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7.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台東工作假期:生態廁所活動
2010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看守台灣協會
珊瑚礁學會
海洋台灣
環境信託網站
21世紀議程協會
台灣環境行動網
  「相思寮不賣!」 居民爭取中科原地保留相思寮


攝影:陳錦桐

「我要種田、我家不賣、原地保留相思寮!」彰化二林相思寮農民昨(27日)帶著香瓜、小玉西瓜、稻米、野菜、花生來到台北,想告訴總統相思寮有農民、有豐富的物產,相思寮農民的家只有2.2公頃,只佔中科四期二林園區630公頃的一小角,小到開車進入園區還很難找到。

如果原地保留相思寮,對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配置可說一點影響都沒有,但卻可讓這裏的20多戶農民、以及他們的子孫住在這裏、並繼續農作的心願,這不就是最典型「經濟與環保雙贏」的例子嗎?不過,區委會、環評會、中科、友達、彰化縣政府,沒有人願意替他們想一下,去年12月中科四期如期動工,當時馬總統還到場剪彩,但沒有理會農民們隔空的殷殷求救聲。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相思寮不賣!」 總統府:不知有迫遷爭議
相思寮農民抗議徵地 農委會願協助談易地
把相思寮農民當作人
相思寮田調小組2010春季報告
 

生態工作假期:從白紙到藍圖—記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的圓夢路程

作者:李子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

在台東成功鎮的山坡上六甲廢棄柑橘園,開啟了環境信託的夢想。但是,當一塊土地試著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保存時,該怎麼規劃?2006年開始的環境資源調查,看動物、看植物、了解地形、了解水文。規劃這片園區,需要先與這片山對話,試著從大自然的角度了解他的喜好。因此挑季節上山,看看山中的面貌,也要挑每天不同的時段上山,看看每天不同時間點,來值班的生物有哪些。不間斷的生態調查中,發現園區是蝴蝶的大本營,開始加重與蝴蝶相關的調查。

看來小小的一片園區,規劃上更需要謹慎對待,從調查中我們可以了解大自然給予這片山地的特色,也可以了解當人的行為進入時,做些什麼是發揮了這裡最佳的面貌,同時也不傷害生態環境。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田寮洋一隅;攝影:田寮洋居民。

全台學者教授發起環保護農、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已有758位教授連署,並有1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案反對。 中研院院士也響應,去年被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下任理事長的李遠哲表示:國光石化是走錯的路!李遠哲走訪各地開會所獲國際科學界的答案、共識是,「已開發、先進國家走的路是走不通的!」。 台塑的例子還不夠喚醒政府官員嗎?台塑麥寮六輕大火,引發當地民眾「火大」,針對民眾抱怨養殖的文蛤死亡等說法,環保署建議地方民眾,可依照「公害防治法」,向地方政府提出六輕要求賠償文蛤損失, 環保署會提供相關的檢測報告。陸上因工業而污染,那麼海上發生漏油污染,挽救是否來得及? 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7月26日表示,清理大連新港漏油造成的海洋污染工作, 確保了原油污染沒有進入公海和渤海海域。但是,戴玉林也承認,海上清汙工作任務艱巨,需徹底清除殘餘很不容易,在大海撈油比大海撈針還難
 
 曾經是陪伴我們的寵物,成了被遺棄的流浪動物,於心何忍?公立動物收容所管不好,農委會要先管動保團體?!有鑑於流浪動物收容亂象百出,立法院做出決議, 要求農委會制定公私立處所一體適用的管理辦法。但農委會認定此議不妥,繼而提出「私立動物收容處所考核評鑑實施要點」,要先對民間動保機構開刀,令動保團體傻眼。另一則關於動物的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最近刊出一項科學研究有驚人發現,一種會殺死青蛙的壺菌病正擴大蔓延,甚至有許多種類在還沒鑑定出來之前,就因染病而滅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島嶼航行:航向大倉嶼

作者: 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

夜航大倉嶼 時間:2003年7月9日

晚間0730,5艘獨木舟在夜色中划出觀音亭,環顧四方的燈火點點...

大倉你的燈火在哪裡?

