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募發票!守護山林、海洋和濕地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北市野鳥學會

台灣永續聯盟

台灣地球日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黃金蝙蝠生態館

南方電子報

蛙蛙世界學習網 


 
  鳥為食亡


中途島環礁附近所拍攝到的照片

攝影:Chris Jordan;文字:莫聞、沙浪

2010年是生物多樣性年,這個週六(5月22日)則是生物多樣性日。大部分的人已知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對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的生活習慣,包括隨手使用的塑膠用品,也會深深影響著人類遠方的動物朋友,就算是偏遠地區的野生動物、在空中飛翔的鳥兒們,也無法倖免!

這些是攝影師Chris Jordan在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附近所拍攝到的真實照片。由羽毛顏色可以知道,這些大多數都是同一類的鳥,且是雛鳥。這些死去的雛鳥被父母餵食著滿肚子的塑膠製品。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蝶化成一片枯葉

作者:楊家旺

吳明益《蝶道》裏有一段文字我始終珍愛:「一隻枯葉蝶從我眼前竄飛,我清楚地看見他翅肩的藍光與橙帶,像節慶舞蹈的飛旋彩帶,以驚人的速度旋繞樹間。但我知道不能沉迷,必須跟隨他的節奏,否則一旦他停憩下來,又將『植物化』成一片樹葉。」

吳明益的這段文字貼切而深刻地總讓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看見枯葉蝶的畫面。那是2003年10月11日。我生平第一本關於台灣的蝴蝶圖鑑還未購買,對蝴蝶的認識也還不夠,辨識更不用談。我甚至不知道台灣也有枯葉蝶的存在,我以為這種蝶只能在國外遇見,並不存在於台灣的森林裏。因此,當我走在知本森林遊樂區的步道時,一隻有著藍橙色澤的美麗小鳥朝我快速飛來時,我先是驚,後是喜,繼而感到那是美麗的相逢,祂快撞上我時,迅速來了一個旋飛,突然消失在我身旁的一棵大樹後面。我猜,祂停在了樹幹背面。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在三地門看見排灣藝術

屏東原鄉行之2

作者:Seeing

久聞三地門的排灣族藝術家人才輩出,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前去拜訪,跟朋友探聽之後,與從未謀面的秋月約好在她山上的店碰頭。不在預期中的是,一位屏東朋友帶著全家老小一起與我前往,讓已回到店裡許久的秋月遲遲沒來與我「相認」,因為我們都以為我應該是隻身騎著機車、帶著行李、風塵僕僕的旅人。帶著開朗笑容、善於與人交際的秋月開心地說:「我們這裡以前常常會『撿到』路過的單身旅行者,因為以前這裡只有我們一個店家,而且那時候我們的店還很小,跟住家連在一塊兒,所有設備規模都很簡單,曾經我朋友笑說:我是在扮家家酒,也因此很有『家』的味道。一些步行來到山上的人,路過我們這裡,看到裡面有許多原住民的元素,就會想進來坐坐,甚至就留宿在這裡,也因此交到許多很不一樣的朋友。」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提昇與環境共存的智慧──綠色EQ

作者:sharon

「難到商品背後有不可公開的真相?」,記得第一次心裡產生這樣的疑問,那是在大約20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父親從來不食用醋,因為他曾經在化學原料公司工作過,知道當時市面上的醋不少都是化學合成的。

當時不但普遍沒有這方面知識,商品成份標示也較簡略,當然消費者也就大多只有隨著商品行銷口號做選擇。

這些年愈來愈多商品背後的真相被揭露出來,尤其是食物方面,從米、穀物、蔬果、茶葉,醬料和調味品,到我們喜愛的餅乾和零食都開始有了無添加人工或化學成份的健康選擇。 這股健康清新風潮更延伸至個人生活用品,如洗髮沐浴乳、化妝品等等,並且範圍持續的擴增中。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鳥為食亡

攝影:Chris Jordan;文字:莫聞、沙浪

中途島的真實照片

2010年是生物多樣性年,這個週六(5月22日)則是生物多樣性日。大部分的人已知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對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的生活習慣,包括隨手使用的塑膠用品,也會深深影響著人類遠方的動物朋友,就算是偏遠地區的野生動物、在空中飛翔的鳥兒們,也無法倖免!

