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9.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自然印象影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六輕一邊八輕一邊 ! 彰化大城鄉民 遊行反國光

 

昨日縣政府前「為子孫、為健康,國光石化滾!」抗議活動,來自彰化各鄉鎮居民、環保團體、藝文界人士、學界與醫界代表,以及學生們,表達反對高污染、高耗能的國光石化之訴求。縣政府迄今仍堅稱國光石化基於「地方民眾支持」,並能「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揚直指:政府刻意引用部分數據、扭曲事實,要求縣政府公開辯論!大城務農的曹阿公回憶,民國70多年時,每個農民靠西瓜種植,每年 還有百萬收入。自從六輕進駐,每年南風盛行的四個月,都聞得到惡臭;王老無奈地說:現在是北風,大城人稍微可以喘口氣,八輕若來,那是「六輕一邊、八輕一 邊,百姓種沒得種,走也走不了!」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藝文界連署 守護濁水溪 反對國光石化
交大學生 單車慢行守護白海豚
長官,請成熟一點,好嗎?
學者:石化業應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
 

生物多樣性:垃圾監控 讓海洋生物更自由

死去的鳥肚子裡塞滿塑膠垃圾

作者:廖靜蕙

我們對於垃圾處理的認知,以為做好資源回收,我們就可以安心的消費、使用便利的包裝產品。但有多少垃圾卻在我們毫無知覺中,因掩埋不當而隨著暴雨、季風, 飄到岸邊、海上或沉入海底,成為海洋的垃圾。龐大的海洋垃圾中,當然更不乏直接將海洋當成垃圾場的行為。而這些海洋垃圾,已逐漸覆蓋海域,影響海域生態, 甚至到了我們的餐桌,被我們的身體消化。

海洋垃圾到底有多嚴重?國外網路媒體Huffinton Post將海洋垃圾與過漁、酸化等同列為「海洋危機」。報導中指出,「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或困住,美麗的珊瑚與海綿也會被摧毀。更甚者,塑膠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蘭嶼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攝影:吳居穎

蘭嶼角鴞的體型比黃嘴角鴞略大,同樣屬於小型的貓頭鷹。個體之間外觀的體色略有差異。典型者為褐色帶有暗褐色及灰黃色斑紋,有些則偏赤色,或呈明顯的紅褐 色。頭頂有角羽,警戒時會豎起。眼睛虹膜黃色,嘴喙呈橄欖灰色,胸及腹部黃褐色有黑褐色橫斑。翼面呈暗褐色,肩羽下有一列白色斑點;腳密布羽毛,腳爪呈橄 欖灰色。

在蘭嶼島上,角鴞的食物來源以大型昆蟲(特別是直翅目)為主,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鳥類、鼩鼱、鼠類、壁虎和蜥蜴)。通常在1月開始建立領域、進行求偶,這段時間鳴叫的頻度也會相當頻繁。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昨日彰化大城鄉民走上街頭反國光石化,顯示八輕並非政府單方面宣稱「民意支持」,而此開發案的用水需求,更凸顯台灣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最近經濟部水利署評估,台灣自然水資源開發總量上限為每年200億噸,目前國內年用水量已達190億噸,最壞情況10年後陷入「水不夠用」的困境。監察院27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還指出:雲林土庫地區地層下陷,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隱憂,建議應全面避免或減少大量抽取地下水、嚴格取締非法抽取地下水。然則,地表水大量、便宜分配給工業使用的政策若未檢討,先找民眾開刀,爭議恐在所難免。

國際方面近日傳出綠色消費者福音:歐洲零售商愈來愈嚴肅看待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有更多的綠色商品出現在貨架上。另外,生態學家在1/3兩棲動物即將滅絕的壓力下,發動「尋找失落的青蛙」任務,最近找到了兩種蛙類、一種蠑螈,只是,其他還沒找到,很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了。公共衛生領域也有新發現,之前科學家認為,讓人類感染瘧疾的惡性瘧原蟲是來自黑猩猩、矮黑猩猩或是遠古人類;但目前初步發現,瘧疾寄生蟲是來自大猩猩;其他細節則還需要更多實地研究探討。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國光,將國家敗光?  台灣化工學會的真相

