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1.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破報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世界自然基金會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自然步道協會
綠色和平(香港)
荒野保護協會  
 
  哥本哈根前哨站 巴塞隆納氣候談判進展牛步

圖片來源:ENB

【相關連結】
國際新氣候協議 今年恐簽不成
科學家疾呼:海洋酸化必須納入哥本哈根氣候議程
窮國氣候調適代價 每年達1000億美元
「後京都協議」提前開打

關鍵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前最後的協商,6日在巴塞隆納落幕了。在制定具法律約束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協議方面取得些許進展,但兩個關鍵議題仍懸而未決。國內學者也擔心,受到國際談判的拖累,恐將使得台灣國內減碳立法的期程,被迫要再往後移。

這兩個議題包括,已開發國家沒有立定確實的減排目標;在資助開發中國家使其限制排放增長和適應不可避免的氣候變遷衝擊方面也毫無進展。聯合國首席氣候官員承認,如果已開發國家無法承諾大幅削減中期溫室氣體排放,或者無法資助發展中國家,協商可能失敗。

詳細內文

 
  生物簡介:綠蠵龜:擱淺的古生物

作者:馮加伶(海大海生所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從兩億年前就生活在藍色星球上的海龜,根據目前已知的化石證據1,大約在距今六千萬年到一億年前就演化成與現存種類極為相似的物種。而海龜在海中恣意悠游了幾千萬年,亦不敵人類於工業革命後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而面臨了極大的危機,使得海龜族群的數量在短短的一、兩百年間急速減少而名留紅皮書(列入世界保育聯盟發表的瀕危物種)。現存之種類分為兩科七種,分別為革龜科(Family Dermochelyidae):僅有革龜一種;硬殼龜科(Family Cheloniidae):綠蠵龜、平背龜、赤蠵龜、欖蠵龜、肯氏龜和玳瑁共六種。除了分佈在澳洲北部附近海域的平背龜,以及棲息在墨西哥灣附近的肯氏龜外,其他五種為大洋性洄游的種類,在台灣附近海域皆有出現覓食或洄游的記錄。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氣候變遷,近來中國南方的罕見持久乾旱,加上長江三峽9月中旬開始試驗性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10月水體面積僅有537.84平方公里,比9月驟然縮減近60%。氣候變遷對非洲窮國衝擊效應正在顯現: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說,今年雨季降雨量不足,低度開發的蘇丹南部,至少有120萬人可能無法獲得充足糧食

時序入冬,台南地區黑琵普查團隊8日進行普查時發現,2009年來台度冬的黑琵數量不僅破千,還突破歷年來的記錄,多達1219隻,創下20年來新紀錄。以色列位在歐亞非三大州、候鳥遷徙的要衝,候鳥重鎮胡拉谷,春秋過境已逾5億隻

壞消息是,滅碳政策下政府鼓勵企業造林,但造林卻使得亞洲最大濕地─嘉義鰲鼓濕地的自然生態,起了變化;原在濕地相當活躍的稀有猛禽黑翅鳶、鵟、澤鵟數量變少,鳥類專家憂心這些稀有的保育類猛禽,可能因造林而滅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哥本哈根前哨站 巴塞隆納氣候談判進展牛步

摘譯自2009年11月6日ENS西班牙巴塞隆納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關鍵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前最後的協商,6日在巴塞隆納落幕了。在制定具法律約束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協議方面取得些許進展,但兩個關鍵議題仍懸而未決。這兩個議題包括,已開發國家沒有立定確實的減排目標;在資助開發中國家使其限制排放增長和適應不可避免的氣候變遷衝擊方面也毫無進展。

各國代表齊聚巴塞隆納

在巴塞隆納的記者會上,聯合國首席氣候官員德布爾(Yvo de Boer,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執行秘書)有信心的表示,在哥本哈根孤注一擲的情形下,各國政府將達成協議。

但德布爾承認,如果已開發國家無法承諾大幅削減中期溫室氣體排放,或者無法資助發展中國家,協商也可能失敗。

在巴塞隆納,德布爾表示,儘管因非洲國家和其他的挫折使討論陷入僵局,但在調適、技術合作、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所導致的排放以及為開發中國家支付資金的機制等各方面皆有進展。

對已開發國家的近期減量承諾資訊仍不充份。日本強調該國最近提高減量目標,至2020年將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25%,並表示不會再提高減排量。歐盟表示,如果其他國家採取類似目標,他們才會將2020年的目標,由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兩成提升到減少三成。