這些是攝影師Chris Jordan在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附近所拍攝到的真實照片。

由羽毛顏色可以知道,這些大多數都是同一類的鳥,且是雛鳥。這些死去的雛鳥被父母餵食著滿肚子的塑膠製品,在這裡,每年有上萬隻的燕鷗因為這樣而死去:餓死、中毒、或是噎死!他們肚子中的內含物,甚至包括完整的打火機!

肚子中完整的打火機。
 

母鳥為什麼會誤把塑膠當食物餵食幼雛?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去過中途島的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老師表示,母鳥為了餵食幼鳥,外出覓食,把食物含入腹中,回到巢穴,再反芻餵給幼鳥。人工製造出來的塑膠,出現在地球上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鳥類還沒學會分辨真正的食物與這些人類丟棄的垃圾的差別,許多幼鳥因此而亡。

或許,大自然中已經到處是塑膠

這些還只是肉眼可見的現象,許多篇報導都指出,全球5大洋環流中逐漸累積的塑膠垃圾濃湯,有棄置的塑膠容器、玩具、塑膠袋、釣魚線及網具等等,這些都在大洋環流中永無止盡地漂浮、打轉,碎裂成愈來愈小的碎屑,卻永遠不會完全消失。這些碎屑還會吸收無法與水混合的「疏水性」化學物質,像DDT、多氯聯苯、阻燃劑、殺蟲劑與其他疏水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這是塑膠污染物能影響人類之所在。科學家預估近半數海鳥種類、所有的海龜種類,以及22種海洋哺乳類均遭受塑膠廢棄物的危害,或因此致命,不管是經由攝食,或是在塑膠垃圾分解成微小碎末之前遭到纏繞與勒斃。(資料來源:塑膠恆久遠 「海洋垃圾濃湯」永留存!)

曾有生態研究者說:「我在香蕉灣保護區做了一年半的地棲動物調查,林子裡全是揹著亂七八糟人工物品的寄居蟹,墾丁春天呐喊活動之後,還見到有隻寄居蟹穿著保險套!」

炎炎夏日,喝著手中清涼的飲料,如此愜意。然而,一杯泡沫紅茶、吸管、一個塑膠杯加上塑膠袋,來得如此輕易,或許不經意隨風一吹,又丟棄得如此不經意。這是在生物多樣性節日之後,給我們的省思,您呢?

【攝影師小檔案】
Chris Jordan原本是律師,現為知名的攝影家,他擅長運用透過藝術手法的有趣表現,讓人們重視環保議題。2008年的地球日,他還來過台灣,親自介紹他的作品,透過台灣民主紀念館和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館展出「數大不是美」影像巡迴展,讓台灣的民眾認識到他的作品。

【延伸閱讀】
Chris Jordan在中途島環礁拍攝的更多真實照片
鳥類受到重金屬汙染,很多蛋根本就不會孵化
Chris Jordan 垃圾變藝品

Top

 



 
  專欄作家:蝶化成一片枯葉

作者:楊家旺

吳明益《蝶道》裏有一段文字我始終珍愛:「一隻枯葉蝶從我眼前竄飛,我清楚地看見他翅肩的藍光與橙帶,像節慶舞蹈的飛旋彩帶,以驚人的速度旋繞樹間。但我知道不能沉迷,必須跟隨他的節奏,否則一旦他停憩下來,又將『植物化』成一片樹葉。」

