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2.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生物多樣性&生物簡介專欄讀者滿意度調查
20081211環境手札預購-讓我陪著你一起紀錄生活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數位造林
編輯室小啟
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永續社團類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塔山自然實驗室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全球19%珊瑚已死亡:暖化效應之錯

日本石垣島的珊瑚。攝影:Dan Kitchens

【相關連結】
東沙保育有成 躍上google圖層
深海珊瑚列保育 貿易將受嚴格規範
奇幻的海底建築師――珊瑚的生命
根據一份12日對2008全球珊瑚礁現況更新報導,氣候變遷已經成為珊瑚礁最大的威脅。氣候、環境威脅包括海水表層溫度、海水酸化、過漁、污染、入侵物種等。再加上印度洋海嘯,造成更多珊瑚礁白化、疾病、人類活動威脅,都使這些曾在1998年受到大規模白化影響的珊瑚礁群沒有自行恢復的機會。

這項在澳州湯斯維爾發佈的「全球珊瑚礁監測網路」(GCRMN)報告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趨勢持續增加,剩下的珊瑚礁群落會在20-40年之內消失。而這項結果則會影響將近5億依賴他們生存的人們。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台灣第一蛇 紅斑蛇
正在吞食蛙腿殘骸的小紅斑蛇。圖片提供:毛俊傑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紅斑蛇對多數參加過夜間賞蛙、賞螢或自然觀察的人來說,並不會感到陌生,對於習慣山林夜生活的我們來說,牠是除了赤尾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之外,夜間調查時最常出現的蛇類基本成員之一。

在一個下著細雨飄著薄霧的夜晚,剛結束一天忙碌的田野蛇類生態調查工作後,一行人搭乘著車下山的途中,眼尖的助理阿量,發現了路中出現了一條紅斑蛇,停車察看,發現這條小紅斑蛇,正在享用著它的佳餚,但這道菜,並不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東西,仔細一看,這條小紅斑蛇正在吞著一條遭車輛輾壓、支離破碎、以致無法辨認種類的蛙腿!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位於南科羅李納州燒碳發電廠。圖片提供:Photo courtesy Santee Cooper

政府出錢幫財團蓋攔河堰,並設置輸水幹管運水到工業區給台塑六輕用。台灣自來水每噸10.8元,六輕用水量達80萬噸,每噸只付3元,李登輝說要幫忙討回;台塑卻強調,六輕使用的是未經處理的原水,價格當然比自來水便宜,還宣稱替政府節省處理原水設備費用及人事管理成本。

企業財團有錢興建蓄水池和淨水設備,可以用低價取得水權,一般老百姓卻要忍受污水廠蓋在你家旁邊!台南灣裡社區居民反對汙水廠緊臨人口稠密區,集體連署抗爭。缺水嚴重的北京,目前9個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污水量9億噸,但達到再生回用標準的只有1億噸,未來3年內將實現全部污水再生回用的標準

關於法案方面,台灣和美國都有新的進展!但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美國環保署遵循民意,不再放寬空氣清淨法管制。憂的是台灣環保法案染色!近來國民黨立委提出新版《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未明訂減碳時程,最大獲利者,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龐大的鋼鐵業和石化業,馬政府的環保政策是否受到財團或利益團體牽制,頗受矚目。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波茲南現場傳真】調適基金 國際氣候談判的關鍵議題

作者:李河清(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

本次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近兩天(11、12日)正在進行關鍵性的高階部門別暨首長會議,與會各國之代表能否在今天(歐洲時間為12日)向世人公布達成新減量共識的好消息,著實令人期待。(編按)

不過除了「減量」這項核心議題之外,本次的氣候會議還有另外兩個議題也值得吾人關注。第一,去年峇里會議中成立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即由工業先進國家提供資金已幫助發展中或落後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害和推動這些國家走向低碳經濟,目前正在關於可否由這些國家的政府直接取得,或是應先通過評鑑機制始能取得的問題上展開辯論。精采內文

 
 
 
全球19%珊瑚已死亡:暖化效應之錯

摘譯自2008年12月12日ENS澳洲,昆士蘭報導;薛郁欣編譯;禾引審校

根據一份12日發表的2008年全球珊瑚礁現況最新報告,氣候變遷已經成為珊瑚礁最大的威脅,該報告說,全球有19%的珊瑚礁已經消失。

氣候環境威脅包括海水表層溫度、海水酸化、加上其他威脅如過漁、污染、入侵物種等。

這項在澳州湯斯維爾(Townsville)發佈的「全球珊瑚礁監測網路」(GCRMN)報告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趨勢持續增加,剩下的珊瑚礁群落會在20-40年之內消失。而這項結果則會影響將近5億依賴他們生存的人們。

