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9.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自然印象影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六輕一邊八輕一邊 ! 彰化大城鄉民 遊行反國光

 

昨日縣政府前「為子孫、為健康,國光石化滾!」抗議活動,來自彰化各鄉鎮居民、環保團體、藝文界人士、學界與醫界代表,以及學生們,表達反對高污染、高耗能的國光石化之訴求。縣政府迄今仍堅稱國光石化基於「地方民眾支持」,並能「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揚直指:政府刻意引用部分數據、扭曲事實,要求縣政府公開辯論!大城務農的曹阿公回 憶,民國70多年時,每個農民靠西瓜種植,每年還有百萬收入。自從六輕進駐,每年南風盛行的四個月,都聞得到惡臭;王老無奈地說:現在是北風,大城人稍微 可以喘口氣,八輕若來,那是「六輕一邊、八輕一邊,百姓種沒得種,走也走 不了!」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藝文界連署 守護濁水溪 反對國光石化
交大學生 單車慢行守護白海豚
長官,請成熟一點,好嗎?
學者:石化業應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
 

生物多樣性:垃圾監控 讓海洋生物更自由

死去的鳥肚子裡塞滿塑膠垃圾

作者:廖靜蕙

我們對於垃圾處理的認知,以為做好資源回收,我們就可以安心的消費、使用便利的包裝產品。但有多少垃圾卻在我們毫無知覺中,因掩埋不當而隨著暴雨、季風, 飄到岸邊、海上或沉入海底,成為海洋的垃圾。龐大的海洋垃圾中,當然更不乏直接將海洋當成垃圾場的行為。而這些海洋垃圾,已逐漸覆蓋海域,影響海域生態, 甚至到了我們的餐桌,被我們的身體消化。

海洋垃圾到底有多嚴重?國外網路媒體Huffinton Post將海洋垃圾與過漁、酸化等同列為「海洋危機」。報導中指出,「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或困住,美麗的珊瑚與海綿也會被摧毀。更甚者,塑膠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蘭嶼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攝影:吳居穎

蘭嶼角鴞的體型比黃嘴角鴞略大,同樣屬於小型的貓頭鷹。個體之間外觀的體色略有差異。典型者為褐色帶有暗褐色及灰黃色斑紋,有些則偏赤色,或呈明顯的紅褐 色。頭頂有角羽,警戒時會豎起。眼睛虹膜黃色,嘴喙呈橄欖灰色,胸及腹部黃褐色有黑褐色橫斑。翼面呈暗褐色,肩羽下有一列白色斑點;腳密布羽毛,腳爪呈橄 欖灰色。

在蘭嶼島上,角鴞的食物來源以大型昆蟲(特別是直翅目)為主,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鳥類、鼩鼱、鼠類、壁虎和蜥蜴)。通常在1月開始建立領域、進行求偶,這段時間鳴叫的頻度也會相當頻繁。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昨日彰化大城鄉民走上街頭反國光石化,顯示八輕並非政府單方面宣稱「民意支持」,而此開發案的用水需求,更凸顯台灣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最近經濟部水利署評估,台灣自然水資源開發總量上限為每年200億噸,目前國內年用水量已達190億噸,最壞情況10年後陷入「水不夠用」的困境。監察院27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還指出:雲林土庫地區地層下陷,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隱憂,建議應全面避免或減少大量抽取地下水、嚴格取締非法抽取地下水。然則,地表水大量、便宜分配給工業使用的政策若未檢討,先找民眾開刀,爭議恐在所難免。

國際方面近日傳出綠色消費者福音:歐洲零售商愈來愈嚴肅看待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有更多的綠色商品出現在貨架上。另外,生態學家在1/3兩棲動物即將滅絕的壓力下,發動「尋找失落的青蛙」任務,最近找到了兩種蛙類、一種蠑螈,只是,其他還沒找到,很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了。公共衛生領域也有新發現,之前科學家認為,讓人類感染瘧疾的惡性瘧原蟲是來自黑猩猩、矮黑猩猩或是遠古人類;但目前初步發現,瘧疾寄生蟲是來自大猩猩;其他細節則還需要更多實地研究探討。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國光,將國家敗光?  台灣化工學會的真相

作者:潘翰聲

國光石化民股威脅說,11月中旬之前環評沒過就撤資,可以預見,中華民國百年前夕的「光輝十月」必然將是國光月:「國光石化是國家之光,還是將國家敗光?」。

1987年在李濤主持的華視新聞廣場上,台塑王永慶與宜蘭縣長陳定南舌戰六輕設廠,而今政府熱心地花納稅人的5百萬元,幫產值高達上兆元的有錢財團登廣 告,抹黑民間反國光石化是反對石化產業,把政府的格局做小到偏袒單一污染產業,明目張膽的「劫貧濟富」。馬政府決策的民主程度,竟不如23年前剛解嚴的時 候,台灣人有了投票的民主表象,卻沒有參與公共決策的實質民主。內閣的問題根本不是溝通能力不足,而是站錯了立場,又拒絕與民眾溝通。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