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全國步道藝文推廣活動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破報
台灣立報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崔媽媽基金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觀樹教育基金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環境信託網站
勞工陣線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碳權抵換無法可循 國光石化減碳策略須三審


國光石化預定地養蚵產業興盛。圖片:公視我們的島

國光石化溫室氣體專家會議16日續審,針對上次會議未決事項討論,國光石化提擬以境內外「碳權」為減碳方式,遭現場專家質疑,另溼地補償策略也太粗糙,專家會議要求國光石化做好功課再送件。

國光石化總經理曹明在會中多次以「汰舊換新」來說服興建國光石化可以關掉舊的石化廠,石化業污染量將因此減少。不過究竟要「汰那些舊」則不是國光石化所能決定的,因此國光石化想用「汰舊換新」來說服大眾接受國光石化,恐怕沒這麼容易。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年排碳1200萬噸 衝擊國家減碳目標
高致病 醫界不支持
要砂石 花東山水遭殃
漁村變奏曲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價幾何?彰顯經濟價值 保育無價生態(一)

作者:張明薰

編按:氣候變遷議題炒得如火如荼,幾乎成了全民常識,但與其重要程度不相上下的生物多樣性卻乏人問津,原因何在?2010年5月,聯合國發布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正式宣告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當月,科學家則成功利用人造基因,做出了細菌細胞。人類科技的進步對生態保育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清大生命科學系的吳文桂教授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七月時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講座》上,提到應找出生態系統的「具體」價值,不禁讓人思忖: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究竟能不能使用共同語言來找出對話空間? 因此,自本週開始,生物多樣性專欄將以數篇專文,和您一起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真實價值。

關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談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會點頭說:「是的,我們的地球遭到很大的破壞,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但是,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衝突一再上演,有多少聲稱要愛護地球的人挺身站在地球這一邊呢?只要牽涉到經濟,就好像踢到鐵板,讓環保人士只能扮演與所謂「經濟發展」敵對的角色,少了許多進行抗爭的正當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吳文桂教授提出了這個問題,從他做研究的經驗當中發現,生物多樣性有「非常大的價值」,他引用了今年(2010年)7月8日《自然》雜誌上的報導說明,生態環境系統的價值是隱而不顯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從小範圍開始,找出生態系統的「具體」價值。這樣將可大大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說服力。精采內文

 

貓頭鷹簡介:黑夜潛行的神秘客:東方草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組長)

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根據形態特徵又可以區分成鴟鴞科和草鴞科二類,在台灣絕大多數我們所見到的貓頭鷹幾乎都是鴟鴞科的成員,只有一種例外,牠就是東方草鴞。東方草鴞最早被稱為草鴞,後來依分布地區的不同,所以區分成草鴞(Tyto capensis)和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前者分布於非洲,後者則出現在亞洲地區。

東方草鴞已知有7個亞種,其中台灣地區是屬於獨立的特有亞種(T l pithecops)。由於數量稀少又有滅絕的可能性,2008年新修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特別將草鴞的保育等級由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提升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中科三期七星基地開發案,從明天開始,環保署將快馬加鞭、連3天進行環評審查。最關鍵的健康風險評估,只花短短的一天審查,學者認為中科三加快環評:太倉促了;環團抗議違體制

彰化國光石化環評爭議如火如荼,民間也不甘示弱,「全民來認股‧搶救白海豚」行動持續發燒!熱血搶救白海豚,上週六(8/14)舉辦愛在夏至音樂節。2010夏至音樂節再度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在北台灣金山珠沙灣上熱情宣示「愛海洋、愛沙灘、捐發票、救海豚」,以免費彩繪人物肖像,推廣認股搶救白海豚,認識我們的海岸發生的危機。

不論是野生動物、還是人類豢養,每種生物都有其生存權益。寮國的大象卻是被賣往國外馬戲團,「大象之邦」稱號不保!雖然寮國在2004年簽下CITES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反對交易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但是卻鑽了公約漏洞。大象被帶離寮國,「長期租賃」給外國動物園和馬戲團,但卻永不得退回。愛護自然生態,還可以用影像說故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合作的一場自然影像講座,於上星期五(13日)在文教基金會所在地來舉辦,王力平透過生態與環境照片,訴說生物間的奇妙關係與台灣山川的美景。

氣候變遷影響嚴重,巴基斯坦水災嚴重,至少5年才能復原。「國際紅十字會」表示,大水將農作物淹毀,基礎建設,包括運河及灌溉系統全被沖毀,要讓巴基斯坦恢復舊觀起碼需要5年。這起嚴重水患造成一千六百人死亡、兩千萬人受災,但是政府救災慢如牛步,民怨沸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高科技的「血鑽石」

作者:謝明海(公民記者)

很沈痛的寫下這個標題,希望高科技老闆看到、希望馬英九看到、全世界都看到也無妨。

沈痛,因為正當台塑麥寮大火、苗栗大埔毀田、白海豚被吳敦義要求轉彎、中科三期四期違法等等事件發生的同時,美國40位超級富豪承諾捐出至少一半的財產作善事。國人對台灣大老闆期望不多,不一定要作善事,至少不要再作惡事了。

如果台灣高科技產品就像全球矚目的血鑽石一樣,財富和榮耀建立在污染以及強奪農民視如生命的田地而來,徵收土地依法行事,政府有錯嗎?以政府為靠山依法投資,財團有錯嗎?到底是誰的責任、是誰造成的?

