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7.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台灣立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環境信託網站
中華鯨豚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台灣綠黨

 
  自然書寫:莫怨蒼天變了心──森林土壤的哀歌(上)


森林土壤的哀歌

作者:邱志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輕柔漫步

即使不是堆滿落葉的深秋,走在森林裡,都可以感覺到從腳底下傳來的浪漫。走在不同的森林裡,腳底有著不同鬆軟的體驗,愉悅卻同樣地湧現心田。 高山森林,彈性最佳,腳掌落地,猶如踩在軟墊。 平地森林,彈性較小,步伐行進,踏實卻猶帶鬆軟。 仔細檢視土壤的組成材料,黏土、沙粒或偶或出現的碎石,本身都不具備彈性。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吉丁蟲如一道彩虹飛過

作者:楊家旺

台灣的保育類昆蟲裏,包含了一種吉丁蟲,中文名「妖豔吉丁蟲」(Cypriacis mirabilis)。我沒見過妖豔吉丁蟲,大概原因是我很少涉足台灣中海拔,而祂所在的地區似乎是以中海拔為主。祂確實是一隻美麗的甲蟲,不過,就翅鞘 的色彩來說,豔不過「彩豔吉丁蟲」(Chrysochroa fulgidissima)。彩豔吉丁蟲,也有人稱為「彩虹吉丁蟲」,或者「五彩吉丁蟲」。就這3個中文名稱來說,我覺得「五彩」兩個字似乎太科學了,試 圖精算出祂的5種顏色,我猜想,五彩應該是指紅黃綠藍紫這5種顏色。不過,如果讀者比對一下網路上可見到的,或圖鑑上可查到的,會發現大家所拍攝的色澤色 彩,並不全然相同。這也許是每一隻的個體本來就有差異,也可能是拍攝時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色差。當然,五彩之中文名也許只是取五彩繽紛的意思,倒不是真的 指5種顏色,是我自己多想了。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醉戀鳥蹤

作者:陳秀竹;攝影:許進西

今 (2010)年,5月初我在瓊林海邊時,溫林來電說今年蜂虎在瓊林夜棲,隔天我和珍黃昏去看,巧遇鳥會調查人員正在進行調查,這幾天我則和先生常常利用清 晨或傍晚去觀看,數量很多,會停在水庫堤邊的斜坡上或木棉樹上,木棉正在開花,有看到小群的疑似灰背椋鳥及另一種更小的鳥,似乎也有小桑鳲,有待鑑定,5 月下旬鳥友許小西來信說拍到以為是夜鷺的鳥,但眼睛不是紅色,另在瓊林水庫拍到不知是烏鶲或灰鶲?希望找到答案,結果問了鳥友,王力平老師先回信說是疑似 夜鷺的原來是黑冠麻鷺,另一隻是烏鶲,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看到的不是小桑鳲,而是烏鶲,大一點的則是灰背椋鳥。

烏鶲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貓頭鷹守護神

作者:企鵝

今年秋天要上映一支貓頭鷹的動畫片,Legend of the Guardians: The Owls of Ga'Hoole(台譯:貓頭鷹守護神),在劇情簡介中第一個看到的反而是,這個導演是三百壯士的導演喔!(OS:所以會很熱血?!)這是喵頭鷹啦...It's Owl!

這部片根據劇情說明是改編自凱瑟琳拉斯基(Kathryn Lasky)的作品,Guardians of Ga'Hoole。我沒看過作品,也不知道作者當初構思的想法是從那裡來,不過從介紹裡,倒是讓我想到了貓頭鷹的神話故事。 在古老的年代裡,太陽下山後,世界除了月亮便失去了光亮陷入了黑暗,而貓頭鷹卻可以在古代人類恐懼的黑暗中來去自如,在自然崇拜的情況下,貓頭鷹被神化了,然後再來就是圖騰化了。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莫怨蒼天變了心──森林土壤的哀歌(上)

作者:邱志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灣地質變動劇烈,再則地形陡峻,高山森林的立地條件脆弱,經不起干擾。

