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地球日

地球日-earth hour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看守台灣協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台灣環境行動網
 
  國際反水庫日全台串連 為後代水源和家園請命


 

【相關連結】
鐵道古城拒開發 平溪鄉民反水庫

以海水淡化代替大度攔河堰 評估太粗糙

大度攔河堰環評範疇界定:健康風險評估要納入
【大河之水】「吉洋人工湖」10年抗爭夢初醒
不容政府無止境以穩定水源為由,花大錢任意興建水庫、大型攔河堰,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為主的民間20幾個環保團體於植樹節當天,國際反水庫日(3月14日)前夕於立法院門口召開「尊重生命疼惜河流台」記者會。與會人士高喊「反水庫救家園」、「還我自然河川」,並提出台灣水資源可持續且安全的出路、健全流域的水土林海流域守護及居民的永續家園。

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環團代表,分別就政府在各地興建水庫、攔河壩的計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該花大錢破壞環境將台灣的水資源不當利用以至於耗竭。立委田秋堇更提到,台灣政府財務赤字嚴重到衛生署長楊志良都說台灣根本不該辦健保的程度,大小工程計畫4年預算5000億是向子孫舉債。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節水新生活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陳忠峰、張光宗;剪輯:陳忠峰

水,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弔詭的是,很少人覺察它的珍貴性。想想看,我們可以忍受一天不用油、不用電的生活,但是否能忍受一天沒有水?未來氣候變遷下,自然資源將會逐漸耗竭,乾淨的水源也成為引發戰爭的原因,每一次的水龍頭開啟,其實都是消耗,因此在舉手之間,我們都該學會珍惜水資源...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2010年第二屆全球綠人亞太大會「公平分攤(FAIR SHARE)許我們一個綠色未來」,將於4月30日至5月2日在台灣舉辦,在此之前,綠黨舉辦第二次會前會,地點選在鹿港,集合中部當地民眾的意見,結果,「請政府設立專業農漁牧園區,30公里內不得設置高污染工業園區確立農業權、漁業權」、「土地由人民決定,開發任何污染工業園區需法院公證對污染源造成的損壞由開發單位負責」獲得最多與會成員認同。

日前歐盟歐盟核准基改洋芋,法國環境部長嗆聲,表示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用來核准基改作物的證據不完整。中國則是山寨食品氾濫,充斥農村食品市場,這些山寨食品售價極低,有奶製品的售價甚至較礦泉水還低,銷量甚至較正牌貨高。

面對山林災害,成大災害研究中心副主任賴文基指出,八八水災後,高雄縣小林村等山區已剩下岩盤,屏東、台東兩地溪床上游表土全被沖刷,疏濬只是減少災害損失,唯有加快林木復育腳步,否則再降大雨或颱風來襲,八八噩夢將重演。另外,苗栗縣南庄鄉山區種植的高冷蔬菜,鄉農會正輔導農友從「無毒」轉型「有機」,並增闢銷售據點。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拆壩--非無可挑戰之神話


作者:張豐年(台灣生態學會)

97年11月18日於台中市召開之水資源論壇中區會前會中,個人曾提起某些壩該考慮拆除,旋即有不少反對意見出現,諸如:環保團體喊拆壩,但事實上歐美僅拆小壩、不拆大壩;台灣尚無本錢拆壩;石岡壩僅是一攔水堰,業經九二一地震驗證不可或缺,除非另有突破性作法,否則還是任其自然等等,似此昧於事實窮極擁護官方立場之主流思維迄今仍普遍存在,遍置各地之壩體是否真如此神聖不可侵犯,有必要藉此加以探討。

部分環保團體之所以膽敢甘冒不諱呼籲拆壩是經長期觀察及深思熟慮後之所為,斷非標新立異,更非譁眾取寵。既云拆壩,當然就要有一些經得起考驗之見解。首先,應慎選可能被拆之對象,諸如:嚴重破損,不僅自身難保、甚且搖身一變成下游之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禍己及人可能;或失卻大部分功能且上游淤積下游淘空後遺症之危害已凌駕原始規劃之效益。其次,還需考慮如何不危及區域供水、並有替代方案等等。精采內文

 
 
 
國際反水庫日全台串連 為後代水源和家園請命

本報2010年3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不容政府無止境以穩定水源為由,花大錢任意興建水庫、大型攔河堰,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為主的民間20幾個環保團體於植樹節當天,國際反水庫日(3月14日)前夕於立法院門口召開「尊重生命疼惜河流台」記者會。與會人士高喊「反水庫救家園」、「還我自然河川」,並提出台灣水資源可持續且安全的出路、健全流域的水土林海流域守護及居民的永續家園。

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環團代表,分別就政府在各地興建水庫、攔河壩的計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該花大錢破壞環境將台灣的水資源不當利用以至於耗竭。立委田秋堇更提到,台灣政府財務赤字嚴重到衛生署長楊志良都說台灣根本不該辦健保的程度,大小工程計畫4年預算5000億是向子孫舉債。

田秋堇說在立法院談反水庫很孤單。她指出,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大多為沙漠,但台灣卻是一片翠綠,就是因為有森林。國際的經驗與研究顯示,蓋水庫傷害森林,即使拆了也無法復原。聯合國對台灣沙漠化的問題十分擔憂,都是因為超抽地下水,因地層下陷所引起的現象。台灣剩下少數幾條自然河川,即使可以蓋水庫,也不該蓋,應該要留給後代子孫命脈。

檢視全台各地,到底有多少水庫/水壩興建計畫呢?

