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台灣新聞  --﹥

紫斑蝶生物廊道啟用 觀賞奇景約在清明前後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央社雲林報導

一年一度的紫斑蝶遷徙奇景,每分鐘數以萬計飛越構成「蝶河」,每年清明節前後,就會抵達被視為「蝶河隘口」的雲林縣林內鄉,然後穿越南二高、橫跨濁水溪、經八卦山北上,今年高速公路局首創設置「生物廊道」並在26日啟用,讓紫斑蝶順利通過,但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紀卡建言 台東縣長:中央該聽進去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在亞都集團總裁嚴長壽引薦下,農曆年前,阿曼旅館集團董事長的弟弟紀卡代表阿曼旅館集團到花蓮、台東等地考察,與嚴長壽私交頗深的前利嘉國小退休校長張中元25日說,當時嚴長壽曾邀他陪同與紀卡餐敘,紀卡對台東印象深刻,但未談及投資細節。

「我們樂見阿曼集團來台東投資」,鄺麗貞說,紀卡對金崙溫泉印象最好,不代表已決定要來投資,但台灣還是要有準備,如果確定要來,台東絕對展臂歡迎,但最重要還是得靠中央,例如土地的提供就非台東能做的,中央該聽聽紀卡考察後所提出建言,不要人家真的拿著資金來到大門口,我們連門都不開,把人給趕走。

鄺麗貞表示,金崙溫泉區占地38公頃,土地均屬國有,只要中央同意提供土地,台東縣政府一定盡力把聯外道路建好、補強公共建設,且提供租稅減免等措施配合業者投資。

 

基市田寮河 台灣首條人工運河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自由時報基隆報導

少有人知道位於基隆市中心的田寮河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海洋大學教授陳基國、中正區戶政事務所主任林莉莉特別在今年的清明懷恩法會中,整理田寮河歷史文獻,盼以「田寮河的一生」特展,帶著基隆人一起來追本溯源。

1876年英國人布萊恩所著「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書中,描述田寮河曾經是上游山區煤礦運往海口的要道,兩側堤岸光滑有規則,顯然是運河化的結果,這是最早關於田寮河的記載。林莉莉說,基隆地區早期的漢移民慣稱河為港,如牛稠港、石硬港及蚵殼港等,並將此一名稱延伸為田寮河流域的沿岸聚落,清末及日治初期的行政區劃為田寮港庄。

田寮港運河隨著市街繁榮逐漸延長,1931年延長至1650公尺,並舉行正式的開通典禮,1980年基隆市政府由港務局手中取回田寮河管轄權,田寮河早已失去運輸功能,由於污水排放日益嚴重,整治工作成為歷屆市長的要務。

 

禽流感解密 台大團隊研究新發現:冷鋒過境 候鳥發病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中國青海省青海湖2005年出現史無前例的大批候鳥死亡,禽流感疫情即有往歐洲擴散趨勢。台大團隊研究發現,德、法等國出現疫情均在冷鋒過境之際,研判是候鳥遷徙過程因氣溫急速下降,導致潛藏體內病毒發作。這項研究首度證實疫情和氣候條件的相關性。

該研究結論對全球禽流感防疫發出警告,寒流或冷鋒過境時,務必加強偵測過境候鳥,以免疫情入侵。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衛生領域頂尖前5名的〈PLOS MEDICINE〉所屬期刊《PLOS ONE》2月號,獲國際媒體關注。

 

國寶魚回原棲地 復育有成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聯合報台中報導

雪霸國家公園去年首度將500尾「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幼魚,放流到原生溪流司界蘭溪、南湖溪。經過五個月監測,有120多尾櫻花鉤吻鮭存活,讓國寶魚棲地不再侷限於七家灣溪。

雪霸公園管理處長林青興奮地說:「這是國寶魚復育的一大進展!」國寶魚數十年來遭遇開墾及農業破壞,幾近滅絕,目前只剩七家灣溪還可見到櫻花鉤吻鮭。若能讓其他溪流也見到牠的蹤跡,有助國寶魚的復育。

 

青年樂生聯盟:重提環評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捷運局環評疏漏、環保署立即介入!」樂生療養院拆遷爭議未息,由學生組成的青年樂生聯盟上午在環保署前舉牌陳情,表示樂生院有可能和日韓漢生療養所,共同提報世界文化遺產,新莊線環境影響評估出現重大疏漏,要求捷運局重新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甚至可依法直接要求捷運局停止拆遷。

聯盟表示,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審議委員、日本籍西村幸夫去年承諾,將協助樂生院與日韓漢生病療養所,共同提報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26日上午環評委員會並未接見陳情學生,以臨時提案太過突然為由,要求先送交陳情書,在下午會議結束前再提出陳情說明。

