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
全文版
  2009.3.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EIA社大開課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本會急徵「步道新森活」佈展及頒獎典禮志工

週日副刊邀稿中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婦女節特文】女性與氣候變遷:聯合國現場的觀察筆記 

 

作者:彭渰雯(綠黨中評委、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

論及氣候變遷的成因,男人的「貢獻」遠高於女人。從最平常的肉食、穿西裝、開汽車等日常生活與消費模式,到男性支配的政商網絡所主導下的耗竭式工業發展與軍備競賽,男性(尤其是工業化國家的男性)就是主要的污染元兇。因此會場上有人疾呼應當將氣候變遷視為一個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問題,好好計算男女的生態足跡,並且讓污染者付出較多代價。

其次,氣候變遷的影響對男女是不同的,各種災難對女人帶來的衝擊經常高過男人,這一點在性別愈不平等─—女人擁有較少的知識、資訊、資源、與發言權—─的國家,愈是明顯。例如有引言人提到1991年在孟加拉造成14萬人死亡的龍捲風風災,高達90%是女性,就與當時女性繁複的服裝要求讓她們行動不便有關…精采內文

 
 
  【婦女節特文】月來月愛地球:跟衛生棉說byebye!

 

 

作者:許心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

尿布因「用後即丟」早就為人垢病,這幾年願意改用布尿布的家庭有增加的趨勢。至於女性每月需要使用的衛生棉,跟紙尿布一樣也是用後即丟,但可能因為布衛生棉處理上較不方便以及害怕逸漏等問題,過去比較少人願意回頭用祖母時代的布製品衛生巾。

至於有機的女性生理用品,其實是已發明了五十年的月經杯(Menstrual cup),或稱為月事杯,各國有不同材質的月經杯,像英國的Mooncup與Femmecup、美國的The Keeper 、芬蘭Lunette、加拿大DivaCup、捷克的Lady Cup等,其中芬蘭的公認最好用,捷克的多彩漂亮,有六種粉彩,而且收納袋也很討喜,而英國的中譯成月亮杯最受女性喜愛,現已成月經杯代名詞…精采內文

 
  編輯室報告:女性和自然
3月8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婦女節。回顧國際婦女節的成立,正源自一連串對工作待遇、選舉權利不公的抗爭過程,充滿鏗鏘的力量。這種女性力量,若化為環境運動的一環,會是何等光景?當女性齊聚,談論關心氣候變遷等議題,又會產生什麼火花?這正是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渰雯在本週「婦女節特文」中所介紹探討的重點。

自然與女性的關聯向來緊密,女性常被形容為「大地之母」,與其「生育」萬物有關。並且在生態女性主義者眼中,女性普遍與自然相處和諧;相對之下,男性則對自然採取宰制的態度。這種宰制關係,尤其表現在各種剝削自然與剝削女性的力量,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連。彭渰雯因此進一步在文章中說明:「女性受到父權的支配,自然生態則受到科技主義與發展主義所支配。瞭解這些關連,可以讓我們更加掌握這些不正義與壓迫的解決之道。」

從父權宰制中解套,是現代婦女的一大福音和進步。然而跳脫性別二元對立觀點,現實的呈現是,人性中剝削和壓迫的負面傾向是人類的問題,而不只是男性的問題。殊不知許多女性當家作主、經濟獨立後,卻也可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剝削自然──過度消費。對此,本刊第二篇婦女節特文「月來月愛地球」作者許心欣,選了個特別的題目,來挑戰女性的消費觀。不談少買件衣、少添雙鞋,直切女性面對每月來訪的好友,如何能顛覆既有的使用習慣,不添自己麻煩,又省去環境的負擔。

男性 V.S.女性,剝削 V.S.環保,常常都是轉個念、多費點心繞個彎,便可擁有完全不同的風景。
 
  自然書訊:到底要吃什麼?