人類生命之所以可貴,因為他有一股向上提升的潛力和動能。不同的經濟條件有不同的生活標準,這個標準包括道德、環境和保育。富豪捐出大部分財產作善事,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這屬於道德層面,離台灣太遠姑且不提。

精采內文

 


 
碳權抵換無法可循 國光石化減碳策略須三審

本報2010年8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國光石化總經理曹明16日在國光石化第二次溫室氣體專家會議中,多次以「汰舊換新」來說服興建國光石化可以關掉舊的石化廠,石化業汙染量將因此減少。不過究竟要「汰那些舊」則不是國光石化所能決定的,因此國光石化想用「汰舊換新」來說服大眾接受國光石化,恐怕沒這麼容易。

會議結論要求應補充資料再舉行第三次會議

應再說明2020年基線排放量計算;開發造成棲地損失的固碳量計算;再澄清溫室氣體排放量;乙烯產能推估的基準,與國際比較的效能;廠區關鍵設備的能源效率,以及加強預防措施。另說明節能減碳、溫室氣體減排措施的優先順序;境外碳權應減少、以境內碳權為主。

另外國光設廠後的投資成本、附加價值應再提出說明,主席台大環工所教授蔣本基表示,國光不能一直說這是國家重大政策,應把所謂價值推估出來。

國光石化總經理曹明表示,每周都在經濟部開會,國光一開始就把最大產能列出來,如果目前技術還不能減少排放,未來工廠數可能減少。國光會在成本可行下執行國光的政策,但如果成本沒有經濟效益,國光可能到其他地方投資。

台灣無法進行境外碳權

國光石化上次會議提出的「境內碳權」、「境外碳權」,在會議中都被質疑不可行或不合理。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明確指出,溫室氣體減量法還沒施行,而且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會員國,應不能進行碳權交易,建議國光應以境內碳權抵換為主。

關閉的工廠碳權應收回,不能自由處分

而在境內碳權方面,國光表示中油五輕2015年關廠後的370萬噸碳權,國光可以取得碳權。不過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系助理教授李堅明認為,中油關廠後就沒有碳權,關廠後碳權就應該收回來,不可以自由處分,「為何還可以從那裏得到碳權?」

應計算濕地消失的固碳損失

上次會議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要求,應計算國光使用濕地所損失的固碳效果,國光表示依營建署網站計算,牡蠣殼的碳酸鈣換算沿海濕地每公頃每年二氧化碳固定量是8.89公噸,國光使用2600公頃,損失固碳量約2萬噸。

蔡嘉陽認為,只計算牡蠣是不夠的,還有很多的底棲生物,「請引用學術文章,不要只引用網站資料」。希望把所有濕地生物消失所損失的固碳量算清楚,以跟環保團體計算的互相比對。國際都提出,氣候變遷,濕地的生態系統是非常重要的調節系統,破壞濕地系統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應以國內碳權為主

上次國光石化溫室氣體專家會議於7月9日舉行,學者及環保團體質疑項目包括:台灣政府溫室氣體用BAU計算減量的真偽、境外碳權經營的合理性、碳捕集及封存是否可做為友善措施、增碳的量是否排擠其他產業發展空間、要求補充資料說明。同時要求國光以乙烯當指標,檢視國光的效能。

國光石化提出,營運後BAU的全廠基線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每年2400萬噸,如果採用BAT原則(指提升設備採最佳可行技術),排放量可減半,降到1200萬公噸。如進一步採用微藻固碳、境內碳權及境外碳權取得、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等,一年二氧化碳可降為766萬噸。

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李堅明認為,國內碳權應優先、也應有更廣泛的做法,例如有低碳社區、低碳農業、也有些產業做了減量,這些都可以取得。另外要強調,國內碳權高一點、國外低一點,才會取得多數民眾認同。

另外他表示,國光提出來的減碳策略很多,但應說明各種策略的比重、優先順序、選擇的邏輯等。例如優先提升能源,其次再以再生能源、碳固化等等。如此呈現的數據會比較有說服力。他建議應有公正第三者再做減量確認。

排碳量大的台灣,減碳還要以開發中國家標準?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台灣的減碳策略像埋在土裏的駝鳥,台灣是第22大排放國,人均排放第七名,京都議定書只有38國,我們已經22名,還要用開發中國家標準減碳嗎?事實上工業國已要求開發中要有具體減量措施。

她表示,BAU的爭議很大,先增胖再減肥的方法像「減肥診所的不實廣告」,國光石化不能用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來塘塞。

立委田秋堇要求,應依能源發展綱領,說明國光的能源使用供需與結構。能源局應提供資料,檢視國光是否與國家政策抵觸。

國光的投資效益究竟多少?

徐光蓉質疑,國光所說的投資效益、提供就業都不實。依能源局資料,全國能源密集產業對GDP的貢獻在過去20年都不到4.5%,2002年起逐漸下降,到2008只有3.86%。結果國光可以創造3.94的GDP,可以做到嗎?