 

射箭捕魚 原藝競賽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國時報花蓮報導

吉安鄉原住民傳統技藝競賽25日在宜昌國中運動場登場,吸引各族群部落前來共襄盛舉。各部落代表不僅使出全力爭取榮譽,更趁機讓年輕一輩熟悉傳統競技,饒富意義。

吉安鄉公所表示,隨著時代進步,部落族人漸漸與傳統文化疏離,為了讓部落族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認識、珍惜原住民文化及傳統技能、智慧,遂安排包括射箭、撒網補魚、阿里蓬蓬、米撒都倫、舞蹈、歌唱等六傳統技藝競賽,提供各部落族人相互交流、觀摩機會,包括花蓮市長蔡啟塔、立委楊仁福、縣議員笛布斯.顗賚、余夏夫、吉安鄉代吳德聖等人,也到場同樂。

 

淡水河疏浚 挖子尾反淤積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縣政府疏浚淡水河八里、淡水之間航道泥沙,航道挖起來的泥沙就近丟入左岸「科技猴」前方河床,導致挖子尾的淤積情況更嚴重,漁民認為影響他們出入,還破壞當地生態。

縣府交通局指出,為確保淡水往返八里渡船頭的航道順暢,過去每隔一或兩年,便發包疏浚航道中央堆積的泥沙。這項工法看似平常,卻讓挖子尾碼頭出入的上百漁民,深感不快。施工才幾天,就有漁民向包商反映,挖子尾本身淤積非常嚴重,再把渡船頭水域的泥沙往那邊倒,漁船都無法出入了。

 

烏頭翁、白頭翁 恐雜交黑白配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特有鳥種「烏頭翁」進入每年2、3月的繁殖期,處處可見牠們的蹤影,而領域以台灣西部楓港以北為主要棲息地的「白頭翁」,也可能因人為因素常出現在墾丁,有時一起在覓食、聚集活動,頭羽一黑一白,成了「黑白配」。

為了保護「烏頭翁」的自然生態,避免不同種類雜交,墾丁國家公園正研究劃設「烏頭翁」保護區計畫,請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博士劉小如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以棲息在南仁山的「烏頭翁」群族比較純,較少遭到「白頭翁」侵入領域,也認為龍坑地區最適合劃設烏頭翁保護區。

 

保育穿山甲當寵物養 飼主送法辦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東森新聞台東報導

台東鹿野關山分局,發現有民眾拿保育類穿山甲當作寵物飼養,賴姓男表示在家門前聽到狗叫才抓起來飼養,警方懷疑男子私自獵補,仍將他函送法辦。

賴姓男子供稱,這隻重達8台斤的穿山甲是自己找上門,因此想要養在工寮內給小孩觀賞用,但警方持保留態度,因為以穿山甲之習性,以海拔300至500公尺的闊葉林山區較為常見,經常棲息在山洞裡,吃白蟻維生,還是依違反動物保育法將賴姓男子送法辦。

 

紫斑蝶 新店直潭國小有得瞧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高速公路局日前決定國道讓路給北返的紫斑蝶,而位於台北縣新店市的直潭淨水廠是大台北水源保護區,周遭森林多年來一直是紫斑蝶北返棲息的好去處,每年春天吸引大批北遷的紫斑蝶落腳,一直保有穩定的紫斑蝶數量。

新店市直潭國小教師張聖賢兼任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指出連日來蝶道、國道,交叉產生的人與蝶安全問題,被媒體提出討論,但鮮有人知道每年3月至4月北遷的紫斑蝶,許多就藏身在直潭淨水廠周遭的森林內。由於直潭地區屬於新店溪曲流,產生許多避風谷地,加上植物相成熟且豐富,森林內有許多紫斑蝶喜愛覓食的植物,自然成為適合蝴蝶繁衍的區域。

 
國際新聞  --﹥

20種石斑魚快被人類吃光了

摘譯自2007年3月22日ENS,香港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石斑魚生存已然受到威脅(照片來源:J.E. Randall)根據針對石斑魚種的首次詳細報告,如果沒有盡快提出更好的管理保育措施,全球162種石斑魚當中的20種將面臨絕種。石斑是香港和全世界價值數百萬美元活珊瑚食用魚市場的主要魚種,每公斤售價高達50美元(2.2英鎊)。

世界保育聯盟(IUCN)已將8種石斑列為瀕臨滅絕物種,而此最新研究評估提議再加入12種。世界保育聯盟研究石斑和蘇眉魚專組主席、香港大學副教授莎多維博士(Dr. Yvonne Sadovy)表示,這是第一次對於重要經濟魚類的系統性深入評估,是在香港大學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系工作坊中提出的。

