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2.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地球公民協會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台灣生態學會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珊瑚礁學會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達爾文200冥誕 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最佳時機
壞達爾文200冥誕 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最佳時機
【相關連結】
達爾文、演化論與珊瑚礁的未來
2009珊瑚礁總體檢行動
探訪達爾文故居 曾曾孫傳遞保育精神
追隨達爾文的步伐 21國年輕自然學家齊聚FSC

今(12)日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年誕辰,也適逢他重要著作《物種起源》問世150周年,全球各地包跨台灣在內,均推出相關的特展、講座與科學研習等活動,慶祝這位現代演化生物學之父,並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此位史上最偉大科學家之一,遺留給全人類的重要遺產。

對自然科學研究者而言,達爾文的創見深深改變人們對自然的瞭解,也讓人類重新檢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其理論不只解釋了生物多樣存在的現象,也讓人類瞭解到,「我們和其他物種都是來自同一祖先,是透過自然淘汰機制演化下來的。我們沒有權力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

精采內文

 
 
  民族植物:布農叢林智慧•陷阱
挖穴暗藏竹尖的陷阱。圖片提供:許嘉錦攝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挖穴暗藏竹尖的陷阱,曾經記載於鹿野忠雄的探查記錄,這種稱為maliug的洞穴型陷阱,是獵人選在動物脫逃路徑,挖掘洞穴,穴口通常狹小而底部寬廣,為防動物掙脫,早期更在穴底密插竹尖dangal,遭追趕的動物掉落即遭刺死,後來是常有人誤觸受傷,才慢慢撤去竹尖。

過去未有鐵製獸夾以前,最被廣泛使用的陷阱型式,是由簡易繩索和樹枝架設,俗稱吊子malahu的陷阱。吊子安置容易,能捕獲的動物範圍,卻含括森林底棲竹雞、藍腹鷳等鳥類,到山羌、山羊、野豬、水鹿等中大型哺乳動物,吊子就地取材易於大量設置,在芒草或箭竹打個節便可標示位置避免遺忘……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奄奄一息橫陳日籍捕鯨船上的鯨魚。圖片提供:ICR。

最近南北級都有動靜:英國探險家踏上北極考察之旅,為的是測量正在融化的冰冠厚度,以便科學家預測冰冠在多久後將全部融化;南極方面,則是海洋守護協會結束數週以來干擾日本捕鯨艦隊的活動,目前正自衝突區撤離。雖然國際 鯨豚保育正有進展,菲律賓北部外海,卻發現有好幾百頭的海豚擱淺,目前已經發現有三隻海豚死亡。

近期許多學校正籌備開學,先前受到毒氣污染的高雄縣潮寮國中,學校發給每人一個口罩,還有家長一開學就帶孩子來辦轉學;公共污染疑慮仍揮之不去。此外,據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報導,全球五個最大供水工程中,中國南水北調上榜,但是實際上,工業迅猛發展讓中國的自然資源承受巨大壓力,中國遭遇水缺乏的問題。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綠眼睛看地球:廣告看板很醜?改造一下成為社區生態中心
廣告看板很醜?改造一下成為社區生態中心!

作者:黃雋

在城市中看著陽光灑在綠意盎然的街道上,是一天之中最令人開心的事情之一了!而且最新的消息是,除了行道樹之外,我們的視覺又有了別種綠色選擇,想看看綠意盎然的廣告嗎?

大家都知道,紐約並不是一個「生態友善」的城市,而且許多地方不但生態不友善,連樹都沒有。然而在2007的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則看到了曙光。 由 DAS studio &&ToDo Design 共同提出的計畫 GARDEN SPOTS,打算在城市中營造出綠帶。綠帶並不稀奇,從花圃、公園到行道樹,每個城市都打算營造綠帶,但這次是用那些醜陋,或是充滿商業色彩的廣告看板來達成。Garden Spots核心的想法是讓看板成為永續景觀之一;不覺得下面這張照片,那些攀爬在看板周圍的綠藤,讓原本蕭條的城市色彩豐富了起來?精采內文

 
  達爾文200:達爾文、演化論與珊瑚礁的未來
紅珊瑚 。圖片提供:維基百科。

作者:陳昭倫(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顧問、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

