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台灣立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頭一遭:小抹香鯨救援成功


照片提供:林務局

【相關連結】
健康野放=救援成功?談鯨豚救傷保育之道

搶救鯨豚 成大設研究中心

保護鯨豚 巴西提倡劃設保護區
加拿大頭一遭 政府保護虎鯨不力遭公民訴訟
今年1月9日於高雄縣永安鄉擱淺的小抹香鯨,經林務局委請台江鯨豚救援中心救治,在志工與獸醫專家群不眠不休近2個月照護下恢復健康,昨(7)日於台南安平港野放。這是台灣首次小抹香鯨救援成功的紀錄,在鯨豚保育史極具意義。

這是台灣繼2000年瑞氏海豚「阿通伯」野放成功後,第2隻康復野放之鯨豚。為瞭解小抹香鯨返回大海後之行為模式及游逕路線,林務局與成功大學合作安置衛星發報器,成為全亞洲第1隻安裝衛星發報器的小抹香鯨。研究團隊未來半年將藉此監測及收集小抹香鯨的遷徒資料,進行小抹香鯨生態習性的研究,可對日後台灣鯨豚保育工作提供更完整的資訊。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 :峰迴圳轉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 陳添寶

80年前,這裡還是沒有水源灌溉的看天田,日據時期開始,水源引入這片廣大的河階地,這裡成為改良培育蔗苗的根據地,從此奠定了台灣半世紀蔗糖產業的根基。如今這裡不但是台灣最重要的香菇產地,也盛產枇杷、柑橘等水果,最具盛名的是每年11月綻放的花海,為這片河階地鋪上色彩繽紛的地毯。所有的新社人都知道,這裡甜美的果實、鮮艷的花卉,並不是偶然,一切的一切都依靠著一條既堅實又脆弱的生命線-白冷圳。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高雄縣甲仙發生108年來罕見的大地震,原因何在?中央氣象局和國內地震學者看法各異。 因震央位於潮洲斷層東方8公里處,氣象局初步研判和潮洲斷層沒有直接相關,實際引發地震可能是一條從未被經濟部地調所探勘過的「盲斷層」。雲嘉南各縣市4日都傳震災,鄰近震央的台南縣最嚴重,山上鄉宏遠紡織爆炸烈焰沖天、虎頭埤水庫壩堤兩處裂縫。

台東縣獵人學校協會發起「為土地唱歌」活動,從金峰鄉嘉蘭村災區出發,串連受災部落,最終目標是屏東縣三地門隘寮溪。主辦人說:「這次我們想為土地唱歌,是儀式也是治療,如果我們是土地的主人,我們是不是該覺醒、思考,想想能為土地做什麼?」

停駛1年4個多月的貓空纜車,4日邀專家學者進行最後履勘作業,但履勘才開始北市就發生有感地震。北市議員李慶鋒說,日前向市府索取總體檢報告跟初勘會議結論卻都遭拒絕。簡余晏也批評說,履勘過程不允許記者和議員隨行,顯然有黑箱作業之嫌。

北極海永凍層釋出大量甲烷,恐加劇全球暖化!最新科學研究顯示,北極海水域不穩定的永凍層釋出甲烷到大氣中的速度,比科學家過去認為得還要快。研究報告指出:「這項發現揭開甲烷氣體重大卻遭忽視的來源,這些氣體是由海底的永凍層釋出,不是陸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2℃》爭議點七大辯證

作者:低碳生活部落格編輯部

當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上映時,所遭受的批評多半來自暖化懷疑論者;但最近由台灣媒體人陳文茜所籌拍《±2℃》暖化記錄片在首映後,最先站出來批評的,九成卻是環保團體或長期關注此議題的專家。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是《±2℃》的贊助者之一,基金會所屬的低碳生活部落格,也已持續三年追蹤暖化相關議題,因此我們竭誠希望這部片的上映,能傳達正確的暖化資訊,而不是因幾個錯誤被指出,反讓民眾全盤否定暖化的趨勢。暖化不是宗教,應該是可以經過科學辯證的,部落格這裏先對目前幾個爭議點提出看法,也歡迎各界先進持續就該片的科學證據作補充論證,讓正確的訊息能傳遞下去。 精采內文

 
     
   
  .
 
