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0.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守護濁水溪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南方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GreenMap System Home
世界自然基金會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崔媽媽基金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自然書寫:夜訪貓頭鷹

作者:劉昭能(美濃愛鄉協進會常務監事)

10月5日晚上,旗美社區大學廣林社區志工的培訓課,邀請到有『貓頭鷹王子』之稱的劉育宗講師來上課,他深入淺出介紹了貓頭鷹的型態、覓食方式,棲地環境,也引領學員們近距離夜觀貓頭鷹,大小朋友共約30人,聆聽了一場精彩的夜間課程,並共享一次畢生難忘的夜裡看貓頭鷹經驗。

晚上約七點,帶著孩子前往廣德活動中心,卻沒發現半個人,心想上課地點大概改了,應會去母樹林了吧!驅車前往,果然沒錯,下了車,就在母樹林的入口處,看到學員們正在仔細聆聽,劉老師藉由看板照片,讓大家認識貓頭鷹的生態,其中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一隻少了頭的鼯鼠,貓頭鷹有吃小動物頭部的習慣。在深秋的夜晚,仔細端詳照片,一股寒意油然而生,彷彿魔神仔就在週遭。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弒吉丁蟲節腹泥蜂〉

作者:楊家旺

【讀〈弒吉丁蟲節腹泥蜂〉】2010.05.01 攝於大潭仔

閱讀完法伯《昆蟲記》第一冊第三章的〈弒吉丁蟲節腹泥蜂〉,我不禁讚歎這種泥蜂尋找吉丁蟲的能力,幾乎是我的百倍強,相信也比任一優秀的昆蟲觀察家要強上10倍以上。您說:「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裡,我搗了3個節腹泥蜂的窩,得到15隻完整的吉丁蟲,至於斷臂殘骸的數量則更多。我估算了一下,花園裡還有25個窩。」一個在小小的花園,竟埋了這麼多吉丁蟲,弒吉丁蟲節腹泥蜂實在太會找吉丁蟲了,真希望我能具有像祂一般的找吉丁蟲能力,因為自己的野外經驗裏,遇見吉丁蟲的機會似乎不多。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櫻花陪伴的日本之行-思考與感言

正值櫻花盛開的季節,飄散的花瓣,為東京這座國際大都市增添了幾許唯美與古樸。參與者們分別介紹了所在機構從事的,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活動或專案;我也用照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所開展的自然教育活動。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在人世,悲傷低吟的《鯨魚之歌》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dopsong01

日前馬可孛羅文化,寄來《鯨魚之歌》樣書,希望能幫忙寫些書介,原本想說應該是一本像《威鯨闖通關》之類,人類英勇救援動物的小說,但是一看之下被故事內容所吸引,因為說它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細心收集資料,再以文字故事包裝的調查報導。

《鯨魚之歌》的故事架構,作者Douglas Carlton Abrams以一頭大翅鯨阿波羅游入哈德遜灣內河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故事主角鯨豚研究者伊莉莎白在長期調查鯨豚聲音下,開始為大翅鯨阿波羅的生物行為,找尋背後的答案,也發現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消息。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夜訪貓頭鷹

作者:劉昭能(美濃愛鄉協進會常務監事)

多年來,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問,母樹林有沒有住著貓頭鷹?黃蝶翠谷廣大的區域有幾種貓頭鷹棲息?這個疑問,終於得到解答。10月初,在黃蝶翠谷聽到4種貓頭鷹(黃嘴角鴞、褐鷹鴞、日本角鴞、領角鴞)的鳴叫聲,在母樹林也親眼看到兩隻貓頭鷹(領角鴞)。

10月5日晚上,旗美社區大學廣林社區志工的培訓課,邀請到有『貓頭鷹王子』之稱的劉育宗講師來上課,他深入淺出介紹了貓頭鷹的型態、覓食方式,棲地環境,也引領學員們近距離夜觀貓頭鷹,大小朋友共約30人,聆聽了一場精彩的夜間課程,並共享一次畢生難忘的夜裡看貓頭鷹經驗。

