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支持地球日,響應雅虎公益勸募
請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協會!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破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看守台灣協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溪流環境協會
關渡自然公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牛糞傳奇在台灣】反全球化旗手 vs WTO推手蔡英文的對談

席娃博士
牛糞傳奇故事主角: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攝影:晏子

【相關連結】
【牛糞傳奇在台灣】全球化下的台灣農業何去何從?

【牛糞傳奇在台灣】蔡英文:民進黨將以農業復甦帶動經濟 並兼顧生物多樣性

基改與小農之辨 席娃指出明確方向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一)
聯合國地球日獎得主、印度生態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是紀錄片〈牛糞傳奇〉主角的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日前訪台,引起不小旋風,本報繼昨日報導席娃與郭華仁博士暢談「基改與小農之辨」,今日分三篇刊出她1日下午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談系列,本文為座談一開始,蔡英文針對自由貿易與氣候變遷挑戰的反思。

緊接著席娃則說,「任何以土地侵占、農地徵收的手法,從小農手中搶走生產食物的權利,都是不公平的。」她提醒同樣身在亞洲的台灣人民,找回亞洲尊重大自然和土地的價值。精采內文

 
 
  書齋:野地裡的賞賜──midateng 2月野菜市集
邦查米阿勞書影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攝影:黃啟瑞

3、4輛廂型和發財車,小心翼翼倒車進入鐵皮拱頂的市場,甬道大概僅還容人兩邊側身通過,忙碌的阿姨和大姊們迅速下好物品,魚貫將車開出停妥。這裡是花蓮吉安鄉的黃昏市場,開市不是從黃昏開始,下午兩點多即陸續進場,要到七點或更晚,才結束收攤。

黃昏市場的micakaiay(販賣的人)多就住附近Nataolan(今南、宜昌村)或Sikasoan(慶豐、太昌村),年輕機伶的阿姨們常組成採菜大隊,只要有人通報哪兒野菜較多,一大早就約好出發,不同季節採摘不同野菜,採集工具也很簡單-防曬帽、袖筒、棉布手套,最重要的是從一堆草裡辨識出野菜的能力。到達預定地,眾人分散作業,有時遠遠傳回龍葵多美好的歌聲,接近中午,一行人找著樹蔭就地煮湯,採得的野菜配上帶來白飯,吃完回程,開市前有人還足夠時間返家整菜。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嘉紋

又到了炎炎夏日,台灣因水價低廉,國人用水習慣普遍隨心所欲,經濟部將透過補助購買省水洗衣機與省水馬桶,希望能鼓勵民眾加入珍惜水資源,愛地球的行列。但在沒有相關法令宣導之下,民眾主動申請換裝省水洗衣機或馬桶的意願又是如何呢?為促進能源再利用,台北縣三座垃圾焚化廠利用垃圾燃燒產生的熱能發電,據環保局表示,使用效益相當良好,每天發電量達100萬度,可供20萬人使用。

國道3號北二高發生國道有史以來最嚴重走山崩塌。工程單位認為這起意外打破經驗法則,預定今年底、明年初動工的蘇花公路改建案更是緊盯事故調查結果,任何風險都不敢輕忽。讓人不禁質疑,是不是非得等到意外發生,工程單位才會開始「謹慎以對」?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越演越烈,日前發現新破洞,外漏狀況超乎預期,美國採取燃燒石油方式,避免污染擴大,但在破洞尚未完全補上之前,將為德州到佛羅里達州之間沿岸帶來生態浩劫,並危及墨西哥灣的捕撈業,損失難以估計。

石油是目前人類仰賴的重要能源,但由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帶來的環境衝擊,人們不得不加快腳步,發展替代能源。美國準備在南塔克特灣,興建第一個離岸電力發電廠。但卻引發各界爭議。該如何兼顧經濟、環境與永續開發?目前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環境NGO的下一個十年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

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精采內文

 
   
 
  .
 
