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水產出版社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鯨豚協會
珊瑚礁學會
看守台灣協會
台灣綠黨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台塑仁武廠污染 居民圍廠抗議要求停工

【相關連結】
台塑仁武超標30萬倍 民間要求停工清查

台塑仁武廠不能排除污染 不停工何以服人

台塑仁武廠污染 恐成RCA第二
台塑仁武廠案監測不周?環署喊冤
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發生至今,台塑公司不願停工、也不承認工廠已造成重大污染,昨(25)日上午仁武鄉鄉長沈英章與居民、環保團體再度前往台塑仁武廠抗議。不過廠方重申環保署檢測數據「無法接受」,並已向環保署提申覆。

環保署去年7月起陸續檢測台塑仁武廠,發現地下水的「1,2-二氯乙烷」最高每公升15,000毫克,是管制值0.05毫克的30萬倍。土壤檢測部份,「1,2-二氯乙烷」污染值也相當高,最高每公斤6,060毫克,是管制值8毫克的700多倍。精采內文

 
 
  生態工程:地方建築的永續智慧 淺談自然建材多樣性


作者:陳品潔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溯源人類的工程,不難發現其實在自然界自有一套循環的方式,如何將自然的循環運用在現代建設,不但符合資源有限世代的建築需求,同時也有助提昇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綜觀許多人類先祖們的建設,往往師法自然、就地取材,和當地的土地、生態保持和諧的關係。台灣先民在科技與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因地制宜巧妙地運用自然界素材在各種建設的智慧,令後人讚嘆。

「住」是民生大哉問,在資源有限與運輸不方便的時代,蓋一棟舒適的房子,先輩們可是向大自然要了不少妙方。舉漢人常見的竹管厝說起,用竹編作為牆壁和屋頂的主結構,四方柱腳空隙填滿土或石頭穩固基點。主結構塗上經過適當比例混合稻桿、稻穀的泥土,比較講究的抹上石灰更為美觀,最後再蓋上乾芒草,就算完工。另一種土埆厝則是以黏土、泥土、石灰、稻草等材質混合,放入模版後風乾成土磚,也就是「土埆」,疊成磚牆,加蓋橫樑與屋瓦或茅草即可。通常土磚會外加茅草,避免直接淋到雨,也有塗石灰,使其美觀又堅固。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工廠汙染土地,以後別想一走了之了!桃園縣環保局表示,未來環保署列管的鋼鐵、石化、半導體、印刷電路板等30項事業在變更、撤銷、設立前,都要檢具土壤汙染檢測報告,由縣府查核沒有汙染土地之虞,才得以變更。

台北縣原本規劃「金九纜車」,台金場址污染嚴重,台車案也將暫緩。 環保署表示,金屬冶鍊過程中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除煉金工廠附近有TPH污染潛在可能,附近變電所也遭多氯聯苯污染。著名的觀光勝地,阿里山森林鐵路,在莫拉克颱風中嚴重受損,由於修復經費預估逾十億元,負責營運的宏都公司遲未積極搶修,以致停駛至今。林務局行文通知宏都終止森鐵三合一BOT案全部契約,收回森鐵,全力復建

全球暖化,各地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搶救珊瑚大作戰」的5名中美珊瑚學者,繼在墾丁後壁湖海域發現演化出適應溫差機制的珊瑚種,抗酸化實驗也有重大突破。另一則關於珊瑚的消息則是,近日在杜哈所舉行的華盛頓公約(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會議中,各國政府代表否決了對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在珠寶製作貿易限制的提案, 生態與經濟發展再度面臨挑戰。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塑毒污事件──勇於發現,怯弱處理


作者:munch

台塑有毒污,不是新聞,問題是面對毒害如何處理?環保署在2008年開始,首次針對全國含氯溶劑之運作中工廠,進行土壤及地下水調查,這算是碰到企業就縮頭的環保署,終於敢侵門踏戶進到工廠直搗痛處。在以往環境稽查,多半只針對河川污水排放,或工廠週遭土地污染,進行抽樣稽查工作,但是對環境周遭的稽查,常常讓污染源頭有太多推責空間,這次直接稽查運作中工廠的土地與地下水,得到的調查結果,企業很難推託。