晚上約七點,帶著孩子前往廣德活動中心,卻沒發現半個人,心想上課地點大概改了,應會去母樹林了吧!驅車前往,果然沒錯,下了車,就在母樹林的入口處,看到學員們正在仔細聆聽,劉老師藉由看板照片,讓大家認識貓頭鷹的生態,其中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一隻少了頭的鼯鼠,貓頭鷹有吃小動物頭部的習慣。在深秋的夜晚,仔細端詳照片,一股寒意油然而生,彷彿魔神仔就在週遭。

此時,黃嘴角鴞已在遠處『噓--、噓--』的不斷的呼叫著,這是熟悉的聲音,多次探訪黃蝶谷的夜裡,常聽到這樣的叫聲,記得多年前一次從茶頂山縱走到黃蝶谷露營,在黎明之際被這清脆響亮的叫聲吵醒。在學校賞鳥課的課裡也曾播放CD給學生辨認,這是我能確定的唯一貓頭鷹叫聲。
當劉育宗老師開始要展開夜間觀察,近處路旁的電線桿燈光處傳來幾聲低沈的聲音,劉老師說那是褐鷹鴞的叫聲,在明亮處附近覓食昆蟲是一些貓頭鷹的習性,當我們正要逐步靠近時,牠卻已悄悄飛離,一整晚不再聽到褐鷹鴞的叫聲。

劉育宗老師長年研究貓頭鷹,也獲得大武山山神賜予貓頭鷹的山名,並能祈求山神指派貓頭鷹,讓人們親近,感受夜的寧靜,對夜不再恐怖懼怕。他神乎其技呼喚貓頭鷹,引領近距離觀察,藉由魔神仔-貓頭鷹現身進行環境教育。

隨後,劉老師帶領我們進入母樹林,母樹林的樹種,多是屬於外來種,是否也棲息著貓頭鷹呢?在階梯下我們席地而坐,抬頭張望,高聳的樹林圍繞,靜謐的枝啞往上竄升,白色的霧氣瀰漫,樹葉縫隙間透射著微弱的星光,大夥從各各方向引領期盼貓頭鷹的飛臨,不忍眨眼,深怕錯過任何貓頭鷹的身影。

當大家安靜下來,周遭只有蟲鳴聲,劉老師往前多步,祈求山神指派貓頭鷹,開始發出『不--、不--』的聲音,第8響聲後,仍未聽到貓頭鷹的回響。劉老師宣告母樹林內並無貓頭鷹蹤跡,推測原因:外來樹種的母樹林,並沒有將當地的昆蟲與鳥類的生態帶來此地,所以貓頭鷹也無停棲。劉老師本想放棄母樹林區域,再到其他地方試看看。就在此時,孝伸兄說他已聽到貓頭鷹的聲響了,此時兩種聲音同時響起,其中,一種是『日本角鴞』的聲音,牠已經過境台灣。

接著,『不--,不--』的聲音傳來,大家雀躍萬分,終於等到貓頭鷹的飛臨,劉老師似乎能與牠心靈感應,一聲聲召喚,鳴叫聲也慢慢接近,從數10公尺外到10幾公尺,劉老師判斷方向與距離,大家小心輕輕挪移腳步,手電筒一照,貓頭鷹就在樹枝上,幾秒後,展開翅膀無聲非走了,接著,又一隻飛過,有兩隻林角鴞。

劉老師解釋,人們常會把貓頭鷹的警戒聲想像成魔神仔的聲音,其實這是成鳥對幼鳥的警示聲,也許對貓頭鷹而說,人們才是真正魔神仔,捕獵動物,破壞山林。

2010的深秋,黃蝶翠谷出現4種貓頭鷹的叫聲,母樹林內出現兩隻貓頭鷹身影,還有螢火蟲、螢光蕈。夜晚現身的貓頭鷹,讓我們感受夜晚的寧靜,母樹林真是生態教育的好場所。維持山林的多樣化,是我們對夜晚現身的貓頭鷹的職責。