台灣頭一遭:小抹香鯨救援成功 台南外海野放

本報2010年3月8日台北訊
 

到達預定野放點,作放流前準備(林務局提供)今年1月9日於高雄縣永安鄉擱淺的小抹香鯨,經林務局委請台江鯨豚救援中心救治,在志工與獸醫專家群不眠不休近2個月照護下恢復健康,昨(7)日於台南安平港野放。這是台灣首次小抹香鯨救援成功的紀錄,在鯨豚保育史極具意義。

林務局指出,這隻幼鯨剛斷奶,研判當時疑遭鯊魚攻擊咬傷而迷途擱淺,被救起時身體十分虛弱,除體表有多處傷痕外,胃內並有寄生蟲與白血球過高的問題。單依幼鯨外觀,不易辨別其物種,後經DNA鑑定確認為雌性「小抹香鯨」(學名:Kogia breviceps),屬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取名為「妹妹」。

小抹香鯨(手繪圖 林務局提供)「妹妹」是台灣繼2000年瑞氏海豚「阿通伯」野放成功後,第2隻康復野放之鯨豚。為瞭解小抹香鯨返回大海後之行為模式及游逕路線,林務局與成功大學合作於「妹妹」身上安置衛星發報器,成為全亞洲第1隻安裝衛星發報器的小抹香鯨。研究團隊未來半年將藉此監測及收集小抹香鯨的遷徒資料,進行小抹香鯨生態習性的研究,可對日後台灣鯨豚保育工作提供更完整的資訊。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指出,小抹香鯨天性易緊張,台灣過去尚未有成功救援的案例。在這次長達2個月的時間內,台江鯨豚救援中心王建平教授所帶領的志工團隊,動員700人次不分晝夜的投入,一開始「妹妹」完全無法自行游泳、進食,須要志工們下水全時陪伴扶助、插管餵食、打點滴補充營養。3星期後,雖然身體創傷已康復,卻發現「妹妹」養成了依賴心理,僅接受照養志工的餵養,不肯自行水中捕食。為避免她喪失野性而無法重返大海,於是展開第二階段的野放覓食訓練,最後終於成功,並於昨日由台南四草台江鯨豚救援中心載往外海黑水溝附近野放。

救援志工搬運小抹香鯨至救援池(林務局提供)

出發航向外海之路途中,楊瑋誠獸醫替小抹香鯨妹妹 於背鰭上 裝設衛星發報器(林務局提供)

下午12時22分於高雄海域野放成功(林務局提供)

據林務局長顏仁德介紹,農委會2006年11月設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負責全國的鯨豚擱淺通報與救援任務,創亞洲之先例。統計台灣自1994年以來共處理擱淺鯨豚約500隻,近年來更建立鯨豚DNA鑑定資料庫,為國際間所稱讚。

林務局表示,台灣地區曾出現的鯨豚約30種,林務局已建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民眾如發現擱淺或受傷之鯨豚,請利用鯨豚救援24小時專線0928-539977(我想救救鯨鯨)通報救援。

Top

  我們的島 :峰迴圳轉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 陳添寶

80 年前,這裡還是沒有水源灌溉的看天田,日據時期開始,水源引入這片廣大的河階地,這裡成為改良培育蔗苗的根據地,從此奠定了台灣半世紀蔗糖產業的根基。如今這裡不但是台灣最重要的香菇產地,也盛產枇杷、柑橘等水果,最具盛名的是每年11月綻放的花海,為這片河階地鋪上色彩繽紛的地毯。所有的新社人都知道,這裡甜美的果實、鮮艷的花卉,並不是偶然,一切的一切都依靠著一條既堅實又脆弱的生命線-白冷圳。

每年11月,大片的波斯菊,在大甲溪左岸新社台地上綻放。這片花海的所在地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生長的並不是花,而是蔗苗。

