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水產出版社
推薦瀏覽
美濃愛鄉協進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經濟發展的真相:每增一噸CO2排放 所得僅增2.2%

【相關連結】
環團:水源費用於廟會、旅遊 應加強管理

氣候門醜聞 是抺黑還是真相

氣候會議疾呼:不減碳 台灣將失去競爭力
【全國NGOs環境會議】減碳 要靠政治決心
在地球日邁入40週年之前,立法委員田秋堇以及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檢視了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付出的環境代價,呼籲全民減碳並且監督政府停止高耗能產業開發,不要「人民減小碳,政府浪費大碳」。對於台電即將於2010年底進行核四商轉,他們也要求台電向人民交代清楚,不要在以潔淨能源為由,隱藏核廢料問題,瞞騙當家做主的人民。

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犧牲了農漁業弱勢產業。而台灣每人平均排碳量高居世界前3名,工業區都在沿海,工業區也是在海平面下降後沉没地帶。田秋堇認為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了子孫乾躁、乾淨的環境,是任何為人父母者都不願意接受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應該將這些前因後果交代清楚,讓人民做出正確的選擇。 精采內文

 
 
  生態與經濟:投資自然資本的理由


編譯:許念真、林佳瑩;審校:林群超

投資自然資本需要許多經濟部門的支持,並讓我們投資的選項不限於促進經濟成長或永續發展。這是面對氣候變遷危機時深具成本效益的投資,能讓資金更有價值、支持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與維持長遠的經濟利益。

有許多經濟部門都依賴自然資本而生。此外,生物多樣性也保護人類免於自然災害和確保糧食供應的安全與健康。圖表一說明了靠基因多樣性而發展的經濟部門,至今我們還無法認定生態系統服務潛在的範圍,更不用說要善加運用了。要把自然資本管理好是有可能的,雖然目前仍有許多理由導致缺乏效率的管理,例如以狹義的GDP概念進行決策、欠缺對生態系統價值的認知、不充足的法律架構、難以符合公益的私利、貧乏的治理。若將這些障礙移除,自然能得到好的回饋。若是能將自然資本管理得更好,未來將會獲得更佳的財政回饋。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諾努克在貢寮,不只是對核電說不而已,更成為一種實踐永續能源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串連長期關注能源議題的專家、學者、貢寮居民,規劃了以低碳生活為目標的「諾努客農庄」,並於21日舉辦工作假期,討論永續生活落實的的種種可能,也參與農庄實務勞動。

今年沙塵暴的影響範圍很廣,波及中國許多城市,遠離北部地區的香港、距離中國大陸160多公里的台灣也未能倖免。3月22日北京再次遭遇強襲擊。這是自上周六以來北京今年遭遇的第2次強沙塵暴襲擊,北京的衛生環境不容樂觀。而在中國另一個區域的貴州,則是飽受旱災之苦。原本水源充足的貴州省,因為連續226天沒下雨使得全省有84個縣市區淪陷為乾旱重災區,受災總人口達到1728萬人。

華盛頓公約組織,否決禁止珊瑚交易提案!繼黑鮪魚交易禁令遭封殺後,聯合國主管機構又否決稀有珊瑚的貿易禁令, 因而引發外界質疑這個機構究竟有沒有保護稀有物種的能力。環保組織譴責這項決定,警告這麼做可能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

減少全球暖化,少吃肉究竟有沒有幫助?重要的空氣品質專家米特洛納表示:「真正等於少排放的是以比較聰明的方式畜養動物,而不是減少畜養。減少肉類和乳類產量只會使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惡化。」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流金夢碎的澎湖海岸


作者:munch

今年,該是決定性的一年,海岸濕地的工業破壞,濱海沙灘的觀光開發,2010年成為關鍵的時刻。為何如此說?