Top

 



 
 

專欄作家:讀〈弒吉丁蟲節腹泥蜂〉

作者:楊家旺

【讀〈弒吉丁蟲節腹泥蜂〉】2010.05.01 攝於大潭仔

親愛的法伯:

幾年前,我第一次在您的書裏讀到中譯為「泥蜂」的名詞。當時,我並不知道泥蜂到底是指什麼蜂?台灣有沒有這種蜂?而我覺得搞懂什麼是泥蜂似乎非常必要,因為您在昆蟲記第一冊,提到許多種泥蜂,例如:節腹泥蜂、飛蝗泥蜂、砂泥蜂。如果我不稍微具備關於泥蜂的概念,您書裏一再重複的泥蜂二字將成為我閱讀《昆蟲記》的一個障礙。

當時的我,在台灣的一些圖鑑上找不到以泥蜂命名的蜂類,我心想,也許是翻譯上的不同稱呼所致,我必須從您所提的習性去比對圖鑑上所提的習性,以期找到泥蜂所指的,在坊間圖鑑裏是哪一種類。我一度以為是土蜂科成員,但土蜂科被狹義認定為以麻醉金龜子幼蟲為主,而您所提的這些泥蜂,有的以吉丁蟲,有的以象鼻蟲,有的以螽斯,有的以毛毛蟲為麻醉的對象,所以泥蜂應該不是土蜂。接著我在貓頭鷹出版的《昆蟲圖鑑》裏,看到了「切葉蜂科」的標題寫著:「切葉蜂和泥蜂」,我心想,找到了。但隨即非常懷疑,因為裏頭敘述的習性並不符合您所敘述的泥蜂。

我只好繼續翻著,讀著,尋找圖鑑裏所有可能的線索。最後,我找到了細腰蜂科。閱讀這一科的簡介後,心想,八九不離十了,泥蜂應該就是指細腰蜂科的成員。《昆蟲圖鑑》寫道:「有些細腰蜂的種類又稱為獨居獵蜂、砂地蜂或塗泥蜂。雌蜂捕獲並麻醉昆蟲或蜘蛛後,會將獵物拖回巢中。綠艷獵蟋細腰蜂:以蟋蟀為寄生對象。巨顎細腰蜂:為獵殺象鼻蟲的蜂類。輝斑細腰蜂:專門獵殺粉蝶科的蝴蝶。」這些節錄下來的文字,讓我覺得沒有哪一科蜂類族群,比祂們更像您所形容的泥蜂類群了。

閱讀完您《昆蟲記》第一冊第三章的〈弒吉丁蟲節腹泥蜂〉,我不禁讚歎這種泥蜂尋找吉丁蟲的能力,幾乎是我的百倍強,相信也比任一優秀的昆蟲觀察家要強上10倍以上。您說:「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裡,我搗了3個節腹泥蜂的窩,得到15隻完整的吉丁蟲,至於斷臂殘骸的數量則更多。我估算了一下,花園裡還有25個窩。」一個在小小的花園,竟埋了這麼多吉丁蟲,弒吉丁蟲節腹泥蜂實在太會找吉丁蟲了,真希望我能具有像祂一般的找吉丁蟲能力,因為自己的野外經驗裏,遇見吉丁蟲的機會似乎不多。不過,前陣子,也就是2010年05月01日,我倒是遇上了一隻,體型小小的,背上有兩枚黃斑,像兩把斧頭掛在翅鞘上,格外醒目。查閱後,得知牠被稱為黃星方肩吉丁蟲 (Acmaeodera stictipennis),這隻吉丁蟲就是這封信裏,我想分享給您的昆蟲,請參閱照片。

