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5.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國土監測通報網
生態關懷者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濕地保護聯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綠世代公民記者  為環境爭發言
【相關連結】
當環境公民記者 成為綠世代!
近40名公民記者為生物多樣性發聲
挖掘台灣環境的痛 環境公民記者的實戰與挑戰
環境新聞志工 創環境公民運動與第四權結合典範

主流媒體成為社會亂象之一的環境底下,公民媒體分眾、分議題以及深入的報導特性,將成為未來媒體的趨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綠世代環境編採志工培訓營台北場,上周末(23、24日)於淡水台北富邦教育中心舉行。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4年舉行編採志工培訓營,共培訓34名公民記者,投入環境報導的行列。

兩天一夜密集的課程安排,課程內容並不輕鬆,並隨時還有交作業的壓力,但學員仍十分積極主動,中間休息時間也有不少學員圍繞在講師身邊積極提問。第二天課程設計講師為學員評析作業內容,給與實際回饋。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台灣麥田記事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陳添寶、陳慶鍾;剪輯:陳添寶

金黃的小麥,搖曳在台灣的土地上,像是已被遺忘的農作,獨自在鄉野美麗著。一群麥田推手,熱情的推動小麥文化,讓漂浪在台灣歷史中的麥田景觀,重新在島嶼上閃耀光芒。

十一月的冬陽中,台中縣大雅鄉的張文炎村長,準備將今年的麥種,播種到農地中。台灣小麥的種植,以間作方式進行,在二期稻作後播種,只是和大家想像不同,小麥的播種,竟然就直接灑在未收割的稻田內,讓麥種落到土地,直接生長。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日,為保育物種,美國奧杜邦學會(NAS)芝加哥地區預計將恢復環繞芝加哥市的多樣化草原棲地,以期能大大增加新熱帶草原區候鳥數量。同時今年主題為「入侵外來種」,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表示,控制外來入侵物種以及消除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原因,是一項越來越緊迫的任務。

生物多樣性當天,立委與動保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嚴格管制捕獸夾。到處氾濫的捕獸夾讓保育類動物台灣黑熊遭捕獸夾誤傷。強勢外來種互花米草侵襲台灣海岸溼地,為保留多樣物種棲息地,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發出追殺令。

響應生物多樣性,推廣工程師在工程規劃時能取得生態相關資訊,以避免工程經過生物棲地而影響環境的憾事,農委會特生中心建置「生態與工程入口網」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許1000個改善空氣的願望

作者:何嘉文

我是台北人,從小在台北長大,台北就是我的家。不過,我對台北的印象,與大多數人不同--
通常大家一提到台北,總是想起擁擠的人潮,多得不得了的汽車,還有各種資源...,台北人簡直佔盡便宜;我對台北的印象很單純,就是「家」和「公車」,去台中念完大學回來以後,才多了一項「捷運」。

由於從小住的是北投與士林交界不太繁榮的地方(有不少農田哦),而不是台北市區,加上生活單純,而且全家人甚至包括鄰居們的生活一直以來都很「千里步道」(無汽機車),因此,對於別人說的台北人潮與車潮實在沒什麼感覺。若不是因為井底之蛙終於離家念大學,大概這輩子都會認為「有那麼多公車可坐是應該的」。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關懷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保留綠樹建公園、節省公帑減水泥

發起者:自然步道協會

台北市政府去年將兒童交通博物館改成強調「生態、人文、教育、科技、農家樂」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並預定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景觀平台,以達到親近河畔和活絡公園之目的,立意雖美,但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卻計劃以梯田、茶山、景觀平台等設計,取代原有林相,導致上百棵的大樹將被移植,不但破壞既有自然環境和生物的棲地,亦違反都市發展局訂定之【台北市公園開發都市設計準則】精采內文

 

 