作者:潘翰聲

國光石化民股威脅說,11月中旬之前環評沒過就撤資,可以預見,中華民國百年前夕的「光輝十月」必然將是國光月:「國光石化是國家之光,還是將國家敗光?」。

1987年在李濤主持的華視新聞廣場上,台塑王永慶與宜蘭縣長陳定南舌戰六輕設廠,而今政府熱心地花納稅人的5百萬元,幫產值高達上兆元的有錢財團登廣 告,抹黑民間反國光石化是反對石化產業,把政府的格局做小到偏袒單一污染產業,明目張膽的「劫貧濟富」。馬政府決策的民主程度,竟不如23年前剛解嚴的時 候,台灣人有了投票的民主表象,卻沒有參與公共決策的實質民主。內閣的問題根本不是溝通能力不足,而是站錯了立場,又拒絕與民眾溝通。精采內文

 

 
六輕一邊八輕一邊 ! 彰化大城鄉民 遊行反國光

本報2010年9月28日彰化訊,陳韋綸報導

「縣府對國光石化投資案的立場,乃基於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延續、地方民意的支持、解決地層下陷問題、創造8,000億元投資額、年產值5,359億元、創造2萬5千個就業機會,以及解決地方發展的問題。」─彰化縣政府新聞稿

大城鄉鄉民 彰化縣政府前反對國光石化面 對千名反對國光石化民眾,彰化縣政府仍以被撕裂的謊言以及扭曲的數據回應!昨(27)日縣政府前「為子孫、為健康,國光石化滾!」抗議活動,來自彰化各鄉 鎮居民、環保團體、藝文界人士、學界與醫界代表,以及學生們,表達反對高污染、高耗能的國光石化之訴求。對於縣政府回應新聞稿,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揚 直指:政府刻意引用部分數據、扭曲事實,要求縣政府公開辯論!

回填泥灘地 掩蓋地層下陷事實

縣政府迄今仍堅稱國光石化基於「地方民眾支持」,並能「解決地層下陷問題」,對此,蔡嘉揚表示成八輕希冀比照麥寮六輕,回填泥灘地3000公頃,以填海造 陸方式掩蓋地層下陷事實。六輕每日使用30萬噸水,「台塑說沒有抽地下水,那是因為有集集攔河堰(供水)!」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此外,填海造陸也 提高出沙量高之濁水溪的排水難度,增加淹水機率。

拿去國外賺大錢,卻讓鄉親吃毒927反國光石化遊行

昨日的陳情中,大城鄉鄉民來到縣政府前,明確表達:「我要活下去、不要黑煙瘴氣」以及「反國光設廠」的心願。對於月初國民黨立委鄭汝芬、大城鄉村長以及鄉 民至行政院前陳情「支持國光石化」,年過七旬的阿嬤不滿地說:八輕會毒死人,沿海漁獲死光,影響子孫。務農的曹阿公回憶,民國70多年時,每個農民靠西瓜 種植,每年還有百萬收入。自從六輕進駐,每年南風盛行的四個月,都聞得到惡臭;王老無奈地說:現在是北風,大城人稍微可以喘口氣,八輕若來,那是「六輕一 邊、八輕一邊,百姓種沒得種,走也走不了!」

立委田秋堇呼籲,政府不可把石化產品「拿去國外賺大錢,卻讓鄉親吃毒。」要求彰化縣長卓伯源「不可只顧財團。」

彰化農林漁業代表們,準備火龍果、雞蛋、白蛤、蚵仔等當地農產品,一位阿嬤於現場剝殼挑蚵肉,漁業代表洪清山吆和「要吃蛤、蚵的快來!」倘若國光石化進駐大城,這些農產品都將毀於旦夕,然而彰化農產品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詩人吳晟目前醫界與學界反對國光石化連署超過2千人;這個月中,藝文界也開始發起捐詩歌的連署活動。曾以〈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表達守護濁水溪決心的詩人吳晟,面對縣政府外一層一層的警員,他說:「很多40多歲以下的人,都在課本讀過我的詩,我的生活平常,但最近時常睡不著,因為 濁水溪口要蓋八輕。政府說:蓋八輕是顧經濟。我問:是顧誰的肚子?顧誰的經濟?如果真有良心,我們要為子孫和環境著想!」

