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0.0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苦勞網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推薦瀏覽
台灣永續聯盟
環保聯盟總會 (部落格)
荒野保護協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珊瑚礁學會
青蛙小站
濕地保護聯盟
生態關懷者協會

 

職場化學物+噪音 加重傷害勞工聽力

職場噪音加重傷害勞工聽力;攝影:Mick Evans

根據西班牙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指出,工作場所的化學污染源會跟噪音產生交互作用加劇因工傷造成的聽力障礙。在歐洲,因噪音而造成的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並且在年輕族群中有愈來愈常見的趨勢。

研究人員說以銲接工為例:勞工保護設備足以減低噪音的強度,但是卻不足以降低化學污染的效應。例如纖維面罩並沒有效果,因為這些面罩只具有過濾煤炭粒子的功能,但是對像一氧化碳這樣有毒的氣體分子卻沒有過濾的功效。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推動綠領工作 環保、勞工團體首度對話
貴州鄉鎮 9成籠罩粉塵問題
中國幾十萬礦工患有可致命黑肺病
【428工殤日】全民進入「工殤」時代
 

【動物日專題之三】友善動物城市 從「里」出發

本報2010年10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街貓TNR證明是有效的人道減量方法,也藉由志工和動物的互動,維護公共衛生問題;而行為有問題的貓,也能管理或個別認養。如此一來,收容所的數量降低,也連帶改善收容所的品質。

目前台北市尚未全面實施街貓TNR(「民間推動街貓絕育回置方案評選及宣傳計畫」),對於大部分區域的街貓,仍面臨捕捉與人道撲殺的壓力。曾有市議員以公聽會的方式,說貓又不會看門牌!然而在經費有限,民風未開之前,台北市動保處仍採取保守的方式進行。在此情況下,里長成為關鍵人物。精采內文

 

牽手護雨林 :「生態旅遊」並非解決印尼雨林消失的敲門磚

作者:陳韋綸
 
今年8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公佈數據指出,2009年全球觀光業收入達852億美金,占全球11.7%的國內生產毛額,8%的世界出口總額。另外,發展中國家的觀光業,在過去十年內以每年6%到8%的速度成長,是已開發國家的兩倍,這些國家中,有8成國家將觀光業列為減少貧窮的發展策略。超過2億人口,倚賴旅遊業維生,並有60個國家的出口總額第一名為觀光業。

生態旅遊 提供環保教育 利益回饋當地

無時無刻,美國上空漂浮30萬名旅客;這些進出各國海關的旅客,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有論者不以為然地形容旅客的行徑:「登上巨大的遊輪或飛到觀光地,住在大型旅館裡,佔當地人民便宜的遊客。」無可諱言,觀光產業將消費文化帶入世界每個角落,而遊客們的個人消費能力,也成為形塑現代城市的龐大力量。這股力量,對於環境生態與社區居民而言,亦是衝擊;這種衝擊,往往是負面多於正面。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近日公共衛生問題引起軒然大波,在境外感染「超級細菌」的病患出院,引起多方爭議、人心惶惶。衛生署長楊志良則是強調,NDM-1細菌不會經由空氣傳染,本案例屬第4級傳染病,依法政府無權強制隔離。

南亞嘉義二廠大火,台塑並未在第一時間通報消防局,造成重大損失。台塑3個月內發生3次大火,引起社會強烈指責。環保署決定本月27到29日,進行3天的六輕總體檢研討會。環保署表示:「台塑通報系統,應檢討。」歐洲也發生嚴重公安事件。匈牙利製鋁工廠的廢棄物儲存池4日下午發生爆裂,含有化學物質的紅色污泥淹沒庫隆塔村,造成4位民眾死亡,約有80至90人被送往醫院。苛性泥漿是煉鋁製程中的廢棄物,含有重金屬,若攝入體內會導致中毒。

澎湖青灣保育區擬部分開放,引發反彈!青灣保育區,有豐富多樣化的珊瑚群,也是鱟試驗養殖基地;近日傳出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有意部分開放,讓民眾進行潮間帶採捕,引發保育團體大加撻伐,認為縣府大開保育倒車。人為干擾之外、生物面臨全球暖化,海象也因氣候變遷受害!和北極熊一樣,海象仰賴浮冰來棲息、覓食和養育小海象。今年夏天有大量海象聚集在邱克契海海岸線,而非分佈在大塊浮冰上,這已是4年來的第3遭。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里山之道──新店和美山步道風波

