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2.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台灣大百科
關渡自然公園  
新世代青年團  
中外對話  
珊瑚礁學會
Earth Day Network
綠色和平(中國)  
 
  哥本哈根會議膠著 台灣青年加入十萬人大遊行

 陳思穎攝
【相關連結】

1212全球氣候行動日 10萬人於哥本哈根高喊「氣候正義」

「我愛能源稅」抗暖化 快閃呼籲愛地球不要碳交易

2008台灣:抗暖化 遊行、音樂會表訴求

2007台灣:千人抗暖化大遊行 呼籲減碳台灣不缺席

正當哥本哈根會議因富國要求較先進開發國家採取減量承諾而陷入膠著時;12日數萬名示威者在哥本哈根街頭,要求各國政府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以應對暖化問題。遊行隊伍來自包括台灣青年代表及環保團體在內的全球環保人士。當日晚間丹麥警方逮捕了近千名示威者。

在談判會場上,歐盟、日本、澳洲與美國皆批評協議草案,要求重要開發中國家不論是否有財務支持,皆應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印度環境部長表示,印度這個世界第五大排放國,不會提出比減緩排放密集度更宏大的減量承諾。中國雖也做出自願性減量承諾,但不願意承受國際公約強制限制。

全文詳見

 
 
  我們的島:平溪之水天上來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實習採訪:張佩雅

台北縣平溪鄉,有人說平溪之水天上來,貼切地形容它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這些豐澤的水氣,同時提供了基隆河充沛的水源。散布在鄉間的野溪,水質清澈,更是不少溪澗型鳥類覓食的好去處。

然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讓水利單位相中平溪鄉,評估這裡是否有興建水庫的可行性。僻靜的山野間、鳥聲陣陣,只要靜靜等待,不多久的時間,就能看見身型豔麗的台灣藍鵲成群報到。

被自然綠意吸引而來的,不止是台灣藍鵲,退休後的吳金池,選擇回到家鄉安身立命。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拿起相機紀錄台灣藍鵲。對他來說,台灣藍鵲,就像是老朋友一樣。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現場,學者認為台灣雖定下減碳目標,卻沒有提出全面性的減碳政策,對國際社會而言等同於欺騙。一份以延續京都議定書為主的草案,也就是僅管制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受到中國、印度在內的開發中國家歡迎,但包括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已公開表示反對。氣候草案揭開窮國與富國的對決!

而在台灣,2010年1月8日起大賣場禁白熾燈泡,經濟部估計年省碳效能1342座大安森林公園。

另外有兩則比較輕鬆的新聞。禁閉近60年的後慈湖,於5月份開放,豐富的自然生態,讓國外學者專家嘆為觀止。今年是營建署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屆滿10年,桃園、台東與金門三縣以「永續河、海、城」,重振地方新面貌,而生態保育將成為台灣最重要不可替代的資源。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被囚禁的部落

作者:胡慕情(立報記者)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邁入第126天,災後重建卻依然亂無章法,部落尤其反對政府以《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強迫遷村。雖部落多次陳情、抗議,要求政府提供中繼屋,至於山上土地降載部分,則希望政府以地易地,但都遭行政院以「沒錢沒地」反駁。

的確,莫拉克風災重創國土,復育與降限土地將成為必要之惡,但復育與降限所涉及的卻是長久以來一直未能通過的《國土計劃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兩部法案;何況災後重建牽涉的問題不只環境,更包括利用環境的人民,這樣的長久大計,絕非《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就能擺平。

《國土計劃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為政府力推法案,內政部原有意將兩案併為一案,但遭許多學者反對;學者主張,復育與規劃的目的不同,應以《國土復育條例》為優先。

9日在立院舉辦公聽會後,內政部長江宜樺承諾可能切為兩案,不過他對《國土復育條例》並無太多著墨,反而將重心放在《國土計劃法》,以「環境不能再等了」的理由,希望盡快通過。

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國土復育條例》和《國土計劃法》?當然要。

精采內文

 
 
  氣候談判陷入膠著 台灣團體參與哥本哈根氣候遊行

本報2009年12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正當哥本哈根會議因富國要求較先進開發國家採取減量承諾而陷入膠著時;12日數萬名示威者在哥本哈根街頭要求各國政府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以應對暖化問題。當日晚間丹麥警方逮捕了近千名示威者。