明知 註定要分離
縱使一切只能留待回憶
我珍惜記取 這份真誠
面對命運的境遇

輕柔漫步

即使不是堆滿落葉的深秋,走在森林裡,都可以感覺到從腳底下傳來的浪漫。走在不同的森林裡,腳底有著不同鬆軟的體驗,愉悅卻同樣地湧現心田。

高山森林,彈性最佳,腳掌落地,猶如踩在軟墊。

平地森林,彈性較小,步伐行進,踏實卻猶帶鬆軟。

仔 細檢視土壤的組成材料,黏土、沙粒或偶或出現的碎石,本身都不具備彈性。較大的土壤團塊,和岩石石塊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土壤團塊中佈滿著孔隙,構成了 森林土壤疏鬆柔軟的觸感。土壤的孔隙,隨著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例如都市公園中的土壤,和近郊的森林土壤比較之下,本質上便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不僅是孔隙的 數量有別,孔隙的形態也有相當大的不同。森林土壤具備大小不等的孔隙,公園土壤的孔隙則局限於單純細微。

多樣而性質分歧的土壤孔隙,編織著大地不同程度的輕柔體態:

饒富多樣生物活動的森林土壤,構築了大量而多樣的土壤孔隙。

人為活動頻繁的公園土壤,即使是在樹下,土壤孔隙仍屬貧乏,相對較為堅硬密實。

捧 起森林土壤團塊,稍加震動,土塊會自然裂解。形成大小不一,模樣不同的團粒,集合這些團粒成為土壤構造。這些形狀分歧多樣的構造,並不會出現在所有的土壤 中,而是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建構不同的風貌。落葉供應、土壤動物活動、微生物作用、根群分布、乾溼條件,都影響到土壤構造和孔隙的形成。

地老情不荒──森林的敦厚情懷

土壤團粒──脆弱的集合

土壤是由砂粒、坋粒、黏粒,不同粒徑大小的土壤粒子所構成,這些土壤粒子集合形成團粒。

地面若未受到植物的保護,強烈的降雨狀態下,雨滴的能量會破壞土壤表層的團粒。

原本受到有機物和微生物菌絲所固定的土壤團粒,受到雨滴重力衝擊逐漸崩解,分散成為單粒狀的土壤粒子。雨後土壤再度乾燥時,大型的孔隙遭受破壞,或是孔隙內部被細緻的顆粒所埋填,形成單粒狀的構造。此等單粒狀構造的土壤乾燥時,容易在表層形成痂皮硬塊。

類似的情形,含黏粒成份較高的土壤,雨後受車輛等器物重力碾壓,土壤構造崩解,形成夯實的現象。

腐植質──土壤構造的靈魂

一般人印象中肥沃的土壤的要件,就是「深色疏鬆」。事實上這也正是腐植質的貢獻。

腐植質是動植物的遺體在土壤中分解,重新合成的產物。分子量約為數萬至數十萬,呈現暗色沒有特定形態的高分子有機物。

森林的枯枝落葉的成份當中,醣類、澱粉、纖維素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可被小動物和微生物分解,但木質素則難以被分解而殘留下來。

再則,參與分解枯枝落葉的土壤動物和微生物死亡後,遺體分解的蛋白質、胺基酸,以及各類的微生物代謝產物、變質的木質素,可再重新結合形成新的高分子有機物,這也就形成了腐植質。腐植質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可安定存在土壤中。

腐植質的功能,在於糾結土壤粒子構成團粒、穩定供應養分、維持微生物生存。腐植質是糾結土壤粒子的黏著劑,是構成團粒所不可欠缺的成份。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氣候溫暖,雨量充足,適宜植物生長。但也因為溫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旺盛,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殆盡。腐植質偏低的土壤條件,不利於保持肥力,也不易維持疏鬆的土壤孔隙結構。

正因為台灣高山聳立,地形效應所造成溫度的改變,引發水氣的凝結效應,為台灣帶來充沛的雨量。隨著海拔高度提升,氣候帶及植被條件隨之改變,呈現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暖帶常綠闊葉林、涼溫帶混生林、冷溫帶針葉樹林、高山草原等不同的生態系。

隨 著海拔爬升而遞減的氣溫,不僅造成植被林相的改變,也造成土壤性質的差異。低溫的條件下,枯枝落葉的分解緩慢,使得高山森林累積較高量的土壤有機物。堆積 在土壤表面黑色鬆軟的腐植層,可厚達20公分。相對而言,平地和低海拔森林,除了落葉之外,幾乎無法觀察到明顯的腐植層。

