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破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海洋台灣
生態關懷者協會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勞工陣線
新世代青年團
環境信託網站
21世紀議程協會
濕地保護聯盟
  環署專家會議:國光石化用水以海水淡化為主


國光石化預定地

國光石化「水源供給專家會議」,11日在第三次會議後宣告審查結束,結論要求國光石化的用水計畫應以海水淡化做為「水源替代方案」,並「考量」以再生能源與廢熱回收為海水淡化能源。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質疑,專家會議只能做這種建議?環保團體在國光環評審查第一天就請國光石化考量海水淡化方案、不必再興建大度攔河,專家會議審了三次,只做了這種建議,而且還是沒有拘束力的「建議」。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國光石化的水難題:彰化缺水又地層下陷 如何擠水?
用水 不應由全民負擔
以海水淡化代替大度攔河堰 評估太粗糙
讓「水」走自己的路
 

書齋:《綠領經濟》補地球的縫隙

作者:褚士瑩(專業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知名旅行文學作家)

編按:在全球暖化議題持續發燒的今天,環境永續發展的工作已刻不容緩,而綠領經濟﹝Green-collar economy﹞即是針對環境保護與經濟之間矛盾的關係而產生的新概念,綠領經濟主張「讓環保振興經濟,讓經濟帶動環保」,經濟和環保不一定是對立面,反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靠著綠領工作和綠色產業,同時促進經濟和保護環境。所謂的綠領工作﹝Green-collar job﹞是對環境友善,能支撐家庭,且具專業技能、專業遠景的工作,一切對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有貢獻,且保障勞工權益的工作。「綠領經濟」此書完整介紹這股新的「綠色浪潮」,編輯室將從中摘錄5篇,與讀者分享。「補地球的縫隙」此篇為《綠領經濟》的推薦序。

老實說,世面上有很多關於綠色革命的書籍,比《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這本書提供更多的統計資料,有更多可靠的科學證據,更多美國以外的國際案例,更多對綠色未來的無限想像,但是我在這本書裡,看到作者范.瓊斯提醒我們一件其他書裡都沒有強調的事,也是現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綠色經濟的技術部分,主要的工作就在於「填補縫隙」。精采內文

 

書齋:《綠領經濟》生態種族平等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前白宮綠領政策特別顧問)

儘管數十年來許多運動起起落落,建立世界生態種族平等的運動還在持續著。社會提升的環境主義很難在一天之內成功。因此,我們有必要花點時間,釐清我們賴以建立兼容並蓄綠色經濟的基本信念:平等保障、平等機會、尊重萬物。

信念一:平等保障所有人

當我們邁入生態挑戰及轉機的時代,第一個信念必須是「對所有人平等保障」。這個理念在生態危機中極為關鍵,那些沒錢沒地位的人民、家庭和社會,總是最先受害,而且最慘重。當洪水高漲、大火肆虐、乾旱來臨或瘟疫蔓延,社會邊緣人大多無法倖免於難。他們沒有能力自我保護。更慘的是在危機過後,他們難以重振旗鼓進行重建和復原。因此,當災害倍數成長,我們必須復興美國人的根本承諾,「平等保障」的最基本原則。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姿穎

88風災一周年剛過,社會各界紛紛檢討災後重建的成果,然7月下旬一場豪雨,風災復建工程曾文溪復建護岸,禁不起暴漲溪水沖毀,居民對重建工程疑慮擔心。山美村長莊信義說,橋梁、道路重建緩慢,鄉民每天要生活工作,希望在各村增建吊橋,方便出入。而同樣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土地徵收案,大埔農要保留原地,吳敦義表示,不可行!不願被徵地農民的土地散布在園區各角落,將來根本沒有灌溉系統及道路可以使用,農民堅持要保留原地,在實務上並不可行,呼籲大埔農民們能夠接受政府的安排。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還有更多人挺身而出,六輕大火,台塑跟地方2次的農損賠償都談不攏,反六輕鐵了心,麥寮人發重誓,11日上午麥寮鄉親聚集在媽祖廟前發誓,強調這回絕不讓台塑摸頭,否則遭天打雷劈,要跟六輕長期抗戰。

在印度發現的新超級細菌「NDM-1」已隨著「醫療旅遊觀光客」從南亞帶進英國,這種細菌具有頑強的抗藥性,幾乎無藥可治。在現今跨國移動普遍的情況下,這個新超級細菌可能很快就會傳到全球其他地區,成為一項嚴重的全球公衛問題。

赴中國台灣環保團體成員昨(11)日順利返台,三角水資源考察,兩岸環境NGO深度理解的基石,與會者表示此行加深了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理解,對於如何輸出台灣環保經驗的思考,也能有所深化。環保團體透過深度的交流,經驗的輸出,為減緩全球環境壓力做出貢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農村土地的阿凡達之戰