今天農曆初10,氣候溫暖潮濕,南風約4至5級,現在出航潮水正剛好。月光從稀疏的雲層隙縫中灑下,稍微點亮了點我們的路。為何要夜航?有諸多理由... 精采內文

  論壇:南中高三都 新城鄉關係

作者:曾旭正(台灣農村陣線)

近來農民夜宿凱道引發國人對農地變更的關注,但願台灣社會可因而擴大對農業的全面關懷。農地問題並不局限於農業縣,今年即將進行選舉的五都之中,台中、台南與高雄3個直轄市在改制過程中都併入了相當規模的鄉村土地,未來在施政上顯然將面臨與台北市或新北市截然不同的課題,它們能否因此經營成另種風貌的直轄市,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台北市與新北市經過40年的發展,現今已充分都市化,其人口絕大多數都住在都市計畫區內,其從事農業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也都低於百分之3。相對的,南中高3個直轄市,其轄區內都還有百分之10到15的人口居住於非都市土地,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比例也在1成上下。這三個直轄市的非都市土地佔全市面積甚至達到六成以上。顯見未來它們都必須積極面對三農(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精采內文

  .

 
「相思寮不賣!」 居民爭取中科原地保留相思寮

本報2010年7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我要種田、我家不賣、原地保留相思寮!」

彰化二林相思寮農民昨(27日)帶著香瓜、小玉西瓜、稻米、野菜、花生來到台北,想告訴總統相思寮有農民、有豐富的物產,相思寮農民的家只有2.2公頃,只佔中科四期二林園區630公頃的一小角,小到開車進入園區還很難找到。

如果原地保留相思寮,對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配置可說一點影響都沒有,但卻可讓這裏的20多戶農民、以及他們的子孫住在這裏、並繼續農作的心願,這不就是最典型「經濟與環保雙贏」的例子嗎?

懷抱著這樣一點希望(甚至還不敢稱為夢想),相思寮農民從去年四月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進行環評、區位變更審查以來就不斷在任何場合表達訴求。

總統府退回農民「伴手」,指總統不知相思寮這件事

不過,區委會、環評會、中科、友達、彰化縣政府,沒有人願意替他們想一下,去年12月中科四期如期動工,當時馬總統還到場剪彩,但沒有理會農民們隔空的殷殷求救聲。

昨天他們帶著農產「伴手」來到總統府,問問選前到農村long stay的馬總統:「原地保留相思寮,給台灣多留一塊農地,好嗎?」

結果,他們從總統府出來後,把「伴手」也帶出來了,因為代表接見的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參議黃大鈞,退回了農民的好意。陪同陳情的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轉述,黃大鈞說馬總統不知道中科二林園居內有相思寮土地要被徵收。

昨天到台北相挺的還有大埔、璞玉、二重埔、桃園地鐵促進會居民;立委田秋堇、林淑芬,以及關心農地徵收爭議的學者徐世榮、廖本全、劉可強、曾旭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台灣環境行動網李毓蓉等人都到場聲援。

原地保留相思寮只要多11個月

今年2月,立委林淑芬要求中科管理局評估原地保留相思寮的可能性,中科管理局於2月8日提出報告,指保留相思寮須變更園區內的60米大道、排水道配置,工程要11個月,但友達的新面板廠預定今年11月動工,園區延後不利廠商進駐,不建議保留相思寮。

不過,那個關鍵的11個月急迫性如今已消失,相思寮後援會許博任指出,友達已公開表示延後進駐,已空出那11個月足夠中科變更,因此中科管理局沒有理由不保留相思寮。

中科局長:保留相思寮不可行

今天農民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親自到場,但他卻表示,園區開發有自己的時程,不是配合友達進駐時間。

他明確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保留相思寮的計畫,建議還是採行彰化縣政府的「安置計畫」,在園區外興建住宅區,以成本價賣給居民()。

學者:花11個月保留相思寮是最佳方案

台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問:「是11個月重要,還是農民永續的未來重要?」許博任表示,比較兩個方案,一是原地保留相思寮只要11個月。另一個是彰化縣政府新蓋屋,卻要開發另一塊台糖農地蓋房子,且要24個月才能完成,相較之下原地保留相思寮是最佳方案。

中科評估原地保留相思寮的報告中也指出:保留相思寮的「負面效益」是延後11個月工程,但「正面效益」是「可平息現行居民拆遷抗爭議題,可減緩各界對於園區內劃設住宅區、卻無法安置居民之質疑。」

不知中科是如何評估「負面」、「正面」效益?用11個月可化解社會重大爭議,又可幫政府贏得民心,花這11個月不是太值得了嗎?

居民:假安置、真賣屋,何來「安置」?

