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水‧評‧作」:2010環境新聞編採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苦勞網
推薦瀏覽
綠色陣線協會
千里步道
台灣土地倫理協會
21世紀議程協會
台灣生態學會
環境信託網站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勞工陣線
  中科三期將送大會 學者專家呼籲:要為健康把關


中科三期審查會議,眾人呼籲為人民健康把關

8月25日經過漫長的陳述與討論,中科三期第8次專案小組會議仍以有條件通過作為結論。后里民眾、環團對此結果無法認同。立法委員田秋堇即質疑中科三期健康風險評估未列既存風險,無法守護民眾健康;而即將召開的197次環評大會,學者專家呼籲環評委員務為后里居民守住最後一道防線。

面對學者專家的說明,環保署仍認為新開發案不需將既存風險納入報告。台大公衛所教授吳焜裕認為政府施政的目的:就是減少、降低民眾身家財產的風險。健康風險必須考慮整體的條件、因素,整體的風險。吳焜裕也說,現行的科學方法尚不足於了解既存風險與新增的風險交互作用後產生的影響;因此,應先尋求解決降低既存的健康風險之策略,之後再來談新開發案帶來額外、新增的健康風險是否為當地居民所能承受。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特稿】中科三期應說清楚的健康風險
健康風險評估官僚殺人
體檢「中科三期健康風險專家會議」
環評歷險記:從中科三期環評無效判決談起(一)
 

農村草根行:小農分化記(上)──彰化二林田調

作者:許博任(台灣大學城鄉所研究生);審稿:吳音寧

編按: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二林系列文章共有5篇。

一、坐高鐵也要去-召喚行動主體的契機
約莫2點,幾個皮膚黝黑,下身穿著深藍色或淺灰色西裝褲,上身穿著淺色短袖襯衫的農人,陸續走進農會推廣股,在我們身旁坐下。來到二林的第一場訪談,農會幫我們約了幾位目前還在種植釀酒葡萄的葡農,針對公賣局契作結束後葡農的種植與經營現況做訪談。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姿穎
氣候行動營人員在RBS位於蘇格蘭的總部紮營,圖片來自:Climate Camp。

氣候變遷的影響力越趨明顯,澇旱災頻率提高,洪患、乾旱頻釀災。四川土石流,造成26萬餘間房屋倒塌,四川全省共有7個市(州)受災嚴重。水資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世界銀行副總裁伊斯邁爾.賽拉傑汀憂心忡忡地表示:「20世紀,我們為了搶奪石油打仗;21世紀,我們將為水而戰!」9月18、19日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環境新聞編採營,邀您來當水尖兵,當公民記者,為環境發聲,讓更多人能重視水資源的重要性。

六輕工安事故求償未爆彈已連續引爆,口湖鄉代表會25日發佈聲明,指當地是廠區落塵最可能的污染鄉鎮,六輕卻刻意避而不提,口湖向六輕下通牒,要求設空污監測站。而國光石化環評飽受爭議,環團26日召開揭開「虛幻之石化王國」真面目記者會,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指出,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0%,卻將糧食生產地區興建石化工業,將水資源、土地資源供應石化產品外銷。若能訓練白海豚轉彎,環團諷國光,乾脆教人民吃石化品

美國副總統拜登24日在《2009振興經濟法案──對就業和經濟影響報告》發表時致詞說,政府設定的目標以及該法案對於創新產業投資的1000億美金,經濟復甦法案將包含:推動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人類基因圖譜定序。為美國帶來了新的科技與產業,改變了美國的經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墾丁白沙的海洋垃圾
氣候行動營人員在RBS位於蘇格蘭的總部紮營,圖片來自:Climate Camp。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專員)