石化是擴張產能 乙烯可自足

現場由彰化縣副縣長張瑞濱收下「反光石化開發陳情書」。對於政府將國光石化與經濟發展掛鉤,強調如荷蘭與新加坡等先進國家,也將石化視為關鍵的重點產業。 蔡嘉揚反問:130多個全球國家,又有幾個有石化產業?「台灣石化是擴張產能,乙烯自給率達9成7,即使五輕關廠,三輕擴建後也能自足。今日石化上游產品 都是銷往中國。」他指出,自從六輕爆炸後,民意轉變,許多彰化縣民不再支持八輕進駐,4年前民調「98%大城民眾支持國光投資案」,不是有效數據;而所謂 「風頭水尾」之說,如同大城鄉王姓鄉民表示:如果國光石化蓋了,有六個月大城鄉得忍受東北季風帶來的惡臭,他說:「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不能做!」

Top

 
生物多樣性:垃圾監控 讓海洋生物更自由

作者:廖靜蕙

我們對於垃圾處理的認知,以為做好資源回收,我們就可以安心的消費、使用便利的包裝產品。但有多少垃圾卻在我們毫無知覺中,因掩埋不當而隨著暴雨、季風, 飄到岸邊、海上或沉入海底,成為海洋的垃圾。龐大的海洋垃圾中,當然更不乏直接將海洋當成垃圾場的行為。而這些海洋垃圾,已逐漸覆蓋海域,影響海域生態, 甚至到了我們的餐桌,被我們的身體消化。

被漁網覆蓋的珊瑚。(陳玄州提供)海 洋垃圾到底有多嚴重?國外網路媒體Huffinton Post將海洋垃圾與過漁、酸化等同列為「海洋危機」。報導中指出,「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或困住,美麗的珊瑚與海綿也會被摧毀。更甚者,塑膠 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而太平洋更有一個比美國德州面積更大的垃圾漩渦及另一個規模稍小 一點的位在大西洋,可見海洋垃圾的危害性。

垃圾無國界

許多國際間的研究報告已經證實,海洋垃圾是會隨著季風海流漂洋過海,污染並破壞遠比我們想像範圍更大的區域,除了近海生物如珊瑚礁、海鳥會受到影響,遠洋生物如魚類、海龜、甚至鯨豚亦會被波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農曆年鄭明修回澎湖老家,在白沙鄉北邊海岸,短短一段路,撿了100多個保特瓶。仔細注意商標來源,發現 55%來自中國,20%以上來自台灣。其他還有來自韓國、菲律賓、印尼,研判應該是藉由東北季風飄過來的。

在日本琉球部份也有調查過海洋垃圾來源,第一多的是中國,台灣其次。而當地必須以1公噸1萬元日幣的代價,將這些垃圾運回本島,造成不少負擔。

垃圾癱瘓海洋生態

中途島上死亡信天翁的胃裡面都是塑膠垃圾。(照片來源:message in the waves)鄭明修也說,海洋垃圾是不得不重視的議題,危害海洋生態相當嚴重。

一隻布氏鯨在澳洲的凱恩斯擱淺死亡,解剖後在牠的胃裡發現了6立方公尺的塑膠垃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報告指出,塑膠產品很容易被海洋哺乳動物、鳥類、魚類、海龜誤認為食物。特別是海龜,錯把漂浮的塑膠袋當成最喜好的食品「海蜇。」

日本攝影師攝影師Chris Jordan在人煙稀少的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發現的雛鳥屍體,肚子裡都是瓶蓋、塑膠等無法融解的塑膠製品。當地的研究人員也發現每年有將近20萬隻(佔40%)雛鳥因脫水或營養不良死亡,而肚子裡的塑膠垃圾數量是餓死的主因。

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曾表示,人工製造出來的塑膠,出現在地球上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鳥類尚未學會分辨真正的食物與這些人類丟棄的垃圾的差別,當母鳥以此餵食幼鳥,便導致幼鳥死亡。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已確認267種的海洋生物受到垃圾的威脅,每年至少有上百萬隻海鳥因誤食或受困死亡。