第一在工業開發上,中國由廉價工廠轉為世界市場,許多財團早把目光放向中國,在台灣的投資已是興趣缺缺。但是,受到政策管制,財團進軍中國,不是說走就走,在政府期待創高經濟成長率,作為選舉籌碼下,根留台灣變成一種利益交換,企業投資工業開發,換取西進門票,政府提供的是廉價的租稅,以及國土的捐輸。許多拖了許久的大型開發投資案,在今年必須做出最後決定,不是因為投資台灣急切,而是換不到開放西進中國投資設廠,企業財團就在國際競爭上失利,於是投資造政績換西進,官商都有時間壓力。

第二在觀光發展上,近十年的風災水患,台灣山區如同廢墟,一些山區觀光景點逐漸消失,在打造觀光經濟下,政府開始將目光移往美麗的濱海沙灘,結合許多工業財團的休閒轉型,開始以區域計畫為名,展開大規模的規劃設計,許多海岸地區在今年都有大型開發案審查,一旦失去環境生態、公平正義的考量,許多自然的美景,都將遭到破壞,甚至一些屬於公共空間的景點,都將成為富豪新貴的VILLA私樂園。 精采內文

 
   
 
經濟發展的真相:每增一噸CO2排放 所得僅增2.2%

地球日將至 環團籲全民監督政府減碳
本報2010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近 20年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2.5倍,換算後,每增加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國民所得僅增加2.2%!在地球日邁入40週年之前,立法委員田秋堇以及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檢視了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付出的環境代價,呼籲全民減碳並且監督政府停止高耗能產業開發,不要「人民減小碳,政府浪費大碳」。對於台電即將於2010年底進行核四商轉,他們也要求台電向人民交代清楚,不要在以潔淨能源為由,隱藏核廢料問題,瞞騙當家做主的人民。

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犧牲了農漁業弱勢產業,然而從1990年至今20年來,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從1990年5.73噸增加到2007年的 12.08噸;相對的,在GDP(國內生產總值)方面,則由1990年平均每人8,124美元增加為2007年17,507美元,平均每噸二氧化碳的產值增加32美元,僅佔2.2%。

而台灣每人平均排碳量高居世界前3名,工業區都在沿海,工業區也是在海平面下降後沉没地帶。田秋堇認為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了子孫乾躁、乾淨的環境,是任何為人父母者都不願意接受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應該將這些前因後果交代清楚,讓人民做出正確的選擇。

經濟部長施顏祥證實2011年12月核四廠將進行商業運轉,田秋堇要求原能會必須取得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願意承保,否則不可開工。而從台電未來的電力計畫中,即使明年底核四按計畫運轉,未來10年台電的碳排放量仍要從2009年的7530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1億940萬噸,2019年台灣平均每人在電力就分擔了4.76噸。對台電,以核電解決問題,非常方便;卻不告訴民眾燃料棒用盡之後怎麼辦,而為了處理核廢料所使用的二氧化碳,遠超過運轉時所消耗的二氧化碳。

田秋堇也宣佈將延續往年關燈節能一小時的行動,並將這項活動延長至6月5日環境日。每年夏天都在中午關燈一小時,這是因為夏天一天中,中午的時間天氣熱,是用電高峰,台電也因此認定電力不夠,而拼命發展核能發電廠。其實只要中午關燈一小時,就能使用電量下降,目前的電力就足夠使用。

田秋堇說台灣人都有冒險犯難、願意改變的基因。她說,祖先為了遠離高壓政治以及艱困的生活而搭著小小的船,歷經千辛萬難度過黑水溝來到台灣。民主運動挑戰不同理念的政府,環保運動挑戰的是自己,是否願意為未來忍一時之不便。現在就是改變的時刻,她呼籲民眾,拿出「主人」應有的態度及權利,督促政府,不要被自己雇用的僕人欺騙,出賣台灣的土地,變賣成白花花的銀子矇蔽主人的眼睛。而台電也不要以為核電廠就能解決一切,這種結局就是騙局。


圖說:取材自台灣電力公司980313台電整體CO2減量規劃。

本土版環境影片 地球日播放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方儉在1990年,地球日20周年時,第一次將地球日引進台灣。他在記者會現場展示1990年4月在中正紀念堂第一次地球日,回憶當時,因剛經歷3月學運,整個政治的氣氛十分緊張。這是由20幾歲的年輕人發起的環境運動,如今還有人堅守崗位不斷為環境發聲。當年是以「反公害」為主題,吸引無數年輕學子加入。

如今,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將為年輕的一代拍攝地球日影片,這部以20歲的年輕人為對象的影片,一方面是紀念地球日引進台灣20年,再者則因年輕人承受了現在主政者帶給他們的環境問題,由他們的角度來提出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給政府與社會各界思考。

例如對核能的看法,就會這樣的聲音:「雖說乾淨能源,但5-6年後核廢料都留給我們」類似這類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製作單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地球日影片製作小組表示,「便利的真相(Convenient Stories)」,這個名稱除了反映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外,更要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這個人類遭遇的地球環境問題,看似便利的生活,背後隱藏的真相常是人類為了一時的便利,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另一層面的方便,則指年輕一代透過科技、網際網路,便能找到資訊、發掘真相。