吳明益的這段文字貼切而深刻地總讓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看見枯葉蝶的畫面。那是2003年10月11日。我生平第一本關於台灣的蝴蝶圖鑑還未購買,對蝴蝶的認識也還不夠,辨識更不用談。我甚至不知道台灣也有枯葉蝶的存在,我以為這種蝶只能在國外遇見,並不存在於台灣的森林裏。因此,當我走在知本森林遊樂區的步道時,一隻有著藍橙色澤的美麗小鳥朝我快速飛來時,我先是驚,後是喜,繼而感到那是美麗的相逢,祂快撞上我時,迅速來了一個旋飛,突然消失在我身旁的一棵大樹後面。我猜,祂停在了樹幹背面。

我小心取出相機,並動作緩慢地移動身子,深怕驚擾到樹幹後停憩的那隻鳥。我緩而慢,慢而緩地移動,突然看見祂時,心裏一驚(但仍保持身體的鎮定),祂原來是一隻枯葉蝶而非一隻小鳥。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見枯葉蝶,祂為我立下了認識台灣蝴蝶的第一座重要里程碑。同時,我拍到了這一生第一張枯葉蝶照片,這張照片註定成為我今生最為喜愛的一張枯葉蝶照片,這無關拍得美不美、好不好,而是這張照片對我個人而言所代表的歷史意義,以及與祂相遇的精彩故事,這張照片與我之間有其深厚的情感在裏頭。

拍到這張枯葉蝶照片後,我有了第一本關於灣蝴蝶的圖鑑。從圖鑑裏,我明白了一隻藍橙光澤的鳥為何會變成一隻枯葉蝶。原來,這是祂翅背的顏色,飛行時,如同吳明益所形容的,祂「像節慶舞蹈的飛旋彩帶,以驚人的速度旋繞樹間」。正是那驚人的速度讓我看不清祂是蝶,誤以為祂一隻鳥。

我猜想,如果不是一開始以為祂是一隻小鳥,且當祂朝我撞飛而來時,我的眼光持續追蹤祂的緣故,我一定無法辨認出一棵樹幹上掛著的一片枯葉竟是一隻蝴蝶。一方面當然是枯葉蝶的色與形,偽裝得如此神妙;另方面則是我還未有枯葉蝶的形象印在腦子裏的緣故,畢竟當時候我對台灣蝴蝶的認識還在未起步階段。這吻合了吳明益說的「不能沉迷,必須跟隨他的節奏,否則一旦他停憩下來,又將『植物化』成一片樹葉。」

我猜想,枯葉蝶的祖先,一定是某一種蝴蝶的基因出了什麼差錯(或者說產生了什麼正確的突變),翅翼突然有了躍進式的型塑可能性,因而朝向了最有利於躲避天敵的方向演化。也許只需幾十代或幾百代的時間,就足以創造出幾可亂真的枯葉形翅翼。最神妙的,是枯葉形狀的外形裏,還可見到葉脈狀的紋路,這還不夠,竟連枯葉具有的霉斑和破洞都創造出來了。如果你曾觀察過不同的枯葉蝶,你還會發現,每一隻枯葉蝶就如同每一片枯葉一樣,沒有兩枚枯葉是完全一模樣的。換言之,每一隻枯葉蝶都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枯葉形、色、紋。

後來,我走訪過一些人工蝴蝶園後,才知道枯葉蝶原來是許多蝴蝶網室的「基本蝶種」。這些網室裏的枯葉蝶,時常伏在刻意放置的鳳梨上吸取汁液,祂們不再怕人,同時失去野性,在狹小的網室空間裏,你絕不可能看見祂們以「驚人的速度旋繞樹間」。在人們的期待下,這些網室裏的枯葉蝶,從小被人工飼養,同時期待長大後能扮演展示的功能、教育的功能、觀光的功能、親近人的功能。這些枯葉蝶之於人類,我有時會想,祂們比野外的枯葉蝶更偉大,也更犧牲,因為祂們讓人與蝶的距離拉近了,讓不認識蝶的人有了認識蝶、親近蝶的第一步。尤其是,祂時常飛到遊客的手上,吸取汗液,讓遊客們湧升一股驕傲感:「原來枯葉蝶喜歡我。」