作者:呂耀中

回頭看看農村,似乎還保有福爾摩沙之島的殘影,不過,稻田、水圳、紅磚厝等景色卻漸漸模糊。在農發條例第18條開放後,農地陸續長出豪宅,變質的豪華田園住宅,正以集村農舍之名大肆開發,未來10年,農村再生條例將再以1500億的經費,建設「富麗」農漁村。水泥思維從都市蔓延到農村,土地的價值不再是肥沃的泥土、豐收的喜悅,而是擺在金錢天秤上,將農地轉建地,社區變成工業園區、科學園區。

農村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潘朵拉星球。土地開發的「遊戲」就像《阿凡達》中,人類覬覦潘朵拉星的珍稀礦產,製造出由人類控制的納美人身體出來,用盡其極的騙取納美人的信任,在無法說服納美人之後,最後依然燒殺擄掠的破壞搶奪。精采內文

  .

 


 
國光石化用水那裏來 專家會議結論:海水淡化

本報2010年8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如果環境成本是國光能承受的,我們就繼續投產;如果不能承受就照大家的意思。國光石化「水源供給專家會議」,11日在第三次會議後宣告審查結束,結論要求國光石化的用水計畫應以海水淡化做為「水源替代方案」,並「考量」以再生能源與廢熱回收為海水淡化能源。

國光石化用水規畫分短中長期三個階段,長期(106年起)用水每天37.29萬噸由大度堰供應,中期用水(101到105年)每天8.82萬噸,除了調撥農業用水3萬噸外,另在濁水溪西河段自強大橋上游河道630公尺處設置攔河堰。

審查結論另要求國光應補充濁水溪設攔河堰的取水量計算方式、工業區蓄水設施。以上審查結論併入專案小組審查。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質疑,專家會議只能做這種建議?環保團體在國光環評審查第一天就請國光石化考量海水淡化方案、不必再興建大度攔河,專家會議審了三次,只做了這種建議,而且還是沒有拘束力的「建議」。

環保團體表示,專家會議既然建議國光用海水淡化方案,就應該在專家會議中要求國光提出海水淡化的方案,審查方案可行、國光也承諾了才能做出結論。而不是只提出建議,然後又把丟回給專案小組審查。

而且國光石化在會中還強烈表示海水淡化成本高,還是以大度攔河堰供水的方案較佳。所以既然海水淡化只是替代方案,國光石化可能在專案小組會議中堅持原方案,即中期在濁水溪設攔河堰取水,長期由大度堰供水。

長態調撥農業用水已違法

今年7月14日第二次水源供給專家會議,施月英踢爆彰化農田水利會去年審查中科四期時,已承諾不再調撥農業用水給國光。

中興工程協理龔誠山也指出,依「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只有在「枯旱或水源水量不足」時才能調撥農業用水,而國光石化卻是「常態調撥」,從101年到105年每天調撥3萬噸水,是違法調撥。

彰化農田水利會到場說明,強調配合國家重大用水調撥農業用水行之有年,只要節約使用,兼顧農業用水之外可調度到其他用途。

但崑山技術學院教授翁義聰質疑:「政府單位做這種解釋要負責任」,彰化已有農田休耕,政府每次都用重大經濟議題來調撥農業用水,但台灣存糧已不足,糧食不是重大議題嗎?

究竟彰化農田水利會調撥農業用水給國光,是否已違反水利法,環保署表示將行文給水利署、農委會,請其表達意見。

用水規劃成本要考量外部成本

上次專家會議中,委員建議國光石化採取海水淡化,同時考量設置海岸水庫,但國光石化今天回答,海岸水庫不宜做為替代方案。而海水淡化廠興建成本比大度堰高,還是採取大度攔河堰的供水方案較佳。

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說,國光指海水淡化成本比大度堰高,這是沒有計算大度堰施工對白海豚淡水補充量、濁水溪口鹽度變高、施工的社會成本、空汙對民眾的健康等成本,如果這些都計算進去,海水淡化不見得比較貴。他強調評析各種方案時要將外部成本算進去。

台北科大土木系教授林鎮洋質疑,國光石化用建造成本來比較海水淡化、水度攔河堰何者較優,這種比較法很不專業,因為海水淡化成功後直接就有水可用,沒有風險,不像大度堰的水權還掌握在別人手裏。

地球公民協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說,全球可耕地都在減少,對僅存的耕地要善加保護。國光石化要在濁水溪上游設堰取水,可能影響農田用水,中區本來就是缺水的地方,卻在討論如何把水榨乾,「這是非常荒謬的」。