廣達1200公頃、由13層河階組成的新社台地,是台灣少見的河階地形,由於地勢隔絕,非常適合培育種苗。1913年日本人在新社成立蔗苗養成所之後,為了取得灌溉水源,在大甲溪上游的白冷開鑿引水道,一路開山洞、架水橋,興建了這條長達16.6公里的白冷圳。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水能逆勢向上、翻越深谷。

白冷圳的興建,奠定了台灣蔗糖產業的根基。蔗苗養成所在光復之後,轉型成為種苗改良繁殖場,培育並改良各種蔬果,供應全台的農民,更進一步帶動新社農業的發展。如今新社的山坡上,到處可見柑橘、枇杷與葡萄等果樹。地勢低的河階地上,是香水百合、文心蘭綻放的花園,地勢較高的河階上,則是香菇生產的重鎮。

台灣的香菇,7成以上都來自新社,而溼度的控制是香菇生長最重要的關鍵。香菇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為了維持香菇寮的濕潤,菇寮每天必須噴水3到4次。廖國龍一家3代都依靠香菇維持生計。

1999 年白冷圳渠道因為九二一地震受損,這是白冷圳完工近70年來,第一次長達三個月無法送水。這次的斷水,新社地區不但農作物無水可用,連民生用水也必須靠送水車接濟。地震後居民深刻體會到與白冷圳的緊密依存,組成白冷圳社造促進會,向政府爭取重建白冷圳,決心以社區的力量,共同保護新社最重要的水脈。

土石淤積,是白冷圳面臨的另一個威脅。每當颱風豪雨,大甲溪夾帶大量土石沖往下游,為了防止泥沙堵住入口,白冷圳只好暫時性地停水。颱風過後,居民合作清理水圳的泥沙,也意外地在隧道內發現不為人知的生態秘境。

走進日據時期開鑿的白冷圳隧道,腳下是冰涼的溪水,頭頂上是成群的蝙蝠,懸掛在牆上休息。不知從何時開始,水圳也自成一個生態,深幽的隧道成了蝙蝠最安全的棲息地。

因為有白冷圳的灌溉,新社的老農民即使到了7.80歲,仍然可以種柑橘、採香菇,創造經濟產值。老農民無法想像,如果有一天白冷圳的水不再流,將是怎樣的光景。

2006年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計畫在后里動工。園區每日用水量高達15萬公噸,相當於台中市一半的用水量。為了供應科學園區旁大的用水量,大甲溪的水資源必須重新分配。然而目前大甲溪的供水量,根本無法滿足中科三期的用水需求,中科三期的水源,只能「暫時移用農業用水」。

新社的農民擔心,一旦科學園區的供水量不足,白冷圳的灌溉用水被移做工業用途,高經濟價值的百合花、水果、香菇園恐怕要承受休耕的打擊。

3月,桃花與李花在新社台地粉墨登場,因為有白冷圳充裕的水源,可以預期八月將是桃子與水梨豐收的季節。

幾十公里外的后里地區,新穎而壯觀的電子廠房背後,只見荒無的農地與乾涸的水圳。中科三期仍求水若渴地,尋覓任何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未來又是誰的水權會被移用、被犧牲?遠在新社的農民心中埋伏著不安...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謎樣「盲斷層」 可能是禍首
摘錄自2010年3月5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高雄縣甲仙發生108年來罕見的大地震,原因何在?中央氣象局和國內地震學者看法各異。因震央位於潮洲斷層東方8公里處,氣象局初步研判和潮洲斷層沒有直接相關,實際引發地震可能是一條從未被經濟部地調所探勘過的「盲斷層」。 4日上午發生地震後,中大、中研院與中正大學組織了6組人馬、帶著20台儀器奔往高雄縣六龜山區,希望及早確認斷層位置,提供更精確的餘震資訊給救災單位參考。 很多人都在問,當地會不會還有更大地震?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從潮州斷層北邊30到50公里構造初步看來,即使再有地震,強度應不會超過現有規模,只要確保防護措施,不用擔心強震傷害。不過,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陳朝輝認為,未來南部還是有機會發生規模六以上餘震,提醒民眾應做好防震準備,縣市政府須擬定救災計畫。氣象局提醒當地居民,未來二周內隨時有餘震,但規模應不會超過6.4。