確實,網室裏的枯葉蝶對人類是沒有害怕,且願意親近人類的。不過,倒不能保證進來網室裏的遊客都是不會刻意驚嚇祂、捉祂、傷害牠的。和善的遊客,在枯葉蝶停憩於手上吸取他們汗液時,會微笑地看著祂,觀察祂,想與祂交朋友。不友善的遊客則會捉祂,玩弄祂,甚至傷害祂。

網室裏的枯葉蝶似乎不曾想過要統計來訪遊客裏究竟有多少因祂們而開始踏出野外賞蝶和辨識蝶的第一步。因為,祂們的囚禁與犧牲,無非是希望換來枯葉蝶家族在野外的更被人類關注、喜愛、重視與保育。

我相信任何一座蝴蝶園的建造單位,都應該希望蝴蝶園扮演起生態教育與蝴蝶保育的功能。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更希望蝴蝶園的建造單位能夠同時擁有網室裏蝶種在野外的數量估算值,每一年祂們是增加了?或減少了?這樣的數據,相信對於支持蝴蝶園存在是深具說服力的,甚至這樣的數據對參觀民眾來說,保育的成效,一眼便明白。設若蝶園裏的蝶種,在野外的數量其實是逐年漸少的,那麼,也許更值得思索,因為,蝶園引入了這些蝶種作為教育展示及生態保育的意義,會不會達成的卻是反教育、反保育的結果?

我想,枯葉蝶之所以能比其他蝴蝶更能演化出外觀形態的「擬葉」樣貌,絕對是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是某一段特殊的基因所致?還是某一種生理機制所引發?這些問題的探究需要時間,同時更需要枯葉蝶生生不息地存在台灣的森林裏。唯有枯葉蝶在這個地球上仍然存在,祂才有可能繼續被研究,也才有可能得到被研究的意義。當然,也才能讓吳明益關於枯葉蝶的那段文字描述,繼續被人類在野外看見枯葉蝶時,得到真實的印證,而非變成一段可能是吳明益「想像」的文字。更不希望因為枯葉蝶的滅絕而讓這段文字成為一種「歷史記載」。

Top

 



 
  自然人文:在三地門看見排灣藝術

屏東原鄉行之2

作者:Seeing

久聞三地門的排灣族藝術家人才輩出,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前去拜訪,跟朋友探聽之後,與從未謀面的秋月約好在她山上的店碰頭。不在預期中的是,一位屏東朋友帶著全家老小一起與我前往,讓已回到店裡許久的秋月遲遲沒來與我「相認」,因為我們都以為我應該是隻身騎著機車、帶著行李、風塵僕僕的旅人。 帶著開朗笑容、善於與人交際的秋月開心地說:「我們這裡以前常常會『撿到』路過的單身旅行者,因為以前這裡只有我們一個店家,而且那時候我們的店還很小,跟住家連在一塊兒,所有設備規模都很簡單,曾經我朋友笑說:我是在扮家家酒,也因此很有『家』的味道。一些步行來到山上的人,路過我們這裡,看到裡面有許多原住民的元素,就會想進來坐坐,甚至就留宿在這裡,也因此交到許多很不一樣的朋友。」

她說的那些「撿來」的朋友當中,有一個就是介紹我來此的友人,他其實是慕著「撒古流」的名字而來,後來還在他家自願當了一個多月的苦力,幫忙將秋月的店整修成第二階段,但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早已是另一番風貌,也因此,這裡跟我想像中,也就是朋友口中所描述的舊模樣,有很大的差距。