您發現弒吉丁蟲節腹泥蜂所麻醉的吉丁蟲並非只有一種,而是好幾種,但無論如何總是吉丁蟲這一類群,我想,您的發現讓我聯想到弒吉丁蟲節腹泥蜂的生存優勢,因為,食性太過單一,且單一到固執的地步時,其實非常容易導致滅絕的。

但弒吉丁蟲節腹泥蜂似乎跨不過吉丁蟲這條界限,換言之,要弒吉丁蟲節腹泥蜂去麻醉虎甲蟲或金龜子或象鼻蟲之類,讓自己的食性更廣,生存機會更大,祂似乎又做不到。總之,祂只善於麻醉吉丁蟲,卻不知如何麻醉象鼻蟲或其他昆蟲。

法伯,我覺得您對狩獵蜂麻醉獵物的讚歎,似乎到了崇拜的地步,您說:「顯然,膜翅目昆蟲在保存食品時所使用的方法,比我們人類強太多了啊!我們用鹽浸泡,用煙燻,食物雖仍然可以吃,可是比起新鮮狀態,質和量都差遠了。牠用幾乎看不見的一小滴毒液,立即使牠的獵物不會腐敗。毒液使牠的野味不會變乾,關節仍靈活自如,內外器官保持像活著一樣新鮮,總之,昆蟲除了一直像屍體那樣一動也不動外,跟活著沒什麼不同。」聽您這麼說,我也開始崇拜祂們了,您看我拍的這張吉丁蟲照片,全身披覆著硬梆梆的盔甲,技藝高超的弒吉丁蟲節腹泥蜂,竟然可以「見縫插針」,縫在哪?看不見,但祂偏偏找得到,真是奇蹟。不但如此,還能一針命中吉丁蟲的穴道,使之癱瘓。我想,金庸筆下擅長點穴的武林高手,若比起弒吉丁蟲節腹泥蜂,說不定還略遜一籌呢。

您在第三章裏,還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您說:「然而我埋首書堆,無意中翻到一部我不知怎麼得到的昆蟲學小冊子時,便忘記了教師生涯的極度窮苦。由此可看出您真的是一位偉大的「昆蟲痴」,幾乎到了「何以忘憂?唯有昆蟲。」的地步。其實,您十冊的《昆蟲記》,也是許多人的「百憂解」。我記得劉森堯翻譯的《布紐爾自傳》裏有一段關於您的文字,找出來,節錄如后分享給您:「我很喜歡法伯寫的《昆蟲學備忘錄》這本書,對於喜愛觀察自然百態以及愛好大自然生物的人而言,這本書比聖經有價值得多。我常說如果有一天我被放逐到荒島的話,我唯一要隨身攜帶的書就是這本書。」布紐爾並不是一位昆蟲學家,而是一位電影導演。我對於他說自己被放逐荒島唯一要攜帶的書竟是您的《昆蟲記》這件事實在印象深刻得永生難忘。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神奇的事。一位偉大的電影導演,放逐荒島,唯一想看的書竟是一本關於昆蟲的著作。真是太奇妙了。

※文中部分引用之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自然人文:櫻花陪伴的日本之行-思考與感言

作者:宋汐(文字工作者)

受The Japan Foundation的邀請,我有幸在4月到日本參加"2010東亞未來領導者項目"的培訓與參觀。共有14個國家的24位年輕人參與了此次活動。他們來自各國的環境類 NGO、國家級或地方級環保局、環境教育機構以及大學環保社團。

第一站東京

正值櫻花盛開的季節,飄散的花瓣,為東京這座國際大都市增添了幾許唯美與古樸。參與者們分別介紹了所在機構從事的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活動或專案,我也用照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所開展的自然教育活動。