2009年2月12日就是演化生物學大師查理士•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歲的冥誕。這位對於生物科學發展有著極大影響的博物學家,在1859年的鉅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所提出的自然選汰(Natural selection)與適應(Adaptation)的學說,徹底的改變我們對於生命的演化,物種多樣、滅絕等的想法,在200後的今天都還有許多生物學者努力驗證他的理論。但是,除了海洋生物與地質學者外,很少人知道其實達爾文對珊瑚礁形成理論有著深刻的著墨,甚至早在1842年就出版了一本將近300頁有關於珊瑚礁的書,書名叫作《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而由這本書中就可看出達爾文對「演化」這個字眼的影子。

達爾文於1831年12月27日,搭乘配備10門大砲的軍艦「小獵犬號」(Beagle),從英國西南部普里茅斯的軍港出航。這一趟旅程主要是經由南美洲、大洋洲、澳洲、印度洋,於1836年10月返回英國。在這五年的航行期間,達爾文經過大洋洲的加拉巴戈群島、大溪地、澳洲、印尼蘇門達臘外海的可可斯群島(Cocos Island)、穿越印度洋經過查戈斯群島(Chagos)再到達模里西斯(Mauritius),這一路上最吸引他的就是許許多不同形式的珊瑚礁群。這對於完全沒有地質背景的達爾文而言,珊瑚礁的形成不僅是挑戰,也是除了沿途多樣的生物和化石觀察之外,最讓他思索的主題……

精采內文

 
 
  達爾文200歲生日 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最佳時機

本報2009年2月12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今(12)日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年誕辰,也適逢他重要著作《物種起源》問世150周年,全球各地包跨台灣在內,均推出相關的特展、講座與科學研習等活動,慶祝這位現代演化生物學之父,並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此位史上最偉大科學家之一,遺留給全人類的重要遺產。

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與其機制,如天擇與性擇(Sexual Selection)等,至今仍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理論。達爾文遺留給人類豐富的遺產,其理論不止影響到現代生物教育與許多醫學相關領域,對歷史、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學者也帶來深遠的影響。

對自然科學研究者而言,達爾文的創見深深改變人們對自然的瞭解,也讓人類重新檢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台灣土地面積僅佔全球0.0273%、物種佔全球1.5%達15萬種、物種多樣性達全球平均值55倍」,達爾文對於這樣生態資源豐富的台灣,存在什麼意義?

達爾文的理論不只解釋了生物多樣存在的現象,也讓人類瞭解到,「我們和其他物種都是來自同一祖先,是透過自然淘汰機制演化下來的。我們沒有權力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劉德祥這麼表示。

劉德祥是今年「福爾摩沙科學季──永遠的達爾文」系列活動策展人之一。今年的活動台灣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工藝博物館、農委會林試所、台大生命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在各地巡迴特展,呈現達爾文的生平、他如何構思出驚世駭俗的理論、以及他的想法如何在今天仍與世人息息相關,希望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演化背後的科學及其周邊議題。

另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也結合民間團體發起全台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珊瑚研究學者、中研院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達爾文對珊瑚礁形成理論有深刻的研究,他在研究珊瑚時已有「演化」的想法,關於珊瑚礁形成的理論也持續受到引用至今。但達爾文想不到的是,200年後的今天,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滅絕危機。為此,他與其他珊瑚礁學者發起體檢活動,希望喚醒國人對珊瑚礁海域的重視。

對國際動態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造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Darwin200主題網站,以及民間組織Welcome Trust的主題網頁,另有澳洲達爾文大學建置的Portal for Darwin 200,均有相當豐富的國際接軌資料。

想深度認識達爾文的讀者,別錯過了以下精采活動,否則,下次還要等上100年了。

【台灣巡迴展覽】
 國立台灣博物館:展期2009.09.22 - 2009.12.27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期2009.07 - 2009.08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期 2009.04 - 2009.06.28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期2009.09 - 2009.12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物館:展期 2009.07.06 - 2009.09.0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達爾文200歲誕辰暨物種起源出版150年特展」:展期 2009.06.19至2009.10.12。

國立台灣博物館【大師開講達爾文】系列講堂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是神創造了萬物?還是演化的偶然?演化論之父—達爾文在歷經五年的航海探險,至加拉巴哥群島探訪許多獨特的生物,完成了「物種起源」的重要著作。2009年適逢達爾文誕辰200年,發表演化論150年,讓我們一起跟著大師的腳步,探索生物演化的奧秘。 詳請見 http://www.ntm.gov.tw