 
  綠世代編採營 培養媒體生力軍

本報2009年5月25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綠世代編採營主流媒體成為社會亂象之一的環境底下,公民媒體分眾、分議題以及深入的報導特性,成為未來媒體的趨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綠世代環境編採志工培訓營台北場,上周末(23、24日)於淡水台北富邦教育中心舉行。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四年舉行編採志工培訓營,今年擴大編制安排兩天一夜課程內容,讓有志於擔任公民記者的民眾能更學習更多編採技巧。

有志於成為公民媒體的學員們,在兩天一夜密集的課程安排中反應熱絡,讓每堂課時間都往後延長。中間休息時間也有不少學員圍繞在講師身邊積極提問。第二天課程設計講師為學員評析作業內容,給與實際回饋。最後以中華新聞人傳播學會理事長趙善意的「採訪密集及叮嚀」課程做結,將傳播界20年的經歷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課程,為學員開起邁向公民記者的第一扇門。

公民記者做為趨勢

「公民記者經驗分享」座談上,邀請前聯合報環境版記者朱淑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崔愫欣與彭瑞祥共同分享自身經驗。朱淑娟分享她離開聯合報後擔任自由撰稿人的心路歷程,她認為台灣主流媒體主會越趨沒落,公民媒體力量需要加緊腳步,作為未來媒體趨勢。

朱淑娟說,她曾經待在主流媒體近十年,也認為記者能成為一股改革的力量,但目前媒體環境必須臣服廣告商,她的新聞無法見報,因此她離開主流媒體,走向公民記者行列,利用網路力量,將她關心的議題在網路上推廣。

「淺談公民媒體哦興起與可能」的講師,輔大生命力新聞編輯陳順孝也表示,媒體無法自律,讓議題有市場才能有版面,但若欲以法律規範卻又陷入干預新聞自由的爭議;在此情況下,公民媒體能夠做為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成為有別於主流的新聞發布平台。

立報環保線記者胡慕情則認為,網路科技的發展讓公民媒體力量得以發展,小眾媒體能夠經由網路凝結力量,讓議題曝光。朱淑娟說,或許未來台灣會變的和香港一樣,沒有主流媒體,公民媒體成為未來的傳播媒介。

綠世代編採營培養一個會說故事的公民記者

教授「新聞採訪寫作與技巧」和「新聞閱讀與解析」的胡慕情,已是第二年擔任編採營講師,她認為,比起去年,今年學員更為積極。同時年齡層分佈範圍廣,除了有學生參與,也有在公部門和各種機關工作的學員,可見辜民記者的潛在成員分布廣泛。另外因為今年圍繞「綠世代」主題,因此參與的學園環保意識普遍較高,對議題認識也較深。

胡慕情表示,雖然公民記者不同於專職記者,無法專職寫稿,但公民記者能夠以分眾、地方性和深入的方式去報導身邊發生的事件,實踐監督力量。因此未來是公民記者的時代。而公民記者也可以同時身為行動者和紀錄者。

攝影入門與影片剪接的課程,則由斷境音像工作室的紀岳君擔任講師,教導學員如何運用鏡頭來說故事。紀岳君提到,文字和攝影一樣,記者都需要判斷自己要甚麼,由此去尋找所需的素材,利用影像說出一個故事。

陳順孝表示,公民記者與一般媒體記者不同之處在於,公民記者的價值在於另類的報導觀點。由於意識到公民媒體逐漸興起的影響力,許多不同單位也都舉辦公民記者的培訓課程,希望能加強公民記者的新聞寫作能力,讓公民記者能夠寫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綠世代編採營兩代綠世代對談

為了培養編輯寫作能力,這次編採營設計學員需立即產出作業,為此安排了一場模擬記者會,邀請清大經濟系二年級生林子堯,與台灣環境協會主編彭瑞祥舉行兩代座談。林子堯於2008年前往波蘭波茲南參與舉行的氣候變遷締約國大會(COP 14)中,擔任台灣的青年代表,而彭瑞祥則參與2007年在峇里島舉行的COP 13,兩代綠世代交流彼此參與環保的經驗和心得。

