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國步道藝文推廣活動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破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台灣立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自然小徑
21世紀議程協會
塔山自然實驗室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環境信託網站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海水溫度偏高 墾丁、蘭嶼珊瑚生病!


嚴重白化的鹿角篩瑚,珊瑚蟲仍伸出活著。許嘉閔攝

2010年1月以來海洋的水溫持續的不斷創紀錄的高出當月的歷史紀錄,今年的氣溫很可能是有溫度計測量歷史以來,溫度最高的1年。根據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珊瑚白化預警系統9/12 -9/26 預測圖 NOAA的分析顯示,西太平洋與台灣週邊海域,則處於最高等級珊瑚白化警戒等級。

台灣周邊海域的表水溫在今夏一直維持在29-30.5度C的邊緣,對於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適合水溫為28度C而言,已是偏高的狀態。台灣氣候變遷與珊瑚礁研究團隊,從5月以來一直持續觀察墾丁、綠島、蘭嶼、澎湖與東北角海域的珊瑚可能出現白化狀況。截至8月上旬,該團隊已在墾丁與蘭嶼西南海域發現部份珊瑚白化。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海水溫度上升 枝狀珊瑚恐都消失
萬丈高樓的幕後推手:造礁珊瑚體內的共生藻
350 珊瑚已發出的警訊!
珊瑚礁可能在21世紀末消失
 

生態工作假期:志工合建生態廁所 台東信託園區融合部落文化

志工合力齊蓋生態廁所,汗水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助力

本報2010年8月23日台東訊,藍郁華報導

位於三仙台旁的台東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終年青山綠水、海天一色,一群遠道而來的熱血志工,在此展開了為期四天的「2010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生態廁所行動 GO!」志工在這片逐漸恢復生機的六甲林地上,接受麒麟部落頭目王金發的帶領,以自然素材結合阿美族原始技藝搭建生態廁所,並體驗阿美族人生活,重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環境的維護是一人一手累積起來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去年舉辦「園夢計畫‧2009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當時志工服務目標在修復園區內工寮,並傳承其技術,但這僅是打造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第一步。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走過大崩壞 為台灣土地把脈

NHK電視台來台採訪,探討小林滅村「深層崩塌」的原因

撰稿: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公視新聞部

2009年的8月8日,一場風災讓南台灣許多地區完全變貌,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發生令人震驚的山崩災難,整個村落被土石掩埋,在小林村滅村之後,日本地質學者組成調查團隊,深入現場調查崩塌原因,一步步揭露深層崩塌的成因與過程,並由NHK電視台製作成一部紀錄片:「當土石崩落」。

台灣還會有下一個小林村嗎?

「當土石崩落」紀錄片在公視頻道播出後,獲得觀眾廣泛迴響,許多觀眾表示希望更近一步了解台灣還有多少地區,面臨深層崩塌的危險?政府部門目前對地 質災害的資訊掌握與監測又是如何?未來面對類似災害又該如何防災避災?到底台灣還有多少地區,面臨深層崩塌的危險呢?我們來得及搶救下一個小林村嗎?小林村的悲劇會不會重演?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嘉紋
氣候行動營人員在RBS位於蘇格蘭的總部紮營,圖片來自:Climate Camp。

中科三期后里及七星基地將進行補正環評,台大公衛學者緊急提出調查報告,顯示該地區空氣中重金屬鉛、砷含量偏高,中科的環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卻未列出,報告失真。而核四工安問題頻傳,台電卻只拼命趕工,未回應民眾及環團提出的安全質疑。立委田秋堇憂核四安全問題太多,若出錯將致「滅國滅種」之災。同樣是工安危機,台塑六輕火災造成環境污染及農漁業損失,至今未能妥善處理,多位學者發表聲明挺當地民眾,要求台塑負起社會責任

美國科學家在墨灣海面下發現一條超過35公里長的碳氫化合物污染柱,但其將為當地海洋環境帶來什麼影響,仍待後續觀察研究。漏油事件造成巨大生態衝擊,石化產業備受質疑。為了抗議英國愛丁堡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簡稱RBS)給予石油產業數十億英鎊的投資。約100名環保人士發起「氣候行動營」(Camp for Climate Action),呼籲RBS停止挹注資金給毀滅氣候的化石燃料計畫,並優先貸款給低碳企業、科技、設備與社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散政治煙霧 斬「法治」祭旗──評馬英九對中科案的談話

作者:孫窮理(苦勞網特約記者)

19日上午,總統馬英九在「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上,首度評論了中科停工案,他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為兩個法律要保護的利益、呼籲法院應考慮是否傷及廠商的「信賴利益」;這等於為行政院長吳敦義「停工不停產」、「法院裁定拘束力不及於廠商」的解釋背書。 不是環保和經濟,而是法治和廠商利益的衝突

在此,首先要指出,「環保與經濟衡平」說,是對中科三期判決、裁定的扭曲;在中科案,法院是在其程序上,沒有評估應該評估的事情(如「健康風險評估」),撤銷了環評的結論,並沒有越俎代庖地跳過環評,直接認為中科的開發,對於環保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國內重要公法學者、對環評制度引進台灣有重要影響的學者葉俊榮以「勇敢而盡責地捍衛了環評制度的尊嚴」來形容中科的判決。精采內文


 
今夏台灣海水高溫量警報 墾丁、蘭嶼珊瑚生病!

