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0.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苦勞網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關渡自然公園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台灣生態學會  
新世代青年團  
綠色和平(香港)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綠色陣線協會
www.inforain.org  
 
  正視電磁波健康風險 應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手機

 

【相關連結】
美研究:手機導致腦癌
手機基地台之資訊公開是洪水猛獸還是風險溝通機制?
正視電磁波入侵校園的危害
正視電磁輻射公害 嚴謹立法為當務之急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尤其是腦瘤)的危害逐漸受到矚目,世界各國也紛紛立法規範手機使用,包括在手機上加註警語,或推動標章鼓勵業者生產低電磁波手機。台灣手機使用率已達100%,但電磁波危害卻未受到政府以及消費者關注。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28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手機電磁波危害。「環境基本法」第22條已規定,「政府應採預防及醫療保健 措施,降 低健康風險。」因此,即使科學尚無法證實電磁波危害(也無法證實沒有危害),協會要求政府應依「預警原則」訂定相關法令,減低民眾風險。

詳細內文

 
  綠眼睛看地球:如果我想要設計舒適節能的綠房子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作者:黃雋

或許之前有人看過我們的遮陽板相關系列文章,一定知道房屋要能恰當的使用能源,跟房屋的通風窗戶設計、遮陽板規格都息息相關。我也很想要一個溫度最適中、西晒可遮陽、透光度良好,又可以開窗通風不用遮窗簾的好房子。然而這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遮陽板的設計,最是考驗建築師對大自然的瞭解了。

不過現在似乎不用再用諸葛孔明那一套卜卦的方式,因為有超強軟體可以輕易模擬房屋的能源消耗比率,那就是很多設計師在用的Sketch up。不信?我也不信,不過看到下面這段影片,我深刻感受到原來3D軟體科技真的可以幫助人類,而不是只在畫特效。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研究發現,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的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顯示台灣未來夏、秋需防颱防洪,春、冬則要抗旱。

同要受氣候變遷所苦的還有中國,近50年來,中國最北部的沿海省份遼寧年平均氣溫升高攝氏1.4度,成為中國增溫最快的地區之一。氣候專家預測,未來100年,遼寧將繼續成為中國增溫最明顯的區域之一。

高美溼地疑遭汙染,起因可能是中上游的養殖廢水,專家呼籲民眾別再前往遊玩。生物學家發現,溼地土壤中,暗藏人畜共通的弓形桿菌,一旦侵入人體,將引發腹瀉、甚至敗血症。

丹麥桑索島轉型為綠能聖地,由火力發電改為風力發電機,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且在小島的南部建造三座麥桿焚化廠。如今當地桑索島的能源生產量超出消耗量達四○%,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零。

中東用水問題引發爭議,國際特赦組織譴責以色列,允許佔領區約旦河西岸的猶太移民幾乎無限制用水,卻拒絕提供巴勒斯坦民眾適當用水。除此之外,許多約旦河西岸道路都已關閉,迫使水車必須繞遠路,運水至沒有供水系統的社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八八水患的後災害政治學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作者:munch

媒體上的悲天憫人秀作完,災民開始像道具般的被擱在一旁。

從來,從一開始,根本不相信政府會有遷村之舉,因為那是龐大的族群遷移工程,政府不知如何作,更重要是沒錢去作,以及根本不想作。

由原民會負責跑一圈的部落安全說明會,在山下每個收容中心舉辦完畢,每場會議居民總是意見不同,但是多數希望遷村,甚至被列為有條件安全的部落,也有居民希 望改列不安全,以便遷村安置。至於不想遷村的居民,打從災難開始就沒下山,或是路一通就跑回山上,在會場裡不想遷村的聲音相對微弱,因為他們根本不在場, 甚至不知山底下正在舉辦決定部落命運的會議。

詳細內文

 
  行動參與:同志愛很大! Love Out Loud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發起團體:同志遊行聯盟

主題與精神:

同志的愛,無所不在

 ‧ 台灣同志遊行人數年年屢創新高,今年我們將再度展現LGBT的動員力量,在彩虹大道上展現性少數族群的強大、多元與美麗丰彩。

 ‧ 同志是真實存在的族群,就在你我的身邊。我們愛家人、愛朋友、盡義務,為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 每一個家族、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公司都有同志,也有無數同志,長期獻身公益,為了社會和諧美好的明天而努力。雖然同志對人群和社會的愛從來不曾稍減,卻始終無法享有和異性戀者相同的權利。

同志驕傲愛自己

詳細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呂苡榕‧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