學者:國光石化應外移到水深10公尺外建廠

翁義聰表示,國光提出的濁水溪生態基流量估算,每平方公里4.035cms是錯的,因為沒有考量漁業資源的用水量。彰化自來水公司長期在彰雲地區抽地下水做自來水源,有的還占用保安林。民生用水要先解決後才能再提工業。

他建議應用海水淡化做為國光石化水源,同時建議工業區應外移到水深10公尺外,對保育、對環境都好。

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也附和翁義聰建議,將工業區外移到水深10公尺外,海岸水庫由國家做,這樣海岸不會破壞,國光又有水用,國家也能創造就業機會。

雲林縣環保局:用水回收率高到難以置信

雲林縣環保局表示,國光指用水回收率99.85%,但回答其他委員又說是96%,計算公式為何?她認為回收率應該不會這麼高,六輕也提到回收率九成多,但從六輕的廢水排放計算,這種回收率是不合理的,她要求國光應進一步說明水回收率的計算方式。

雲林縣環保局提醒,濁水溪揚塵造成的空汙只有大季小季之別,十到三月測站破表,其他季節也很嚴重,國光要在濁水溪攔水可能讓揚塵更嚴重。

陳寶郎:如果環境成本太大,就「照大家的意思」

學者、環保團體輪番批評國光的用水計畫,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蓋這麼大的工業區,沒水就沒得玩,但水權又不在我們手上。用水計畫是一步步想來的,預計104年投產每天就要用水10萬噸,但大度堰要106年才完成,才會想到調用農業用水、在濁水溪攔水。

陳寶郎強調,海水淡化成本高又消耗能源,最近印度新的海水廠每噸水成本1.15元美金,約新台幣35元。國光沒有放棄海水淡化,但要再評估。

他表示,國光石化每一場環評他都有在聽,主要是想聽設廠對環境生態衝擊多大、環保成本多大,「如果成本是國光能承受的,我們就繼續投產;如果不能承受,那就照大家的意思。」

※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書齋:《綠領經濟》補地球的縫隙

作者:褚士瑩(專業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知名旅行文學作家)

編按:在全球暖化議題持續發燒的今天,環境永續發展的工作已刻不容緩,而綠領經濟﹝Green-collar economy﹞即是針對環境保護與經濟之間矛盾的關係而產生的新概念,綠領經濟主張「讓環保振興經濟,讓經濟帶動環保」,經濟和環保不一定是對立面,反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靠著綠領工作和綠色產業,同時促進經濟和保護環境。所謂的綠領工作﹝Green-collar job﹞是對環境友善,能支撐家庭,且具專業技能、專業遠景的工作,一切對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有貢獻,且保障勞工權益的工作。「綠領經濟」此書完整介紹這股新的「綠色浪潮」,編輯室將從中摘錄5篇,與讀者分享。「補地球的縫隙」此篇為《綠領經濟》的推薦序。

圖片來源:野人文化提供老實說,世面上有很多關於綠色革命的書籍,比《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這本書提供更多的統計資料,有更多可靠的科學證據,更多美國以外的國際案例,更多對綠色未來的無限想像,但是我在這本書裡,看到作者范.瓊斯提醒我們一件其他書裡都沒有強調的事,也是現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綠色經濟的技術部分,主要的工作就在於「填補縫隙」。

意思就是說,與其等待找到方法讓人類使用月球上結凍的水,還不如專注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做,該做、也能做卻沒有做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說,光是為美國每棟建築物裝上隔熱材料或補強這一項,就能創造數十萬的綠領工作。

建築的窗不密、門不合、隔熱不佳,老舊設備會多吃掉30%的能源。這表示屋主必須多付30%的空調費用。而且通常意味著,多了30%燃燒煤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之中。

填補地球上每個都市裡建築物有形的縫隙,把這件事做完了,再來填補天空的臭氧層縫隙,或是知識與行動的縫隙,等到這些空隙都補完了,我們再來討論無形的技術縫隙也不遲。像是怎麼把海藻裡的油脂,有效轉換成發動汽車的燃料,這樣一步一步從簡單的做起,才是真正有效的綠領經濟。

許多科學家提醒我們,地球的生態危機已經快到一個無可回頭的臨界點,這樣的危機感,常常讓像我這種充滿想像力卻沒有甚麼科學頭腦的一般人,覺得有種受到威脅恫嚇的不快感,到底越過這界線,情況會多嚴重?是像錯過百貨公司的周年慶,那種程度的悔恨呢?還是一時誤觸法網,喝酒飆車撞到路燈肇事逃逸,結果被警察一追慌了,明明該剎車的結果不知怎麼演變成亡命追擊的悔不當初?或者這些科學家,就跟在路邊拿著「天國近了」的招牌的傳道士沒兩樣,面對的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毀滅?