Top

 
 
紡織廠爆炸 虎頭埤水庫龜裂

摘錄自2010年3月5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雲嘉南各縣市4日都傳震災,鄰近震央的台南縣最嚴重,山上鄉宏遠紡織爆炸烈焰沖天、虎頭埤水庫壩堤兩處裂縫。 較大災情是地震後五分鐘,台南山上鄉宏遠興業紡織廠千坪廠房傳出大火,由於起火廠房占地千坪且高達6層樓,加上倉庫堆滿布料、燃油等易燃物,火勢一發不可收拾,4小時後火勢才獲控制,所幸僅兩人輕傷,損失上億。 南部地區去年發生八八水災,引發疑慮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雖已停工,但4300公尺的隧道未建造支柱,恐引發坍塌。經濟部水利署解釋,4日已勘查確認隧道無坍塌。嘉南水利會虎頭埤水庫出現裂縫,水利署指出,壩體中央斷面產生上下游中橫向裂縫,寬約3公分、深75公分、長度約15公尺,目前水位 36.2公尺(壩頂標高39公尺,正常水位37公尺,蓄水量69萬公尺),經顧問公司協助特別檢查,初步確定安全無虞。
 

Top

 
 
  「為土地唱歌」 串連受災部落

摘錄自2010年3月6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台東縣獵人學校協會3月5日晚間發起「為土地唱歌」活動,從金峰鄉嘉蘭村災區出發,串連受災部落,最終目標是屏東縣三地門隘寮溪。新聞連絡人高逸淳表示,希望藉著活動,感受去年八八水災時,災民無助的一夜。 高逸淳指出,部落老人常說「土地是向孩子借的,有一天要還」。但這幾年原住民離傳統領域愈來愈遠,甚至不再依戀祖先留下的土地,大地受傷,年輕一輩卻不知能做什麼,只能發自內心為土地唱歌。 他說,「這2天,我們想透過為土地唱歌、不去睡覺的行動,體驗去年8月8日那晚風災,族人無法安眠的感受」。「這次我們想為土地唱歌,是儀式也是治療,如果我們是土地的主人,我們是不是該覺醒、思考,想想能為土地做什麼?」

Top

 
 
  貓纜履勘 地震攪局 議員踢館

摘錄自2010年3月5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停駛1年4個多月的貓空纜車,4日邀專家學者進行最後履勘作業,但履勘才開始北市就發生有感地震,貓纜改採低速行駛5分鐘,確認系統正常後才恢復正常運轉。 3月4日上午8點18分,正在進行履勘運轉的纜車突然一陣搖晃,系統短暫停機,行控中心也偵測到地震,隨即將貓纜改採手動低速駕駛,市府副秘書長譚國光說,貓纜遇地震,標準程序會為先短暫停機,隨即以每秒1公尺的低速運行5分鐘,經檢查系統無虞後即恢復運轉,但6級以上地震將立即疏散乘客。 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李慶鋒上午也前往貓纜動物園站抗議,李慶鋒說,日前向市府索取總體檢報告跟初勘會議結論卻都遭拒絕。簡余晏也批評說,履勘過程不允許記者和議員隨行,顯然有黑箱作業之嫌。 市府發言人趙心屏說,部分履勘地點是管制區,為維護媒體和議員人身安全才不開放,總體檢日前都已經提供給媒體,讓媒體做公開資訊的披露,何隱匿之有?

Top

 
 
  北極海永凍層釋出大量甲烷 恐加劇全球暖化

摘錄自2010年3月5日法新社報導

最新科學研究顯示,北極海水域不穩定的永凍層釋出甲烷到大氣中的速度,比科學家過去認為得還要快。 研究報告指出:「這項發現揭開甲烷氣體重大卻遭忽視的來源,這些氣體是由海底的永凍層釋出,不是陸地。」過去在西伯利亞的研究,關注的是由陸地永凍層釋放出的氣體。科學家長期以來都以為,東西伯利亞北極冰棚下的永凍層可作為封住甲烷的不滲透屏障。甲烷這種溫室氣體,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 不過,阿拉斯加研究團隊觀察到,海底永凍層出現孔洞,正釋出大量甲烷到大氣中。根據這篇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報告,該地區超過80%的深海區與過半面積的淺水區,甲烷值約為正常海水的8倍。科學家警告,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積存在北極冰棚的甲烷釋放出來,都可能引發嚴重暖化。 目前北極海的甲烷濃度平均為1.85ppm,是40萬年來的最高數值。東西伯利亞冰棚上的濃度更高,科學家格外關切,因為海底永凍層「已經出現不穩的跡象」。