作者:munch

新店和美山步道,最近因為更新整治,引發破壞生態的問題,在朋友告知下,利用假日前往查看,途中朋友一路帶領,看著這條自然步道的哀愁。

這條和美山步道,彎繞在廢棄的幸福樂園後方園區,其實也是樂園的園區道路。早期風景區加樂園的開發模式,已讓台灣許多山區受到不小傷害,但是時光變遷,廢棄的樂園,在地人的秘境,緊臨碧潭風景區,反而讓一些開發過的地區,漸漸又恢復到自然樣貌。

幾年來,秋分蝶舞,夏夜飛螢,已經讓這個地方從遊客樂園,變成物種天堂。一些古老的建設,已經融入地景之內,找到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方式。問題是,碧潭在開發,邁向北縣的水岸熱門景點,連帶周圍郊山的自然步道,也成為大碧潭風景區的一環,台北縣政府建設開發碧潭,新店市公所整修步道。精采內文

 

 


 
職場化學物+噪音 加重傷害勞工聽力

摘譯自2010年9月28日ENS西班牙,薩拉戈薩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這位焊接工人戴面罩卻沒有戴耳塞。圖片節錄自: Mick Evans相本。根據西班牙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指出,工作場所的化學污染源會跟噪音產生交互作用加劇因工傷造成的聽力障礙。在歐洲,因噪音而造成的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並且在年輕族群中有愈來愈常見的趨勢。

研究團隊在那瓦拉醫療系統期刊(Anales del Sistema Sanitario de Navarra)中發表的研究論文裡,分析了多種心理層面與化學污染物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些作用在558名金屬業勞工身上所造成的衝擊。

這份新研究的主筆,同時也是薩拉戈薩大學的研究學者康提(Juan Carlos Conte)指出,「與工作環境中只有相同強度的噪音的勞工相較,工作環境中同時有噪音與焊接煙霧的勞工雖然較晚才出現聽力改變。但是他們的聽力改變則更為嚴重。」

康提解釋,「我們偵測到跟銲接煙霧有關的問題就是,勞工保護設備足以減低噪音的強度,但是卻不足以降低化學污染的效應。」

纖維面罩或其他類似的面罩沒有效果,因為這些面罩只具有過濾如煤炭粒子的功能,但是對像一氧化碳這樣有毒的氣體分子卻沒有過濾的功效。

研究學者發現,有噪音的工作場所若同時使用金屬加工液體,勞工通常會配戴面罩來保護呼吸器官,但同樣的情形勞工卻不常配戴聽力保護器具防止噪音傷害。

研究學者指出其他與工作相關的聽力損失因素,例如抽菸被認為是造成初期聽覺創傷的因素之一,而在工作環境外的噪音則會造成更進一步的聽力傷害。

歐盟的勞工安全衛生署(European Agenc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在2006年指出,因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失是歐洲最常見的職業傷害。並且建議暴露在高度噪音以及化學物質下的勞工應該更注意在數種風險因子的加成效應。

在美國,暴露於化學物質與聽力損失的關係才剛剛開始釐清。疾管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聽力損失研究計畫(Hearing Loss Research Program)的科學家公布了40份在1989年到2005年間完成的與化學物質與噪音交互作用相關內容的手稿。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指出,不僅有些工業、建築、農業常用的化學物質對聽力有危害,當工作場所同時有化學污染物質跟噪音出現時,人們對於化學物質對聽力造成的職業安全危害仍然非常低。NIOSH估計約有1千萬名的美國勞工暴露這樣的工作場下。

直到2007年,對噪音與化學物質暴露關係的了解才越來越多,NIOSH表示「我們已經了解到許多不同的因素可能會造成或是增加職業聽力損失,像是噪音、藥物、老化、基因、耳毒性化學物質。而其他的化合物,像是抗氧化物,似乎對噪音所引起的損害有保護的功效。」而藥理科學研究院則建議在檢查聽力危害的監測作業中加入同時暴露於噪音與化學物質的項目。