林子堯是清華學院氣候變遷行動小組召集人,同行參與座談的還有四位氣候變遷行動小組成員。座談會除了讓兩代綠世代進行交流外,現場也是一場模擬記者會,讓學員現場針對這個座談進行採訪和攝影,讓學員對於記者會現場有更多認識。

學員對座談會反應熱烈,提出許多面向問題,例如:氣候變遷小組的行動策略,或是兩個世代之間有甚麼轉折。下課時間仍有許多學員主動上前詢問講師。這份作業也在第二天「採訪密集分享、叮嚀與作業提醒」中,由趙善意老師為學員做回饋。讓學員能夠立即了解如何修正新聞採訪寫作。

兩天一夜的編採營在趙善意的講課中結束,這次參與學員年齡分布廣,當中不乏社大成員或是家庭主婦。過程反應熱絡,課堂上踴躍發問,課後仍會持續與講師交換意見。雖然短短兩天課程無法將所有採訪編輯技巧都教授學員,但經由編採營,讓許多有志於公民記者的成員有互相交流的機會,並認識許多資深的傳播界人士,後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安排志工聚會,定期聯絡長期培力,開展一個公民記者的關係網絡。

Top

 
 
  我們的島:台灣麥田記事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陳添寶、陳慶鍾;剪輯:陳添寶

金黃麥田。圖片提供:我們的島。金黃的小麥,搖曳在台灣的土地上,像是已被遺忘的農作,獨自在鄉野美麗著。一群麥田推手,熱情的推動小麥文化,讓漂浪在台灣歷史中的麥田景觀,重新在島嶼上閃耀光芒。

十一月的冬陽中,台中縣大雅鄉的張文炎村長,準備將今年的麥種,播種到農地中。台灣小麥的種植,以間作方式進行,在二期稻作後播種,只是和大家想像不同,小麥的播種,竟然就直接灑在未收割的稻田內,讓麥種落到土地,直接生長。

播種後的小麥,很快就在收割後的農地,長出新芽,開始成長,整個生長過程由新綠轉為金黃,豐富的色澤,像一首美麗的麥田之歌。

其實,台灣在三百年前就有種植小麥,只是隨著產地減少,很多人不記得台灣曾經是小麥的產地。

圖片提供:我們的島。日本治台初期,在水利系統及稻米改良尚未完成前,曾經大量推廣小麥種植,作為副食品,等到台灣蔗糖、稻米大量種植後,麥田才漸漸消失。到了戰爭時期,小麥需求很大,台灣一度恢復種植,中部地區為主要產地。國府來台後,小麥依賴進口,台灣小麥僅供酒廠作為造酒原料,但是民國八十四年保價收購政策取消後,農民紛紛轉作,台灣就只剩下大雅一地,種植小麥提供金門作為麥種,製作金門高粱酒。

大雅鄉成為台灣小麥的唯一產地,當地文史團體,在七年前思考推動小麥文化節,打造自己的故鄉。

趙家窯的趙勝傑,成為重要的麥田推手,在創作的陶藝之中,加入小麥的元素。陶藝工作坊成為小小社造中心,在工作坊裡充滿許多有關小麥的創作。今年的小麥文化節,趙勝傑想找些不一樣的產品,豐富小麥文化的深度。

放下藝術家的身段,趙勝傑像一位社區推銷員,協助嘗試想以麥桿造紙的企業,加入大雅小麥節的行列。以收割無用的麥桿造紙,減少樹木的砍伐,其實是一種環保行動,具有生態觀念的企業,已經進行研發。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忙完麥桿造紙的商談,趙勝傑又到當地一家餐廳,討論小麥生產的美味食物。餐廳老闆吳先生,感動趙勝傑的熱心,在今年小麥節打算推出麥香刈包,以小麥熬煮的東坡肉,搭配麥胚麵皮,成為具有小麥特色的美食。