身為高雄人,我對旗津、高雄港的髒亂感到習慣,從小到大,印象裡,那裡的海就是這樣。在台南做了近3年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我對台南沙灘上的塑膠袋及保麗龍也很習慣,靠近都市的海邊很少是乾淨的。家鄉附近的海再怎麼髒我都能忍耐,因為我知道,至少還有墾丁白沙可以去,花2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放心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在清澈的海戲水,享受海天一色的美麗。

從17歲開始,幾乎每年我都會去白沙,有時甚至1年去兩三次,在恆春半島工作的2年半,休假時我常帶著沙灘椅、咖啡、一本書就到白沙看海看書,這10幾年來,白沙總給我最美的感受及回憶。 8月12日我滿懷期待再去,迎接我們的,卻是滿地的垃圾。精彩內文

 

 


 
中科審查將送大會 學者籲環委為人民健康把關

本報2010年8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張泳凱攝影

25日經過漫長的陳述與討論,中科三期第8次專案小組會議仍以有條件通過作為結論。后里民眾、環團對此結果無法認同。立法委員田秋堇即質疑中科三期健康風險評估未列既存風險,無法守護民眾健康;而即將召開的197次環評大會,學者專家呼籲環評委員務為后里居民守住最後一道防線。

環保署力挺中科到底

環保署將中科三期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爭議簡化為只要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即可,據此召開健康風險專家會議;17日會議中,即使台大獸醫系教授周晉澄對於資料的正確性大聲疾呼不該審查,仍不敵人海戰術,讓中科局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闖關。

環保署並於18、22日發新聞稿滅火,表示專家會議之目的在於釐清本案健康風險評估方法、步驟、情境及相關參數是否符合《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至於本案之健康風險是否可接受」則不在專家會議討論範圍。

而改善背景環境,降低致癌風險率則歸責於「既有污染源所有人」(豐興鋼鐵廠、紙廠以及焚化爐),非屬中科三期開發單位的責任。但文中未說明責任歸屬,也未要求限期改善,只承諾加強對台中縣政府的督察。

接著又說,中科三期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只需依《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規定,就「營運階段可能運作之危害化學物質」(新增之污染物),辦理當地居民健康之增量風險評估即可,不須將既存風險污染來源納入報告中。

現存風險 連兒童都遭殃

后里既存的健康風險有多高?根據自由時報日前訪問台大教授詹長權在后里十個點進行採樣分析的結果,七星國小、內埔國小,懸浮微粒鉛砷含量遠高於其他採樣點,砷含量也偏高。詹長權也說,根據國民健康局資料,后里地區癌症死亡率顯著高於台灣地區全部人口。

毒物科專家表示,長期暴露在含鉛的環境中,小朋友智商發展受影響,成人則會增加心臟、腎臟、高血壓及尿毒症風險。

健康風險評估要全盤考量

面對學者專家如此沉重的說明,環保署仍認為新開發案不需將既存風險納入報告。台大公衛所教授吳焜裕質疑政府施政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減少、降低民眾身家財產的風險。中科三期健康風險評估亂象百出,導因於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之決策過程混為一談。專家審查開發單位的報告是否合理,而風險管理者(決策者)必須做出決策來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健康風險評估,不能只計算新增的風險而無視於既有風險的存在。健康風險必須考慮整體的條件、因素,整體的風險。吳焜裕也說現行的科學方法尚不足於了解既存風險與新增的風險交互作用後會產生的影響,因此應先尋求解決降低既存的健康風險之策略,之後再來談新開發案帶來額外、新增的健康風險是否為當地居民所能承受。

吳焜裕認為環保署未將風險管理決策過程搞清楚,急於開發,將既有風險歸咎為「歷史共業」,並不符合政府施政的目的。

中科需進二階環評接受實質審查

立法委員田秋堇痛批,后里既存的健康風險如此沉重,國科會為何還要選這裡開發呢?「這裡已經不能再增加一丁點風險!而友達無視后里民眾罹癌率這麼高,還計劃在園區興建員工宿舍,供上千名員工入住,和居民同受罹癌之苦。」