【牛糞傳奇在台灣】席娃:找回亞洲價值

本報2010年5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DSC_0169

當今反全球化大將,來自印度的席娃(Vandana Shiva)博士,1日在「全球綠色潮流與台灣」以其多年來反全球化的經驗和台灣民眾分享。她語重心長地說「任何以土地侵占、農地徵收的手法,從小農手中搶走生產食物的權利,都是不公平的。」她提醒同樣身在亞洲的台灣人民,找回亞洲尊重大自然和土地的價值。

一腳踩進全球化

席娃出生在印度德拉東的峽谷地區,1978年獲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這樣一個學習背景和貿易無關的人,關心全球化乃始於印度軍隊攻擊錫克教徒「藍星行動」事件。1984年夏天6月4日印度軍隊對佔據大金廟的錫克教極端份子進行鎮壓,導致多人喪生。席娃注意這些事情是導因於引水及灌溉水分配不公平,水資源的爭奪。

而當時方興未艾的綠色革命,使用農化肥料大面積耕種穀物,卻有人喪生。1984年12月3日印度波帕爾(Bhopal)農藥工廠毒氣外洩也導致3000人喪生,死者都住在貧民窟。席娃開始研究綠色革命、為何農藥會使人喪生,發現所謂的綠色革命,不但不和平,甚至引燃戰火。

而跨國企業公司如孟山都,透過「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WTO的前身),將基因改造種子,大規模銷售到世界各國,而毫不起眼的基因改造種子,需透過申請才能生產,農夫不能自行採種。基因改造作物使席娃見識到跨國企業以及全球化是什麼,於是席娃開始保留種子,提倡「自由種子」。她所創辦的九種(Navdanya)基金會就是種子保存運動的先鋒。

TRIPS為跨國企業量身打造

WTO在關於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訂定了「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ade Related Asp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Trade in Counterfeit Goods, TRIPS)」。席娃發現TRIPS根本是專為跨國企業如輝瑞藥廠及孟山都所制定的協定。

在此協定下,農夫儲存種子變成問題、保存種子違背智慧財產……孟山都成了自由貿易唯一的獲益者,進行所謂的生物剽竊。但是生物不是一種發明,席娃強調,種子是屬於自然的,不管長成植物、用於食物或藥品,都屬於生物多樣性,都該被保存、被全體人類共享。

自由貿易:不公義的貿易方式

提到自由貿易,因為香料之故,印度具有300年悠久的自由貿易史,自由貿易使得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自由貿易外資入侵,使得本土經濟關門、隨之瓦解。

印度有3分之2的農民都是小面積耕種,和台灣相似。席娃說,小農刻苦耐勞,非常有復原力的,然而孟山都挾持自由貿易之名進入印度,改變小農的命運。

孟山都壟斷種子,販售貴而無法永續的種子。2003年WTO部長級會議在墨西哥坎昆召開,大公司遊說農業補貼政策,每天高達數萬美元,在此情況下以便宜價格將歐美農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1997年第一位農民自殺,至今20萬民農民自殺殞落,導因於全球化、農產品價格崩跌,身上卻背負龐大的債務永遠還不了。

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結果,全球只剩下大豆、玉米、棉花及小麥四種作物而已,它們大量傾銷到全世界。

全球化導致飢餓

饑荒問題事實上是農業貿易全球化所引起的,因為自由貿易鼓勵人們成為消費者,卻不讓人們做生產者,但是我們不可能維持一個沒有生產者的消費世界。

全球每天都有10億人處於飢餓狀況,全球化之後,印度有一半人口處於飢餓。全球化最後就是剝削大自然。印度農夫要和工業搶地,而工業掠奪土地是造成貧窮的原因。

替代方案典範轉移

民主的機制是解決問題的轉機,摧毀民主就會遇到暴力。席娃認為現在這個模式一定會造成人類悲慘的未來,我們必須尋找替代方案進行典範轉移。

她說,目前的現況是基於幾個錯誤的假設形成的:認為經濟成長是無限制的、告訴大家每個人要當消費者,卻又告訴大家沒有生產的權利。最後,現在這個模式告訴我們不需要農民、糧食、土地和土壤。