台北縣平溪鎮平溪水庫:台灣北部的平溪地區要新建平溪水庫,然而基隆市高達37%的自來水漏水率卻不處理,反平溪水庫聯盟執行長林森仁及認為如果將這些事情做好,不會缺水也不需要水庫。

新竹縣尖石鄉比麟水庫、高台水庫: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代表,尖石鄉前有山比麟水庫計畫、後有高台水庫計畫,當地居民陷入「好山好水好煩惱」的不堪處境。尖石反水庫興建聯盟黃比德說,興建水庫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石門水庫曾造成部落遷移,讓許多人離開家鄉,而塔拉部落更因此瓦解,不知所終。蓋水庫將再使54戶人家被迫遷移,黃比德沉痛呼籲立即停止規劃比麟水庫、高台水庫及相關越域引水等設施;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之規定,還給泰雅族部落生存權。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張豐年說大甲溪流域建壩,長年的水庫淤積之後水倒灌,上游淤積,下游掏空的循環。政府須正視大壩引起之問題,檢視及統計全台水庫淤積、掏空問題,檢討經建政策,以漸進、選擇性拆壩,改以土石堰這種便宜、永續的工程方法。

彰化縣大度攔河堰:因應中科大廠計畫新建的「大度攔河堰」,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以書面表示這是「沒有環境正義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政府產業政策把大部分的水資源轉移給工業使用,導致農漁民必須自力救濟挖地下水因應,長期以來造成嚴重的地層下陷。集集攔河堰導致河川揚塵、沙塵暴和地下水補注不足等現象,不能再重蹈集集攔河堰的錯誤繼續興建大度攔河堰。

雲林縣湖山水庫:雲林縣「沙塵暴」導因於中上游水源被截走,冬天沒有水,土石裸露引起。陳建志形容雲林人已處於「吃飯拌沙」的窘境。雲林縣環保聯盟也以書面發表「守護濁水溪行動宣言」,反對以湖山水庫解決地層下陷、缺水的方法,呼籲政府主導永續水資源政策,釋放離島工業區水權給農業用水,撤銷高耗能、高耗水的中科四期、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等開發案。停止湖山水庫開發。

高雄縣美濃水庫:反美濃水庫運動十幾年過去了,去年八八水災,美濃人慶幸反水庫,否則可能和小林、那瑪夏同樣被淹沒。來自南部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以美濃經驗證明是反水庫是對的。尤其近日甲仙8級地震,找到新的斷層帶,更證明土地脆弱、水庫之不可行。她也鼓勵大家一起堅持下去反水庫,拆大壩兼顧水源和人民生活。政府為了解決,南部水荒揚言若不越域引水,就要美濃水庫,邱靜慧說,十幾年前已定論的事情,現在不應再拿出來。

屏東縣吉洋人工湖:屏東環保聯盟洪祥輝說「吃果子拜樹頭」,而原住民是台灣的主人是「樹頭」,政府把森林砍光,有資源的地方就蓋水庫,使得台灣國土支離破碎,卻又錢拿去補助財團資本家。民生用水8-9元/度,政府補助台塑,1度水3-4元;他質疑台塑一年營收2500億,難道人民比台塑有錢?政府用不公不義的方式取水形同詐欺;而水資源是公義問題。他要求政府涵養水源,放棄過去治水政策。

Top

  我們的島:節水新生活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陳忠峰、張光宗;剪輯:陳忠峰

水,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弔詭的是,很少人覺察它的珍貴性。想想看,我們可以忍受一天不用油、不用電的生活,但是否能忍受一天沒有水?未來氣候變遷下,自然資源將會逐漸耗竭,乾淨的水源也成為引發戰爭的原因,每一次的水龍頭開啟,其實都是消耗,因此在舉手之間,我們都該學會珍惜水資源...

張楊乾,朋友都叫他阿乾,為了身體力行節水生活,他把洗衣廢水留起來,當作沖廁使用。

根據自來水公司統計,台灣的家庭生活裡,馬桶用水占了28%、洗衣機占22%,兩者相加,就是家庭用水量的一半。如果能從這兩個方向去著手,就能省下不少用水量。這樣做下來,阿乾和老婆兩個人的每日用水量,差不多是93公升,遠遠低於全國每日人均用水量的261公升。

不過,想要在人數眾多的辦公室,使用廢水來沖馬桶,恐怕會有困難。幸好,張楊乾上班的公司也很有環保概念,除了馬桶使用兩段式沖水裝置,還特別裝設不需要沖水的小便斗,足足可省下十五萬公升的用水量。

不只是廁所,張楊乾辦公室的屋頂還設有雨水生態池,成為許多同事紓壓的好地方,在一片水泥叢林中看到這池綠意,格外讓人賞心悅目。

氣候異常,水資源越來越難掌握,望著天上下不停的雨,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留住它呢?