好笑是,這份稽查報告,3月初就公佈在環保署網頁中,用一種低調而隱晦的方式,靜靜放在檔案一角,沒有發佈說明,沒什麼人注意,也沒引發媒體的關心。直到流行病學專家詹長權教授高聲驚報,台塑廠區內的二氯乙烷超標30萬倍多,這才引起媒體關注,大肆報導。 但是,詹教授的重點,不是告訴社會一個已經公開的事實,而是面對污染事件可能引發的危機,要求必須有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場址控制的緊急處置。 精采內文

 
   
 
台塑仁武廠污染 居民圍廠抗議要求停工
本報2010年3月2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發生至今,台塑公司不願停工、也不承認工廠已造成重大污染,昨(25)日上午仁武鄉鄉長沈英章與居民、環保團體再度前往台塑仁武廠抗議。不過廠方重申環保署檢測數據「無法接受」,並已向環保署提申覆。

環保署去年七月起陸續檢測台塑仁武廠,發現地下水的「1,2-二氯乙烷」最高每公升15,000毫克,是管制值0.05毫克的30萬倍。土壤檢測部份,「1,2-二氯乙烷」污染值也相當高,最高每公斤6,060毫克,是管制值8毫克的700多倍。

台塑:環保署檢測數據有誤

面對環保署的檢測數據,台塑公司高度質疑,台塑仁武廠總經理室副經理蕭壽原搶在民眾到場前出面說明。他說,去年10月高雄縣環保局檢測廠內「1,2- 二氯乙烷」最高只有2.06倍,「我們相信廠內地下水污染絕對沒有30萬倍」,他坦承過去處理設施有一些問題,但從2002年起已逐漸改善。

環保署:檢測數據經得起考驗

環保署土基會執行秘書蔡鴻德稍晚回應,台塑的確已向環保署陳述意見,「那是台塑的權利」,環保署還是相信自己的檢測經得起考驗,接下來還是會對台塑仁武廠做必要處置,要求台塑負起污染行為人責任。

台塑不把中央的檢測數據放在眼裏,而且還拿地方的檢測數據質疑中央,環保署如果真的對自己的檢測數據有信心,應盡速釐清數據爭議,不能讓台塑公司以兩造數據不同而持續不理會污染,而且還公然糟踏公權力。

居民衝入場內,要求停工並提出遷廠時間表

「台塑怪獸、禍延子孫。毒害土地、天地難容」。地球公民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學會等團體高舉標語到場聲援居民。同時要求環保署一周內到仁武鄉向民眾說明調查結果、應變措施、處理成效、以及未來的因應辦法。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重申,正在運作中的工廠已出垷公安疑慮,如無法停工全面受檢,可能會忽略其他的洩漏源,更無法詳查污染範圍與流佈,廠方也有可能湮滅證據,因此仁武廠必需立即停工受檢。

昨日大批警力擋在台塑仁武廠門口,抗議居民一度衝過封鎖線進入廠內,最後台塑公司接下抗議書,但並未明確承諾。仁武鄉鄉長沈英章強調,台塑公司一再隱瞞污染事實,91、95、98年都已知道污染的嚴重性,但仁武鄉民都不知道,要求台塑一周內要回應,否則一定追究台塑的刑責。

沈英章要求,台塑仁武廠應先停工接受檢測,然後要提出遷廠的時間表。還仁武鄉一個清靜家園。

前環保署副署長:沈署長為何不好好發個新聞稿

前環保署副署長、高雄左楠區議員參選人張豐藤昨天也到現場抗議。他強調,台塑仁武廠的事件「真的很誇張」,竟然污染可以超出標準30萬倍,最不可原諒的是廠方91年就知道污染,而環保署去年七月就已開始調查,報告多多少少去年就已經知道,但只有通知台塑及高雄市環保局。

他說,環保署長沈世宏面對媒體、環保團體經常發新聞稿,為什麼這麼重要、關係到居民健康的事不好好發個新聞稿?