就業方面,主計處資料顯示,化學材料、橡膠製品等總就業人口,2004年28.9萬,2009年26.8萬,結果國光說營運後可提供69.2萬個就業機會。這是如何估算的,國光應再詳細說明。

最近許多學者以金額計算國光石化開發後對人民健康、空氣汙染、農漁業損失,國光也應提出精確的投資效益,兩相比較才能看出國光設廠的優劣。

※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價幾何?彰顯經濟價值 保育無價生態(一)

作者:張明薰

編按:氣候變遷議題炒得如火如荼,幾乎成了全民常識,但與其重要程度不相上下的生物多樣性卻乏人問津,原因何在?2010年5月,聯合國發布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正式宣告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當月,科學家則成功利用人造基因,做出了細菌細胞。人類科技的進步對生態保育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清大生命科學系的吳文桂教授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七月時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講座》上,提到應找出生態系統的「具體」價值,不禁讓人思忖: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究竟能不能使用共同語言來找出對話空間?
因此,自本週開始,生物多樣性專欄將以數篇專文,和您一起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真實價值。

關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談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會點頭說:「是的,我們的地球遭到很大的破壞,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但是,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衝突一再上演,有多少聲稱要愛護地球的人挺身站在地球這一邊呢?只要牽涉到經濟,就好像踢到鐵板,讓環保人士只能扮演與所謂「經濟發展」敵對的角色,少了許多進行抗爭的正當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吳文桂教授提出了這個問題,從他做研究的經驗當中發現,生物多樣性有「非常大的價值」,他引用了今年(2010年)7月8日《自然》雜誌上的報導說明,生態環境系統的價值是隱而不顯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從小範圍開始,找出生態系統的「具體」價值。這樣將可大大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說服力。

窺見一斑:研究蛇毒的發現

吳文桂老師原本是一位物理學博士,後來的專長則是生物物理、醣生物學以及細胞膜學。回國之後做蛇毒的研究,因此發現蛇毒的種類其實多得驚人。即使同樣是眼鏡蛇,台灣西岸的眼鏡蛇與東岸的眼鏡蛇具有不同的蛇毒,甚至隨著北、中、南的分布也有差異,陽明山的蛇又自成一格,和東岸與西岸都不相同。更令人意外的是,連生物學方面的專家都不知道蛇毒有那麼大的差異性。

「光是東岸的眼鏡蛇,就有二、三十種蛇毒!每一種毒的結構不同,目標不同,可能在獵物身上的作用也不同。以眼鏡蛇來說,光是心臟毒蛋白就有六、七種之多!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種功能類似的毒同時存在?爲什麼蛇會需要那麼多種不同的毒?我們不知道。但是能夠在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必然有它的作用,只是我們對這個部分所知仍然少得可憐!」只不過是一個物種當中一小部分的分子結構,都蘊藏這麼驚人的多樣性,更不用說是整個生態系統了,就算用宇宙的浩瀚來比擬也不為過。

了解一滴水≠了解一座海洋
 

「我們人類對分子生物的領域還是很陌生,對生物體的分子功能了解得很少。」這不是吳文桂老師獨有的喟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也有同感。

在今年六月的《自然》雜誌上另外有一篇報導,提到歐洲青蛙受到一種真菌的感染,一位西班牙的演化生物學家試圖在馬約卡島上把一個池塘的水放乾,對蝌蚪施以藥劑,希望可以徹底清除病原體。但是他卻發現,雖然隔年感染病原體的青蛙數量少得多,卻仍然有青蛙受到感染。在嚴密的監控下,病原體是如何存活的?它們的哪一種基因造成傳染性的變化?青蛙的身體對這種病原體又如何反應?科學家也只能說:「我們不知道。」因為在分子生物方面,無法掌握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這又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仍是一塊近乎空白的邊疆地帶。

但是,現在的生物科技不是已經進步到可以複製生物體了嗎?不是已經可以製造出人造細胞了嗎?就在今年五月,美國科學家才宣布成功製造出第一個人造細胞,所有的基因全部都是合成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期望將來或許有一天,人類可以將已絕種的生物再製造出來,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物種滅絕的問題了不是嗎?

在上個世紀科技烏托邦的想像中,只要擁有完備的知識,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複製任何相同的生物群落及生態系統,因此人類可以在地球環境瀕臨危機的時候移民到月球或火星上去。但是目前已知的事實告訴我們,人類的知識距離完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撇開研究倫理的問題不談,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也表示,人造細胞的實驗只是證實了體外合成基因是可行的。人類已經可以做到確保基因的序列正確,以及控制細胞壁的種類,但是對細胞內部基因的互動還是完全不了解。

重新評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前面所述的各項研究都指出我們在分子生物的層面上所知極為有限,是不是有很多複雜的生態互動在被我們了解之前就因環境破壞而消失了呢?只要提出具體的證據,說明保存這些尚未被發現的寶藏有多重要,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環保經常被企業和政府視為經濟展的阻撓,白海豚必須為國光石化轉彎,農民必須為科技園區開發案放棄生活耕作一輩子的土地。對環境極度漠視的粗糙思維來自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盲目。如果要與政府或企業家對話,就得用他們能聽懂的語言。光談生物多樣性的學術價值與精神價值是沒有用的,必須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估計為有形資產,才能掌握更有力的談判籌碼。(待續)

Top

 
貓頭鷹簡介:黑夜潛行的神秘客:東方草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

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根據形態特徵又可以區分成鴟鴞科和草鴞科二類,在台灣絕大多數我們所見到的貓頭鷹幾乎都是鴟鴞科的成員,只有一種例外,牠就是東方草鴞。東方草鴞最早被稱為草鴞,後來依分布地區的不同,所以區分成草鴞(Tyto capensis)和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前者分布於非洲,後者則出現在亞洲地區。東方草鴞已知有7個亞種,其中台灣地區是屬於獨立的特有亞種(T l pithecops)。由於數量稀少又有滅絕的可能性,2008年新修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特別將草鴞的保育等級由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提升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

那是我的臉啦,不是蘋果!