拜訪台北縣平溪國小的時候,正在下著大雨,小朋友們只能躲在廊下做健康操,不受小朋友歡迎的雨水,卻是學校的好幫手,除了這些造型獨特的雨撲滿之外,校園內也設有可容納20噸的埋入式雨撲滿,足以供應校內百分之八十的用水量。平溪國小靠著雨水回收系統,不但節省荷包,也讓小朋友有機會接觸水資源的議題。

目前雨水回收,主要還是靠民間的力量,水利署也曾經在民國九十五年的時候,推出多元化水資源發展條例草案,後來更名為新興水資源,希望藉著法案,加速雨水回收系統的普及,目前還在等待立法院審議。

水是萬物維繫生命的根源,一旦缺水,威脅到的不只是人類,需要大量用水的動物們,牠們又該怎麼辦?每年有五百萬遊客造訪的台北市立動物園,十年前就率先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來應付園區內大量的用水需求。為了找尋其他的節水空間,這幾年動物園在亞洲熱帶雨林區,經過獸醫和水電等等的相關考量後,透過逐級利用的方式,將自來水的需求,從50噸減少到9噸。

經過一層又一層的重複利用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生態池是最後一關,裡頭水質清澈、魚蝦豐富,上頭密布的水生植物,擔任著淨化水質的功能。

循環再利用的概念,也是未來新興水資源的重點,以往不管是生活污水或是工業廢水,都是處理過後就直接排放到大海。在水資源匱乏的今天,回收廢水再利用成為新趨勢,像是台北市內湖污水廠,就提供處理過的廢水供民眾澆灌、洗地等用途。

更進一步的,位在台中市的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政府也推動都市污水處理再利用的模廠,希望能供應穩定的再生水,提供給工業使用。現在,再生水的技術已經成熟,卻還沒有辦法大量的應用在工業上,這跟台灣的水價很有關係。

政府如果想要推動台灣邁向節水型社會,卻不去面對水價問題的話,恐怕難以真正落實。除了關鍵的水價問題。學者認為,也要把節水工程當成基礎建設在做,像是全面換裝省水器材,徹底改善輸水管路的漏水率,才不會白白的浪費水。

缺水的時候,大家都把解決水的問題放在第一順位,但是當大雨降下,水庫旱象解除後,一切彷彿又忘了教訓。

搶水是一場戰爭;節水是一場革命。如果我們總是閉上眼睛,不去面對缺水的真正問題,喊再多的節約用水口號,都將是無濟於事。

側記

缺水!是這幾年來不斷出現的字眼,未來也還會繼續發生。水的問題就如同林鎮洋老師所說,可以單純、也可以複雜,端看你怎麼去面對,單純的是,水跟大自然裡的任何資源一樣,沒有就是沒有,複雜的是水權分配、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是需要耐心跟認真去面對的課題,如果只是一味的從開發新水源的思維去著手,爭議還是會持續出現的。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亞太綠人大會暖身會在鹿港 探求對抗工業污染對策
本報2010年3月14日彰化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昨(13)日午後溫暖的陽光與微風,催促著人們的腳步走向戶外,接觸清新美好的空氣。在鹿港文武廟前的草地上,也有一群20-30位來自中部地區的民眾圍成一個圓圈聚集著,他們以「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的方式,正在討論如何將「在地幸福經濟力,編織全球救援網」這個主題擬成行動策略。

2010年第二屆全球綠人亞太大會「公平分攤(FAIR SHARE)許我們一個綠色未來」,將於4月30日至5月2日在台灣舉辦,在此之前,大會籌備單位台灣綠黨舉辦第二次會前會,地點選在彰化環境保護連盟所在地鹿港,集合中部當地民眾的意見,收集在地的行動策略。

會議首先由領導者Keli說明進行方式,列出兩個討論時段,成員中若有想討論的議題,可提出並擔任召集人,其他成員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參與討論,每個議題都有人紀錄討論結果。會議結束後,各組將紀錄貼到牆壁上,領導者發給每位成員三個紅點,成員依照討論結果的重要性給分,紅點越多表示這個結論越重要,並據此做成本次會議的行動策略。

成員提出的議題仍集中在對大型開發案的憂慮,包括,「如何讓(中科)三期停工、四期停建」、「阻止國光石化來彰化設廠」、「國光石化對農漁業之衝擊」、「大度(攔河)堰設不成」、「如何逼友達不要開發」、「如何重視農村價值而非賺錢」、「台灣白海豚保育與中部環境運動之結合搭配(反中科、反國光等議題)」、「百姓人民要家園要環保,政府財團只要利益;而人民總是輸家,這如何是好?」