美航太總署資料:台灣海域處珊瑚白化警戒最高等級

本報2010年8月23日,實習記者陳姿穎整理報導

2010 年1月以來海洋的水溫持續的不斷創紀錄的高出當月的歷史紀錄。根據美國NOAA的分析顯示,今年的氣溫很可能是有溫度計測量歷史以來,溫度最高的1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海生館與大仁科技大學所組成的氣候變遷與珊瑚礁研究團隊,從5月以來一直持續觀察墾丁、綠島、蘭嶼、澎湖與東北角海域的珊瑚可能出現白化狀況。截至8月上旬,該團隊已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與蘭嶼西南海域發現部份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海域持續維持高溫 影響人類與生態甚鉅

台灣周邊海域海面水面衛星影像及等溫線分布圖,墾丁、蘭嶼、小琉球與東沙附近,皆有超過30C水團盤據(資料來源:水試所資訊系衛星影像資料分析室)

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台灣周邊海域的表水溫在今夏一直維持在29-30.5度C的邊緣,對於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適合水溫為28度C而言,已是偏高的狀態。根據NOAA珊瑚白化預警週率預報系統的推測,台灣與西太平洋珊瑚因海水表溫持續高溫至少8週到10初,而台灣周邊珊瑚處在白化發生的超高危險區域。

NOAA 珊瑚白化預警系統8/22 -9/26 預測圖,西太平洋與台灣週邊海域處於最高等級珊瑚白化警戒等級NOAA 珊瑚白化預警系統8/22 -9/26 預測圖,西太平洋與台灣週邊海域處於最高等級珊瑚白化警戒等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珊瑚白化是珊瑚與共生藻(合稱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並不等於珊瑚死亡。就如同得到流感會有頭暈、流鼻水等症狀一般。但是如果逆境持續,如持續接觸高溫和強光,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大量珊瑚因白化死亡,將會影響整體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進而影響相關漁業、觀光等與珊瑚礁依存的人民的生計。1998年的全球珊瑚大白化事件,超過30%印度洋的珊瑚礁消失於地球,光印度洋的觀光損失就高達25億美元。

核三廠出水口右側小灣珊瑚白化

核三廠淺水域1-3 m處,多種珊瑚白化(許嘉閔攝) 嚴重白化的軸孔珊瑚 (許嘉閔 攝)

根據研究團隊的調查,由於溫排水的影響與海溫背景值持續偏高,核三廠出水口右側小灣在7-8月份的表水水溫常可高達32度C。另外,根據穿越線的調查,在水深1-3米的礁台,約有30%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其中約有10%為嚴重白化,10%為中度白化,10%為輕度白化。出現嚴重白化的珊瑚為千孔珊瑚、軸孔珊瑚、鹿角珊瑚等。中度白化為棘杯珊瑚、角菊珊瑚、雀屏珊瑚等。而輕度白化有表孔珊瑚、腦紋珊瑚和微孔珊瑚等。墾丁其他海域尚未發現明顯的珊瑚白化現象。

 中度白化的軸孔珊瑚 (許嘉閔 攝) 穿越線上嚴重白化的千孔珊瑚(許嘉閔 攝) 嚴重白化的鹿角篩瑚,珊瑚蟲仍伸出活著(許嘉閔 攝)

蘭嶼西南海域珊瑚白化

研究人員正在調查蘭嶼土地公廟三米處大面積菟葵與軟珊瑚中度與嚴重白化(郭兆揚 攝)

研究團隊在8月14日-18日在蘭嶼西南、北方與東南方海域進行潛水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珊瑚白化集中在西南海域由椰油港到土地公廟的海域,北方與東南方海域並無明顯的白化發生。珊瑚白化比例約在35%左右,其中嚴重白化約為15%,多為軸孔珊瑚、籬枝軸孔珊瑚,而中度白化為菊石珊瑚和表孔珊瑚,約佔 5%,而輕微白化約佔10%,多為微孔珊瑚與腦紋珊瑚。除了石珊瑚之外,軟珊瑚與其他花蟲動物如菟葵與海葵都呈現輕度到中度的白化現象。後續的發展持續觀察中。

蘭嶼土地公廟三米乳頭海葵中度白化(郭兆揚 攝) 蘭嶼椰油港 5m處 嚴重白化的變異軸孔珊瑚與 (郭兆揚攝)  蘭嶼椰油港5米深嚴重白化的籬枝軸孔珊瑚 (郭兆揚攝)

全球暖化+人為迫害=雪上加霜

臺灣周邊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棲地破壞、污染區域性人為迫害嚴重。其中龐大的遊憩壓力是在氣候變遷的加成效應下,更是雪上加霜。例如,核三廠出水口與台灣許多珊瑚礁旅遊相當錯誤的浮潛方式,遊客直接腳踏在奄淹一息的白化珊瑚上。

墾丁各海域常見浮潛客踩踏在活珊瑚礁台上(郭兆揚 攝) 出水口浮潛客直接踩在白化的珊瑚群體上(唐國勳 攝)