國立台灣博物館「挑戰達爾文─青少年辯論賽」
天擇?人擇?科學的進步,到底能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或是導致生態的浩劫?人是自然世界的主宰者,或終歸是自然萬物的物種之一?扮演上帝之手的人們,在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是否也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不可預測的危機。針對當今大家最關心的生態環境議題,以高中及大專青年為參賽對象,在一來一往的唇槍舌戰中,讓我們在衝突矛盾中找到真理。 詳請見 http://www.ntm.gov.tw

自然中心工作坊
以英國自然中心課程為主軸,對象為環境教育工作者。地點於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時間為2009年4月(三天兩夜)。

小小達爾文自然探索體驗營
以林業試驗所北(福山植物園)、 中(蓮花池研究中心)、 南(扇平生態科學教育區)三個住宿自然中心為據點,提供學子不一樣的環境教育體驗。 時間2009年5、7、12月(三天兩夜)。

魚之傳奇
魚祖先出現在生命大暴發的寒武紀,經歷大滅絕與不斷地演化,終於在泥盆紀迄今始終為海洋中的優勢種類,本活動從魚的生活史,瞭解魚類演化過程所產生的奧妙之處。詳請見 http://www.nmmba.gov.tw/

台灣大學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活動
每月舉辦的科普演講和達爾文講座(Darwin Lectures),由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介紹演化的相關概念和議題,以及生態攝影作品展覽及視覺藝術展。 詳情見:http://homepage.ntu.edu.tw/~ctting/darwin200ntu.html

東海大學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活動
6月將邀請前駐英代表林俊義教授進行多場演講與討論會,地點於東海大學,公開展示過去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研究所所進行與生物演化有關的研究成果,同時展出在台灣出版有關演化學的科普書籍,並與林業試驗所於蓮華池生態教育中心共同舉辦田野調查營。詳請請見http://www.nmns.edu.tw/

國際學生高峰會-達爾文與演化科學
英國文化協會台北辦公室將徵選三位未來青年領袖(16-18歲)代表台灣至英國參加此高峰會。時間 2009.06.30-2009.07.02,地點於英國自英國自然史博物館。

【影片特展】國家地理頻道《達爾文兩百週年紀念特輯》
《達爾文的演化遠征》

首播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在搭乘小獵犬號環遊世界的五年之中,達爾文只在加拉巴哥群島待了五個星期,有別於一般的看法,他最大的頓悟並不是發生在加拉巴哥群島上,這個頓悟其實來自於多年在南美洲野地探險的經驗,當地的森林成為達爾文信仰的教堂。在這個從沒見過的世界裡,達爾文的感官被充滿生命的環境淹沒,但他的發現,卻使19世紀一位博物學家感到困惑。

《演化足跡:陸上行鯨》
首播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古生物學家在巴基斯坦的一座山脈,挖掘出一塊不完整的顱骨,屬於一種不知名的哺乳動物。雖然巴基鯨的外型與狼酷似,考古小組一直無法把這塊化石分類,直到發現內耳的一塊S形小骨為止。令人驚奇的是,巴基黥根本不是犬科動物,而是一種過渡動物– 一種原始鯨魚–正準備嘗試在水中覓食。

《演化足跡:迅猛火雞》
首播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科學界早已表示恐龍已經絕種;不過證據顯示有一種恐龍根本沒有消失,反而演化成為一種新生物,和人類共存。在一次有趣的演化轉折中,迅猛龍–因為電影侏羅紀公園而永恆不朽的一種凶猛掠食動物--已經演變成一種相當溫馴的後裔:火雞。但身為天生殺手的迅猛龍,又是如何及為何演變成這種低調、長相還有點古怪的鳥類呢?

《演化足跡:熊族崛起》
首播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熊族熬過了劇烈的氣候變化跟人類的稱霸。有些熊演化出獨特驚人的武器而得以存活,但某些種類的熊–包括地球有始以來體積最大的熊–卻已消失無蹤。本節目將介紹體型如同小狗一般的動物,如何在3千萬年前從樹上來到地面,歷經演化,繁衍出不同種類,散布世界各地。

Top

 
 
  民族植物:布農叢林智慧•陷阱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挖穴暗藏竹尖的陷阱。圖片提供:許嘉錦攝

挖穴暗藏竹尖的陷阱,曾經記載於鹿野忠雄的探查記錄,這種稱為maliug的洞穴型陷阱,是獵人選在動物脫逃路徑,挖掘洞穴,穴口通常狹小而底部寬廣,為防動物掙脫,早期更在穴底密插竹尖dangal,遭追趕的動物掉落即遭刺死,後來是常有人誤觸受傷,才慢慢撤去竹尖。