NIOSH的目標是在2016年以前,針對噪音暴露以及職業聽力損失對三大優先工業進行追蹤,分別是礦業、建築業,以及造船業。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動物日專題之三】友善動物城市 從「里」出發

本報2010年10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攝影:貓草天空的胖子街貓TNR證明是有效的人道減量方法,也藉由志工和動物的互動,維護公共衛生問題;而行為有問題的貓,也能管理或個別認養。如此一來,收容所的數量降低,也連帶改善收容所的品質。

目前台北市尚未全面實施街貓TNR(「民間推動街貓絕育回置方案評選及宣傳計畫」),對於大部分區域的街貓,仍面臨捕捉與人道撲殺的壓力。曾有市議員以公聽會的方式,說貓又不會看門牌!然而在經費有限,民風未開之前,台北市動保處仍採取保守的方式進行。在此情況下,里長成為關鍵人物。

里長有如土地公

台北市動保大家長嚴一峰即說,里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里長有如土地公,土地公要尊重,否則諸事不順。接觸過40幾位里長的貓協(台北是流浪貓保護協會)TNR志工Lisa也說,「沒有遇到不講理的里長。」

里長每天要處理的事務比總統還多,Lisa說,「在那麼多事務中要讓里長同意街貓TNR,出發點就在站在問題解決的立場。」通常要學會問里長,街貓帶來什麼問題,傾聽問題,願意承擔、改善,若願意拍胸脯承諾「沒關係我帶這些貓去結紮,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通常里長都會很樂意成為尊重生命、友善動物的模範生。對於不理解的里民,Lisa則採取親自說明,解決爭執。

南港區萬福里位於五分埔,商家最密集的地方,不但加入街貓TNR,還曾得過街貓TNR模範里。里長林建華表示,當初也是因為街貓多,晚上叫聲擾民,里民反應這些問題,而採取捕捉的策略;但經貓協TNR志工登門拜訪,表示可以處理,於是結合里志工一起合作。經過2-3年,貓隻確實減少了。林建華說,這種組合,成效很好。

同樣獲得街貓TNR模範里的還有南港區合成里,目前里裡面的街貓每隻都很健康,達4-5公斤;每條街大概就是兩隻貓,居民和貓每天見面,像家人有感情了,自然會疼惜。

困擾帶來轉機

攝影:貓草天空的胖子很多里因為街貓造成當地一些困擾,這些困擾有很多解讀的空間,若視為轉機,往往帶給街貓生機。

大安區光武里6月發生街貓斑斑疑似遭虐致死案,引起愛貓人群情激憤,有位潘先生找里長理論起了爭執。Lisa知道後,立即打電話給里長,親自為爭執一事道歉,並藉此登門拜訪,說明因為看到斑斑死這麼慘,愛貓的心情難忍才會口角。當下取得里長諒解與支持,除了順利調到錄影畫面,里長也謹慎思考街貓 TNR的利弊。

光武里里長宋忠誠說,生命都一樣需要重視,因為斑斑事件,已請貓協志工協助街貓結育,雖然年底市府已經沒有經費,但里長與貓協已談好明年元旦開始實施街貓TNR。無論斑斑死因為何,此事促進其他街貓生存的權益。

Lisa附帶提到引起里民動機的方式。在帶回斑斑遺體時,Lisa順道到附近的商店買金紙及往生被,告知店員這是買給隔壁巷子死去的貓。店員在訝於有人對貓之關懷之餘,也關心起這件事了。經過這件事後,光武里改變對街貓的態度。

當志工要先調整心態,「不要認為別人在壓迫街貓,而是去解決問題。」Lisa如此結論。

大部分民眾都不喜歡生活品質受影響,林建華表示,常勸導民眾餵食的習慣。嚴一峰也說,即使加入街貓TNR計畫,但餵食仍應採「乾淨、健康」的方式,如使用容器、定時回收,確實做好環境衛生,動保處力挺到底。

TNR志工是問題解決者

準備進行結育的街貓。照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即使在這麼多善意之下,餵食志工仍處於疑懼之中。很多TNR志工也是所謂的「愛心媽媽」(愛媽),他們常態性餵食街貓,甚至收養街貓、中途或永久照顧。每位愛媽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他們共同的處境幾乎都是常常挨罵,遭遇誤解及排擠,即使在簽署街貓TNR的里、社區或學校,志工在執行業務時,仍會遇到阻力。