主持此工作坊的莎多維博士表示︰「評估結果並不樂觀,且點出我們急迫需要漁業管理、較有效的海洋保護區,以及石斑魚消費者更為永續的食用習慣。」工作坊的參與人員總結說,為因應消費者永不滿足的需求而增長的國際交易,對於石斑魚數量形成嚴重威脅。

維吉尼亞州國際保育(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海洋計畫高級主管麥內斯博士(Roger McManus)表示:「過度捕魚會扼殺另一個人類主要食物和經濟來源,就像新英格蘭與加拿大因鱈魚存貨喪失而造成千人失業的情形。」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雪梨熄燈1小時抗暖化 世界創舉

摘錄自2007年3月25日法新社雪梨報導

雪梨預定3月31日(六)晚間7時半大規模熄燈1小時以節能對抗全球暖化。屆時商業區多棟大樓、 地標雪梨歌劇院、雪梨港大橋以及市郊2萬7000戶民宅將同步關燈,只留街燈等安全必要照明,將是全球首度有城市出於環保而大規模熄燈。

這個「愛護地球一小時」活動主辦單位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各界反應熱烈,遠超乎預期,簽署加入行動的公司行號多達千家,連全球最大連鎖速食業者麥當勞都願意把「金色拱門」招牌燈光關掉。 該基金會公關部門主管瑞德利表示,不是得住進洞穴吃冷冰冰的食物才能對抗全球暖化,簡單的作為就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用到讓餐廳關門的地步」。

雪梨一旦成功開創先例,未來將在全球其他各主要城市推動類似節能活動,熄燈一小時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希望能把雪梨2007年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減少5%。

 

印度莫舒尼島老虎 將被海吞沒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鉅亨網報導

在孟加拉灣進行了10年的研究,印度賈達沃普爾大學海洋學家蘇加托‧哈茲拉表示,由於全球暖化,森德班斯國家公園的海平面正以每年3.14毫米的速度上升,印度莫舒尼小島恐面臨被淹沒的命運。

據路透社報導,2500名科學家組成的聯合國小組2月時表示,人類活動正在引發全球變暖。他們還預測將出現更多的乾旱、熱浪和海平面上升的現象。對於由幾百個島嶼組成的森德班斯而言,這個威脅更加緊迫。森德班斯島嶼之間被一些狹窄的水道分開,那裏是老虎的棲息地,印度國家海岸帶管理局說,全球變暖和海平面升高已經對老虎的棲息地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莫舒尼島上約400戶人家,附近的兩個島嶼在居民們被迫撤離之後就消失在大海。大海還在30年間吞沒了森德班斯約100平方公里的紅樹林。環境專家說,海水的迅速侵蝕已經在過去5年中毀掉了數座島嶼周邊15米範圍內的紅樹林。

 

孟加拉要求印度 共享河域水資源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央社孟加拉達卡報導

孟加拉已要求在公平的基礎上,與印度共享共有河域的水資源,以推展兩國的和平與和諧。26日在國際水資源日的一項研討會中,孟加拉外交部顧問周德里談到有關印度提佩慕克水壩的問題表示,新德里方面向達卡保證,無論如何不會片面從提佩慕克水壩分水改道。

「我們也獲得保證,提議中的河域內部連接水道,不會對孟加拉及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他接著説,印度與孟加拉早該認真討論共享蒂斯塔地區水資源的問題,確保公平共享所有河流的水資源。「我們所講的是人類居所和活生生的人類,不是人為的安排,孟加拉認為,共享兩國共有河流水資源,絕對不能於取決於假設性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生態旅遊 政府與民間合作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央社新加坡報導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認為,生態旅遊對新加坡旅遊業愈來愈重要,準備培訓更多志願導遊,打著「生態旅遊」招牌,吸引更多海外旅客前來新加坡旅遊。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局長黃南表示,生態旅遊愈來愈受到歡迎,預計到了濱海灣花園等新項目完成後,這些新項目和現有的公園局公園與設施, 將會愈來愈受到遊客歡迎。舉例來說,植物園每年就有300萬人次遊客到訪,深受歡迎,這主要都是新加坡的導遊大力推薦所致。因此,公園局期待和導遊合作,一起為海外遊客帶來更全面與完整的花園城市旅遊體驗。

新加坡導遊協會會長林榮華受訪時指出,西方國家遊客喜歡看新加坡一些自然景觀如雙溪布洛、武吉知馬山和樹梢吊橋等,同時這幾年也有愈來愈多的亞洲遊客喜歡到這些自然景觀地點旅遊,因為熱帶植物和這些遊客的國家很不同。

 