田秋堇表示中科三期環評必須進入二階,進行實質審查,專家學者才會到現場勘驗、體檢報告書上所調查的數據是否屬實。「不要讓環評制度崩解」他說,他是站在國家的體制談環評,如果中科三期經得起二階環評的體檢過關,他也樂見。

環評過關只會烏雲再起

代表6位農民打行政訴訟的律師林三加認為中科三期第8次專案小組的結論最後是以「補件續審」以及「有條件通過」為選項,6:7做成有條件通過,是不符合環評精神的。「環評應考慮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非以廠商利益為主體思考,林三加說,結論應由每位委員陳述意見,怎麼會將選項訂4項(不過、補件、補件續審、有條件通過)讓委員決定呢?

林三加表示,香港媒體將中科三期定位為「憲法爭議」,台灣社會卻未敏查事件的嚴重性。他提到台灣幾次行政訴訟判例,逐漸塑造司法也關心行政裁量的正義性,以及環境保護的優位須具體實踐。而環保署卻扭曲判決,破壞環評制度,此次專案小組有條件通過中科三期環評,林三加認為是讓事情又回到4年前,民眾唯有繼續提出訴訟。

林三加也提及最近幾次中科三期環評審議,皆將民眾排擠在外,限制入場及發言,對民眾參與造成不良影響。

環評大會最後防線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最近投書蘋果日報,指出台灣政府不斷向美國學習當個假洋鬼仔,卻學得不對,讓他這個真洋鬼子挺難過的。他無法理解為何環保署無視於民眾的健康風險,每次提出問題也都達非所問,只會說為了人民做了什麼,卻不願意面對問題。

環保署在新聞稿指出,中科三期是否進入二階審議是「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權責」。曾擔任2005到2007年環評委員的文魯彬向14位環評委員喊話,不要認為自己只審報告書,不懂法律,決策時務必考量後果。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197次會議」(中科三期)即將於8月31日下午2時於環保署4樓第5會議室召開。環保署認為此次會議可決定中科三期環評是否完成;而司法判決的爭議如何,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論述。

Top

 
農村草根行:小農分化記(上)──彰化二林田調

作者:許博任(台灣大學城鄉所研究生);審稿:吳音寧

編按: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二林系列文章共有5篇。

一、坐高鐵也要去-召喚行動主體的契機

約莫2點,幾個皮膚黝黑,下身穿著深藍色或淺灰色西裝褲,上身穿著淺色短袖襯衫的農人,陸續走進農會推廣股,在我們身旁坐下。來到二林的第一場訪談,農會幫我們約了幾位目前還在種植釀酒葡萄的葡農,針對公賣局契作結束後葡農的種植與經營現況做訪談。

最先坐進來的葡農是53歲的林大哥,他應該是今天這群葡農裡第二年輕的,也最健談。他一開始似乎把我跟培慧當成來視察的官員,開口就不太客氣地直說:「政府畫的大餅,都是看得到,吃不到」。原來林大哥講的是關於農民的低利貸款,他希望能把貸款的門檻降低,現在資格限制很多,讓農民很難申請,所以才說是 「看得到,吃不到」。

在林大哥帶頭開砲下,我們的訪談變成農業政策建言會,從政府補貼差價的九五政策、價格穩定政策,到烘稻機補助......等等,幾位葡農大哥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一堆他們對農業政策的看法,讓我記錄不及。

在訪談要結束的時候,林大哥轉頭對培慧說:「來,蔡教授妳來做個結論!」培慧笑說:「你給我考試喔」,然 後戰戰兢兢地把林大哥提的幾個建言覆述一次。林大哥聽了就面露微笑,說:「這樣就對了!如果這幾項有改變,我就會知道是你們的功勞!」