這部片子預計於4月22日晚上在大安森林公園放映,同時也邀請「±2℃」和「不願面對的真相」同時三片播出,歡迎各界參加。

Top

  生態與經濟:投資自然資本的理由 

編譯:許念真、林佳瑩;審校:林群超

投資自然資本需要許多經濟部門的支持,並讓我們投資的選項不限於促進經濟成長或永續發展。這是面對氣候變遷危機時深具成本效益的投資,能讓資金更有價值、支持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與維持長遠的經濟利益。

有許多經濟部門都依賴自然資本而生。此外,生物多樣性也保護人類免於自然災害和確保糧食供應的安全與健康。圖表一說明了靠基因多樣性而發展的經濟部門,至今我們還無法認定生態系統服務潛在的範圍,更不用說要善加運用了。要把自然資本管理好是有可能的,雖然目前仍有許多理由導致缺乏效率的管理,例如以狹義的GDP概念進行決策、欠缺對生態系統價值的認知、不充足的法律架構、難以符合公益的私利、貧乏的治理。若將這些障礙移除,自然能得到好的回饋。若是能將自然資本管理得更好,未來將會獲得更佳的財政回饋。

保育森林所帶來的潛在價值是很巨大的;圖片來源:Jennifer 真泥佛

對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進行投資
為了終止森林遭破壞而實施的綠碳政策可以是個比其他替代方案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森林可以儲存547Gt的碳,而且每年可以再儲存4.8Gt的碳。從遭移除的林地中排放的碳含量是很巨大的,研究顯示,人們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來預防林地遭移除,例如保留林地將可降低碳價,幅度可達40%。(OECD 2009)
(註1)註1:碳含量的單位是Gigaton,Gt=109公噸 

表1市場部門依賴於自然界資源

層面

市場規模

註解

醫藥

美金 6400億 (2006)

25%-50%來自自然界成份

生技

美金 700億(2006)只限公共事業

許多產品來自酵素、微生物

農業

美金 300億(2006)

所有產品來自自然界成份

個人保養、園藝、食品

藥草:美金 220億(2006);個人保養:美金 120億(2006);食品:美金310億(2006)

有些產品來自自然界成份,代表市場上「天然」的成份

碳的顏色
棕碳
:產業排放的碳,導致會影響氣候的溫室效應
綠碳:儲存在陸地生態系統的碳,例如植物生質能、泥土、溼地、牧草,綠碳已經逐漸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國際協商中重要的議題。
藍碳:附著於海洋的碳,約有55%得碳是儲存在活生生的有機體如紅樹林、沼澤、海草、珊瑚礁與海藻。
黑碳:不完全燃燒的木炭,若是能採用適當的科技就能減少這類的碳排放量。

以前的減緩氣候變遷行動都集中於棕碳,有時反而改變了陸地中產生的生質能,增加綠碳的排放量。藉著減緩綠碳與藍碳的流失,全世界最多可以減少25% 的溫室氣體,而有益於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將焦點擴及於所有顏色的碳。(資料來源:TEEB 氣候專刊 2009:14)

透過國際協定,例如REDD(Reduce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減少毀林及森林破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保護森林將能有益於儲存碳,並有助於維持森林能提供的服務。但是保護森林不僅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更能促進森林碳投資的成本效益比。REDD已經擴張到REDD-Plus,希望能建立一個對各國與地方政府有吸引力的機制,讓製造污染的產業可以達到降低排放量的標準,並有可能裨益社區與鄉村的窮人。這個方法可以延伸到相同的服務,例如土壤、泥煤地、或其他會因為土地利用方式改變而增加碳排放量的生態系統。

在進行這些減緩氣候變遷行動的同時,我們同時也得為隨時可能因氣候變遷而產生的自然災難,做好準備。這需要更多的投資,才能讓我們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對生態基礎建設進行更廣泛的投資,是個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生態基礎建設將能減輕全球暖化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因此,決策者應該發展策略,承認這些風險與生態基礎建設的貨幣價值。