孟加拉禽流感疫情蔓延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央社報導

孟加拉政府上週才在首都達卡郊區的6處農場撲殺超過4萬多隻禽鳥,預防禽流感病毒(H5N1)蔓延,今天卻又傳出在北部和中部地區的3處農場也發現疑似感染病例。

政府發言人莫塔利表示,已在北部詹麻坡的3處農場偵測到禽流感病毒,並且已撲殺大約9千隻的禽鳥,下個撲殺目標將是受感染農場外圍1公里範圍內的所有家禽。

 

爪哇泥火山爆發 調查為採礦疏失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央社報導

2006年5月間東爪哇「泥火山」爆發的原因,印尼警方的調查結果指向一家天然氣公司開採作業疏失。這起事故造成1 萬5千人無家可歸。

報告指出,大量泥漿起初是由東爪哇希多阿佐村拉賓多公司一座探勘天然氣井開始噴出,而成為「泥火山」。有600公頃的土地被泥漿覆蓋,數處村落完全遭淹沒。 專家的證詞全都指出,泥漿噴流與拉賓多公司的天然井探勘活動有關聯。

針對所謂「泥火山」的噴出原因,警方已經徵詢了8位專家意見,調查結論指出,由於拉賓多公司在鑽井時的疏失,造成泥漿噴出地面。

 

日本北陸地區6.9強震 1死162傷

摘錄自2007年3月25日聯合報東京報導

日本北陸地區25日上午9時42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6.9強震,至少造成1人死亡、162人受傷。日本氣象廳曾對石川縣的能登、加賀的沿岸地區發出海嘯警報,然僅部分地區觀測到潮水升高10公分到20公分,未見更大的海嘯。

氣象廳召開記者會說,震央位於能登半島附近海域,深度約為11公里。能登地區還觀測到60多次有感餘震,有些震度高達4級。

 
中國新聞  --﹥

天山雲杉年輪再現320多年來新疆乾濕氣候變化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新華社新疆報導

烏魯木齊研究人員通過對新疆天山雲杉年輪寬窄變化分析研究,再現了這一地區320多年來氣候的乾濕變化狀況,其中最乾旱期出現在1701年至1722年,最濕期出現在1961年至1981年。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研究所研究員袁玉江介紹說,雲杉直徑的生長主要集中在每年5至8月,其中5至6月份為輪寬形成最活躍的時期,可形成當年年輪的一半以上,「這一生長特性可以分析其生長年份的降水變化。」

雲杉屬於喜陰樹種,年輪生長較快,8月以後,年輪基本不再生長,因此5月下旬的降水多寡將直接影響這一特殊區域裡雲杉年輪的生長。研究人員還對目前及未來乾濕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預測:2001年至2007年為降水偏少期﹔2008年至2015年降水偏多,「這7年對新疆北部重要糧食作物冬小麥的長期產量預報及種植規劃佈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青海湖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生態危機

摘錄自2007年3月26新華社青海報導

青海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近年來,這裡的流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明顯,青海湖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生態危機。「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裡,到了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公裡,50年內縮減了311.96平方公裡。」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國慶說。按照縮減的面積計算,青海湖平均每年要縮減一個杭州西湖。

有專家預測,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不斷萎縮,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將在200年後完全消失。目前來看,由於氣候暖幹和全流域生態系統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總趨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已經實施了封湖育魚、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使青海湖重現昔日美景。

 

廣東省廣州為更好保護野生動物 擬延長5年「禁獵期」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新華網廣東報導

為更好地保護全市野生動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廣州林業局擬延長已實施了5年的「禁獵期」,規定今後5年內全市繼續禁捕陸生野生動物。廣州市於2002年制定實施《關於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通告》,劃定了禁獵區和確定禁獵期。禁獵區為本市行政區域範圍,在此範圍內禁止獵捕陸生野生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禁獵期為5年,期間如無特許証將禁止捕獵,違者將被追究責任。

據悉,廣州市還將投資5805萬元,在北郊的白雲區鐘落潭鎮陳洞村建立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該中心建設佔地650畝,將於2010年建成,兼備疫病監測、森林病蟲害檢疫等多方面的功能。

 

四川成都:熊貓基地欲開發「大熊貓糞便 」紀念品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成都日報四川報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人員表示,大熊貓全身都是寶,目前相關專家已經設立專門的課題組,正進一步研究熊貓糞便的其他用途等。送你一份「大熊貓糞便」紀念品。不要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工作進程中,這一情景即將成為現實!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人員表示,作為一項變廢為寶的旅遊產業開發,目前基地已經開始和相關企業進行初步的試探性接觸,預計很快就能夠與市民見面!