另外,根據美國NOAA最新的分析7項重要指標顯示,過去10年是歷史上最熱的10年。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已相當的強烈。根據IPCC 2007年的模式情境的預測,如果地球溫度持續增高1.8-4度C的平均溫度,珊瑚白化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將會增加,如此持續下去的話,在2050之前超過 60%的珊瑚礁將因為高溫而產生的白化而消失,再加上可能的海洋酸化雙重的逆境影響,在本世紀末珊瑚將停止造礁,而完全消失於地球。珊瑚礁生態的服務功能消失將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重要基石的消失。

陳昭倫表示,研究團隊正持續追蹤珊瑚白化的情況,未來珊瑚是否會持續白化,有待觀察。而針對此一重大警訊,相關單位尚未有明確的回應。

Top

 
生態工作假期:志工合建生態廁所 台東信託園區融合部落文化

本報2010年8月23日台東訊,藍郁華報導

志工用阿美族編織方式編製竹桌位於三仙台旁的台東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終年青山綠水、海天一色,一群遠道而來的熱血志工,在此展開了為期四天的「2010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生態廁所行動 GO!」志工在這片逐漸恢復生機的六甲林地上,接受麒麟部落頭目王金發的帶領,以自然素材結合阿美族原始技藝搭建生態廁所,並體驗阿美族人生活,重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環境的維護是一人一手累積起來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去年舉辦「園夢計畫‧2009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當時志工服務目標在修復園區內工寮,並傳承其技術,但這僅是打造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第一步。今年,為了讓園區成為休憩之場所,上廁所這等民生大計是首先要解決的事,因此志工這次以阿美族的傳統工法,建築傳統外觀,使用當地採集的竹子以及木材,加上生態廁所規劃,打造不用沖水的堆肥式廁所;未來希望藉由生態廁所自然分解方式,讓排泄物可以回歸自然,成為天然肥料。

走進通往園區的小山路,沿途志工不斷發現許多大自然的驚喜,構樹、鳳蝶、人面蜘蛛、月桃、咬人狗...等等,殊不知這充滿生命的山林對原住民來說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天然後花園。首度接觸生態廁所建置的志工,仔細聆聽頭目的教學,了解到廁所建置為結合民情風俗,決定設計為阿美族建築傳統外觀,搭配茅草的屋頂及竹子加上茅草、黃藤編之而成的外牆,過程中只採用白茅、竹子、黃藤等天然素材。

志工的汗水都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助力 志工運用黃藤將茅草片和竹子支架綁的穩固

根據活動工作人員介紹,乾式廁所的優點在於不需水電無污染、並且能改善衛生條件,其原理在於善用人類排遺、落葉、泥土或灰所製造的肥料,不但能成為農作物的營養素,更對環境友善,可謂是「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佳典範。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使用這廁所的人都能有賓至如歸的感受,並且達到環保概念的實踐。」而此次生態廁所行動的實行也是為今年底10月,將辦理一場以在地學童的學習活動,讓當地孩童能親近大自然寶庫,重拾連結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並傳承先人的工藝技術。

一面牆需要許多人共同的努力 鋪瀉而下的茅草,將成為生態廁所外牆

工作假期期間,舉凡劈竹子、編製竹桌、製作木椅,志工們即使手法生疏也盡力將每個步驟做到完美;在兩個文化相遇之間,志工體驗到阿美族先人運用大自然素材的智慧,也為現實中諸多的限制感到嘆息,志工鄭義騰說:「原來保護區的設置,因諸多限制反而剝奪了住民們應該有的權利。」而原住民們也從志工的熱情中重燃起傳承文化技藝的決心,頭目的兒子王金明表示:「其實大自然是我們原住民最好的資源寶庫,但孩子們已逐漸失去這些本領,反而你們這些外地來的學的這麼認真,希望未來能多開這種活動,讓本地青年一起學習。」

志工齊聚為自然保育及在地發展盡心力聆聽海濤、享受阿美族部落的樂活步調外,也用雙手進行步道維護與外來種清除工作。與部落連結,最直接的賦予更多這塊土地的故事,志工賴慧玲表示:「我從沒有想過兩個不同的族群可以這樣共同創造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原住民的技藝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寶庫。」當志工與部落的居民上山時,又重新看待了這塊土地,許多原本認為是雜草或擁有學名的植物,卻是阿美族居民的日常食物;許多原本只能以自然生態角度看待的生物,在阿美族居民的眼中,卻都有不同的功能與智慧。從這裡我們知道,土地的生命在他們身上,而志工們藉由工作假期體悟到了這些,重新將沉睡的靈魂再次喚醒。

陳瑞賓表示,「最初來到台東成功,受贈園區使用權之時,就是希望兼顧環境信託理想能與在地需求。」陳瑞賓說,目前園區的規劃有越多當地社群在注意,也思考是否要加入行動,「環境信託」中全民參與環境保育的想法似乎也越來越有形影,而部落的在地發展也漸漸受到重視;他期望藉由完善的規劃,孩子們有機會回到山上,重新學習傳統的生態知識,將這片在山腰的林子,做為環境教育園區,與社區達成更緊密的結合,能看見夢想已逐漸在這裡一一實踐。

Top

 
我們的島:走過大崩壞 為台灣土地把脈

製作: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公視新聞部

2009 年的8月8日,一場風災讓南台灣許多地區完全變貌,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發生令人震驚的山崩災難,整個村落被土石掩埋,在小林村滅村之後,日本地質學者組成調查團隊,深入現場調查崩塌原因,一步步揭露深層崩塌的成因與過程,並由NHK電視台製作成一部紀錄片:「當土石崩落」。

台灣還會有下一個小林村嗎?