過去未有鐵製獸夾以前,最被廣泛使用的陷阱型式,是由簡易繩索和樹枝架設,俗稱吊子malahu的陷阱。吊子安置容易,能捕獲的動物範圍,卻含括森林底棲竹雞、藍腹鷳等鳥類,到山羌、山羊、野豬、水鹿等中大型哺乳動物,吊子就地取材易於大量設置,在芒草或箭竹打個節便可標示位置避免遺忘。一般適合製作malahu的材質,會選擇赤楊、柃木等質地堅韌樹枝,彎曲後套上繩索佈置,因對動物習性瞭若指掌,獵人知道何處再另行佈置阻斷動物其他通路機關,並掩去人的氣味。一旦動物受陷,先被套住腳或頸部,陷木彈起則將之勒斃或吊起活捉,陷木粗細和繩索韌性,倚賴獵人經驗法則計算,經驗老道的獵人,懂得觀察附近出沒獸跡和排遺,藉此判斷獵物種類、體型大小、出沒時間,甚至誤觸陷阱可能的掙扎程度,進一步設計吊子形式和規格,陷阱吊索即經常就地取材,選取附近新鮮的合適植物,山茶科柃木屬彈性極佳,為陷木首選,據說其強韌程度,連誤觸的大型水鹿都無法掙脫,另一種合適植物為鄧氏胡頹子,優異彈性,無論製作足部或套頸式陷阱皆宜。除了主要陷木,吊子其他配置的支架,所選的植物種類則不講究,經常周邊輕易可折取者即可,青剛櫟、九芎、玉山莢蒾、烏皮九芎等常在使用之列。

◎ 本文選錄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出版之《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英國探險家前往北極測量冰帽融化實況

摘錄自2009年2月11日法新社倫敦報導

英國探險家哈道(PenHadow)11日踏上北極考察之旅,為的是測量正在融化的冰冠厚度,以便科學家預測冰冠在多久後將全部融化。在攝氏零下50度嚴寒裡,探勘小組將帶著SPRITE雷達,在探險北極全程1100公里的里程,每隔10公分測量冰帽厚度一次。

雷達數據將傳送至加州海軍研究院(NavalPostgraduate),由馬斯羅斯基(Wieslaw Maslowski)教授協助建立冰帽架構證據,預測極圈冰帽在多久後將完全融化。根據Catlin北極圈考察計畫,北極冰海上漂浮的海冰融化速度快,到2013年應會全數融化。有不少人擔心在夏天的那幾個月北極將沒有永凍冰體。

結果顯示海洋的暖化效應吸收更多太陽能,進而反射到冰冠,導致冰融化速度加快。這將重大改變生態圈,包括北極熊的棲息地。

Top

 
 
 
南極羅斯海域 捕鯨 Vs 護鯨攻防記

摘譯自2009年2月9日ENS,史帝夫厄文號報導;陳維婷、葉松剛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兩船相撞當下被日籍船隻經過拍下。圖片提供:Institute for Cetacean Research。海洋守護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史帝夫厄文號(the Steve Irwin) 結束數週以來干擾日本捕鯨艦隊的活動,已由南極羅斯海域(Ross Sea)的衝突區撤離,正在返回澳洲途中。

在駕駛艙裡,船長瓦特森(Paul Watson)表示,撤退行動一方面是保護船隻及船員,另一方面是要確保1千小時以上的獵鯨紀錄影像免受搶奪。整段航程是由海洋守護的攝影師以及Discovery動物星球頻道的「鯨魚戰爭」電視節目所拍攝紀錄。

瓦特森是海洋守護協會的創立者及會長,他表示自己相信日本政府在1月31日派遣了安全鑑「太洋丸38號」(Taiyo Maru),從斐濟出發攔截史帝夫厄文號。

瓦特森於2月9日指出,「根據斐濟的消息來源, 太洋丸號應該攜帶了特殊的登船設備,受命要搶下我們的船以及所有影像證據。我們不能讓日本得到這些紀錄影片。」

太洋丸38號預計會在數日內到達羅斯海域。瓦特森說,史帝夫厄文號在與日本捕鯨船僵持的時候僅剩4天的燃料,所以遲早必須返航,他計畫在下一個捕鯨季重新行動時,使用速度更快、航行距離更久的船艦。