一隻大熊貓成體每天大概產糞便20公斤左右,加上沒有吃完的竹子等。一年下來就要增加幾百噸的垃圾,如果把這些垃圾做成工藝品,一方面減少了垃圾,對環境有好處﹔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旅遊收入。熊貓基地研究人員表示,大熊貓全身都是寶,目前相關專家已經設立專門的課題組,正進一步研究熊貓糞便的其他用途等。

 

大型軍事打靶場變成生態移民區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國環境報寧夏報導

寧夏回族自治區紅寺堡移民開發區移民工作進入最後一年,今年將再移民2.8萬人,屆時紅寺堡開發區總移民人數將達到20萬,開發水澆地40萬畝。紅寺堡開發區距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160多公里,這一區域為原中國機械化部隊最大的軍事訓練靶場。

為幫助寧夏南部山區缺乏生存條件的20萬農民脫貧,1995年,使用了40年、占地5.53萬公頃的軍事訓練靶場被騰讓出來用於貧困農民搬遷移民。據介紹,移民工作今年將結束,作為中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開發區之一,紅寺堡開發區將進入轉型期,下一步開發區的主要精力將放在如何讓移民走生態致富的路子上。

 

雅典環境基金會與北京奧組委進行友好交流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光明日報北京報導

雅典環境基金會執行主任Tony Diamantidis到北京奧組委進行友好交流。Tony Diamantidis先生介紹了與雅典奧組委合作的成功經驗,表示願意為北京奧組委的環境宣傳方面提供幫助。工程和環境部相關負責人對基金會表示感謝,並表示今後雙方繼續保持聯繫,尋求合作的機會。

雅典環境基金會,曾在雅典奧運會的管理運作過程中,協助雅典奧組委建立了雅典奧運會的環境管理體系,並提供了ISO14001環保管理系統軟體(EMS)。並和雅典奧組委合作,成功地策劃和舉辦了在公眾場所播放環保公益廣告,2004奧運年環境日慶典,2004年雅典奧運火炬環保接力和全球橄欖花環植樹等系列活動,在希臘國內和國際範圍內促進了居民環保意識的提升。

 

中央國家機關157位部長在北京永定河植樹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京華時報北京報導

「年輕人結婚時都應該義務種棵樹,這才是真正的天長地久。」3月25日,在門頭溝區臥龍崗村永定河西側部長義務植樹活動現場,外交部部長李肇星邊給樹苗培土邊說。每年都參加植樹活動的李肇星一到現場就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鐵鍬,熟練地揮鍬種樹。根據《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每位公民每年應義務植樹3-5棵。李肇星共種下3棵松樹、1棵櫟樹、1棵柳樹。李肇星表示,他去年在非洲種了3棵樹,美國種了1棵,歐洲種了1棵,大洋洲種了1棵。

當天,來自中共中央、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的157名部長,在永定河西側栽下1140株華山松、白皮松等樹木。據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介紹,部長義務植樹活動已連續6年在北京開展,共有1000多人次的部級幹部參加植樹,植樹11540株。

 

中澳兩國政府簽署環保和水資源環境管理合作意向書

摘錄自2007年3月26日中國環境報北京報導

3月22日,正在澳大利亞陪同曾培炎副總理訪問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周生賢,以及澳大利亞環境和水利部長特恩布林,就進一步推動雙邊關係發展、加強水環境領域的合作達成了一致。雙方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環保和水資源環境管理合作意向書。雙方還決定,兩國有關官員將儘早探討兩國在上述領域開展的合作項目。

 
綠色學習課表  --﹥

「動物福利&永續農業之國際趨勢」座談

開始時間: 2007/03/30 - 1:00pm
結束時間: 2007/03/30 - 5:00pm

地點:立法院群賢101室
主辦:立法院永續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暫訂)、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
報名:動保團體、環保團體、消費者團體或有興趣之民眾,如欲參與出席,
           請於3月27日前填寫報名資料
聯絡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林小姐
傳真:02-22397634
E-mail:free0511@ms36.hinet.net
活動說明:

為與國際接軌,提升我國對國際友善畜牧運動議題的廣泛認識,立法院永續會擬召開農業論壇,邀請「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執行長、前英國國會議員Jackie Balard來台交流有關動物福利與永續農業發展之國際現況與未來趨勢,廣邀台灣各界人士參與討論。

「動物福利與永續農業發展之國際現況與未來趨勢」座談 報名表

姓名: 性別:

服務單位:

職稱:

聯絡電話: (0) 手機:

通訊地址:

E-M:
 

詳情請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公視「十點全記錄」:生態影片精選

開始時間: 2007/03/27 - 10:00pm
結束時間: 2007/03/29 - 11:00pm

頻道:公視
 

活動說明:3/27-29公視【十點全記錄】精選影片,有空記得收看!