「當土石崩落」紀錄片在公視頻道播出後,獲得觀眾廣泛迴響,許多觀眾表示希望更近一步了解台灣還有多少地區,面臨深層崩塌的危險?政府部門目前對地 質災害的資訊掌握與監測又是如何?未來面對類似災害又該如何防災避災?到底台灣還有多少地區,面臨深層崩塌的危險呢?我們來得及搶救下一個小林村嗎?小林村的悲劇會不會重演?

豪雨可能引發廬山地區地滑-
根據中央地調所模擬:「廬山溫泉區將全遭土石掩埋!」
地質專家:「廬山還要等嗎?」

中央地質調查所林朝宗所長表示,在莫拉克風災發生之前,已經調查出小林村上方的獻肚山,有零零星星幾塊岩體滑動的現象,不過卻沒有預測到岩體滑動的面積是如此的大。

不過林所長在節目中明確指出,南投縣廬山溫泉區北方的母安山,數十年來一直呈現間歇性的滑動,目前鑽井調查發現滑動深度高達120公尺,由於岩體結構破碎,容易蓄積地下水,屬於高活動性的岩體滑動區。

2008年的辛樂克颱風,降下超大雨量,廬山地區的岩體瞬間滑動40公分,滑動量之大,讓地調所的監測設備都瞬間毀壞,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又讓山坡滑動了五公分,根據中央地調所所做的模擬,一旦雨量超過一千毫米,很有可能發生快速滑動,到時母安山崩下來的土石,將是國道三號崩山量體的130 倍,整個廬山溫泉區將全被掩埋,幾乎無一倖免。公視也依據中央地調所提供的資料,製作模擬動畫,呈現山崩時的災難現場。

梨山地滑危及德基水庫?
水保局防災中心:「投入10億治理經費」
中央地調所:「人為開發,加速崩塌」

梨山地區的松茂部落,它是地滑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很多剛蓋好的工寮不到幾年就變形倒塌。還有新佳陽部落等,包括沿線的中橫道路路基都明顯下滑,2004年敏督利颱風之後,新佳陽部落開始進行遷村計畫。

根據水保局表示,大梨山地區從2005年開始進行地滑的治理,前後已投入十億元的經費,目前部分地區的地滑狀況已經減緩,不過當地居民很擔心,萬一莫拉克風災的雨量是下在這裡,這裡很可能就是另一個小林村。

除此之外,民眾還會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不是危險?到底台灣還有多少個危險聚落呢?

中央地調所:「非莫拉克災區--36個具有危險的聚落,7-8個聚落極度不安全!」
地質專家:「莫拉克災區-115個不安全聚落,有63個屬於地質敏感、順向坡、向源傾蝕!!」

台灣是颱風非常頻繁的地區,每年大約有三到四個颱風,面對秋颱可能侵襲台灣,地質學者也提出警訊,要盡快進行台灣土地大體檢,公佈危險地區,希望民眾和政府都能更加重視防災的問題,不要讓下一個小林村再度發生。

【當土石崩落】紀錄片

去年8月一場讓全球防災專家群,為之震撼的大規模走山災害~在台灣的南部發生了!這是源自山坡地底深層--「深層崩塌」的山崩,導致小林村的滅村事件,奪走500條人命。至於這「深層崩塌」與截至目前的土石災害,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深層崩塌」由於是目前日本各地方政府,其防災對策中從來沒有考量過的新型態的災害,NHK電視台『NHKスペシャル』來到台灣採訪,並帶了大批專家學者來看現場,製作出了『深層崩壊が日本を襲う』紀錄片。

莫拉克風災週年之際,公視特別播出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NHK Special』專題報導節目「當土石崩落」(NHKスペシャル『深層崩壊が日本を襲う』)內容深入探討2009年莫拉克颱風大雨重創南台灣的實況,及分 析小林村滅村地層崩裂原因,並訪問到小林村倖存者黃金寶先生,以動畫模擬小林村滅村地形。

由NHK主持人山崎登解說「表層崩塌」、「深層崩塌」的不同狀況,以棚內虛擬動畫呈現,本片前往日本各個地震區地層做研究,與台灣小林村做地層比較,更結合動畫模擬,剖析造成地形崩解、大規模土石流的成因,以及未來防患之道。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詹長權︰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空污嚴重 環評健康風險漏列

摘錄自2010年8月22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將於26日重新審理中科三期后里及七星基地補正環評,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21日緊急提出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后里地區疑似受到當地豐興鋼鐵廠煉鋼影響,七星、內埔地區空氣中重金屬鉛、砷含量偏高,中科的環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卻沒有列入在內,報告失真。

詹長權教授2月2日在后里的十個點進行採樣分析,當天吹西北風,結果位於豐興鋼鐵廠南邊的七星國小、內埔國小,懸浮微粒鉛砷含量遠高於其他採樣點。詹長權表示,根據國民健康局資料,后里地區癌症死亡率顯著高於台灣地區全部人口。

高等行政法院認定中科三期環評程序有瑕疵,撤銷環評,裁決停工之後,環保署積極補正環評程序解套,上週二已經過了第一關專家會議,本週三、週四連排兩天會議,打算連闖環評初審會及環評大會二關,程序即補正。