Top

 
 
  論壇:《±2℃》爭議點七大辯證

作者:低碳生活部落格編輯部

(2010.03.06更新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網回應等資料)

當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上映時,所遭受的批評多半來自暖化懷疑論者;但最近由台灣媒體人陳文茜所籌拍《±2℃》暖化記錄片在首映後,最先站出來批評的,九成卻是環保團體或長期關注此議題的專家。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是《±2℃》的贊助者之一,基金會所屬的低碳生活部落格,也已持續三年追蹤暖化相關議題,因此我們竭誠希望這部片的上映,能傳達正確的暖化資訊,而不是因幾個錯誤被指出,反讓民眾全盤否定暖化的趨勢。暖化不是宗教,應該是可以經過科學辯證的,部落格這裏先對目前幾個爭議點提出看法,也歡迎各界先進持續就該片的科學證據作補充論證,讓正確的訊息能傳遞下去。

辯證一:片名本身就可能引起誤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認為,多數國家已然同意增溫不應該超過攝氏2度,沒有「負」的問題
(節錄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正負2度 哪裏不對勁》)

低碳部落格補充:
1.根據 Ramanthan & Feng(2008) 的研究,全球目前累積的溫室氣體,已足以讓全球溫度上升攝氏2.4度,因此如何讓溫度停止上升,或是讓溫度到達頂點後回跌至正常值,是目前國際氣候談判在努力的方向。(低碳生活部落主編張楊乾, 2010.03.04, 參考資料: Ramanthan, V. and Feng, Y. 2008. On avoiding dangerous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with the climate system: Formidable challenges ahea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38), 14245-14250

2.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 2010.03.04來信:「±2°C的意義是多重的。一方面它代表一個及格的門檻,是一個最起碼的標準;另一方面代表地球表面溫度未來的方向,是繼續增加呢(正號)?還是會逐漸下降(負號)?當我們願意關心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盡辦法去更深入的探索環境與我們的關係。我們對周圍環境系統了解的愈多,那麼對複雜的環境生態交互關係的認識,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就會有較好及具體的對策。所有點點滴滴的正面效果累積起來,最後就能產生巨大的動能,扭轉不利的趨勢。也就是從正2度C,開始轉向朝著負2度C邁進。」

辯證二:不當的誇耀「學術性」。
該片學者顧問Stephen Schneider是擔任IPCC三個工作小組中第二個小組(WGII, 衝擊、適應與脆弱性)的主要撰寫人, 並非工作小組召集人。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與IPCC這單位共同獲得, 由印度籍主席Rajendra Pachauri代表IPCC領獎。 Schneider教授有其學術地位, 但非該片製作所述的諾貝爾獎得主(第七段5分30秒)。片中數度提及IPCC於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出版報告; 去年IPCC並未出任何報告, 應該指的是IPCC於2007年初的報告。(節錄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正負2度 哪裏不對勁》)

低碳部落格補充:
1.Prof. Schneider 是IPCC第二工作組第十九章『Assessing Key Vulnerabilities and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的 Coordinating Lead Author,翻成主要撰寫人確較為恰當。(低碳生活部落主編張楊乾,2010.03.04, 參考資料: Stephen Schneider 個人網頁)

2.IPCC確為組織獲獎,但Prof. Schenider 在他的網頁上有寫到,他與IPCC四個世代的作者們,共同獲得了諾貝和平獎(原文:received a collective Nobel Peace Prize)(低碳生活部落主編張楊乾,2010.03.04, 參考資料: Stephen Schneider 個人網頁)