其實要生產才有消費的能力,這種消費是中國經濟生長的動力,但經濟泡沫化之後,人民連沃瑪爾這種平價的連鎖超市也無法消費。

歐美大國不可剝奪亞洲小農耕種的權利。

席娃提醒我們離食物的來源越來越遠,人民甚至不知道超市的食物乾不乾淨,因為有中介商從中操作。我們不希望美國很爛的食品制度(參紀錄片「食品帝國」)全球化,而要選擇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因此她認為要重新發掘亞洲文化中,尊重大自然和土地的價值與作法。

她說,農夫在土地上工作不會憂慮,不需要百憂解。(台灣)要改變心態不要以為西方的作法才是好的。工業要花十倍的能量才能製造出原來的十分之一的產品。席娃勉勵聽眾,從現在開始思考再生能源與永續環境的生活方式,不要忘了,我們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Top

  書齋:野地裡的賞賜──midateng 2月野菜市集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攝影:黃啟瑞

編按:「邦查米阿勞」是董景生繼「綠色葛蕾扇」、「走山拉姆岸」之後的第三本原住民族植物誌。阿美族古稱為邦查族,「邦查米阿勞」意思就是「到田裡看看吧,阿美族!」。住在都市生活的人們,少有機會可以過著與大自然親近的生活,就讓我們在董景生及黃啟瑞的文字、圖像引導中,一起進入阿美族的日常生活、祭儀活動中,感受不一樣的原住民文化的禮讚。即日起,我們將在每週二刊出摘錄一篇選自「邦查米阿勞」的內文,與您一同分享。

 

3、4輛廂型和發財車,小心翼翼倒車進入鐵皮拱頂的市場,甬道大概僅還容人兩邊側身通過,忙碌的阿姨和大姊們迅速下好物品,魚貫將車開出停妥。這裡是花蓮吉安鄉的黃昏市場,開市不是從黃昏開始,下午兩點多即陸續進場,要到七點或更晚,才結束收攤。

黃昏市場的micakaiay(販賣的人)多就住附近Nataolan(今南、宜昌村)或Sikasoan(慶豐、太昌村),年輕機伶的阿姨們常組成採菜大隊,只要有人通報哪兒野菜較多,一大早就約好出發,不同季節採摘不同野菜,採集工具也很簡單-防曬帽、袖筒、棉布手套,最重要的是從一堆草裡辨識出野菜的能力。到達預定地,眾人分散作業,有時遠遠傳回龍葵多美好的歌聲,接近中午,一行人找著樹蔭就地煮湯,採得的野菜配上帶來白飯,吃完回程,開市前有人還足夠時間返家整菜。

冬季的野菜市場一片繁茂翠綠,菊科sama(山萵苣)、sama'o(兔兒菜)、katao'ngay(紫背草)、昭和草,十字花科 hinalomay(山芥菜)、o'pao(小葉碎米薺)、茄科tatoken(龍葵)、石竹科kera(鵝兒腸)、藜科o'sale(小葉藜)等,羅列眾多。騎著摩托車陸續到達的fayi,拿來自種現採的南瓜花、lokot(山蘇)或pako(過溝菜蕨),有些人排上一瓶瓶醃好的siraw(鹹豬肉)、 lalacan(螺)、辣椒或酒釀。

晚近2、30年才開始用貨幣購買野菜,過去族人常進入野地採集,只不過範圍常在部落周遭延伸的山田、河流或海岸潮間地帶,非農忙時期,男性下水捕魚,女性就地採集,午餐就在野外解決,多出的帶回部落和親友分享。各種採得的物資,代表不同家庭成員,對於野外地勢和環境資源的掌握。