瓦特森表示,他要對付的3艘日本魚叉船在速度與操縱性能上都超越史帝夫厄文號,因此處於劣勢。

他說,「我們必須阻擋這些殺手魚叉船,必須跑在這些獵人殺手船的前面,所以我需要速度跟他們一樣快的船。我打算明年弄一艘這樣的船來重新行動。 」

海洋守護協會在過去一週與捕鯨艦隊周旋交鋒,發生無數次千鈞一髮的險境,以及兩次衝撞造成輕微損傷。

捕鯨艦隊今年裝設了名為「遠距音波發射器」(LRAD)的聲波武器,以及強力水砲來應付海洋守護的船員。他們也朝保育人士丟擲金屬物品及高爾夫球。

海洋守護船員則回擲裝滿酸腐牛油的瓶子還以顏色,並輔以繩索,從後方阻擋魚叉船將死鯨運上日本的加工船隻。瓦特森說,「史帝夫厄文號與魚叉船在2月6號發生兩次碰撞事件,因為魚叉船強行闖越史帝夫厄文號的封鎖,以進行盜獵行動。這些碰撞並不是海洋守護所刻意製造的。」

碰撞事件中沒有捕鯨船員受傷。史帝夫厄文號則有3名船員負傷,其中一位被聲波武器的爆響擊中倒地,左眼上方縫了5針。兩船相撞的驚險畫面。圖片提供:Sea Shepherd。

位於東京的日本鯨類研究機構(the Japanese Institute for Cetacean Research, ICR)表示,史蒂夫厄文號(Steve Irwin)和日本捕鯨船在2月6日的相撞事件是「海洋守護協會」(Sea Shepherd)釀成的錯。

ICR視海洋守護協會的行為是「嚴重的海上恐怖行動和對國際海洋法的侵害」,而南極日本船員提供的錄影畫面也佐證了他們的說法。ICR執行長森本實(Minoru Morimoto)在東京發表聲明,史蒂夫厄文號的船長完全忽略了該船和日本研究船上船員的安全,從事極度危險的舉動。

他說:「對史蒂夫厄文號提供庇護與燃料、食物補給的澳洲政府,以及為該船註冊與豎旗的荷蘭政府,也應該對容許史蒂夫厄文號在海域犯下嚴重罪行負起責任。」

奄奄一息橫陳日籍捕鯨船上的鯨魚。圖片提供:ICR。華生船長(Watson)駁回海洋守護協會蓄意撞擊日方捕鯨船的指控。

「捕鯨人和他們雇的公關現在可以自說自話,但我們有超過1000小時的連續鏡頭畫面,記錄下這場戰役的每一刻。我們的故事將在動物星球頻道每週的『鯨魚戰爭』(Whale Wars)單元當中播放,人們可以收看並自行判斷。攝影機是這世上最有力的武器,而我們想要呈現這股威力。」

今年史蒂夫厄文號的船員從2008年12月18日至2009年1月7日持續追蹤日籍船隊,航行距離長達兩千多哩,使其停工長達一個月。

返回澳洲補給燃料後,這些船員重返南極海域,在2月1日重新確定捕鯨船的位置,接下來9天繼續進行追捕,在此期間這些捕鯨人只有辦法捕殺5隻鯨魚。通常他們一天是可以捕捉8至10隻鯨魚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9/2009-02-09-01.asp

Top

 
 
  菲律賓北部外海數百頭海豚擱淺 3隻死亡

摘錄自2009年2月11日東森新聞報導

菲律賓北部外海,10日早上發現有好幾百頭的海豚擱淺,當地的漁民及海岸警衛隊,總共好幾百人,全都趕往搶救,目前已經發現有三隻海豚死亡。

從高空鏡頭往下看,海面上一個一個黑點,就是擱淺的海豚;許多漁民乘著漁船趕來搶救,還有人跳入海中,以驅趕的方式,想要幫助這些海豚游回大海。

當地常有海豚擱淺,但是數量這麼多的海豚同時游到岸邊,仍是非常少見。目前漁業署的官員,已經發現有3隻海豚死亡,而海洋專家正在調查,這些海豚擱淺的原因。

Top

 
 