受訪的4位餵食志工即表示,從事街貓TNR餵食的過程,常常被罵,要求不要餵食,認為不餵貓就不來,就不會帶來髒亂,或者「這麼愛貓就把貓帶回家」、「讓貓自生自滅就好」,甚至威脅要在飼料中下毒。雖然謾罵的民眾不多,但只要有一個人持續要脅,就會造成心理負擔。

街貓TNR要做到100分,就必須仔細思考民眾提出來的問題,並一一解決。但有些確實出於對計畫不了解。嚴一峰說志工是問題解決者,不該讓他們只能躲在黑暗的地方偷偷的餵;他重申街貓TNR就是建立有貓文化的社會、友善動物的城市,邀請市民一起來支持。

街貓困擾你了嗎?以下提供幾個觀點,試著改變看看。

貓叫春、打架:結育過後的貓通常就會消除這些行為。

餵食:餵食需要技巧,除了乾淨衛生原則,餵食的地點更應慎選。嚴一峰舉多年前天母法樂琪餐廳毒貓事件,餵食者選擇的地點不對,反而造成街貓的災難。此事經過協調,餵食者將地點移開到別的路段,事情便獲得改善。

貓大小便造成髒亂問題:TNR志工卡姐表示,貓其實都在隱密處大小便,並且會掩埋。但民眾不放心的情況下,部分地區會設置貓便盆,這是根據貓的習性。大學里志工A小姐即考慮定點設置貓便盆;而台灣大學是全國第一所以TNR處理校園流浪動物的高等學院,校內社團懷生社也在停車場設置貓便盆。

貓身上有跳蚤:大部分TNR志工都會定期幫街貓點藥除蚤、除蟲(Lisa所簽的里);但街貓也是跳蚤的受害者,所處環境不打掃有跳蚤,貓也不過是忠實反映了環境的衛生問題,除蚤最終還是得拉住家居民一起來努力。

要不要把貓帶回家:TNR強調街貓有就地生存權,而且對於把街道當成自己家的街貓,並不一定適合帶回家當家貓。把街貓帶回家,並不能解決街貓的問題。

不要餵養,越餵貓來得越多:TNR志工透過餵養,建立與貓的關係,並藉此熟悉區域內的貓數量,逐一結育。在此情形下,並不會越餵越多貓。重點仍在於餵養要與結育並行。(系列報導3/4待續)

Top

 
牽手護雨林 :「生態旅遊」並非解決印尼雨林消失的敲門磚

作者:陳韋綸

今年8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公佈數據指出,2009年全球觀光業收入達852億美金,占全球11.7%的國內生產毛額,8%的世界出口總額。另外,發展中國家的觀光業,在過去十年內以每年6%到8%的速度成長,是已開發國家的兩倍,這些國家中,有8成國家將觀光業列為減少貧窮的發展策略。超過2億人口,倚賴旅遊業維生,並有60個國家的出口總額第一名為觀光業。

生態旅遊 提供環保教育 利益回饋當地生態旅遊強調利益回饋當地,如叢林探險嚮導皆來自雨林周圍村落。出處:Expedition Jungle

無時無刻,美國上空漂浮30萬名旅客;這些進出各國海關的旅客,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有論者不以為然地形容旅客的行徑:「登上巨大的遊輪或飛到觀光地,住在大型旅館裡,佔當地人民便宜的遊客。」無可諱言,觀光產業將消費文化帶入世界每個角落,而遊客們的個人消費能力,也成為形塑現代城市的龐大力量。這股力量,對於環境生態與社區居民而言,亦是衝擊;這種衝擊,往往是負面多於正面。

1970年代晚期,人們開始思考旅遊對於一個地方的生態與社會承載量所帶來的影響,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原則也逐漸被確立。根據 2004年行政院《生態旅遊白皮書》,定義生態旅遊是「一種在自然地區進行的旅行形式,強調生態保育,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世界旅遊組織則指出,一個負責任的生態旅遊,必須將旅遊對自然環境的衝擊最小化,鞏固當地居民文化的完整性,並在過程中致力減少能源使用。生態旅遊除了是對於當代旅遊型態的一種反思,更積極的面向便是提供環保教育、引發旅客與當地民眾負責任的環保行動,並將利益回饋當地。

