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7.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關懷者協會
自然步道協會
中華鯨豚協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環境信託網站
塔山自然實驗室 
環保聯盟總會
  六輕是工安事故?環團:已出現系統性問題

發臭的文蛤、吳郭魚撒在行政院大門前,被火辣的太陽一曬,臭氣立刻爆開。雲林縣長蘇治芬、立委田秋堇、雲林縣農漁民昨日跪在行政院大門前,要求行政院立即 調查麥寮六輕火災、還給長期受六輕危害的農漁民一個公道。立委劉建國說,六輕大火事件未釐清,行政院就急著宣布六輕五期、國光石化繼續推動,居民情何以堪,「難道這是台塑六輕的行政院、不是人民的行政院?」

經濟部工業局將六輕大火定位在「工安事件」,經濟部將視為「單一事件」,不影響六輕五期擴建的環評程序。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指出六輕五期二階環評書如送來,會依法進入審查。立委田秋堇表示,六輕的工安意外2004年只有一件,到2009有八件,今年到7月已四件,工安意外頻率高,「這不是系統性問題嗎?」這是地層下陷、管線錯動引起的,台塑要下令全面停工總體檢,否則會垮掉。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蘇治芬:六輕還有1800顆未爆彈
何時去六輕?吳揆:待台塑完成調查
疑六輕火灰污染水 上千鴨暴斃
台塑六輕再傳大火 迴避民眾疑懼稱「只排CO2」
 

農村草根行:九降風的所在(2)──若灣寶農村消失,我們將損失什麼?

作者:趙純瑩(綠色陣線協會實習生);審稿:吳音寧

在對蘇家的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原是丘陵地的灣寶,過去開墾相當不易,前人是如何一滴汗一腳印地鏟土填土,如何一扁擔一扁擔地挑水灌溉,才造就今日灣寶的特定農業區。在蘇家也看到很多珍貴的農村價值。之前農業的收入對蘇家是很重要的,收入可能比在工廠還多;而年邁的老人家比我們更知道土地有多重要。原來農村就是個大教室,它教會小朋友什麼叫做家庭分工、什麼叫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想把蘇家當作灣寶農村的縮影,來假想如果灣寶種西瓜、花生、地瓜的農田消失了、蘇家的老磚屋消失了,對蘇家會有什麼影響,甚至對大眾而言會損失了什麼。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近日中南部豪雨,造成農業縣市傳出災情,農委會統計,農業災損持續上升,已達3935萬!受損最嚴重的農作物是西瓜,超過300公頃面積受災,單一作業的損失金額就將近1000萬; 蔬菜災情也很嚴重,災損金額約500萬。

台灣離島的海水淡化廠,已成為離島供水的「救火隊」,但本島推動海水淡化廠的阻力,卻不小。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28日表示要帶頭做,該署決定先推動新竹海水淡化模廠建置案,建置經費約4,000萬元,預定下半年可展開招標作業。

下面這則是生物多樣性年令人振奮的消息,繼澎湖、蘭嶼綠蠵龜上岸產卵後,讓保育人士振奮的大事是:屏東縣小琉球 、台東縣卑南鄉海岸最近分別發現有綠蠵龜上岸產卵專家學者在小琉球觀測到約十幾隻綠蠵龜上岸產卵, 孵化後約可生出一到兩千隻小綠蠵龜。在非洲生物不多樣?非洲獵豹唱出悲歌,非洲野犬更是消失殆盡!根據荷蘭研究指出,這是由於當地人盜獵猖獗加上動物棲息地減少。另一項研究指出, 非洲在1979年到2005年間,保育區內的哺乳類動物也已經減少近59%。保護瀕危動物刻不容緩!

大陸又發生兒童集體鉛中毒事件!雲南鶴慶縣最近陸續有兒童重金屬中毒,體內鉛含量竟超標6000倍,當地媒體把這次事件,和毒奶粉事件作比較,因為都是體內鉛含量過高,現在累積至少有84名兒童中毒,懷疑可能是當地行之多年的家庭土法練金,或是附近的工廠排放廢氣污染引起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26℃ 誰說了算

作者: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連日的高溫,讓全台壟罩在熱浪當中,7月初台北市甚至還出現38.6℃的高溫,追平台灣氣象史上7月的高溫紀錄。在此同時,台北市政府7月1日起施行「台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其中規定辦公及營業場所之室溫應該在26℃以上,隨即引起爭議。

為舒緩條例推動至今民眾抱怨不斷的情形,台北市政府不斷強調營業及辦公場所室內空調均溫是「維持」而非「設定」在26℃。態度前鋸後恭,使城市環境政策的推行效益大打折扣,美中不足。其實,一般民眾最容易產生的疑問便是「為什麼要設定在26℃?」如此簡單的問題卻令人難以回答,原因無他,我國長久以來管制法規的制定過程既缺乏科學論證之明確基礎,也鮮少進行有效的公眾溝通所致。 精采內文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