部分野菜由於供銷需求,開始了規模栽培,隨著需求擴大,市場販售的阿姨,也不得不進一步拓展採集地圖。若有機會跟隨她們找尋野菜,常驚呼看來蓁蓁草莽的荒地,竟然生機勃勃,足跡遠到海岸山脈稜線、壽豐吳全溪埔、北埔新城荒田、花蓮溪出海口、鹽寮礁岩海邊等,縱谷到海岸物產豐饒。伴隨節氣輪番上陣-3 月到6月光復箭竹、6月到8月麵包果、9月菅芒花苞、10月芒心、11月到翌年初的菊科和龍葵、12月甘蔗心,3月飛魚隨著黑潮被鬼頭刀追逐而來,7月通過島嶼向北遠去,緊接著11月烏魚從北方搧鰭搧尾魚貫湧入花蓮溪產卵繁殖,環境還美好的時代,海膽棘刺張在海藻遍布的礁岩上頭,高身鯝魚和lamay(水綿)共游,連香蕉園裡,都是緩慢爬行的kacomoli(非洲蝸牛)-植物、動物各依地形、土壤、氣候條件繁殖遷移,如今則匯聚在市場攤位上。

而隨著外來人口移入、都市化擴張以及上班的族人愈形忙碌,近十餘年,陸續出現更多野菜販售地點-花蓮市重慶、美崙、市八市場,光復、玉里市場,還有台東市馬蘭、第三市場等,這些地方後來也有族人固定擺攤,加上各地超市物流,和鄉鎮農會為拓銷區域特色而普及推廣,許多野菜目前已隨處可見。

走過高峰期的黃昏市場,如今是否步入黃昏?哪天妳(你)來到花蓮,歡迎到訪走走。

【植物小百科】
豆瓣菜
[學名] Nasturium officinale R. Br.
[阿美名] cola
[英文名] Watercress
[科名] Cruciferae 十字花科
豆瓣菜為引進外來種,但阿美族人普遍摘取食用,尤其是馬太鞍濕地區域,特別稱其為cola,有生長開展的意思,取其淺根匍匐,容易隨著水流蔓延。其他部落也有另稱為konanasay者,通常與濕地撈得的魚蝦同煮,或與薑絲清炒,滋味鮮美。

《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族民族植物》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價:460元

Top

買省水馬桶、洗衣機 有補助

摘錄自2010年5月3日聯合報報導

經濟部將補助民眾購買省水洗衣機與省水馬桶,每台補助2000元;每戶以2個馬桶、1台洗衣機為限。最快本月實施。

經濟部官員昨天透露,未來民眾購買有「省水標章」的洗衣機或馬桶,即可享有每件2000元的補助,實施期間約8個月,預算約5億7500萬元。

官員說,補助採事後發放現金或匯款,民眾持統一發票、保證書及身分證影本,加上網列印的申請書,或到台水公司與台北自來水處索取申請書,交台水或北水處審核。

經濟部估計,以每人每天使用馬桶5次、每個馬桶使用15年來估算,若換裝10萬個省水馬桶,每年可節水329萬噸。

洗衣機方面,假設每次洗5公斤衣物,每周每戶洗衣4次,洗衣機使用年限為10年,以換裝15萬台洗衣機計算,每年節水量可達234萬噸。

水利署估算,這項補助計畫執行10年到15年,相當於省下1/3座的石門水庫有效庫容。

Top

 
 

北縣焚化掩埋發電效益 可供20萬人使用

摘錄自2010年5月2日中廣新聞報導

促進能源再利用,台北縣三座垃圾焚化廠分別從民國83、84及90年開始,利用垃圾燃燒產生的熱能發電,環保局表示,使用效益相當良好,每天發電量達100萬度,可供20萬人使用;而目前縣府也以兩個垃圾掩埋場進行沼氣回收發電計畫,未來將讓能源效益發揮到更大。

除了焚化廠外,已經封閉的三峽掩埋場歷經提供大三鶯地區垃圾掩埋功成身退後,目前完成封場復育綠美化、污染防治,也設置沼氣回收發電設備,是全國首創第一座運用微型氣渦輪技術回收沼氣再利用的發電設備,全年約可產生57萬度電。台北縣內另一個八里掩埋場現在也正在進行沼氣回收發電工程計畫,預計今年底就可以完工,未來每年可再增加約223萬度電力,將能源利用發揮更大效益。

Top

 
 