張豐藤強調,居民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應盡快撤查污染是否已擴散,以及是否已影響民眾健康,「所以我贊同應立即停工」。

是否污染農田應盡快說明

鄰近仁武廠周遭有許多農田。另外,後勁溪進入八涳橋後,流經台塑仁武廠內被兩邊廠區包圍,地球公民協會長期在後勁溪八涳橋、流出仁武廠後的檢測點採樣,發現流過仁武廠後的有機化合物都飆高,早已懷疑污染來自仁武廠。

另外,鄰近仁武廠,以及引後勁溪灌溉的仕隆圳、援中港圳總計一千多公頃農地,是否已遭受污染引發關切,環保署、高雄縣環保局明天將到場採樣。

李根政表示,環保署要求業者使用有機化合物要申報,但流進水體後卻沒有管制標準,「這是非常荒唐的事」。環保團體多次反映,但官方只表示仁武廠是特例。但環保署去年檢測出多家工廠發生有機氯化物污染,顯示仁武廠並不是特例。

李根政要求,未來環保署河川管制標準,應全數納入含氯有機物。

Top

  生態工程:地方建築的永續智慧 淺談自然建材多樣性

作者:陳品潔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溯源人類的工程,不難發現其實在自然界自有一套循環的方式,如何將自然的循環運用在現代建設,不但符合資源有限世代的建築需求,同時也有助提昇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綜觀許多人類先祖們的建設,往往師法自然、就地取材,和當地的土地、生態保持和諧的關係。台灣先民在科技與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因地制宜巧妙地運用自然界素材在各種建設的智慧,令後人讚嘆。

「住」是民生大哉問,在資源有限與運輸不方便的時代,蓋一棟舒適的房子,先輩們可是向大自然要了不少妙方。舉漢人常見的竹管厝說起,用竹編作為牆壁和屋頂的主結構,四方柱腳空隙填滿土或石頭穩固基點。主結構塗上經過適當比例混合稻桿、稻穀的泥土,比較講究的抹上石灰更為美觀,最後再蓋上乾芒草,就算完工。另一種土埆厝則是以黏土、泥土、石灰、稻草等材質混合,放入模版後風乾成土磚,也就是「土埆」,疊成磚牆,加蓋橫樑與屋瓦或茅草即可。通常土磚會外加茅草,避免直接淋到雨,也有塗石灰,使其美觀又堅固。還有一種牛結厝的作法類似竹管厝的作法,先用竹子將房子的骨架搭好,再拿一些稻草塞在竹架縫中,最後將牛糞抹進縫中與稻草及竹架糾纏一起。牆面則須採用3日內的新鮮牛糞,依比例混合黏土、稻桿或稻殼,塗在「竹筋」上風乾。這些例子有趣的共同點是,建材會依照各地民情與材料取得方便性而有所取捨,這些建材混合的成分比例多依賴老行家經驗而有所微調。

台灣各地原住民族,居所的地理與生態環境迥異,住的文化精采多元,展現文化多樣性背後的建築智慧,其中石板屋堪稱一絕。運用居所附近的天然板岩和頁岩,依照柱子,牆面、地板、屋頂需求加工成規則片狀之石板,每項需求的性質、硬度、大小都有所不同。再根據這些需求的分類,砌成住屋。早期石板屋的建築結構及設計非常簡單,以石片一層層地堆成牆壁,以木材成橫樑,屋頂以樹皮、芒草及蘆葦蓋成,地上舖石板。

排灣族建築空間佈局圖。排灣族常用來作為家屋支柱的樹木包括:台灣櫸、錐果櫟、相思樹、烏心石,另外較為粗大的土蜜樹、小葉桑、羅氏鹽膚木楓,等質地密實的木材。橫樑則以楓香、台灣榿木、山黃麻、白榕的支柱根或晚期栽植的杉木為主質地較輕且筆直的木材擔綱。圖片出處: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多納村魯凱族石板屋。魯凱族房屋多依緩坡而建,蓋屋前,將緩坡剷成ㄇ形。兩個側壁、後牆都是石片堆成的,後壁靠在山腹上。這棟魯凱族的房舍看來,工法的思維和排灣族蓋家屋的習慣類似。兩者通常是屋後靠山坡,用石板砌牆擋土。圖片出處:高雄縣文化觀光入口網站。

上述種種天然素材的的工法並未使用鋼筋與水泥,相較於鋼筋混凝土,建物不但取材方便、經濟實用、冬暖夏涼、還有防震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來自於自然的素材可以回歸自然界的循環。除了就地取材,先民的建築思維有一套屬於當地配合自然運行的文化機制,以配合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共生共存。