小麥適宜乾冷氣候,台灣中部適宜種植,因為生長在冬季,沒有太多病蟲害,所以不需要噴灑農藥,其實是一種相當健康的食品。負責農地生長工作的村長張文炎,也是小麥產銷班的班長,在小麥文化推廣上,扮演說服農民的角色。

一場小麥產銷會議中,負責麥種契作的農會,要求農民注意品質管控,以免送交金門的麥種,出現瑕疵。在小麥節前夕,卻有農民提出想要提前收割的計畫,讓趙勝傑捏把冷汗,擔心沒有麥子的農地,如何營造金黃麥田的景觀。他的擔心,村長知道,馬上幫助說服農民。

圖片提供:我們的島。張文炎和趙勝傑像是社區推手的好搭擋,一位從事文化深耕,一位負責農民溝通,共同為社區奮鬥。對於農民,直接利益來自農作的銷售,參與推動小麥文化,其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金黃的麥田,不會在節慶前被收割,但是新的問題又來,就是飽滿的麥穗成為鳥類的食物,讓農民有些損失。為了讓文化結合生產,趙勝傑多次嘗試,想出幾種結合藝術與功用的文化趕鳥方式。

其實,社造的問題,常常造成文化觀光和農業生產走向,產生嚴重分歧,讓農業區失去農業特色,如何讓文化融入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成為許多社造推動者的考驗。

一年一度的小麥節展開,大雅小麥美景呈現在大家眼前,大家沈醉在金黃的麥浪之中。

在小麥農地上,特別種植大麥、小麥、燕麥和蕎麥四種麥子,讓常常享用這些產品美食的民眾,也能認識這些不常見的植物。喜歡吃蕎麥麵的朋友,一定沒想到,蕎麥本尊長成這個樣子,和想像中的麥子完全不同。小麥美食餐 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會場有著許多攤位,都是經過挑選,要求和小麥產業有關,因為不希望小麥文化節變得像一般農產特銷會。因此,很多攤位都發揮創意,找出小麥產品的種種可能。在一間教室中,邀請老師教導民眾製作麥畫,大人小孩發揮想像力,參與民眾覺得十分有趣。

製作麥香刈包的吳老闆,換上古裝,挑著店裡古董擔籠四處叫賣,吸引許多民眾購賣。但是,在場地一角的趙家窯攤位,卻是顧客稀落,趙勝傑不以為意,不覺得推動小麥文化節,自己就能獨自獲益。

大雅小麥節結束,農村回歸寧靜,農民開始收割小麥。最近幾年,世界小麥價格飆漲,農民一直希望擴大耕作,能夠外銷賺錢,但是政府對於小麥的生產協助,其實相當冷漠。更危險的狀況,就是大雅附近的特定農業區,竟然開始聳立一間間工廠,種植環境的惡化,威脅著這塊台灣小麥的最後產地。

小麥手工藝圖片提供:我們的島。一粒粒的金黃小麥,脫殼乾燥後,將要渡海送到金門作種,但是依賴金門收購,存在太多不定的因素,大雅小麥隨時都可能被國外取代,成為消失的產業。趙勝傑希望透過小麥節,讓大雅小麥能被外界注意,也讓當地農民自覺重要,創造小麥更多出路。

最美的麥田景觀,其實藏著現實的危機,在熱鬧的節慶背後,給予產業更多的關心,才能讓金黃麥浪的美景,永續存在台灣的土地上。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保護候鳥 美投入2300萬美元

摘譯自2009年5月19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棲息芝加哥草原上的靛青鳥。Narender Pal Singh 攝美國奧杜邦學會(NAS)芝加哥地區獲得聯邦政府8萬8310美元,以及合作夥伴捐贈的26萬5170美元獎金,恢復環繞芝加哥市周邊的公有牧草地和退化草地為多樣化草原棲地,以期能大大增加新熱帶草原區候鳥像東部美洲食蜂鶲、黃連雀、普通夜鷹、靛藍彩旗、紅尾鷹等鳥類的數量。

