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2.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國土監測通報網
生態關懷者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濕地保護聯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打擊盜伐!歐洲議會新法:嚴格追溯木料來源
WWF呼籲歐洲立法,以防止非法木料進入歐洲市場。圖片提供:WWF
【相關連結】
伐木公司入侵家園 馬來西亞原住民封路抗爭
最新衛星地圖集 見證非洲環境大變遷
俄羅斯木材追蹤計畫 欲控管非法伐木

環保意識高漲 美耶誕樹真難賣假暢銷

為改善木料的可追溯性,加強監控和執法防範濫墾濫伐,隨著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通過新提案的木料法規,此修正案從原本軟弱無力的聲明,轉化為一個可有效控制非法木材交易的架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相信這是一個停止全球大規模森林破壞的里程碑。

在2006年將近1/5進口到歐盟的木材來源為非法或是疑似非法,主要的產地為俄羅斯、印尼和中國,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呼籲歐洲加強立法以防制非法的木材進入歐洲市場。如果施行得宜,這個法規有能力大幅度減少在熱帶國家的非法砍伐、減緩森林砍伐以及尊重森林中的原住民社群。精采內文

 
 
  論壇:與「黑心」和「風險」共存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助理教授)、譚偉恩(政大外交系研究生)

在生活步調十分快速的工商時代,「信任」是支撐人類生活與彼此關係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筆者相信,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對於業者提供的勞務或商品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執法,都是抱以相當程度的信任。然而,繼數起黑心食品風波之後,近來國內又發生黑心農藥奪走人命的新聞。當時得知這則消息時,心裡第一個閃過的憂慮是,或許至此之後,您我,還有許多無辜的消費者便要生活在一個與黑心業者和無數黑心產品共存的世界,業者、政府、消費者三者間的信任關係瀕臨瓦解,人民終日提心吊膽自己的生命與家人的健康曝露在高度風險之下。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周肇萱

試驗室晶片用於污染防治  圖片提供:UC Berkeley

本週國內接傳出許多環境好消息!從前國小課本上提到「保育」,總不免從過去國內錯誤的濫補濫殺,導致梅花鹿絕跡的憾事說起,經過23年後,我國再見野生鹿蹤,課本即將改寫!自從2006年政府推動機關學校紙杯減量後,經過統計得到驚人成效,至2008年兩年間,共減量9成之多,由3,782萬個,降低至2008年的371萬個,可喜可賀。而於日前宣佈參選大安區立委補選的綠黨溫炳原開心成立競選總部,選舉雖不免面臨許多難以想像的挑戰,但代表環境發聲的溫炳原仍信心十足,表示將要為孩子保留美好而努力。

鏡頭轉到國外,最近有兩項最新科學研究報告出爐,科學家研發了一種編長只有0.6公分的實驗室晶片,這種晶片未來不僅能運用至徵測污染,也可望同時成為人類癌症的特效「藥」。另一則研究則為耐人尋味,一組國際保育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上個世紀下半的武裝衝突,至少81%發生在生物多樣化。報告統計結果卻發現,此雖造成相當大的負面結果,卻也出人意表第導致一些正面效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再生的爭議
老厝與農村地景也越來越罕見了。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西元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放寬認定農民身分和興建農舍的條件。西元2007年,民進黨政府提出「農村改建條例」。去年年底,剛上任的國民黨政府再提「農村再生條例」。近十年來,每次的修法和立法,大家都說要讓農村活起來。

然而2007年8月出版的《江湖在哪裡?》,作家吳音寧在書中落下了沈重嘆息,「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體彎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現在,拿出台灣農業的相關數據一看,是「農業產值占GDP 不到2%」、「農民平均年齡53歲。」、「農家年平均收入不到20萬」、「台灣糧食整體自給率不足32%」,經過短短40年的光陰,又才剛剛踏進嶄新的 21世紀,台灣農業的發展,卻越來越陷入絕境。我們很想知道,農民為什麼不再驕傲地耕種?農村脫離貧困的機會又在哪裡?農業還有剩餘價值?還能復活再生嗎?