原住民族有許多外人無法理解的禁忌或傳說,其實是老祖先與環境互動的智慧,可規範族人和自然互動模式,在這互動下可以避開違反自然運作所帶來的災難。以排灣族為例,講究家屋聚落的選址,用「人與狗發現聚落」的故事解釋選擇在某個地方居住的理由,但聚落附近的自然環境往往是真正原因。排灣族習慣將家屋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視線良好及環境衛生的台地上,在溪谷的山坡上闢梯田種植芋頭、小米、甘藷等主食。這些梯田梯階等高,每梯之間的落差裸露之地表,運用在地特有的板岩或頁岩橫向疊砌,砌石有擋土之效,天然又符合在地生態的建材,也創造出更多的生物棲息空間。這種遵循自然,與文化相依的建築思維,其實在澎湖二崁聚落也看得見。

說到堆石頭,許多漢人先民來台開疆闢土之初,巧妙運用石頭或石塊的能力,和排灣族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砌石工程常見於台灣傳統建築的地基、圍牆、水圳、與梯田。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傳統農漁村常見的設施,巧妙運用石材之間疊砌的方位與接觸表面的摩擦力,隨著四季膨脹收縮,一顆顆緊密咬合。這些傳統工程撐過甲子的比比皆是,水泥完全派不上用場,卻比水泥耐久堅固又防震,遇到大水,可以從砌石縫流走,減少泥土沖刷不至於成為土石流。

嘉南大圳。堪稱當地具有生態工程的遠見。八田與一考量烏山頭地質地震對策所採用的,就是只使用0.5%混凝土,以土沙與粘土為主的半水壓土壩工法。採用稀見的「半水成式工程法」,即大部分由鵝卵石、砂礫、小砂子及黏土建造,這些土石並非以人力或機械力固定完成,而是利用水力填築。圖片出處:http://www.beautymountain88.com.tw/sightseeingpoint14/images/sise8093-50-19.jpg

池上盛土圳。當地常稱「浮圳」,顧名思義浮在地面之上的圳道,為了池上平原供水高低落差的問題而設。當地人說最早的雛型是先民運用圳址附近的黏土、竹子、石塊拱起圳身,並非先在所見之混凝土建物。圖片出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品潔提供。

砌石技術在澎湖諸島,用「淋漓盡致」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不只用砌石來蓋房子,甚至運用石滬捕魚,成為一種特有的產業。怎麼捕呢?將石材在礁硼上堆砌成矮牆,稱之為「石滬」。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流游入,在退潮時被陷在石牆內無法游出,石滬內積水處就可輕易捕捉魚兒。這項工程涉及當地人對於在地海岸生態系的了解與掌握能力,除需考量設置地點、水流、與當地漁產的習性外,疊石的石材與方向上因需求而略有差異。加上和當地人的生計緊密相連,為此也發展出管理與維護這項建設的組織。

澎湖石滬的滬房。石滬可真是台灣的國寶,許多故事與建築的智慧令各國為之一亮。圖片出處:數位典藏-澎湖石滬的形式與文化。http://www.daweir.npu.edu.tw/search/stwimgshow.php?stwnameno=stw0920204

此外,砌石結合當地特有的咾咕石之地景,更突顯澎湖人文與生態地理的特色。相當堅固的老房子,足以抵擋強烈的東北風,大都是用咾咕石自然疊砌而成,利用石頭多孔性互相嵌合的原理砌牆,石頭間的縫隙,則用三合土、泥塊或石灰填補,砌到一定高度,再放上幾根樑,釘上板塊,上面再鋪疊紅瓦即成,聽說有冬暖夏涼、經久不壞的優點。在當地田野與菜圃裡,還可見咾咕石與玄武岩相間疊砌而成的防風牆。

二崁聚落。二崁多寶,使人目不暇給,唯有身歷其境才能夠深刻體會。目前有「二崁聚落走透透」3D立體版的動畫非常逼真,可以滿足視覺上的二崁體驗。圖片出處:http://www.nhc.url.tw/view/web/17/index.php?UID=616

想不到,砌石工法方法原理相同,卻因不同的材質,不同地理的生態條件,發展出迥異卻又符合當地需求的特色,同時也讓人在自然運作體系當中安身立命,並仰賴自然資源維生。不論從當代建築美學或生態觀點審視,皆與原始地景更能契合。然而隨著了解傳統工法的老人家陸續凋零,這些智慧也大量消失,我們不禁該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融入當代工程主流的思維體系,以延續這些自然工法大智慧?