接觸的所有貓頭鷹中,東方草鴞是一種相當特別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種類。除了牠心形的臉盤,猶如剖半的蘋果般的充滿著怪異的喜感之外,近距離靠近時,還會發出相當淒厲的嘶嘶低鳴聲來表達牠的不安(或不滿)。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的草鴞,足部(腳)的比例也明顯地較其它貓頭鷹更為修長,甚至可以進行短距離的衝刺奔跑。背部呈黃褐色深淺不一的斑駁花紋,白天在草叢裡也形成了良好的偽裝效果。

棲地隱密的躲貓貓高手

在台灣只有草鴞和短耳鴞這二種貓頭鷹會在平地草原地區環境活動,其中短耳鴞為秋冬期間的過境候鳥,出現的月份從10月上旬至隔年4月,通常棲息於河口高灘地、機場、農耕地等大面積開闊環境。草鴞和短耳鴞出現的環境偶有重疉,不過整體而言,草鴞的棲息環境則更為隱密,通常偏好於人為干擾較少的地區活動,特別是地勢險惡的崩塌地、軍事管制區等地點。因為不易到達,被人目擊發現的機會相當低,因此顯得更為神秘而難以捉摸。

目前在台灣草鴞大部份出現的記錄,幾乎都是來自於鳥網意外捕獲,野外的觀察除了少數意外被發現的巢區資料之外幾乎完全空白。根據2000-2009 年所累積的資料統計結果,台灣中部以南的軍民航基地,跑道兩側為了飛安所架設的鳥網均曾經有草鴞中網的捕獲記錄,不固定的出現時間,顯示台灣終年均有草鴞的族群活動。數量上,特別以嘉義、台南、岡山和屏東基地出現較為頻繁,非常不幸的,由於2003年起全國各基地內開始進行農隙地回收、割草作業委外經營等管理制度的變革,原有的草生地被填平或改為其它用途,面積大幅減少,低矮而缺乏隱蔽的草生地不利於草鴞躲藏棲息,因此近年各地機場內已經幾乎未再傳出草鴞的發現記錄。

追蹤不易  研究停滯

2002年間筆者曾經參與草鴞的野外調查研究計畫,原先是冀望透過無線電追蹤的方式來得知草鴞野外活動模式等相關資料,實際研究後才發現野外草鴞的活動領域和移動距離比預期的更大更遠,已超過追蹤器所能掌握的範圍(半徑5公里),甚至發生攜帶發報器的個體在野放隔日,即使是動員大批人力進行地毯式的搜索,仍然一無所獲的窘境。後續的研究也受到野外個體來源不易掌握和訊號追蹤困難這二項先天條件的限制,讓草鴞的基礎生態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咸少有學者願意再嘗試類似的冒險。

毒餌、鳥網、獸夾:可怕的生存陷阱

從繁殖巢區內遺留的食繭分析,草鴞繁殖期間的食物組成包括了食蟲目的鼩鼱、嚙齒目的鬼鼠、小黃腹鼠、月鼠、赤背條鼠,甚至包括台灣野免的幼體、食物來源以低海拔平原地區小型哺乳類動物佔大部份。台灣秋冬季休耕期間,農地活動的鼠類族群數量豐富,也是草鴞進行繁殖的季節。田間的鼠類來源不餘匱乏,理論上草鴞的族群數量應該相當普遍而穩定,這樣樂觀的推測在長期監測巢區幼雛的離巢狀況後發現令人震驚的情形。

調查顯示,每窩草鴞的離巢成功率低於30%,主要的原因包括掠食者的捕捉、異常氣候造成巢區環境的破壞、親鳥的消失和不明原因導致的死亡。其中幼雛不明原因死亡的情形好發於育雛後期,隨著體型成長食物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不少幼雛在這個階段卻接連意外死亡,高度懷疑可能是誤食下吞入田間毒餌而中毒的鼠隻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繁殖期外出覓食的親鳥被鳥網意外捕獲和誤中捕鼠用獸夾陷阱也是相當大的生存威脅。

冬季休耕期間,部份地區的農民發展出業餘性的捕獵行為,放置獸夾捕捉經濟價值相當高的田鼠(鬼鼠)相當普遍,甚至發展出專業跨區域的職業捕鼠者。訪談的結果,每公頃平均放置的獸夾高達100-200個,時間依當地野鼠的數量持續2-4週不等。田間的獸夾除了會捕捉到田鼠之外,也會意外捕捉到棕三趾鶉、短耳鴞、野兔等環境共域物種,其中當然也包括草鴞在內。而鳥網部份,主要是目標是捕捉秋冬季會集結成群的紅鳩,同時也會意外捕捉到在環境中活動的其它鳥種。從目前被捕獲的草鴞幾乎均為1-2年齡的個體間接顯示,由於環境中種種的不利因素,草鴞在野外的平均壽命可能相當短,這個現象令我們感到相當憂心和難過。

野外數量相當稀少的草鴞,由於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因此也無法擬出合適保育對策來確保族群的延續。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只能看著泛黃的文獻遙想草鴞出沒的身影?而其伴隨日落夕陽餘輝,緩慢優雅拍翅前行的畫面,是否也將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糊模而不真實的場景?

※ 編按:提起「牠」的叫聲,曾經在高山上過夜的人可能都不陌生;生活在高山上的「牠」是否就能遠離塵囂,安享「鳥」年?欲知詳情,請鎖定下週「生物簡介」專欄!