 
潮寮臭氣污染 國中生戴口罩

摘錄自2009年2月11日華視新聞網高雄報導

高雄縣潮寮國中新學期,學生終於能回到自己的學校上課,擔心臭氣事件重演,學校發給每人一個口罩,還有家長一開學就帶孩子來辦轉學。開學第一天,潮寮國中同學們收到的第一個禮物是一個口罩,學期終於能回來自己熟悉的學校其實很開心,不過大家還是很擔心臭氣污染事件會再度上演。

一早同學們打掃教室,看見教室內裝了新的抽風機,外頭擺有空氣監測器,看得出來學校和環保局為了防止空污事件發生相當謹慎。校方作了很多準備,不過還是有爸爸覺得很不安心,於是早上帶著女兒來辦轉學手續。剛開學,學校統計就有兩個學生辦理轉學,新學期開始潮寮的學生依然被籠罩在臭氣污染的陰影中。 

Top

 
 
  全球五個最大供水工程:中國南水北調上榜

摘錄自2009年2月10日人民網報導

據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報導,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面臨嚴重水污染和淡水供應不足的問題,很多國家已經把目光轉向地球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大型供水工程上,其中包括了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

工業迅猛發展讓中國的自然資源承受巨大壓力,中國遭遇水缺乏的問題。南方山區水量充沛,而擁有2億多人口的北方必須依靠有限的地下水供應。整個工程將於2050年完成,該系統將開設三條調水線路:716英里長的東線,786英里長的中線,310英里長的西線。

除了中國南水北調工程之外,上榜的還有以色列阿希科倫海水淡化廠、日本東京G-Cans工程、新加坡濱海堤壩以及美國加州橙縣地下水補給系統。

Top

 
  綠眼睛看地球:當志工讓你更性感,有圖為證

作者:黃雋


(photo from DAS studio && ToDo Design

在城市中看著陽光灑在綠意盎然的街道上,是一天之中最令人開心的事情之一了!而且最新的消息是,除了行道樹之外,我們的視覺又有了別種綠色選擇,想看看綠意盎然的廣告嗎?

大家都知道,紐約並不是一個「生態友善」的城市,而且許多地方不但生態不友善,連樹都沒有。然而在2007的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則看到了曙光。

DAS studio &&ToDo Design 共同提出的計畫 GARDEN SPOTS,打算在城市中營造出綠帶。綠帶並不稀奇,從花圃、公園到行道樹,每個城市都打算營造綠帶,但這次是用那些醜陋,或是充滿商業色彩的廣告看板來達成。Garden Spots核心的想法是讓看板成為永續景觀之一;不覺得下面這張照片,那些攀爬在看板周圍的綠藤,讓原本蕭條的城市色彩豐富了起來?


We propose to transform billboards into sustainable landscapes.

然而僅僅有這樣的硬體並不足夠,需要人和軟體的參與,東西才會活起來。

設計者希望能夠從這樣的計畫搭起在地社區居民、廣告看板商、NPO組織和市政府等之間的橋樑。其實廣告看板的商業模式,往往忽略了在地居民的聲音和想法,Garden Spots的目標是讓那些只顧利益的看板商,有機會參與居民的互動,並贏得更好的評價和名聲,提升廣告主的價值。(詳細的計畫摘要請看這裡

然而看到這個設計的第一個疑問是,這樣看似優秀的設計,要怎麼維護?難道說像我們偉大的政府,每年編超多預算來維護都市的花圃?

不不不,這些當然設計者也想到了。每個廣告看板,就像一個生態中心。

這樣的中心需要永續科技的運作,包含太陽能、監測器、環境監測等等的設計,讓人不但可以減少維護成本,亦能從看板上獲得重要的環境指標。除此之外當然也需要人力的參與,在地社區居民可以在過程中一同挑選植物、設計看板,讓看板也可以成為居民互動的橋樑和公共財。

觀看別人的計畫或許美妙,卻遙不可及;不禁想到,台灣都市中充滿潛力的大樓屋頂,是否也有無限的可能呢?