可是,農村活過來了嗎?農業需要的,是政府花錢蓋設施?還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農民期待的,是地價上揚?還是恢復優良生產環境?已經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鎖定農地整合、農村規劃兩大議題,涉及硬體景觀和文化傳承的發展,我們的島在這一集,將帶您深入農村現場,一探「農村的生存遊戲」。 精采內文

 
 
  打擊盜伐!歐洲議會新法:嚴格追溯木料來源
本報2009年2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范仕穎編譯,禾引審校

為改善木料的可追溯性,加強監控和執法防範濫墾濫伐,隨著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通過新提案的木料法規,此修正案從原本軟弱無力的聲明,轉化為一個可有效控制非法木材交易的架構。

在2006年將近1/5進口到歐盟的木材來源為非法或是疑似非法,主要的產地為俄羅斯、印尼和中國,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呼籲歐洲加強立法以防制非法的木材進入歐洲市場。

「這個修正案對所有木材供應鏈裡的參與者指示出,為證明其木料合法性所需要建立的系統,並對那些持續藐視法律的業者提供更明確的警告。」WWF森林政策員舒麥斯特(Anke Schulmeister)表示。

這份修正案給予此供應鏈的經營者,如何建立所需要的追溯性系統,他們同時改善了歐洲國家裡的調查能力,這些國家負責對於在邊境制止非法產品以及實行懲罰。

世界自然基金會相信這是一個停止全球大規模森林破壞的里程碑。

「如果施行得宜,這個法規有能力大幅度減少在熱帶國家的非法砍伐、減緩森林砍伐以及尊重森林中的原住民社群,」舒麥斯特表示。

木材法規已在5年多前就開始了討論,但現在達到了決定性的階段,因為歐盟將要做一個關鍵性的決定,所有非法砍伐、處理、販賣的木材將被限制進入歐洲市場。

此修正案將會被歐洲議會和農業委員會考慮,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在遊說兩方支持這份修正案。

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2006年大約16-19%的進口入歐洲的木才是非法來源,大約是2650-3100萬立方米的木材,大部分的木材來自俄羅斯和芬蘭。

世界自然基金會森林政策員舒麥斯特表示,非法砍伐破壞了森林的保護功能,增加天然災害的可能性,像是洪水、山崩,同時由於砍伐的原故,也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因之一,非法砍伐還讓業者木材價格更往下跌,造成對美國、對產業界以及當地居民們巨大的經濟損失。

參考資源:世界自然基金會

Top

 
 
  論壇:與「黑心」和「風險」共存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助理教授)、譚偉恩(政大外交系研究生)

在生活步調十分快速的工商時代,「信任」是支撐人類生活與彼此關係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筆者相信,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對於業者提供的勞務或商品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執法,都是抱以相當程度的信任。然而,繼數起黑心食品風波之後,近來國內又發生黑心農藥奪走人命的新聞。當時得知這則消息時,心裡第一個閃過的憂慮是,或許至此之後,您我,還有許多無辜的消費者便要生活在一個與黑心業者和無數黑心產品共存的世界,業者、政府、消費者三者間的信任關係瀕臨瓦解,人民終日提心吊膽自己的生命與家人的健康曝露在高度風險之下。

黑心產品(adulterated products)的問題如今已超越了國界,不僅衝擊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還涉及整個產業乃至國家的信譽,而經濟利益的損失更是不在話下。此外,黑心產品的漣漪效應常常可能導致國家間的經貿糾紛。諷刺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設法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幾乎是所有業者的「理性」選擇,任何能夠助益此項目標達成的策略或是方法,業者自然沒有理由視而不見。此時如果政府在客觀上對於業者的製造與銷售行為沒有健全的管制與監督法規,或是主觀上沒有意願對類此問題承擔責任,則期待業者不為背離道德與牴觸法律的黑心行為就顯得不切實際。

從2007年以降,黑心藥品、黑心牙膏、黑心玩具、毒奶粉、毒沙發,到現在的毒農藥事件,似乎隱約揭示出當代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無可避免的衝突;前者以「利」為先,將後者的生命健康視之無物,把欺詐當作理性的行為,膺品性質的非法商品透過全球運輸網絡在各個區域和許多國家的市場上販售,這真是一個風險充斥的年代!

