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3.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台灣立報
苦勞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中華鯨豚協會
台灣綠黨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墾丁後花園 滿州欖仁溪永續旅遊潛力

【相關連結】
墾丁保育有成 猛禽過境數量日增

新紀錄種螢火蟲 現身墾丁國家公園

鄉村社區參與保育:台東鹿野永安社區
生態資源的育樂功能:澎湖綠蠵龜教育營隊
屏東縣滿州鄉,約70%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鄉內里德村是灰面鷲、赤腹鷹等猛禽冬天過境必經之地,有「老鷹的故鄉」之稱。村內欖仁溪,則是以往未被公開的景點;溪流發源於海拔526公尺的萬里得山,全長6公里,匯入港口溪,終年溪水不枯,溪岸景色絕佳,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一直是令外界好奇的地區。

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助理教授范玉玲表示:「欖仁溪沿途生態豐富,不論是蝴蝶、陸蟹、樹蛙,皆容易可見;還有,當地最具特色的產業,一定要提的是『雨來菇』,它不是一般傳統印象種在木頭上的香菇,而是用乾淨的溪水灌溉,從碎石地上長出的菌菇,四季皆有,只要1至2天就可採收。這裡具有非常優勢的生態旅遊條件。」精采內文

 
 
  離島圓夢曲:海生出島?


作者:耿璐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島嶼的脆弱和多樣性,是它迷人的缺點,在被海隔離、陸地資源不足之下,島上的居民和所有生命,常常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而這樣的特質幾乎脫離不了島的誕生過程,長於大海的島嶼們,真的是生於大海嗎?什麼是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四面環水的陸地區域且面積不大於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就是島;撇開後備資源豐沛的湖之島、河之島,我們在此好奇的是孤單海之島的誕生。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國光石化工業區開發案還在二階段環評,彰化縣芳苑鄉芳苑、芳中、信義、仁愛等4村3月15日舉辦設廠公投,投票過程有選民質疑公投的可信度,但發起的村長認為,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了解民意走向。

彰化地區生態景象豐富。農曆春分前後,是「灰面鵟鷹」北返過境八卦山脈的高峰期,調查員潘英德表示,在上午天氣從陰冷轉為暖和的時刻,會出現鷹群集體俯衝與上揚的「鷹柱」雄姿, 緊接著更是有數百隻到上千隻的鷹群,從四方山區湧現、匯流成「鷹河流」,壯觀的生態奇景,可說是千載難逢。

食物是人們每日的能量、營養來源。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藜是原住民少量種植的傳統雜糧,富含多元營養素,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場近年來全力開發成保健食品,要讓它成為雜糧界的「紅寶石」。那麼黑鮪魚該作為食物,還是應該保護?日本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全球會議中,試圖防堵黑鮪魚貿易禁令,但他們的行動遭指控為恐嚇戰術。

保育行動有時比不上消失的速度,聯合國野生動物貿易組織的秘書長16日警告,人類拯救野生老虎35年來的努力,野生老虎卻只剩3200頭,聯合國自認保育失敗。 華盛頓公約秘書長韋斯特克表示: 「2010年是中國的虎年,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今年我們必須扭轉情勢,否則將會是人類永遠的遺憾。」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一切都是水的禍──下太多!留不夠?


作者:munch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驚人的雨量,造成沿海地區洪泛淹水,山林地區山崩土石流的災害,南部災區邁入漫長的重建工作。但是沒想到,八八水患之後,洪水帶來的土石,造成南部許多水庫嚴重淤積,再加上連續5個多月未曾下雨,供水狀況相當危急,南部地區又將進入水荒的災情。 從水患到水荒,這樣的情形,讓人十分困惑,為何一個大水為患的國家,也能乾旱成災。

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不是沒水,而是留不住水,或是太過依賴水壩建設,面對極端氣候來臨,開始無力應對。 最後,一切歸咎水的禍。然後,繼續犯錯!

根據水利署統計,南部地區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甲仙攔河堰等水利設施,在八八水患後,總淤積量超過一億一千萬立方公尺,南部最大的曾文水庫就減少六分之一的蓄水量。蓄水量減少,成為旱災最大的原因,在用水需求不斷上升之際,水庫卻在砂河裡翻滾無水。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支持地球日,加入綠行動!


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歡迎一起投入2010地球日宣傳與行動,讓更多人知道今年是地球日40周年!

你可以這麼做: 一、串連行動: 複製以下串聯貼紙,貼在在個人部落格、學校、社團、企業、團體等網站,一起宣傳,我們要用「百萬綠行動」來展現個人與團體對地球日的支持,更要透過網路串聯,連結台灣守護地球的每一份力量,傳播綠色環保資訊,讓更多人知道,是綠世代宣言之一,快來加入地球日40周年的網路綠行動串聯吧!精采內文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