而「請政府設立專業農漁牧園區,30公里內不得設置高污染工業園區確立農業權、漁業權」、「土地由人民決定,開發任何污染工業園區需法院公證對污染源造成的損壞由開發單位負責」獲得與會成員手中最多的紅點。

成員對以戶外方式進行表示肯定,會議結束前,有人表示今天才知道白海豚是台灣國寶以及中科三期將廢水排放到高美溼地;還有成員建議環保署長沈世宏不要在冷氣間開會,也能在戶外自然的空間中開會。也有成員表達對環保運動斷層的憂心,說環境議題是全台的問題,為了後代子孫應走出來。

此次大家關心的議題仍集中在中部大型開發案對民生、農漁牧產業之危害;有與會者也指出,訴諸表決,當地人還是支持這些開發案,原因是就業機會。對此,綠黨召集人潘翰聲認為政府以及企業對於這些就業機會的資訊模糊曖昧,不透明、不公開,就會機會的內涵與比例並沒有說清楚。其次,綠黨主張「全球新政」,推綠領工作,對環境永續的農漁牧業、觀光旅遊、民宿等職種,強調就業多樣性,而非別無選擇,一窩蜂往高耗能高耗水的科技產業攅。例如劉麗雪的「廚餘經濟」,一個月創造10-20萬收入,就是兼顧環境與經濟收入的綠領產業,其他還有很多工作機會都可能很綠領,值得發現。 

Top

 
  歐盟核准基改洋芋 法國嗆聲

GMO面面觀2010年3月12日報導

法國環境部長表示,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用來核准基改作物的證據不完整, BASF公司研發的基改馬鈴薯也是如此,應徹底修改其審核方法。法國曾因環境風險而禁種孟山都的MON 810基改玉米,在核准BASF公司的 Amflora馬鈴薯之前,該玉米是歐盟唯一批准種植的基改作物。

法國官員認為,EFSA忽略了基改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其專業知識不予承認,因為其意見並不完整。他們只關心基改生物對健康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對環境長期的衝擊。

法國要求該國生物科技委員會(HCB)提供對Amflora馬鈴薯的意見。去年EFSA提出有利於MON 810基改玉米重新申請歐洲執照的意見後,法國當局也同樣曾徵詢HCB的看法。為解決長期以來歐盟成員國與核准基改作物之間的分歧,歐盟執行委員會表示,會提出建議,讓各國自行決定是否核准在其領土上種植基改作物。

法國農業部長上個月對路透社表示,他反對讓各國對基改作物自行決策,呼籲歐盟應整合其規則。 

Top

 
 
  山寨食品充斥農村市場 奶製品比水更便宜

摘錄自2010年3月13日大紀元報導

大陸山寨食品氾濫,充斥農村食品市場。近日有大陸媒體披露,在山東、河南等地農村四處可見「『雲』碧」、「營養『抉』線」、「王老『世家』」、「可『日』可樂」等仿名牌食品。這些山寨食品售價極低,有奶製品的售價甚至較礦泉水還低,銷量甚至較正牌貨高。有商販更透露,山寨食品之所以在農村公然出售,是因為向工商部門繳交了「保護費」。

華商網報導稱,山寨食品「下鄉」成為問題食品的新趨向,在山東、河南兩省的農村市場已達氾濫的程度。山寨貨以傍名牌,或貼上假標籤,甚至有些就以「三無」產品面目衝擊農村市場。

嘉祥縣一名飲品批發商透露,因大型商場、超市進驗貨比較嚴,山寨品進不去,所以只能向農村市場傾銷。「農民一般不太注意牌子,他們口袋裡也沒有多少錢,願意撿便宜的買。」

「把農村消費者當成『消廢者』是一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為。」有專家在譴責不良廠商的同時,對對山寨食品的生產原料、農藥殘留、添加劑量使用等問題表示憂慮。

這位專家說:「食用這些山寨食品的很多是兒童,兒童對刺激反應敏感且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攝入問題食品會影響健康,嚴重的將造成極大危害。」他呼籲消費者提高警惕。

Top

 
 
  賴文基:阻絕滅村噩夢 唯加快林木復育

摘錄自2010年3月14日聯合報屏東縣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災害研究中心副主任賴文基指出,八八水災後,高雄縣小林村等山區已剩下岩盤,屏東、台東兩地溪床上游表土全被沖刷,疏濬只是減少災害損失,唯有加快林木復育腳步,否則再降大雨或颱風來襲,八八噩夢將重演。

他也指出,政府目前的疏濬措施,「力有未逮」,只是降低颱風、大雨帶來的災害,疏散民眾避難,只能救人命,房屋、土地搬不走,無法救這些民眾財產。

賴文基表示,政府現要做的是加快山區林木植栽復育,在林木還未長大前,要先植草,抓牢表土,減少砂石再被沖到。像林邊溪土方太多,沿溪要有足夠緩衝空間儲存砂石,減少砂土直接沖刷到下游。這些砂土可疏運到廣大的台糖土地暫存,避免下游的林邊、東港再受衝擊。 