3.有關片中提及IPCC在哥本哈根提出三角洲淹沒的報告,來源應是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 參考資料:Syvitski, James P. M., Albert J. Kettner , Irina Overeem , Eric W. H. Hutton , Mark T. Hannon , G. Robert Brakenridge , John Day , Charles V|[ouml]|r|[ouml]|smarty , Yoshiki Saito , Liviu Giosan & Robert J. Nicholls 2009. Sinking delta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Nature Geoscience 2, 681-686 (1 October 2009) | doi:10.1038/ngeo629)

辯證三:錯誤的「真相」。
臺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2009年中人口密度排名在臺灣前面的依序為: 摩納哥, 澳門, 新加坡, 香港, 巴林, 馬爾他, 孟加拉, 馬爾地夫, Channel Islands, 巴貝多, 巴勒斯坦等十一地; 臺灣土地侵蝕率每年2%:依此推論, 五十年不到臺灣就會侵蝕殆盡, (節錄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正負2度 哪裏不對勁》)

低碳部落格補充:
1.「『台灣為世界人口密度的第二名』所根據為環保署,剔除人口總數少於1千萬以下的國家後,台灣排名第二位。學者教授解釋,1千萬以下人口的國家,對生態影響不大,因此,學術界及國家正式統計,均以1千萬以上人口的國家,為比對標準。」(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網 2010.03.05《正負2度C紀錄片工作小組的聲明》)

2.根據主計處2006年公佈的數據,台灣的人口密度在「千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排名第二,每平方公里住629人,片中確未把「千萬人口」加入。(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 2010.03.04 參考資料:中央社 4-Feb-06《台灣人口密度 全球人口千萬以上國家居第二》)

3.「『台灣每年土地侵蝕率為2%』為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先生,2003年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雜誌論文,我們建議環保團體可直接向陳教授請教。土地侵蝕率的重點,不是指台灣土地總面積的增減,而是每年因山崩土石流等,而損失的土地。這2%的數字,就是山中原住民或居民,家園流失悲劇的根源。」(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網 2010.03.05《正負2度C紀錄片工作小組的聲明》)

4.台灣土地受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每年由東向西平均侵蝕80毫米,海平平均上升5至7毫米,據2003的「自然」及「科學雜誌」刊載,台灣因板塊擠壓及土石流沖刷的土砂約3億8000噸,以此數字除以台灣面積 3.6萬平方公里,而全世界每年沖刷的土砂量約為2200億噸,台灣土地侵蝕量占全世界的0.024(節錄自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訪談資料,, 2010.03.03 參考資料:聯合報 3-Mar-10《±2℃數據爭議 劉紹臣:中研院不背書》)

5.根據陳宏宇教授(2004)的研究,台灣土壤平均侵蝕率每年約為5.2mm,近三十年來部份地侵蝕率達60mm,比百萬年來3mm至6mm的侵蝕率高出三至五倍(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 ,2010.03.04 參考資料:陳宏宇 2004 台灣島的侵蝕率 in 台大校友雙月刊)

辯證四:科學上的錯誤。
第五段5分49秒處, 『如果北極冰融, 海平面上升...』, 應該是南極冰融非北極, 北極海的冰消失會影響太陽入射光由反射變吸收 , 海平面高度不會改變 - 違反阿基米得原理。 第三(4分10秒處述說氣候變遷的成因時, 二氧化碳、甲烷與氧化亞氮以相同尺度表示(0-1800ppb); 實際上三個氣體2005年大氣濃度分別為379ppm, 1.77ppm及319ppb, 只有甲烷的表示正確, 其他兩項錯誤。 該片若是教材, 老師該怎麼教?(節錄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正負2度 哪裏不對勁》)

低碳部落格補充:
1.「依據專門研究海平面上升的汪中和教授估計,若北極冰融,位於北極旁的格陵蘭陸地冰川等,也將隨之冰融,海平面將上升 6.6公尺。某教授所謂的「南極冰融」,將使海平面上升至少60公尺,其災難規模為本正負2度C影片的十倍以上。」(引述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網 2010.03.05《正負2度C紀錄片工作小組的聲明》)