內政部長沙拉薩(Ken Salazar)於上週慶祝國際候鳥日席上表示,聯邦政府將撥款480多萬美元補助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的36個涵蓋整個西半球新熱帶區候鳥保護行動計劃。

與此,合作夥伴也將響應聯邦政府的行動,提撥超過180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美國、波多黎各、加拿大、墨西哥、12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等國地區,進行生態恢復、環境教育、數量監測和其他保護新熱帶鳥類的優先任務。

新熱帶區蘊育著大量的植物、鳥類和動物群,是全球8個陸地生態區之一,範圍遍及中南美洲、墨西哥窪地、加勒比海群島、佛羅里達州南部等地。

各種鳥類包括千鳥、燕鷗、老鷹、鶯鳥、麻雀等近350種新熱帶區候鳥,夏季在美國、加拿大,冬季在拉丁美洲繁殖。其中許多鳥類面臨數量減少的威脅,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列入瀕危物種加以保護。

此外,2000年頒佈的新熱帶區候鳥保護法(NMBCA)為制定促進新熱帶地區候鳥保護等額補助經費的計劃奠基,視情況用於保護、研究、監測、管理鳥類族群和棲息地、執法、社區宣傳、教育等用途。按法律規定,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加拿大地區保護項目必須佔總經費的75%以上,而美國項目則不能多於 25%。

加州一非盈利性組織鳥類族群研究所(IBP)將收到聯邦政府19萬6216美元,外加合作夥伴捐贈95萬7600美元的贊助金,協助40個新熱帶區鳥類遷徙監測站的長期運行。同時,在加州、墨西哥、中南美新增的保護區内另建10座監測站,加強運作以填補目前地理信息缺口、增加樣本量、提供基本數據等功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09/2009-05-19-092.asp

Top

 
 
  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聯合國呼籲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

摘錄自2009年5月21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在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國際日到來之際致詞指出,控制外來入侵物種以及消除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原因,是一項越來越緊迫的任務。外來入侵物種可能影響當地生物多樣性、農業、林業、漁業甚至人類健康,而氣候變化也促成生物多樣性流失,更加劇上述威脅。

潘基文指出,全球化的一個有害副產品是,非本地物種正在危害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生計和經濟。僅南非政府每年就支出多達6000萬美元,力圖消滅諸如荊樹等正不斷侵蝕寶貴農田、河流系統和開普植物王國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旅遊景點的植物。在太平洋各個島嶼,隨外國船舶而來的老鼠正使當地鳥類逐漸滅絕。在非洲許多國家,水葫蘆堵塞著湖泊和河流,危害到水生的野生動植物以及以其為獲利來源的社區和行業。

控制外來入侵物種成本效益最高、最可行的方法是預防。此項戰略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各國政府、各經濟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

Top

 
 
  300萬具捕獸夾濫設 台灣黑熊變殘障熊

摘錄自2009年5月22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立委丁守中等人22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嚴格管制捕獸夾,並帶來遭到截肢的狗參與記者會。

國民黨立委丁守中、知名作家朱天心與保育團體等上午指出,法令已明文禁止捕獸夾,台灣還有超過300萬具捕獸夾隨處放置,為名副其實的台灣動物頭號殺手,保育類動物台灣黑熊近半因而成為「殘障熊」。農委會承諾,將加強取締捕獸夾濫設。

丁守中上午與關懷生命協會等團體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他指出,台灣捕獸夾超過300萬具,民眾在五金行低價就可輕易購得、設置;動物保育法相關法規明文禁止使用捕獸夾,因為政府取締執行不彰,無法有效查禁,捕獸夾濫用成為台灣動物的頭號殺手。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表示,林務局在2007年取締捕獸夾180個、2008年取締153個、今年4月取締46個,但即使如此,捕獸夾夾傷動物事件仍不時發生,林務局仍將加強巡視員及森林警察取締捕獸夾。