這項報告顯示將近45%的珊瑚礁群是健康的,另一個希望的指標則是,由於受海水溫度提高的影響,部分珊瑚礁已經從原本的白化現象恢復了,證明他們也已經適應氣候變遷的威脅。

但這項報告同樣指出最近幾年的趨勢沒有獲得改善。而近4年最主要的威脅,例如因印度洋海嘯,造成更多珊瑚礁白化、疾病、人類活動威脅,都使這些曾在1998年受到大規模白化影響的珊瑚礁群沒有自行恢復的機會。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並沒有任何改變,我們將會處在一個含量在50年內倍增的氣候環境中。」 GCRMN組織之一,IUCN全球海洋計畫(GMP)主席魯丁(Carl Gustaf Lundin) 說明。

「當這些碳被吸收,海洋會變得更酸,更會嚴重破壞海岸的海洋生物、浮游藻類群落、進而影響螃蟹甚至是海藻的生存。」 魯丁繼續說道。

當由人為活動所造成的氣候威脅減小,珊瑚礁將有更高的生存機會。妥善經營海洋區域可以促進珊瑚礁的健康;但當遙遠的純淨珊瑚礁被發現的同時,卻更難落實適當執法。

「白化現象發生10年之後(1998),我們知道只要給予機會,珊瑚礁可自行恢復。但不幸的是,相似程度的環境衝擊會在不久的將來再度發生,甚至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給予珊瑚礁與人群輕微忍受的機會。」 「氣候變遷與珊瑚礁」(IUCN-CCCR) 工作小組主席及「海岸研究暨印度洋發展計畫」(CORIDIO)之主持人歐博拉(David Obura)博士說明 。

最新一篇關於印度洋珊瑚礁的狀況報告於12月10日開始執行,由CORDIO與GCRMN並肩合作,發現珊瑚礁持續衰退現象,而部份區域的珊瑚礁已有恢復跡象。

「這項報告指出印度洋區域珊瑚礁廣泛衰退現象變得更顯著」 CORDIO以及世界海洋大學林登(Olof Linden)教授指出。「要拯救珊瑚礁,我們需要專注在如何使珊瑚礁適應環境變遷以及引導人們不要繼續進行如過度漁撈等破壞珊瑚礁的活動。」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生物簡介:台灣第一蛇 紅斑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正在吞食蛙腿殘骸的小紅斑蛇。圖片提供:毛俊傑紅斑蛇對多數參加過夜間賞蛙、賞螢或自然觀察的人來說,並不會感到陌生,對於習慣山林夜生活的我們來說,牠是除了赤尾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之外,夜間調查時最常出現的蛇類基本成員之一。

在一個下著細雨飄著薄霧的夜晚,剛結束一天忙碌的田野蛇類生態調查工作後,一行人搭乘著車下山的途中,眼尖的助理阿量,發現了路中出現了一條紅斑蛇,停車察看,發現這條小紅斑蛇,正在享用著它的佳餚,但這道菜,並不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東西,仔細一看,這條小紅斑蛇正在吞著一條遭車輛輾壓、支離破碎、以致無法辨認種類的蛙腿!或許多數人對一般其他動物類群,如鳥類的巨嘴鴉、禿鷲或哺乳類的鬣狗以屍體為食的所謂食腐現象,耳熟能詳,但對於多以生吞或毒殺活體獵物的蛇類而言,眼前的食腐現象卻十分罕見!