印尼雨林與生態旅遊 民眾是行動主體印尼生態旅遊據點分佈。出處:Indecon網站

僅次於巴西及剛果,印尼擁有世界第三大的雨林。然而,逐漸為人所知的事實也指出:印尼是世界三大雨林中,消逝速度最快的一個;印尼雨林約莫以每小時 300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遭遇砍伐,伐林推力來自世界市場對於棕櫚油、咖啡以及紙漿等需求。印尼雨林的消逝,牽動全球氣候變遷、物種多樣性,以及雨林周遭民眾的生存。許多國際環保團體如綠色和平,都將該國雨林列為重點項目。然而,如同紅毛猩猩資訊中心(OIC)主任Panut Hadisiswoyo所言,保育行動主體必須是雨林周圍村落的民眾,他們兼具伐林與護林者的角色;迫於生存,雨林周圍的居民,往往也是伐木工人、油棕種植園農工或是盜獵者。因此保育行動的可行性,取決於是否能兼顧民眾生計。生態旅遊如果作為環保行動的一種形式,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尼,上述所提的「利益回饋當地」便非常重要。

目前印尼50個國家公園周圍,提供生態旅遊服務的組織團體眾多。筆者於今年3到6月期間,停留蘇門達臘棉蘭市,並有機會透過電郵訪問,瞭解當地生態旅遊組織「叢林探險」(Expedition Jungle)自2006年開始營運以來的經驗與理念,以及生態旅遊如何介入印尼雨林保育行動?

叢林探險 創造經濟收入 兼顧保育

叢林探險成立於2006年的蘇門達臘島,創辦人Romi Hendri Rambe先生當時擔任一個紅毛猩猩研究計畫的嚮導,因此對於蘇門達臘紅毛猩猩的棲地,正瀕臨油棕種植園的威脅。自從1985年以來,蘇門達臘島的雨林面積消失近5成,動物如蘇門達臘虎、蘇門達臘犀牛與紅毛猩猩都是極度瀕危。透過生態旅遊,叢林探險最初理念,是在保育以及觀光之兼取得平衡,希冀創造當地社區的經濟收入,同時保育古農洛伊澤國家公園(GLNP)內的動植物種。

叢林探險可針對不同遊客需求,調整行程時間與內容,行程多以徒步跋涉,並由熟悉當地氣候、生態與地形,能以流利英文解說的嚮導帶領。叢林探險的嚮導來自當地村落,有良好訓練以及執照。行程內容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蘇門達臘紅毛猩猩學會(SOS)的準則,以不擾動當地生態為原則,嚴禁擅自餵食、觸碰紅毛猩猩。此外,叢林探險也與SOS合作,提供為期兩週的志工服務,協助觀察與收集猩猩的健康與飲食數據,探尋紅毛猩猩自我治療的方式。

印尼雨林保育 不能靠生態旅遊叢林探險提供的泛舟行程。出處:Expedition Jungle網站。

Romi表示,生態旅遊在蘇門達臘,仍然算是新興行業,叢林探險希冀建立生態旅遊的典範;在古農洛伊澤國家公園內的Bukit Lawang地區,其實也開始出現如Romi這樣,具備環保意識、熟習當地且願意以嚮導作為職業的青年,並且注重前來的旅客,能夠多費心思瞭解當地生態與人文風景。國家公園緩衝區的油棕種植,牽涉人獸衝突、雨林破壞與剝削人權等問題,有些嚮導會在行程中,安排遊客與當地居民接觸,希望這些議題能夠越來越為人所知。這是蘇門達臘生態旅遊的正面意義。然而,就現況而言,由於油棕種植與伐木情況,因為政府管理怠慢,企業往往是明目張膽地進行違法的墾林。而生態旅遊也多集中在Bukit Lawang與唐卡漢兩地,與遭遇破壞的雨林面積相比,好似杯水車薪,遠水救不了近火。此外,雖然叢林探險加入「樹飛行」(tree flights),為旅客植樹、減少碳足跡的計畫,然而印尼觀光泰半仰賴外國旅客,樹飛行更似一種補償式的行為,實際上卻沒有遏止溫室氣體的增加。生態旅遊對於印尼而言,應該不是達成環境和諧的最主要解答。這並非否認生態旅遊的價值,特別是我們看到:對於某些村民而言,生態旅遊確實釋放了工作機會給當地的民眾,而生態旅遊對於環境與文化完整性的堅持,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印尼雨林保育的癥結在於:擺脫國際市場對於油棕與漿紙的所求無度,同時鼓勵生活於雨林周圍的民眾,以小規模農耕、多樣化種植的經濟方式,達成自給自足。