Top

 
 
 
拔除互花米草 大家一起來

摘錄自2009年5月24日聯合報彰化報導

互花米草被視為泥灘棲地、近海漁場殺手,即將開花結籽,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發出追殺令,要求彰化縣野鳥學會等生態保育團體協助拔草,最好雇挖土機連根盡除。

野鳥學會理事長廖自強說,中國引進美國東海岸具有「固岸定沙」強大功能的互花米草,種在閩南海岸地區,沒想到發芽開花後「一發不可收拾」,每年以 10%的速度擴大地盤,侵害蟹貝類、彈塗魚、紅樹林的空間,最糟的是互米花草種子隨潮流漂到金門生根,再橫越台灣海峽到彰化縣大城鄉落腳。

大城鄉有10欉互米花草,再過不久即將開花,種籽將飄落海面隨洋流四散。廖自強表示,如果擴散到台灣西海岸到處生長,將破壞泥灘棲地的生態危及近海漁場。

Top

 
 
  精密器材助淨港 海巡與民齊投入

摘錄自2009年5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維護海洋環境,海巡署東部地區巡防局不落人後,為了清除花蓮漁港內的水中垃圾,更出動高科技查緝裝備「水底遙控攝影機」,實施水下、涵洞及下水道清查,獲得漁民的好評。

「水底遙控攝影機」是海巡單位查緝可能船隻,將違法物品藏在船下,所使用的查緝裝備,為了使漁港區內水道垃圾清除,便於漁船進出不至受阻,因此利用「水底遙控攝影機」在水底搜索,配合救生艇駛離岸邊,發現水下有大型垃圾,即派員下水撿拾清除,漁民們對於海巡人員願意動員人力、物力,加強港區海陸垃圾清除,表示感謝。

海巡署東巡局表示,這次的淨港活動一共清出1.5公噸的垃圾,希望藉此喚起全民重視環境保護意識,恢復海港應有的美麗面貌。

Top

 
  論壇:許1000個改善空氣的願望

作者:何嘉文

我是台北人,從小在台北長大,台北就是我的家。不過,我對台北的印象,與大多數人不同──通常大家一提到台北,總是想起擁擠的人潮,多得不得了的汽車,還有各種資源...,台北人簡直佔盡便宜;我對台北的印象很單純,就是「家」和「公車」,去台中念完大學回來以後,才多了一項「捷運」。

由於從小住的是北投與士林交界不太繁榮的地方(有不少農田哦!),而不是台北市區,加上生活單純,而且全家人甚至包括鄰居們的生活一直以來都很「千里步道」(無汽機車),因此,對於別人說的台北人潮與車潮實在沒什麼感覺。若不是因為井底之蛙終於離家念大學,大概這輩子都會認為「有那麼多公車可坐是應該的」。

十幾年前的台中,對於我這個坐公車長大的台北小孩而言,簡直是個「大眾運輸的沙漠」。不但等公車常常要等個20至30分鐘,司機開快車的情形也很普遍,常常上車後還沒抓穩,車子就猛地起動了,頗為嚇人;坐了幾次公車以後,我就覺得很痛苦,難以適應。還記得當時的同學,男生們紛紛打工存錢買機車,而女生們紛紛努力找「司機」-雖然當時我有專屬司機,但這實在太不符合我的個性了,沒多久,隨著升大二搬出學校女宿舍,我就像男生一樣弄來一台機車在台中「四界走闖」。畢業回台北後,機車運回家,變成眾多交通工具的選擇之一,這才開始在台北騎機車。最近因這偶爾騎騎、方便卻危險的交通工具出了車禍,姑且不深究幾個造成意外的原因(備註),為了避免再出車禍,也為了健康與環保,我決定將這台機車報廢,不再騎機車了。