楊文科還強調,彰化縣蓋的住宅一樓有店面還可以做生意,環境又好,很適合居住。他還強調已調高徵收價格,原本一平方公尺1500元,已調高到2400元再加四成到3360元,「已經採取最優惠的方案」。

不過,居民陳正宗覺得這種說法太一廂情願,農民是要種田,不是要做生意,要店面做什麼?陳黃媛阿嬤說,老人家當然是三合院住起來最舒服,去住樓仔,厝空間小、還要爬樓梯,住起來會比較好嗎?

農民在凱道撕千元假鈔,宣示:「我家不賣」

農民洪條坤跟妻子、三個兒子全都在相思寮耕作,最近他沒日沒夜趕著搶收香瓜,昨天他還放下農作趕來台北。他說,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才蓋了房子是為了給子孫,如果房子跟田地都被收走後,全家都沒工作。

他說從小沒有栽培兒子讀書,只讓他們跟著自己耕作,如今好不容易也能過著溫飽的日子。如果全家沒工作了、賣地的錢用完了,「要我兒子去搶嗎?」

農民強調,拿徵收的錢根本買不起新蓋的房子,「賣三分買不到一分」,到時沒工作繳不起房子,還不是要流落街頭。而且最重要的是,縣府規畫蓋;房子的地點、型式、配置都沒跟居民商量過,「這樣叫作安置嗎?」

學者:土地是我們的家,不應輕易出賣給財團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土地是我們的家,不應輕易出賣給財團,而且土地也有很多價值,政府應重視並且尊重人民的選擇。社會上還有許多土地徵收問題,這些案子的共同點都缺乏公共利益、必要性、以及不得不徵收的原則。當現有的科學園區還有一半土地沒有使用,怎麼還能剝奪人民的財產權呢?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科學園區設置基金已負債上千億,但科學園區租給廠商的租金卻愈來愈低,中科三期每坪38元,四期二林園區每坪才4.125元。「租金憑什麼可以愈來愈便宜?」

楊文科稍後回應,那個租金是素地,未來還要加計園區公共設施成本。記者追問加計後的租金多少?楊文科則沒有回答。

廖本全也質疑,去年11月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通過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土地變更案,11比5票通過,其中贊成的11票中只有兩位是學者,其他都是官方代表,反對的5票全都是學者代表,表示政府動用強大的行政體系才通過此案,並未尊重專業及民意。「這種審查是有瑕疵的,應退回重審」。

三點訴求,要求回應

最後相思寮居民以及後援會在凱道向總統府提出三點訴求,希望總統府儘速提出因應之道:

一、相思寮保留爭議未解決前,政府立即停止徵收程序。

二、中央即刻介入協調討論替代方案。

三、落實中科管理局相思寮原地保存可行性評估方案。

※註:彰化縣政府預計在園區外、區域滯洪池南側、彰127巷道處的台糖農地,興建4.8448公頃的住商混合住宅。「店面」40間、每間30坪,興建的成本價380萬元。另興建60坪、45坪、30坪住宅共86戶,成本價分別是:580、435、290萬元,縣府以成本價賣給居民,如果非居民則要以售價賣出。

※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生態工作假期:從白紙到藍圖—記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的圓夢路程

作者:李子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

生態工作假期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依著「環境信託」誕生。生態工作假期的角色,從推廣「環境信託」,到真的以工作假期來圓環境信託的夢想,則是從一位地主捐贈台東成功山坡上一塊柑橘園開始。圓夢的路程中,從環境資源了解、從在地連結、從外地志工參與,從軟體的傳統文化與生態了解,到硬體的工寮修復、生態廁所搭建。一邊畫出園區的藍圖,一邊藉由工作假期將藍圖實踐,一步一步緩慢但扎實的歷程,從前置作業開始,到帶領志工進入園區,都是將這些夢想逐步實現的契機。

從更多的了解來畫出夢想藍圖

在台東成功鎮的山坡上六甲廢棄柑橘園,開啟了環境信託的夢想。但是,當一塊土地試著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保存時,該怎麼規劃?2006年開始的環境資源調查,看動物、看植物、了解地形、了解水文。規劃這片園區,需要先與這片山對話,試著從大自然的角度了解他的喜好。因此挑季節上山,看看山中的面貌,也要挑每天不同的時段上山,看看每天不同時間點,來值班的生物有哪些。不間斷的生態調查中,發現園區是蝴蝶的大本營,開始加重與蝴蝶相關的調查。