但葡農們不打算只坐著等政策改變,願意進一步行動;在訪談間,培慧跟我試著跟葡農們說明農再條例的立法現況,他們對於農委會即將要丟2千億作農村景觀改善,是直呼離譜,覺得對農業生產沒有幫助。訪談結束後,大家相互留下聯絡資料,培慧半試探、半認真地問林大哥:「阮哪要跟農委會計較的時候,要找你們來講喔!」林大哥爽快地回答:「好!我一定去,坐高鐵也要去!」

葡農的強悍其來有自,二林地區俗稱風頭水尾,農業經營條件惡劣。莊大哥就說:「阮這歹賺吃,所以權益受損,一定會爭取」。這些葡農九O年代多半 都曾為了開放烈酒進口以及釀酒葡萄收購的問題,走上街頭抗爭,甚至曾經封鎖中興新村的省府大門,時稱葡萄戰爭。

釀酒葡萄契作結束後,二林葡農面對全面市場化的農業環境,都辛苦地勉力圖存,聽到政府要把兩千億農業預算丟到水裡,自然是忿忿不平,而有再上街頭的準備。

二、契作改招標-市場化後葡農弱弱相殘的困境與突破

這天來的葡農,都是投標小組的小組長。所謂的投標小組,是公賣局(現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將收購釀酒葡萄的方式,由契作改為公開招標後,二林葡農為了避免葡農彼此低價競爭,在去年度經過農會輔導而組織起來的合作組織。在投標小組內,葡農談妥共同的投標價格,並且分配交貨量,農會蔡總幹事戲稱:「這其實是變相的圍標!」

但不圍標實在不行。民國85年公賣局以即將民營化為由,終止釀酒葡萄契作,公賣局改制後的台酒公司仍然收購二林釀酒葡萄,但收購方式改為公開招 標,不僅價格從過去契作時期的一公斤25~29元,降到目前一公斤15~18元,年收購量也逐年降低,從87年第一次招標的200萬公斤,到今年夏果收 購的80萬公斤,只勉強達到二林地區年產量的一半。

由於收購量低於總產量,在招標制度下,農民擔心自己的葡萄沒人收購,只好低價搶標,形成葡農自相殘殺的局面。二林葡農為了改變這樣弱弱相殘的狀況,就組織起投標小組,彼此商定價格不再相互搶標,但還是要面對台酒公司逐年砍收購價、砍收購量的問題。

莊大哥透露台酒公司壓低葡萄收購價的手法:「假設酒廠今年需要80萬公斤的量,它會故意先只招標50萬公斤。後面的30萬公斤,它就說是多收的,價格都喊很低。有的農民驚銷沒,一公斤10塊也要賣。」

以今年來說,原本南投酒廠夏果收購量只有50萬公斤,是在葡農找立委協調後,酒廠才多收購30萬公斤,達到80萬公斤。莊大哥說:「今年的收購量已經不到100萬公斤了,之後可能還要再減,真的讓葡農很難生存。」

我問莊大哥是否考慮過改種別的作物,莊大哥說:「其他的也不好做,別的作物風險也很大,就還是繼續做(釀酒葡萄)。」

後來跟農會蔡總幹事討論葡農為何還繼續種釀酒葡萄時,總幹事認為葡農不轉作是因為對釀酒葡萄種植已經有感情,他表示,這批葡農都是從無到有,自己摸索研究種植技術,才創造出當初釀酒葡萄的榮景,又曾經為了釀酒葡萄產業的生存而激烈抗爭,對這個作物情感很深,所以捨不得轉做別的作物。

但莊大哥的回答,讓我覺得他不轉作的原因,是他評估自己經營條件後所做的選擇,是一種生產策略,不只是囿於情感的執念。這也反映現今農業環境的惡劣,使這些葡農寧願選擇種收益得看台酒公司臉色的釀酒葡萄,也不轉作其他要面對市場風險的作物。

