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8.12.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數位造林
2008生物多樣性&生物簡介專欄讀者滿意度調查
2008拍賣冏新聞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勞工陣線

自然步道協會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地球公民協會
 
 
秀明自然農法協會成立 推展美麗農業新視野

台灣秀明自然農法協會12日正式成立

【相關連結】
【有機才有機會】體驗最深層的土地關懷──秀明自然農法
一種生命的藝術 從宗教家到秀明自然農法
從土壤生命力探尋人類的健康
全台首座「無基改農區」在富里宣誓揭牌

秀明自然農法是指由宗教團體「神慈秀明會」在世界各地所推廣的自然農法,強調不使用除草劑、農藥與肥料等化學物質,也不使用有機肥料,只看情況添加自然草葉所製成的堆肥,以讓土地回歸潔淨為優先任務。在台推廣十多年來,已經有12個農莊施行此一農法。

為了有系統、組織性地將自然農法生產者與愛好者串聯成產銷網路,「秀明自然農法協會」上週五(12日)在台北天母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第15次神慈秀明會紀念祭活動,將作為秀明自然農法產銷平台,將推動農民資訊登錄、消費者基本資料登錄、工作分工及安排工作認養、取貨站登錄、訊息公告等工作…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南方河口敘事
漁民打撈隨著海潮入河覓食的鰻魚苗。圖片來源:葉鎮中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該怎麼樣,才能把一條河流的故事說完?而在長流故事裡,我們人類又正在扮演什麼角色?南台灣的高屏溪,是全島年逕流量最大、流域最廣的河流,千萬年來,她一點一滴地堆積出南方的沖積平原,建立起農業發展的基礎環境,而在奔向大海的同時,她更為河口、海濱的人們,帶來無限的資源與夢想。可是,現在的高屏溪,過得好嗎?水岸上的人們,生活是否依然快樂?我們想去海口看一看!

寬廣的河面,是紅樹林的家、是候鳥的休息站。入夜,月圓之際,高屏溪出海口,魚蹤乍現,漁火點點。雙園大橋橫跨的,是台灣南部的第一大河─高屏溪。這條河流,長度位居台灣第二,不過年逕流量和流域面積,可是全國第一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環境違法通緝者被刊在美國環保署網站 圖片來源:美國環保署

聯合國氣候會議14日落幕;來自190多國的8000名代表、歷經兩週的馬拉松會議後,仍無法就已開發國家補助發展中國家的金額達成共識,讓不少環保團體感到失望。儘管台灣各部會和產學界的代表無法直接參加協商,僅以觀察員的名義掌握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及能源政策的最新趨勢。歐盟方面,會員國「20-20-20」協議,即2020年前縮減溫室氣體排放20%、確保風力、太陽能等乾淨能源佔總能源20%。這項協議 卻遭環保團體指控,因為計畫允許歐盟增加的碳排放量,以贊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環保的方式抵銷,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專家辛革指出,歐盟的實際碳減量僅為4%,而非所稱的20%。

另外在木材的全球銷耗而言,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林產品消耗和進口國,在原木和熱帶木材方面,中國大陸更是全世界最大的進口國

美國環境罪犯資料全公開!美國環保署在聯邦調查局網站中設置了一個連結,列出環境犯罪者的相片與敘述,他們的犯法行為包括走私耗損臭氧的物質、非法處理危險廢棄物、排放汙染物至空中和水中、洗錢以及偽造文件犯罪等等。

國內民生新聞方面,最近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有一群媽媽,跟隨著某位「碩士農夫」的腳步,將自己的私房錢,轉投資自有田地的無農藥耕作,時常進出有機農場,關切的一樣是綠油油的「穀票指數」;賴青松推廣的無毒農業集相關的「穀東制」,儼然讓菜籃族有了投資的新選擇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高美溼地 不能有名無分

作者:蔡紹斌(地方環境工作者)

高美溼地究竟要劃為風景區還是保護區,在爭議多年之後,93年9月以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拍板定案。從事地方環境工作十數年的觀察,我很清楚對於高美溼地而言,生態是雞,觀光是蛋,所以將之劃為「風景區」較易為地方帶來「觀光財的錢景」;劃為「保護區」則是「永續經營、有遠見」的決定。

夏季,每逢假日的午後,前往高美溼地的道路從西濱橋下開始,一路塞爆高美地區的鄉間道路,住在高美的民眾,眼見車潮塞在村莊裡,卻無一人可以下車購物;人潮則是一下車就迫不及待的跨過海堤衝向溼地,享受在一望無際的海灘上,踩踏灘地、戲水、追趕螃蟹的舒服,與夕陽及每支造價超過1億元的風力發電機群合影之外,海堤內還多的是外來的攤販,以高美為名的溼地,除了盛名之外,為高美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益?劃為保護區4年多的溼地,為溼地上的野生動物進行過什麼研究?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