無論是哪一種,受到威嚇的感覺總是不大舒服。因此做為綠領工作的一員,我總是很小心,怕別人把我當成那種老是勸人初一、十五吃素的環境廟公,或是思想警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每個地球人都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如果把一個城市的建築物屋頂都塗上白色的隔熱漆,就可以減少夏天用電量的2、3成,那麼如果推廣到全世界每個主要城市,不就瞬間創造萬萬個油漆工人的綠領工作機會?

過去的環保多半只是「減省」──少用水,少用電,少吃肉,少開發原始森林......這一點一滴結合發展,成了「保育」的觀念。但是范.瓊斯鼓勵我們還要盡量用「投資」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這史上第三波的環境運動趨勢。保育固然重要,但還要透過消費者教育,把更多的人納進來,才不會把綠色革命變成少數菁英的專利,這兩件事情都做到了,再加上科學家在方法技術上的發明創新,地球的縫隙就會越來越少。

而填補這些縫隙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金錢。

金錢在過去,似乎是地球環境的敵人,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實例顯示,金錢的力量,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夠教導這個世界做對的事情。譬如阿根廷境內的巴塔戈尼亞高原,環境人士因為多年來沒有辦法說服政府犧牲經濟發展,保存自然環境,幾個富人索性用私人資金,把大量的土地收購私有,以確保沒有人可以去破壞這塊高原,在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被金錢的力量所感動,也因此奠定了我個人對於綠領經濟力量的信仰。

我期待有一天,透過公平貿易的有機食品能跟其他一般食品,以同樣的價格,同時陳列在貨架上,消費者不需要鼓吹,自然會做出較好的選擇。在我眼中,這就是綠領經濟的力量。而這天到來之前,就讓我們繼續填補縫隙吧!

※本書摘錄自《綠領經濟》推薦序

【書的小檔案】

書名:綠領經濟: 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The Green-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譯者:鄭詠澤、何豪毅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定價:NT$300

Top

 
書齋:《綠領經濟》生態種族平等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前白宮綠領政策特別顧問)

儘管數十年來許多運動起起落落,建立世界生態種族平等的運動還在持續著。社會提升的環境主義很難在一天之內成功。因此,我們有必要花點時間,釐清我們賴以建立兼容並蓄綠色經濟的基本信念:平等保障、平等機會、尊重萬物。

信念一:平等保障所有人

當我們邁入生態挑戰及轉機的時代,第一個信念必須是「對所有人平等保障」。這個理念在生態危機中極為關鍵,那些沒錢沒地位的人民、家庭和社會,總是最先受害,而且最慘重。當洪水高漲、大火肆虐、乾旱來臨或瘟疫蔓延,社會邊緣人大多無法倖免於難。他們沒有能力自我保護。更慘的是在危機過後,他們難以重振旗鼓進行重建和復原。因此,當災害倍數成長,我們必須復興美國人的根本承諾,「平等保障」的最基本原則。

不過,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一直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從1980年代開始,流行假裝每個社會問題都能在個人層次加以解決。前美國總統雷根有句名言:「政府不是解答;政府才是問題。」多數選民看見自由福利國家存在的現實缺陷、官僚無能、道德窘境,心裡也明白,自然同意他的論點。

不久之後,民主黨認同共和黨這種態度,譏諷政府在照顧保護弱勢上扮演強力角色的理念。甚至退出協助中產階級的計畫:提供經費給世界級的公立學校,合理的大學學費。兩大黨的領袖開始告訴民眾,這些問題沒什麼政府對策和共通解答;他們認為,美國人需要的是回歸穩固的家庭及「堅強的個人主義」。

因此在整個199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收回承諾,不再保護國家最弱勢的族群。以偏袒大型企業的全球貿易削弱工會勞工,收回種族歧視受害者的補償,並終止聯邦政府對低收入母親的福利津貼。1995年,民主黨總統柯林頓就直率地說:「大政府時代結束了。」

固然,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全責,努力活出全部潛能,做好份內工作。在健全的社會中,這事其實不必多說。但是有些危害十分巨大,不是個人所能克服,特別是我們中間最脆弱的一群。因此在洪水時代,必須抵制任何慫恿我們去告訴坐在輪椅上的人「自生自滅」的理念。相反的,我們必須接納「同舟共濟」的信念。在這個基礎上,才算兌現了平等保障每個人的信念。

信念二:給所有人平等機會

立即的工作並不只是從全球暖化和其他伴隨著生態災難的負面效應中,獲取平等的保障而已。還要將綠色經濟所帶來的種種正面契機,給予平等的機會及平等的使用權利。

在世界經濟綠化之前,不可避免地會沿著不公正、不平等的灰色經濟相同的路線前進。並沒有種族主義的官員堵在倉庫門口,阻止太陽能公司的老闆雇用城市新鮮人;沒有白色蒙面暴徒要求健康食品商店訂出低收入戶父母無法負擔的高價。另一方面,也沒有鎮暴警察阻止非裔美人、亞洲人、美洲原住民、中東人或拉美人士加入反轉氣候變遷的運動。我們和其他人之間隔閡薄如紙,且大多還是自己造成的。