作者:馮小非

對人類這樣的雜食性動物而言,「到底要吃什麼?」是每日都得面對的難題。尤其邁入工業社會後,食物的種類、面貌與取得的管道,比過去複雜千倍,飲食除了個人慾望的作用,同時是農業活動,也是生態與政治活動。例如,選擇遠從美國運到台灣的企業化栽培蘋果,同時就選擇了大量用藥栽培、高能源耗損的生態模式;而向住家附近的有機小農購買新鮮蔬菜,等於支持了生態永續循環。透過每日選擇的食物,我們決定了世界的長相,以及與大自然互動的模式。

探索「人類與自然的交界」,是本書作者寫作生涯的核心關注。過去20年來,他透過建築、園藝以及飲食等議題,描繪人與自然互動的精彩交鋒,備受好評。本書承繼作者的關注核心,透過4頓不同的餐飲,追蹤背後的食物生產模式──典型工業化生產、大型企業有機生產、小型有機生產、個人採集狩獵實踐。每一種生產模式,都是一條獨特的食物鏈,一端是人類,另一端是食物的初始狀態,細究組成食物鏈的每一環節,便可看見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模式,及構築於上的人類社會…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齊風.敝笱〉
譯者:賈福相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破魚簍

破魚簍在橋下,捉不住鯿和魚軍。
文姜公主出嫁時,護從隊伍多如雲。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A broken fish trap left under the bridge;
It can no longer catch bass and broach.
The Princess of Qi marries Lord Lu,
Her wedding party as thick as a cloud.

精采內文

 
 
  【婦女節特文】女性與氣候變遷:聯合國現場的觀察筆記 
作者:彭渰雯(綠黨中評委、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

圖片來源:Wiccked儘管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是影響所有人類與所有物種的危機,但如果從性別的角度進行宏觀檢視,其實這項危機仍有性別差異。這是為什麼在2008年2-3月進行的第52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以下稱CSW)大會中,將氣候變遷作為年度「新興課題」(emerging theme),從女性立場進行各國經驗的交換。今(2009)年第53屆CSW大會中,新興課題已轉為更直接迫切的全球金融危機,不過,在兩週議程當中仍穿插了幾場NGO對於性別與氣候變遷問題的座談,大力批評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明顯的性別盲,遠不如「21世紀議程」(Agenda 21)或是「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等聯合國其他重要文書對性別差異的意識,這些批判可望在年底於丹麥哥本哈根登場的氣候變遷會議中擴大發酵,並且進一步影響新的氣候公約之內容。

那麼女性與氣候變遷的關係要從何說起?我親身參與了三場在CSW會議期間進行的NGO座談,也閱讀了一些相關文件,可以將與會者的論述歸納為三點,不過我要先指出這些論述仍然較侷限於從經驗層次(empirical)來探討女性角色的重要,最後結論也往往不忘加上應增加更多女性參與氣候變遷相關決策。我覺得這些經驗面向的論述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充分,關於這一點我放在最後簡單討論。以下先回顧在今年的討論中三點主要論述。

首先,論及氣候變遷的成因,男人的「貢獻」遠高於女人。從最平常的肉食、穿西裝、開汽車等日常生活與消費模式,到男性支配的政商網絡所主導下的耗竭式工業發展與軍備競賽,男性(尤其是工業化國家的男性)就是主要的污染元兇。因此會場上有人疾呼應當將氣候變遷視為一個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問題,好好計算男女的生態足跡,並且讓污染者付出較多代價。

其次,氣候變遷的影響對男女是不同的,各種災難對女人帶來的衝擊經常高過男人,這一點在性別愈不平等—女人擁有較少的知識、資訊、資源、與發言權—的國家,愈是明顯。例如有引言人提到1991年在孟加拉造成14萬人死亡的龍捲風風災,高達90%是女性,就與當時女性繁複的服裝要求讓她們行動不便有關。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氣候變遷也加重了女性的家務勞動負擔,例如在許多非洲國家及印度,女人得到河邊提水飲用,而氣候異常使得她們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完成這項工作。聯合國IPCC早在2001年的報告已經指出愈是邊緣弱勢的族群,將會因氣候變遷而變得更為弱勢。女人因為氣候變遷而必須付出的「調適」(adaptation)成本,往往無法在聯合國相關的「調適」決策與資源分配過程中被正視,如此更加深了「氣候不正義」。