※ 本文與林務局同步刊登

Top

  中科三加快環評 環團抗議違體制

摘錄自2010年8月16日公視晚間新聞報導

中科三期七星基地開發案,行政院決定停工不同產,爭議還沒有平息,不過從明天開始,環保署將快馬加鞭、連三天進行環評審查。最關鍵的健康風險評估,攸關環評能不能順利通過,不過只花短短的一天審查,也有學者認為,這實在太倉促了。

廠商代表笑開了,因為行政院長在周日前往中科管理局明白重申,中科三期停工問題不解決、會禍國殃民,並指出,本周環保署會加快環評審查程序。到底有多快?環保署周二舉行健康風險評估會議,周三進行第八次專案小組會議,周四馬上開環評大會確認,是不是擺明要讓環評快過關,行政院長吳敦義話沒講這麼白,不過環保團體批評,這根本就在破壞環評制度,此例一開、恐怕才是禍國殃民。

中科三期七星園區、最關鍵的環評審查,就是健康風險評估,儘管明天才要審,不過環保署長沈世宏早在三個月多月前,就預言通過的機會很高。

不過曾經參與前期健康風險評估的台大教授吳焜裕指出,先前評估的廠商是友達和茂德,在空氣汙染物VOC的致癌風險,的確是小於美國的標準,不過現在,進駐廠商從茂德變成旭能,再加上當時也沒有加入廢水汙染的評估,短短的一次會議,要釐清問題,實在太倉促。

環保署是不是在短短的三天、就會讓中科三期的環評通過,各界都在看。不過環保團體也說,如果政府要罔顧法院之前判決,沒讓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他們一定會繼續走司法途徑、告到底。

Top

  熱血搶救白海豚 愛在夏至音樂節

本報2010年8月16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全民來認股‧搶救白海豚」行動持續發燒!上週六(8/14)在全台各地皆有相關活動,為瀕臨絕種的白海豚請命。繼地球日40周年音樂會後,2010夏至音樂節再度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在北台灣金山珠沙灣上熱情宣示「愛海洋、愛沙灘、捐發票、救海豚」,不但以免費彩繪人物肖像,推廣認股搶救白海豚,現場也設置發票箱,邀請民眾順手捐發票,響應公益。

彩繪免費 認股無價

現場節奏強烈的電音和Hip-Hop融合了直率的陽光,藉著略帶鹹味的海風四處流竄,穿著清涼的男男女女,追逐浪花、群聚笑鬧,儼然是一幅迷人的夏日光景。

與此同時,沙灘另一頭也傳來「認股救海豚,免費畫肖像!」的吆喝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利用免費替民眾速寫肖像的方式,推廣白海豚公益信託,畫家一面描繪出人物神韻,工作人員一面解說保護濁水溪口濕地與白海豚的故事。民眾大多表示曾在網路或新聞上聽過這個活動,但尚未加入認股活動,聽完解說後,有些人願意支持,有些人敬謝不敏,工作人員藍郁華表示:「沒關係啊,能影響一個算一個囉。」

這樣樂觀的態度似乎發揮了效果,原本只是跟朋友來參加音樂節的Andy和小朱,偶然經過環資攤位,聽完解說後不但都認了股,後來還當起了志工,幫忙招呼路過的民眾;而目前在OURS實習的台大地理系大四學生蘇群晴也義不容辭變身推廣大使,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叫著:「來認股喔~救白海豚~」他們熱情的舉動,讓在場工作人員十分感動。也印證了環資協會的宗旨願景:

「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
有效的行動來自於真正的關懷與開放的資訊。」


結合綠行動 愛音樂 × 愛地球

舉辦至今邁入第九年的夏至音樂節,其核心價值為「自然、活力、健康、音樂、海洋、環保」,因此結合愛地球的綠色行動,除了宣傳搶救白海豚的議題,也號召民眾帶發票到現場,捐給環資協會做公益。

音樂節活動執行統籌梅怡凡(Jackal)認為,享受自然環境之美,也要懂得如何維護它,不然以後就無處可去了。因此以現場購票者附贈兩個垃圾袋,裝滿即可退費200元的方式,鼓勵大家發揮公德心,維持沙灘環境整潔。主辦單位也安排淨灘及協助垃圾分類的志工,預計於活動結束後進行場地復原,希望改變狂歡過後,徒留滿地垃圾的不堪景象。

環保意識推行難 同志仍須努力

只是主辦單位用心良苦,現場民眾隨手丟棄煙蒂、飲料空瓶等積習仍難改,顯見環保尚未成為全民風尚。推行環境意識之路雖不易,但透過與音樂節這類的大眾娛樂結合,能影響不同領域、不同族群的人,也是另類的推廣管道。對此,擔任當日活動畫家的環資協會工作人員湯翊羚表示:「出來擺攤雖然很累,但只要有一個人瞭解我們為何努力,就會覺得很感動,在外拋頭露面都值得了!」

【宣傳影片】夏至音樂節 綠色行動再起

Top



 
  寮國象賣往國外馬戲團 「大象之邦」稱號不保

本報2010 年8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戴蘊思編譯;蔡麗伶審校

寮國的象夫與大象,圖片節錄自: David Longstreath/AP曾被膜拜為神的大象現在瀕臨絕種,而危機之一是:鑽法律漏洞。

寮國曾被譽為百萬大象之邦,但現在保育人士警告,將當地僅存的3分之1小象輸往中國馬戲團,對於這瀕臨絕種的物種來說會雪上加霜。

曾經被膜拜為神,寮國人民仍將大象視為神聖的動物,但是棲地的破壞和傳統的流失,使10歲以下被馴養的小象剩下20隻。

有一項與馬戲團的合約,今年秋天將7頭小象伴隨4頭已達繁殖年齡的大象,從寮國Sayaburi省的偏遠Thongmixay地區,一路送到中國南部。

雖然寮國在2004年簽下CITES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反對交易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但是卻鑽了公約漏洞。大象被帶離寮國,長期租賃」給外國動物園和馬戲團,但卻永不得退回。