台 灣高海拔山區的森林和森林底部的深厚腐植層,可算是台灣珍貴的資產。腐植層所具備超強的吸水能力,彷彿是覆蓋在台灣背脊上,綿延不絕的超大型軟墊或厚實的 地毯。配合著森林土壤所具備的大量孔隙。足以迅速吸納降雨,有效地挹注地下水層,緩衝暴雨引發山洪的危害,並緩和釋出水分,供應溪流水源。正因為森林透過 枯枝落葉,不斷供應有機物到土壤中,維持了土壤的結構機能,讓土壤不至於劣化。

無形的綠色水庫,千年萬年前即已存在於台灣的高山上,滋養台灣的過去和現在。

母岩、氣候、植被、地形、時間,是構成土壤種類差異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外觀,足以顯示當地的環境特質。猶如人類的面相,根據不同的基因和環境呈現不同的特性。高海拔的大禹嶺的森林土壤(左)具備深厚腐植層。蘭嶼的低海拔森林土壤(右)則受制於高溫,有機物分解殆盡,土壤表面並無明顯的腐植層。潮溼高溫條件下,土壤礦物受到強烈風化,各類鹽基被洗出,只殘留溶解度低的氧化鐵,形成典型的深紅色。即使熱帶土壤欠缺明顯的腐植層,土壤中的腐植質仍然扮演重要的功能。

縱然時時面臨挑戰
我歡喜 我的長相
因為這是我和母親
約定這輩子 最篤實的模樣

多情亦災情-雨水的雙重面相

雨水,潤澤生命的源頭,卻也是生存破滅的肇端。

森林覆蓋的地面,受到枝葉、根、落葉保護,當林木砍伐後,枯枝落葉層流失,表土開始侵蝕。尤其是岩盤劇烈風化的地區,雨水加速侵蝕作用,崩塌作用旺盛,表土不安定的地區,樹木難以著生。欠缺植物保護的表土,加速流失,更易造成禿山的現象。

山區土壤有時會呈現大規模的移動現象,對民眾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此 種地滑、山崩的現象,多半是伴隨地震、侵蝕、雨水等因素,造成地形的改變。坡面上的土壤,具備往下移動的重力。至於土壤粒子之間糾結和摩擦力,則構成產生 抗拒重力移動的支撐力。平常,土壤粒子間的支撐力,足以抗拒土壤下滑。但若是坡面傾斜角度過大,或是坡面上方的重量過重(諸如雨水負載),不堪負荷時,便 形成土壤層沿著坡面下滑的現象。其中,引動危機平衡的重要因素便是地下水的作用。

若 仔細觀察土壤層,在某個深度的土壤粒子間的空隙,有時會充滿地下水。土壤粒子堆疊會形成往下的重力,但在該深度的地下水的水壓也具備推開土壤粒子的力量。 當大雨降臨,造成地下水急劇增加時,抵消了土壤粒子之間的糾結力量。也就是說,當山坡斜面移動的動能大於抗拒移動的力量時,將造成整個山坡斜面的土壤開始 滑落。颱風季節山區降下豪大雨時,經常發生這種現象。

道路和道路沿線人為墾殖的邊坡,更進一步削弱了整座山坡面土石的穩定性。

(未完待續 1/3)

※圖文的部份內容摘自作者所著〈梨山哀歌〉、〈大地私語〉,原載《笠》詩刊269期(2009年)、 277期(2010年)。
※主要內容轉載自翰林自然科學天地第39期(2010年),經作者稍作修飾。

Top

 
 
  專欄作家:吉丁蟲如一道彩虹飛過

作者:楊家旺

台 灣的保育類昆蟲裏,包含了一種吉丁蟲,中文名「妖豔吉丁蟲」(Cypriacis mirabilis)。我沒見過妖豔吉丁蟲,大概原因是我很少涉足台灣中海拔,而祂所在的地區似乎是以中海拔為主。祂確實是一隻美麗的甲蟲,不過,就翅鞘 的色彩來說,豔不過「彩豔吉丁蟲」(Chrysochroa fulgidissima)。彩豔吉丁蟲,也有人稱為「彩虹吉丁蟲」,或者「五彩吉丁蟲」。就這3個中文名稱來說,我覺得「五彩」兩個字似乎太科學了,試 圖精算出祂的5種顏色,我猜想,五彩應該是指紅黃綠藍紫這5種顏色。不過,如果讀者比對一下網路上可見到的,或圖鑑上可查到的,會發現大家所拍攝的色澤色 彩,並不全然相同。這也許是每一隻的個體本來就有差異,也可能是拍攝時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色差。當然,五彩之中文名也許只是取五彩繽紛的意思,倒不是真的 指5種顏色,是我自己多想了。