當日在全球包括澳洲、印尼、菲律賓和香港都有遊行活動,呼籲各國採取行動保護地球,爭取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進展。哥本哈根的遊行隊伍來自包括台灣青年代表及環保團體在內的全球環保人士。晚間遊行隊伍在氣候會議舉行的貝拉中心外手持燭光與火把表達信念後結束。

由於部分示威人士臉戴面具或投擲小石塊,警方為了防範未然,拘捕了968人。主辦團體估計有10萬人參加遊行,但警方稱遊行人數有4萬人

在談判會場上,歐盟、日本、澳洲與美國皆批評協議草案,要求重要開發中國家不論是否有財務支持,皆應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印度環境部長表示,印度這個世界第五大排放國,不會提出比減緩排放密集度更宏大的減量承諾。中國雖也做出自願性減量承諾,但不願意承受國際公約強制限制。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發言人梅爾表示,富國正試圖重新討論兩年前在印尼巴厘島達成的協議,呼籲發展中國家在獲得資金援助的情況下限制排放。他表示,富國試圖改變已經同意的目標,但不管富國提出要求的聲浪多麼強大,開發中國家是不會同意的。

談判進入第二周期間,各國政府將針對飽受關注的協商草案進行角力,以期在周五(18日)聯合國氣候會議閉幕前取得共識。但是,不少與會代表抱怨,目前所的進展微乎其微。美國談判代表珀欣(Jonathan Pershing)說,該文本草案沒有解決新興經濟體的碳排放問題。他認為,按照目前的方向,這個文本草案根本不可行。他的看法得到了歐盟、日本和挪威的支持。

【參考資料】美聯社報導路透社報導

Top

 
 
  我們的島:平溪之水天上來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實習採訪:張佩雅

台北縣平溪鄉,有人說平溪之水天上來,貼切地形容它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這些豐澤的水氣,同時提供了基隆河充沛的水源。散布在鄉間的野溪,水質清澈,更是不少溪澗型鳥類覓食的好去處。

然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讓水利單位相中平溪鄉,評估這裡是否有興建水庫的可行性。僻靜的山野間、鳥聲陣陣,只要靜靜等待,不多久的時間,就能看見身型豔麗的台灣藍鵲成群報到。

被自然綠意吸引而來的,不止是台灣藍鵲,退休後的吳金池,選擇回到家鄉安身立命。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拿起相機紀錄台灣藍鵲。對他來說,台灣藍鵲,就像是老朋友一樣。

但是這兩年,吳金池在拍攝台灣藍鵲時,多了幾分擔心。因為家鄉要蓋水庫的傳聞,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心頭盤繞。

按照水利署初步規劃,預計花費一百七十多億元,在基隆河的主要支流竿蓁林溪設置壩高99公尺,蓄水容量5176萬立方公尺,淹沒範圍188公頃的水庫,如果與八堵抽水站的擴建聯合運用,每天可供水30.7萬噸,紓解未來基隆和台北地區可能會增加的用水需求。

不過,水庫興建後,將會淹沒東勢村56戶,兩百多人將被迫遷離家園,當地居民組成自救會,表示反對。佔地七公頃的東勢村,是平溪鄉最大的村子,煤礦產業沒落後,人口也隨之外流,大多剩下老人居住,以務農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裡的環境清幽、雅靜,其中昭和十年所建的糯米橋,更是別有風味,是許多遊客的秘密花園。

除了擔心家園被滅,更讓當地居民擔心的是,錯綜複雜的礦坑通道難以摸透,加上天災的考驗,脆弱的地質環境,是否還能承受水庫興建?今年七十八歲的老礦工高天福,帶我們來到長滿青苔的礦坑前,訴說當年的歲月。他表示,當初許多私人礦坑,彼此之間不小心挖通卻沒有上報,因此礦務局所掌握到的礦坑通道未必準確。而東勢村長也認為,東勢村地質脆弱,加上地質鑽探位置不理想,有可能會影響水庫的評估結果。

其實早在民國七十九年,平溪水庫就已經開始進行調查規劃,沉寂了十幾年,居民以為水庫計畫就此終止,沒想到去年年底,平溪水庫的初步規劃報告出爐,加深居民的憂慮。種種的疑惑與不安,讓當地居民紛紛向外發聲,希望能有更多人,來關注平溪水庫的議題。

住在菁桐老街的楊錦聰,同時也是平溪鄉導覽協會的導覽員,他認為如果一旦興建水庫,平溪鄉的觀光資源將會受到影響。日治時期就在開採煤礦的平溪鄉,沿線的十分、嶺腳、菁桐、平溪等車站,都見證當時礦坑發展的歷史,這些都形成平溪鄉獨特的觀光魅力。