三、突破困境,衝衝衝─資本主義式農家經營型態

另一個反映契作結束後,二林農業條件有多惡劣的例子,是林大哥說的:「我多做不是因為賺錢,而是因為賺沒。」

林大哥在契作時期的種植面積是兩甲,現在種植的面積擴大到四甲。照一般的理解,經營者會擴大經營規模是因為利潤好,但林大哥的例子剛好相反,林大哥過去只要耕作兩甲的面積,就可以滿足他們 一家的家計需求,但現在必須耕作到四甲的規模,才能餵飽一家老小。等於現在台灣的農業平均收益減少,使農民勞動必須比以前辛苦兩倍,才能維持過去的生活水準。

但林大哥的例子另有特殊之處,林大哥四甲的田裡,都是種植費工的葡萄果樹,其中有一半還是需要投入更多勞動的巨峰葡萄。林大哥為了應付這四甲地的葡萄,除了他與兒子、媳婦投入勞動之外,另外還長期雇用3位工人,協助果園經營。一般小農通常只在農忙時節雇用臨時工,補足自家勞動力的不足,

像林大哥這樣經常性 使用雇傭勞動是少有的狀況。小農生產碰到農業平均收益減少,通常以增加勞動強度,或者降低消費水準以求取收支平衡。但林大哥卻以擴大生產規模、採用雇傭勞動的方式來維持生計,反映他已經脫離小農的家戶生產型式,幾近於資本主義式的經營。

林大哥資本主義式的經營邏輯,還展現在購買土地這件事情上。林大哥都是以貸款購買土地,再以土地的收成來還貸款,貸款快還完時,又開始物色下一塊地。

他說:「買土地是我的興趣,......我在不同價格的時候進場買土地......就跟買股票一樣......如果價格不錯,我會考慮把土地賣掉。」意即購買土地對於林大哥而言,並不 像是傳統小農,不僅是為了增加種植面積,還是逢低買進的投資行為。

不過我問林大哥為何不做其他投資,比如說買股票,而要買土地?他回說,股票看得到、摸不到,而且都是人在操作;農地漲跌是看景氣,人為操作少......只要 不賣就不會賠,地還可以拿來生產。這反映林大哥買地的投資行為,是同時混含著現代性的風險管理與鄉村性的土地生產依據的兩種思維。

林大哥認為自己「心肝卡大,所以種卡大」,並且覺得「其他作農的卡單純...真的很單純,我是特別突出的」。我覺得的確如此,第一天訪談結束時,林大哥把我拉到一旁問我:「你念建築城鄉的,我有個朋友有草皮,他現在有點困難......你幫我問問有沒有學校老師需要草皮的?還是有沒有牌可以借來投標?」

林大哥的問題,已經超出我的社會化程度,讓我不知如何回應,我戴的這副都市人眼鏡,開始分不清眼前這個腳穿拖鞋,搭配西裝褲與短襯衫的男人,到底是農夫還是商人?(本文待續)

※本文原刊於小地方新聞網以及台灣農村陣線出版之《2009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Top

  四川土石流 造成26萬餘間房屋倒塌

摘錄自2010年8月26日新華網成都報導

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26日發布消息稱,四川「813」洪水土石流災害目前已造成民房倒塌1.85萬餘戶4.68萬余間,損壞民房6.27萬餘戶、21.95萬餘間。

全省共有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遂寧、內江、阿壩7個市(州)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在山洪地質災害中受災嚴重。其中,市政道路損毀68.78公里,自來水管網損毀184公里,排水管網損毀219.8公里,供氣管道損毀11公里;22座市政橋梁、19座自來水廠、10座污水處理廠、29座天然氣配氣站、14座垃圾處理場均不同程度受損;全省有20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受損供水設施76個、供水管網129.5公里、橋涵210座、道路564.4公里。