Top

  超級細菌 楊志良:擋不住 不至於變大危機

摘錄自2010年10月6日聯合新聞網台北報導

衛生署同意讓腸道驗出超級細菌的病患出院,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批評不該讓病患出院,衛生署長楊志良5日在立法院表示,將病患隔離在醫院更不利於控制,未來必然還有病例進來,但不至於變成公共衛生大危機。

楊志良強調,NDM-1細菌不會經由空氣傳染,本案例屬第4級傳染病,依法政府無權強制隔離,專家會議認為,留在醫院反而容易造成院內感染,比較安全的方式是回家自我健康管理,疾管局也會持續追蹤。

不過楊志良也強調,「我要先講明白,一定是擋不住」,因為超級細菌有健康的帶原者,又可能處於潛伏期,更不可能因此停止一切經濟活動,不讓人進出,因此重點是提升醫院的管控能力。他強調,衛生署做得不比其他國家差,但「零案例」不可能達到。

Top

 

 
  環署:台塑通報系統 應檢討

摘錄自2010年10月5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台塑集團工廠3個月內發生3次大火,引起社會強烈指責。環保署決定本月27到29日,進行3天的六輕總體檢研討會,邀請20餘名專家對六輕共同會診。

由於南亞嘉義二廠大火,台塑並未在第一時間通報當地消防局,造成重大損失,且傳出有員工怕通報,影響獎金收入,環保署強調,這種獨有的「台塑文化」將是六輕總體檢重點。

六輕總體檢將從環境面、經濟面、社會文化面、健康面等,由台綜院院長吳再益、台綜院石化所所長許振邦、環境專家顧洋等分成四組進行,工業局、水利署、勞委會、漁業署、衛生署、台灣省自來水公司、雲林彰化水利署,都提供相關調查研究、評鑑報告,並對當地居民關心的回饋措施納入體檢。

台塑3個月發生3起大火,這次總體檢也會針對六輕附空氣品質變化、空汙染物排放量檢討、異味管制、懸浮微粒變化、附近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毒性化學物質運作、附近居民健康風險評估、附近海域水質變化等做綜合檢討。

Top

 

  化學泥漿灌入匈牙利村莊 4死4失蹤

摘譯自2010年10月5日ENS匈牙利,布達佩斯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紅色的製鋁廢棄污泥淹沒匈牙利西部的城鎮。(照片來源:匈牙利國家災難管理局)匈牙利西部一間製鋁工廠的廢棄物儲存池4日下午發生爆裂,含有化學物質的紅色污泥淹沒庫隆塔村(Kolontár),造成4位民眾死亡,其中包括2名幼童,分別為1歲與3歲,是一對姐妹。

庫隆塔村長提力(Karoly Tily)向匈牙利國家通訊社(MTI)表示,4名罹難者都是當地居民,搜救隊員仍在搜尋獲報失蹤的另外4名人員。

當地約有80至90人被送往醫院,他們的皮膚與眼睛遭到化學灼傷,有6人傷勢嚴重。匈牙利國家災害管理局表示,苛性泥漿(caustic sludge)是煉鋁製程中的廢棄物,含有重金屬,若攝入體內會導致中毒。