看來小小的一片園區,規劃上更需要謹慎對待,從調查中我們可以了解大自然給予這片山地的特色,也可以了解當人的行為進入時,做些什麼是發揮了這裡最佳的面貌,同時也不傷害生態環境。


 

部落連結,給予土地人文生命

土地的環境教育,需要回到土地與人互動的故事開始,因此圓夢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去了解這塊土地與人的故事。同時在園區的經營中,也期待能為在地增加一些正面能量,因此連結在地團體將是給予人文生命的重要環節。

找尋相關團體是個兜圈圈的旅程,從遙遠的台東市開始,再找到成功鎮外圍,最後才找到園區所屬的部落。雖然這個過程看起來很沒效率,但是卻是非常珍貴且重要的過程。從這樣的機會中,讓許多團體知道我們在台東成功鎮的山林裡做些什麼、有些什麼夢想,我們也從這裡知道有哪些人在台東從事著相關的事情,甚至也讓他們開始對這個夢想有所期待。

與部落連結,最直接的賦予更多這塊土地的故事,當我們與部落的居民上山時,又重新看待了這塊土地,許多我們認為是雜草或擁有學名的植物,卻是阿美族居民的日常食物;許多我們只能以自然生態角度看待的生物,在阿美族居民的眼中,卻都有不同的功能與智慧。從這裡我們知道,土地的文化在他們身上,而我們可以藉由工作假期介紹給更多人,重新將這沉睡的靈魂喚醒。
 

工作假期的籌備與辦理,累積更多「下一步」

從2006年開始著手規劃台東成功信託體驗園區,直到2008年辦理第一場生態工作假期開始,夢想逐漸實踐在園區之中。同時藉由生態工作假期辦理,我們與在地部落、與這篇山林開始有了關係。需要不間斷得彼此了解、溝通,付出情感的同時,與土地才有了真正的連結。每次工作假期的行前準備,我們需要透過環境調查與規劃,也需要了解部落的文化、以往的記憶,與部落的互動、訪談之間,去挖掘更早之前土地和居民的情感。帶領志工們進入園區建設硬體設施,部落搭建傳統建築的方法經由在地人重新討論、規劃,經過消化後再教導外來志工,讓這些文化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繼續保存著。

與部落有了第一次蓋工寮的經驗後,部落居民也開始建議我們:是否該多個廁所?廚房?甚至增添個涼亭如何?園區的規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看著,也想著是否要加入,「環境信託」中全民參與環境保育的想法似乎也越來越有形影,從一個生態工作假期的話題,串連了不同人的相同夢想,在這裡逐一實踐。這是不會停止的過程,但也因為過程而讓這裡充實美麗!

2010生態工作假期將為園區增建生態廁所,以阿美族傳統建築的外觀,加上生態廁所規劃,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建立在此。歡迎大家報名參加,一起投入這個圓夢的過程。詳情請見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延伸閱讀】
用外來的眼 欣賞在地的美-記2009年台東成功環境體驗園區工作假期
當「生態工作假期」遇上「環境信託」
生態調查讓工作假期變生態了

Top

  李遠哲:國光石化是走錯的路

摘錄自2010年7月25日中央社報導

全台學者教授所發起的環保護農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已有 758位教授連署,並有1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案反對國光石化案。中研院院士也響應,周昌弘、陳建仁、林明璋,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加入,並可能參與8月間學界將召開的記者會。

全球科學家主張要把CO2濃度降到350ppm!換算目前人均CO2排放量為每年 4.7到4.8公噸左右;例如美國最高達20公噸,台灣12到13公噸,也比日本、歐洲等已開發國家約8、9公噸高許多;因此全球每人每年CO2排放量要降到2.5公噸才能能守住地球。再看台灣的現況。他說,台灣兩大黨競選前都主張過,台灣人均CO2排放量要降到4公噸左右;但國光石化真要啟動,將是反其道而行。

對此疑問,去年被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下任理事長的李遠哲,走訪各地開會所獲國際科學界的答案、共識是,「已開發、先進國家走的路是走不通的!人類要共通找出一條新的路!」但他也說,很可怕的是,已開發國家又常自以為是,要幫忙發展中國家發展科學與技術,促其於國際市場具競爭力,以便像歐洲人一樣過著美好的日子。他說科學界已呼籲,「過度開發國家要認清他們走的路是不能讓大家跟著走的!並要翻轉過來,走永續發展的路。」