Top

 
 
  南庄高冷蔬菜 轉型有機

摘錄自2010年3月14日自由時報苗栗報導

苗栗縣南庄鄉山區種植的高冷蔬菜品質良好,採無毒栽培,供應大台北果菜市場或在地餐廳;但「好還要更好」,鄉農會輔導農友從「無毒」轉型「有機」,並增闢銷售據點,讓更多消費者有機會品嚐南庄優質高冷蔬菜的鮮甜。

南庄鄉農會推廣股長廖勝榮表示,他說,南庄鄉高冷蔬菜區的種植面積約10多公頃,栽種番茄、青椒、高麗菜、敏豆等;高冷蔬菜比平地蔬菜鮮脆,加上高山地區寒冷、蟲害較少,農友採無毒栽培,長期供應大台北果菜市場或在地餐廳使用,廣受好評。

廖勝榮說,鄉農會也輔導農友從「無毒」轉型為「有機」,並與南庄鄉公所合作,在南庄遊客服務中心對街的「洗衫坑」或其他地點增設高冷蔬菜區販售站。  

Top

 
 
  拆壩──非無可挑戰之神話

作者:張豐年(台灣生態學會)

2008年11月18日於台中市召開之水資源論壇中區會前會中,個人曾提起某些壩該考慮拆除,旋即有不少反對意見出現,諸如:環保團體喊拆壩,但事實上歐美僅拆小壩、不拆大壩;台灣尚無本錢拆壩;石岡壩僅是一攔水堰,業經九二一地震驗證不可或缺,除非另有突破性作法,否則還是任其自然等等,似此昧於事實窮極擁護官方立場之主流思維迄今仍普遍存在,遍置各地之壩體是否真如此神聖不可侵犯,有必要藉此加以探討。

部分環保團體之所以膽敢甘冒不諱呼籲拆壩是經長期觀察及深思熟慮後之所為,斷非標新立異,更非譁眾取寵。既云拆壩,當然就要有一些經得起考驗之見解。首先,應慎選可能被拆之對象,諸如:嚴重破損,不僅自身難保、甚且搖身一變成下游之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禍己及人可能;或失卻大部分功能且上游淤積下游淘空後遺症之危害已凌駕原始規劃之效益。其次,還需考慮如何不危及區域供水、並有替代方案等等。

台島位處歐亞、菲律賓板塊逆衝處,地震颱風豪雨不斷,且山高坡陡水急,光從學理上就可知不利於建壩。難怪乎大甲溪打從開始建壩起就出現淤積淘空後遺症。不過在九二一地震前之承平期因無大規模之崩塌,沖淤緩進規模小,縱使出現一些問題,亦大皆以各自壩體為中心,未及全面且未出重大災禍,亦就無人願意帶頭多管閒事。然九二一震災後崩塌土石流全面接踵而來,固然各自壩體尚有局部沖淤之小問題,但對整流域而言,淤積之現象明顯掩蓋沖刷。由是石岡壩以上若有災情則壓倒性地以淤積型態呈現(圖一),諸如:青山電廠一度泡湯(谷關壩肇禍);谷關電廠二度泡湯(天輪壩肇禍);松鶴部落及谷關之土石洪流(馬鞍壩肇禍);石城淹水(圖二、三,石岡壩肇禍)等等,災情性質皆類似。唯獨沖刷淘空之例外出現在整石岡壩下游,滾滾而來之洪流不僅淘空埤豐橋、新舊山線鐵路橋(圖四、五、六、七)、后豐大橋(已斷落造成傷亡)、國道四號神岡高架橋(圖八)等主要交通幹線,危及行車安全;更淘空摧毀各處堤防、圳路,縱使經一再重複施工亦擋不住。九二一震災後若官方學界警覺心夠,當可發覺大甲溪災情之所以加劇,地震颱風豪雨等天災固是難違,但全面阻流之人為壩體卻無疑反客為主成禍首。假若公部門夠精明的話,在善後處理時應設法排除壩體之不利影響。除此外,更該戰戰兢兢追蹤觀察諸壩體或其北側山壁於九二一震災時程度不一但經修補之破損是否能長期維持無恙,避免萬一潰壩發生骨牌效應,抑或崩滑走山、堰塞潰決,臨時措手不及。很遺憾地產官學界不知是無知,抑或存心規避,針對民間好不容易發出之警訊,卻習於悶不吭聲。總要等到出問題時才會猛然驚醒,以九三年七二水災為例,在青山、谷關二電廠泡湯,德基、谷關二壩狀況不明期間,主事之台電突於媒體放話要將該二壩之管理權以一元之代價轉讓水利署,可料想若非驚惶失措斷不至於出此下策,惟精明之水利署並不接受此燙手山芋。然事過境遷,台電又麻木如昔,且信誓旦旦保證各壩安全無虞。官場生態一向就是如此,惟時間之推移終究會讓真相越來越清晰,各壩之後遺症如今陸續出現並加重中,是否拆壩公部門之迴旋空間已所剩無幾。