12月7日至18日,丹麥將主辦聯合國氣候會議,也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國會議(COP15)。

據地球談判公報(ENB)報導,在巴塞隆那會場,有些代表「正在深思日益明顯的高層訊息,也就是COP15不可能產生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並稱「一些觀察人士明顯感到失望,而其他人努力保持樂觀,因為他們猜測2010年可能會產生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期望,儘管現在大多數的決策者只關心他們無法實現什麼,而不是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脫序的氣候變遷造成的最糟後果;哥本哈根會議仍有可能達成一個「宏大」的氣候公約。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倡議的領導人表示,丹麥一直努力地降低對達成具法律約束力與可執行成果的期望。他認為「這個情形必須停止。丹麥必須創造符合氣候危機和世界大部分意志相當的雄心。試圖取悅美國和其他無法清楚表態的國家並不會給我們一個的全世界所需的氣候協議」。

Top

 
 
  生物簡介:綠蠵龜:擱淺的古生物

作者:馮加伶(海大海生所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從兩億年前就生活在藍色星球上的海龜,根據目前已知的化石證據1,大約在距今六千萬年到一億年前就演化成與現存種類極為相似的物種。而海龜在海中恣意悠游了幾千萬年,亦不敵人類於工業革命後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而面臨了極大的危機,使得海龜族群的數量在短短的一、兩百年間急速減少而名留紅皮書(列入世界保育聯盟發表的瀕危物種)。現存之種類分為兩科七種,分別為革龜科(Family Dermochelyidae):僅有革龜一種;硬殼龜科(Family Cheloniidae):綠蠵龜、平背龜、赤蠵龜、欖蠵龜、肯氏龜和玳瑁共六種。除了分佈在澳洲北部附近海域的平背龜,以及棲息在墨西哥灣附近的肯氏龜外,其他五種為大洋性洄游的種類,在台灣附近海域皆有出現覓食或洄游的記錄。

綠蠵龜;圖片來源:Caroline Rogers許多喜歡浮潛、潛水或海釣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遇到海龜的經驗,尤其是綠蠵龜(Chelonia mydas)。綠蠵龜又稱作綠海龜(green sea turtle)或石龜(台語),其背甲顏色多呈綠褐色或棕灰色,背甲顏色和花紋都會隨著年齡、日照或營養狀態而改變,而且綠蠵龜可不是虛有其表,它之所以得其名,則是因為連「內裝」──軟骨和體脂肪也是綠色的。其背甲曲線長可達140公分,體重可達180公斤,據FAO於1960年代的記錄,在西印度曾有捕獲過背甲曲線長150公分,體重395公斤的綠蠵龜。在外型特徵,綠蠵龜和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都具有五片中央盾及四對側盾鱗,然而玳瑁的喙較尖且凸出,有如鷹嘴;而綠蠵龜的喙較短且平滑,這也是它們最明顯的差異。

過去台灣的東部海岸及離島,大多數的沙灘都有海龜上岸產卵。但是因為長期的過度捕捉和利用(無論製成標本、加工首飾、或是作為蛋白質的營養來源),人為的活動使得海龜的數量急速減少。隨著海岸線的開發,消波塊、港口、道路、木棧道等人工設施,甚至是路燈造成的光害,使得已為數不多的產卵海龜亦紛紛出走,選擇其他更偏遠、更安全的地方產卵。如今大部分的產卵地皆消失或偶有零星個案,僅剩澎湖縣望安鄉和台東縣蘭嶼鄉還有穩定的產卵族群,只可惜數量不多。以蘭嶼為例,從1997年至2009年的記錄2,每年約有3到11隻母龜回到它們的出生地產卵,而母龜通常每3至5年會進行一次產卵洄游,經過這些年的調查,發現有24%的母龜會再次洄游(remigrant)至蘭嶼產卵,至於那些沒有再次到訪蘭嶼的海龜,有可能另尋適宜的產卵沙灘,更有可能是已經遭遇不測,無法再將基因延續下去。此外,根據人造衛星追蹤的研究結果,有些產卵母龜會在產卵季結束後回到澎湖群島(七美島北部)的珊瑚礁區作為覓食棲息地。

與產卵母龜的相遇總是難得的,得先搭好幾個小時的船或轉乘飛機到目的地,經長途跋涉之後在僻靜的產卵沙灘上耐心等候多時,直到適合的時機才能見到產卵母龜,若有幸觀察到海龜產卵,除了感受到生命的喜悅,還真會讓人有置身國家地理頻道所放映記錄片中的錯覺。