黑心產品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問題,當中牽涉的領域多且複雜,單從經濟、法律、或提升消費者知識與接觸資訊的面向著手,都不足以使問題獲得有效解決。全球化的時代裡,多數產品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等一系列漫長的流程,讓產品安全成為一項共同的責任。共同的責任同時也暗示著責任承擔的分散性,而分散性就意謂著當安全事故發生時,不同階段的業者可以相互推諉責任,而政府卻難以對之進行追究,消費者權益也就容易因此被犧牲。

花店老闆娘所失去的寶貴生命以及無辜嬰幼兒所罹患的腎結石,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未被揭露的類似事件恐怕超過您我的想像,而相關新聞報導日後絕對還會接二連三地出現。黑心產品的問題不會就此打住,不肖業者也難以期待他們良心發現,各國政府的監管制度更不可能馬上有顯著的改善。消費者要做好心理準備,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是信任關係搖搖欲墜和一個「毒」佈全球的時代。

Top

 
 
  23年努力 台灣再見野生鹿蹤跡!
摘錄自2009年2月22日自由時報報導

台灣曾是野生梅花鹿的天下,卻因人為獵捕、鹿皮出口,導致野生梅花鹿滅絕。政府與學界經過23年的努力,透過人工圈養復育、放養與野放,如今在南台灣的墾丁附近已可發現千餘頭的野生鹿蹤,重現台灣梅花鹿傳奇。

台北市立動物園長葉傑生說,台灣梅花鹿在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時遭大量獵捕,加上梅花鹿的棲地開墾,導致梅花鹿1969年在野外滅絕,但民間農戶仍有圈養,以收採販售鹿茸牟利。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從1986年展開,歷經準備、放養與野放三階段,先在大範圍復育區內保存梅花鹿的種群,再逐步訓練回復野性,最後重返山林。

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統計,自民國83年至92年間先後進行13次野放,總計野放213頭梅花鹿,並在95年的調查中,已可在墾丁國家公園及鄰近地區發現1500餘頭的梅花鹿,讓野生梅花鹿展現從無到有的「台灣奇蹟」。目前梅花鹿在野外生存碰到最大的危害是野狗追逐,其次仍是人為獵補,如何加強民眾的保育觀念仍是持續努力的方向。

Top

 
 
  環保方案奏效 政府機關學校紙杯減量9成
摘錄自2009年2月22日中央社報導

環保署統計各機關2008年的紙杯採購量,相較於2006年未實施「政府機關、學校紙杯減量方案」前的採購量,大幅減少9成之多!

環保署表示,因紙杯使用便利,民眾時常使用一次後便丟棄,或因怕熱而套二層紙杯使用,造成資源浪費。2007年7月1日起實施「政府機關、學校紙杯減量方案」,減量措施包含「限制使用場合」與「設定減量目標」兩大部分。

環保署表示,依據各機關提報的紙杯採購數量,已由2006年的3,782萬個,降低至2008年的371萬個,減量比例高達90.19%;如果以每個紙杯平均重量8克來計算,每年將減少273公噸紙杯使用及廢棄量。環保署指出,各機關2008年的杯水及瓶裝礦泉水採購量和2006年相比,分別減量 80.69%及78.47%,顯示各機關已積極改用重複清洗的杯具。

Top

 
 
  競選總部成立 溫炳原:為孩子保留美好而努力
本報2009年2月23日台北訊,周肇萱報導

代表綠黨角逐大安區立法委員補選的溫炳原,於2月22日召開競選總部成立活動。他也首次公開發表參選感言表示,此次補選,民眾終於有機會不必再受迫於對某位候選人的反感,而「必須」投給另一位候選人的窘境。趁此機會,他也重新宣示綠黨支持環境保育及社會公義的理念。

競選總部開張,溫炳原接受來自各方好友的加油打氣,總部成立大會現場有如同樂會般簡單愉快,絲毫不見一般候選人爭鋒相對的氣氛,反而洋溢著對未來的無限希望。抱著剛滿週歲的兒子,溫炳原表示,相較於一般家庭努力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他認為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我就是很單純的想作應該要作的事:讓綠黨有一席之地,給孩子保留美好的事物。」