如 果我們仔細觀察五彩吉丁蟲,會發現真的不只5種顏色,甚至可以說,光是綠色就超過5種。這麼說來真有些彩虹的視覺感了。雨天過後,如果彩虹出現了,仔細觀 察彩虹,便會發現彩虹也不是真的截然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顏色,而是每種顏色之間還是可再分出中間色,顏色與顏色之間永遠在彼此交融、滲透、混合。由 此,五彩吉丁蟲或七彩吉丁蟲也許都不如彩虹吉丁蟲來得貼切。

彩虹吉丁蟲的稱呼確實是我個人較為偏好的選擇。因為翅鞘上一條條接近彩虹色的排列,予人的第一眼印象,我想,都會想起彩虹吧!至於彩豔吉丁蟲的彩豔二字,美是美,卻不夠貼切於給人的第一眼彩虹聯想。

我翻開貓頭鷹出版的《昆蟲圖鑑》,找到了一隻中華艷吉丁蟲(Chrysochroa Chinensis),和彩虹吉丁蟲同一屬,外貌相近,但不可否認,圖鑑上的這一種吉丁蟲,仍是美不過彩虹吉丁蟲的。

彩虹吉丁蟲是台灣吉丁蟲科體型最大的,身長可及4公分。因此,祂的彩虹翅鞘,不只美豔,而且顯眼。我還記得,當祂從我眼前飛掠而過時,我有一種眼前劃過一道彩虹的瞬間聯想。祂的飛行,真的像一道彩虹,紅橙黃綠藍靛紫齊刷過天空,畫出一道美麗的彩虹。

朱 耀沂《昆蟲雜貨店》一篇名為〈寶石甲蟲--吉丁蟲〉提到一種日本的超艷吉丁蟲(Chrysochroa fulgidissima),曾被製作成日本國寶之一的「玉蟲櫥子」。我仔細比對學名才發現,原來和本文照片裏的彩虹吉丁蟲是同一種。朱耀沂的文章提到, 收藏於法隆寺的玉蟲櫥子,「在高226公分的框邊共使用了9083枚超艷吉丁蟲的前翅,即至少利用到4542隻的超艷吉丁蟲。」接著,朱耀沂繼續寫道: 「1960年,日本鱗翅學會為了紀念該學會創立15週年,特別製作玉蟲櫥子的複製品,共蒐集了15595隻超艷吉丁蟲,選擇其中前翅完整的5348隻標本 完成複製品的製作。」這些敘述與數據在我的腦海裏化成了一個動畫,即1萬5千多隻彩虹吉丁蟲,如一道又一道彩虹流星,朝同一地點墜落,逐漸堆積,彩虹般的 小丘,再堆積,彩虹般的小山。有一種眩目,有一種美麗,也有一種令人頭暈的感覺,老實說,這種美麗可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畢竟是幾萬的蟲屍堆成了小山。

這個生態保育意識逐漸明朗的時代,我想,日本鱗翅學會應該不太可能再以同樣,或者類似的方式來舉辦週年慶吧!就如同台灣早期,曾以「捕捉不完的」蝴蝶翅翼拼黏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的「蝴蝶王國」盛況也過去了。

這 些昆蟲,漸漸不再被視為物品,可以任意採摘。昆蟲逐漸成為一種被珍視的生命,尤其是昆蟲觀察家,總是投入許多時間,深入林野叢中,試圖認識祂們,與祂們交 朋友。透過這層努力,也許一群又一群的昆蟲觀察家,可以再次型塑台灣成為一座「昆蟲王國」,以一種自然觀察或昆蟲觀察的角度、心態與邏輯。

那也許是人蟲共存、和諧的時代。

Top

 