  走山打破經驗法則 蘇花改戒備

摘錄自2010年5月2日中央社報導

國道3號北二高發生國道有史以來最嚴重走山崩塌。工程單位認為這起意外打破經驗法則,預定今年底、明年初動工的蘇花公路改建案更是緊盯事故調查結果,任何風險都不敢輕忽。

交通部長毛治國坦承,他心裡很多疑問,但相信原因一定高度複雜,如果不是設計、施工、養護上有人為疏失,就是整個規範有必要向上修正。交通部已委託大地工程學會邀請國內外大地、土木、水土保持等專家組調查委員會。

北二高走山原因不只民眾關切,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建案更是緊盯。公路總局主任秘書陳茂南說,無論是設計、施工、養護的人為疏忽或是規範需重新修正,北二高走山調查結果對蘇花高及其他道路都會是重要指標。

陳茂南指出,北二高史無前例在無風、無雨、無地震下,大規模山崩,很顯然在山區道路工程上,仍有未被發現的風險,未來新建道路或舊有道路補強都得多考慮潛在危險因素。

Top

 
 
  生態浩劫 墨西哥灣外洩的石油量難以估計

摘譯自2010年5月1日ENS路易斯安那州,羅伯特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總統歐巴馬1日任命海岸防衛隊中將司令官艾倫(Thad Allen)為深水平面(Deepwater Horizon)鑽油平台漏油事件的指揮官,處理墨西哥灣水下一英哩深處,從破裂油井所流出的大量原油。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上週稍早時表示,沉沒的鑽油平台深水平面的管線已經散落在5000呎的海底下,有三個已知的破裂處每天滲漏出大約5000桶原油。

5月1日下午為止,已經有些許油污被沖刷到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口與其堰洲島之上。

歐巴馬總統計劃在5月2日視察該區以評估情勢。他也呼籲在有防止類似災害再度發生的新保護措施實行之前,停止任何新的海上鑽油平台計畫。

「總統所要確定的事情之一是,在油污清除乾淨、油井被封閉以及漏油被止住之前,我們不會休息,」總統國土安全助理布南(John Brennan)1日告訴記者說。

現在漏油所污染擴散的已經達到3515平方英里,相當於波多黎各的面積大小,已經成為國家層級的漏油事件。

專家們擔心,深海水平的漏油事故將導致德州到佛羅里達州之間沿岸的生態浩劫,嚴重影響海龜與數百種海鳥的棲息地,並且危及墨西哥灣的捕撈業。

艾倫上將訂出了四個災後處理程序。「首先,要從源頭止住漏油;其次是要從海上處裡油汙;第三點是保護岸上的自然資源;第四點則是減少並恢復受影響的地區,」他說。

艾倫並且說道:作為國家事故現場指揮官,我認為英國石油(BP)有責任完成上述任務。

他說:「英國石油所面臨的重大壓力在於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以阻止井口以及輸油管線的漏油,然後完成減壓井的鑽探,減輕目前油井的壓力,以便將其封住。只有在油井封閉之後,威脅才算解除,」他說。

目前已經在浮油汙染的海面上噴灑了超過14.2萬加侖的化油劑,噴灑的工作將由兩架美國空軍的大型運輸機持續進行。

「我們有充足的各項材料可以使用,但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噴在油汙處,而真正的挑戰是準確預測油汙的路徑。不過我認為在未來的72至96小時內,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密西西比與阿拉巴馬所受到的影響,」海軍上將說。

在海面上,BP公司表示,在離岸數哩漏油汙染處直接燃燒石油的同時,該公司正擴大動員海岸線保護小組、各項設備以及人員的連繫。目前有超過2500名人力參與救災,至於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和佛羅里達等州正為大型的清理與保護工作進行準備。

美國聯邦礦業管理局已與漏油區的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商建立聯繫。有兩個平台已經停止作業,另外有一個也因安全考量而將人員疏散。墨西哥灣的天然氣日產量大約下降不到一成,也就是每天停產620萬立方英呎。

美國海岸防衛隊用以處理國家層級漏油事件的經費來自美國石油洩漏責任信託基金(U.S. Oil Spill Liability Trust Fund)。基金來自輸入到美國的原油稅,每桶8美分。艾倫說:「該基金目前已累積了16億美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10/2010-05-01-01.html