溫炳原回憶起1998年,擔任妻子彭渰雯競選大安區市議員的總幹事時,當時生澀的拜票方式,竟顛覆了傳統以大量金錢動員的選舉模式,締造萬餘票的佳績,差點可以寫一本「如何用一百萬元選上市議員」的暢銷書,他深深地感受到民眾的熱情及對於環境改善的渴望;而選後隨妻赴美進修,溫炳原經歷了身為非法移工所受到不平等對待。這些生命歷程,讓溫炳原義無反顧地投入環保及社會運動至今。

雖然過去有過出色的輔選經驗,溫炳原對於此次選舉仍是戰戰兢兢,他表示:「2006年綠黨參與台北市議員選舉,雖然綠黨還保持著,發自內心對生活品質與社會正義的堅持,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但一般人注意力卻漸漸移轉,政治參與愈來愈低,而主流的兩大黨就是想要眾人皆對政治失望,愈冷漠、他們愈能壟斷政治權力。」

面對兩大黨的來勢洶洶,綠黨現任秘書長潘翰聲強調,溫炳原曾為同為綠黨的彭渰雯締造萬餘票佳績,加上從自學生時代至今的豐富社運經驗,不但對大安區有深入的瞭解,也是優質問政的候選人。潘翰聲相當期待大安區的選民能跳脫惡鬥、僵化的政治現況,轉而支持綠黨提名的溫炳原,進而為「只問立場、不問理由」的國會亂象帶來改變的契機。

然而,此次參選雖並非綠黨的第一次,不過迥然於藍綠兩黨的意識形態之爭,提倡環保及公義的綠黨,是否能如競選總部成立一般於國會擁有「一席之地」,面對可預見的激烈選戰,環保運動的奮鬥之路,才正要開始而已。

Top

 
 
 
最新污染防治武器 只有0.6公分大
摘譯自2009年02月18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吳萃慧編譯

試驗室晶片用於污染防治  圖片提供:UC Berkeley以色列科學家用顯微鏡工作台研發了一個微型實驗室,用來即時測量水質。這個實驗室晶片(lab-on-a-chip)可以偵測污染物及病原體(pathogens),而美國五角大廈(the Pentagon)希望這個晶片還可以偵測由美國水源入侵的生物性武器。

這個新的實驗室晶片由美國國防部計畫局(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ojects Agency)資助300萬美元,並有可能成為保護美國免於生物性戰事的一種防衛性武器。

身為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機械學系副系主任的研究團隊召集人夏芡戴孟德(Yosi Shacham-Diamand)教授表示,這個微型實驗室將生物學與奈米技術性能結合在一起。他指出:「我們運用基因工程細菌發展了基本上為邊長1/4 英吋(相當於0.635公分)微細尺寸的實驗室作業平台,這些細菌會在接觸到水中逆境來源時發光,晶片上的配備可以偵測到細菌所發出非常低的光度。基本上,我們的晶片是實驗室晶片系統一項創新的發展,它是一種非常精巧的奈米規格作業平台,用來取得生物事件中的訊息。我們用這個解決工具來進行水的監測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正確度。這種作業平台的用途還可以是沒有極限的,例如可用來研究幹細胞療法或治療癌症。」

夏芡戴孟德最近在世界癌症會議(World Cancer Conference)召集了400位醫師,這些醫師正在探尋測量及監測癌症及藥物的新工具。他表示:「他們需要類似特拉維夫大學實驗室晶片這樣的感應器,這個研究現在是熱門議題了。」

特拉維夫大學與其他以色列科學家建立伙伴關係,正製造與商業化這種水質測定迷你實驗室,來測量與監測基因工程細菌遇到像是水中大腸桿菌等污染時如何反應。以色列的許多城市都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而美國的夏威夷州也一樣感興趣,因為她長期以來的旅遊事業就是仰賴乾淨的海岸水域。

夏芡戴孟德指出,他的實驗室晶片將會用在動物試驗中的毒素篩除。他表示:「我們的系統是以一種塑膠晶片做為基底,這種晶片更人性化、更迅速、更敏銳並且更便宜。」

第一個實驗室晶片分析系統是一個氣相色譜儀(chromatograph),在1975年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泰瑞(S.C. Terry)發展出來,並且就在過去1-2年間,這方面的研究及商業化行動才開始積極發展,將晶片用在偵測土壤、空氣、食物及水源中的污染物。