投資生態基礎建設
生態基礎建設指得是能提供淡水、氣候調節、土壤形成、控制腐蝕程度與管理自然風險等其他服務的自然生產力。維持能達到這些功能的自然生產力,會比投資替代方案,以取代失去生產力的自然資源還便宜,但是人們總要在失去後才體認到這一點。(說明11)隨著氣候變遷越加頻繁,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越加可以預測。要控制這些自然風險,可以仰賴保存森林、溼地與珊瑚礁,例如森林和溼地可以控制洪水,珊瑚礁或紅樹林可以降低暴風雨和颶風帶來的危害。(說明12)。這些生態基礎建設提供的服務深具價值,合理化了投資生態基礎建設的理由。但是,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才是最好的投資之道。

說明10: REDD(降低減少毀林及森林破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REDD的機制是根據生態系統服務的碳儲存量擬定償付機制,預計可在2030年減緩森林遭移除的比例,每年並能減少1.5-2.7G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達到REDD的目標每年需付出17.2 億到33億美元的成本,但未來將能帶來3.7兆美元的長期效益。若是延遲REDD的成立,將會使其效益劇減。若等上十年,將會使森林保存情況繼續惡化,而損失500億美元的效益。

說明11:金錢的價值:淨化水質與廢水處理
里約熱內盧、約翰尼斯堡、東京、墨爾本、紐約和雅加達這些成立都依賴保留區來提供居民飲用水。此外,世界上有3分之1的大城市,是從森林保留區中汲取用水。森林、溼地和保留區都以比設置人為淨水設施低還低的成本提供了乾淨的用水。在紐約,由Catskills分水嶺提供的水質淨化服務只需花費10~15億美元,但設置淨水廠卻要耗費60~80億美元與每年 3億到5億的運轉成本。因此,人民繳納的稅率僅需增加9%,而非增加一倍。在委內瑞拉,國家保留區系統的存在預防了沉積作用的產生,若沒有保留區,農業收入每年將會減少350萬美元。

說明12:復育與保護越南的紅樹林
透過維護與復育生態系統將能減少暴風雨、洪水、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種植與保護將近1萬兩千公頃的紅樹林雖要價110萬美元,但每年卻能節省730萬美元的救災與維護成本。
生態基礎建設的管理是要連結不同的生態系統,進行整合性的管理。例如在投資河川系統時,需涵蓋上下游與相關溼地的管理。決策者須有宏觀的眼光,並且進行持續性的土地利用規劃,與推動流域內國家、社區與民眾間的合作,才成達到成功管理河川系統的目標。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環保動態訊息蒐集及趨勢分析」專案計畫,編譯自「TEEB」2009執行報告

 

Top

 
貢寮諾努客工作假期 追尋氣候變遷下的永續生活模式

本報2010年3月23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樸門俱樂部落資深講師唐嚴漢進行工具介紹與操作說明諾努克No Nuke在貢寮,不只是對核電說不而已,更成為一種實踐永續能源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串連長期關注能源議題的專家、學者、貢寮居民規劃了以低碳生活為目標的「諾努客農庄」,並於21日舉辦工作假期,聚集了20多位台北社區規劃師交流「樸門」( Permaculture)與「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概念,討論永續生活落實的的種種可能,也參與農庄實務勞動,收穫匪淺。

綠盟長期與貢寮社區合作,於當地社區與學校推動能源教育多年,發現能源教育不只是知識傳遞而已,個人也必須改變習慣,並凝聚成一種社區居民認同的生活型態,永續能源政策才有未來可言。恰逢返鄉創業的一間屋民宿,願意提供私人閒置的土地與舊屋,藉此,今日社區培力的模式才慢慢發展出來。

綠盟祕書長羅敏儀指出,原本規劃工作假期的初衷是為了修復土角厝,沒想到找了愈來愈多人討論之後,社區參與、社造工作室、綠建築、低碳社區,能源屋,夢想一個個疊進來,變成2010年的工作目標。

「專家並非解決之道。」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行長期關注適當科技在台灣實踐的可能性,並成功在貓空社區架全台第一座由竹子製造的風力發電機。他指出,適當科技強調民主,也注重因地制宜與社區關係。

在「諾努客農庄」工作假期活動中,民眾合力架設的風力發電機雖然發電功率僅150瓦,但其中經過了參與者討論風機設計、製作方式、與完工運作的過程,其實已實踐了民主的概念,並且挑戰台灣專家政策粗糙的能源決策過程。