或許不用贅言,平等保障與平等機會兩個信念是緊密聯繫的。特別是對弱勢團體,我們有義務要做兩件事:讓他們的痛苦最少;讓他們的獲利最大。人類是一家人。不管日子好壞,我們都不應該遺棄任何人。我們不能接受有色人種和低收入民眾總是站在壞事情的第一線,而在好事來臨時卻落在後頭得不到什麼好處。
轉成更長久生存的綠色經濟體制,所有人必須同意公平分享利益,共同承擔風險。這個理念必定強化和加速我們獲得平等機會及平等進入綠領經濟的保證。

信念三:尊重萬物

傳統的環保運動因重視人類以外的生命和自然世界的價值而深植人心。堅決主張我們不能丟棄任何物種或資源。努力建立綠領經濟的我們,必須肯定這個洞見並予以附和,並且還要往前邁進一步。

我們內心深知所有生命皆有其價值,所有人類都很珍貴。萬物具有神聖天賦的價值。我們應該挺身捍衛所有物種的下一代,包括我們的下一代。

在某個層次,這種態度純粹是自利的。我們想要存活下來支配人類以外的數十億種物種,成為更好的管理者和夥伴,共同分享地球。人類家族在動物和植物世界擁有珍貴的朋友和無可取代的同盟。我們不能繼續濫用這些關係,不能繼續拉扯生物的網絡,否則會撕裂人類生存的結構,最後自食惡果。

同時我們要認清,萬物並不是因為對人類有用才要尊敬。我們的承諾必須更深遠,不僅是為了滿足欲望和追求來求取其他生物和生態系的最大利用。萬物有獨立存在價值,與人類毫無干係。

我們必須深刻了解,工業社會對現在的天地萬物是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更深切體悟,什麼是存亡攸關。或許該謙卑的承認美洲原住民智慧,我們的祖先偷了他們的土地。美洲原住民試著教導征服者:「我們不是從父母那邊繼承地球,而是從孩子那裡借用。地球並不屬於我們的,而是我們屬於地球。」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智慧都有類似的看法和相同的領悟,這似乎是為子子孫孫尋求永續未來的第一步。

※本書摘錄自《綠領經濟》第3章

圖片來源:野人文化提供【書的小檔案】

書名:綠領經濟: 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The Green-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譯者:鄭詠澤、何豪毅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定價:NT$300

 

Top

  不堪一雨 曾文溪復建護岸垮了

摘錄自2010年8月11日聯合新聞網嘉義報導

「太扯了!完工的山美村88風災復建工程、曾文溪護岸,不堪豪雨沖毀。」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10日參加縣議會阿里山鄉88風災重建專案小組,批南區水資局發包的護岸工程,不堪一擊。

山美達娜伊谷遭暴漲溪水吞沒,南區水資局發包曾文溪護岸工程,安麗花指出,7月下旬一場豪雨,完工的達娜伊谷下方邊坡護岸,全長約60公尺,及山之美山莊下方邊坡護岸,全長約150公尺,禁不起暴漲溪水沖毀,居民對重建工程疑慮擔心。「我們不要天天搭流籠,給我們一條平坦,可騎機車的吊橋!」山美村長莊信義說,橋梁、道路重建緩慢,鄉民每天要生活工作,運輸農產,希望在各村增建吊橋,方便出入。阿里山鄉代會主席武清山要求加快重建腳步。

鄉公所財經課長郭明雄說,全鄉聯外道路重建工程,100年才能完工,公所年度僅200萬元災損搶修款,施工期遇豪雨道路坍方,錢不夠用。來吉村長陳有福、社區理事長陳震魁要求改善嘉155線聯外道路,族人不放棄祖靈聖山,不離開來吉被安置。縣府民政處長吳芳銘等主管報告重建進度指出,重建進度因原委會要求審查工程計畫拖延,包含簡易供水系統、聚落基礎建設、聯絡道復建3大部分,陸續發包執行中。

Top

  大埔農要保留原地 吳揆:零散 沒路 沒水

摘錄自2010年8月11日中廣新聞報導

大埔農地爭議還沒有完全解決,有部分農民不願接受政府提出的「以地易地」方案,堅持要保留來的農地使用。行政院長吳敦義11日指出,不願被徵地農民的土地散布在園區各角落,將來根本沒有灌溉系統及道路可以使用,農民堅持要保留原地,在實務上並不可行。吳敦義: 「他們是分別散布在園區的好幾個點,就像豹子的斑紋一樣,他們希望「原地」那是不可能的,那在實務上不可能,有兩個不可能,第一,就他們這些農民朋友來講,他的5分地、8分地,如果四周都是園區,他根本沒有灌溉系統、根本沒有農路,他又如何經營農業。」