環團及學界認為開發案爭議太大,應該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引進更多調查資料及民眾參與,嚴格審查。第二階段環評估計需半年至一年。

Top

  核四表現太離譜 環盟監院陳情公佈爆料專線

本報2010年8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核四到底安不安全?台電至今未交代幾次意外調查報告。在不能保證核四機組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環團反對核四年底投放核燃料棒試運轉,並於20日前往監察院陳情,要求監察委員即時糾正台電及原能會,不應在核四機組設計有問題的情況下繼續趕工試運轉。此外,環團也公佈「核四缺失檢舉專線」,鼓勵民眾檢舉核四缺失。

台電核四廠自年初進行試運轉,工程不良的情況一一出現,光是半年內就7件。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環盟)會長王俊秀說,核四工程程序中太多問題令人擔憂,包括任意修改原廠設計、任意降低核電廠零件的安全規格、甚至連試運轉程序書,都遭到核四監督小組委員大力批判。

然而台電卻拼命趕工,對於民眾及環團所提出的安全質疑消極以對;而身為核能安全的最高主管機關的原子能委員會,也未善盡管理之責,近乎放任的低度管制,讓核四工程得以進行。環盟質疑果真如台電規劃,在年底投放燃料棒試運轉,近來所發生的一切弊端,都會為台灣帶來萬劫不復的災難。

立法委員田秋堇表示,7月底參加核四安全監督小組,會中對於5月27日的事故原因,是因「毛刷清理儀表板造成程式錯亂」,負責訓練之固特公司表示不知情,詢問多久才確認事故原因?台電回答未與固特公司達成共識,也就是至今還不知問題出在哪裡。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核四充滿太多安全問題了。核能廠不能出差錯否則就會造成「滅國滅種」的危機。

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說核四這幾年來弊端叢生,而行政部門一直要求要商轉更是災難,監察院應予調查、糾正、彈劾。核四安全性問題很大,台電用低品質更改設計所造成的,監察委員介入核四改正。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比喻核四是「司機製造的車」,核四是台電第一個監造的廠,核一到核三都是美國人蓋的,台電操作使用,有如司機,但不會製造車輛。他提到核四監督會議上,原能會認為核四問題太複雜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這種心態很可怕。

王俊秀呼籲原能會把關,不要急於交代而運轉。若不謹慎,急於配合百年慶,則中華民國就真的只有一百年了。環盟同時推出「核四缺失檢舉專線」,與檢舉電子信箱Tepu.org@msa.hinet.net,鼓勵更多不論是內部人員或核四包商勇於檢舉核四缺失。

Top



 
  聲援民眾反六輕 環團發表聲明

本報2010年8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塑六輕廠於7月接連兩次重大工安事故, 兩場火災釋出的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和農漁業損失,台塑仍未能妥善處理,引發地方居民圍場、封路,抗爭激烈。 台灣環保聯盟多位學者站出來聲援,譴責台塑「為富不仁」,並發表五點聲明,要求台塑負起社會責任, 已送入環評的六輕五期也應暫停審查。

聲明一:台塑應負起社會責任

台塑六輕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享盡優惠,獲利無數,水價低廉、 政府低利貸款,還蓋了工業專用港及集集攔河堰,台灣環盟創會會長暨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直批, 政府以人民血汗錢圖利,台塑十幾年獲利無數,但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卻未付出代價。

而台塑並未實踐當初建廠時對地方的回饋承諾, 居民只能長期承受污染,付出健康和財產損失的代價。立委田秋堇表示,1991年台塑六輕要落腳宜蘭說創造40萬就業 機會,當時的縣長陳定南問,是不是連嬰兒都有就業機會?宜蘭人口不到40萬人。立法委員劉建國抨擊, 台塑創造的就業數並無增加,甚至還降低,數據中還有很多是台塑要求員工將戶籍遷入雲林縣, 並非回饋給當地人的就業機會。

台塑還說要回饋雲林縣5億4千萬元。劉建國說台塑稅金全上繳中央,地方如何取得?

台塑也承諾在麥寮蓋長庚醫院及大專院校。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說,台塑大煉鋼場開發案環評時,委員要檢視六輕對地方的承諾有沒有辦到, 台塑為了通過台鋼案環評,才興建的。而其中只有50個床位回饋給地方,劉建國表示太少了!

田秋堇呼應蘇治芬縣長要環境正義,聲援抗爭居民, 要求台塑應履行承諾,也呼籲台塑應正視當初的承諾與民眾的要求,負起社會責任,不要淪為「為富不仁」的污染企業。

聲明二:台塑應盡速回應民眾的訴求

環保署表示,公害糾紛處理之程序,依《公害糾紛處理法》第3條申請調處及裁決;同法第4條,直轄市、縣(市)政府各設公害糾紛調處委員會, 調處公害糾紛。若調處不成立,再向環保署下設之公害糾紛裁決委員會申請裁決。

如果以上調處、裁決都不成功,就要提行政訴訟。 施信民表示過程冗長,緩不濟急,對弱勢民眾相當不利,無法及時得到救濟;台塑必須負起責任迅速處理居民的訴求。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諷刺, 環保署在處理民眾的反對意見澄清新聞稿效率很好,但7月27日之後處理六輕工安事件效率沒這麼好。他說, 環保署長沈世宏是台大化工系畢業,應知煉油化解排放的問題。而麥寮民眾要求賠償,過程艱辛,民眾必須放掉手邊的工作, 減少收入,令人不忍,有如二度傷害。