圖一、嚴重淤積之石岡壩不僅有效儲量所剩無幾,還回頭衍生各種災難。圖二、九二一震災後石岡壩淤積日漸加重,終至石城劉家伙房不敵卡玫基、辛樂 克颱風來襲先後進水,滿地之泥濘所幸還有阿兵哥幫忙清掃

圖三、石岡壩淤深至少十餘米,致洪石流二度溢岸侵蝕劉家果園。圖四、九五年初舊山線鐵路橋下游之岩盤已呈裸露,各種保護工被派上用場。

圖五、岩盤加速刷深,不到三年光景(九八年初)已開始呈峽谷化,保護 工經不起考驗而流失四處散落。圖六、新山線鐵路橋基之淘空加速進行,辛樂克颱風後鐵路局出面反駁媒體及居 民之指控表示安全無虞。苟若真有把握,又何需放慢車速、擺上消坡塊? 小心只要見到水從保護工底下冒出就表示隨時有塌陷可能。

圖七、橋基至少刷深7公尺以上,極可能步上后豐斷橋出人命之後塵 。圖八、國道四號神岡段6.6K處高架橋基樁一再被淘空,國工局雖特地構置三 層沈箱保護,但還是照淘不誤。

圖九、上谷關第一野溪爆發之土石流堰塞住彎曲之大甲溪,致淤積之接力效應上延,台電不得不出動數台怪手疏浚,以免殃及近在咫尺之谷關電廠。無奈不久桃芝颱風來襲,該電廠終究逃不出倒灌泡湯之厄運,攝於90-6-18 。

特以石岡壩為例,進一步說明壩體之所以產生災害之機制:(一)九二一震災乃肇因於車籠埔斷層之錯動,而該斷層恰經大甲溪之石岡壩,整體而言上盤(東側,石岡壩上游)之災情遠甚於下盤(西側,石岡壩下游),大量崩落之土石就散佈於石岡壩上游各河段,各壩之間亦就皆呈淤積狀態。然與之相反,整石岡壩下游,因砂石崩落相對較少,且粒徑較粗者俱被壩體攔阻住,因此就呈下刷淘空狀。(二)崩落之砂石因粒徑比重之不同遇雨隨水而下之輸移速率就有所不同,粗重者速率恆慢,縱使勉強流至壩區則先沈降於庫尾,回頭堆疊而上。反之,輕細如泥沙者則易隨水流而下,最後大皆入海;若淤積則通常集中於坡緩之庫頭、庫身或濱海區,如西濱公路橋上下游;於坡陡段護甲作用極為有限。用心觀察者可能會發覺若非九二一震災後粒徑較小泥沙之補注遽增,現今石岡壩下游之淘刷勢必更為慘重,換言之該次震災對大甲溪而言不全然為惡,至少在下游如此。與之相反,對石岡壩上游之淤積而言,可謂全盤雪上加霜。(三)假若大甲溪未曾建壩,九二一震災崩落之砂石則可較均勻分散於各河段,隨水自然而下,若造成危害則侷限於一定高程範圍內,衝擊不至於過大。但現今因有系列壩體攔阻,只要洪水一來,上游之河床則步步追高,下游反步步趕低,災情兩極並日漸加劇,迴異於建壩前。以石岡壩而言,庫尾北岸石城劉家伙房(圖二)及其果園(圖三)九七年卡玫基及辛樂克颱風二度進水即為典型之淤積災害,洪石流溢出河道,到處亂竄,受害地區就宛如洪氾平原。反之,下游后豐大橋斷落鬧出二死四失蹤事件,則為典型之淘空災難。緣於水有往低處流之特性,下刷總反覆發生於同一河段,若該處最後連岩盤皆被沖蝕致峽谷化(圖四、五),則河道喪失擺盪之能力,終至不可逆。或許斯時因洪流有不再外溢之好處,沿岸居民可額手稱慶。問題在於既設之護岸、堤防、跨河構造物,如鐵公路橋樑、各種連通管道卻因屢遭淘空,而致下陷、損毀、流失,災情常更為慘重;更困擾者為屢修屢破有如無底深淵,石岡壩下游諸人工構造物目前就面對此棘手之問題(圖六、七、八)。(四)石岡壩除上下游災害型態迴異外,受害範圍更隨著時間之推移以壩體為中心往上下游逐漸延伸加劇。大家不免會好奇,迄至目前為止上下游各自受害多大?緣於石岡壩主為大台中地區用水而設,拜長年編列預算疏浚之賜,災情得以減輕,因此上游受災範圍通常至石城劉家伙房(即庫尾)而止。縱使九七年因有卡玫基及辛樂克兩次颱風來襲淤積加重,但見砂石往上堆積亦僅止於梅子之五分鐵路橋而已。雖說由庫尾延伸而上之淤積通常侷限於一定範圍內,但卻常有例外:如於水道狹窄、急轉或野溪匯入處(圖九)該現象會加劇而衍生接力效應,一再往上延伸。此困擾於各大流域之中上游更為顯著,因此同質之淤積災害發生於上游松鶴部落、谷關(肇因於馬鞍壩)者就遠比下游之石岡壩者嚴重得多。反之總集淘空大成之石岡壩下游,可觀察到明顯之下刷遠至國道3號,已呈不可逆之峽谷化則約至后豐大橋,因迄無人為砂石補注,問題比上游更嚴重,整體受影響範圍至少為上游之兩倍。