在西班牙,IK4研究技術聯盟(IK4 Research Technology Alliance)成員,巴斯克技術中心(Basque technology centers)的蓋克(Gaiker)及伊克蘭(Ikerlan)中心已經獲得一個具有成本效益的微型設施專利,這個設施可以診斷細菌感染,包括可以在 1小時之內檢測出沙門氏菌(salmonella)的種類。在注射2劑此種實驗室晶片之後,這種晶片開始發揮樣本濃縮、菌膜破裂、DNA量放大、進行鑑定菌種的功能。

在美國,研究人體健康、農業及環境的科學家們有了新的實驗室晶片來協助他們進行沈積物及土壤生物性復育(bioremediation)工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9/2009-02-18-01.asp

Top

 
 
  20世紀末武裝衝突 81%發生在環境熱點
摘錄自2009年2月21日法新社報導

一組國際保育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上個世紀下半的武裝衝突,至少81%發生在生物多樣化。且生物環境脆弱的地區(生物多樣性熱點),這也為人類造成許多負面結果,但也出人意表的導致一些正面結果。

這份發表在《生物保育》期刊的研究報告說,這些熱點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植物種類和至少42%脊椎動物,而且生態備受威脅。報告的撰稿人表示,在全球34個此類熱點中,僅有11個在這50年間逃過武裝衝突浩劫。

衝突經常發生在這些熱點,是因為軍人可利用廣大森林和高山所提供的掩護,此外,化學、生物和核子武器的使用,也增加衝突對這些世界脆弱地區的影響。譬如說,在越戰期間,美國為了剝奪敵人的掩蔽和食物,使用除草劑(橙色落葉劑)(Agent Orange)讓越南14%森林和超過一半的海岸紅樹林葉子脫落。

分隔北韓和南韓的非軍事區,則是衝突如何對環境有利的一個良好例子。研究指出,這條分隔兩韓的四公里寬無人地帶,數十年來一直無人居住,成為「實際上的自然保護區,庇護無數受到威脅的物種」。

Top

 
  我們的島:再生的爭議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西元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放寬認定農民身分和興建農舍的條件。西元2007年,民進黨政府提出「農村改建條例」。去年年底,剛上任的國民黨政府再提「農村再生條例」。近十年來,每次的修法和立法,大家都說要讓農村活起來。

可是,農村活過來了嗎?農業需要的,是政府花錢蓋設施?還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農民期待的,是地價上揚?還是恢復優良生產環境?已經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鎖定農地整合、農村規劃兩大議題,涉及硬體景觀和文化傳承的發展,我們的島在這一集,將帶您深入農村現場,一探「農村的生存遊戲」。

老厝與稻埕的農村地景是越來越罕見了 。圖片提供:我們的島。以往的台灣農村,是怎樣的景象?1968年的新聞畫面,一群農民正在歡欣收割,當時的國軍投入助割行列。旁白大聲說到:「一把把稻禾紛紛倒下,鐮刀的唰唰聲,打穀機的嚕嚕聲和大家的歡笑,譜成了最動聽的田野交響曲。」在穿插一段農村曲的音樂後,旁白又道︰「二期稻穀預計每甲的收成,最高一萬一千多公斤,打破歷年紀錄。」

然而2007年8月出版的《江湖在哪裡?》,作家吳音寧在書中落下了沈重嘆息,「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體彎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現在,拿出台灣農業的相關數據一看,是「農業產值占GDP 不到2%」、「農民平均年齡53歲。」、「農家年平均收入不到20萬」、「台灣糧食整體自給率不足32%」,經過短短40年的光陰,又才剛剛踏進嶄新的 21世紀,台灣農業的發展,卻越來越陷入絕境。我們很想知道,農民為什麼不再驕傲地耕種?農村脫離貧困的機會又在哪裡?農業還有剩餘價值?還能復活再生嗎?