如今,黑金歲月不再,轉變成另一種礦業文化的傳承,以觀光的方式繼續在平溪支線上發揚光大。

在氣候異常、降雨量不穩定的今日,缺水議題將成為常態,而台灣土地面積又是如此有限,開發水庫對環境的傷害是難以忽視的,未來水庫的興建,勢必會走向臨界點,該要如何減少水資源流失,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全台灣的自來水管漏水率高達22%,等於將近四分之一的自來水,就這樣莫名奇妙的流失了,政府雖然有計畫編列預算汰換管線,但緩不應急,如果徹底全面汰換自來水管,或許就能省下許多水庫的興建。

打開水龍頭,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使用這得來不易的水,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水都是從哪裡來的?背後我們又付出了哪些代價呢?

採訪側記

從繁華的台北市區到平溪鄉,大約是三十分鐘的車程,一來到這就有種豁然開朗的自在感,這裡大概是全台灣鮮少沒有便利商店和加油站的地區了,只有滿山的綠意和蜿蜒山路,一路上小小的聚落散布其中,真的像是世外桃源。這邊最常見到的就是台灣藍鵲,成群飛翔的台灣藍鵲,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造訪,都能見到牠們亮藍色的身影,這豐富的生態和滿山的綠意,真像是台北人的後花園,下回去平溪時,不要只是放天燈、看火車,記得靜下心,好好欣賞躲在山野的朋友喔!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學者:台減碳空有目標 沒有政策
2009年12月13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報導

根據氣候會議目前檯面上的減碳草案,在2020年時開發中國家的自願性減碳目標,將必須要比今日的碳排成長減少15%-30%。我國去年在《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內所提出的減碳目標,則大約是依今日的碳排成長減碳25%,與此標準相去不遠。然而,專精能源政策的學者卻批評,台灣雖定下減碳目標,卻沒有提出全面性的減碳政策,若繼續停留在此層次,則對國際社會來說簡直就是欺騙。

根據環保署今年的統計,如果一併計算第二次能源會議所提出的再生能源目標,我國在2020年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3億4千萬公噸;若是依此數據換算減碳 30%,則2020年的目標將會若在2億4千萬公噸(240 Mt)。我國目前的目標,則是要在2016-2020之間,回到2008年的2億5千多萬公噸(257 Mt),兩者差距僅一千多萬公噸,約等同一座煉鋼廠的排碳量,可說我國所喊出的目標,與草案對發開發中國家要求的高標,相去不遠。

依環保署目前的減碳規劃,我國在「淨源節流」選項上,2020年必須要比2008年減下1億1千萬噸(110 Mt),才可能協助台灣達到宣誓的整體減碳目標,但這幾乎是08年排放量的43%。因此,在接下來十餘年,能源效率若不是要如火箭升空般提升,否則就是台灣 的能源組成將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而另一個選項「能源稅及境外碳排放交易」,則也大約要達到6千多萬噸(68 Mt)的減碳目標,才能幫忙作成減碳大局。但原被寄予厚望的能源稅,在新內閣上台後以「審慎規劃」為名,大幅拖緩了能源稅的立法進度,等同自廢十年後可達4千多萬噸的減碳武功。而行政院近日也再度宣誓,關於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的興建期程不變,則等同再為台灣增加近9百多萬噸額外的減碳負擔。

環保署在今年「邁向哥本哈根媒體沙龍」所提供的減碳規劃。

圖:環保署在今年「邁向哥本哈根媒體沙龍」所提供的減碳規劃。

目標與政策產生這麼大的落差,也讓一位參與本次氣候會議、但因名列官方代表團而不願具名的學者直言,對照台灣所提出的減碳目標,目前政府所提出的減碳政策「幾乎是零」。他強調,如果台灣為了加入氣候公約,四處在國際上講著自己的減碳目標,那簡直和欺騙沒兩樣。

他說,目前包括美國、中國都已大力投資潔淨科技,台灣政府卻看起來腳步卻相當遲緩。他憂心忡忡地說,今天台灣經濟全仰賴進口石油,但幾十年後恐怕變成要仰賴進口綠能,到時台灣就變相幫別國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學者強調,政府要作的綠色投資,不要只針對台灣會作的太陽能面板或是LED,而是要去思考目前石油經濟的每一環節,將來被取代後所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機。他說,如果政府的反應過慢,到時候將害慘整個產業界,而這也是民間與企業都必須要警覺的。

