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8.01.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三重社區大學
編輯室小啟
牛年特刊、請您來稿!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珊瑚礁學會

青蛙小站

21世紀議程協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地球公民協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從搖籃到搖籃】在國際Nutec大展 聽一曲環保、經濟的二重奏

【相關連結】
拼經濟也要拼環境 歐巴馬力推300萬個綠色工作機會
2009前瞻:扭轉囧環境 搶救囧經濟
編按:本報特約記者於荷蘭進修期間,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下,2008年11月間遠赴德國法蘭克福Nutec大展,探索「拋棄垃圾的概念」到底是怎麼回事,又真能設計出什麼產品?回到荷蘭後,記者繼續親訪荷蘭在地企業,追索這些企業主的實踐經驗。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可行性在哪?本系列報導這份報導應能提供部分答案。

2008年,11月中的法蘭克福涼意已深,才剛入夜大街上已然人車稀落。大霧鎖著的城市寒意更深,但我跟攝影汪建均的心卻熱乎乎的,直期待即將開始的Nutec大展 。我們是為了一本書而來的,為了解決環境與經濟難題的關鍵而來。這麼多年來,環保談到天荒地老,支持環保和支持經濟發展的人始終各彈各的調,《從搖籃到搖籃》這本書振奮人心的原因就在於,兩派似乎真的找到合奏及合作的可能性。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對抗外來入侵種植物行動
Timberland企業志工在阿里磅生態農場移除外來種

作者:婁序平

外來入侵物種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都十分嚴重,但是一般人會注意的外來植物,大概只有會對人們造成直接危害的物種,如小花蔓澤蘭,因為它繁衍非常快速,且大量覆蓋在其他植物的身上,造成許多經濟作物的死亡;而豬草、銀膠菊,則因為會造成人們的過敏反應或有毒性的問題,也引起有關單位重視並進行防治行動。

其實在自然的環境中還有很多的外來入侵植物是因為我們的不當行為引入,卻因為不會立即且直接危害人類,而被我們忽略了。這些外來植物可能逐步的在野外茁壯,而對我們原始的生態造成影響,使某些原生物種滅絕,最終可能成為人類的損失。曾有一句話形容熱帶雨林物種消失的問題:很多植物也許對某種癌症或愛滋病具有療效,但可能在我們人類尚未發現前就已經消失了;我認為這句話也很符合臺灣物種消失的問題。

原生物種不僅是我們的特色,也是我們的資產,它們消失所造成的損失可能不只是生態的問題,也可能是經濟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以積極的行動來維護。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採用太陽能板的節電省能裝置幾乎能足夠供給使用者一整年的電力提供。圖片提供: NREL。

年節將近,加上消費券發放,這一批刺激消費的時候,眼睛也要張大些。北市抽驗年貨食品,散裝乾金針有4成3不合格,就連看電影,都有兩成多電影院的消防設施不合格

要趁著年節出國旅遊的人也要注意,如果想買紀念品,要留心野生動物產製品,以免觸犯保育法規,而破壞了旅遊的好心情。如果有計畫要前往中國旅遊的人,不要對禽流感掉以輕心,到目前為止,北京、山西、山東、湖南近期相繼各確診了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另外,根據耶魯大學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費用」是美國人不願採取節能行動的最大障礙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怒江故事》:被歪曲的怒江故事──一個不知道屁股坐在哪裡的環境節目

作者:丁遠方

看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綠色空間」欄目,2008年12月8號到12號連續播出的5集系列節目《怒江故事》,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震撼於,一個以環境教育為宗旨、以「綠色」為理念的電視欄目,如此熱情洋溢地、大張旗鼓地、明目張膽地、不留餘地地為在生態資源極其豐富、同時極其敏感脆弱的「三江並流世界遺產地」所在的怒江流域攔江築壩鼓與呼;我震撼於,一個號稱中央電視臺名牌欄目的科教節目,在已經爭論5年之久的「怒江建壩」議題上,完全不顧媒體基本的「平衡報導」原則,一屁股坐在了力主水壩上馬的水電建設部門和當地政府一方,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誘地、廣徵博引地、言之鑿鑿地引導觀眾、說服觀眾,灌輸觀眾,使觀眾信服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怒江幹流上建水利發電站,不會傷害環境、不會影響世界遺產保護地、不會影響土著文化、不會滅絕怒江地區的植物和動物、不會安置不好移民、不會讓移民沒房住沒飯吃;總之,所有環境保護人士和一些專家學者擔心的、爭論了5年之久的問題都不會發生,而只會幫助當地政府和人民修橋築路、創造就業、改善住房、通水通電、增加稅收、擺脫貧困、共同富裕奔小康。

如果真能這樣,那該多好。

但是我不相信。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