所以人類有兩個抉擇,一個是走過度開發國家走的路,那將走到非常悽慘的路;另一條路則是走到與大自然和諧生存、風調雨順的好社會。因此目前的台灣要與世界一起減少CO2排放量,減少消費文化,慢慢改變為祖先常講的節儉美德,這些價值與生活方式要恢復過來。

他強調,當然 CO2的排放量,有很多部份是經過科學、技術發展,把煤用再生能源取代;「但是以目前發展方向看,如果我們不改變生命及生活價值觀,不把社會組織重新做適當的調整,我們是做不到減碳目標。」他重申,以國際科學界的預警及全球耗能現況兩大背景看待,他語重心長的說,「國光石化是絕對走錯的路!絕對走錯的路!」據此,他參與學界反國光石化案開發連署。

Top

  環保署:麥寮文蛤損失 可循公害防治法求償

摘錄自2010年7月2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針對台塑麥寮六輕大火,引發當地民眾「火大」的現象,環保署27日表示:根據當地監測站的資料顯示,目前並沒有發現有害人體的物質超過標準,但監控仍在持續中。其次,地方環保機關依照環保法授權,在大火沒有完全熄滅,現場持續冒煙的狀況,採連續開罰,累計罰3天,共300萬元,空污法可連續罰,並無金額的上限。

針對當地民眾抱怨養殖的文蛤死亡等說法,環保署表示:將蒐集當地的落塵樣本,進行毒物檢測,環保署建議地方民眾,可以依照「公害防治法」,向地方政府提出六輕賠償要求,環保署會提供相關的檢測報告。

Top



 
  大連官員稱 清理漏油污染比大海撈針還難

摘錄自2010年7月26日BBC中文網報導

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7月26日表示,清理大連新港漏油造成的海洋污染工作,確保了原油污染沒有進入公海和渤海海域。市長李萬才此前說,歷時5天的海上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不過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駁斥,大連最為純淨的三山島海區的清理工作尚未展開,海鳥棲息地受到嚴重污染。在當地參加對漏油事件的工作人員徐寒說:「三山島中最大的島嶼大山島距新港11公里,以豐富的海洋生物和野生海鷗著名,但現在該地區的海面卻是一片片烏黑的油帶和油層,島上的岩石也沾滿粘稠的油污,讓海鷗難以落腳。」原油中的多環芳烴等化學物質很難溶於水,會持續留在環境中,仍然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威脅。多環芳烴是著名致癌物質,它會通過皮膚的直接接觸或者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可能導致癌症。

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承認,海上清汙工作任務艱巨,需要較長的時間。他說,目前經過清汙,雖然油污的量減少了不少,但徹底清除殘餘很不容易,在大海撈油比大海撈針還難。

Top

 

  公立動物收容所管不好 農委會要先管動保團體

本報2010年7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有鑑於流浪動物收容亂象百出,立法院曾做出決議,要求農委會制定公私立處所一體適用的管理辦法。但農委會先是認定此議不妥,繼而提出「私立動物收容處所考核評鑑實施要點」,優先對民間動保機構開刀,令動保團體傻眼。 

根據立法院「公/私立動物收容所之輔導、獎勵、管理、動物福利、收容空間與數量,以及安樂死作業規範」一體適用之決議,農委會本月7日召開公聽會,聽取動保團體初步意見後作成「不適合制定一體適用之作業規範」的結論;然昨(27日)召開會議先通過「私立動物收容處所考核評鑑實施要點」草案,部份動保人士抨擊治標不治本,搞錯對象。

雲林縣流浪動物保護協會廖桂鳳在會中表達強烈不滿,認為政府不做好源頭管制、管不好公立收容所,又要訂辦法管民間收容處所。他說:「私立收容所確實問題叢生,追根究底全因(流浪)狗滿為患。源頭管理(以絕育替代撲殺)才是解決之道。」而農委會的作法是把問題丟給動保團體。對於丟狗的人未徹底執法、不處罰,對於收容流浪狗、解決問題的人或團體,不給資源、重重設限。