※3月27日公視【十點全紀錄】放映:台灣生態探索

首播日期:03月27日(星期二)晚上2200-2300時

重播日期:03月28日(星期三)凌晨0100-0200時;03月28日(星期三)上午1100-1200時

※3月28日公視【十點全紀錄】放映:母老虎飛飛飛

首播日期:03月28日(星期三)晚上2200-2300時

重播日期:03月29日(星期四)凌晨0100-0200時;03月29日(星期四)上午1100-1200時

※3月29日公視【十點全紀錄】放映:黑蝴蝶『蛻•羽』

首播日期:03月29日(星期四)晚上2200-2300時

重播日期:03月30日(星期五)凌晨0100-0200時;03月30日(星期五)上午1100-1200時

詳情請見公視

 

3/27招募鯨豚復健志工

始時間: 2007/03/27 - 12:00am

地點:台南四草保護區
主辦:中華鯨豚協會
聯絡人:鯨豚協會朱小姐
電話:02-2366-1331ext.15 
活動說明:

各位愛護海豚的朋友們,
3/23一隻糙齒海豚在新竹活體擱淺,此糙齒海豚於3/27移往台南四草保護區進行復健,需人手幫忙。
中南部的朋友可以當天來回,北部地區朋友因為路途遙遠,建議能停留2-3天較為適宜。
擱淺救援專線:0928-539977(我想救救鯨鯨)

詳情請見中華鯨豚協會

 

中華白海豚免費導覽解說

開始時間: 2007/04/07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5/06 - 4:00pm

主辦: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
 彰化海岸保育聯盟、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報名:現場報名,來就送中華白海豚解說摺頁一份,
 建議自備雙筒望遠鏡。
活動說明:

媽祖魚(中華白海豚)於2002年在台灣沿海被發現,經過四年多的研究發現媽祖魚面臨嚴重滅種危機,目前最樂觀的估計不會超過兩百隻,媽祖魚存亡正是台灣西部海洋生態的指標,台灣的媽祖魚及可能步入中國長江白鱀豚滅種後塵,但目前政府尚缺乏積極的保育措施,因此由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保育聯盟、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照筆劃排序)成立「媽祖魚保育聯盟」,以民間力量積極投入媽祖魚的保育工作。

我們將於今年3月24、25日;3月31、4月1日培訓兩梯次的媽祖魚陸地觀察與解說義工,為了讓國人了解我們身邊有如此可愛的生物,也期待有更多人投入媽祖魚的保育行動,我們從4月7日至5月6日的每個週末假期,分別在台中與彰化海濱舉行免費的解說導覽活動,在此敬邀各位朋友共襄盛舉。

導覽時間:
早上09:00~11:00
下午14:00~16:00

地點:

台中場:台中火力發電廠溫排水口(地圖)
詢問專線 04-26328001分機17054
台灣生態學會徐先生/洪小姐ecology@ecology.org.tw 

彰化場:彰化縣鹿港鎮崙尾區海堤(彰濱工業區)(地圖)
詢問專線 04-7764408 / 0911-761839 
彰化海岸保育聯盟施小姐 eagle-ing@umail.hinet.net

 

葡萄藤書屋:僕門影展系列

開始時間: 2007/03/27 - 7:00pm

地點:葡萄藤書屋(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合辦:綠色陣線協會、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中華進步利用協會、Permaculture聚樂部落
聯絡人:明君
電話:02-2708-0961

活動說明:

僕門影展系列之一〈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從石油高峰期中存活?〉,在葡萄藤書屋開演。這部影片的誕生源自於費絲‧摩根和培特‧墨菲的旅程。這兩個人於2003年八月隨國際性人道組織─「全球交換」(Global Exchange)到達古巴。培特當時由於研究了關於世界各地高峰石油產品的研究和演講,進而拜訪歐洲由一群石油生態學家及科學家所組的─「高峰石油和瓦斯研究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ak Oil and Gas),這個組織預測了人類已使用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當他們知道了古巴在1990年蘇聯解體後,遭遇到石油進口量降至一半以上的窘境,卻奇蹟式的成功存活下來,他們決定親自去看看,這個國家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2003 年夏天,他們第一次拜訪古巴,一路從哈瓦那(Havana)行經許多小鄉鎮到崔尼達(Trinidad)再折返。途中他們對「古巴特別時期」的困境驚訝萬分,也對古巴人的回應感動萬分,因此費絲決定把這些經歷製作成影像檔案,記錄下古巴的成功,讓他們所做的一切不會被遺忘。他們更想知道古巴如何從依賴石化殺蟲劑和化肥的大型農場和種植型態,成功轉變成小型有機農場和都市農園。事實是,古巴從高度工業化社會轉型成了永續社會。