聲明三:地方政府或居民應建立對台塑六輕的監督機制

施信民表示台塑自成王國民眾監督無法介入,雖有「 六輕監督委員會」但效果不彰,民眾參與缺乏管道。這幾次火災終於讓人民站出來爭取權利, 六輕應盡速因應人民及地方政府之訴求。

環團認為,地方政府或居民團體應與台塑六輕簽訂「環境保護協議」 ,建立周延而有效的環境、工安監督以及回饋、爭議處理機制。吳焜裕說應由公正客觀的第三單位負責委託、企業出錢、 民間提供學者專家名單,這樣分工,才能發揮機制。

徐光蓉也建議台塑提出基金供地方用以監測環境,包括農、漁業等基本資料收集。

劉建國在8月6日行文給工業局,要求提供六輕1-4期工安報告處 理結果,半個月來,還在準備中。他痛批六輕10幾起工安事件,環保署不曾介入處理, 還要召開公聽會教雲林縣長蘇治芬怎麼處理公害。「簡直是不可思議!」

劉建國再抨擊六輕之工安事件已居世界之冠,而台灣乙烯年產量400萬噸,美國2800萬噸,以人口比計算,台灣是美國的1.89倍;以土地面積比,台灣是美國的38倍。他問, 台灣環境如何負載的了呢?

此次事件中,縣長蘇治芬要求應比照美國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化學安全委員會(CSB),全面進行六輕的環保、工安調查。 但行政院吳院長僅裁示在勞委會中檢所下納入民間專家學者代表。而蘇治芬堅持,應由總統任命成立一獨立調查機構, 且層級應和行政院部會同等級,如此才具公信力。田秋堇也呼應蘇治芬的看法,並應盡速進行事件的調查。

聲明四:台塑六輕應強化其環保及安全維護

減少公害、工安事件的產生,首要之道在於工廠作好環保和安全措施。 環團認為台塑六輕應盡速全面檢查、維護、改善相關設施,以降低污染排放和工安事故的頻率。

徐光蓉要求台塑公佈事件原因。到底是因為材質差、 管線或填海造陸不均所造成、未來會不會發生,都是當地民眾關心、 必須知道的。2007年4月台西鄉設光化測站,測到50種VOCs,到底是哪些物質,也應公布;而環保署六輕總體檢內容為何, 也應公開讓民眾參與。

聲明五:反對六輕五期及石化工業擴充

六輕5期計畫,年排碳1050萬公噸全世界關注的大廠。 施信民認為台灣地小人稠環境負擔重,不該再擴張高排碳、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他反對六輕擴廠,也反對國光石化興建, 唯有如此才能落實「環保治國」。

吳焜裕提到,10月後六輕1-4期總體檢才會估算, 負責評估的學者服務於工業局、經濟部,由他們做出來的總體檢客觀公正嗎?石化乙烯是為了出口, 台灣不產石油,把污染留在自己的土地,顯示政經發展策略不適合。

田秋堇也認為六輕1-4期問題多多,總體檢報告還沒出爐,5期已 送入環評。徐光蓉表示,此次除了聲援當地居民,應要求停工,六輕5期應停止環評審查。

Top

 

  墨灣漏油沉海底 油柱綿延35公里

摘譯自2010年8月20日ENS美國,麻州,費爾茅斯報導;林綉娟編譯;范士穎審校

霍爾海洋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學者 Rich Camilli(左),以及Christopher Reddy,圖片來自:WHOI,Cameron MxIntyre攝影。美國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的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超過海面下900公尺深的地方量測到一條超過35公里長的碳氫化合物污染柱,這條污染柱是BP深水地平線油井漏油的殘留物。

海面上的油污沉下去以後,到底跑到哪裡去了?這條2公里寬、200公尺高的碳氫化合物污染柱,可以部份回答這個近來引起熱烈關切的的問題。「這些量測結果顯示,這條污染油柱必須列入漏油污染物的流向記錄。」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地質化學專家、同時也是調查漏油的專家瑞迪(Christopher Reddy)表示。瑞迪與同事們發表的這篇污染油柱研究論文,8月19日刊登於學術界的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期刊中。

這些研究學者量測並比對了污染柱內的石油碳氫化合物,用這些碳氫化合物當成調查工具,發現了這條污染物的來源就是爆炸的油井,而不可能是天然滲出的石油。不僅如此,他們更報告了深海微生物分解污染柱的速度比平常慢,很有可能這條污染柱已經出現了一陣子,並且還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

霍爾海洋科學研究團隊用兩項先進的科技完成了他們的研究:可在深達海底4500公尺運作的水底獨立載運哨艇,以及名為TETHYS的水底質譜儀,尺寸相當於鞋盒的大小,可以在海水中立即辨識出微量的石油及其他化合物。

「我們已經明確地發現油柱不僅存在,而且還找出油柱的來源跟近場結構。」霍爾海洋科學研究院的應用海洋物理與工程系的卡密理(Richard Camilli)說道,卡密理是調查艇中首席科學家,也是這篇研究論文的主筆。