根據最近政府估計顯示,目前國內的野生大象僅存600頭,而馴養的大象只有480頭。NGO組織ElefantAsia警告,小象的流失會使目前的情況更加嚴重。ElefantAsia已經正式負擔起保育大象的責任,被寮國的動物部門指派管理大象照顧與管理計畫。

「我們對於這麼多大象被送出國感到非常擔心,尤其是小象和母象。」ElefantAsia創辦人Sebastian Duffillot表示。「儘管法律譴責出口活生生的大象,但我們最好且最健康的大象還是每年都被送出國。」

韓國和中國是這些被「租賃」的大象的主要目的地。因為大象是私人擁有,ElefantAsia無法阻止大象被出口。「如果寮國想要維持穩定的大象數量的話,我們就必須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大象。」Duffillot表示。

儘管馬戲團公司支付大象的前往該國的運輸費,他們常常毀約不付回國的費用,害大象的主人就算合約到期也終究無法將大象帶回家。根據其中一項案例,在2002年到2003年間,有19頭大象被送往韓國的馬戲團,所有的大象現在都在那裡被賣掉,而回不了寮國。

根據目前最新的價格,如果象夫(mahouts)隨著大象一起到中國馬戲團工作的話,他們的的薪水可達一個月150美元。這對寮國人來說是一份不得了的收入,因為當地平均薪水只有一個月30美元。

寮國曾經被譽為Lane Xang,意即百萬大象之邦,在這個世界最落後國家之一,寮國,大象和人類合作的關係可追溯到4000年前。數量大量下降的原因是棲地的大量流失和盜獵,還有因為試圖想回到已被開發的原有棲地,但卻被人類認為侵佔他們的財產而被獵殺。

大象在寮國的地位仍舊很高,當地的佛教和萬物有靈論融合,認為大象是神聖的生物。婦女會帶著嬰孩去接受大象的祝福,但是被馴養大象的現實生活離神聖相當遠。許多大象在伐林區被當成工人。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長時間的工作時數賠上了牠們的健康,因為大象都被用來摧毀他們野生親戚的森林棲地。

ElefantAsia積極鼓勵象夫拒絕伐木工業,轉而帶大象從事永續且工作環境良好的觀光計畫。

此機構目前正從事好幾項繁殖計畫,包含最近展開的一項創新母象產假計畫,給與象夫經濟誘因,並提供懷孕的母象替代性的工作,此過程能讓母象離開工作四年,兩年的懷孕期和兩年的育嬰期。

但是如果寮國不停地失去大象,此計劃就不能成型。「如果百萬大象之邦想要維持大象的數量的話,所有禁止大象出口的計畫一定要更加嚴格執行。」Duffillot表示。

※ 參考資料:Guardian報導

Top

 

  用影像說生態故事 自然就是美

本報2010年8月16日台北訊,吳孟純報導

「生態攝影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要去了解生物的形態和習性,在自然的狀態下拍攝,秉持著最低干擾之道德標準,拍出可以說故事的生態影像。」這是生態攝影專家王力平以他30多年經驗所歸結出的重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合作的一場自然影像講座,於上星期五(13日)在文教基金會所在地來舉辦,講師王力平透過一張張活靈活現的生態與環境照片,訴說著生物間的奇妙關係與台灣山川的美景,而台下學員莫不張大眼睛,深怕有所缺漏,一刻也不想起身離開。

了解生物習性是生態攝影的重點

王力平大學及研究所碩士是專攻森林相關研究,博士班則轉為研究鳥類生物,這樣的學習歷程讓他對於植物和動物都具備相當深厚的了解,也因此,王力平可以拍出各種植物的重要特徵。也因為知道動物的生態習性,所以可依目標物種的習性找到牠來進行拍攝。他舉例說,有一種植物叫做水麻,它的果實會吸引很多鳥類前來覓食。王力平藉著他的專攻,在野外可以輕易找到水麻,只要比鳥兒早起些,就可以捕捉到很多鳥種覓食的畫面。當然還要再搭配一些光線及構圖的技巧,來讓影像更活地呈現出來。王力平說:「生態攝影者必須對其所拍攝的主題物非常的了解,因為人類無法去控制野生生物。」同時他也特別強調:「要盡量在自然的環境中拍攝。」

不同於一般的攝影講座,王力平認為拍攝器材與技巧不是重點,對物種與環境的了解、尊重與關心才是王道,由其是他相當在乎所謂的「拍攝倫理」。他舉出,過去有些攝影工作者礙於器材設備的簡陋,為了方便捕捉猛禽類的影像,便將牠們綁在樹上,或是將某些物種帶到室內拍攝。然而,離開自然環境的場域所拍攝出來的照片,這樣叫做「生態攝影」嗎?

生態攝影必須高道德

他認為進行生態攝影必須是高道德,並且要尊重生命。也就是要在最低干擾原則下來操作,包括不可用食物引誘、不可抓來拍、不可聲音引誘以及減少閃光燈干擾等。實質的建議方法是要增加觀察生物的時間與經驗,有耐心地等候,並培養與野生生物互相信任的關係。王力平以一隻主角為寬腹螳螂的照片述說,自己曾經在自家附近隨意看到一隻小寬腹螳螂,便以其為主角,固定時間就去拍攝牠的生活情形。長時間下來,因為牠習慣有「他」的存在,就任由「他」盡情拍攝牠的隱私,便串接成寬腹螳螂的成長歷程,能在自然環境下紀錄影像其實是相當難得的。