第三,女性在氣候變遷的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工作上的關鍵角色未被正視。現在各國爭相擬定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計畫,在這當中最需要的就是有開創性的點子。但目前多數國家級計畫與資源,多大筆投入技術上的創新,而忽略更深遠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革新。事實上,不論在發展中或已開發國家,女性往往是主要的家庭照顧者、管理者與教育者,也經常能夠發展出創新的策略與生活、消費行為,來因應或減緩氣候變遷的危機,她們更是災難來臨時緊急應變的最前線。因此,成功的調適計畫絕對不應該忽略在地女性的教育與培力(empowerment)。

經由以上的認識,與會者強調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及各國的相關政策,均有必要納入性別角度的思考,並且納入更多女性參與最高決策,在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減緩計畫中,建立性別相關的指標,以讓資源的分配及運用更為公平且適切。性別平等程度一向領先全球的北歐各國,也在本次CSW會議之前,及時地在2月召開了一場部長級會議,並且提出「北歐高峰宣言」(Nordic Summit Declaration),宣言內提出了15項具體將性別考量納入氣候變遷政策的方案,在CSW會場上受到高度肯定,也可望成為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示範。

以上簡單回顧本次聯合國CSW會議當中關於氣候變遷的討論與進展。不過,或許有些人跟我一樣,對於會議中提出的論述覺得不足,因為這種二分式地描繪「女性」與「男性」,很容易落入本質論也迴避了內部差異。單從性別角色解釋氣候變遷帶給女性的後果往往是不夠的,因為種族、階級、宗教信仰等差異也都在其間有所作用。換言之,性別不正義只是氣候不正義當中的一環,女性應當橫向地結合其他被邊緣化與漠視的弱勢聲音,爭取更全面的氣候正義。

就這一點而言,我認為生態女性主義所提出的知識論層次的見解,更具啟發性與說服力。例如Karen Warren指出,女性主義者提出性別壓迫的問題,不表示我們認為性別壓迫比其他壓迫都重要,而是因為透過性別分析,我們可以揭露人類與大自然受到壓迫的共同來源,也就是支配的邏輯:女性受到父權的支配,自然生態則受到科技主義與發展主義所支配。瞭解這些關連,可以讓我們更加掌握這些不正義與壓迫的解決之道。就如同某場座談中主持人的結語:「氣候變遷的成因也許是科學家所發現的,但是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則必須透過生活方式與行為典範的改變。」

※謝誌:作者感謝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資助本次聯合國CSW會議參訪行程。

Top

 
 
  【婦女節特文】月來月愛地球:跟衛生棉說byebye!
作者:許心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

女性每月生理期總是要用到許多衛生棉,日用型、夜用型、量多型、量少型,還有為了因應夜睡後漏所推出的加長版、特長版,種類日益繁多。但無論是衛生棉或是棉條,都跟免洗餐具一樣,同屬於耗費資源、製造垃圾的一次性產品,這些用後即丟的合成棉品每個月累積起來,其實製造不少垃圾,妳想過一輩子得用多少棉片嗎?根據統計,女性終其一生約40年的生理期共約用掉一萬片衛生棉,所製造的垃圾體積要好幾卡車才載得完!

月亮杯       月亮杯

布衛生棉變身再起

紙尿布因「用後即丟」早就為人垢病,這幾年願意改用布尿布的家庭有增加的趨勢。至於女性每月需要使用的衛生棉,跟紙尿布一樣也是用後即丟,但可能因為布衛生棉處理上較不方便以及害怕逸漏等問題,過去比較少人願意回頭用祖母時代的布製品衛生巾。