一個國家如何成功度過我們遲早要面對的課題─有限的石油資源減量與流失,古巴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案例。2003年秋天,費斯和培特再次踏上古巴研究農業。這是一次美妙的旅程,旅行超過1700英哩,從一端到另一端,他們更加深入這座島嶼,認識了許多農夫和都市園丁、科學家、工程師。收穫比預期多更多。2004 年「社區服務組織」Community Service, Inc. (CSI)開始撥經費組織第三次旅行,並結合了頂尖的攝影團隊,累積更多影像紀錄。

這部影片的目的是要敲醒沉溺在石油中的世界,並透過真實呈現人民生活,消除對西方國家古巴的偏見和敵意。這是記錄了古巴如何掙脫同化,得到獨立和勝利的故事,這也是關於合作與希望的故事。好幾位古巴人在片中清楚表達了他們的信念:生活到充滿自然限制的島嶼上,必須有所覺醒─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期待透過這部影片,大家可以把身處的世界看成另一座更大的島嶼。

詳情請見綠色陣線協會

 

台江國家公園先期規劃國際研討會

開始時間: 2007/03/28 - 8:30am
結束時間: 2007/03/28 - 4:20pm

地點:南台灣創新園區103國際會議廳(台南市安南區工業二路31號)
主辦:台南市政府
指導:內政部營建署
承辦: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報名:填妥報名表後請傳真或以電子郵件傳送報名表,3月21日額滿為止。
聯絡人:詹雅萍
電話:(02) 2500-6770 #220
E-mail:ecg.international@gmail.com
活動說明:請詳參附件說明
 

 

台灣離島:綠島

開始時間: 2007/03/28 - 7:00pm

主辦: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主講:李淳銘 (本會理事、資深潛水教練、資深水底攝影師)
費用:會員免費,非會員100元
電話:(02)2577-2152,2577-3810 
傳真:(02)2578-0401

綠島是台東市東方約33公里太平洋海上一座由海底火山噴發後所形成的島嶼,但因位於太平洋黑潮北流的路徑上,海水清澈湛藍且水溫常年維持在 20℃以上,附近海域更有湧昇流的存在,加上海底地形環境的多樣變化,在這樣優越的天然環境條件下,給綠島海域帶來相當豐富的海洋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

藉由作者拍攝自綠島海底的生態影像及文字說明,帶您體驗這大自然千萬年來的結晶與資源。

著作參考:上大民營郵局「海洋生態之美」系列、便郵AT&T美台電訊公司1996年月曆、1998年基隆市觀光資源攝影比賽得獎、1999-2001日本水中攝影大賽、2006推廣生態漁業攝影比賽得獎等。

詳情請見 李淳銘個人專訪線上個人影像館

 
讀者投書:香港沒有曙光,台灣可有樂生? --﹥

作者:686(有河book二手書店店長)

「生命是一種敘事」──克莉絲蒂瓦「漢娜鄂倫」

我從未去過「曙光書店」。

在看「Why馬國明?Why Benjamin?」這部紀錄片之前,我連馬國明是誰也不知道。

吸引我的自然是班雅明,但是看到最後發現班雅明跟馬國明其實沒有什麼相關,不過是馬國明曾寫過一本介紹班雅明的書,28年前他在香港開了一家「曙光書店」,現在決定要收起來不做了,導演江瓊珠就帶著攝影機去採訪他,以及許多老顧客老同學老朋友相關人等,就這樣一個又一個talking head輪流發表感言,就拍成了這部紀錄片。

很簡單的片子,但是想想又不簡單。

對於才剛開了一家獨立書店的我而言,獨立書店的社會意義其實是個頗嚴肅而沉重的課題,在論及這個問題之前,且容我先整理一段香港的「社會運動大事記」:

1966年 大陸文化大革命,同年香港因為天星小輪漲價引發「九龍暴動」。
1967年 由於英國政府鎮壓一場罷工引發香港左派「反英抗暴」﹝右派所謂「六七暴動」﹞,
                 香港警察因為鎮壓有功,自此被女皇冠上「皇家」二字。
1968年 中文法定運動,經典口號:「中國人用中文」。
1971年    保釣運動,民族主義及反殖意識逐漸分裂成國粹派及社會派。
1975年    愛國反霸運動,支持中共第三世界理論反對美蘇兩霸,
      佔絕對上風的國粹派反霸反托派反蘇修就是不反殖。
1976年    四人幫下臺,國粹派也消失崩解。
1984年    中英聯合聲明,確定香港97歸還中國的命運。
1989年    天安門民運。
1991年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
2003年7月1日    反對23條,50萬港人上街頭,此後每年7月1日香港都有遊行。
2004年7月1日    爭取普選,20萬港人上街頭。
2005年底  WTO在香港舉行,場外抗議行動沸沸湯湯,台灣亦有多人參與。