 
  自然書寫:醉戀鳥蹤

作者:陳秀竹;攝影:許進西

今 (2010)年,5月初我在瓊林海邊時,溫林來電說今年蜂虎在瓊林夜棲,隔天我和珍黃昏去看,巧遇鳥會調查人員正在進行調查,這幾天我則和先生常常利用清 晨或傍晚去觀看,數量很多,會停在水庫堤邊的斜坡上或木棉樹上,木棉正在開花,有看到小群的疑似灰背椋鳥及另一種更小的鳥,似乎也有小桑鳲,有待鑑定,5 月下旬鳥友許小西來信說拍到以為是夜鷺的鳥,但眼睛不是紅色,另在瓊林水庫拍到不知是烏鶲或灰鶲?希望找到答案,結果問了鳥友,王力平老師先回信說是疑似 夜鷺的原來是黑冠麻鷺,另一隻是烏鶲,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看到的不是小桑鳲,而是烏鶲,大一點的則是灰背椋鳥。

烏鶲

翻閱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老師主編的「觀鳥金門-金門尚鳥指南」一書,烏鶲俗稱「鮮卑鳥」,屬於稀有過境鳥,喜歡在稀疏的樹林邊緣樹上層活動,曾於南山林道的行道樹上發現,常單獨停在明顯的樹枝上等待飛蟲,當捕捉飛蟲後,會有又飛回原來的棲枝等待的習性。

黑冠麻鷺根據中國野鳥圖鑑本種鳥屬於夜出,繁殖期5-6月,築巢於樹上,每窩產卵3-4枚,本種鳥在海南島、台灣為稀有留鳥。牠是一種嘴長、頸長、腳長涉禽,飛行頸部縮成S型,只有牠和鵜鶘科的有此種特徵,生活在沼澤地帶,主食為蚯蚓等無脊椎動物,較少食魚。

前些日子遇到台大袁孝維教授的研究人員說栗喉蜂虎最近機場附近營巢地的數量有減少的情形,但乳山的復育棲地卻反而有增加,5月下旬尚未產卵,而聽鳥會副總幹事新團傳來的鳥訊說鵲山、田埔和青年農莊栗喉蜂虎鳥況有十分的精彩。

黑冠麻鷺5 月底在一次喝喜酒的宴席上,外甥在席上分享娘家五樓的杜鵑花上有一個白頭翁的鳥巢,有一隻雛鳥已經破殼而出了,我則分享我在瓊林採水蜜桃也發現有白頭翁在 巢中孵育,並且分享在金門技術學院大學池發現有二個斑鳩的蛋在草地上,約了鳥會田調達人溫林來,他很快在附近的濕地松上找到牠的巢,我們一起把蛋送回巢 內,當時我還看見紅冠水雞帶著兩隻亞成鳥,在池內的水芙蓉間覓食,並且意外的遇上一隻夜鷺竟被紅冠水雞追趕,只有落荒而飛。最精彩的是發現一隻水雉。初不 能確定,只有用帶來的相機去捕捉,但和溫林一起再觀察,他的鳥功一流,判斷的確是水雉,他分析應該是大學池的生態適合牠,當天下午溫林適有台灣來的鳥類生 態專業朋友,他再一次帶他們來鑑定,確定是稀有鳥種水雉,我更是興奮,當天下午下了課趕快再來大學池,幸運的再次相遇,不過可惜的是隔天溫來再來就未再見 到,隔一週我再去上課也不再有牠的蹤影。

水 雉在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老師主編的「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俗稱「菱角鳥」,體長約52公分,主要棲息在台南官田一帶的菱角田 中,因生活在菱角田及外形很像成熟的菱角,所以被稱為「菱角鳥」。金門地區觀察紀錄不詳。水雉的腳趾特別的長,使牠適宜在長滿浮水植物的沼澤區活動,繁殖 行為和彩鷸相似,有一妻多夫的繁殖行為」,原來牠喜歡長滿浮水植物的環境,大學池內滿滿的水芙蓉,才會成為牠的首選生活棲地,但驚鴻一瞥,可能金門只是牠 的過境。

6月初 同事小毛的表妹住在太武社區發現不明鳥種,初以為是短翅栗背鶇,但適有鳥類專家廖東坤老師來,便協助辨識原來是冠郭公,叫聲滴滴滴有如鬧鐘,當時小毛的表 妹還把叫聲錄下來,當時我因要出公差未能前往觀察,便約溫林,他說之前他曾在南山林道追蹤過,他也說叫聲如鬧鐘的滴滴滴,很響亮!後來才知道那天他們並未 追到冠郭公,但隔了3天我晚上加班,值班同事說有民眾送來一隻傷鳥,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說很想知道是什麼鳥?我們仔細對過圖鑑發現原來竟是冠郭公。