聖心女子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永田佳之引領參與者思考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概念的產生和影響。根據永田教授的介紹,可持續發展教育出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環境的日益惡化開始讓人們思考這種發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續的。可持續的世界需由穩定的環境、社會、經濟這三大支柱來支撐,而它的地基是我們的文化底蘊。當然政府以及普通民眾的行為決定著地基和支柱的牢固程度。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一直在我們的頭腦中縈繞,伴隨我們接下來十餘天的日本之行。

水俁市的故事

水俁這個名字出現在我的大學課本裏,是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之一。我也曾協調過一個有關中國汞污染的項目,水俁病這個詞頻繁出現在資料中。踏入水俁市時,心情有些複雜。我很興奮來到這座似乎很熟悉的日本城市,但回想起整個污染事件又感到悲痛與憤恨。我清晰地記得視頻資料中水俁病病人痛苦的掙扎與絕望的眼神。

但是,乘車進入水俁時,車窗外的景色優美寧靜,碧海藍天托襯出道路一側的樹木更加翠綠。很難想像這裏就是曾經震驚世界的污染重地。

智索株式會社成立于二十世紀初,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化學公司,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恢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智索水俁工廠的員工,包括子公司在內,全盛時期多達五千人,超過全市總人口的10%。自1932年到1968年,智索公司將含汞廢水排放了整整三十六年。之後,含汞廢水在海水中被微生物轉化成劇毒物質甲基汞。這些甲基汞通過食物鏈到達人體中,侵害中樞神經。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運動失調、視野狹窄等。至今都沒有治療該疾病的方法。

水俁病的爆發不僅嚴重打擊了當地以漁業為主的經濟鏈條,同時還引發了形形色色的社會性歧視,破壞了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們一行人在水俁病資料館裏見到了原水俁市市長吉井正澄先生。他是第一個走進受害者家庭,將政府、公司、受害人集聚起來嘗試共同解決問題的人。

水俁病患者不斷開展的調查研究、起訴抗爭運動歷時二十二年之久,最終被認定為水俁並受害者,並得到了賠償。智索公司也背上了無力償還的債務。除了對受害人支付賠償金外,清淤工程也耗資485億日元,其中的一部分債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負擔。

在一所水俁病康復中心附近的社區活動站,我們見到了一位水俁病的受害者,約五十多歲的一位女士。她的祖父和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因水俁病去世。她講述了那段可怕的經歷,並投影展示她故去親人的照片。她的病症顯示在她一隻聽力極低的耳朵和常常作痛的腿上。她說她曾因為受到歧視和過度的悲傷不願提及那段往事,但她現在已經振作起來面對新的生活並要用自己的經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裏曾經發生過什麼。離開水俁前,我們去了她開的一家藝術品商店,她用酒瓶等廢舊的玻璃器皿製作出了精美的飾品。這些美麗的藝術品也一定代表著她對美好生活的珍視。

水俁市的故事很長很長,這幾十年中發生了太多圍繞智索公司污染的故事,受害者的認定、媒體的參與、環境治理工程等等,我無法在這裏一一講述。我很希望有更 多的人可以仔仔細細的去瞭解這段歷史,它不僅僅是關於污染受害的,它的故事中包含了資訊公開、NGO力量、社區參與、消除歧視。如今,那些被污染的成千上萬的魚類依然被金屬桶密封在深海中,水俁市的海域已無甲基汞污染,經過治理又變為了一片純潔的大海。水俁病遇害者紀念碑面朝大海,紀念碑中寫道:祭慰已離去的靈魂,我們永不會讓如此的災難再次發生,願你們安息。

野崎島的故事

這是一座美麗的無人島,海水清澈見底,海島上生活著很多野鹿。這一天整個野崎島只為迎接我們這24位年輕人。

這座島上已經沒有任何人類居民居住,殘留下來的房屋記載著這裏曾有的忙碌生活。我們住在島上曾經唯一的一所學校裏。這所學校現在由當地的一家NGO管理,實際上整個島的管理和經營權由當地政府免費轉交給了這家NGO。這家NGO的經費來源主要靠經營這裏的旅遊項目。收入除去NGO的管理開銷,剩下的用於野崎島的生態和文物保護。