2.北極冰融會造成格陵蘭加速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節錄自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訪談資料,2010.03.02 資料來源:聯合報 2-Mar-10《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2℃是拍給一般人看的》)

3.三種氣體資料建議參考IPCC AR4 Sysnthesis Report 第二章的第三張圖(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2010.03.04, 資料來源: IPCC 2007 IPCC AR4 Synthesis Report )

辯證五:重要訴求缺乏根據。
目前全球各國氣候模式尚無法正確估計可能的改變, 該片所述"臺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 降雨增加100%", 實在過於武斷。(節錄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正負2度 哪裏不對勁》)

低碳部落格補充:
1.「經紀錄片小組資訊教授顧問群查證結果,紀錄片主要科學根據錯誤之處,在於將"降雨強度",誤植為"降雨量",也就是紀錄片中,提及全球溫度若上升一度,「降雨量將增加為6%」,應更正為『降雨強度增加6%』。」(引述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網 2010.03.05《正負2度C紀錄片工作小組的聲明》) 

2.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2009年發表的研究,全球氣溫每增加一度,全球前10%的強降雨就增加110%。過去45年,台灣的前10%的強降雨增加約100%。(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最新消息 2010.3.05 資料來源:Shaw Chen Liu, Congbin Fu, chin-Jung Shiu, Jen-Ping Chen, and Futing Wu, 2009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extrem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doi:10.1029/2009GL040218)

3.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等在2009年發表的研究,在升溫兩度(B1情境)的情況下,台灣前10%的強降雨會增280%、升溫四度 (A2情境)則會增加560%。不過,這是指前10%的極端降雨事件,而不是總降雨量。(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整理, 2010.03.04, 資料來源:Shiu, C.-J., S. C. Liu, and J.-P., Chen, 2009. Diurnally asymmetric trends of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precipit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Climate, 22, doi:10.1175/2009JCLI2514.1)

辯證六:石門潰壩太誇張。
1500毫米雨量下在石門水庫,應仍可挺住,至於3000毫米超大極端值,水庫也都有因應措施。(節錄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訪談資料 2010.02.23 來源:台灣醒報 23-Feb-10 《石門潰壩?水利署:極端性模擬

低碳部落格補充: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 2010.03.03 來信:「莫拉克的雨是不會下在石門水庫上游的,台北市101要泡在水中,真正的問題是海水位持續上升+河堤崩潰。以文學幻想來說,莫拉克的雨可以下在北台灣;以大氣科學而言,它所需要的氣象條件,不是因為氣候暖化就會出現的。」

辯證七:2009年所有發生的極端氣候不該全歸究暖化。
「電影中,把 2009 的氣象災難事件當成暖化後的極端事件也不恰當,縱使沒有暖化,也會有颱風,也會有天氣變化上的極端事件出現。暖化有可能會加劇,但無法以現今幾個事件就推斷都是暖化造成的。」(引述自氣象達人彭啟明 2010.03.04 Facebook 留言)

低碳部落格補充:蒐集資料中。

另外關於多篇文章提及,指台灣該正視多年錯誤的產業與能源政策,以及不該把責任推給下一代等,這部份低碳部落格也完全同意。部落格也將持續整理各界提出的不同科學辯證,並嘗試釐清中間的矛盾與交集。

【延伸閱讀】
只見聳動表象 不見內在反思-從陳文茜的正負兩度C談起》Mr.Friday 3-Mar-10 Mr./Ms. Days (MMDays) -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
正負2度C 哪裡不對勁》徐光蓉 2-Mar-10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從正負2度C,談許多它沒告訴你的事》關魚 25-Feb-10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只有現象沒有真相的「正負兩度C」:陳文茜,妳可以發揮更好的影響力!》廖桂賢 25-Feb-10 西雅圖凹凸鏡
恐懼與道德訴求外 還有什麼》蔡蕙如 24-Feb-10 蘋果日報
±2℃-- 「四不一沒有」劇場版?》方儉 23-Feb-10 台灣醒報
±2℃ :政商高層能減更多碳》潘翰聲 23-Feb-10 為地球嗆聲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