Top

 
 
  美國通過第一個離岸風力電廠興建案

摘譯自2010年4月28日ENS美國,波士頓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內政部長沙拉薩(Ken Salazar)28日批准了風角電力公司(Cape Wind)在一處聯邦所有的海域,興建美國第一個離岸風力發電廠,地點位於麻州南塔克特灣(Nantucket Sound),面積25平方英哩。但開發商這個價值10億美元的風力電廠必須減少風力渦輪機的數量,以減少對視覺的衝擊,並且必須重新安排渦輪機位置,遠離南塔特克島。

「保留環境資源與南塔特克灣豐富文化遺產之間的需要必須保持平衡,我們必須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加強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在對抗氣候變遷之際創造就業機會,」沙拉薩說。「經過將近十年的詳盡研究與分析,我相信可以在計畫區內兼顧歷史與文化資源,並且負責任的進行開發。」

「這一決定開啟了我們國家未來能源的新方向,啟動了美國第一個離岸風力發電設施,並且為當地歷史開啟了新的一頁,」沙拉薩說。

回應風角公司努力了九年才得到許可這件事,他說,「第一步總是很困難,風角公司對自己所扮演角色感到自豪,它讓人們了解未來能源中的重要一環,並且幫助美國對這新興工業發展監理機制。」

本月初,風角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訂了合約,購買130組風力渦輪,而不是原先計畫的170組。西門子宣佈該公司將會在波士頓設立美國離岸風力辦公室。

風力電廠位於馬蹄鐵淺灘(Horseshoe Shoals),遠離航道、貨輪航線與飛航路徑,毗鄰沿海對電力有需求的社區。

風角計畫預計最大發電量為468百萬瓦,平均發電量則為182百萬瓦。根據平均發電量預估,風角產生的電力可以提供麻州超過20萬戶家庭使用。整個計畫包含了66.5英哩長的海底輸電電纜系統、一個電力服務平台以及兩條115千伏的電力線以連接陸上電網。

這項計畫將提供數百個建築工作,並成為全美最大的溫室氣體減量設施,每年削減傳統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70萬噸,沙拉薩說,等於17.5萬輛汽車在路上一年的排放量。

由於當地部落與民眾的關切,內政部長已要求風角公司,改變風力電廠的機組配置,並進行更多的海底調查,以確保任何水下考古資源在得到保護前不會進行海底工程。

麻州民主黨眾議員德拉杭特(Bill Delahunt)28日也發表聲明,反對設置風力電廠,「角風是第一個以錯誤方式建立在錯誤地點的風力電廠,並刺激了錯誤的經濟活動。」

離岸風力電廠具有很大的潛力,但我們錯過了在這裡把事情做對的機會。「超過25億美金的補貼將是全美最貴最多的,這將使該地區的電費至少增加一倍,」他說。

鳥類保育專家也對此決定感到不滿。弗萊博士(Michael Fry)是美國鳥類協會的保育宣傳主任,他說,「該計畫對鳥類撞擊威脅的科學數據收集是不夠的,而且風力電廠將會減少主要的離岸海鴨覓食棲地面積。」「此外,數據顯示潛水鳥類將會在未來幾年內離開當地,也可能對瀕危的紅燕鷗造成重大影響,紅燕鷗在附近的南特克灣覓食,並且在巴扎德灣(Buzzard's Bay)繁殖。」

不過民間團體「現在就要潔淨電力(Clean Power Now)」以及公民社會研究所(Civil Society Institute)卻對風角公司提案通過表示贊同,稱這是「有志民眾透過基層組織有效動員後所發生事件的一個真實的範例。」

一項委託公民社會研究所在2009年3月所做的民調顯示,86%的灣區居民以及74%峽角與島上居民都支持風角計畫。

公民社會研究所主席索羅(Pam Solo)說,「風角將帶來製造業與就業機會,以及真正的潔淨能源。這個決定開啟了美國新的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對美國本地與國際層面來說,都是巨大的進展。這是偉大的成就,也是公民參與的勝利,因為這是潔淨的能源。」