Top



 
  環境新聞編採營 邀您來當水尖兵

本報2010年8月2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姿穎報導

炎熱的天氣讓人滿身黏膩,打開蓮蓬頭嘩啦嘩啦沖個澡,對大部分的台灣民眾來說再平常不過,但你知道台灣名列缺水國家第18名嗎?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之下,一場場搶水戰爭正悄悄醞釀。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第五屆環境新聞編採營「水‧評‧作」,將於9月18、19日於台北陽明山舉行,深入探討台灣水資源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預計集結30到35名對公民報導有興趣,關懷環境、想為環境發聲的民眾,藉由編輯採訪的訓練,成為「水環境情報員」,讓更多人正視水資源議題。

氣候變遷 藍金比黑金更搶手

中國、巴基斯坦暴雨釀洪災,俄羅斯卻乾旱引森林大火;台灣88風災死傷無數,日本卻熱浪來襲上百人熱死。類似這樣的新聞標題屢屢躍上新聞版面,氣候變遷的影響力越趨明顯,澇旱災頻率大大提高,水資源「藍金」(Blue Gold)已然成為石油(Black Gold)之外最有可能挑起引起國家爭端的珍貴資源。世界銀行(the Word Bank) 副總裁伊斯邁爾.賽拉傑汀(Ismail Seragelgin)在1995年曾憂心忡忡地表示:「在20世紀,我們為了搶奪石油打仗;到了21世紀,我們將為水而戰!」

台灣年降雨率約2150公釐,為世界平均值的3倍,但降雨季節豐枯分配不均、山陡坡陡,水資源蓄積不易,加上人口密度高、將與空間不均等因素,使得台灣名列缺水國家第18名。年初,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十大前瞻環境座談中,綠黨發言人潘翰聲也指出未來我們將面對「三大搶水戰爭」,即「人向天爭水、工業向農業爭水、財團跟民眾搶水」的挑戰。

此外,台灣水價低廉,更不易感受缺水危機,所以用水習慣十分浪費。台灣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教授李鴻源表示,台灣人浪費水太嚴重了!「用水沒有道德勸說,只有法律規定。」台灣水資源的另一項難題是水庫整治的問題。石門水庫因淤沙嚴重,蓄水量少,2006年政府以250億,6年計劃,整頓石門水庫,針對集水區土石崩塌、庫區泥沙淤積、水庫供水失衡及水利設施損壞等四項難題。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說,老水庫整治是台灣面臨的挑戰。

當公民記者 為環境發聲

面對這樣的挑戰,更需要對水資源有深入的了解。因此,第五屆編採營即以「水」為主題。「水‧評‧作」貫徹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瞭解、關懷、到行動」的宗旨,從瞭解水資源議題開始,既而關懷、評論水資源議題,最後將一切化為行動,實際的寫出新聞報導,化身成公民記者為環境發聲,讓更多人能了解,並重視水資源議題的重要性。

專業師資帶領 即學即用

此次編採營邀請了9位在水資源及公民新聞領域耕耘多年的專業師資,在水資源領域,有長期研究台灣水文的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老師,與我們分享台灣水資源概況。廖本全、陳建一老師則將帶來「台灣水資源戰爭」的精采座談會。而在新聞領域,聯合報資深記者薛荷玉和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會和學員們分享新聞採訪的訣竅。

編採營希望讓學員能瞭解台灣水資源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向專業講師汲取實戰經驗。並舉辦模擬新聞座談會,讓學員「即學即用」,馬上扮演公民記者,從攝影、採訪、到新聞產出,學習抓出不同的水資源議題面向,與小組合作,腦力激盪,共同規劃出專題報導,親身體驗新聞現場的氛圍。

※報名及更多詳情: 「水‧評‧作」:2010環境新聞編採營

Top

 

  設空污監測站 口湖向六輕下通牒

摘錄自2010年8月26日自由時報口湖報導

六輕工安事故求償未爆彈已連續引爆,口湖鄉代表會25日發佈聲明,指當地是廠區落塵最可能的污染鄉鎮,六輕卻刻意避而不提,要求在一週內就是否設置監控站具體回覆;否則,口湖鄉將動員群眾展開抗爭。