鹽寮反核促進會會長吳文通,認為台灣根本不需要再蓋電廠,台灣應該推動是節能,而非能源開發政策。同時,他認為台灣民眾有很多能源根深蒂固的習慣與觀念要改變,才能落實低碳生活。例如,他長期倡導冷氣機應裝設與低處而非高處,以節省電力,但仍不為許多人接受。

那麼營造永續生活的方式需要什麼條件呢?在都市施作要如何施作嗎?樸門俱樂部落資深講師唐嚴漢說,樸門其實提倡一種簡樸生活重新找到自己和所處環境合諧共生的方式,透過實作嘗試找出更多的模式,然後跟更多人分享。諾努客農庄目前積極地實踐樸門的作法,參與志工的工作目標就是蓋一棟可以移動式的生態廁所。那要蓋在哪裡比較合適?唐嚴漢說,答案就在觀察中。首先你要知道如何判定地理方位、風向、土質與動、植物的分布狀況。從找地點、挖洞、找資源,然後用黃麻、月桃繩綁好竹子,編出四面牆與屋頂。有許多社規師剛開始用戒慎恐懼的心情第一次拿柴刀,不過拿順手之後,就欲罷不能。

鏟秧苗、插秧、下田是另一個欲罷不能的體驗。不過體驗的背後,諾努克農庄已經找到2種稻種、長型山藥、台灣野百合與及3隻水牛與傳統農作的規律、同時也找回人與環境之間的那份感情。透過工作假期的規劃,志工觀察與實作並進,劈竹、編織、挖土、插秧能夠除了親身體驗之外,山林裡的霧氣、蛙鳴、鳥聲使人特別地放鬆,特別地好睡。

不過羅敏儀也指出,很多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有種心態,「付費是要來玩的,你為什麼要我做拔草這種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工作假期背後,有其特定的意義。」需要讓參與者清楚地了解這個活動背後想要推動的意義與使命。

孫秀如舉過去辦理工作假期經驗為例,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希望透過環境信託作為守護棲地的永續途徑。不過,棲地維護管理還才是管理機構考驗的開始,所以從2004年開始透過工作假期,邀請各界投入棲地維護管理的工作,同時也進行環境的監測。透過事前的準備工作與志工交流的活動,不但跟活動所在的社區與部落產生緊密的連結,長期互動下彼此知道這些規劃是對環境、部落、以及部落的人是好的,慢慢互動中不但有成就感,也讓在地人透過外來者看見自身價值的美麗。

永續生活的觀念該怎麼帶回自己的生活去落實呢?興仁社區的潘慶年要回社區種下這次活動所剩的秧苗;擔任社區志工陳忠清則是要回蘆洲社區宣導樸們的理念。從事建築設計的陳士淵分享說,雖然當下還無法具體地想到如何實踐,不過相信會慢慢地覺知以往理所當然的事物,將工作假期所學的永續觀念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之中。

目前,工作假期根據樸門6大元素的主軸發展,目前第一堂課已告一段落,陸續的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詳情參考2010諾努客農庄活動網址:http://nonukefarm.blogspot.com/

Top

 
 
沙塵暴再次肆虐北京

摘錄自2010年3月22日BBC中文網報導

北京周一(3月22日)再次遭遇強襲擊。這是自上周六以來北京今年遭遇的第2次強沙塵暴襲擊,市區的一座座摩天大樓籠罩在沙塵的迷霧中,街道上的行人在漫天的沙塵中小心翼翼地行走。

北京氣象台的發言人說,周六的沙塵暴遺留下大量沙塵,周一的沙塵暴又將遺留許多,北京的衛生環境不容樂觀。北京最嚴重的沙塵暴發生在2006年,當時的沙塵暴襲擊給這座城市留下了30萬噸沙塵。 今年沙塵暴的影響範圍很廣,波及北京、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和湖北等16個省市。甚至遠離北部地區的香港和距離中國大陸160多公里的台灣也未能倖免,兩地都遭受到沙塵暴的不同影響。據中央氣象台預測,未來兩個月中國北部地區還將出現6-9次沙塵天氣。

Top

 
 
  貴州連續226天無雨 84縣成重災區

摘錄自2010年3月22日中國時報貴州報導

蜿蜒20多公里的大陸珠江上游納灰河地面河道出現多處斷流,原本水源充足的貴州省,因為連續226天沒下雨使得全省有84個縣市區淪陷為乾旱重災區,受災總人口達到1728萬人。