龜津淳司是這個NGO的工作人員,也是野崎島生態遊的講解。他帶著我們圍著這座7.34平方公里的小島遊走。一群一群的野鹿絲毫不被我們打擾,仍然悠閒地吃著青草。島上還有一些特殊物種,一些姿態萬千的樹木估計已有百年的樹齡。我被這裏一幕一幕的美景所吸引,站在山坡上遠望大海,才明白什麼叫做海天一色。感慨這麼美麗的地方居民們怎麼會捨得離開呢?

天主堂是島上唯一的一座教堂,島上的居民用了四百年將它修葺完成。龜津先生說因為原材料全部需要從島外運來,所以修建過程很艱難。最大的困難是資金非常缺乏,這也是為什麼教堂的修建用了四百年。當島上居民有了一點點錢時就請來工人買來材料修建,沒有錢時只能停修,攢下錢來又開始修建。那個時候所有的居民都很齊心,為了信仰每天只吃一頓飯,每家每戶都出錢出力修建教堂。教堂終於修好了,而島上居民只用了它不到60年。那個時候是上個世紀日本經濟開始復甦的時期,島上的居民紛紛出外打工,政府也鼓勵偏遠海島上的居民移民到更大的島上居住。就這樣島上的居民越來越少,1975年為130人,到了2000年全島只剩下一個居民。

日本的環境教育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很高,居民對自然資源的珍惜令人早有耳聞。而我也曾在2005年訪問大阪京都時採訪過普通人家的垃圾分類。這次在大川地區有幸到一位元日本哲學家的家中做客,他的家在一個幽靜的小山村。這裏垃圾被分成的種類多得讓我吃驚,共有分為21種。居民們在指定時間會將家中的垃圾拉到垃圾分類區,分好類後再回家。這裏不僅有我們常規分出的紙張、塑膠等,還有螢光管類、電線、乾電池、炒菜剩下的食用油等。玻璃也不能一概堆放,也要分出透明的、不透明的、茶色的。

京都的兒童生態教育中心裏,有一個專門的展廳講解日本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這裏的展示很生動,互動遊戲讓孩子們參與進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你能猜猜一箱無法回收的垃圾需要多少日元才能處理掉嗎?你面前就是一個垃圾箱,打開它裏面堆滿了千元大鈔的日元。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會驚呼原來處理這些垃圾要這麼多錢。在日本這個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簡單的填滿是不可能的。垃圾處理的高昂費用也是日本全民垃圾分類的一個原因之一。此外,這裏還有非常詳盡的垃圾分類圖解。

在兒童生態教育中心,孩子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生態保護的知識。節約水資源環節有一個很可愛的實驗室讓孩子們體驗浪費水的後果。先進的雨水收集和過濾系統讓孩子們瞭解科技對環保的幫助。小小的蚯蚓堆肥箱讓孩子們驚歎蚯蚓原來有如此大的作用。

日本所有的學校都必須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甚至出臺了《環境教育法》。作為一個環境教育者,我企盼中國的環境教育更加深入徹底。

三鷹森林美術館

日本之行的最後一天,有半天自由時間,我選擇了去盼望已久的三鷹森林美術館,這是所有喜歡宮崎駿動畫作品的人都嚮往的地方。乘坐電車從東京到三鷹市大約50多分鐘。這天細雨綿綿,我9:45到達美術館,10點種才開門的美術館前已排起了長長的隊。

美術館很小,處處體現著創意、神奇。這裏沒有指路牌,通向樓上的通道有很多條。美術館的一個口號就是"讓我們一起做迷路的孩子吧!"我喜歡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一些作品展現著人類貪欲致使美麗家園遭破壞,一些作品展現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一些作品很好地詮釋了雖然成長過程中的受傷,但那是磨練意志的必經之路。