台灣的官方代表,已於昨日抵達哥本哈根,並掛上工研院的名牌以NGO的方式,參與觀察氣候會談的討論。馬英九總統也在官方代表抵達前夕,在治國週記上再次宣誓減碳目標,並指政府在去年一整年,已經減少約3百多萬噸的二氧化碳。

然而,3百多萬噸只是2020年減碳需求1億7千萬噸的百分之一,且當經濟復甦時,減下的碳可能又會再度成長。且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依現行碳排成長減量 15%-30%的目標,是包括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所不能接受的,且台灣在未締約國的保護傘下躲得愈久,不論是企業喪失競爭力、或是民眾失去更多綠色就業機會的風險也將更高。

台灣政府若為下一代著想,或許應立刻承擔起歷史責任,儘速根據「共同但可承擔 (NAMAs)」的原則,擬定出短中長期的減碳策略,並願意承受選票壓力與短期經濟陣痛。否則,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終將隨著石油經濟結束而煙銷雲散。

影片說明:馬英九總統在12日的治國週記裏,強調台灣應努力成為一個環境大國,並重申減碳目標

【參考資料】
行政院 8-Dec-09《吳揆:簽署ECFA會致力使產業利益與機會極大化,風險極小化

【延伸閱讀】
從智財障礙到碳稅障礙─向短視內閣進一言》13-Dec-09 中時社論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張楊乾 13-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

2009年12月13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報導

自兩年前峇里島氣候會議結束後,一直處於膠著的新氣候協議談判,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第一個禮拜獲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氣候公約締約國及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兩個談判場域,分別提出了以延續京都議定書為主的草案,也就是僅管制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此草案雖然受到中國、印度在內的開發中國家歡迎,但包括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已公開表示反對這兩份草案文件。

兩份文件是在星期五的會議上所提出,且已經能在氣候公約組織的網站上下載。在氣候公約締約國會議下設工作組所提出的文件裏,重點包括:

  1. 全球溫度不能比工業革命前,升溫1.5-2度。(第3條a款)

  2. 在2050年時,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減碳50%-95%。(第3條b款)

  3. 已開發國家整體在2020年前,必須要比1990年的標準,減碳25%-45%;2050年前,減碳75%-95%。(第3條c款及第11條)

  4. 列名在氣候公約附件一的國家,若已簽署京都議定書,個別必須提出在2012年後的第二承諾期目標;若無簽京都,同樣比照辦理。(第15條)

  5. 開發中國家在2020年時,應該努力減碳,或相較於沒有減碳作為的情況下,在2020年減碳15%-20%。(第20條)

  6. 已開發國家應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新的資金,協助包括綠色技術轉移、減碳金融協助、基礎能力建設等項目。(第28條)

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方面的草案,則是提出了包括所有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必須在2018或2020年,依1990年排放量減碳25%-40%。而除了減碳目標外,包括防止森林砍伐、部門別減碳中關於溫室氣體深入研究等,也都列入了草案之中。

不過,美國氣候談判副代表潘興(Jonathan Pershing),則是嚴辭抨擊這份文件,指它內文對當前幾個碳排放國的規範,並沒有辦法達到這份草案所希望全球升溫不大於兩度的目標。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中國、以及第四大國印度,在這份文件裏都只有減碳的義務,而沒有法定的減碳責任需遵守。

除了美國之外,日本與澳洲也反對這項草案。11日才同意在2012年前,對窮國投入36億美元作氣候援助的歐盟,同樣也反對這份草案。目前各國領袖或更高層的談判代表,已陸續抵達哥本哈根為下周三開始的高層會談作準備,這兩份草案也將成為下一階段攻防的焦點。

參考資料:

中央社 12-Dec-09《談判草案倡延續京都議定書 開發中國家歡迎
AP 12-Dec-09"COP Preside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by Marianne Born
The Age 13-Dec-09"Proposed UN draft attacked, the talking heats up" by Adam Morton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1月8日起大賣場禁白熾燈泡 估年省碳效能1342座大安公園

摘錄自2009年12月13日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

為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經濟部宣布,2010年元月8日起,各大賣場、百貨公司、超商、旅館及醫院等公共場所將全面禁用白熾燈。

經濟部強調,業者將有半年緩衝期汰換相關燈泡及設備。根據統計,國內白熾燈泡如果全部汰換,每年約可省下8億度電量,也就是減少了近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134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附量。