在我們這個以蛇類為主要生態研究對象的研究室中,紅斑蛇是大家最為熟悉,卻也是台灣所有蛇類中,少數大家寧可選擇遠觀,卻不願意有肌膚之親的物種;常見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當牠在被捕捉保定時,由洩殖孔及肛腺所噴灑的排洩物,帶著濃厚且不易沖洗去除的腥臭味,加上有時噴灑量大,附著的氣味久久無法散去,這才是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主因。

這個噴灑穢物及臭味的行為,主要是要對掠食者產生忌避的效果,降低被捕食的風險,除了台灣另一種以氣味為名的蛇──臭青公的氣味可能可與之相比擬之外,無出其右,被本研究室的成員將其視為台灣蛇中的臭鼬,堪稱台灣第一臭蛇。

除了氣味出名之外,紅斑蛇另一個第一是捕食的獵物種類最廣。無毒夜行性的紅斑蛇,晚宴菜單中,除了前述食腐的現象之外,捕食的對象遍及水、陸、空,從老鼠、鳥、毒蛇(如赤尾青竹絲)、無毒蛇、蜥蜴(無論是原生種或外來入侵種的沙氏變色蜥)、樹上的樹蛙、水中或池塘的赤蛙、有毒的蟾蜍、魚類、甲蟲等等,均可成為紅斑蛇的盤中佳餚,足為台灣泛食性蛇類最極端的代表物種。

吞食黑眶蟾蜍的紅斑蛇。圖片提供:毛俊傑在捕食的對象中,以台灣的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最常為人所發現,但大家共同好奇的是,為什麼蟾蜍有毒的耳後腺不會對紅斑蛇造成傷害,以擬龜殼花及紅斑蛇對蟾蜍捕食為題的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生吳尚穎,提出了以下的幾項可能性與討論:第一,這些捕食蟾蜍的蛇類本身,對蟾蜍的毒性具有較高的耐受性,而且當在吞食蟾蜍的過程中,也只有些微的腺體分泌物會被擠壓出來;其次,不同地區的蟾蜍毒性強弱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紅斑蛇取食蟾蜍的程度可能也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當人們觀察到毒蟾蜍與毒蛇都經常被紅斑蛇捕食,這也難怪有人戲稱紅斑蛇為亞洲王蛇。

紅斑蛇在台灣各地及海拔高度分布的廣泛程度,在台灣現有的46種陸域蛇類中,還是第一,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的各縣市,均可發現其蹤跡;海拔分布則可由低海拔平原地區,分布到海拔2200公尺左右的山區,並偏好出現於人為干擾後的開闊環境周邊。比較平地族群與海拔2000公尺地區紅斑蛇的溫度適應來看,以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6℃來推算,高低兩族群所處在地的環境溫度相差可達到12℃,究竟外溫動物的紅斑蛇是如何能成功的適應如此大幅溫度的差異,是如同赤尾青竹絲一般,鱗片數隨著海拔與環境濕度的差異而有不同?或是本身的生理耐受區間較其他蛇類寬廣?還是可利用其他行為調節進行代償?目前仍是未知;但令人避之不及的臭味禦敵策略,加上廣泛的食性及環境適應,使紅斑蛇在我們的心目中,足以擊敗其他以大體型或毒性見長的蛇類,成為環境適應能力第一的台灣第一蛇!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六輕用水1噸3元 李登輝︰要幫忙討回

摘錄自2008年12月15日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昨(14日)出席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年會時表示,自來水每噸10.8元,六輕用水量達80萬噸,每噸只付3元,一年就賺好幾億,他認為,建水庫、埋水管花費很高,水價訂定應符合公平、永續性。

經濟部水利署表示,六輕使用的是未經處理的原水,價格當然比自來水便宜,未來如果時空背景有變化,可考慮檢討修正合約;水利署自集集攔河堰設置濁水溪南岸輸水幹管,成為工業專用管路,輸送未處理的原水至六輕廠區,再由六輕自行興建蓄水池與淨水設備等,將原水淨化處理後再使用。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輸送原水給廠商,除了六輕外,如桃園的南亞、平鎮工業區、嘉義台化等。目前水利署還規劃烏溪大度堰給中部地區及中科彰化二林基地,六輕水價較其他工業區便宜,可以檢討,但已訂約,要改得等換約再改。

台塑強調,買的是濁水溪「原水」,原水變成可使用的工業用水時,成本在10元左右,還可說是替政府節省處理原水設備費用及人事管理成本。

Top

 
 
 
反汙水廠 灣裡集體連署抗爭

摘錄自2008年12月15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台南市政府計畫在二仁溪出海口處興建汙水處理廠,處理東區與南區的汙水,前3次都流標,第4次招商19日截止。但居民認為汙水廠緊臨人口稠密區,恐造成惡臭,及BOT案把灣裡區域排除在外,居民要求更改設置地點到二仁溪較上游處。