西元2008年10月,行政院端出「農村再生條例」,說要用10年的時間、兩千億的經費,讓農村活回來!12月18日,「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通過一讀。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學界和民間社團強烈質疑。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表示,政府要投入經費跟資源到農村,是件好事,可是大家要藉著這個機會好好去想,那農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絕對不要為了建設而建設。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及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培慧一再強調,今天「農村再生條例」不是要做建設而已,它要動到農民的地,而動地的目的,是要以開發為主體,不是以農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則說:「我認為農村再生條例,充其量只不過是農村建設方案或建設計畫,但是不要掛羊頭賣狗肉,以再生農村之名把農地變成建地。」

剛出爐的草案內容,訴求的是,農村的硬體建設和土地重劃。因為事關重大,再加上大部分農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民間只好舉辦一連串的基層農民說明會。第一場說明會,舉辦在台中東勢,接下來,從高雄美濃、台中石岡、屏東高樹和長治,一直到苗栗苑裡、台南後壁等,各地的農村,都加入了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的行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每一場說明會會場上的農民,很多都是頂著蒼蒼白髮、戴著老花眼鏡,努力地閱讀法條。每個人都很想知道,「再生」兩個字,是不是代表政府要出手救農村了?不過,情況不如大家期待,因為政府要動的,都是「硬體」和「土地」。

248農學市集負責人楊儒門跟農民解釋,「第31條條文很好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對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之寙陋地區,可以叫你改善。寙陋這兩個字,實在是很難形容。你們知道嗎?」美濃月光山雜誌主編溫仲良問台下農民:「三合院算不算寙陋地區?」農民說︰「不算、不算。」溫仲良回應農民,「這是你講的啊,這是你們講的!如果今天政府請來的專業建築師或專家說,三合院不符合現代化的潮流,容易成為社區的死角或寙陋地區,那請問大家,農民該怎麼辦?」

農民們離開農田來聽聽所謂農村再生條例到底是什麼?圖片提供:我們的島。法條提出的「寙陋」二字,讓人充滿疑惑。第一,寙陋的標準是什麼?是查無屋主、門破牆倒,還是外觀看起來雜亂無章?第二,誰來認定寙陋?是縣市政府、民間團體,還是看不慣隔壁鄰居的張三李四?在著手改善農村整體環境之前,政府到底知不知道,農村為什麼到處都有寙陋地區?

高雄縣美濃鎮的吉洋里,是美濃平原上寙陋地區最密集的地方。當地里長曾月飛指著一間路口的廢棄房屋說,「這個房子,十幾年了,十幾年沒有人住了!以前有一對老夫妻帶著6個兒女住在這裡,可是老夫妻過世後,兒女都在外地成家立業,有些是到台北,有些是在高雄,事業很不錯,可是他們都沒有回來老家,更沒有管理、維護,如果要他們整修,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的工作都在外地,把房子整修好,也是沒有人住。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我們農村不能養活大家。」

吉洋里的破房子、空院子,是台灣農村的縮影。種田養不活人,人便往城市和工廠流動。以1965年為例,台灣的總就業人口,還有45.4%是農民,可是到了2007年,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已經降到13.3%。對於這些數字背後的現象,曾月飛很感嘆,他說明,單單一個吉洋里,就有超過20棟這樣的房子,再加上一些已經成為垃圾區的畸零地,吉洋里的環境問題,真的讓他非常煩惱。如果說,政府要來改善,大家當然舉雙手歡迎,可是房子、土地都是私人財產,不可能說不經過所有權人同意說要改善就改善,政府不要太異想天開。農村的生活景觀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就算有人住,使用邏輯也跟都市大大不同。牆邊堆放的木柴、舊屋舍裡的農機具,都是農民生產文化的一環。政府不了解農民習慣,沒有關係,可是長期以來,連基礎建設都沒有做好,那是真的對不起農村! 殘破農村有許多所謂的窳陋地區。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像是吉洋里外六寮有一段排水設施,設施旁的產業道路上都是坑洞,很容易造成農民或民眾交通上的危險,也曾經出現農婦騎車摔傷的案例,但是縣政府、農田水利會、第七河川局遲遲不願意處理,都推說這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一段三百公尺的產業道路,沒有民意代表關心、沒有主管機關負責,對於這樣的困境,曾月飛認為,排水設施護岸不做好,產業道路就不可能重新鋪好整平,他要問政府,難道農民的生命安全,真的不如都市人?