不過,另一種與海龜相遇的場景就不那麼美好了,因為遇見的是──擱淺海龜。死亡的擱淺海龜,大多四肢浮腫、背甲剝落,還伴有濃烈的味道;有些較新鮮的死亡個體,則會被誤會成在做日光浴。概略來說,導致海龜生病、受傷或死亡擱淺的原因有很多,像是沿岸環境污染、近海漁業活動、沿近海的開發等,都有可能導致海龜受傷或生病而擱淺;當然也包括自然因素,如國外常見的海龜流行病:纖維狀乳突瘤(fibropapillomatosis)、免疫力下降(immune-suppression)、寄生蟲爆發或營養不良等。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圖片來源:王添正

 

 

 

為什麼要建立「海龜擱淺和疾病通報系統」呢? 

自200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建立「海龜擱淺和疾病通報系統」以來,每年約接獲10件左右的通報案例,當然實際的擱淺數量不只如此,這也表示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無論是對大眾和有關單位的教育宣導、建立完善的配套機制、海龜救護的醫療等面向,通報系統才能逐步建置完成。那為什麼要建立「海龜擱淺和疾病通報系統」呢?除了因為所有的海龜都是保育類野生動物,基於保育法等相關規範,若有海龜擱淺或混獲的案例都要通報相關的主管機關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擱淺海龜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海龜擱淺或受傷的主因,這些資料越完整就越有利於保育工作的推動!

那如果在海邊發現海龜,該怎麼做呢?先觀察海龜的狀況,有無生命跡象、有無外傷、漁網纏繞等等,並通報海巡署(報案電話118)或是地方主管機關。

圖片來源:王添正

海巡署及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會視海龜的狀況聯繫相關單位及人員(家畜疾病防治所或動物防疫所、學術單位、海生館等機構)。大部分擱淺及混獲的海龜會在適當的時間內處理,傷病的海龜會進行健康檢查、接受適當的治療,待健康狀態好轉後則盡速野放回大海;若為已經死亡的個體,透過解剖和病理切片的檢查,也能從中了解死因和推測海龜的生態習性。

台灣鄰近海域有著極高的生物多樣性,許多海龜都在此定居和覓食,但也因海洋資源豐富,使得近海漁業活動相當頻繁,使得海龜生存備受威脅。目前最常遇到的擱淺死亡案例,為海龜誤觸漁網,被漁網纏繞無法游出水面換氣而死亡,漁網(尤其是流刺網)則成了凶器。然而,漁具漁法的設計並不是沒有辦法改善,美國自1987年起,規範凡其領海中從事捕蝦活動的漁船,必須加裝「海龜逃脫器」(TED, Turtle Excluder Device),當海龜誤入拖網中,可因其體型重量上的優勢,撞開柵欄順著網內導引動線而逃脫,甚至限制拖網的時間(少於90分鐘)避免海龜窒息死亡。

TED 海龜脫逃裝置。圖片來源: NOAA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報告,TED防止海龜誤捕的有效率高達97%,捕蝦作業的效率也因此提升,而且美國蝦農還給了TED一個新的名字:拖網增效裝置(Trawling Effective Device)。仔細想想,這不也是符合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的原則,在降低生態環境衝擊和減少資源能源使用的情況下,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其實進行物種保育、甚至是復育,所關切的不只是物種本身,更要擴大至整個生態系的平衡和環境的永續發展。而我們也該彌補過去鑄下的過錯,從價值觀的建立、每天的生活習慣、選擇性的消費……這樣一點點的改變,人類才能和其他物種一起分享地球的美麗。

【參考來源】

1 Ren Hirayama. 1998. Oldest known sea turtle. Nature. Vol.392. 16 April. P. 705-708.

2 I-Jiunn Cheng et al. 2009. Ten years of monitoring the Nesting Ecology of the Green Turtle on Lanyu (Orchid Island),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 48(1) P. 83-94

Top

 
 
  乾旱致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縮小一半

摘錄自2009年11月9日新聞晚報報導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10月水體面積僅有537.84平方公里,比9月驟然縮減近60%。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最新的衛星遙感監測顯示,10月洞庭湖水體面積為537.84平方公里,比上月的1338.57平方公里下降了59.82%,比去年同期的1160.54平方公里下降了53.66%。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分析,南方的罕見持久乾旱是洞庭湖流域水體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氣象資料分析顯示,8月1日以來,流入洞庭湖周邊地區及湘、資、沅、澧四水地區降水量大部比歷史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偏少八成到九成。同時,長江三峽9月中旬開始試驗性蓄水,也導致了經長江流入洞庭湖的水流減少。