卡密理說,「六月的時候,我們觀察到油柱在油井爆炸地點的西南方以每小時約270公尺的緩慢速度遷移。」研究學者從油井附近5公里的地方開始追蹤,一直追蹤到離油井約35公里的地方,直到颶風Alex逼近,迫使他們不得不離開研究的地點。

瑞迪說,研究結果證實了一條沿續的污染柱確實存在,這條污染柱的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不但「值得注意,並且測量得到」。石油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及分佈顯示了墨西哥灣中「污染柱不是因為天然滲出石油引起的」,卡密理補充。

污染柱的存在是否對墨灣造成重大威脅仍不明朗。瑞迪說,「我們不知道污染柱毒性有多強;我們也還不知道油柱是如何形成的,或為什麼形成的。但是知道油柱的尺寸、深度,以及油柱的去向將對回答許多這些問題來說極為重要。」

Top

  抗議石油業融資 英氣候行動者駐紮銀行總部

本報2010年8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氣候行動營人員在RBS位於蘇格蘭的總部紮營,圖片來自:Climate Camp。約有100名環保人士目前在英國愛丁堡郊區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簡稱RBS)總部旁紮營,這項名為「氣候行動營」(Camp for Climate Action)的行動是為了抗議RBS給予石油產業數十億英鎊的投資。

18日晚間,氣候行動者突然出現在銀行總部,貨車比預期提早一天載來補給,以便比警方早一步到位。

根據他們表示,現場已搭好數個棚帳、廁所與廚房,要為23日將舉行的「抗議RBS行動日」進行準備,屆時抗議對象將包括愛丁堡藝術節中由RBS贊助的活動,以及煤炭與石油產業在蘇格蘭中部的據點。這些抗議人士所在位置是在總部大樓旁的草地區,據信是闖越RBS週邊的圍籬,目前營地已被警方與安全人員包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警方在18日晚間逮捕了2個人。

氣候營主辦人之一麥克特南(Ruth McTernan)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個戲劇化的開場,接下來會是一周滿檔的工作坊、永續生活與針對RBS氣候罪行的直接行動。」

RBS成為抗議目標,是因為它對於石油、天然氣產業以及採礦的投資。該銀行一直到2008年瀕臨倒閉之際,都是世界上投資在能源產業最多的銀行之一。

由於RBS在2008年下半年接受政府紓困,目前已有83%股份屬於國有財產。氣候行動者估計,RBS已承保價值75億英鎊的貸款給一些石油公司,而這些公司與加拿大原野之間具有爭議性的油砂開採有關。

蘇格蘭地球之友組織上週稍早曾質疑RBS改換投資在較為環保的能源,自化石燃料投資中撤資,並發表14點的「人民憲章」的行動。

蘇格蘭地球之友的成員丘奇(Mary Church)說:「RBS積極強調它贊助重要文化活動,如愛丁堡藝術節,但是當鎂光燈照到其投資項目造成的危害後果時,卻又不怎麼高興。我們呼籲RBS 停止挹注資金給毀滅氣候的化石燃料計畫,並要優先貸款給低碳的企業、科技、設備與社區。」

氣候分析人士表示,自從RBS獲得納稅人的資金紓困後,已大幅減少其對石油與採礦計畫的直接資金挹注。據估計,RBS於2007年對於大約50個石油、天然氣與採礦的計劃給予直接融資,2009年則僅有9個石油計畫,且沒有採礦計劃獲得直接融資。

RBS表示其對再生能源計畫的投資已常常多過於化石燃料,在2006年曾是全球對綠色能源計畫最大的投資者。它亦支持哥本哈根器後談判,並要求全球訂立碳排放的總量管制。

該銀行也堅稱它給予油砂公司的直接投資,在類似的銀行中已是最少的。而抗議人士列舉出來的75億英鎊,是對大型石油公司的一般性貸款,而非對油砂開採的直接融資。

銀行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作為一間大型國際銀行,我們提供服務的企業對象遍及多種產業,這反映出社會與經濟的組成。」

「如同社會整體必須過渡到再生能源,像RBS這樣的銀行亦然。實際上,RBS近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積極提供資金給再生能源計畫的銀行之一,以便我們能在第一線為這個轉變過程給予融資協助。我們雖了解抗議人士的意圖與宣傳手法,但我們顯然不能同意他們針對RBS抗議的決定。我們已主動提議和抗議行動領導人員會面,雖然他們尚未接受,但這個提議仍然有效。我們的首要工作是確保我們職員與顧客的安全,我們並要求抗議人士和平表達訴求。」

※譯註:直接行動意指遊行示威、靜坐、行動劇等表達某種訴求的行動。

※ 參考資料:guardian報導


  論壇:散政治煙霧 斬「法治」祭旗──評馬英九對中科案的談話

作者:孫窮理(苦勞網特約記者)

19日上午,總統馬英九在「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上,首度評論了中科停工案,他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為兩個法律要保護的利益、呼籲法院應考慮是否傷及廠商的「信賴利益」;這等於為行政院長吳敦義「停工不停產」、「法院裁定拘束力不及於廠商」的解釋背書。

不是環保和經濟,而是法治和廠商利益的衝突

在此,首先要指出,「環保與經濟衡平」說,是對中科三期判決、裁定的扭曲;在中科案,法院是在其程序上,沒有評估應該評估的事情(如「健康風險評估」),撤銷了環評的結論,並沒有越俎代庖地跳過環評,直接認為中科的開發,對於環保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國內重要公法學者、對環評制度引進台灣有重要影響的學者葉俊榮以「勇敢而盡責地捍衛了環評制度的尊嚴」來形容中科的判決。