吳敦義並指出,如果在園區中有四散獨立的農地,園區也無法進行整體規劃開發。吳敦義說,先前政府提出的「以地易地」方案,是在大埔自救會會長陳文彬家附近,畫出一個近5公頃的完整區塊,讓不願被徵地的農民能集中在此繼續進行農業活動,政府也會建設灌溉系統及道路,這才是面對事實、充滿善意、具有可行性的作法,呼籲大埔農民們能夠接受政府的安排。

Top


 
  反六輕鐵了心 麥寮人發重誓

摘錄自2010年8月11日民視新聞雲林報導

六輕大火,台塑跟地方2次的農損賠償都談不攏,讓民眾很火大,11日上午不少麥寮鄉親聚集在媽祖廟前發重誓,強調這回絕不讓台塑再隨便用金錢收買,否則遭天打雷劈,民眾甚至還當神明面前按手印作證,要跟六輕長期抗戰。

反六輕,麥寮人這回鐵了心,11日一大早鄉親跑到當地的信仰中心,拱範宮,要媽祖主持公道,神明面前不能戲言,在場民眾不但簽名還按手印,同仇敵愾,齊心協力,全衝著台塑六輕10日第2次農損協調會,台塑跟鄉親談判再度破局,麥寮民眾再也按耐不住憤怒,農漁民代表,請媽祖見證,這回絕不讓台塑摸頭,寧願一毛都不拿,也不要再讓台塑牽著鼻子走,麥寮人槓上台塑,沒完沒了。

Top

 

  新種超級細菌 自南亞擴散

摘錄自2010年8月12日自由時報報導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在印度發現的新超級細菌「NDM-1」已隨著「醫療旅遊觀光客」從南亞帶進英國,這種細菌具有頑強的抗藥性,幾乎無藥可治。在現今跨國移動普遍的情況下,這個新超級細菌可能很快就會傳到全球其他地區,成為一項嚴重的全球公衛問題。

NDM-1超級細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是英國卡地夫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華許,去年在印度醫院一名瑞士病患身上發現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和大腸桿菌都有它的蹤跡。

NDM-1是(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的縮寫。華許說,染上這種細菌很難治療,「如果讓這些感染情況持續下去,而沒有予以適當治療,肯定將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致命性」。研究人員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英國均發現病例,部分患者剛從南亞動整形手術回來。

除tigecycline和colistin兩種抗生素外,目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對NDM-1沒效,而且前述兩種藥作用也不大。

Top

  長三角水資源考察 兩岸環境NGO深度理解的基石

本報2010年8月12日中國杭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赴中國長三角地區考察水資源議題的台灣環保團體成員昨(11)日順利返台,與會者普遍認為兩岸經貿、文化上的交流已非常頻繁,但環境方面的互動相對貧乏許多,此行加深了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理解,對於如何輸出台灣環保經驗的思考,也能有所深化。

中國現今已是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旗下的發展模式,對全世界天然資源的渴求日益增長,全球深受衝擊;然同時中國民間環保團體在共黨專政體制下,也正積極向各地取經,尋求符合永續發展的道路。負責籌畫訪問行程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在語言、文化與地理位置與發展經驗相似的台灣,環保團體正可在此脈絡下透過深度的交流,經驗的輸出,為減緩全球環境壓力做出貢獻。

謝璧如指出,中國大陸4年來已有多家環境NGO與媒體來台參訪,但受訪單位對中國的環境議題相對較不瞭解,曾有過回訪中國大陸的討論。此次在陸委會與中國綠色浙江志願者環保協會的支持下,能夠實際成行並有所收穫,深具意義。

走過10天的行程,台灣參訪的學者對於中國推行環境理念的進展是驚訝的,藍鳥吉普賽部落格、台南社大專員晁瑞光表示:「這次來大陸有很多東西是超出原本預期的,真的很訝異,我們現在應該用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兩岸環保的推動。中國的思想有些才剛起步,有些是和我們同時並進的。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各省只有這些人在做嗎?背後還有沒有更多的團體呢?』能在短時間內接觸這些人的機會,真的應該要非常珍惜。」