撒古流,就是秋月的排灣族老公,嘴上留著一抹黑鬍子,俏皮地抿嘴笑著,這是我對他的初步印象,而這是從網路上的照片看來的,至於他本人,我是在山上待了好幾天之後才看見。撒古流是台灣原住民著名的藝術家,他19歲就開始從事創作,並幾乎是立定志向,決心要發揚逐漸消失的部落傳統文化,所以開始從耆老口中找回了排灣族傳統陶壺及琉璃珠的製作技術,也設計改良了傳統的石板屋建築,並經常將雕塑、陶藝等技術傳授給其他族人,也到其他原住民各族部落推動「部落有教室」的觀念,甚至早期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他也是啟蒙者之一,近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部落的田野調查,試圖將耆老的智慧以各種方式「搶救」下來,作為往後尋根的依據。(關於撒古流更多介紹

撒古流的作品從小型雕塑,到大型裝置,甚至建築,散居在台灣各地,幾乎他每次問完「你從哪裡來」之後,他就可以告訴你,在你家附近的某某地方有一件他的作品;尤其整個三地門,從駁坎牆面、立面牌樓,到教會、鄉公所、藝術公園、雕塑公園等等,全是他的作品,就算所見不是撒古流親手營造,但也因為他對排灣藝術的傳授與發揚,使今天的三地門能夠成為排灣族的藝術之鄉。當然,對於自己妻子所開的店,他更是不能吝嗇,在秋月的店中,從老鷹頂棚、觀景圍欄、吧台構件、廁所圍牆,一直到所有的桌面、靠椅、書架......等等,無一不是他的精心傑作,讓來客驚喜連連。

我去的那幾天,正好遇到有幾位同樣是台北來的年輕人,正在為撒古流的gi-na做紀錄片。「gi-na」就是母親的意思,她的歲數已大,平常喜歡穿著排灣族的傳統服飾,戴著一頂裡頭夾有草葉的小圓帽,有時是一圈又一圈的頭巾圍繞著。身軀瘦小的她,不太會說國語,也聽不太懂我們說什麼,她總是用排灣語與族人交談著,而我只能靜靜地看著她,閱讀她臉上的表情。聽撒古流說,gi-na懂很多山裡的藥草知識,以前部落族人生了病或受了傷,常常要來請教她,用什麼藥草治療最好,但是這些都沒有傳授下來,所以他正在為她做口述紀錄。gi-na也跟其他許多原住民婆婆一樣,很懂得傳統編織技術,也很會用曬乾的月桃葉做草蓆,秋月家中的地毯就是她編織的。紀錄片中的gi-na還很會唱歌,一首首聽似古老、悠遠的排灣傳統歌謠,從她口中向著大武山輕輕吐露,對岸的山嵐似乎凝結得更重了......

撒古流的家姓是「巴瓦瓦隆」,他們一家幾乎都是藝術家。爸爸本名叫Pairang Pavavalung,我們都跟著他們家的晚輩叫他「ga-ma」。撒古流說:「我的漢名是許坤『信』,我爸的漢名叫許坤『仲』,我們的漢名都是在戶政辦理登記時,戶政人員取的名字,所以我跟我爸是『兄弟』!」真是聽得我哭笑不得,而他更是一臉不屑。ga-ma是一位有名的排灣笛雕刻家與演奏者,經常四處表演排灣笛,他也很樂於與我們分享他的笛藝,常會在我們的要求下,吹著聽起來如泣如訴的排灣樂曲,我問:「你們節慶的時候有歌嗎?有沒有快樂一點的曲子?」「有啊!」隨即另外一首樂曲就從ga-ma的竹笛被吹送出來,但我怎麼聽起來還是覺得悲戚,沒有一點快樂的感覺,莫非排灣真的是一個相當內斂、含蓄,甚至帶點憂愁的民族?