口湖鄉代表會昨(25日)將魚塭撿拾的死蝦、文蛤傾倒在代表會辦公室門口,指這陣子魚塭頻傳魚、蝦大量暴斃,懷疑是7月六輕大爆炸所引起,鄉代會主席王紫陽等人表示,現在沿海東北風吹起,工安事故產生的落塵極可能落在當地,污染魚塭水質。

鄉代林杉全指出,以往文蛤放養最快8個月可收成,六輕建廠後竟延至1年半到2年才能採收,致使成本增加,獲利空間大幅萎縮,業者苦不堪言,每到中秋是口湖文蛤、蝦子、牡蠣熱銷期,工安事故過後,不少業者面臨無貨可出的窘境,生計飽受影響。

Top

  環團諷國光 教人民吃石化品

摘錄自2010年8月26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徐光蓉、林碧堯及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今(26日)召開揭開「虛幻之石化王國」真面目記者會,提出國光石化環評說明書中所發現的重大疑問與錯誤。

徐光蓉表示,環盟並未要求台灣石化業立刻歸零,但是現階段石化業比重已然過高,已不適合再擴張,更何況規畫中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呈現諸多虛幻與浮誇的資料。

蔡嘉陽指出,台灣乙烯自給率已有9成,若不外銷已足夠使用。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0%,卻將糧食生產地區興建石化工業,將水資源、土地資源供應石化產品外銷,這是價值錯亂。他諷刺說,開發單位若能訓練白海豚轉彎,彰化一旦設廠,乾脆也教人民轉彎吃石化產品。

林碧堯表示,台灣石化業發展從早期至今,大部分都未採納人民的意見。當年反六輕的意見,如今都已在麥寮應驗。國光石化案也一樣,政府如同「萬能的國王」,先射箭,所謂環評再把箭靶紅心畫好。行政院長吳敦義說要建國光汰五輕,但是完全沒看到配套措施。

Top

  美經濟復甦法案:推動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人類基因圖譜定序

摘譯自2010年8月24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0年8月16日,歐巴馬總統在威斯康辛的梅諾默尼瀑布參觀溴化鋅電池製造工廠。圖片來自:白宮。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今天公佈了歐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內容包含了降低電動車電池的成本、將太陽能電池的成本降低一半、加倍再生能源的製造以及製作更廉價的個人基因圖譜。

拜登24日於國會預算辦公室在《2009振興經濟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對就業和經濟影響報告》發表時致詞說,政府設定的目標以及該法案對於創新產業投資的1000億美金,帶來了新的科技與產業,改變了美國的經濟。

報告表示,復甦法案(Recovery Act)的投資將在2009至2015年間,透過最新的技術與量產方式,提高生產水準,可降電動車用電池70%的成本。

這意味著典型全電動車的電池成本將從33000美金下降到10000美金,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電池的成本將由13000美金下降至4000美金。

這表示人們將更輕易負擔電動車,與相似的非電動車比起,車輛生命週期內的花費也較少。

2010年7月30日,歐巴馬總統與組裝線經理奎格利(Teri Quigley)在通用汽車廠試駕雪佛蘭Volt電動車。圖片來自:白宮。現在電動車已經越來越普及且便宜了。2009年的時候,唯一買得到的電動車售價超過10萬美金。而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車市中看到,日產Leaf的售價將從25000美金起跳,雪佛蘭Volt則從33000美金起售。

到2015年,新的電池將比現在輕33%,因此只需要較少的能源來驅動汽車。屆時典型的電池壽命預計將達14年,比目前的4年電池壽命還要長3倍多。

能源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在新報告發表時說,由於復甦法案的投資,美國這部創新機器改變了我們對能源的生產與使用方法。

他同時說,這些突破也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使美國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並且對將來的世代提供更美好的未來。