黑潮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張泰迪也說「當塑膠袋像水母一般漂浮在海中,或當閃亮、色彩鮮豔的打火機像小魚群一般在海面徐徐前進,吸引了不知垃圾為何物的海龜、海鳥爭相捕食。」

塑料永留存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在2009年6月8日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第一次嘗試在12個全球主要海域清點海洋垃圾的情況發現,香煙和塑料,尤其是塑膠袋、瓶佔海洋垃圾類型的大部分。

佈滿塑料的中途島鳥屍。(圖片來源:Chris Jordan)這些垃圾大部分為塑膠製品,依照成分不同,它們大約需要20~450年才會被分解;過程中,塑膠垃圾不斷地破碎成塑膠微粒,釋放出有毒物質污染海域、土壤,並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而在海底,則有更嚴重而不易見到的廢棄魚網,圍網、流刺網、拖網等各式巨型網具,在全球海域不斷的讓低棲生物窒息,珊瑚礁也受到嚴重的傷害。這些主要由聚酯纖維製成的強韌漁網,預估得花600年才能被分解。

塑膠製品通常來自人類的消費習慣,而我們以為已經掩埋妥善的垃圾,卻可能藉由大雨再度被提領出來。台灣有55處鄉鎮垃圾場設置於河川的行水區或海岸附近, 每當遇上暴雨或颱風時,許多沖刷出來的廢棄物就會隨著大水被沖到海洋;此外,在無人看管的海邊,更成了當地社區居民、漁船、甚至駐軍最現成的垃圾桶。而凡 是丟棄在水域附近的廢棄物,不管是海洋、河川或湖泊,至終都會出現在海洋,或海岸、或海面、或海底。

建立從岸邊到海底的監控機制

國內黑潮文教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各種規模的淨灘活動,也輔導沿海社區成立海岸守護以及淨灘活動。除此之外,鄭明修建議船舶油污排放,漁船帶出去的保麗龍、保特瓶等產品,帶出去多少,也要帶回來多少,然後丟棄。

鄭明修建議漁會針對船魚網、漁具建立回收機制,也回收機油等;對於漁船使用的寶特瓶應建立監督機制,並由自願性鼓勵回收做起。對於非法傾倒垃圾的漁船則應嚴懲;此外,對於中國漁工需要提供教育。

港口要建立控管機制,要以「水清見底」為目標。鄭明修說,國外的漁港作得到,台灣也應以此為目標。只要確保「海岸、海面、海底」三個重點區域垃圾的監管,水清見底指日可待。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海洋污染防治科長陳龍珠表示,環保署將於2011年進行北、中、南、東外海垃圾調查計畫,藉由海洋垃圾的調查,建立管理機制。

【延伸閱讀】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生物簡介: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攝影:吳居穎

早年將蘭嶼角鴞視為角鴞(Otus scops)下的地區亞種,Marshall在1974年根據鳴叫聲的差異,重新將本種歸類為優雅角鴞(Otus elegans)下的地區亞種。目前該亞種僅分部於蘭嶼島上,不會遷移。O.elegans另外有三個亞種,分別分布於日本琉球(北自奄美大島,南至西表島)、大東島和菲律賓。

蘭嶼角鴞的體型比黃嘴角鴞略大,同樣屬於小型的貓頭鷹。個體之間外觀的體色略有差異。典型者為褐色帶有暗褐色及灰黃色斑紋,有些則偏赤色,或呈明顯的紅褐 色。頭頂有角羽,警戒時會豎起。眼睛虹膜黃色,嘴喙呈橄欖灰色,胸及腹部黃褐色有黑褐色橫斑。翼面呈暗褐色,肩羽下有一列白色斑點;腳密布羽毛,腳爪呈橄 欖灰色。