秋月的店所在地,有個排灣族的舊地名叫「風刮地」,因為這裡地勢平坦、視野良好,是過去族人上山路過時的休息區域。當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原住民,逗留在這個小平台的時候,望著底下的隘寮溪、瑪家台地,甚至更遠的屏東平原時,陣陣涼風徐徐吹來,捲動了地上的落葉、野花、野草,風,刮著地,也舒坦了族人的身心。「當初買下這裡的時候,只是想作為住家和撒古流的工作室使用,後來為了生計,就整理一塊地出來做咖啡廳,沒想到規模越做越大,現在幾乎以餐廳為主了。」秋月談起創業的艱辛,也談起位在大社老家的狀況。

「我們為了小孩就學方便,所以才從大社搬出來住,戶籍也跟著遷出來,但是撒古流的父母都還住在老家,我們往來非常頻繁,有時小孩放假就回老家住,那裡都還有我們的房間。可是這次八八風災之後,因為大社受創嚴重,全村都搬出來,政府準備把我們安置在瑪家農場,可是像我們這種沒戶籍在裡面的,就分配不到坪數,所以現在分到的一間32坪屋,要住我們全家三兄弟十幾個人,叫我們怎麼住得下?」來此之前,我只聽朋友轉述說,他們也是災民之一,我以為指的是店家所在受到風災,如今已見完好,沒想到她指的受災戶竟是「大社」!

三地門的大社村,遠在大武山區的深山裡頭,顧名思義,這裡以前是排灣族一個非常大的部落,族人叫她做「達瓦蘭」。最近這幾年,部落的地基一年一年往下滑落,族人早已意識到危機,知道遷村是遲早的事,只是沒想到去年的莫拉克颱風,讓這件事情提早到來。「所有土石流區域都是上面的樹被砍光了,而這隻最大的山老鼠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林務局!」撒古流語帶控訴地說。「我們世代住在這裡,會不比專家學者還不瞭解山林?會濫墾濫伐去破壞自己住的地方嗎?外界說土石流是我們原住民的錯,我們住在這裡好幾百年了,不安全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事,到底誰才有錯?」面對他的指責,我無言以對,也能瞭解他心裡的苦,卻沒辦法安慰他任何一個字,只能默默地聽著。

接著,他又提到那一陣子台東海域堆滿「漂流木」的事:「在排灣族古老傳說中,颱風豪雨就像大地媽媽在洗澡,澡後掉落的頭髮跟頭皮屑,就是漂流木跟石塊,這些都是老天補償給部落的自然建材。可是我們上公文去跟林務局陳請,希望可以拿回這些好木頭,兩週下來卻無下文,最後還被林務局低價出售,發了一筆國難財,然後又被高價買回做部落重建,這算什麼?」他以一種十分平靜的口吻,說著一件件讓人忿忿不平的事,許是說得太多、而效力又太少了吧?而我,除了靜靜地聽著,把它寫下來,貼在部落格上,也不知還能幫他們什麼了?人,在面對巨大災變時,真的顯得很無助,尤其在遇到官僚政府如此不知民間疾苦時,難道只能無奈?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Top

 



 
  自然人文:提昇與環境共存的智慧──綠色EQ

作者:Sharon

「難到商品背後有不可公開的真相?」,記得第一次心裡產生這樣的疑問,那是在大約20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父親從來不食用醋,因為他曾經在化學原料公司工作過,知道當時市面上的醋不少都是化學合成的。 當時不但普遍沒有這方面知識,商品成份標示也較簡略,當然消費者也就大多只有隨著商品行銷口號做選擇。

這些年愈來愈多商品背後的真相被揭露出來,尤其是食物方面,從米、穀物、蔬果、茶葉,醬料和調味品,到我們喜愛的餅乾和零食都開始有了無添加人工或化學成份的健康選擇。 這股健康清新風潮更延伸至個人生活用品,如洗髮沐浴乳、化妝品等等,並且範圍持續的擴增中。