這就好像,法律規定,要取得重型機車駕照,需要通過路考,法院只是指出,監理處發給一個沒有經過路考的人駕照,那是違法的,所發給的駕照應該撤銷;如果這個人真的曾經通過路考,或者法律修改了,取得駕照不需要經過路考,那麼法院即使認為發駕照給這個人,將對交通安全造成多大的危害,也都無緣置喙。

如果在中科判決的執行上,真的有所謂的「衝突」的話,那就是「法治」與「廠商利益」之間的衝突。也就是說,馬、吳是在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行政部門公然抗拒法院判決、視制度如無物,馬英九的這番話,已正式宣告他最愛掛在嘴邊「依法行政」的破產。行政部門早在2008年已知道判決的結果,如果當時就尊重法院,繼續走完程序,到今天,環評大概也早已過關,法院也沒有話說,但是造成傷害持續擴大,這與環保署及中科管理局和然對抗司法的態度有關,正如8月 18日,中國時報社論所指出的,環保署長沈世宏責任重大,在此也不多作贅言。

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環評制度是在開發案對於環境遭成的衝擊上的評估、調整,甚至否決;但當我們要決定是否接受某一個開發案的時候,所需考慮的,難道只有環境問題而已嗎?

環評做不到的事情太多了

有的時候,是工業區開發背後所隱藏的土地、營建利益,而不是工業區的開發本身。中科三期,友達號稱造成重大損失,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將在中科投產的事實;但,到了竹科竹南基地,群創(新奇美)跳出來說,「目前沒有相關計劃」,也不見得那麼需要這塊地,那麼這個工業區的建設是為了什麼?這種以「工業建設」為幌子的「假開發案」,侵害人權浮濫徵收不說,工業區土地閒置、浪費資源,甚至產生如「龍潭購地案」、「何智輝案」等弊案,人謀不臧;如何評估一個開發案是「真的」?是「必要的」?這個,環評做不到。

而即便是「真的」開發案,那麼它值不值得公共資源的投入?經不經濟?有沒有效率?風險如何?石化、光電產業的廠商強調在國際上對手是如何地投注資源、競爭是如何地激烈,所以必須建廠;那如果開發了,還是無法競爭、或者只有很短期的利益,那麼是不是資源的浪費?有一些產業,好比說石化業上游原料,廠商看到了短期的景氣,搶著進場,但時機是不是還存在呢?

就算我們考慮提供公共資源,給廠商進行開發的公平性問題;這些投入,給這些原本是在全球「自由市場」中的競爭者,提供無本的賭金,這影響了他們在是否下場賭博的判斷,也使得他們的下注更大膽、更無所忌憚,無形中,這提高了廠商的風險,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提高了的風險,卻是要由全民來買單,對於這種風險的評估,要被放在哪裡?最起碼,環評做不到。

而更重要的評估是,在我們有限的資源下,到底要發展哪些產業?它們的規模如何?又要在哪些區位上發展?當我們看到,現在的幾個重大高耗能、高污染開發案:彰濱工業區、中科四期、國光石化、二林精機、六輕四期、五期...竟然「不約而同」地選在台灣重要的農業帶、同時也是嚴重地層下陷與缺乏水資源的雲彰地區的時候,難道不會懷疑,這樣的決策到底是經過思慮,或者只是利益交逐所造成的「非理性」的結果?沒有錯,如同政府所不斷強調的,這些都是國家的重大建設,牽涉數兆的投資,牽涉我們未來的發展,但為什麼它們那麼重要,卻沒有任何公共討論的過程?這些難道是環評可以做到的事情嗎?

搬開迷宮的障礙物,才能直指真正的政治論辯

簡言之,環評制度本身的問題是一回事,但如果我們一定要把環評處理不了的事情,都丟到環評去處理,那麼環評制度的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我們不假設環評制度中專業的「失能」,但,當它要負擔那麼多與其專業無關的問題時,專業失能就變成一個必然的結局;同樣地,司法制度與「依法行政」也是一樣,它們永遠只能被動地告訴國家不能做什麼,它們不能、也不會告訴國家該做什麼。

而「國家該做什麼事」,不是制度問題、不是法律問題,它剛剛好就是「政治」問題。

馬英九發言的場合,是「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這個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19、20號開的,已經是第七屆,在2007 年的第六屆會議中,提到了半導體、影像顯示兩個「兆元產業」產值要倍增、提到了「雙石化業體系」的發展,也提到了稅制、土地、水資源、污染總量管制、環評加速...等議題;這些,也構成目前政府政策的主軸。由各產業提出需求,政府回應,才是我們政策的決策模式。

在這裡,馬英九丟出「環境和經濟」、「信賴利益」兩顆煙霧彈,實際上的政治動作,則是向廠商示忠,斬了「法治」來祭旗。政治人物和官僚的花招百出,造就一座讓人眼花撩亂的政治迷宮,而「制度」、「法律」、「專業」...這些都只是被搬到迷宮裡的障礙物,我們只有把它們搬回正確的位置,才能直指我們從未得到過、對未來發展的政治論辯上。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