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7.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苦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濕地保護聯盟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中外對話
綠色陣線協會
環境信託網站
台灣綠黨

 
  自然生命印象:自然生態攝影的意涵


禪蛻

編按:影像力量是強大的,一張照片如果是一個故事,那麼連續影像的呈現就是在說故事。透過攝影者的觀點與敘述方式,探討自然中生命與人的關係。我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旁觀者、甚至是風景。我們期待,透過「自然生命印象」專欄,邀請讀者透過自然影像的觀影過程,接觸台灣自然生態,並進而提升保育意識與行動。而這些過程終究會成為我們生存的自然世界中,影像語言的最核心力量

作者、攝影:葉子

何謂自然生態攝影?

攝影是一種視覺傳播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媒體,攝影術自1826年由法國人Joseph Niepce發明至今,不僅衝擊了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並以其紀實的基本功能,改變了科學的研究進展,同時還在政治傳播上扮演了不容輕忽的角色,攝影已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動,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存在於影像所構築的世界中。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著糞衣的金花蟲

作者、攝影:楊家旺

若您準備吃飯,或正巧吃飯(希望還來得及阻止您),請先擱下這篇文章,飯後一小時再看。當然,我也不得不老實說,這篇文章比起先前已發表的那兩篇,我更想寫的是這篇。畢竟,這是我非常難得的一次觀察發現。

著糞衣的金花蟲。拍攝時間地點:2009年3月22日三義

我第一次在野外看見照片中如糞堆的畫面時,以為是一坨鳥糞。待我左右上下細看後,才發現牠有6隻腳,便明白了是一隻昆蟲。但什麼昆蟲會以糞便著裝呢?後來在書本裏得知是某類金花蟲的幼蟲,買了《台灣產金花蟲科圖誌1》後,發現偏好此道的金花蟲為數不少。更在看了《眷戀昆蟲》一書後,對牠的這般行為感到無比好奇,並充滿興趣。

我還記得在三義紅土石徑觀察的那一天,沿途,特別是菝葜的葉片上,最常觀察到這類以糞著裝的金花蟲幼蟲,牠們大概是長頸金花蟲屬(Lilioceris sp.)的成員。我回憶起自己看過的《眷戀昆蟲》片段,向伙伴說起關於牠們背上糞便的一些成因和作用,例如,糞便是金花蟲幼蟲自己的排泄物,而非其他生物的;例如,糞便對某一些獵食性昆蟲有防禦效果,艾斯納曾做過實驗,以沒糞便和有糞便的金花蟲幼蟲餵食椿象和瓢蟲,結果著糞衣的,椿象不愛,瓢蟲不吃,不著糞衣的,椿象和瓢蟲都吃得津津有味。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放一塊河口地,在心中

作者:孟婉瑜

親愛的孩子:

兩週前的中午,爸媽帶著你們去市區選一條揹巾送給剛出生的小表妹時,你們各自看到了心動的玩具。爸媽覺得,你們從表哥、堂姊和鄰居傳承的舊玩具已經足夠,不需要添購新的。出門很少購物的你們,只是當下被五顏六色的聲光眩惑了。後來還是被買東西總是思前想後,斟酌再三的爸媽斷然否決,你們兄妹倆都嘟著嘴上車。

攝影:孟婉瑜

爸媽拒絕你們,只是因為玩具是你們想要,卻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在你們這個年紀,開始有點懵懂地了解,金錢能夠換取物質。來自週遭物質的誘惑很多,而且越來越多,有時會強烈得難以抗拒。因此爸媽必須適時地在當下為你們做一個不買的決定。上車以後,爸爸告訴你說,他昨天剛為我們一人買了一塊地,一塊位於台灣最大的河流-濁水溪出海口的土地。媽咪聽到爸爸的決定,忍不住會心笑了,因為就在前幾天,媽咪也悄悄地做了同樣的事情呀!而原本皺著眉的你,開始嚥回盈眶的淚水,睜大眼睛專注地聆聽、提問,放下原來想買玩具的衝動。你還記得幾週前的某個夜晚,爸媽特別准許你們晚睡,我們一起守著公視,從觀看白海豚的紀錄影片中,理解台灣白海豚正面臨著滅絕的窘迫與困境嗎?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莫怨蒼天變了心──森林土壤的哀歌(下)

變色的文明

作者:邱志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倘若杜甫回到現代的時空,難道不會有如此的感慨?山區道路沿線種植的檳榔樹,終於催索了家園和基業。

「國在山河破,城春草不生」

消褪的古文明

世界上著名的文明起源,包括中亞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流域,幾千年前都曾經在人類歷史上閃耀燦爛光輝,如今這些地區在世界舞台上早已無足輕重。

西元前3000年,在中亞的兩河流域定居的人類,已使用文字和建構城邦的社會形態。當時環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山區,具備茂密的森林,涵養穩定的水源供應灌溉系統。肥沃的土壤,支持豐饒的農業生產。隨著人口繁衍,逐漸往上游地區發展,砍伐森林、墾殖山坡地,開啟土地劣化的肇端。伴隨著山林的土壤侵蝕沖刷,泥沙填高了河床,造成洪水頻繁。灌溉水路的疏濬工作,也成為施政的沈重負擔。再則為該地區原本就較為乾旱,在喪失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之後,加速生態劣化的腳步。最終的結局,人為力量無法再和自然對抗,農地的水源供應短缺,鹽類累積在土壤表面,妨礙農作物生長。農業的生產力衰退,由高度繁榮走向蕭條沒落。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
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