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8.1.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徵求編輯工作夥伴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綠色陣線協會  

生態工程入口網
 
  《2008世界現況》:環境雖惡化但漸朝永續邁進

丹麥哥本哈根西部外海2000公里處的風力渦輪機;圖片來源:DWIA

【相關連結】


全球暖化危機變商機 再生能源將成強力吸金機

碳揭露潛藏商機 企業齊呼環保宣言


百萬人力抓污染 台商心寒


歐盟將制定生物燃料指導原則

國際研究機構看守世界(Worldwatch Institute)每年發布世界現況報告極具權威,代表長期對國際環境情勢的觀察和預測。今年最新的報告指出,對環境惡化的擔憂已開始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影響,環境問題多半由全球經濟系統所導致,但是同時也發現某些證據證實世界正向永續發展的未來邁進。

這項報告詳細記錄傳統經濟系統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自我毀滅,同時沒有考慮人類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但是改變正在發生。這份報告預估,每年已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投資直接與環境相關。各大企業已採取改善其環境表現的行動 ,大部分是因為他們了解到這是一個節省成本的方法。精彩內文

 
 
  各行各業:竹科工程師Showming 投身反鹿寮坑路砂開採案
投身環境運動的showming ;圖片來源:Showming

作者:Showming(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

我從事半導體業中的電路設計工作已經十多年了,很多人乍聽我的職業,就會驚呼:「你是高科技的耶!」半導體業在美國絕對是科技業,很多公司主導業界的產品方向及規格,不斷創新及思考人的需求,發展出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體系。相反的在台灣雖然掛著「高科技」的名號,多半卻只是複製各項美國人的產品,導致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以毛利10%還可以活的驕傲,我不能說節省成本這樣的事情沒有創新,可是如果大多數的企業都以衝產能、衝營業額的方式在生存,甚至更多是犧牲了環境來換取,將化學物質直接倒入河川後,再說是為了生存,我不知道當地社區民眾會怎麼想?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充滿藻類、螺類、魚蝦蚌蟹等等的潮間帶

面積只有3萬5千多平方公里的台灣,不論在人文、族群、物種、生態等方面都擁有豐富多元的面貌,但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著外來入侵種、經濟開發造成棲地破壞、污染等危害,如何讓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存共榮?創造繽紛多樣的台灣特色,是未來該努力的方向。
 

【相關新聞】

中華白海豚 沿海數量越來越少


友蚋動植物多 生態觀光潛力足


原生植物快速消失 在地物種難見


面對外來入侵種挑戰 需有跨物種整合部門


從社區自覺出發 看見生物多樣性保育基礎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人民退場的選舉 社會運動的反省
票投給愛地球的人;圖片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作者:陳威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選舉只是民間力量展現的一種管道而已,而不是全部,環保運動應該檢討的是,20年來並沒有成功翻轉社會對於「環保/經濟發展」二元對立的看法,加上社運與民進黨的群眾在過往的歷史發展中有高度的重疊,在群眾把注意力從各個社運議題集結到民進黨身上後,這幾年來社運部門已經很難再號召大批支持者走上街頭,使政黨感到壓力而支持對環境友善的政策,在民進黨執政的這8年,環保界只能穿針引線運用「體制內的人脈關係」來促進對環境友善的政策,裡面有人當然好辦事,但議場外的戰場豈能輕易放棄?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搶救台東杉原海岸緊急行動
擁有世界級景觀的杉原海岸,因為財團的違法開發和粗暴施工,將大面積工程廢土棄置沙灘上,如今已面目全非。圖片提供:台東環保聯盟

發起單位:台東環保聯盟

台東環保聯盟為搶救杉原海岸、阻擋美麗灣違法開發案於1月22日的環評審查強行表決通過──企圖影響1月23日的行政法庭判決並為整個開發案就地合法化,我們決定聯合國內幾個主要環保團體於1月22日前展開一系列強力抗爭,希望能形成一股強大力量,讓台東縣政府和美麗灣財團的意圖無法得逞。

我們的系列行動如下:
一、1月17日下午1:30赴台北環保署陳情抗議,營造媒體聲勢
二、1月20日中午12:30「搶救杉原海岸」台東大遊行
三、發函環評委員,懇請他們勿淪為縣府和財團的背書工具
四、1月22 日上午9:00「決戰環評審查會場」遊行造勢活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