中新社報導,乾旱重災區的興義市綠化村,有566戶2331人和366頭牲畜,正面臨著缺水的危機,全村總面積1萬7640畝桃樹,至今已經有四成乾枯死亡,坐落於壩上的4口自然井已有3口枯竭、發臭,乾旱正在嚴重威脅著人畜和植物的生存。

Top

 
 
  華盛頓公約組織 否決禁止珊瑚交易提案
摘錄自2010年3月21日法新社杜哈報導

繼黑鮪魚交易禁令遭封殺後,聯合國主管機構今天又否決稀有珊瑚的貿易禁令,因而引發外界質疑這個機構究竟有沒有保護稀有物種的能力。 作為野生動、植物中最珍貴商品的紅珊瑚和粉紅珊瑚,儘管產量已較1980年以前下降85%,但這項禁止交易的提案仍遭到會議否決。

如同大西洋黑鮪魚禁止交易提案,日本此次仍舊帶頭反對。這項提案要求禁止交易的對象包括7種珊瑚,1種生長在地中海,其他6種則生長在日本及台灣沿海。另外24種「看起來很像的」珊瑚品種也被涵蓋在禁止交易範圍中,以防遭到意外採收。一名日本代表在大會辯論時表示:「目前已經有很嚴格的控管。」

珊瑚製成的項鍊一條可以賣到2萬5000美元的高價,一公斤的拋光珊瑚售價更高達兩倍。擁有珊瑚家庭手工業的北非國家也加入反對陣營,表示珊瑚若列入CITES附錄二(將被管制出口及監控)將影響生計。要求不記名投票的突尼西亞代表說:「這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珊瑚為我國帶來5000份工作,以及每年100萬美元收入。」 環保組織譴責這項決定,警告這麼做可能帶來相當嚴重,甚至可能無法逆轉的後果。

 

Top

 
 
  專家:少吃肉無助於緩和全球暖化
摘錄自2010年3月22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重要的空氣品質專家米特洛納今天說,少吃肉無助於緩和全球暖化,並指這只會分散大家對尋找真正解決之道的注意力。米特洛納是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的空氣品質專家,他在「美國化學學會」於加州舉行的會議中,提出報告說明食肉與氣候變遷問題。他說:「我們當然可以減少我們的溫室廢氣製造量,但其方法不是減少肉類和乳類的食用量。」 他表示,將氣候變遷歸咎於牛和豬,欠缺科學精確性。他駁斥了若干報告的說法,包括聯合國2006年所提出的報告,指其誇大了牲畜對全球暖化所發揮的作用。

關於少吃肉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的觀念,催生了「週一不吃肉」運動。至於歐洲去年發起的運動「少吃肉等於少排放」則獲得了前披頭四合唱團團員保羅麥卡尼支持,他是全球最知名的素食者之一。 米特洛納說:「麥卡尼和其他人似乎都是善意,但對人類活動、動物消化、糧食生產和大氣化學反應之間的複雜關係,了解不夠。」「真正等於少排放的是以比較聰明的方式畜養動物,而不是減少畜養。減少肉類和乳類產量只會使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惡化。」 

Top

 
  論壇:流金夢碎的澎湖海岸
作者:munch

今年,該是決定性的一年,海岸濕地的工業破壞,濱海沙灘的觀光開發,2010年成為關鍵的時刻。

為何如此說?

第一在工業開發上,中國由廉價工廠轉為世界市場,許多財團早把目光放向中國,在台灣的投資已是興趣缺缺。但是,受到政策管制,財團進軍中國,不是說走就走,在政府期待創高經濟成長率,作為選舉籌碼下,根留台灣變成一種利益交換,企業投資工業開發,換取西進門票,政府提供的是廉價的租稅,以及國土的捐輸。許多拖了許久的大型開發投資案,在今年必須做出最後決定,不是因為投資台灣急切,而是換不到開放西進中國投資設廠,企業財團就在國際競爭上失利,於是投資造政績換西進,官商都有時間壓力。

第二在觀光發展上,近十年的風災水患,台灣山區如同廢墟,一些山區觀光景點逐漸消失,在打造觀光經濟下,政府開始將目光移往美麗的濱海沙灘,結合許多工業財團的休閒轉型,開始以區域計畫為名,展開大規模的規劃設計,許多海岸地區在今年都有大型開發案審查,一旦失去環境生態、公平正義的考量,許多自然的美景,都將遭到破壞,甚至一些屬於公共空間的景點,都將成為富豪新貴的VILLA私樂園。