「農村再生條例」第12條,好意地將這類公共設施放進補助範圍,可是長期以來,相關單位的失職與卸責,不能不追究!同時間,政府如果再不加強行政能力,重新檢討城鄉發展的資源分配,期待農村因此再生,實在是緣木求魚。

其實,環境改善、硬體建設,也只是「農村再生條例」的暖身,這套法律條文的核心,寫在第三章的土地活化,引發的爭議也最大。活化土地,是要保護生產環境?還是為了提高土地價格?在「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農舍興建限制後,「農村再生條例」更加大方,把農村土地利用的方式,從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到整合型農地整備,都寫得一清二楚。

農地大量買賣所造成鄉村地景之變遷。圖片提供:我們的島。舉例來說,草案第25條寫著,縣市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時,若要將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可併同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並得以「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協議價購」等方式辦理。接著,草案第26條明白寫著,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計畫時,可選定範圍實施「整合型農地整備」,經選定之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3/5,且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土地總面積的2/3時,即可推動該區之農村再生計畫,而不同意被劃入的私有地主,只能選擇被徵收或價購。第27條更進一步說明,該計畫範圍內之農地整備費用、拆遷補償費用,以及公路、水路、電信等公共設施工程費用,須由範圍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共同負擔。

討論到這個階段,終於得以發現,原來「農村再生條例」的任務,是讓農地變建地,原來政府救農村的方法,是提高農地價格。當其他國家積極提升農業的生產,保障農民的生活,恢復農村的生態時,我們的台灣政府,卻把土地當工具,來制訂農村的生存遊戲。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理事長曾旭正笑說,最近他看到很多農村再生計畫,大家都非常有創意和發想,可是他同時發覺,農民也要開始學習寫作文了,因為寫出好文章,就有機會爭取到「農村再生條例」的補助經費。「農村再生條例」第九條清楚寫到,農村社區內之組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之單一團體為代表,共同擬定農村再生計畫。如此的構想很好,可惜過於浪漫。像是農會、社區發展協會、愛鄉促進會、產銷班,都屬於在地組織,如果涉及整合問題,誰能保證不會引爆資源爭奪戰。另外,這樣由下而上的設計,前提在於社區的自主能力,這個條件,農村準備好了嗎?

對此,曾旭正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從1994年文建會開始推社區營造以來,雖然有很多社區投入社造工作,可是目前在農村裡具有充分自主能力,可以自行規劃的社區,絕對不超過一百個,所以如果按照「農村再生條例」的規定,要農村社區自行討論並提出總體計畫,結果會是全部都是65歲以上的人。

50年前,農民佔全國人口的一半,50年後的現在,近九成農民成為兼業農,兼業收入高達總收入的80%農民守護田地一輩子,換來的是米糧賤價?還是政策交換?亦或保有最終農地農民的尊嚴。圖片提供:我們的島。,農民越來越少、越來越老。農業養不活農民,農村要如何養活台灣?這個才是農村最大的問題!如果要再生農村,不能忽略產業發展。現在農民都在問「為什麼務農賺不到錢?」、「子弟回鄉有什麼工作可以做?」、「這些官員,都是農家子弟出身,怎麼沒有照顧農民?」還有更多更多的問題,迴盪在農村的田野水圳邊。

水泥化的野溪、荒煙蔓草的木棧道,是農委會在農村留下的建設。開闢荒原地,基成瑞穗田,是開墾的前人在土地公前刻劃的見證。老夥房裡,祖孫兩人踩在祖先的足跡上,踏出了未來的步伐。無論好的、壞的、美的、醜的,農村每一個角落,都詳實記錄著生活的時時刻刻。這個時候,農村再生的爭議,也即將被寫進歷史。我們深刻地希望著,50年後,台灣的農村,依然堅強的站在那裡。

側記

最近我常常想起,中國農村作家韓少功在「山南水北」一書中寫到,「都市以外,一直存在著人類更為廣闊和恆久的生命家園,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這點,需要我們記住。」最近,在追蹤「農村再生條例」的深度報導時,我常常想起這段話。尤其是拍攝過程中,看著一棟一棟荒廢的農舍,發現農舍祖廳內的全家福或結婚照,我們實在無法不感傷,那些相片中的人,都到哪裡去了?那曾經開枝散葉子孫滿堂的農村榮景,為什麼消失了?期待這則報導,可以引發更多討論與迴響。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