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2.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台灣立報
破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苦勞網  

推薦瀏覽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綠色文化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南非護水網SAWAC  
看守台灣協會  
環教資訊網
Earth Day Network
洪雅書房  
 
  哥本哈根打出擦邊球 台灣如何找尋出路

全球是否能守得住攝氏2度、350ppm的底限?
【相關連結】

特稿:哥本哈根的許諾與失落

哥本哈根協議 爭議中產出

Show your numbers 談判桌上亮底牌

什麼是哥本哈根會議的關鍵議題?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COP15)窮富兩陣營原本僵持不下險些破局,經過延會一天的斡旋,19日終以附註的方式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打出了一記擦邊球。親身與會的清華大學社研所教授王俊秀指出,「國家利益遠大於地球利益」,是這次會議反應的現實。

該協議中明訂各國需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升溫控制於攝氏2度內;並且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金融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只是這項並無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讓委內瑞拉代表痛批,這是針對聯合國的政變;而歐盟主席也認為不具約束力的協議令人失望。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動嘴抗暖化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

根據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有18%的溫室氣體來自畜牧業,而也有人把二氧化碳和畜牧業的副產品都算進去的話,就佔了51%。不過,溫室氣體不光是大家熟悉的二氧化碳而已。

這次美國環保署搶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宣佈未來將把六大氣體,像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納入規範,其中的甲烷和氧化亞氮就來自畜牧業,甲烷是反芻動物,在腸道消化時,必須藉由微生物或細菌發酵,再藉由食道呼出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另外,動物的糞便如果經過厭氧處理,會產生甲烷,如果是自然曝曬,因為糞便含有氮,就會產生氧化亞氮,這些都是比二氧化碳對暖化還要強的溫室氣體,但卻很少被關注。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總統馬英九19日召開節水抗旱會議時指出,台灣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應該提升到國家安全的程度,來謹慎因應。冬至前後是烏魚盛產期,但中部地區這幾年烏魚捕獲量大減,大甲松柏漁港漁民痛批中國漁民使用流刺網大肆捕撈,連底棲魚類也不放過,致這幾年洄游到台灣的烏魚大量減少。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結束,主席強渡關山,讓大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且被小國斥為遭到出賣的「哥本哈根協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通過一個協定總比什麼都沒通過要強。另外,伊拉克政府和聯合國糧食署在17日就此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希望改革公共分配系統,以改善糧食供應現況。

美國科學家在20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各大洋已因污染變得更為嘈雜,這可能對鯨魚、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潛在的不良影響。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童話國度‧綠色生活

採訪、撰稿:林靜梅;攝影、剪輯:劉漢麟

一提到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少女,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陌生,這是童話大師安徒生筆下的故事主角,而安徒生的故鄉,就在丹麥。這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就選在這個童話國度的首都、哥本哈根來舉行。

哥本哈根雀屏中選,並不單單因為她是一個保有傳統的、又美麗的古典城市,而是她所擁有的生活方式與型態,是非常具有環保生態概念,而且又是全世界少見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下降的先進國家。

在哥本哈根市區,可以看到腳踏車比汽車多。有三四成的居民主要的通勤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因為這個城市建構了完整的自行車道,大約有三百公里長;另外,腳踏車可以輕易上大眾交通系統,解決了長途移動的問題,這裡更有全世界最成功的城市單車系統,提供遊客免費使用單車遊覽哥本哈根,丹麥政府投資了數百億元、建構一個對單身友善的環境,於是,民眾願意選擇這種最綠色的交通工具。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平安在哪裡?─高科技產業受難者祈福音樂會

發起團體: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

從竹科以來,科技園區與綠色矽島似乎等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發達之路。然而在經濟產值的背後,台灣已經付出嚴重的環境污染代價,更有許多勞工日夜暴露在科技業高毒害風險的勞動環境裡。高科技廠商的獲利,是以惡化的環境與罹癌的身體作為發展的血淚代價。

可是,我們的政府仍然沒有從血淚中學得教訓:二林中科四期在問題重重的環評與區委會裡強行過關,12/26上午十點即將霸王硬動工。我們在動土前一天舉辦高科技產業受難者祈福音樂會,邀請第一代高科技業受害者RCA女工,竹科宵裡溪新埔愛鄉協進會、中科后里自救會、二林反中科自救會,在將被二林中科迫遷的相思寮聚落,分享受難與抗爭的經驗。面對政商壟斷的開發惡勢力,讓我們用音樂與歌聲彼此鼓勵與祈福!抗爭的漫漫長路,我們要一起走下去!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