Top

 
 
  軍管60年生態祕境 後慈湖保育課題考驗縣府

本報2009年12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09年「永續─河‧海‧城─國際研討會」於12月10-11日舉辦,桃園縣以「大嵙崁綠色資產廊帶」發展縣內大嵙崁溪(大漢溪)沿溪的綠色觀光,因此於12月10日安排City Tour,帶領國外學者專家參觀桃園縣沿著大嵙崁溪重要景點,其中以「後慈湖」最具神秘色彩。與會者除了讚嘆此地豐富的物種,也不乏應對此地進行物種調查的主張。而開放後的後慈湖自然生態資源如何規範、維護、保持,也將成為縣府一大挑戰。

「後慈湖」發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為「龍過脈埤」是灌溉埤塘。民國39年起,列為軍事管制,至今約60年時間,整個自然生態未遭破壞,完整保留下來。做為戰時指揮所的後慈湖,因已無軍事用途,在2007年的時候由桃園縣政府接管,隨後開放此地。如今,後慈湖原始的風貌、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與歷史價值,不啻為桃園縣既有的觀光產業再添一城。

觀音座蓮遊覽車在「百吉隧道口」下車,讓此行一行人下車,開始全長3.85公里的步行。不少團客也在此時進入,頗為熱鬧。百吉隧道(總督府隧道)全長450公尺,現已成台灣特有種葉鼻蝠棲息之地,為了不打擾這群「原住民」,隧道不開放,只能在隧道口觀望。或於4號辦公室觀賞即時記錄片。

沿路林木茂密,高聳的林間不時可見附生的山蔬,解說員笑著說這是有機蔬菜。樹上可見原生種蘭花,林中夾雜著珍貴的[木紗]羅以及筆筒樹,這兩樣物種已被華盛頓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列為保育樹種,卻在此處可尋。解說員特別提到台灣自然物產珍貴,莫過於同時存在這兩種樹種,而後慈湖為其中之一處。

樹上台灣藍鵲的巢桃園三寶中,樟腦樹極富經濟效益,樹林裡就有很多樟腦樹,有些甚至保留近30年,此乃因樹幹不夠筆直而被保留下來。在這裡可見台灣原生特有種,如觀音座蓮、野牡丹、九芎、蘆竹、相思樹、槭樹及山茶花等,還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先驅植物山黃麻。步行過程不時聽聞五色鳥的叫聲;高大的樹上還可找到國鳥台灣藍鵲的巢。還有許多豐富的物種未及介紹,不輸給福山植物園或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原生植物,還有因蔣中正喜愛而種植的七里香、梅花、桂花與椰子樹。

從百吉隧道一路走到以前遊客熟知的慈湖陵寢「前慈湖」,配合自然生態解說,全程約需3個小時。為了要保護避免破壞園內的自然生態資源,參觀者需事先申請才能入園。據縣府人員表示,目前申請都須一個月前提出,每天參觀人數雖由早期的400人增加到600人,仍然跟不上申請的速度,最近已調整為700人。基於觀光考量,而增加參觀人數,會不會沒有上限呢?後慈湖的生物承載量究竟底限在哪裡,恐怕不能以觀光需求來訂定。未來是否將後慈湖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成為生態旅遊的示範,或無止境的開放參觀人數,恐怕是桃園縣政府要費心思量的。

Top

 
 
  永續河海城 生態保護優先

本報2009年12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自88年起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至今屆滿十年。12月11日(星期五)一場由桃園縣、金門縣以及台東縣共同舉辦的「永續─河‧海‧城─國際研討會」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中以三縣市所提的計畫為案例,邀請國際知名的生態與景觀設計專家講評。會中多位政府代表、學者專家都提及正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議題,嚴苛的氣候條件將打擊城鄉風貌,在計畫當中應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戰略。有別於三縣市代表信心滿滿的發表計劃,參與民眾則對資訊平台、與在地居民的溝通、配套措施,如綠色運具之實施存疑。

桃園縣:發展永續城市 看見河岸生態系統的價值

「永續發展」是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最重要的精神。營建署長葉世文致詞表示永續發展3個指標,應因時制地調整,而台灣恐怕要將「環境保護」或「社會公義」優先於「經濟發展」。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教授羅斯曼(Jürgen Rosemann)在談到「河域資產保存與發展的新思維」時提到都市的發展進程,已來到「永續城市」的階段;對照如北京紫禁城這種百年存續的古都,150年前興起的現代都會所謂的「石油城市」(Fossil /Energy Use City),密集地使用能源,然而,當石油耗竭之後怎麼辦,這些依賴能源的城市該怎麼辦?而都會區人口快速增加,約有15億人口,這群佔地球40%的人口卻使用80%的資源。

