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1.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環盟彰化分會 
關渡自然公園  
新世代青年團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環境信託網站  
 
  造林政策失當 反加速國土流失

 
【相關連結】

花蓮瑞穗林道 假造林真伐木

台灣山林五十年最大的謊言-造林!

林業碳匯 碳市場的不確定因素

林業界高人前輩言猶在耳,「…天然林砍過,微氣候就變壞,再造人工林是很困難的;天然林不砍是對的,砍完一切就變化掉了,土壤也沖刷掉,生物生態全面改觀,人再種樹,也無法回復原來高聳的森林」然而,2008年馬政府以減碳為由,頒訂了「獎勵輔導造林辦法」,興起另一波國土災難,為了造林,砍掉原來地相長得好好的林木,大量種植單一樹種,不但讓原本能固碳保水的樹木倒下,也驅走豐富的物種。

繼上月初揭發花蓮瑞穗林道假造林真伐木問題後,25日地球公民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綠黨等團體再度招開記者會,公佈苗栗縣造橋鄉、通霄鎮等地造林區的伐木情形。影片中,只見通霄鎮山坡地上遍佈樹頭殘幹。因為新植的樹苗適應能力抵不過原生樹與雜草,地主們於是放火燒樹頭、灌除草劑,為了只讓小苗存活,才能向林務局領造林獎金。這樣的造林方式根本無法增加森林面積,被砍的樹根最後爛掉,山坡地在大雨來時一定會崩塌。

精采內文

 
 
  遊牧綠人間:蒙古各縣市一半以上被沙漠化了

作者:Badamgarav/翻譯:朱小艾(Enkhuush)

編按:雖然地理距離甚遠,但是身為海島的台灣與身為世上最大內陸國的蒙古之間有著雖遠實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歷史上、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上。除此之外,兩地更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環境連帶上休戚與共。每年侵襲台灣的沙塵暴正來自於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蒙古,而蒙古當地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畜牧戶數因中國內需提高而大量增加等等原因,則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蒙古國內資訊基礎建設程度、國民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偏低,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程度輕易地被追求經濟的渴望蓋過。蒙古國已是民主政體,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然而除了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定期針對蒙古進行環境狀況評估以外,更重要也更缺乏的是當地公民對國內環境議題發揮持續監督的力量,並對於環境與經濟政策進行檢視與遊說,或要求當地或外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鄭立欣


如果你常搭飛機飛往世界各國,這則新聞幫助你了解碳排與飛行的關係,據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機構盤查,華航一年排放662萬0959公噸二氧化碳,99.53%是飛機飛行時燃油排放,是台北101樓電力使用排放的100倍。

公共建設擴大參與真的很重要!中和市公所砸重金,進行第一期廣場與環境改善工程,卻因遷移公園樹木且大興土木而招惹民怨,換來害樹惡名。而集集攔河堰完工後造成濁水溪口河床裸露面積增加,七二水災高灘地積滿細泥,到了旱季,細泥乾燥後便形成揚塵,充滿有毒物質,長期累積下來將對人體造成健康傷害。環評委員決議將大度堰開發案送入二階環評。

貧窮國家的食物自主權與人民健康常遭受不公,奈及利亞首要環保團體日前指控美國用污染米淹沒奈及利亞和其他西非市場。反觀歐洲國家愛爾蘭可望成為歐洲最可靠的無基改食品品牌,不僅有良好的追蹤系統,海島地形也不易受其他鄰國的基改污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復甦道路之辯
沈世宏

作者:法薩諾塞裏奧‧霍恩(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非洲區域局的政策專家)

關於經濟復蘇復甦道路的討論暴露了兩派的分裂:一派主張「重新平衡」,另一派認為就業應該優於綠色事務。

儘管經濟衰退的後果很糟糕,但也不全然是壞事。經濟衰退對環境是有好處的,因為經濟活動與能源消費和環境污染(無論污染發生在自己家還是別人家)密切相關。經濟的停滯也給了人們思考的時間,可以進行有益的自我反省。決策者們在危機中獲得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有機會對方針進行根本性的改變。正如拉姆.艾曼紐爾所說的:「你永遠都不會讓一場嚴重危機白白浪費」。

精采內文

 
     
  論壇:何止七星潭 東部海岸線的瘋狂BOT

作者:munch

一群人拼個半死,還不知能不能擋下一件毀壞環境的開發,但是另一頭冷氣房內,卻算計著好幾件開發案,而且隱密的積極進行,等到發現又是一陣疲憊。開發就像膿瘡,不找出發炎部位根治,拭膿很辛苦。

花蓮七星潭BOT案引發關注,這個開發案原本是幽靈老案,如今不甘消沈,在這個當家換人的時刻,突然復活快速推進,環說書審查通過,東部海岸線巨災即將來臨。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