西部的工業破壞,東部的觀光開發,台灣海岸線在幾十年的開發破壞後,失去真誠的反思,也缺乏全面的國家發展策略,依循舊有思維,將僅剩的西部海岸持續破壞,原始的東部濱海進行開發,許多開發案會在今年提出與決定,海岸保護的國家重要濕地也在今年決定,讓2010年成為一個關鍵的時刻,台灣海岸面臨保留與消亡的關鍵,許多地區的環境抗爭不是個案,而是國土開發的全面出清,讓台灣最後的淨土,面臨一個最終決戰的到來。

流金夢碎的澎湖海岸

如果要說台灣BOT開發密度最高的地方,不是台北,不是花東,而是澎湖。

在這個面積總合不算大的島群上,一堆建設開發案像雪球滾動,幾乎無處不規劃開發。

特異的是,澎湖的開發案,總是做一半,幻夢破碎,環境也破壞,澎湖就在一個又一個的異夢中,無盡漂浪!

在澎湖沙港,一棟建築象徵著異夢的開端。

這棟建築在台灣動物保育史上,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因為台灣版的血色海灣,就在這裡發生。

以前台灣也是會獵殺海豚,澎湖沙港就是當下被罵到翻日本太地村的早年翻版,當地居民在傳統漁獵習俗上,就是每年二、三月會將海豚趕入港灣,進行血色獵殺作為食物。1990年國際保育團體Earth Trust,將沙港獵殺海豚記錄畫面,在美國電視播映,野蠻台灣一下轟動全球,在國際巨大壓力下,1989年才公佈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增列鯨豚為保育物種。

沙港人有點冤,傳統漁獵習俗,一下變成國際生態殺手,在保育法的嚴懲下,不敢再獵殺海豚。心念一動,開始想把海豚當成表演動物,於是在港邊填海造陸,建造沙港海豚館,問題是保育法中,根本禁止能捕捉野生動物來表演,結果沙港海豚館成了歷史悠久的蚊子館,海豚從來沒住過,最後變成社區老人活動中心。

沙港海豚館,展現一種澎湖異夢的原型,那種「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建設開發心態。

這種「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建設開發,不僅發生在沙港海豚港,幾年前望安嶼、將軍島之間的跨海大橋,也是晚近著名的例子。縣政府抱持一條橋玩兩地的觀光心態,硬在兩島激流海溝間,蓋上一座跨海大橋,結果橋跨不過海,包商跑了,後續流標,就留下一座被海水腐蝕的蚊子斷橋。

這種做一半工程,不僅是浪費公帑,更糟是原本自然的澎湖海岸,也在一次次錯誤工程中,變成陪葬。

再來,吉貝沙尾海灘的BOT,也是一項「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實例。

早期,沙尾海灘被當地業者築牆佔據,經營傳統私樂園營利,吉貝居民展開抗爭,要求沙尾海灘歸還社區,不該獨佔營利,在澎湖縣府與澎湖風景管理處強力介入下,拆了業者佔據設施,沙灘要了回來,卻規劃沙尾BOT案,並且填掉淺坪潮間帶,建造新碼頭,讓遊客不必經過社區,就能進入沙尾沙灘的樂園。

吉貝居民全傻了!趕走小樂園,來了大財團,沙尾還是別人的。居民再度開始抗爭,孤島上男女老少上街遊行,海域中漁船小舟繞海抗議,政府不理,依舊推動BOT 案,結果說好要來的財團開溜不做,事後招商少人聞問,留下一座砸下巨資的碼頭,以及不可能恢復的生態,沙尾海灘還在驚懼,最後破壞時刻的到來。

惡夢該終止了吧!在澎湖,不會!

澎湖的「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開發夢,最經典的例子,無非漁翁島的BOT開發案,2006年澎管處敲鑼打鼓宣稱這是澎湖第一件BOT案,陸嶼面積5.5公頃,海域經營3.3公頃,50年營運許可權,預計投入12億元開發資金,計劃建造150間客房的五星級國際觀光旅館,以及遊艇碼頭,仿如澎湖從此飛黃騰達。