環境永續逐漸為人們所渴求。而生態城市的概念是指廢棄物由線性使用成為循環式,以及改變對水的態度。因此,當規劃沿岸景觀時,不能只考量景觀因素,而須看到整體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價值,並且要認同河流生態體系,才能永續經營。

羅斯曼認為桃園縣的計畫過於複雜,要介入水資源管理與淨化,目標不容易。大漢溪從水源地到海經過台北、桃園、宜蘭三縣,牽涉到跨地方政府、跨部會(水質與林木)、跨專業等複雜的系統。而永續經營並非只能一個角度、一個原則,在打造社區時,要以社會、經濟穩定為目標,多與居民溝通,以使用者角度來看,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此外,觀光也帶動地方形象,因此要考慮吸引什麼樣的觀光客來到社區,還要規劃觀光活動以免失去焦點。

桃園縣景觀總顧問張興傑認為政府一邊談節能減碳一邊又要觀光發展,是一個既基本又弔詭的現象。台灣大學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教授認為制度需要調整,如此在大漢溪流域治理才不會有問題。

台東縣:做好生態調查 保存海岸原始景觀

易道公司亞洲區生態規劃總監Mr. Stephane Asselin以「太平洋海岸步道發展計畫」為題回應台東縣。他提到海洋蘊藏豐富的產值,聯合國核定的文化遺產大多數都在海岸,有些國家因為對海岸認知不足導致慘重代價。台灣沿海具有好幾十億的產值;而在發展海岸景觀時,應強調歷史與文化。他認為需再加強生態和環保資源,妥善處理好水資源、環境影響評估,豐富海岸線的生物多樣性。另外,他也提到須有「願景」,即思考二十年後人們會怎麼想、帶來什麼改變。

對於台東縣海岸步道的計畫,易道公司亞洲區城市設計總監李立人建議進行東海海岸生態資源調查,並藉此帶動聚落發展。至於原始自然的海岸是否要破壞它,規畫上應考慮進去。此外,步道與步道之間的連結是否必要,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郭瓊瑩教授提到三仙台以人工橋墩將三個島連結起來是否必要,確實值得思考。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林雋怡先生認為海岸景觀應顧及生態、文化兩個面向,台灣應強調自然資源之呈現,有別於迪士尼樂園的人工作做,因此,不要大動作人為介入自然景觀。至於要推動國際化旅遊,則須考慮提升旅遊服務規格。台東須克服交通上的劣勢,發展深度、精緻旅遊。國際團客或背包客一下飛機或火車能到達當地;解說能e化。

金門縣:分散集水技術 middle管理從此實踐

日本鯨設計集團主持人岡村晶義以「雨的建築術」專講,介紹雨水的功能,以及將收集雨水的技術與建築結合在一起。金門雨量一年不到1000毫米,又因澳熱容易蒸發。透過建築設計收集雨水,如「雙層屋頂」的設計,可改善水量不足的問題。而且這種分散(各家戶建築)儲水的方式,將成本降低。至於管理的問題,他說,現在已到了「middle」管理的年代,意味(民眾)自己製作自己管理。應鼓勵民眾多使用這項技術。

岡村晶義此次特別到金門參訪,金門豐富的人文資產,就是重要的景觀。他說,文化加上歷史等於景觀。他提到景觀處於不斷改變的歷程,從歷史來看,不可能停止。因此,金門保留聚落傳統屋舍的努力,不要放在把景觀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傳統屋舍要先進行調查,決定哪些具有保存價值。有些內部可以改變,例如將洋樓改成民宿;但居住在裡面的人,是不是很忍耐?為參觀的人忍耐是不合適的,因此必須衡量這些因素。

金門縣副縣長楊忠全表示,廈門在對岸,經常燈火通明,金門與之全然迥異。透過小型風力發電、發展太陽能,經營自己的特色,成為永續的自然生態之島。

考慮在地居民的需要 配套要務實

座談會中有大溪民眾提及大溪老街週休二日塞車、週間沉寂,在積極發展觀光時,在地居民的生活是否被忽略了。她認為大溪不應只剩下老街和慈湖,還需要包含地方居民的聲音。另外,大溪即將發展的花卉園區,將沿岸種植花卉,使用的農藥和肥料是否污染大漢溪?對此,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李永展回應,將結合樸門永續設計,以環境保護為指標。成大研究生則提到綠色運具雖然用意良好,但以台灣鄉鎮公車使用的情況不讓人樂觀;此外,在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以及資訊平台為何?營建署推低碳社區,和城鄉風貌計畫很多相同,建議能結合。台大園藝系教授蔡厚男回應說綠色運具是社會層面問題,中央雖補助錢,但受研考制度掣肘,較難發揮實際功能。