讓作品幫攝影者說話

然而,一張引人入勝的照片若沒有故事性,就會失去意義。王力平提到:「我們必須要讓作品幫攝影者說話。」除了要拍出富有美學性外,更要具有故事性,故事可以帶領人進入影像意境,故事可以教你生態知識。例如:什麼是森林線、富有母愛的蜘蛛媽媽背滿小蜘蛛、以及蛇的熱感應器發鳴了響尾蛇飛彈等。照片上的故事更可以說出,我們台灣是多麼的美,但台灣卻面臨到相當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例如:濫墾濫伐、水的優養化、醜陋的水泥化溝渠等。王力平說道:「他拍這些生態影像的最終目標就是在推展環境生態教育。」透過照片與故事,將攝影者的內心話傳遞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大自然的奇妙與珍貴,並訴說出我們的自然環境所遭受的威脅與破壞。

最後,王力平分享了有關生態攝影的精隨。他認為,其實不需要到崇山峻嶺、天涯海角才能拍出好照片,在家附近就可以進行,並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影像紀錄。王力平也提醒大家,影像必須要有附加價值,透過故事來對人進行心靈治療,亦或是去反省人類對環境的粗暴。王力平最後勉勵大家兩句話:

「他用影像、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愛這塊土地,也期待大家以自己的方式來愛台灣。」

一場與眾不同的生態攝影講座,沒有光圈快門等一堆數字的糾纏,但卻著實告訴你──攝影技巧不是拍照重點,重要的在於能否讓作品具有故事性,故事是否可以啟發人心,故事能否改變人類對環境的態度。即便是傻瓜相機,也可拍出動人的影像。

改變對技術的崇拜,正確觀念才是王道

2個小時的時間之於這場講座猶如轉眼,許多學員都期盼有機會請王力平指導如何進行野地拍攝,其中一位學員林宛瑩說:「老師講課實在相當有趣,在歡樂中帶給我很多重要的觀念,以及對環境的看法。雖然自己也很喜歡拍鳥,但都比較急於想拍好照片,現在我會試著要有耐心地等待。」另一位過去曾受王力平指導的台科大攝影社學生陳宇傑則靦腆地說:「在老師身上學到很多,其中一個重點是要積極主動,覺得不錯的就按下快門。我以前比較喜歡拍風景,但受老師的影響,現在也會拍一些生物種類,比如蜻蜓。」

此講座吸引了超過50位的學員來聆聽,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位學員中途離開座位,過程中笑聲不斷,結束時報以如雷的掌聲,足見王力平的用心與精彩程度。相信抱著要來學技術的聽眾,應該是帶著讓照片具有「附加價值」的觀念回去。這場自然影像系列講座才剛開始,未來還有數場講座,希望對生態攝影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一起來享受自然美學的洗禮。

2010年【自然生命印象-自然影像講座】詳細資料

Top

  巴基斯坦水災嚴重 至少五年才能復原

摘錄自2010年8月16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巴基斯坦水災嚴重,「紅十字會」救難官員表示,至少需要五年,巴基斯坦才能完全復原。

「國際紅十字會」秘書長「傑利塔」說,大水將農作物淹毀,基礎建設,包括運河及灌溉系統全被沖毀,要讓巴基斯坦恢復舊觀起碼需要五年。

這起嚴重水患已經造成巴基斯坦一千六百人死亡、兩千萬人受災,但是政府救災慢如牛步,民怨沸騰。

巴基斯坦境內多數主要河川因為豪雨暴漲氾濫,導致道路、橋樑及村莊被沖毀,大片山谷及肥沃土地都泡在水中,全國大約百分之40的面積都受災。但是目前只有所需的四分之一救援運抵災區。

聯合國呼籲,眼前有六百多萬災民急需糧食、飲用水、帳棚及醫藥品救助。

Top

 
論壇:台灣高科技的「血鑽石」

作者:謝明海(公民記者)

很沈痛的寫下這個標題,希望高科技老闆看到、希望馬英九看到、全世界都看到也無妨。

沈痛,因為正當台塑麥寮大火、苗栗大埔毀田、白海豚被吳敦義要求轉彎、中科三期四期違法等等事件發生的同時,美國40位超級富豪承諾捐出至少一半的財產作善事。國人對台灣大老闆期望不多,不一定要作善事,至少不要再作惡事了。

如果台灣高科技產品就像全球矚目的血鑽石一樣,財富和榮耀建立在污染以及強奪農民視如生命的田地而來,徵收土地依法行事,政府有錯嗎?以政府為靠山依法投資,財團有錯嗎?到底是誰的責任、是誰造成的?

人類生命之所以可貴,因為他有一股向上提升的潛力和動能。不同的經濟條件有不同的生活標準,這個標準包括道德、環境和保育。富豪捐出大部分財產作善事,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這屬於道德層面,離台灣太遠姑且不提。

1966年RCA在台設廠,台灣進入科技產業,也將科技污染介紹給台灣。

環保署廢管處有一篇報告談到台塑汞污泥國際事件。
依調查資料,1989年以前,約產生5萬公噸汞污泥,其中有53%在1983年政府未管制之前,隨垃圾進入掩埋場。有錢能使鬼堆磨,經固化後的汞污泥「以建築廢棄物、水泥塊名義」專船出口運往柬埔寨,有錢還是會遇到鬼,終於爆發了轟動世界的柬埔寨事件。經過多番轉折,自己的屁股自己擦,最後大部分的污染物退運回到台灣的台塑仁武廠。(詳情請連結閱讀

馬政府為了拼經濟,強徵農民稻田轉賣給高產值、高稅收的高科技產業設廠(依據吳敦義說法,這是前朝規劃的)。由於執行時手段粗暴天理難容,喚醒了台灣各地農民形成一股超極強大的保田運動(根據執政者說法,這是在野黨的政治操弄),全台各地的土地徵收案頓時成為全民公敵。在野黨能力也真夠厲害,能夠如此成功抹黑執政者(真是因果輪迴,前朝政府,別提那個扁字,不知有無類似感慨)。