這起意外發生在阿賈克鎮(Ajka)的Ajkai Timfoldgyar廠,位置在首都布達佩斯西南方160公里處。該廠隸屬於匈牙利馬札爾鋁業公司(MAL)。

廢棄物儲存池破裂時,至少有60萬立方米的含鋁污泥流出。但造成此意外事故的原因仍然不明。

根據國防部消息,軍方已派出車輛、2架直升機與40名軍人投入搜救工作。

國家災害管理局表示,他們從淹沒的村莊中救出110位民眾,而390位居民已被安置到其它地方。

還沒有被製鋁廠紅色汙泥淹沒的Devecser鎮美麗風光。圖片節錄自:Adam Maracz相本。國家通訊社駐地通訊員5日早上報導,臨近的Devecser鎮中有多個區域,紅色污泥仍堆積約2公尺深,而該鎮有230戶房屋遭到淹沒。

Devecser鎮長Tamas Toldi告訴通訊社,警方在人員已疏散的建築物外維持警戒,並且已在學校設置臨時收容所,提供40名當地居民與搜救人員使用。

Devecser鎮大多地方的瓦斯、電力與用水供應已經切斷,但鎮長表示,他希望5日即可恢復供應。

災害管理單位發言人說,已在3個不同地點將大量酸性液體倒入Marcal河中,以中和淹沒該區域的鹼性化學泥漿。

譯註:匈牙利5日宣佈,西部三縣進入緊急狀態,並勒令製鋁工廠停工。原本誤認最小的罹難者為3個月大的嬰孩,但匈牙利國家通訊社已在5日作出更正。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澎湖青灣保育區擬部分開放 引發反彈

摘錄自2010年10月5日自由時報澎湖報導

馬公內海青灣保育區,不僅擁有澎湖最豐富多樣化的珊瑚群,同時也是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鱟試驗養殖基地,近日卻傳出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有意部分開放,讓民眾進行潮間帶採捕,引發保育團體大加撻伐,認為縣府大開保育倒車。

馬公內海青灣保育區近日傳出當地一名民眾,使用單層及多層刺網在區域內採捕,遭取締後就動員各級民代力量,召開協調會,要求相關單位立即開放。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表示,潮間帶採捕是傳統漁撈方式,傾向部分開放,准許居民從事潮間帶等採捕工作,但仍嚴禁網具進入保護區。對於民眾在公告禁止區內使用網具,將蒐證函送地檢署偵辦。

針對農漁局作法,引發保育團體強烈不滿,已在臉書上串聯表達反對立場。

Top

  全球暖化 海象恐受害

摘錄自2010年10月3日路透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報導

太平洋海象可能繼北極熊之後,成為全球暖化的新受害者。

和北極熊一樣,海象仰賴浮冰來棲息、覓食和養育小海象。海象因夏季及秋季北極海浮冰不足而受苦,科學家認為浮冰不足是氣候變遷所造成。

北極熊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縱使難以精確計算出數量,海象可能也會受到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護。

今年夏天有大量海象聚集在邱克契海(ChukchiSea)海岸線,而非分佈在大塊浮冰上,這為4年來第3遭。

Top

 
論壇:里山之道──新店和美山步道風波

作者:munch

新店和美山步道,最近因為更新整治,引發破壞生態的問題,在朋友告知下,利用假日前往查看,途中朋友一路帶領,看著這條自然步道的哀愁。

這條和美山步道,彎繞在廢棄的幸福樂園後方園區,其實也是樂園的園區道路。早期風景區加樂園的開發模式,已讓台灣許多山區受到不小傷害,但是時光變遷,廢棄的樂園,在地人的秘境,緊臨碧潭風景區,反而讓一些開發過的地區,漸漸又恢復到自然樣貌。

幾年來,秋分蝶舞,夏夜飛螢,已經讓這個地方從遊客樂園,變成物種天堂。一些古老的建設,已經融入地景之內,找到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問題是,碧潭在開發,邁向北縣的水岸熱門景點,連帶周圍郊山的自然步道,也成為大碧潭風景區的一環,台北縣政府建設開發碧潭,新店市公所整修步道。

於是,災難來臨!