當代西方綠建築與永續栽培(或稱樸門)也具有因地制宜、強調建設應與環境互動良好的觀點,同時也列出許多原則作為施行規範。其中永續栽培強調環境倫理,透過自身環境與人、環境與生物的互動關係的觀察,以及對於核心價值的反省,運用當地生產的素材,設計出適合當地生態循環的建設。永續栽培的核心價值,像是「地球是我們寶貴的家,人類必須善待它。」「不傷害自己或地球,並發展健康的社會」、「公平共享(或將限制消費)、確保地球有限資源使用的適當方式」、「確保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等等,在建設同時也思考建設對於生物和地球的意義,並基於這些核心價值,因地制宜創造出有利於人類與環境的工具、行為、互動模式或建設。自發起至今,論述與實務結合的環境實驗設計,不斷地在全球各地進行,產生一股新生活運動的潮流。

建設目的無非是增進人類的幸福,強調節能減碳的社會,或許更需要重新審視建設如何與自然互益共生。建築有限的生命物質循環,如何融入自然環境,將有助人類因應氣候變遷的考驗。除了需要師法自然,觀察敏銳的建築文化之外,建築設計者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以及和土地互動經驗智慧,也是重要的關鍵。

<參考資料>
* 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 數位典藏-澎湖石滬的形式與文化
* 數位典藏部落格-澎湖石滬的功能與類別
* ermaculture
* 樸門永續設計

 

※本文同步刊登於生態與工程入口網生態與工程入口網站

Top

 
 
工廠汙染土地 別想一走了之

摘錄自2010年3月25日聯合報桃園報導

環保署前(23日)天公布全國廢棄工廠汙染檢驗報告,桃園縣受汙染土地、地下水是全國最多的。桃園縣環保局表示,為免受汙染土地持續增加,後續整治困難,未來環保署列管的鋼鐵、石化、半導體、印刷電路板等30項事業在變更、撤銷、設立前,都要檢具土壤汙染檢測報告,由縣府查核沒有汙染土地之虞,才得以變更。

桃園縣是工商大縣,過去因為環境法令不足,不少汙染性工廠遷廠、移轉後,留下大面積汙染場地,最讓地方環保單位傷腦筋,最有名就屬基力化工廠鎘地、RCA前桃園廠土地。

桃園縣環保局表示,RCA前桃園廠歷經17年汙染調查、整治,終於在2010年啟動汙染整治工程,預計2011年底可整治完成。而基力化工廠鎘汙染的80餘公頃,在部分低汙染土壤換土整治後,剔除高汙染16.81公頃,納入國道二號南桃園交流道特定區再一併整治外,尚餘14.42公頃,2009年已整治5.6公頃,2010年底前就可全數整治完成。

Top

 
 
  台金場址污染嚴重 台車案暫緩
摘錄自2010年3月24日中央社報導
 
台北縣原本規劃「金九纜車」,考量東北季風及用地取得困難,決定切割處理,金瓜石至水湳洞地面纜車(台車)先興建,原預計民國101年可通車。

環保署土污基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今(25日)受訪表示,台金公司已解散,被台糖公司合併,台金場址土地所有人是台電公司,原本計畫在場址上開發「台車案」,經與台北縣及相關單位會商後,決議工程暫緩,待辦理健康風險評估及土壤改善完成後,再進行開發。

環保署針對全台廢棄工廠進行第4期清查,其中調查面積最大,同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且超過管制標準最高、最多項目的是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當地土壤中的砷含量是管制標準的208倍,銅含量是標準的90倍,TPH(總石油碳氫化合物)含量也是管制標準的92.5倍,地下水的砷含量也超過管制標準。環保署表示,金屬冶鍊過程中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除煉金工廠附近有TPH污染潛在可能,附近變電所也遭多氯聯苯污染。

Top

 
 