報告也提到,我們正逐步削減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2015年以前降為現在的一半,這將使得太陽能在整體電網的發電成本下降。

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發電成本將從2009年的每度電0.21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每度電0.1美元,與一般家庭用電費率相當。

2010年1月,葛雷(Allison Gray)在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測量太陽能及熱槽的光學效率。圖片來自:NREL。而工業規模的太陽能電力成本將從現在的每度0.13美金,於2015年時下降到每度0.06美金,這相當於大批購電的費率。

該報告預測,到2030年時,屋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可以下降到每度0.06美元。到時候太陽能發電將比家庭電價便宜,一個家庭每年平均可節省超過400美元。

拜登在24日說,「歐巴馬總統,朱部長以及我定下了一個目標,在2012年以前利用風力、太陽能以及地熱發電使美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倍增。我們3年內的裝置量要達到過去30年間所做的,而我們現在進度已經超前。」

「在佛羅里達的彭薩科拉(Pensacola),我們資助北美最大的光電發電廠,超過90,000片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力足夠3000個家庭使用,」拜登說。

「而能源部在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支持的一個發電計畫,由349000面鏡子組成的太陽熱能發電設施,將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他說。

最後,報告提到歐巴馬政府訂出了5年內將個人基因圖譜的費用降至1000美金以下的目標。到時候這將使得研究人員為50個人做基因排序的費用只要今天一個人的價錢。

當花費更低時,DNA資料將可成為日常醫療的一部分。就像抽血檢驗一樣,低價的完整基因檢測能夠幫助醫療供應者在未來選擇更有效、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式。

復甦法案提供了7個不同的人類基因圖譜排序計畫,每個計畫都使用不同的技術。

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柯林斯博士(Francis Collins)24日表示,「復甦法案並非只提供生物醫學界上千個工作機會,它加速了醫學的發現,對全美國人的健康很有幫助。」

Top

  論壇:墾丁白沙的海洋垃圾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專員)

分享給所有曾經關心過海洋垃圾或人為垃圾的朋友,這是我們海廢社社長雅婷上週去墾丁時的感觸,個人發現近幾年來海飄垃圾已經越來越多了,隨隨便便一個西南氣流,或是一個颱風的外圍環流,就會有很多的垃圾沖上岸,包括各種塑膠製品、塑膠微粒都在增加。

沙灘上滿是垃圾

身為高雄人,我對旗津、高雄港的髒亂感到習慣,從小到大,印象裡,那裡的海就是這樣。

在台南做了近3年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我對台南沙灘上的塑膠袋及保麗龍也很習慣,靠近都市的海邊很少是乾淨的。家鄉附近的海再怎麼髒我都能忍耐,因為我知道,至少還有墾丁的白沙可以去,花2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放心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在清澈的海裡戲水,享受海天一色的美麗。

從17歲開始,幾乎每年我都會去白沙,有時甚至1年去兩三次,在恆春半島工作的2年半,休假時我常帶著沙灘椅、咖啡、一本書就到白沙看海看書,這10幾年來,白沙總給我最美的感受及回憶。

8月12日我滿懷期待再去,迎接我們的,卻是滿地的垃圾。

Trash Travels我驚訝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來過白沙那麼多次,我從不曾在這裡看到這麼多垃圾。我觀察了沙灘上垃圾,覺得垃圾並不是遊客留下的(做了3年的海廢監測多少能判斷),我問當地出租陽傘的阿伯,他說是西南氣流帶來的,美國今年出版的海廢年報封面寫著Trash Travels(垃圾會移動),看著沙灘的垃圾,我心中不自覺地浮現這句話。

我在白沙第一次如此坐立難安,滿地的垃圾我也放鬆不起來,下海戲水也不時被漁線、垃圾打到...

海洋廢棄物這件事,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台南社大的海灘廢棄物監測活動9月份將在19日下午3:30於台南市鹽水溪出海口北岸沙灘進行,歡迎大家來參加!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