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8.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觀樹教育基金會
自然小徑
21世紀議程協會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環境信託網站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白海豚不會轉彎 鯨豚爺爺籲停八輕設保護區


學者呼籲白海豚活動範圍設保護區;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中華白海豚極可能隨著國光石化開發,填海造陸工程而無以復存;而行政院長以降之行政官員卻口徑一致「要求」白海豚轉彎。高齡81歲、有「鯨豚爺爺」之稱的台灣鯨類學先驅楊鴻嘉痛批,海豚雖然聰明,卻無法改變天性,他呼籲在白海豚活動範圍內劃設保護區。

楊鴻嘉1964年在高雄港紀錄一種白色海豚,推定為中華白海豚紀錄之濫觴。他說,海豚是靠「聲納」、「聲波」,直線發射,不能轉彎。發射出去的訊號遇到過度開發後到處都有的水泥土,會碰壁、以為沒有食物,最後活活餓死。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萬萬股民買溼地 再接再勵再來認購水鳥股
5萬人認股救白海豚 政府無「法」面對
國光石化開發 中華白海豚生死一線間
學者:應啟動禁漏原則!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價幾何?彰顯經濟價值 保育無價生態(二)

作者:張明薰

過去我們對生態系統價值的估計都不是從整體的觀點來計算,而是把各種自然界的資源分門別類,當作各種孤立的資產。伐木業者眼中看到的不是一座森林,而是一呎若干價錢的板材,土地開發業者眼中看到的不是一片充滿生機與人文景觀的田野,而是一坪多少錢的利潤。

以這樣的計算方式,3000公頃的雜木林若蓋成工廠,成本完全不包括摧毀那片雜木林的損失。若工廠用水會影響民生用水的供給,那就另外蓋一座水庫吧。當然,美麗的山谷景緻或稀有物種的消失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算出山谷可蓄積多少立方公尺的水,是否足以應付工廠每日消耗的水量。這就是從工業革命以來的資本家計算自然資源的方式。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高山上的貓頭鷹:灰林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圖片提供:曾建偉

灰林鴞分布相當廣泛,在歐、亞、非大三洲均有出現,台灣為本種在世界分布上的東南邊陲。牠也是台灣所有貓頭鷹中,棲息海拔最高的種類。主要出現於海拔1800-3000m的山區森林,以鐵杉、台灣冷杉、巒大杉、台灣二葉松等針葉樹與殼斗科為主之闊葉樹所組成的針闊葉混合林環境。

灰林鴞通常入夜後才會開始活動,經常出現在靠近地面的樹枝或道路邊緣的交通指示牌上,佇立等待路旁排水溝內鼠類經過再伺機捕食。食物來源以高山老鼠和小型鳥類為主,透過撿拾的食繭分析,灰林鴞捕食的獵物種類甚至還包括鵂鶹、松雀鷹等其它猛禽,也會捕捉蛙類、鍬形蟲、金龜子、蛾類等大型昆蟲。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氣候行動營人員在RBS位於蘇格蘭的總部紮營,圖片來自:Climate Camp。

2010地球生態「預算」,人類已在8月21日用完!根據「全球碳足跡網絡」的數據顯示,至8月21日止,人類已用完了大自然這一年的生態負載力,不論是過濾二氧化碳,或生產食物的原料。人類過度使用自然資源,處處有例子。海洋中的薯鰻捕撈過度,影響珊瑚生態平衡,就是如此。生活在海底礁岩區,俗稱薯鰻的魚類,對珊瑚礁生態有很重要的影響。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捉,以及棲地生態遭受破壞,數量逐年減少。為了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人類只得趕緊將他們列入名單,最近IUCN的紅皮書就加入了新成員:羅氏長頸鹿。IUCN表示,羅氏長頸鹿,屬於長頸鹿的9個亞種之一,野外的現存數量少於670頭。烏干達和肯亞的數量不到470頭。

食品安全,很重要,今年3月份,在雲林縣發生的羊痘疫情獲得了控制,9月起恢復拍賣。經農委會全面開打羊痘疫苗,已高達9成9以上羊隻完成施打,彰化肉品市場開會研議後表示,為因應市場需求,從9月份起將恢復拍賣羊隻。毒奶粉中國再現,查獲百餘噸!中國3個省市再查出100多噸含三聚氰胺的有毒奶粉。三聚氰胺奶粉醜聞在2008年曝光,中國乳製品行業被發現普遍在產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產品的乳蛋白含量。中國的食品監控長期以來存在嚴重問題,尤其在嬰幼兒奶粉問題上更引人撻伐。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環評委員的社會責任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大環工所所長吳先琪教授對近來國光石化、六輕五期環評所引發的爭議,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發表〈別推給環委...環評政治責任誰負?〉一文,強調環評委員無須負環評的政治責任。吳所長所提出的多項似是而非論點,尤其是最後文章的結論呼籲修改環評法,希望政治人物能夠尊重環委專業意見、大聲說出贊成或反對等烏托邦式的建議。筆者認為,不管環評法修與不修,根本是過於天真的想法。而且在國光石化及六輕五期環評案,這樣影響台灣整體發展與永續的背後,更需要討論這些環評委員的「社會責任」。

吳所長說環委不是政務官,不是民選的代表,任期只有2年,開會只有2千元出席費,不需要負政治責任。筆者以為,除了官派的席次之外,被選為環委的學者都是學界中的翹楚,在大學或是研究機構都是各領域的領導人物,不只坐領本俸高薪,還兼領各項政府或是廠商委託計畫的研究津貼,可說是坐落在社會金字塔頂端接受大眾供養的一群人。一旦被選為環評委員,就表示手中握有這個社會金字塔所托付的社會責任,去協助無專業經驗的政務官,難道他們沒有好好把關的政治責任?難道環委只在乎所謂區區2千元的出席費?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