提到政府公權力的角色,羅斯曼提出一個例子。台灣的陽明山有如一顆美麗的珍珠,聞名遐邇。他到當地參觀時,眼見沿路有很多色彩繽紛的塑膠管,一問得知為溫泉水管,由業者自己控管。他好奇,政府的角色在哪裡?在德國或瑞士的溫泉區是不會有這種現象的。他認為政府在這些事情上應發揮公權力,說服溫泉業者,商機往往在更好的規劃上。

在城鄉風貌永續經營的同時,中原大學景觀系主任喻肇青提出兩點呼籲,中央政府未認真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將使台灣的環境問題更趨嚴重;政府對農地太不注重,應恢復生命力、生產力與農村景觀。

Top

 
  論壇:被囚禁的部落

作者:胡慕情(立報記者)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邁入第126天,災後重建卻依然亂無章法,部落尤其反對政府以《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強迫遷村。雖部落多次陳情、抗議,要求政府提供中繼屋,至於山上土地降載部分,則希望政府以地易地,但都遭行政院以「沒錢沒地」反駁。

的確,莫拉克風災重創國土,復育與降限土地將成為必要之惡,但復育與降限所涉及的卻是長久以來一直未能通過的《國土計劃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兩部法案;何況災後重建牽涉的問題不只環境,更包括利用環境的人民,這樣的長久大計,絕非《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就能擺平。

《國土計劃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為政府力推法案,內政部原有意將兩案併為一案,但遭許多學者反對;學者主張,復育與規劃的目的不同,應以《國土復育條例》為優先。

9日在立院舉辦公聽會後,內政部長江宜樺承諾可能切為兩案,不過他對《國土復育條例》並無太多著墨,反而將重心放在《國土計劃法》,以「環境不能再等了」的理由,希望盡快通過。

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國土復育條例》和《國土計劃法》?當然要。但目前《國土計劃法》和《國土復育條例》草案有辦法解決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除了這一篇談到的開小門問題外,更大的問題是,政府正藉由莫拉克災後社會對國土計劃的需求的這股力量,先是以一套亂七八糟的《區域重建綱要計畫》逼迫部分原住民離開部落,《國土復育條例》通過後則可能有第二波遷徙(1500公尺以上不得利用)。然後呢?現在的《國土計劃法》部分草案內容則可以為所欲為。

為什麼這麼說?

《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提出、通過前,不論災民、民間團體與學者都疾呼中繼的重要性,那是因為災後復育勢必牽涉土地劃分問題,也就是目前內政部力推的《國土復育條例》內容;一旦強勢徵收或降限,就涉及補償,這之間的要與不要並非政府說了算,災民需要思考、需要有溝通的機會,訴求「空間換取時間」自然不過;不過行政院還是急著做,並宣稱這樣的做法可以一次到位─不管生活重建(企業的有機農業)、安居(慈善機構的房屋)、環境保育(推動法案)一定都能做到好。

但讓我們先確認一件事:目前政府其實未能完全掌握國土狀況。這也是《國土計劃法》無法立刻通過的最大原因之一。在「未能掌握國土狀況」前,《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卻先通過,然後由專家學者在短時間內進行現勘,劃出所謂不安全的區域。這些不安全的區域幾乎都是這次被重創的部落,等級則幾乎是第一級,也就是完全限制利用發展區。被這樣劃定其實也非不可理解,畢竟那些崩塌地廣得嚇人,但有問題的是,這些區域將被「永久」劃為不安全區,可是,為什麼?又,這樣合理嗎?

這個問題我們暫緩解答。先把時間拉回9日公聽會時,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新中橫為什麼要繼續修建?」八八風災後,橋塌路斷,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洪如江多次疾呼政府重視:「上山開路最危險!只要山上開路,會比自然坍方多上一百倍!」

於是《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中,便挾此大義令族人─都是你們住山上、都是你們超限利用,災後發生一定要保育,我們給你們永久屋,快點下來住。什麼?不住是不是?沒關係,政府不會強迫你,但是我們不會修路,因為太危險啦!你們好好考慮!