哈,就個人印象中,確有真實案例喔。

※ 本文轉載自 沙發上看地球

Top

  達爾文200:達爾文、演化論與珊瑚礁的未來

作者:陳昭倫(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顧問、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

珊瑚礁是海底森林  圖片提供:陳昭倫2009年2月12日就是演化生物學大師查理士•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歲的冥誕。這位對於生物科學發展有著極大影響的博物學家,在1859年的鉅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所提出的自然選汰(Natural selection)與適應(Adaptation)的學說,徹底的改變我們對於生命的演化,物種多樣、滅絕等的想法,在200後的今天都還有許多生物學者努力驗證他的理論。但是,除了海洋生物與地質學者外,很少人知道其實達爾文對珊瑚礁形成理論有著深刻的著墨,甚至早在1842年就出版了一本將近300頁有關於珊瑚礁的書,書名叫作《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而由這本書中就可看出達爾文對「演化」這個字眼的影子。

達爾文於1831年12月27日,搭乘配備10門大砲的軍艦「小獵犬號」(Beagle),從英國西南部普里茅斯的軍港出航。這一趟旅程主要是經由南美洲、大洋洲、澳洲、印度洋,於1836年10月返回英國。在這五年的航行期間,達爾文經過大洋洲的加拉巴戈群島、大溪地、澳洲、印尼蘇門達臘外海的可可斯群島(Cocos Island)、穿越印度洋經過查戈斯群島(Chagos)再到達模里西斯(Mauritius),這一路上最吸引他的就是許許多不同形式的珊瑚礁群。這對於完全沒有地質背景的達爾文而言,珊瑚礁的形成不僅是挑戰,也是除了沿途多樣的生物和化石觀察之外,最讓他思索的主題。

在返回英國後,達爾文不斷的研讀相關文獻,演繹推敲,終於在1842年出版了除了小獵犬號遊記之外的第一專書──《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在那觀測技術與水下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達爾文經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所提出有關於珊瑚礁形成的理論,後也一一獲得證實,至今一直受到引用。例如,珊瑚礁是腔腸動物門的珊瑚蟲和藻類共生而成,由於藻類的繁殖需要光合作用,所以珊瑚礁只能在透明度高的淺海中成長,形成珊瑚礁的造礁珊瑚在水溫低於攝氏18度以下的地方無法成長。 台灣擁有豐富之海洋資源 ,但不代表可以任意破壞、踐踏自然。圖片提供:海管處。

另外,達爾文也提出珊瑚礁的形式可分成:珊瑚礁有裙礁(fringing reef)、堡礁(barrier reef)和環礁(atoll)三種。如裙子群擺直接附著於島嶼的是裙礁,與島嶼之間由海水相隔的是堡礁,中央沒有島嶼,形如甜甜圈的珊瑚礁就是環礁。又如,達爾文認為珊瑚礁的平均成長速度是每年大約1.5公分,如果島嶼所在的海底沈陷速度比此慢,珊瑚礁即保持接近海面的狀態,裙礁即逐漸變成堡礁,進而成為環礁。珊瑚礁這樣的「演化」程序,其實是他在觀察安地斯山脈、加拉巴哥群島等地之後,最先形成的想法,也間接證明早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之前的17年,達爾文已經懷有一切事物皆曾「演化」的想法。更有趣的是,上述達爾文這些想法,後來地質學家在中太平洋的比基尼島(Bikini Island)和安尼威士克環礁(Eniwetok Atoll)進行鑽探所得到岩心判讀後而得到實例的驗證!因此,這次小獵犬號5年的航行不僅是對達爾文與演化生物學,而對珊瑚礁生態的研究,都開啟了歷史的里程碑。

但是達爾文可能無法想像的是,在200年後的今天,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滅絕的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棲地破壞、過漁、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加成效應。特別是二氧化碳增加後,海洋酸化和極熱或極冷的溫度效應可能造成的珊瑚白化以及接續的死亡等,都是威脅珊瑚礁生存的很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會使珊瑚礁生態系成為全球氣候變遷下第一個直接受影響的生態系。

紅珊瑚 。圖片提供:維基百科。對於珊瑚礁生態系而言,我們正站在時間快速消逝的關鍵點上,因為根據許多模式的預測,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未來的50年間,造礁珊瑚的造礁能力將因為海水pH下降影響碳酸鈣的沈澱,而失去造礁的能力。而海水溫度的上升也會影響珊瑚與其體內共生藻的共生生理作用,而導致造礁作用停止。

在本世紀末,全球的珊瑚礁生態滅絕,海洋漁業瓦解,人類的蛋白質供需失衡,更多的災難將接踵而至。在紀念達爾文200歲冥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更積極作為,推動珊瑚礁保育與教育的工作,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不然,下一本有關於人類歷史文的巨作的書名很可能是「物種滅絕」(On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這本書裡面不只有珊瑚滅絕,還會包括我們自己──人類,不是嗎?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