不過,環境資訊電子報在2008年地球日推出二篇有關女性環保生理用品的報導──「手作布衛生棉,月事變樂事」、「紙類大漲價 『有機』的女性生理用品 看俏!」這二篇都出現超高點閱率,讓編輯們十分意外。其實早在2006年一群媽媽就在母乳討論區交換使用布衛生棉的做法與心得,後來有組織推出教作布衛生棉的課程,現在連網拍都可買到美美的布衛生棉,甚至還有用有機棉布製作的,顯見環保觀念在女性中很容易找到共鳴。

月經杯成新寵

至於有機的女性生理用品,其實是已發明了五十年的月經杯(Menstrual cup),或稱為月事杯,各國有不同材質的月經杯,像英國的Mooncup與Femmecup、美國的The Keeper 、芬蘭Lunette、加拿大DivaCup、捷克的Lady Cup等,其中芬蘭的公認最好用,捷克的多彩漂亮,有六種粉彩,而且收納袋也很討喜,而英國的中譯成月亮杯最受女性喜愛,現已成月經杯代名詞。

多數月經杯是用醫療級矽膠所製,折疊後像棉條一樣放入體內陰道,直接由杯子盛接經血,每4-8小時(因量多寡而異)取出沖淨再放回使用,保養得宜可重覆使用5-10年,在這期間不必再使用一次性的衛生棉或棉條,一般認為比布衛生棉更環保、更方便。

去年跟著協會同事團購英國的Mooncup,第一次使用月亮杯就有相見恨晚之感,主要是不再有過去使用衛生棉所會產生的摩擦感,因為再也不必像小baby一樣墊一塊棉片在胯下,自然就不會有摩擦感。其次因為經血在體內就由月亮杯承接,不會有經血流出的溫熱感,經常讓人忘了身處生理期。而使用月亮杯之後,不用再面對紅紅的棉片,也不必製造棉片垃圾,感覺好輕鬆,對環境與地球算是略盡「棉」薄之力!由於對我而言將月亮杯放入及取出還算容易,因此試用結果滿意極了,從此跟會帶給地球負擔的衛生棉說byebye,並將先前庫存的衛生棉片都送人了。

省錢舒適方便

由於國內法規限制,月亮杯列為第二級醫療器材,輸入販售需經許可,國內並無販售,僅能自行透過網路購買或自國外購回。雖是一個小小的矽膠杯但各國售價都要上千元台幣,不過因可重覆使用多年,以一年衛生棉花費也要上千元來比,用一年就回本了, 之後第2-10年的衛生棉花費則都省下了!

此外,月亮杯不像衛生棉有漂白劑、除味劑和會被吸收的膠體,所以不會造成過敏或有害副作用。而且經血不會流出跟空氣接觸,自然也少了異味。現在網路上關於月亮杯的資訊愈來愈多,不少月亮杯愛用者表示,生理期時生理痛沒有了,且生理週期縮短,不再憂鬱也沒有經期症候群。而且再也沒有溼溼悶悶癢癢的問題,用上手後會愛不釋手!

更方便的是經期快來時要長途旅行的話,以前都要帶上一堆棉片以防萬一,現在只要帶小小的杯子就好,很省事!而且在經期可以照常騎單車及從事游泳等水上活動。

女性生理用品比較

種類

用後即丟拋棄式

重覆使用環保式

衛生棉

棉條

布衛生棉

月經杯

單價

2-4

6-10

80-200

1000-1300

經期使用

60-120

(30片計)

180-300

(30個計)

400-1200

(5-6片替換)

1000-2600

(1-2個替換)

5年使用

3600-7200

10800-18000

800-2400

1000-2600

垃圾量

+++

++

用水量

+++

環保表現

XXX

XX

○○

經濟性

$$$$

$$$$$

$

$

透氣性

-

-

摩擦感

-

-

方便性

○○○

○○○

○○

接受度

○○○

○○

水上活動

×

×

旅行打包體積

□□□

□□

以上茲從經濟、環保、使用等方面比較衛生棉、棉條、布衛生棉與月經杯的差異。可發現布衛生棉和月經杯在經濟、環保與舒適度的表現上都比衛生棉和棉條來得優,至於方便性雖然比不上用後即丟的產品,但月經杯因只需沖洗不必搓洗,比布衛生棉省事且省水。