  林務局BOT解約 收回阿里山森鐵國營

摘錄自2010年3月25日自由時報報導

阿里山森鐵在莫拉克颱風中嚴重受損,由於修復經費預估逾十億元,負責營運的宏都公司遲未積極搶修,以致停駛至今。林務局在各界輿論壓力下,行文通知宏都終止森鐵三合一BOT案全部契約,收回森鐵,全力復建。

宏都公司發言人滕新富說,林務局片面終止契約,不合理也不公平,尤其該公司耗資8億元興建北門車站觀光旅館,預計今(2010)年6月試營運,終止契約的做法,形同強奪民產。宏都將依據契約,繼續與林務局協調。

林務局強調,將優先進用宏都現有員工,遊樂區內祝山、神木等路段列為第一階段復建工作,預計3月底完成、4月初復駛,明(2011)年底全面通車。至於觀光旅館與北門車站的開發,還需要討論。

此外,觀光局正評估觸口到阿里山興建纜車的可行性,7月會有初步結果,預定年底完成研究。

Top

 
  搶救珊瑚 中美學者大作戰

摘錄自2010年3月25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全球暖化,各地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搶救珊瑚大作戰」的5名中美珊瑚學者,繼在墾丁後壁湖海域發現演化出適應溫差機制的珊瑚種,抗酸化實驗也有重大突破。

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是中美合作研究計畫成員,他說墾丁海域得天獨厚,深海冷水團形成湧升流降低水溫,使墾丁珊瑚覆蓋率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平均值,白化率不到3%,引起美國學者重視。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來台研究的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生物系教授Peter Edmunds說,全球暖化對珊瑚的殺傷力,一是海水升溫造成共生藻死亡,讓珊瑚白化、死亡,二是海水酸化影響珊瑚造骨能力,脆弱的骨骼使珊瑚生存更為不易。

他說,中美研究團隊在墾丁後壁湖海域調查的尖枝列孔珊瑚及細枝鹿角珊瑚,也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這兩種珊瑚在8至10度的劇烈變動溫度中,幼體在光合作用等生理反應表現佳,在抗海水酸化反應的表現亦佳,顯示已發展出一套因應不利環境的生存策略。

Top

 
  CITES決議:珍貴珊瑚貿易仍不予禁止

摘譯自2010年3月22日ENS卡達,杜哈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紐約市街道櫥窗中由紅珊瑚與粉紅珊瑚製成的珠寶飾品(相片來源:RedXdress)21日在杜哈所舉行的華盛頓公約(CITES)會議中,各國政府代表否決了對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在珠寶製作貿易限制的提案。

美國和歐盟提議規範31種來自西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珊瑚之國際貿易,但未能達到所需三分之二以上代表的贊成,其中64個國家投票贊成,59國反對,10國棄權。

根據美國的提案,珊瑚族群最大的危機在於採集後供應了國際貿易,自1980年代以來,供應量已經下降了60%至80%,族群結構所減少的量相當於在採集區中損失了80%至90%的珊瑚生產力。

這些物種已經被採集達數千年,每年國際貿易的品項高達數以百萬計。然而今天的消費需求正威脅著這些物種的生存,國際需求已經耗盡了最知名的紅珊瑚與粉紅珊瑚族群,而新開發的族群也已被快速消耗殆盡。

提案建議將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列入CITES附錄二中,並採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來管制貿易。這將確保各國以法律約束力來管理此種珍貴珊瑚的國際貿易,讓這些生長緩慢,壽命長的物種可以被永續採集。

但在2009年1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一個專家小組的結論是,現有的證據並不足以支持將整個紅珊瑚科物種列入附錄二中。該小組說,此科中有7種珊瑚並不符合列入附錄二中的生物標準。

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以及會影響當地沿海居民生計等因素,成為了反對這項提案的主要論點。

主要的珊瑚採集和加工區包括了意大利、日本和台灣。

推動"貴重到戴不起"運動的SeaWeb科學計畫副總裁泰萊基(Kristian Teleki)呼籲各國政府保護紅珊瑚,他說這個決定對紅珊瑚與粉紅珊瑚長期生存以及依賴他們的產業來說,是倒退了一大步。