各時代對香港的描述或論述中,香港從「自由世界最後的文化堡壘」、「鐵幕邊緣」逐漸轉成「未來中國的典範」、「中國現代化的最前線」。透過這種香港社運的「大事記」,以及運動中對「香港」的描述的詞語變化,不難發現不論哪一個時代,總是有許多人企圖把「香港」塑造或建構成一個文化整體,這麼做的好處是大帽子一扣,就可以把其他雜質、顛覆性元素或不確定因子過濾消除。

﹝台灣自國府遷台以來這樣的例子一點也不比香港少!﹞

從這個觀點來理解,我想馬國明的「曙光書店」從70年代學運後期成立,一路走來近30年,其扮演的角色除了片中其他受訪者所言之外,或許還有一個意義值得被討論或標記:它提供了香港文化界許多外來的異質養分,使得這些異質分子在各階段的政治鬥爭及社會變動中仍然能夠存在而不被濾掉。

這些運動過程中的政治鬥爭﹝即影片中有謂「位置之戰」﹞一開始雖然總是殖民者的統治伎倆,但本土的力量往往也會藉由既有的框架或架構取代殖民者的位置,而以另一套狀似本土其實骨子裡仍是一樣的邏輯來加以操作。

﹝同樣地,台灣自政黨輪替以來這樣的例子一點也不比香港少!﹞

這樣一來便可明白為何1997年中共改革派副總理李瑞環會提出所謂「茶垢」理論來警告黨內強硬派:香港及其價值就如茶垢,「只有外行人才會買下一個珍貴的宜興茶壺而把茶垢洗掉。」

樂生療養院「曙光書店」正是讓茶壺發出珍貴香味的茶垢的一部分,這也正是它的存在且值得被拍成記錄片的價值。

﹝遺憾的是,我們的政府也正運用種種手段想把自己的「茶垢」──是的,我說的正是樂生──給洗掉!﹞

至於為何是馬國明,又為何是班雅明,甚至為何是江瓊珠,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

我自己是這麼看的:影片中不僅讓許多與書店深刻相關的人說出他們在曙光曾經發生的故事,馬國明也說出自己開辦曙光的故事,而江瓊珠則是以細微的影像視角拾掇起一個又一個關於這許多記憶的碎片──沒了燈管的日光燈座、破碎的玻璃桌墊下的單據、逐漸空閑但依舊勇健的書架、斑駁的書店招牌以及結尾那條「單行道」 ──說出關於這間書店以及書店老闆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故事。

他們都是班雅明所謂「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試圖在現實最不起眼的地方,抓住歷史的形象」﹝漢娜鄂倫「黑暗時代群像」﹞。

根據班雅明的說法,口耳相傳、經驗代代傳遞的口語敘事,與小說的封閉想像的敘事方式完全不同,而新聞報導又與這二者完全不同,並且深深危害以上二者。

新聞報導要求精確,要求客觀平衡,並且總是認為閱聽者對每個事件都需要一個合乎科學理性的解答,這些要求與迷思完全與敘事本質相違背,但它又因為資訊的實用性及接近性而能獲得最多閱聽人眾,其效應則是人們口語敘事的能力逐漸喪失,對語言背後所能啟發的想像力也跟著逐漸喪失。

一旦新聞只剩下「大事記」,不但剝奪了我們的歷史,也剝奪了我們的故事,甚至剝奪了我們說故事的能力。

香港失去了「曙光」,萬幸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而我們在為了「留下樂生」而運動並抗爭時,不也是同時為了留下那許多動人的故事?

關心樂生的民間社團隊伍在行政院外等待陳情香港影評人、知名作家湯禎兆說:「馬老闆與本雅明在本土文化界的對倒,實在萬二分有啟發性。……今天本雅明居於香港文化論述的潮流尖端,曙光則在光環之外默默告退──兩者都是馬老闆為我們帶來的珍貴禮物」,誠哉斯言!漢娜鄂倫在「黑暗時代群像」裡指出班雅明在生前死後的聲名差距之大,似乎命運中總有個讓他自小就飽受困擾的「駝背小人」;馬國明一個人為曙光奮鬥28年,到了結束關門的時候才有人來為他拍了這部彌足珍貴的紀錄片,命運中怕也有個「駝背小人」?尤其班雅明也曾想過要成為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只是他沒有馬國明幸運!

有趣的是當體貼的導演江瓊珠擔心他難以面對書店關門之後的空虛蕭索,還在拍攝結束之後一通電話打去慰問,不料一派輕鬆的馬國明說他只是很心急趕回家吃飯,這大概也是班雅明式的作風:「對所有詛咒報之以祝福。」

從香港回望台灣,不禁想起樂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是個詛咒,現在該是讓它成為祝福的時候了。

本文轉載自有河book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