可是政府為何依舊在自己鑑定的危險山區拓建道路(阿里山台十八線)。這是一條不用鑑定就被判為危險的路,為什麼要繼續蓋?再細看《區域重建計畫》一次吧,不只阿里山台十八線,還有通往茂林森林遊樂區的路,還有寶來溫泉區等等,這些路是為了誰?

賀陳旦說:很明顯是為了觀光。讓我們拿《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來佐證─

協助民間觀光事業取得重建融資:協助爭取短期低利營運週轉;協調銀行公會對既有貸款業者展延本金及利息
-推動觀光景點公共設施復建:公部門公共設施復建;觀光地區聯外道路修復
-發展生態觀光旅遊
-推動原有景點特色重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觀光特色重建;茂林國家風景區觀光特色重建

我們要問:為什麼觀光事業和災民享有不同的權利?

可以明白,《區域重建綱要計畫》有其必要性,它可針對特定事件做出具體規範,不須等待遙遙無期不知何時通過的《國土復育條例》做為準則;原則上來說,《區域重建綱要計畫》或可視為《國土復育條例》通過前的災後第一帖止血劑。

不論學者、居民,其實都盼望安全為第一守則,畢竟「人類若自己不降載,『自然』會讓你降載(洪如江語)」。但問題是,《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中規定,若居民選擇永久屋,就可能「永遠失去祖靈的土地」,意即這一做選擇,就沒有回頭路。

相對來說,9日公聽會中與會學者都傾向認同《國土復育條例》是一部「特別法」,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便指出:「《國土復育條例》草案有其極為限縮專注之標的,當被破壞的國土或環境被恢復或維持到法定生態或環境標準後,就不再適用。」

目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其實是較粗糙的規範,也就是1500公尺以上山區全面禁止利用;但胡念祖認為,《國土復育條例》的適用範圍可以再限縮,也就是將範圍限縮到因天災、人禍造成不當破壞的「特定區域」。胡念祖所持理由有二,一是可以避免行政單位咨意擴張,二是能精準地將資源投入到要立刻復育的地區。

胡念祖的第一個理由,私揣測與另一個亂七八糟的《國土計劃法》相關;但重點是,復育範圍若限縮,其實就是《區域重建綱要計畫》的劃設範圍,但不同於《區域重建綱要計畫》的是,當環境恢復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不再適用。

為什麼這是重點?因為《區域重建綱要計畫》要求族人離開後,所謂復育是交給林務局去管的,但依林務局遲遲不肯改變的造林政策來看,復育根本做不到;而這種強迫性的做法同時也拒絕了族人成為共管森林或森林守護者的提議。

換個角度想,若今天依循的是《國土復育條例》並接納族人的提議、輔以中繼措施,在這階段族人雖勢必離開山林,但他們將有暫棲之處,部分族人可透過森林守護神的方式謀生,而國土復育期間,則可更詳細地調查國土,訂定細膩版的《國土計劃法》,同時可給予更多民間參與的空間。

但政府並沒有這樣的思考。吳敦義只管說:沒地沒錢啦。但真的沒地沒錢嗎?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詹順貴指出,目前台灣已核准及少部分正審議中的都市計畫,預計引進人口數已高達5千萬人,「除大台北地區外,閒置土地與空屋情形普遍嚴重!」

這個狀況,正是過去區域計畫沒有堅守底線的後果(不用說太多,中科一二三四期就是例子,以工業開發為名奪得大塊土地,真正目的是要都市重劃炒地皮),這5千萬人口要從哪邊生出來還真讓人匪夷所思,不過,詹順貴提出一個可以思考的點:這些閒置空間絕對足夠容納目前《區域綱要重建計畫》中被劃為不可開發區的居民。

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政府劃了一條清楚強硬的界線,只提供永久屋的思考,其餘無他。我們不能有其他選擇嗎?政府不讓部落有所選擇,卻給了財團企業很寬裕的空間。不論是現行的《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內容,或是未來將通過的《國土計劃法》都一樣。

這叫部落如何不生氣?尤其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在12月5日及6日,帶國際媒體前往莫拉克颱風災區進行訪視,其中之一行程卻是帶她們去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聽取慈濟基金會及鴻海集團興建永久屋及有機農場的規劃簡報,並「希望透過他們的筆,將台灣莫拉克風災之經驗提供給國際參考」...真的、未免,太過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