SeaWeb要求珠寶商和設計師,在健全的管理制度到位以及這些長壽又生長緩慢的物種族群恢復以前,拒絕使用或購買紅珊瑚與粉紅珊瑚。

珠寶零售商Tiffany&Co.、珠寶設計師聖克萊爾(Temple St. Clair)、海洋保育學家庫斯托(Celine Cousteau)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支持將紅珊瑚與粉紅珊瑚列入附錄二中以保護牠們。

「諷刺的是,那些支持將珊瑚列入附錄二中的意大利珊瑚工匠們,卻也認為這麼做會威脅到他們的生計,」在意大利工作與生活了25年的聖克萊爾說道,「據我們所知,真正威脅到他們生計的,是不去保護這些珊瑚,如果他們依然故我,未來將沒有珊瑚可供他們採集了。」

「現在是讓珠寶設計產業停止購買和使用這類珊瑚的時候了,這樣珊瑚族群量才能恢復。如果消費者的需求減少,也許政府和珊瑚業者將會認真對待並保護這些珍貴動物的後代。」聖克萊爾說。

珊瑚貿易量每年超過數千萬美元,每年有30至50公噸的紅珊瑚和粉紅珊瑚被採集。

在2001年至2008年間,僅僅美國就進口了2800萬件紅珊瑚與粉紅珊瑚。珊瑚項鍊可以賣到幾十萬美元。

珊瑚每年增長不到1毫米,壽命長達100年。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報告,目前採集的珊瑚群體年齡介乎7至10年。而對珊瑚族群永續的採集時間點,應該在98年之後。

至於黑珊瑚則已在CITES的保護之中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野生動物貿易政策分析師歐克萊爾丹博士(Dr. Colman O'Criodain)說:「對CITES的政府成員們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羞辱,因為他們喪失了一個機會,去表明CITES尚未完全失去對抗既得利益者反對保護海洋物種的能力。」

中國已經將在其水域中發現的四種受威脅的珊瑚列入公約的附錄三中。這樣做使得這些珊瑚交易必須要有適當的文件流程,並且各國得以追蹤和評估國際貿易的情況。

但一些國家認為,鑑定珊瑚種類的工作,嚴重地阻礙了實施貿易管制工作。

Top

 
  論壇:台塑毒污事件──勇於發現,怯弱處理

作者:munch

pollution3

台塑有毒污,不是新聞,問題是面對毒害如何處理?

環保署在2008年開始,首次針對全國含氯溶劑之運作中工廠,進行土壤及地下水調查,這算是碰到企業就縮頭的環保署,終於敢侵門踏戶進到工廠直搗痛處。

在以往環境稽查,多半只針對河川污水排放,或工廠週遭土地污染,進行抽樣稽查工作,但是對環境周遭的稽查,常常讓污染源頭有太多推責空間,這次直接稽查運作中工廠的土地與地下水,得到的調查結果,企業很難推託。

好笑是,這份稽查報告,3月初就公佈在環保署網頁中,用一種低調而隱晦的方式,靜靜放在檔案一角,沒有發佈說明,沒什麼人注意,也沒引發媒體的關心。直到流行病學專家詹長權教授高聲驚報,台塑廠區內的二氯乙烷超標30萬倍多,這才引起媒體關注,大肆報導。

但是,詹教授的重點,不是告訴社會一個已經公開的事實,而是面對污染事件可能引發的危機,要求必須有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場址控制的緊急處置。

台塑仁武廠的毒污問題,長期一直存在,高雄海科大林啟燦教授10多年來,長期監測流經台塑仁武廠的後勁溪,建立入水處與出水處的水質資料,並且透過分析區別水體內的有毒物質,建立一套稱為污染指紋的追查系統。

地球公民協會的李根政老師、蔡卉荀研究員等人,多年來循著後勁溪流域上下游,清查流域內的圳道,早已指控後勁溪水質一旦污染,高雄市的左營、楠梓及高雄縣的橋頭、大社等地,透過渠道引用後勁溪的水,千畝農地都會受到毒害。

10多年來,林啟燦教授調查出後勁溪水質污染,含氯有機溶劑數值偏高,甚至透過精細的樣本數,分析台塑的生產流程,發現生產量與污染度呈現正相關。由於無法入廠採樣,這樣的數值分析,一直被台塑仁武廠辯駁,指稱工業區內渠道複雜,污染源頭不能只找台塑,於是針對污染現象,只能以協調方式,要求業者自行改善。