關渡自然公園處長何一先也表示,「中國的環境問題,有些必須透過多次互動才能看到,藉由回訪,可以提升雙方互動的速度。而對岸的安排也不單只是讓我們看到好的部分,在一些污染的部分也帶我們去看了,可見他們做得並不是表面而已,而是真的想從台灣這裡學到一些東西。」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召集人陳建志也提到:「這次的交流讓我看到多樣的可能性,例如中國有些地方的官員是開明的,不再像以前那麼獨裁,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開放的態度;另外NGO也是活耀的,在這幾天的活動中,可以看到許多NGO團體代表都是非常年輕,而且很有自己見解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志工的活力,尤其這些志工幾乎都是學生所組成,可見在志工經營上是很有動力的。」

中華醫事學院副教授、台南社區大學理事長黃煥彰老師指出:「這次讓我印象最深的兩件事:第一是正在快速成長的中國;第二則是他們對於活動的熱情。在寧波看當地政府想把這片灘塗地規劃為人工溼地時,就想到在台灣設立八輕,把海岸做為工業區的感慨。這些泥灘地裡面的生物是多樣的,而台灣卻漠視了。另外這次看到的河川其實水質都還不錯,在接近出海口能有這樣的水質算是很好,如果河川的污染要減少,怎樣避免污染物進來是最重要的。這次回訪讓我對中國環境有初步的了解,透過交流也知道兩岸對有些事情是有不同觀點的,如果有多一點的交流,是比較好的。」

經營環保部落格的文字記者郭志榮則認為:「其實重點不在於正式會議上的發表,更多細節是在後面的討論,或是會後的交流。中國這幾年學的非常快,藉由台灣過來在這邊丟一些想法,或是中國到台灣看到一些東西拿回去做,可以看到他們有很多東西是想直接模仿過去的,但有些必須要以中國的情況來思考,而不是完整的複製,這次來是有看到一些轉變的。」

來自美濃、旗美社區大學的吳鴻駿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其實正式場合的簡報應該是引子而已,重點是接續的交流時間。如果在行程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共同對話的時間,相信可以談得更加深入。藉由這次回訪讓我有認識中國環境的機會,也因為與眾多NGO接觸,可以讓關注農村議題的團體建立兩岸合作的個別網絡。印象深刻的是這裡和台灣公部門的態度差很多,大陸許多公部門的人員是年輕,而且是有幹勁和理想的。」

來自屏東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的周克任認為:「這一次看到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強制力的問題,像是在杭州它可以一道法令下來,市區就沒有摩托車的干擾,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羨慕的;而這也牽扯出第二個持續力的問題,當台灣把一些想法丟到這裡以後,是不是有辦法持續運作,還是只能在短時間看到成效,這是值得關切的。另外我們也看到他們專業官僚的進步,對於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是努力解答的。」

台灣藍色東港溪的蔡蕙婷觀察到,「台灣和中國兩邊在環境保護這條路上的走法是不同的,台灣是從下到上,從基層的人民運動中慢慢把環境的意識提升起來,而中國則是由上到下的一條鞭,先把相關的措施做好再來教育人民,因此民眾的素質需要再教育。」

這次為期10天的「兩岸環境NGO暨獨立媒體長三角水資源交流」,共走訪浙江的杭州、溫州、樂清、寧波、安吉、德清,以及直轄市上海,全都位於「大長三角地區。」主辦單位之一的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忻皓表示,光長三角地區的GDP已超越法國一個國家,可見此區域環保工作對地球整體環境的重要性。忻皓表示,希望能繼續透過此活動,希望兩岸能藉此互動激盪出一些討論與學習的方向,以及未來合作的可能。

總計在這10天的行程中,參訪成員參與了5場論壇及討論會,除了與中國NGO代表分享城市內河治理、流域保護與合作、青年與水資源保護等水資源議題的見解之外,也參與了中國河川NGO與媒體舉辦的民間水保護聯席會,以媒體的角度加入討論中國獨立媒體未來在水資源環境的發聲。

此外,此行也實地考察了各個水資源關注的地點:在溼地方面到訪了三垟溼地、下渚湖溼地、也參與的北崙濱海灘塗溼地的規劃討論。在河川方面,以騎腳踏車及搭遊船的方式觀看錢塘江的治理,另外也親身走訪黃浦江源頭,參觀苕溪的污染問題。在生態實作方面,參訪樂清雁蕩鎮海島寄宿小學,了解中國在生態小學上的努力,另外也前往奉化滕頭村,考察其成為全球環境500佳的原因,此外前往安吉遞鋪鎮劍山村的生態農居,挖掘現今已被漸漸淡忘的傳統生態工法。

此行也拜訪多位平凡卻值得學習的環保人士,包括為了讓全村的人免於受到癌症威脅,憑自己一個農婦的力量,努力和工廠與政府對抗的錢塘江「抗污英雄」韋東英;以及擁有世界觀,想藉由法律途徑喚醒世界正視氣候變遷嚴重性的農民陳法慶,本報除日前的即時重點行程報導外,更多細節與精采故事,後續也將持續為讀者做更多介紹。