個人能諒解不僅官方、大部分民間團體亦無拆壩之心理準備,因而於此略掉上游諸壩不議,先行就大甲溪居最下游、已出人命且最易解決之石岡壩提出探討。考量需拆壩之理由在於:(一)石岡壩因位居系列壩體之最下游,總其成之淘空後遺症特別嚴重,已危及下游行車之安全。(二)石岡壩因在槽易淤積之特性,積砂石遠甚於儲水,疏浚遠不及淤積之速,有效庫容已從250萬銳減成70萬噸,不僅原先計畫功能大打折扣,製造之困擾更甚於經濟效益。(三)官方只要用心發揮調水藝術,石岡壩並非無可取代。實則大台中地區安然供水之關鍵在於大甲溪上游能否提供源源不絕之水而非石岡壩體多高,只要能有效調控上游諸壩及馬鞍壩後池堰之尾水,並聯合運用鯉魚潭之水可解決目前一切供水問題,除非在開發毫無限制之例外情況。證之九二一地震後兩三年間石岡壩復建未完成無法儲水前,管理中心僅從更上游攔截源源不絕之大甲溪水經由臨時開闢之引水道入豐原淨水場就能解決問題之事實,答案就可揭曉。(四)九二一地震及後續諸豪大雨期間大台中地區用水之所以能安然度過,是因有離槽儲量高達億餘噸之鯉魚潭水庫為後盾。反之,假設九二一地震受損的是鯉魚潭大壩,試問光憑儲量僅剩區區70萬噸之石岡壩能度過難關?(五)公部門通常只顧高談壩體有多少好處,卻刻意迴避相對不利於壩體存續之種種問題,諸如在豪大雨期間,濁度太高之大甲溪水不僅不能取用,石岡壩閘門還需全開,否則萬一水溢壩頂,會傷害自體並殃及周邊無辜。另如,等到水濁消退堪用,水量已銳減,淤積又進一步加深,有多少剩餘空間可儲水?該些小問題甚且不願面對,遑論會出人命之淤積淘空災害。后豐大橋之斷裂出人命,近因固為鯉魚潭輸水管(從受害者漸質變為加害者),但實則背後主謀為石岡壩,然迄今未聞官方主動提及,監察院固敲鑼打鼓地調查,最後卻也不例外地放過歷來之水利署長、其他部會首長、行政院長等等,彈劾水利署長之理由更並未正中要害,徒讓有心人找到藉口反彈。諸此,看來要讓官方承認大壩有問題還早得很!

大甲溪流域問題絕非台島特例,石岡壩問題更僅是冰山之一角,其他流域災難已發生卻尙未經聯想者尚有多處,諸如九七年辛樂克颱風來襲時廬山溫泉之土石洪流(是大甲溪谷關、松鶴災難之翻版)及歷年來大漢溪三鶯大橋前後斷裂三次,分別是萬大水庫、石門水庫及其下游鳶山堰惹的禍。值得探討的是:為何某工事之優點亦常是其致命之缺點?建壩亦無例外,不僅國內頻頻出現問題,國外更曾有不少潰壩之先例。近期大陸長江三峽大壩才剛要接近完工,卻已狀況百出,然封閉專政縱使如大陸,論證、質疑之聲浪迄今仍不絕。回頭反觀國內,各種地理、天候條件更不適於建壩,且歷經四五十年來百病亦已叢生,但公部門卻照樣澎風灌水,各界亦視若無睹如昔。不禁令人質疑官員學者到底在哪?是否還在沈睡不醒?專業、敬業、環保反不如大陸?