永田教授將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作為教授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的素材。他說宮崎駿是日本的國寶。

離開日本時,櫻花依然被風輕輕吹落著,想起《風之谷》中女孩乘著風飛翔的樣子。對於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習與思考,我將繼續。

Top

 

自然書訊:在人世,悲傷低吟的《鯨魚之歌》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dopsong01

日前馬可孛羅文化,寄來《鯨魚之歌》樣書,希望能幫忙寫些書介,原本想說應該是一本像《威鯨闖通關》之類,人類英勇救援動物的小說,但是一看之下被故事內容所吸引,因為說它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細心收集資料,再以文字故事包裝的調查報導。

《鯨魚之歌》的故事架構,作者Douglas Carlton Abrams以一頭大翅鯨阿波羅游入哈德遜灣內河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故事主角鯨豚研究者伊莉莎白在長期調查鯨豚聲音下,開始為大翅鯨阿波羅的生物行為,找尋背後的答案,也發現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消息。

整個故事,凸顯的不只是鯨豚面對獵殺、污染的生態危機,更重要是作者長期的研究調查,在故事理詳實得勾勒出傳統捕鯨人對於鯨豚的依存心情,以及日本商業捕鯨背後的巨大利益,更重要是呈現出海洋學術界面對名利的貪婪,來自人世間的種種奸險,構成今日鯨豚危機的問題。

對於主角伊莉莎白,一位單純愛著海洋的博士研究生,從發現鯨豚溝通語言中,不尋常的訊息出現,就開始一步步走向危機的命運中,當她瞭解更多發現更多,危急商業補鯨的利益,也戳破學界不堪的內幕,面對的壓力不只是學界的排擠,更有著生命的危機。

但是,世間並非全然無情,當伊莉莎白真心愛著鯨豚,孤單的面對生命危機,一些有著相同心情的人士,紛紛伸出援手,從動員迅速的環境組織,到不願執行獵殺令的小小官員,甚至看不過學界腐敗的老學者,許多人站出來,在危及鯨豚生命的對立面,構成一張保護鯨豚的防衛網。

當大翅鯨阿波羅,帶著重大訊息游進哈德遜灣,牠以生命對世界做出控訴與死諫,在一群愛鯨人士奮力救援下,不只解救一頭鯨魚的生命,也是解救人類世界的危機。

鯨 豚有危機,在國際商業捕鯨的壓力,已經有許多環境生態組織,以電影、海上阻擾、遊說等各種方式,進行國際鯨豚救援,在台灣白海豚面對棲地開發危機,也有環 境組織與社會大眾,以遊行、信託等方式,搶救瀕臨滅絕的珍貴鯨豚。一頭頭被關注的受難鯨豚,反應援救鯨豚的行動背後,其實有著人類對環境的深刻省思,不只 救鯨,也是自救,更是找出萬物和諧生存的自然生態線。

《鯨魚之歌》在此時出版,不只講述一個救鯨的動人故事,更是讓人們瞭解在鯨豚危機的背後,其實交雜著多少人世間的複雜利益,國家的私心,政府的隱瞞,學界的貪婪,才是真正造成鯨豚危機的根源,這群自私者不只造成物種滅絕,連帶也讓世界環境走向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

《鯨魚之歌》是本值得一讀得好書,閱讀書中學界人物,可以發現相同的現象,一樣在台灣顯現,讀來讓人無奈又氣憤。

物種有危機,在一個個危急現象被解開發現之後,讓人感受到一切罪惡之因,起至於人世間。

是的!如同書中形容,大翅鯨阿波羅悲傷低吟著,人類社會是否能夠共感,自省危機已近。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munch

 

【書的小檔案】

書名:鯨魚之歌 Eye of the Whale

作者:道格拉斯‧卡爾頓‧亞伯拉罕 Douglas Carlton Abrams
譯者:郭寶蓮
出版:馬可孛羅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8/06
定價:340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陳姿穎、賴品瑀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