Top

 
論壇:農村土地的阿凡達之戰

作者:呂耀中

土地的價值與價格

美麗的土地與耕作的權力,需要我們一起來捍衛。攝影:munch當孕育萬物的土地成為商品,人們僅以價格高低衡量優劣,忘了溫軟濕潤的大地觸感,拭去了文化與成長記憶,不再滿足於米飯的飽足與野菜的芳香,開始透過各種手段,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解救偏鄉來包裝行銷一連串的卑劣手段,我們期待的合諧與寧靜,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都將成為永不可及的夢想。

地價屢屢創下新高,媒體報導著每坪百萬、動輒千萬億元的豪宅,對照著一般百姓,一生勞苦也換不到遮風避雨之所,無殼蝸牛運動再起。財團控制著政府,政府剝削著弱勢,投資客如虎豹的炒作買賣。都市早已不適合人們居住,水泥建設帶來所謂的便利與繁榮,也帶走了微風、星空與優適的生活。在治安、環境、交通不佳的狀況下,若不是為了乞求個三餐溫飽,誰會願意困守水泥叢林?誰會願意在這樣擁擠而匆忙的灰色世界裡討食?

台灣農村的阿凡達

回頭看看農村,似乎還保有福爾摩沙之島的殘影,不過,稻田、水圳、紅磚厝等景色卻漸漸模糊。在農發條例第18條開放後,農地陸續長出豪宅,變質的豪華田園住宅,正以集村農舍之名大肆開發,未來10年,農村再生條例將再以1500億的經費,建設「富麗」農漁村。水泥思維從都市蔓延到農村,土地的價值不再是肥沃的泥土、豐收的喜悅,而是擺在金錢天秤上,將農地轉建地,社區變成工業園區、科學園區。

農村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潘朵拉星球。土地開發的「遊戲」就像《阿凡達》中,人類覬覦潘朵拉星的珍稀礦產,製造出由人類控制的納美人身體出來,用盡其極的騙取納美人的信任,在無法說服納美人之後,最後依然燒殺擄掠的破壞搶奪。

糧食戰爭中的台灣戰略

根據《遠見》雜誌2008年5月的報導,受到全球糧荒危機浮現,不僅小麥、玉米價格飆漲50%以上,稻米價格也緊接著扶搖直上,但由於供給始終不及需求,世界各國紛紛自危。在世界各國都致力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同時,台灣依然無懼於糧食戰爭,即使糧食自給率僅有30.5%,卻持續「開發」農地。

檢視農委會的統計資料,台灣的耕地面積自1977年至2009年減少了107,316.6公頃,相當於4,146個大安森林公園,近乎4個台北市的面積大小。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土地強制徵收案中,從北到南引發爭議與抗爭的,包括台北縣貢寮田寮洋等東北角海岸土地徵收(688公頃)、土城彈藥庫開發(139公頃)、桃園中壢、平鎮等土地徵收(322公頃)、新竹竹北、芎林開發(447公頃)、竹東二重埔開發(440公頃)、苗栗後龍灣寶特定農業用地準備變工業區(362公頃)、竹南大埔土地徵收(163公頃)、台中后里優良農地作為科學園區使用(246公頃)、彰化二林農地變成科學園區預定地(650公頃)、田中高鐵站土地徵收(183公頃)......,總徵收面積高達3,640公頃,相當於141個大安森林公園、4,412個足球場的面積。

這還沒有包括台灣其他地方,默默在進行中而尚未爆發出爭議的土地徵收案,以及國光石化預計將超過4,000公頃的農漁民生存之地,圈起來做為工業區等大型開發案......。

土地,正被企業與政府聯手侵吞中。

堅持土地正義

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異常的當下,政府一方面鼓勵節能減碳,要求冷氣的溫度不可低於26度,大推「地球日」、「環境日」、「無車日」等活動,一方面正快速摧毀提供生態棲息、調節氣候、蓄水防洪的農村,取而代之以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不禁讓人質疑口號式的環境政策,更擔憂起這個小島的未來。

若是經濟發展已經凌駕於基本生存之上,「便利」與「繁榮」的代價便不再只是少了微風輕拂、月夜星空,而是連安身立命、三餐溫飽都將成為奢望。台灣的人民啊!還不看清藍綠政治的短線操作,是如何用盡其極的掏空與欺騙嗎?我們不敢期待人類偽裝的阿凡達能再度愛上這塊土地上美麗的公主,挺身與我們同戰貪婪的敵人,只有團結一心的大聲怒吼,將這塊土地面臨的燒殺擄掠,傳遞給更多朋友知道,持續的監督與鞭策。我相信,合諧、永續的未來,會站在土地正義的一方。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