該區的能源公司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正與風角對購電協議進行談判中。

國家電網總裁金(Tom King)稱28日的決定是「歐巴馬政府大膽的一步」,他說,「沙拉薩部長為麻州、海灣區以及美國能源政策作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各州與聯邦之間對可再生替代能源的目標,只能以開放的心態達成共識。

對那些覺得130組風力渦輪機會造成視覺衝擊的人,沙拉薩28日表示,當地也有許多其他的高聳建築物,包括廣播電塔、行動電話基地台、當地公共安全通訊塔以及各種供商業用的高塔。

瑪莎葡萄園(Martha's Vineyard,海島名)和南塔特克島與陸地之間已有三條海底電纜系統連結以取得電力,「南塔特克灣與相關的海岸線上視覺與生理的衝擊比比皆是,」沙拉薩說,「這不是個動不得的景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10/2010-04-28-01.html

Top

 
 
  論壇:台灣環境NGO的下一個十年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 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組織、群眾、資金、人才

想要抗衡政府和財團這種專業的破壞者、掠奪者,打遊擊式的點狀突破,或許是資源有限不得不然的形式,但是想要捍動整個體制,專業的組織還是比較有勝算。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和街頭抗爭同樣重要;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目標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未來的挑戰在如何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

但是,我們也看到團體們明知組織裡只有一、二位專職,仍然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無力繼續追蹤,這不只讓對手「看破腳手」,更不利建立公眾的信賴感,對於長期的組織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台灣不乏理想遠大的環保運動者,議題也不缺乏媒體曝光,但是,如何務實的界定工作範疇,腳踏實地的評估組織的實力,有計劃有節奏的推動,爭取社會的支持和長期的信賴則是一大挑戰。議題有績效是募款的基礎,必需在組織經營的過程中緊密結合。

環境運動者

一位同事曾經分享:來到協會工作以後,就很少跟以前的死黨聚會,即使聚會了,也不知道談些什麼,一開口談環境,大家就都避之唯恐不及。說著說著,眼眶泛紅掉下淚來。

這位同事心裡的苦,並非單獨的存在。

我進入環境運動的領域至今已有15年,猶記1995年剛入門時,黃文龍醫師─柴山會的經驗,讓我對非營利組織改變世界的力量充滿響往,就好比佛門用語「一燈點亮千年暗」;猶記1998年,接受陳玉峰教授對台灣山林、土地認同的啟發後,所生出的使命感;猶記這十幾年走過美好的山川田野,或者是傷痕累累的大地;領受鄉野中滿滿的人情和草根智慧,看盡受污染迫害的人們的臉孔,還有扭曲的人性...。15年來,身心裡刻劃著土地和人民的點滴,猶如出生後的再次銘印,同時也交織著理想實踐和現實落差的痛苦。

環境運動者大都具有無私的「社會人格」,對於環境的破壞、社會的不公不義,比多數人敏感。當我們日復一日的接收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之苦;當我們不斷付出又得不到甜美的果實時,如何從中找到正面的力量,這不只需要熱情,更需要一個柔軟成熟的心智,尤其在我們實踐理想的時候,不要忘了,要讓家人、朋友、社會感受到你的愛,這是我十幾年來不斷學習的功課。

關於環境運動所需要的人才,我有一個簡單的體悟:喜歡這個工作,比使命感更重要,天使負載過重,很容易折翼受傷。

最近,在騎單車到辦公室途中,我就常問我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工作?

內心裡最常浮現的答案是:因為這是份充滿創造性,讓生命更豐富的工作。

套句生意人說的行話,環境運動處處是待開拓的「藍海」,試煉著自己生命的寬廣度和縱深。我常常在想著:如何提昇視野,開拓心胸,展現自己真實自然的一面,讓更多的人認同、支持我們的工作?如何產生改變的力量?這個議題要如何開展?

行動是力量的根源,每天只要有一些進展,每天只要得到一點回饋,我就覺得「今天真好」,由於從事環境運動,讓我們連結到各種善緣,感受生命的美好,更是一種幸福。

有心從事守護大地海洋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美好!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李根政的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