結果,梳理土地圍起圍籬,進行基礎建設,跨海大橋旁的漁翁島大興土木,政府先建遊客中心來ROT(政府出資建設,業者經營,約滿收回),但是到了2009年8月,說好要投資的財團又跑了,留下一塊又是被整理開發過的土地,不知未來命運。
工程作一半,破壞生態,業著落跑,這種「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開發建設,在澎湖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從沙港海豚館、青灣的白沙海園、外垵的海洋牧場、望安跨海大橋、吉貝沙尾BOT、漁翁島BOT等等案例,這些都是先吹了一個大夢,開始圍地開發,原始的海岸線遭到破壞,然後沒有下文,結果也沒有人被究責,等待下次再來。

這種荒繆的情事,一直在澎湖發生,納悶為何澎湖都是這種做一半的建設?終於有人點破迷津。

原來「開發無關願景,只是連結利益。」

在政治經濟學說上,開發連結的是營造利益,政府發包,廠商得標,地方金融就此流通,於是坐轎的政黨官員與抬轎的地方樁腳,都是慶幸建設開發得宜。另一方面,在投資經濟學上,一件開發案的出現,利益不一定是開發完成才顯現,有時開發完成進入經營才會賠錢,於是在開發之初,運用開發案帶來的利多消息,在民間募資或股市集資,才是一樁無本又快數獲利的吸金遊戲,至於開發建設早不是重點。

這種官方、地方的利益流通,以及財團的利多效應,常常是台灣許多無用蚊子館、煙霧開發案的問題根源,開發的意義在於開發本身,它創造工程利益,提供投資契機,甚至帶動開發地區附近的地價上漲,如果懂得先購地再高賣的把戲,開發真的無關開發後的願景,甚至開發可以動土不必完工,這樣的開發邏輯,澎湖沈淪!

可悲是,官、民、商大玩開發遊戲,在「事前吹噓、事後無力」的建設下,受害的永遠是無辜的土地,就像上髮廊要剪漂亮髮型,剪到一半,設計師走人,髮廊關門,留下一顆無辜的頭顱。問題是頭理一半,走人關店,碰上一次算衰,一旦時時碰上,變成常態,不是遇鬼,就是有鬼。

澎湖開發夢很聊齋!總是在口沫願景裡浮沈,昨日種種荒唐夢不醒,來日樣樣荒謬仍沈睡。

夢碎那麼多次,總該清醒吧!但是遙遠的澎湖,遍遠地區開發難以關注,環境組織呼救無人聞問,地方的縣府、風管處就在一次又一次荒謬建設後,依然有夢。愛造夢的政府,只要改朝換代,總是不放過各種開發夢。未來,澎湖的開發夢,就像意識流的蔓延擴散,前後交錯,時空重疊,讓人夢到頭昏腦漲。

澎湖未來夢境:青灣仙人掌公園BOT案、菊島文化城BOT案、後寮能源區BOT案、風櫃國際渡假村、林投國際渡假村、白沙國際渡假村、鳥嶼渡假村、西嶼竹灣渡假村、歧頭海洋世界、大倉離島渡假區、隘門黃金海岸休閒區、大菓葉遊艇海釣區、內海纜車開發案.............,甚至妄想填掉內海擴大土地人人分之海岸大建設無處不開發澎湖變樂園人人都賺錢世世永悲傷。

囈語澎湖長夢,很累!

夢不醒!澎湖夢裡迷途,在一個又一個迴圈中,夢在改朝換代裡浮沈,政府不同,玩法一樣。

對於澎湖,願景之夢應該是保存自然,改善交通,讓民間、社區循著文化脈絡,讓夢境生根,連結到每一位澎湖人的未來,怎麼會是由政府吟唱催眠曲,不斷投入資金,捐輸海岸土地,讓獨厚財團在夢裡歡舞,等到夢醒,官員走人財團撤資,留下一地殘破,又是被催眠的澎湖人,含悲面對。

流金夢碎的澎湖海岸,開發夢像煙火秀,看似燦爛,醒來無蹤。

該醒了!澎湖人,有時間去看看那些化作夢痕的蚊子館、開發案,浪費了金錢,破壞了土地,肥厚了頭人財團,澎湖人還等下一場碎夢?

其實,澎湖無需事事依賴財團,打造村村都是VILLA渡假村,改善跨海交通、守護社區文化資產,規劃社區旁的民宿專區,保留自然的公共海岸,澎湖不必以開發造夢,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美麗的夢。

海離家太近,對於澎湖,每一片海岸土地,都有一個地方故事,從社區生根,讓遊客悠活,那才是美夢的起點。

流金夢碎!海岸逢災,澎湖何時甦醒?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