離巢幼鴞死亡率高

在蘭嶼島上,角鴞的食物來源以大型昆蟲(特別是直翅目)為主,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鳥類、鼩鼱、鼠類、壁虎和蜥蜴)。通常在1月開始建立領域、進 行求偶,這段時間鳴叫的頻度也會相當頻繁。若遇上暖冬,繁殖時間也會提早開始。樹洞內營巢,偶爾也會在人工廢棄建物內進行繁殖。每次產卵2-3枚。卵白 色。由雌鴞負責孵蛋,孵化期約25天。孵化初期,雄鴞所攜回的獵物,會先交由雌鴞處理,去除堅硬或不易消化的後足或翅膀後再餵食給幼雛,幼雛在巢洞內停留 約30天。剛離巢的幼鴞死亡率高,環境中的天敵包括日行性猛禽(隼)、褐鷹鴞和蛇類。研究人員觀察,學飛階段不慎掉落地面的幼鳥,除了貓、狗會造成威脅之 外,也有目擊遭到小型獸類(老鼠)攻擊而死亡的例子。

悠遊森林 樹洞難覓

已 知的研究顯示,蘭嶼角鴞會重複使用相同的樹洞,但是其中有57%僅使用了一年,14.3%使用兩年,只有28.5%的樹洞會被使用三年以上。顯然環境中天 然樹洞的品質會隨著時日而有變化。研究發現,樹洞的大小、洞內乾燥程度、底部傾斜度和平坦度以及樹洞距離地表的高度是影響蘭嶼角鴞選擇是否利用的主要因 子。

根據無線電追蹤的資料,蘭嶼角鴞會隨著不同季節環境中食物資源的變化而改變活動地點,秋冬季以樹林內部為主,春季(特別是3月)為了覓食而到草地上的次數 則明顯增加。不過,大部份活動時間仍以在樹林內為多,森林仍然是蘭嶼角鴞最重要的棲息環境。而在樹林中棲息的高度也會隨著季節而有所不同,春、夏季使用的 棲枝較高,秋冬季則偏低。

分佈不均  壽命差異大

蘭嶼角鴞堪稱是目前台灣被研究最為透徹的鳥種,劉小如博士從1985年開始迄今持續性的長期研究,累積了許多的珍貴資料。保守估計,蘭嶼島上的角鴞族群約 在1000隻左右,不過島上分布的情形並不平均,差異量甚至相差16倍之高。繫放資料顯示野外個體的壽命可達12年以上,不過幼鳥一歲前之死亡率高達 66%。

棲地消失  成生存隱憂

由於蘭嶼島上並沒有會主動挖掘樹洞的動物存在,必須仰昆蟲、真菌等方式促成樹枝自然腐朽,因此樹洞形成的速度較為緩慢。天候因素如颱風和地震造成的破壞, 直接會導致可利用天然樹洞的減少或消失,往往對於繁衍形成不利的影響,成為族群數量成長的限制因子。此外,蘭嶼近年來開發嚴重,天然棲地的消失也是未來值 得關注的重要課題。

【快來認識其他的台灣貓頭鷹】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經濟部評估 10年後,台灣恐「水不夠用」

經濟部水利署最新評估,台灣自然水資源開發總量上限為每年200億噸,目前國內年用水量已達190億噸;如再不積極推動節約用水、有效減漏水,最壞情況10年後台灣將陷入「水不夠用」的困境。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國內旱澇現象加劇,經建會日前進行國內水資源總體檢,建議在未來10年內,至少得編列新台幣1000億元的水資源建設費用,用以改善水庫、國土保安復育、開發多元水源、增加都會區滯洪能力等計畫。

官員指出,目前國內水資源分配極不合理,產值不高的農業用水占比高達7成,民生用水占2成,工業用水僅占1成;若以2016年實踐「六三三」政見目標估算,工業用水量將比現在增加一倍左右,民生用水量不能成長,農業用水量則必須明顯減少。

Top



 
  地層下陷 雲縣籲調整產業用水

摘錄自2010年9月27日中央社雲林報導

監察院27日提出調查報告,建議雲林、彰化地區應避免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對此,雲林縣長蘇治芬說,調整產業用水比封井更有效;彰化縣政府指出,已協助廠商設自來水管。

監委陳永祥、李炳南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影響高鐵行車安全」調查報告表示,雲林土庫地區地層下陷,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隱憂,建議應全面避免或減少大量抽取地下水、嚴格取締非法抽取地下水。

蘇治芬晚上受訪指出,肯定監委提出相關單位應儘速訂定水資源開發及分配政策的建議,這是眼前非常迫切要做的事。

她表示,地層下陷問題,在於大口徑水井抽取地下水,農民開鑿的淺水井並非直接原因。取締非法水井,縣府採取即查即封,但問題還是要回歸水資源開發、分配及節水政策。

Top

 