這些情況讓人們不得不懷疑,這種負面的真相早已普遍存在各行業和各種產品的背後,只是消費者缺乏資訊不知道而已。為了大量製造、維持味道色澤等的不變、延長保存期限、加強功能性等等的商品化過程中,添加各種人工或化學成份早已成為業界普遍依循的法則。即使是業界內工作人員有疑問,但也很少人有異議,因為在中外業界已長期形塑的模式中看不到其他的方式。

在行銷的過程中,這些負面的真相總是被淡化,市場強調的是滿足消費者喜好的部份。 當消費者沒有這方面知識,也就無法運用自己的消費行為去落實價值觀,當然更無法發揮改變市場和引導趨勢的集體力量。

雖然影響健康的知識已經一步步的開啟了,但是衣食住行中各項產品對生態環境的衝擊,我們卻還所知非常有限,甚至各行業者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因為生態環境從不是會被主動關切的目標,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技術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何種影響,這方面資訊也少。

但是現今面對自然生態危機,人類迫切的需要改善與地球的關係,必須要知道我們生活中對地球的負面衝擊在那裡,才可能實質的去做改善。我們努力忙於後端的資源回收,雖然必要,但改善的效果有限,大家已警覺到必須從產品生產製造端就將生態衝擊做為設計和研發規劃時的考量,但這需要市場的力量才足以驅動企業去做改變,否則業者很容易停留在既有的獲利模式中,而消費者也還是得在沒有選項中做選擇。

想要影響市場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有產品的生態衝擊的知識,才能運用集體消費的選擇力量,而企業管理者也才能做出更環保的決策。環保署最近已正式開始推動碳標籤制度,經由碳標籤的標示希望讓民眾了解產品在生命週期各階段(由原料取得、製造、運輸、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初期將以寶特瓶飲料、餅乾、糖果、光碟片等開始試辦,這制度的推動將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開始。

Dr. Daniel Goleman在綠色EQ這本著作中,對這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實踐方向,他提到從以下三個領域全面的來了解產品的衝擊:
地質圈 (包括土壤、空氣、水、氣候)
生物圈 (包括人類身體、其他動物與植物)
社會圈 (人性的考量,如工作條件)

對產品做生命週期評估與測量,建立一套資訊透明、公正評量,簡易識別的方式,讓消費者購物時可以輕易得知商品衝擊評量的指標訊息。

想要消費者將鈔票變成選票,支持真正的綠色企業與產品,就必須建立起這方面的知識系統,讓消費者與企業都擁有綠色智能,才有可能較全面性與深層的改善我們與地球的關係,否則在缺乏產品衝擊評量的知識之下,綠色訴求很容易變為企業的一種行銷口號,形成一種漂綠的現象,使我們依然無法做出改善生態環境的抉擇。

想要建立起可以得知產品對生態、健康、與社會衝擊的知識系統,必定是龐雜又耗時的,這可能嗎? 但是美國一個名為 GoodGuide 的非營利企業在幾年前已開始了這項工作,雖然目前含蓋的品項有限,但至今已有不錯的成果,這個團體最初是由任教於柏克萊大學的工業生態學家 Dr. Dara O'Rourke 所召集的各領域的專家們所組成。 http://www.goodguide.com/

GoodGuide以數十年的工業生態研究為基礎,依據龐大的生命週期評估資料庫分析企業及產品對環境、健康、與社會三種衝擊,做出公正評量結果供消費者參考。他們也竭力探求消費者獲得評量結果的最簡便方式,不但用手機就可獲得產品評量資訊,更於2009年11月開始,消費者於購物時用iPhone 掃瞄商品的電腦條碼,即可讀取簡易的評量資訊。

看來人類的這堂綠色知識之旅已然開啟,我們未來購物時不再是只看價格與成份,產品與企業的衝擊評量資訊也會是決定因素。 雖然這不是短期可實現的理想,但勢必是未來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期待另一次的集體覺醒吧!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Fresh Air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潘佳修‧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