昨天的會議仍通過草案,農委會畜牧處科長林宗毅表示,將送法規會審定後公告。

依據草案第二點,適用對象為經指定主管機關核准立案滿1年以上之人民團體或民間機構所設動物收容處所,以狗場為主。每3年至少舉辦1次,評鑑為甲等以上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表揚及發給獎牌並酌給獎金;丙等及丁等,由主管機關輔導限期改善或為其他適當處理,並停止政府補助或委辦業務。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表示,獎勵辦法不等於補助,而是幫助引進更多社會資源以及建立社會形象。此外,應依據政府資訊公開,公布每次的考核報告。

菩提護生協會理事長黃文堂指出,收養狗不是營利事業,在經費困窘下,還要依照辦法管理、接受評鑑,是強人所難。他不反對評鑑,而評鑑以後,應提供改善之道以及相關資源。

此外,黃文堂也提及收容所找清潔工之困難,對外招聘,即使有經濟困難的人都不願意做。他請教農委會能否開放外勞?鄭祝菁表示,將提報此事討論。

此次與會者以附設動物收容處所的動保團體居多,對於獎勵是否等於經費挹注表示關切;而經費補助該給做得好的團體或做不好的團體,或兩者皆需,農委會畜牧處技正鄭祝菁表示,政府補助獎勵民間提供的經費補助之公平性,要求越來越嚴格。做的好才能獎勵,做不好會要求改善,並提供諮詢輔導。

收容處所場地的取得也是與會者關切的問題,位於高雄縣的動保團體即表示,縣市合併後,地主要將土地收回,對土地的看法改變了。台灣動物保護協進會代表也說有些鄉鎮市地方政府重視經濟型動物,農委會能否提供場地場所。

林宗毅表示取地確實有困難,目前「非都市土地變更作專案輔導畜牧事業設施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第二條已將「犬隻繁殖、買賣或寄養」明列,他鼓勵動保團體據此租借偏廢之農地,並向當地政府農業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事實上,即使未訂此草案,也有一些管理機制運作。林宗毅表示,目前對私立動物收容處所的管理有3種方式:地方政府稽查、委外由慈愛動物醫院獸醫團隊不定期訪查、農委會派員督查。

公立動物收容所有「公立動物收容所管理作業規範」,各縣市收容所仍頻頻傳出虐待事件、頻頻撲殺流浪貓狗;而林宗毅雖再三保證地方政府已經取消動物留置所之設置,直接送收容所管理,但他仍坦言,地方政府的態度才是動物保護的關鍵。如今再訂辦法管理民間收容所,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能不能實踐動物保護的精神,尚待觀察。

 

Top

  致死壺菌病蔓延 蛙類持續滅絕中

本報2010年7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李淑梅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最近刊出一項科學研究有驚人發現,一種會殺死青蛙的疾病正擴大蔓延,甚至有許多種類在還沒鑑定出來之前,就因染病而滅絕。

科學家已經發現,美國、澳洲的兩棲類動物數量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急遽下降,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哥斯大黎加雲霧森林著名的金蟾,自1989年起,就再也看不見牠們的蹤跡。

起初兩棲類動物滅絕是個謎,科學界到10年前才發現許多青蛙、蟾蜍、和蠑螈逐漸消失是因為感染一種名為「壺菌病」(chytridiomycosis)的真菌病菌,甚至認為全球暖化可能是傳染這種疾病的溫床。

現今,一項在巴拿馬的調查計畫正在進行,美國科學家曾在1998到2003年間(壺菌病尚未出現之前)鑑定出當地存在過63種蛙類;但之後,傳染病席捲這個區域,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一項研究顯示,當調查再度於2006到2008年間進行時,至少有25種蛙類已經消失。

但還有更糟糕的,當研究人員使用更精準的「DNA條碼」來鑑定,發現青蛙的種類其實遠比他們先前所知的還更多,多了11種未命名的種類。在這11個種類中,有5種物種被真菌消滅了。總的來說,多達30種蛙類在科學鑑定出種類前就因染病而滅絕。

蛙類消失的訊息讓生物學家更為緊張,自從1980年代以來,已經有超過120種兩棲類消失殆盡,《全球兩棲動物評估計畫》(Global Amphibian Assessment)並已列出400多種嚴重瀕臨絕種生物。

疾病的病原chytrid真菌,是藉由攻擊其賴以呼吸的皮膚來殺死牠們。估計在未來的數十年裡,世界上6000種兩棲類物種,有1/3到1/2會因染病而消失。氣候改變很有可能是造成溫度變暖的元凶,且較暖的溫度似乎讓滅種的情形更為惡化。

※參考資料:英國獨立報報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