  實現綠色承諾 歐零售商推永續消費

摘譯自2010年9月22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家樂福門市的有機商品專區(圖片來源:家樂福集團)歐洲零售業者履行承諾,推廣環境永續消費模式,使得歐洲的消費者可在貨架上找到愈來愈多的綠色商品。22日發表的一份監測成果顯示,歐盟零售商論壇(European Retail Forum)的成員已達成多項2009年制定的自願性目標。

歐盟零售商論壇於2009年3月成立,為歐盟執行委員會、零售業界與業者的一項合作計劃,關注於增進能源效益,以及促使較環保的商品銷售增加。

零售商同時設立目標,要減少包裝與廢棄物、節約用水、低碳運輸最佳化,並且藉由改善照明與冷凍技術,減少貨物庫存的能源消耗。業者提出285項環境承諾,分為三個類別:販賣什麼、怎麼販賣、與物流運輸。他們並建置了一套資料庫,對進度進行管理。

「這份報告顯示出,零售商愈來愈嚴肅看待他們對於環境的責任。」歐盟環境執委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 於22日說道:「零售商有特殊的地位,它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而我樂於見到更多的綠色商品出現在貨架上。」

除了把更多的永續商品擺到超級市場貨架上,零售商也在減少環境足跡上有所進展,特別是把重心放在資源效益的措施上。

波托奇尼克讚揚零售商的努力,使得資源運用更有效益且減少了環境影響,但是他表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除了需要加強與消費者在永續議題上的溝通,報告也建議設置一個獎勵計劃來獎勵最佳的實務作法。

對2009年首波實施的承諾目標所作的監測成果中,該報告發現,已經有許多良好的實務經驗。在歐盟成員國的多次店面訪查,已可看到零售商提供更多具有環境標章的商品與有機商品。

相較於2006年,連鎖超市業者家樂福已增加83%自有品牌的有機商品。該公司在網站上的聲明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集團致力於在地化,並 推動永續消費。集團因此發展自有品牌與旗艦品牌商品,結合環境標準,並做到讓不同預算的消費者都夠負擔。」

調查員也發現,西班牙最大的超商業者「Mercadona」達到店內與配送中心100%的包裝廢棄物回收率。

根據報告,零售業者達到2009年設下的多項目標。包括

  • 停止販售75瓦與75瓦以上的白熾燈泡

  • 達到100%比率的自有品牌永續/再生性家用與衛生用紙商品

  • 增加回收塑膠再製的聚酯纖維產品數量

此監測成果報告可在此下載閱讀。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1/3兩棲動物瀕臨滅絕 全球尋蛙行動傳3捷報

本報2010年9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際保育協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兩棲爬蟲專家小組(ASG)在22日宣布,在一項探險中,發現了三種過去數十年間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

尋找失落的青蛙

科學家持續搜尋100種被認為已經絕種的兩棲類的計畫,他們認為這些生物可能有小規模的族群仍然倖存。在預備下個月於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CBD)的同時,值得為這些發現慶賀。科學家們屆時也將宣布一項令人震驚的消息:近幾十年來,全球有超過1/3的兩棲類動物面臨滅絕的危機。

三種由科學家重新發現的兩棲動物分別是:自1941年後就沒人見過的墨西哥蠑螈;第二是一種在象牙海岸發現,1967年後就沒人見過的青蛙;第三是在剛果共和國發現,自1979年就沒人見過的另一種青蛙。

為CI與ASG籌組「搜尋失落青蛙計畫」的穆 爾博士(Dr. Robin Moore)指出,這個發現對人類與兩棲類都非常重要,可能有機會在這些動物中發現可用作新藥的成分,另外,這些動物的棲息地也急需保護,因為那也是人們 重要的水源地。我們能找到的這些動物,可說是要為幸運的了,其他未找到的種類,很多極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科學家重新發現的動物有:

洞穴八字腳蠑螈。圖片來自CI,Sean Rovito攝 。

洞穴八字腳蠑螈(Cave Splayfoot Salamander, Chiropterotriton mosaueri) ,自1941年便沒有人見過。這種身體呈棕色,有粉紅色腳的蠑螈,一般認為是居住在地下洞穴中。科學家在墨西哥一處只能用繩索垂降探索的洞穴中發現牠。

寧巴山蘆葦蛙。圖片來自CI,Ngoran Germain Kouame攝 。

寧巴山蘆葦蛙(Mount Nimba Reed Frog, Hyperolius nimbae) ,最近一次目擊紀錄是在1967年。這種有良好偽裝的棕色青蛙,是由剛果當地的科學家學所發現。

歐曼紐杜蘆葦蛙。圖片來自CI,Jos Keilgast攝。

歐曼紐杜蘆葦蛙(Omaniundu Reed Frog, Hyperolius sankuruensis) 最近一次的目擊紀錄是在1979年。這是一種暗棕色,帶著類似青綠色螢光斑點的美麗青蛙,由丹麥自然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在剛果所發現。

搜尋失落青蛙計畫的第一階段將會持續到10月份、在日本名古屋登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開幕式為止,這段期間內仍有更多發現的可能。

相關網站 http://www.conservation.org/lostfrogs
※參考資料: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新聞稿

Top

  致死性瘧原蟲 來自大猩猩

摘譯自2010年9月23日ENS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中非共和國的野生西部低地大猩猩。圖片來源: Precious Primates。科學家之前認為,世界上致命的人類瘧疾,名為Plasmodium falciparum的惡性瘧原蟲,是來自黑猩猩(chimpanzee)、 矮黑猩猩(bonobo)或是遠古人類。但現在發現,瘧疾寄生蟲是來自大猩猩(gorilla)。

瘧疾是由瘧蚊(Anopheles mosquito)叮咬而引起的血液感染疾病。造成人類感染瘧疾的五種瘧蚊傳染的瘧原蟲,以惡性瘧原蟲最為嚴重,它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感染以及1百萬人死亡,而大部分案例都發生在非洲。

由國際聯盟組織的22位科學家共同合作瘧原蟲來源調查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23日的「自然」(Nature)期刊。

研究工作以野生人猿的糞便進行DNA定序。實驗樣品取自研究HIV演化的樣本庫,其中有1827份來自黑猩猩、803份大猩猩以及107份矮黑猩猩。

研究人員調查了近3000個樣本,這些樣本位址分布在整個中部非洲。

他們發現,高瘧疾感染率、表現出瘧原蟲種群宿主的族群,包括西部大猩猩、大猩猩(Gorilla gorilla)、黑猩猩;但是,東部大猩猩, 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或矮黑猩猩則沒有受到感染。

數據顯示,西部低地大猩猩和黑猩猩已成為瘧原蟲宿主,因為惡性瘧原蟲是源自西部大猩猩。

芝加哥林肯公園動物園研究人員大衛摩根(Dave Morgan)博士指出,「在剛果共和國的Goualougo三角的大猩猩,表現出較高比率的瘧原蟲帶原。」摩根是Goualougo三角人猿計劃(Goualougo Triangle Ape Project)的主持人,他表示,「這些大猩猩族群是非常重要的,有助於了解瘧疾的生態以及跟大猩猩之間的關係。」。

研究中,人類的惡性瘧原蟲樣本,與來自西部大猩猩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感染的瘧原蟲親緣最接近。 研究人員認為,單一的感染事件可能是「大猩猩--人類」的瘧疾聯繫起源。

研究人員很驚訝地發現,東部大猩猩或黑猩猩都沒有瘧原蟲感染,這表示在某些野生人猿族群,很少或是沒有瘧疾寄生蟲。

研究者也表示,目前還需要實地研究探討的是,東部黑猩猩和矮黑猩猩是否在其他地區受到瘧原蟲感染,以及牠們寄生在不同宿主卻未被檢查出來。摩根說,「需要更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目前大猩猩的族群是否代表著人類反覆感染瘧疾的來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非洲每45秒就有一名兒童死於瘧疾,因瘧疾死亡佔全世界兒童死亡人數的20%。 到目前為止,非洲受到最大影響,占全世界因瘧疾死亡病例的85%以上。摩根說,「此類研究才能發展出根除瘧疾的策略,並提供說明瘧原蟲如何演化成適應人猿和人類。」