灣裡地區上千民眾昨天(14日)站出來,反對興建汙水處理廠,自救會動員社團、廟宇、民眾串連,發動連署。
灣裡環保行動聯盟會長王文宏表示,灣裡反汙水廠活動已經有33位市議員連署支持,居民4000多人連署反對興建,為避免19日廠商投標、開標,牽涉賠償問題會複雜化,17日上午將向市政府遞交連署書。

王文宏說,市長許添財曾指86億元BOT重大投資招商案,可為灣裡地區帶來利益商機,所以汙水處理廠絕對要興建完成。但其中45億元是半個台南市鋪設管路,另26億元是廠商操作費用,很難理解對灣裡有何利益、商機?反而讓人憂慮因汙染而沒有未來。

市府強調,汙水處理廠從選址、環評到規劃,一切合法,對地方也確實有助益,希望民眾能同意興建。

Top

 
 
  3年內北京市污水將再生回用

摘錄自2008年12月15日京華時報北京報導

北京市9個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污水量9億噸,達到再生回用標準的水量只有1億噸。昨天(14日),記者從北京排水協會獲悉,本市將在3年內實現全部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再生回用的標準。

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北京的污水處理率達到93%,北京污水處理水質提到安全可回用標準。目前北京再生水總量6億噸,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北京市已經找到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途徑。但該負責人表示,雖然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3%,但城鄉接合部等地的7%污水處理率實現起來難度相當大。北京市9個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污水量9億噸,達到再生回用標準的水量只有1億噸。為此,北京市要在3年內實現全部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再生回用的標準,即做到「白又亮」,恢復上世紀60年代老北京綠水環繞京城的景色。

Top

 
 
  美國環保署遵循民意 不再放寬空氣清淨法管制

摘譯自2008年12月11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布希政府原本打算修改空氣清淨法兩項條款,允許發電廠等污染製造者增加煙霧和塵灰污染,不過,目前他們已決定中斷這項修法計畫。

第一項條款關係到空氣清淨法案新污染源審查條例,原修法計畫將允許燃煤發電廠得以擴充機組以增加發電量,卻不需要加裝新的污染控制設備。

第二項被廢止的修法計畫是針對國會通過的國家公園及荒野地區保護條款,一旦修法成功,將會削弱特殊空氣品質保護,讓業者更容易在國家公園附近興建燃煤發電廠、精鍊廠或工廠。

這兩項修法計畫之前已面臨公共衛生和環境團體、州及地區性空氣品質管理機構與國會議員的反對。

環保署官員曾嘗試在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宣誓上任總統前完成這兩項進行多年的議題。

清淨空氣機構全國聯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ear Aire Agencies)執行長貝克(Bill Becker)表示:「環保署決定重新考慮這項有嚴重瑕疵的空污法規,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否則,修法通過的話,美國每個發電廠都不必引進現代污染控制技術。」

但是環保署10日仍針對一項條款定案:讓一些主要業者計算污染排放量之時,可不必計算「散逸性排放」(fugitive emissions),藉此讓業者規避《新污染源審查條例》中規範的「應加裝新控制設備之排放底限」。

散逸性排放為非由儲存設備或排氣孔釋放到空氣中的污染,通常是因為設備氣體洩漏、揮發過程或是風吹影響。

貝克表示:「環保署制訂散逸性排放的相關規定,將會允許其他主要工業設施,包括礦業工程和酒精製造廠能夠規避重要的環保要求。」

受影響的行業包括電力服務、石油煉製工業、化工產品、紙漿和造紙業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環保法案修法 利益團體環伺

摘錄自2008年12月15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環保法案染色!馬英九總統競選提出「節能減碳」等政策,具體宣示溫室氣體減量時程,但近來國民黨立委在行政院和環保署授意下,提出新版《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未明訂減碳時程,最大獲利者,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龐大的鋼鐵業和石化業,馬政府的環保政策是否受到財團或利益團體牽制,頗受矚目。

無獨有偶,立院衛環委員會上周初審《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修正草案》,最後依環保署建議,不變更原條文,但通過附加但書。

馬英九政見明定減碳三期程,第一階段計畫2016年到2020年,碳排放量回到2008年標準。

然而,馬政府上任以來,已通過中龍鋼鐵廠、台電林口電廠及通霄電廠擴建計畫,加上中油等財團投資的國光石化,已定下2015年投產目標,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不減反增。

馬政府缺乏大規模減碳的具體行動,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也顯得綁手綁腳。國民黨立委黃義交證實,在政院和環署請託下,國民黨立委鍾紹和領銜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最新版本,日前悄悄付委,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仍未入法。