修繕不是錯事,但是如何修繕,就成一項挑戰。走入步道,一些舊有步道路面,完全刨除,重新舖設水泥,放置石板,外加鋼條護欄,就這樣一路挖,一路修,從園區入口到園區後方。

問題是,從人的角度,新的步道不見的比較舒適,緩坡改階梯,甚至過高的梯面,不利老人家行走。再來,新的步道寬度,遠比舊階梯窄,一側加上欄杆,更是限制活動空間,一些居民晨間在步道上做運動,就會和路人碰撞。

更糟是,舊路面是碎片大理石拼貼,具有防滑作用,新舖面是石板,一旦下雨潮濕,更是危機重重。

建步道,對人不友善,對於物種,更是浩劫。

步道沒有指示路標,在朋友引領下,繞到後山區域,查看熱門的螢火蟲樂園,卻看見完全開挖的路面,簡直是把山坡扒層皮。

螢火蟲是一種環境指標,除了不能有毒物污染,更重要是棲地的完整安寧,有好的環境,它才會在夏夜發亮飛舞。

螢火蟲棲地就是步道旁的坡地,幼時在土面產卵,成年上草叢生活,後山潮濕的環境,成為螢火虫的自然棲地。

但是,路面刨除,坡面破壞,整個後山區域,簡直是山坡翻了一層土,對於長達10個月躲在土面的幼蟲,簡直是大浩劫,這還不包括其它的昆蟲或植物,破壞情形相當嚴重。

有趣是,建步道標榜保育觀念,還會在階梯不砍樹,留個生長缺口,但是後山生物棲地卻是如此惡搞,簡直是生態做半套,明著做樣板,暗著大破壞。

新店和美山步道,絕非單一事件,台灣有太多山區步道,如火如荼的整修,在方便遊客行走之下,常是造成破壞生態。

不去臆測工程發包就有錢賺,但是對於生態的忽視,卻是讓人心驚。

在日本,一樣有著開發的破壞問題,但是隨著環境觀念提昇,開始有「里山」的思維出現。

甚麼是里山?其實像台灣的郊山,它意指都市周遭的自然區域,也許是山,也許是河,也許是海,重要是里山觀念中,一個尊重自然的思維。

也就是說,人類居住城市,高度開發之後,對於城市邊緣的自然區域,保持一種愛護與歉卑。甚至在日本自然書寫大師國木田獨步的筆下,把這些城鄉之郊的自然區域,視為一個通往心靈哲思的入口。

尊重自然,人類謙虛,甚至學習在自然裡的世間真諦。在日本這種回歸或保持自然的里山觀念,內化成為許多地區居民的思維。

方便就好!對土地謙虛,一種面對自然的態度。

在琵琶湖的湖濱步道,吸引許多依水而行的遊客,但是當地人不願建步道,因為在碎石沙灘行走,可以聽見沙沙的腳步聲,那是珍貴的自然聲音。走路,方便就好。

在一間山區神社,參拜者眾多,但是百年來,維持自然路徑,不修路、不舖石,落葉腐生,自然的土地顏色,構成神社的寧靜古老。參拜,方便就好。

在安曇川的農地上,車輛進出的田埂,保持自然的土地,草生的路面上,留著前進的路痕,不舖柏油,不舖水泥,因為要保持當地自然地景。開車,方便就好。

從修路的小態度,就是友善環境的里山觀念,當人類離開之時,這些湖邊步道、參拜林道、田間道路,就是各物種的棲地家園。人類用一點,多數留物種,一切方便就好。

里山的態度,就是日本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反思,甚至從里山觀念中,引發環境信託的土地保護行動。

問題是台灣呢?里山變理山,不僅政府開路破壞,居民也能在林間舖地毯,當成自家後院,搶地盤唱卡拉OK做運動,地毯下卻是數以萬計的蟬屍。

豪奪一切,只求人類最大方便。

新店和美山步道成為自然風波,問題是阻擋動工,已經來不及。如果當初要做,其實可以用步道志工工作假期模式,引入民間生態思維,修繕一條皆大歡喜的自然步道。但是路已開挖,棲地破壞,後續的搶救,只能從消除舊有水泥建設來思考,再建設也該是避免再度水泥化的生態自然步道,多留自然土地面積,人類行走方便就好。

太多的蠢建設,問題就是對自然的忽視,為觀光的步道開發如此,為經濟的濕地破壞也是。搞到後來,物種活不下去,甚至都只能到國外讚譽自然美好。

里山之道,不是一條道路,而是一片心境。

真的!

走路,方便就好。
開發,夠用就好。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