針對島內接踵而來各種災難之成因,不僅官方窮找藉口推與大自然,學界亦疏於調查追蹤,形諸書面之各種研究報告與實際問題常有相當大之差距,因而真正之人為肇因常被侷限、低估甚或誤導,改善契機一再錯失。更慘者,問題不僅出在政策面,技術層面甚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交錯形成之後遺症往往衍生另類災難,甚變本加厲。如同時下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全球經濟海嘯般,於島內災難肇因於盲目經建開發之案例層出不窮,其比例之高誠可謂衍生性工程災難已凌駕天災,特需指出攸關水資源或治山防洪之各種工事更是浮濫至極,若要整頓不妨優先從此下手。

上述個人之指控是否為真?問題是否來得及補救?建請逆向思考,否則在同一圈子內再繞二十年,還是同樣無解。針對壩體之問題,主事單位若願意進一步正視如下或許還有救:(一)近年來歷次大災難,固云有大自然難違之因素,但人為原可避免或矯正之成分到底貢獻多少?是否扮演壓垮駱駝最後一根草之角色?就以谷關電廠為例,該河段之大甲溪河床因淤高25米以致該廠遭溪水倒灌泡湯,假設河床之淤高若低於20米則可倖免於難,該回頭算算若未建天輪壩光在九二一地震及其後颱風豪雨等天災衝擊下河床會淤高多深?實則平攤下來超過20米之機率應不大。然而事實上近在咫尺復又高達48.2米之天輪壩早已建成,其額外貢獻絕不容忽視,是否因而跨過20米之門檻而造成災難?應不難藉由客觀公正之調查或水工試驗等方式釐清,台電何不樂為,老是一再歸罪天災,亦無人受懲處?(二)台灣地體特殊,各壩體有無使用及除役年限之規定?若有,期限至幾年?到期如何善後?若無,百年或二百年之後終究會淤滿,屆時如何善後?特別是處在深山者,有可能疏浚外移?若疏濬,合乎經濟效益?若無進一步處置,任憑地震颱風豪雨不斷衝擊能保證壩體永不出事?(三)近日水利署長及某些工程大老多次在公開場合樂觀地替建壩辯解,指出現今排砂技術進步,只要能如石門水庫般於壩體增設輸沙設施各種淤積問題皆可迎刃而解,果真如此容易?實則困難在於大多數壩體原就設有排沙道,如何改建?且為何過去無法發揮功能,之後就能?另庫尾大粒徑之岩、石沈積導致堆積上延之接力效應真能輕易克服?對照以中區水資源局於「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計畫案」環評程序中針對專案小組第二次初審會審查意見及97年11月11日現勘時環保團體「石岡壩嚴重淤積不適於該計畫」之質疑曾提出之補充說明就可戳破署長之言。該份補充說明之附件八「大甲溪整體河川整治說明」內明載:「若於洪水時期採洩洪排砂或蓄清排渾方式進行水利排砂作業。受限於石岡壩運轉水位、庫區淤砂穩定坡度及壓密度之影響,達成排除石岡壩原有淤積之泥砂效果不大」,其內容精確地點出了排淤真正困難之所在:長期淤積不僅坡穩並已壓實(圖一),無疑與署長之說詞互為矛盾,不知署長是另有所本?抑或是在採高明的模糊策略,將燙手山芋丟給後繼者?

建議之解決方案及該有之配套措施:(一)就石岡壩而言,可考慮如老祖宗改以局部低斜堰等不跨越河川斷面之方式取代石岡壩,讓粗粒徑砂石有隨水流自然往下移之通道。假若取水口水位過低,則築渠往上游引水,配置一台怪手以隨機應變即可。假若官方堅不拆壩,則需想辦法大幅提升有效持續疏浚之技術,另以纜車輸運砂石至石岡壩下游,再藉助自然水力往下輸移,如此不僅可大幅增加有效庫容,兼且可補注下游之淘空,一舉兩得。惟困難在於:能否合乎經濟效益?砂石該擺置於何處才能發揮預期之功能,並不致反肇災?(二)長遠就整流域而言,為避免潰壩骨牌效應之發生,該考慮選擇性從下而上漸進拆壩,惟困難在於:哪些該拆、哪些可保留、哪些必須保留?如何凝聚共識?在在考驗著大家之智慧。(三)只要壩體有風險存在,原則上該責由下游鄉鎮著手演練如何逃難避災,以把握前10-15分鐘可能之黃金逃難時間,並避免爭先恐後之人潮意外地打結於逃生路上,讓災情更慘。先進國家莫不注意及此,很遺憾地個人雖說破嘴巴,迄今卻仍無單位願意加以採納。

吾等雖貴為人,卻也無從逃避生、老、病、死之糾纏,而壩體一如人體,建成後縱使運作一切順遂,有幸能發揮最大功能,最後還是必須步上被拆之宿命,除非原先即為低矮、功能有限、建不建、拆不拆皆無所謂,等同時下為擴大內需而建、可有可無之例外情況。假若在營運過程中被證實有人謀不臧或各種失算,提前迫使夭折或許是不得不為之痛苦、然卻也是最安全穩當之抉擇。綜上諸多不為人熟知之各種問題,亟待各界用心探討,假若最後認為一切還是無解,建議不妨回頭慎重考慮拆壩。當然要凝聚共識恐不易,但無需猶豫的是:人總是在錯誤中學習,若願意師法、光大老祖宗之智慧,佐以現今之科技,付出耐心,大多數之問題不難迎刃而解。最重要者: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拆壩之心理障礙是否已去除?誰來登高一呼?何壩為最佳候補?個人願意謹此負責地指出:石岡壩若被選定,絕不冤枉。

Top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葉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