鴻海大陸廠發生不幸的員工跳樓蝴蝶效應,社會以及學界以「台灣之恥」、「血汗工廠」發表強烈譴責,使得鴻海總財務長跳上火線表達「鴻海重新檢討在台投資」。此事非同小可,鴻海之音如雷貫耳,馬英九的耳朵突然「聰」了起來,一切都聽見了。經濟部長施顏祥竟然說社會上用「血汗工廠」來惡意攻擊郭台銘是台灣之恥是「非常、非常、非常不恰當」,對台灣經濟貢獻這麼多的公司被形容為「台灣之恥」,這才是台灣之恥。

借用他的話再說一次,這真的是台灣之恥!

高等行政法院判定中科三期四期必須停工,大老闆紛紛跳腳,連吳敦義都親口轉述大老闆的講話,台灣到底有幾個政府,到底誰說了算。

我們必須體諒當政者的無奈,你看看鄰近的偉大祖國,說拆就拆說建就建,人家一個長江大壩蓋好了,高鐵通車了,世博會都快結束了,誰敢批判政府?誰敢堅持環保?誰敢妨礙國家偉大建設和經濟發展?台灣連一個花博都被如此奚落。

唉!XX的,獨裁真好,毛主席萬歲!

王永慶經營之神突然墜落人間,巨大財富因為污染而失去光彩和尊嚴。如果大財團、大老闆不要對政府施壓,將投資利得拿出比較大的比例用於污染防制、用於設備更新、用於員工健康和福利、用於廠區附近居民疾病的檢查和醫療(不管是否直接和台塑有關,反正長庚是自己開的)相信可以做為其他台灣企業的表率,讓台灣高科技以相對高的道德標準,生產潔淨明亮的鑽石造福世界。

※參考資料
1.響應巴菲特、蓋茲 美40超級富豪捐財產作慈善〔編譯張沛元/綜合四日外電報導〕

40名美國億萬富豪4日承諾將至少捐出5成個人財產給一個基金會,以響應投資天王巴菲特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夫婦的「樂施誓約」(The Giving Pledge)慈善號召。

決定共襄盛舉的美國億萬富豪,包括微軟另一位創辦人保羅.艾倫、經商有成的紐約市長彭博、媒體界大亨貝瑞.迪勒、甲骨文創辦人之一賴瑞.艾利森、能源業大亨T.布恩.皮肯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創辦人泰德.透納、洛克斐勒家族大家長大衛.洛克斐勒、影視大亨喬治.魯卡斯,以及投資專家隆納德.裴雷曼。

2.RCA污染事件紀要( June 11, 2005)

1966(55)年 RCA企業在台灣申請建廠核准,開始興建廠房。
1968(57)年 建廠完工,正式開工生廠。
1986(75)年 為美商通用(G.E)所併購,後發現桃園廠址土地為有機溶劑污染。
1986(75)年 桃園廠區全面裝設自來水。
1988(77)年 G.E再將所併購之RCA廠轉售給法商Thomson,原二廠半導體廠轉賣給美商HARRIS公司。
1989(78)年 Thomson公司鑽了11口井進行地下水與土壤檢驗。
1991(80)年 Thomson公司發現該地區二十年間有機廢料排入廠區污染。
1992(81) 年停產關廠,資遣員工;營運的25年期間,前後約有9萬名員工;1975-1991年期間,勞委會曾進行8次勞動檢查,竟有8次違反安全衛生法規,違規內容包括排氣不良、未告知員工有機溶劑的危害、未標示有機溶劑類別、未作特殊健康檢查等;然而未曾勒令停工改善。
1993(82)年 Thomson將桃園廠址賣給長億集團之子公司宏億建設,準備變更為商業住宅區。
1994(83)年 6月趙少康召開記者會檢舉此污染事件;環保署成立專案小組調查,地下水三氯乙烯濃度高出飲用水標準數百至數千倍。
1995(84)年 環保署同意G.E不需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僅做土壤及地下水復育。
1996(85)年 GE與Thomson公司開始進行復育工作。
1998(87)年 美國GE與法國Thomson提出桃園RCA地下水污染防制調查報告。
6個月的整治無法改善地下水污染狀況,環保署宣布RCA場址為無法整治的「永久污染區」。
1998(87)年 RCA受害員工組成自救會並公佈受害統計資料。
(1059人罹癌.216人死亡.100多人罹患各式腫瘤)
1998(87)年 新竹縣、新竹市泰和里亦發現受RCA竹北廠和飛利浦新竹廠廢水(四氯乙烯)污染。
1998(87)年 勞委會進行三年期的「RCA受僱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1998(87)年 行政院成立「RCA跨部會專案小組」。
2000(89)年 RCA自台灣撤資。
2001(90)年 新上任行政院張俊雄院長撤銷RCA專案小組。
2001(90)年 自救會在工傷協會成員陪同下,至行政院抗議、至立法院陳情、至外交部陳情。
第一次代理律師會議,義務律師團正式成立。
2002(91)年 RCA員工自救會赴美尋求國際援助。
2004(93)年 4月RCA員工自救會正式至台北地方法院按鈴申告。

3.郭董灰心 鴻海重新檢討回台投資
跳樓事件被批台灣之恥 「是不是台灣要逼我們出走?」2010年07月22日蘋果日報

※本文轉載自PeoPo公民新聞平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