然而,布衛生棉仍有其推廣上的侷限,因為需要換洗,對於很多女性來說會覺得不便,尤其是出門在外的時候。但對愛用者來說,透氣舒適是主因,且對無法接受月經杯或棉條需置入體內者而言,布衛生棉仍是環保愛地球的選擇。

至於月經杯的推廣除了一般人不知道有此產品之外,只能透過網購對一般人而言仍屬不易購得,再來就是接受度的問題,即使是生過孩子的婦女也有人無法接受將這樣的杯子放在體內,反倒是一些用慣棉條的年輕女性可以接受。

未來環保王道:月亮杯搭配布護墊

對可接受月經杯的女性來說,由於使用上仍會有滲漏意外,此時則可搭配布護墊取代用後即丟的護墊,又可避免一般護墊較不透氣且會捲曲變型的問題。相信這樣的搭配是最節能減碳又環保的愛地球做法,妳心動了嗎?一起加入女性限定的愛地球行動,讓我們月月垃圾減量,還給自己舒適透氣的生理期吧!

Top

 
 
  自然書訊:到底要吃什麼?
作者:馮小非

對人類這樣的雜食性動物而言,「到底要吃什麼?」是每日都得面對的難題。尤其邁入工業社會後,食物的種類、面貌與取得的管道,比過去複雜千倍,飲食除了個人慾望的作用,同時是農業活動,也是生態與政治活動。例如,選擇遠從美國運到台灣的企業化栽培蘋果,同時就選擇了大量用藥栽培、高能源耗損的生態模式;而向住家附近的有機小農購買新鮮蔬菜,等於支持了生態永續循環。透過每日選擇的食物,我們決定了世界的長相,以及與大自然互動的模式。

探索「人類與自然的交界」,是本書作者寫作生涯的核心關注。過去20年來,他透過建築、園藝以及飲食等議題,描繪人與自然互動的精彩交鋒,備受好評。本書承繼作者的關注核心,透過4頓不同的餐飲,追蹤背後的食物生產模式──典型工業化生產、大型企業有機生產、小型有機生產、個人採集狩獵實踐。每一種生產模式,都是一條獨特的食物鏈,一端是人類,另一端是食物的初始狀態,細究組成食物鏈的每一環節,便可看見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模式,及構築於上的人類社會。

作者追索的第一條食物鏈,從最典型的美國食物開始。擺放在大型超市或速食餐飲中的食品看起來變化多端,但這些食品的原始型態卻相似得驚人──它們幾乎都是由玉米組成的。

由大量化肥農藥栽培而成的美國玉米,價格低廉,是現今的肉牛、肉雞、豬,甚至鮭魚的飼料。對人類來說,吃進去的每一口肉品,大部分都是玉米的轉換物。除了飼料用途,玉米可以被分離出玉米油、麩質、葡萄糖、果糖、酒精……現今多數的加工食物,便是由玉米製品加上其他化學添加物,依不同比例調製而成。

除了工業化加工食品,另一種大型的食物生產模式,也以每年110億美金的產值引人注目,那就是企業化經營的有機食品鏈。強調栽培或飼養過程不用農藥及抗生素等添加物的有機產業,貼著國家認證的「有機標籤」,在各大超市上架販售,不但有美麗的田園牧歌形象,加上便利的「有機電視套餐」,成為不少人的新興選擇。

相較於「有機」這個概念的原始精神──對工業化生產與消費模式的反省,這種以「百公頃」為生產單位的美國式企業有機,為了成本考量,採取大面積栽培與高密度集約飼養,以及全球化的栽種分銷,再透過高度加工或分裝,創造出一群面貌模糊的「有機製品」。「有機」在此脈絡中被簡化為「不用藥的食品工業」,其實與工業化生產製品沒有太大差別。