西部低地大猩猩瀕臨滅絕,但他們比他們的親戚山地大猩猩普遍。 他們生存在喀麥隆的熱帶雨林、中非共和國、剛果、赤道幾內亞、加蓬、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論壇:國光,將國家敗光? 台灣化工學會的真相

作者:潘翰聲(台灣綠黨發言人)

國光石化民股威脅說,11月中旬之前環評沒過就撤資,可以預見,中華民國百年前夕的「光輝十月」必然將是國光月──「國光石化是國家之光,還是將國家敗光?」

1987年在李濤主持的華視新聞廣場上,台塑王永慶與宜蘭縣長陳定南舌戰六輕設廠,而今政府熱心地花納稅人的500萬元,幫產值高達上兆元的有錢財團登廣 告,抹黑民間反國光石化是反對石化產業,把政府的格局做小到偏袒單一污染產業,明目張膽的「劫貧濟富」。馬政府決策的民主程度,竟不如23年前剛解嚴的時 候,台灣人有了投票的民主表象,卻沒有參與公共決策的實質民主。內閣的問題根本不是溝通能力不足,而是站錯了立場,又拒絕與民眾溝通。

 國光石化折壽23天 

民間反國光陣營多次強調此役是「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政府還堅稱有反對石化產業的稻草人存在。從歷史來看,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沒有石頭,而是有 了更好、更有效率的替代品出現;2008年油價飆漲的初升段印證了石油高峰值理論,預示了石油時代的終結即將在三四十年內到來,不必環保團體來反對,石化 產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石化能源將由再生能源取代,塑膠材料也逐漸找到替代品,這次在墨西哥灣搞烏龍的BP,其CIS早就從英國石油改為小寫的「超越 石油」(beyond petroleum)。

經濟部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手上的報紙油墨早就已經有大豆油墨的替代品,而網路媒體與電子書的興起也是一大變革;更不用說,石化業無限制的發展,讓人的健康都沒有了,唯二興盛的民生消費產業,將是醫院與殯葬業。

台灣化學工程學會批評反國光的學者「活在象牙塔裡」,仔細看看其理監事名單,有半數為中油、台塑等石化業者,8月27日會議紀錄更明白寫說,開記者會是 「避免影響大學化工系招不到學生」。綠黨反嗆他們「活在錢堆裡」還太客氣,應該加一句「別人的孩子死未了」。

這些與石化業關係匪淺的教授們,不可能離譜到石化與化工「傻傻分不清」,說什麼沒有石化就沒有科技產業,作賤自己的學術良知。任何一個稍微認真的股市散戶 都知道,大型石化業的主力產品五大泛用樹脂,每週或每月以每公噸在市場上報價,是俗又大碗的大宗塑膠原料,而高單價的特用化學品(Fine Chemicals)則以公斤批次私下議價,兩者差距至少千倍,宛如玻璃與鑽石之別。台灣的半導體和光電產業所使用的特用化學品,包括光阻液、研磨液、溶 劑、洗劑等,大多仰賴日本、美國客製化進口,近年工研院積極協助材料本土化,合作對象則是永光、長興這些中小型化工公司,其產品的供需和輕油裂解的乙烯自 給率無關。

經濟部「如果沒有石化業」的系列廣告,恐嚇人民若不蓋八輕和六輕五期,就沒有牙膏、輪胎、傘布這些主要從中國大陸進口的生活必需品,完全與事實脫節。政府 高官絕對不會沒有常識,而是居心不良有系統地掩蓋真相。台灣早就是中國的離島工業區,我們將輕油裂解的污染留在台灣,把原料賣給中國加工銷往全世界,導致 台灣溫室氣體增加速率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這樣的壞經濟不該繼續擴張,應該要被永續發展替代,政府卻硬要把問題扭曲為環保與經濟的對立。

 國光石化折壽23天 

現在已經不是政府可以洗腦的古早年代,國光石化是國家之光?還是把國家敗光、資源花光、健康耗光?

民間連國光石化對各縣市的健康風險都算出來了,平均每個國民則是折壽23天,請政府提出自己的版本,出來和人民理性辯論!

※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為地球嗆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