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勳雄表示,此案涉及產業團體經營和商業利益,並不單純,如果現在就明定減碳期程,「會引起不必要的困擾。」且由立法院代提,時間上比較容易掌握。

對於政院說詞,台灣環境行動網祕書長潘翰疆抨擊說,沒有期程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形同「唬爛」;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表示,減量時程不入法,代表馬政府沒有永續發展決心。

《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上周初審也引起爭議。雖然法案未如國民黨立委鍾紹和建議,打破現行廢棄物處理「再使用」優於「再生利用」的排序,但最後初審通過環保署建議的但書,「經生命周期考量,可得最佳整體環境效益的廢棄物利用方式者,不在此限。」

環保團體分析,可替代塑膠材質的PLA(聚乳酸)無法回收,生命周期分析,不見得優於塑膠。法案初審結果,將讓少數力推PLA的立委無法如願,只是依原廠碳粉匣和填充碳粉匣不同的回收利用生態,新法一旦三讀,跨國的原廠業者將明顯得利。

Top

 
 
  論壇:【波茲南現場傳真】調適基金 國際氣候談判的關鍵議題

作者:李河清(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

本次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近兩天(11、12日)正在進行關鍵性的高階部門別暨首長會議,與會各國之代表能否在今天(歐洲時間為12日)向世人公布達成新減量共識的好消息,著實令人期待。(編按)

不過除了「減量」這項核心議題之外,本次的氣候會議還有另外兩個議題也值得吾人關注。第一,去年峇里會議中成立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即由工業先進國家提供資金已幫助發展中或落後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害和推動這些國家走向低碳經濟,目前正在關於可否由這些國家的政府直接取得,或是應先通過評鑑機制始能取得的問題上展開辯論。這個爭議最後將由高階部門別暨首長會議的談判結果來決定,但如情況讓受援助國感到不滿,新減量共識恐怕便難以達成,或是即便達成,能發揮的作用也有限。

第二,是關於碳補捉(Carbon Capture)與碳儲存(Storage)是否應被列入清潔發展機制(CDM)的問題。其中清潔發展機制又在某程度上與調適基金有所關聯,因為該基金便是從清潔發展機制中提取工業先進國家從事碳排放權交易所得之一定百分比作為資金的主要來源。

由此看來,高階部門別暨首長會議能否形成具體的國際抗暖化新共識,承接2012年效期屆滿之《京都議定書》,似乎某方面與「錢」脫離不了關係。

欲在全球經濟陷入低潮的當下,說服國家拿錢出來從事減量,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舉例來說,一向重視環境議題的歐盟,在昨天(12日)布魯塞爾的高峰會議上,便對產業應予減量的義務有所退讓,為全球抗暖化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事實上,氣候協議的談判宛如一場賽局,與會各國皆有自己的盤算和國家利益要爭取或維護,因此儘管澳洲、美國先後換了較具環保意識的領導人,開始有意承擔減量的責任,但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配合,最後終究仍是一場空。有些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雖然已在這次氣候會議上提出自己的減量義務與時程,但因為沒有法律拘束以及欠缺罰責,故而實際成效讓人難以樂觀。

鑑於今年的波茲納氣候會議和明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必須將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也列入管制,故達成共識的難度勢必定較以往來得更高。

目前會場上的主要辯論在於,歐盟提出到202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美國表示要回到1990年的排放水準,中國大陸則宣稱要減少40%的碳密度(carbon intensity,以每一單位的GDP來計算),其他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家也表達了不同的立場或意見。就此觀之,吾人幾乎可以斷言,各國部長級代表沒有辦法在最後一天形成全球性的新減量共識,甚至極有可能會延長會議召開的時間。

若果真如此,則明年3月的「氣候變遷:全球風險、挑戰與決策」(Climate Change: Global Risks, Challenges & Decisions)會議,將是科學家最後說服各國決策者的機會,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主席同時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R.K Pachauri和撰寫《史登報告》Nicholas Stern爵士,屆時能否率領知識社群馴服政治權力的傲慢與經濟財富的貪婪,將攸關地球所有生命物種在21世紀的命運。

※ 編按:本文寫於2008年12月12日。大會13日凌晨閉幕,決議調適基金2009年啟動,費用攤提問題則維持原案,已開發國家並未同意加碼補助開發中國家。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