冠 郭公根據中國野鳥圖鑑,牠名稱為紅翅鳳頭鵑,又稱冠郭公,是杜鵑科,頭具長羽冠,體上黑色而具藍色光澤,後頸白色,兩翼綠色,喉上胸部紅褐色,棲息於山 坡、山腳的林木,冬季安靜,繁殖期很吵,鳴聲為尖銳的「咕、咕、咕」二聲或三聲重覆,有時發出像喜鵲的刺耳叫聲。產卵於畫眉、黑臉噪鵑的巢中,台灣為迷 鳥。

最近雨水豐沛,對於挖洞築巢的栗喉蜂虎有不少的影響,野外觀察經驗豐富的溫林來電就談到,有些洞因雨水多而坍塌,對於栗喉蜂虎的食物來說,蜻蜓比較不受影響,但多雨對蝴蝶則會有影響。

栗喉蜂虎是金門夏候鳥的主角,牠的色彩繽紛、生態行為特別,金門國家公園拍了完整的生態影片,讓遊客與在地的居民可以更貼近牠的生活,大家可以預約一個不一樣的夏天,來金門和栗喉蜂虎做朋友,分享金門豐富而奇妙的鳥類生態。

最後希望小小的叮嚀,分享鳥訊,只為了和大家一起守護金門的美好生態,因此請以觀察、攝影、記錄及教育推廣來共同期許。

Top

 



 
  自然書寫:貓頭鷹守護神

作者:企鵝

今 年秋天要上映一支貓頭鷹的動畫片,Legend of the Guardians: The Owls of Ga'Hoole(台譯:貓頭鷹守護神),在劇情簡介中第一個看到的反而是,這個導演是三百壯士的導演喔!(OS:所以會很熱血?!)這是喵頭鷹啦... It's Owl!

這是預告片,劇情簡介也有了,裡面的蘋果臉也是真的很兇,不過誰可以跟我說那一隻貓頭鷹不兇的?(倉鴞食繭分析 from The Barn Owl Trust ,蘋果臉的愛好者一定要點進去逛一下)。

這部片根據劇情說明是改編自凱瑟琳拉斯基(Kathryn Lasky)的作品,Guardians of Ga'Hoole。我沒看過作品,也不知道作者當初構思的想法是從那裡來,不過從介紹裡,倒是讓我想到了貓頭鷹的神話故事。

在古老的年代裡,太陽下山後,世界除了月亮便失去了光亮陷入了黑暗,而貓頭鷹卻可以在古代人類恐懼的黑暗中來去自如,在自然崇拜的情況下,貓頭鷹被神化了,然後再來就是圖騰化了。而那一位神祗跟貓頭鷹有關呢?

雅典娜(Athena)。

雅典娜在希臘神話裡,除了智慧女神,還代表了勝利女神,順便也當了女戰神。就算自已不出手,也有黃道十二宮的黃金聖鬥士,白銀聖鬥士,以及打不死的青銅聖鬥士,零零總總算算也有88個打手,也算是個大姐頭了。死神黑帝斯和海神波塞頓都不是對手(攤手)。

她在肩上或者手上常停著一隻貓頭鷹。是貓頭鷹帶給她智慧,或者貓頭鷹因為她而也變成智慧的代稱,或許還得要找點東西來看。而兩者的結合,卻也在錢幣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From Athenian Owls Through the Ages)

這樣子的題材,在漫畫裡自然也不會放過,之前介紹的亞特蘭提斯傳奇裡,便有一部份著墨在「貓頭鷹女神」上。

種族,或民族間彼此吞噬後,把對方的信仰納入已有,其實也是一種統治的手段,連帶地也可能促進了許多圖騰融合的可能性,例如中國傳說中的龍、鳳,便也可能是像這種氏族間的併吞,而融合的結果。

雅典娜是戰神,那貓頭鷹是不是?

我承認牠們很兇,但以牠們覓食時安靜地飛翔,以及在暗處裡觀察的習性,倒不如說牠們比較像是刺客(Assassin)?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
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