長期以來,污染調查的困境,一直存在。稽查廠外排放水體,必須天時(雨天、夜間偷排)地利(找到暗管)人和(有心想抓),才有可能查獲非法排放。廠區內的調查通常難以落實,因為業者千般推託拒絕入廠,或是根本不願提供生產資訊,以及污染物質的種類與數量,甚至在核報資料上修改掩飾,於是污染調查相當困難,甚至查獲之後,也在污染源的確認上,面對百般推責的企業。

但是,更困難是稽查心態的問題,在現今科技、儀器的進步下,以及國外污染資訊的流通,加上法令的不斷增修,其實真要抓污染,不會抓不到,問題就是不想抓或不敢抓,甚至抓到該怎麼辦?

這次進入台塑仁武廠區,調查土壤及地下水的含氯溶劑污染,設置監測井並分3階段調查,調查結果相當驚人。

土壤部分:

針對VCM 廠採集2處土樣分析,檢出二氯乙烷超過土壤管制標準757.5倍,四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1.65倍,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2.93倍。鄰近地點檢出二氯乙稀超過管制標準2.61倍,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1.06倍。

地下水部分:

VCM 廠標準監測井檢出最高濃度:三氯乙烷超過第二類地下水管制標準171倍、二氯乙烯超過標準15倍、二氯乙烷超過標準302,000倍、苯超過標準71倍、氯仿超過標準16倍。

HCFC 廠標準監測井檢出最高濃度,二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67.57倍、二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4.65倍、二氯甲烷超過管制標準22,400倍、三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3.6倍、四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71.2 倍、氯乙烯超過管制標準74.5倍、四氯化碳超過管制標準1.96 倍。

這些數據,證實台塑仁武廠廠區內污染嚴重,更重要的是在土壤與地下水的交叉比對下,廠內污染不會來自外面,台塑無法再推責污染源頭來自別處。報告中明確指出「本廠查證結果地下水污染來源明確,且廠區周邊並無其他相關製程污染之工廠,污染行為人亦屬明確,建請環保局後續可依土污法相關規定辦理。」

台塑無法再賴,說出地震造成地下污水管線裂損的辯詞,甚至有官員以長期的歷史問題為由找著藉口,但是都已無法辯駁台塑造成污染的事實。

更嚴重是,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問題,遠比地面水的偷排更加複雜,因為必須瞭解當地地下水流動方向,以及污染深度與廣度,到底有多大?甚至檢調單位都必須進一步調查,是否如同RCA般,打出地下深井,排放毒物。這些被公佈的資訊,將來都可能是賠償訴訟的鐵證,不能忽視。

台塑仁武廠的毒污事件,污染數據相當嚴重,報告中也明確建議,「考量本廠所測地下水污染濃度偏高,可先依土污法第7條第5項規定命業者採取緊急必要措施,以減輕污染影響或避免污染擴大,並責成業者儘速調查廠區外圍地下水情形;並建請環保局調查廠區外圍居民是否使用地下水及評估潛在受體可能遭受風險。」

其實,後勁溪流域有污染,早已不是新聞,幾10年來石化工業的進駐,不是爆炸、外洩、偷排等等污染事件,地方居民早知土地、水質有問題,只是不知問題有多嚴重。

這次明確證實污染來源,以及污染程度,其實在萬分驚訝之後,都必須思考詹長權教授的呼籲,不是30萬倍,而是如何處置!

中科三期的行政違法,讓人看見環保署的懦弱,甚至向企業傾斜護航的心態,這次台塑仁武廠毒污事件,環保署自己的調查報告,字字鐵證,如何處置,考驗環保署的部門格調,難不成再發新聞稿,否定自己的調查報告。

抓污染,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官方自己翻開了幾10年的大毒窟,環保署還能裝聾賣傻,讓企業永存,讓土地荼毒、危害居民嗎?

至於,大高雄地區在近年,以傲人姿態打造生態城市,進步的水岸城市規劃,終究要面對中油後勁廠、台塑仁武廠等污染問題的陳年爛帳,才可能在美化的河岸內,還給水質一個自然潔淨,打造真正幸福的大高雄市。

污染,早已不是新聞,整治的魄力,才是萬民期待的大作為。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