和朋友聊起這個決定,我說,有時真懷念北投老家,有時真希望自己不住台北,或是只住在「農曆新年時的台北」-來台北打拚的異鄉人汽機車都從街頭暫時消失了......這種偏頗的言論立刻被朋友反駁,說是機車的方便對於大眾運輸沙漠的中南部朋友來說,是一種生活上為解決交通問題不得不然的習慣,不應該被抹黑為污染台北的原罪。而且,朋友又說了,「你們台北的女生就愛開車的男生!」

這、這...此言一出,我聽來不服氣是當然的,不過喊冤辯白也沒用,因為我一個人又不能代表所有的女生,唉......古時候人家生不出兒子怪女生,現在汽車多空氣污染也要怪女生嗎?不平歸不平,這幾個引發討論的廣告卻由不得我不服氣,事情是這樣的:起初,是去年十月用愛打敗不景氣,廣告裡的女主角在機車後座,雙手緊抱著男主角,說,喜歡他騎車勝過開車;接著,是L牌汽車廣告求婚驚喜篇,看起來像是同一個女主角,接受了開車男友求婚;於是,有人將兩個廣告對比,做了機車與汽車的宿命對決短片,還有有車真好-怨念加強版,加上連續劇情節,諷刺這種「變心的行為」,苦笑:有車真好。

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是:

  1. 汽車廠商比機車廠商更有錢也更強勢,主流媒體是被他們掌控的。

  2. 一定要開汽車,才能過幸福生活嗎?

在此想邀請/召集各界好男好女們,特別是台北的姊妹們,一起來「許1000個改善空氣的願望」。方法很簡單,你可以在家、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或是到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在永和的辦公室,錄製一段騎單車或走路的畫面,然後許一個讓空氣變好的願望,例如:

  • (好男)「不用開車,就很幸福。這是我女朋友/老婆。」(親密相摟)

  • (好女)「那時另一個有錢、開BMW的少爺也在追我,不過我最後還是選擇了他。」(親臉頰甜蜜合照)

  • (老夫老妻)「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天天散步食百二。」(牽手散步)

將影片交給我們(或是自動自發自行處理),上載到Yutube,打上標題「許1000個改善空氣的願望」即可。

備註說明:4月18日意外交通事故造成的原因:T字路口交通號誌故障、三方駕駛誤判、右向來車車速過快、安全帽的視線死角、身體被傾倒的機車重量往下拖......

Top

  行動參與:關懷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保留綠樹建公園、節省公帑減水泥

發起者:自然步道協會

台北市政府去年將兒童交通博物館改成強調「生態、人文、教育、科技、農家樂」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並預定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景觀平台,以達到親近河畔和活絡公園之目的,立意雖美,但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卻計劃以梯田、茶山、景觀平台等設計,取代原有林相,導致上百棵的大樹將被移植,不但破壞既有自然環境和生物的棲地,亦違反都市發展局訂定之【台北市公園開發都市設計準則】:

● 公園之開發,以優先考量生態環境和保護既有植生物種的原則。

● 公園之設計,以納入生物多樣性之概念,並以考量水循環系統、二氧化碳與氧循環系統、有機物循環系統及熱循環系統為原則。

● 公園之綠化計畫應包含現有植栽調查,並以圖面標示其分佈位置。林相良好之喬木或特殊稀有灌叢、地被,以原地保存為原則,其確有移植之需要者,應提具移植復育計畫。

因此,我們要求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 暫停本案施工。

2. 變更現行設計,保存既有生態廊道和透水層範圍。

3. 立即召開公聽會,讓在地居民和民間相關團體參與,共同討論更佳之替代方案。

公園綠樹是全民的資產,是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和支撐都會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石,請大家聯署支持,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品質,謝謝。

連署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09033021582800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周肇萱•網編:呂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