大型有機生產,因利潤考量窄化了「有機」的定義,但有另外一些「未取得有機認證,卻充滿有機精神」的小農家,善用能源循環的原理,加上對完整食物的重視,創造另一條食物鏈,不但縮短了人類與食物的距離,也讓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透明並充滿愉悅。

作者跟隨著一位名為「薩拉丁」的放牧者,進行這條有機食物鏈的追索。除了生產過程富含有機精神,薩拉丁堅持不長途運送肉品,僅在地方的農民市集或通路販售,同時也開放讓消費者到牧場親自選購。開放透明的生產過程,贏得消費者與許多廚師的支持,成為永續經營的力量來源。

最後一道餐飲,是作者的個人實踐,他仿效前人步伐,學習採集和狩獵,以掌握人類與食物的原始互動狀態。這段實踐的旅程充滿震撼,為了取得豬肉,作者必須面對真實的獵殺,舉槍結束一頭野豬的生命,當那龐然大物在眼前倒下,作為一個「有人性的動物」,在食慾和道德感之間,不免湧起巨大的焦慮和矛盾。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儘管看起來充滿了科學和哲學的探索,但其實更像是偵探小說,順著線頭往下探,原來汽水百分之百是玉米,更貼切的說,其實都是石油;而牛根本就沒辦法吃玉米,不但會胃脹氣還會引發中毒;為了應付人們在不同季節的愛好,蘆筍必須坐飛機從一萬公里以外而來,雖然貼著有機標籤。作者巧妙的將現實剝開,讓讀者自己去面對真相,也才發現,政治不止存在於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其實就在每日的採購中。

本書觸及了很多重要的議題與爭辯,除了農藥栽培與有機食品的差異,作者描繪「企業化有機」與「有機小農」的差異,這正是台灣的「有機界」此刻面臨的重大危機,政府制訂的有機法規,只有大型財團才能負擔,以有機精神耕耘的小農,反而被排除於「有機認證」之外,連耕作權都可能被剝奪。本書在這部分著墨甚多,讀來特別受用。

在這厚達四百多頁的文字旅程最後,作者安排了一頓心中的「完美餐點」,他為朋友與讀者們烹調親自獵取的食物,佐以熬煮數日的醬汁,搭配橄欖樹枝烘烤的自製酵母麵包,這段紙上美食讓一路緊湊的心智探險得到舒緩,放鬆聆聽作者/廚師自述:「烹煮的意義中,有一項是對我們吃下食物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對那些奉獻自身來滿足我們需求與渴望的動物、植物、蕈類,同時還有那些生產這些食物的地方與人們,展現我們最大的敬意啊!」

作為一個食物生產者,這樣的敬意與珍惜,的確是最寶貴的回饋,唯有當人類與食物重新產生真正的連結,才可能湧現這些敬意與珍惜,這是在工業化的加工食品中,無法被感受的珍貴事物。

 

  

《到底要吃什麼?》一書封面。圖片提供:溪底遙學習農園《到底要吃什麼?》

  •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 譯者:蕭秀姍、黎敏中

  • 出版社:久週文化公司 

 

 

※ 本文原載2008年6月8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齊風.敝笱〉
譯者:賈福相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破魚簍

破魚簍在橋下,捉不住鯿和魚軍。
文姜公主出嫁時,護從隊伍多如雲。

破魚簍在橋下,捉不住鰱和鱮。
文姜公主出嫁時,護從隊伍多如雨。

破魚簍在橋下,魚兒進出自由。
文姜公主出嫁時,護從隊伍如水流。

 

Broken Fish Trap

A broken fish trap left under the bridge;
It can no longer catch bass and broach.
The Princess of Qi marries Lord Lu,
Her wedding party as thick as a cloud.

A broken fish trap left under the bridge;
It can no longer catch bass and broach.
The Princess of Qi marries Lord Lu,
Her wedding party moves like rain drops.

A broken fish trap left under the bridge;
Fish swim freely in and out.
The Princess of Qi marries Lord Lu,
Her wedding party flows like a river.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高美鈴.易俊宏
副刊特約編輯:顧美芬、黃德宗•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