Top

 
 
  雨季降雨量不足 蘇丹南部恐爆發飢荒

摘錄自2009年11月9日路透蘇丹報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今天說,隨著降雨量減少,部落衝突升高,蘇丹南部可能會面臨飢荒。

聯合國官員今年稍早前表示,由於今年雨季降雨量不足,低度開發的蘇丹南部,至少有120萬人可能無法獲得充足糧食。

UNICEF高級官員今天說,雨季於10月底到11月初結束且降雨量不足後,如今可能會爆發更嚴重緊急狀況。

Top

 
 
  1219隻黑琵台南度冬 破紀錄

摘錄自2009年11月9日中華日報七股報導

台南地區黑琵普查團隊8日進行普查時發現,2009年來台度冬的黑琵數量不僅破千,還突破歷年來的記錄,多達1219隻,創下20年來新紀錄,不少民眾獲知後,趕緊來到七股保護區賞鳥。

南縣黑琵保育學會理事長楊啟忠表示,其中七股保護區有916隻、七股頂山115隻、七股北魚塭區44隻、四草保護區144隻,相較於歷年來最多記錄,也就是2007年11月11日的一1151隻多出了68隻。

楊啟忠分析,每年11月都是黑琵來台的高峰期,2009年受到天氣影響,不僅黑琵提早來台報到,數量更是創新高,可能與日前的冷氣團南下有關,大批的鳥兒先行飛抵台灣。

Top

 
 
  以色列候鳥重鎮胡拉谷 春秋過境逾5億隻

摘錄自2009年11月9日公共電視報導

以色列位在歐亞非三大州、候鳥遷徙的要衝。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有超過五億隻的候鳥過境。原本,以色列在建國之初大興土木,破壞了生態,造成候鳥不來,少了天然肥料,農業收成一落千丈,最後政府改變了政策,找到了跟候鳥共生的方法,才取得雙方生存的平衡。

50年前以色列在建國之初大興土木,農人抽乾了胡拉湖的水,要改做農地,但是事情發展不盡人意,溼地成了乾泥,也因為候鳥不來了、少了天然肥料,農業收成反而一落千丈;後來驚覺政策失誤,開始重新尋找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間脆弱的平衡點,於是興建了90公里長的運河重新提高湖水水位,果然讓荒地變良田,候鳥也重新回到胡拉谷。

但問題來了,每次一到候鳥季,穀物就會慘遭秒殺,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當地開始發展候鳥餵食計畫,農夫會撥出部份農地供候鳥食用,還利用鳥禽獵食天性,在田間建立鳥巢,來抓老鼠;結果還有意外收穫,因為歐盟提高農業標準,他們用鳥禽捕鼠的計畫大大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作物價格雖然比較高,但是出口不減反增,讓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不再是你死我亡的緊張對立,而是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Top

 
 
  造林斷了糧?鰲鼓濕地 猛禽恐絕跡

摘錄自2009年11月9日聯合報嘉義縣報導

滅碳政策下政府鼓勵企業造林,但造林卻使得亞洲最大濕地─嘉義鰲鼓濕地的自然生態,起了變化;原在濕地相當活躍的稀有猛禽黑翅鳶、鵟、澤鵟數量變少,鳥類專家憂心這些稀有的保育類猛禽,可能因造林而滅絕。

「造林的確對猛禽覓食有影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孫元勳表示,但就整體的生態而言,森林所能容納的物種比草原或濕地多,對遏止暖化有正面的貢獻,不能說造林是錯的。必須要考慮受到影響的物種是不是真的非常珍貴,這些都需要長期評估。

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說,學會調查,5年前,台榶還未造林前,棲息在濕地的黑翅鳶有十多隻,現在剩4隻;同樣狀況,澤鵟由原本15隻,現在只剩4隻。他表示,近年來台糖配合林務局在濕地周邊造林,面積3百多公頃,目前林木已長到5公尺高,導致濕地的猛禽無法,獵捕在濕地出沒的老鼠等動物,政府減碳鼓勵造林,未料造成猛禽「斷糧」,影響濕地生態。未來造林要擴充到一千公頃,影響恐怕更加劇。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