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珊瑚生病了 海中雨林需要您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贊助環境資訊電子報 送好書&泰迪熊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台灣蝙蝠資訊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國光環評 學者:應外移30公里 避免每人減壽23天


環團以行動劇諷刺國光石化的承諾是謊言

五都選舉後,國光石化(彰化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第3次專案小組環境影響評估3日在環保署審查,由於此案牽涉的環境議題複雜,之前分為5組分別舉行「專家會議」(海岸地型變遷、中華白海豚、水資源、溫室氣體、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已結束,隨後將專家會議結論併到專案小組討論。

專家會議結論,要求應加強中華白海豚熱點及棲息地環境與利用的論述。結果國光的回答是,請政府成立中華白海豚基金會,國光提供經費協助基金會。環評委員、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強調,國光一開始就選錯位置,現在叫政府成立基金實在是太不負責任。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第三次專家會議 國光石化堅持白海豚會轉彎

莊秉潔:國光運轉後 每年死亡人數增加1356人

國光幫幫忙 鄉親不要國光石化

致癌風險「可接受」八輕送環評

我們的島| 寂寞溪塘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添寶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卜娶某,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日頭暗揣無,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這是大家熟悉的台灣民謠,但是歌詞中的魚族,你看過幾樣?因為常見,而被寫進民謠,但是現在,牠們大多從原始棲地中消失...

溪澗、山溝、埤塘、稻田,水中有魚,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景象,現在,水中有魚可能是奢望。或者,水中有魚,卻不是台灣的原生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由於反聖嬰現象,中美洲遭遇50年來最慘重的雨災,300多人死於洪水與土石流,數千人無家可歸,並造成10億美元的損失。若氣候變化趨勢持續,會是很大的難題。國際難題,台灣不能置身事外,海豹面臨海冰減少、獵殺多的生存危機,2日國際人道協會代表來台呼籲民眾拒買海豹製品,而我國多位立委表示將落實於法令,還海豹一條生路。

災難與人為破壞頻傳的年代,不免叫人悲傷絕望,但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人起身保護環境。2009年首度發起民間參與海洋生態監測,舉辦珊瑚礁總體檢,今年共121人次的潛水志工聯手調查了國內6個水域,雖然統計結果堪憂,但若立即著手保護及復育,仍有機會恢復。不僅可與自然互利共生,也可帶來極大經濟效益。除了愛護海洋的海中蛟龍們,也越來越多人願意長期耕耘自然影像觀察,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林務局合作「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4日揭曉,評審團表示今年作品比往年水準都高,更留下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紀錄。

正由於環境意識抬頭,所以內湖慈濟基地保護區變更案,備受矚目,慈濟目前提出的「不填土挖山」主張,希望各界能持續關心溝通。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社論∣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新聞環境?

作者:朱淑娟(公民記者、本報特約記者)

政大新聞系主任林元輝在2日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說:「良禽找不到良木而棲,當老師的很心痛」,一句話道盡一個新聞系老師的無奈與憤怒。

而這一陣子以來,經常有新聞系的學生問我:「畢業後要不要當記者?」看著一雙雙茫然的眼睛,我心裏想的是:「不想當記者你幹嘛念新聞系?」

精采內文

論壇∣台南大學的無患子大樹

作者:晁瑞光

這棵無患子大樹,幾年前老樹調查的時候曾經來拜訪過,當時綠葉還很茂密的。今天想說來看看,怎麼會變成這樣?

樹枝乾枯,只留下近主幹部分稀疏的葉子,遠遠看過去,主幹似乎也有問題,看來病的很嚴重。 樹枝大都乾枯,主幹上也斑剝腐朽的樣子,台南市無患子沒幾棵啊!何況是這樣的大樹。

剩下主幹上新長的葉,這棵大樹似乎曾遭到很大的劫難。 新生的葉子,加油啊!

精采內文

 

國光環評 學者:應外移30公里 避免每人減壽23天

國光石化第三次環評補件再審 評估資料原地踏步

本報2010 年1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五都選舉後,國光石化(彰化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第3次專案小組環境影響評估3日在環保署審查,由於此案牽涉的環境議題複雜,之前分為5組分別舉行「專家會議」(海岸地型變遷、中華白海豚、水資源、溫室氣體、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已結束,隨後將專家會議結論併到專案小組討論。

原本環保署為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排了3場(本月7、9兩日是延續會議),據環保團體猜測,極有可能在會後有條件通過,並於月底前舉行環評大會過關。

國光石化預定地

補件以及舉行聽證會後再舉行第4次會議

不過3日國光石化以及工業局提出的說明,不是否決專家會議結論,就是評估資料原地踏步,並未依委員要求補充或增加調查。立委田秋堇、翁金珠也表示,日前立法院已做成決議,要求國光石化應舉行聽證會,讓各界充分辨論後再舉行環評審查,此時不應作成決議。

主席、台大環工所教授蔣本基會後裁示,7、9兩日會議取消,請國光補充資料、並等立法院進一步決議後再舉行第4次專案小組會議。

國光石化案分為A、B兩組審查,A組:海岸地型變遷、中華白海豚。B組:水資源、溫室氣體、健康風險評估。

工業局長杜紫軍首度到場,與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隔鄰而坐,強力表達支持。另一方面,贊成、反對此案的彰化大城及芳苑居民、以及長期關心國光石化案的多位學者也到場表達意見。

環保署主管污染處室對國光案污染:沒有意見

最令在場各界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原本最有資格與能力表達專業意見的環保署各主管污染的處室,當主席詢問有沒有意見時,包括空保處、毒管處、廢管處、水保處,通通表示「沒有意見」。經建會代表則跟過去一樣,只要是國家重大政策的,未質疑任何細節,只無條件表示支持。

「海岸地型變遷」

「海岸地型變遷」專家會議結論指出,顧問公司以MIKE-21、SEC-HY21模式對國光案海岸變遷的模擬仍有限制,且應加強現場觀測資料來驗證模擬結果。

但國光的顧問公司中興顧問只承諾在「本案通過」後續再加強現場調查工作。然而「模擬」不能取代「實測」,這點在另一個「永揚垃圾場」專家會議時已是各界專家的共識,國光案缺乏實測也被質疑不足以呈現現況。

另專家會議結論要求,應考量區位的突堤效應、以及對潮間帶、濁水溪河口淤積的影響,並研擬替代方案。

但中興顧問公司指出,原方案已經離大城海岸至少800公尺,如果為了避開潮間帶而將工業區外移,不僅因距離海岸更遠而有營運上的風險,也可能出現不均匀沉陷問題,對廠區安全有疑慮。

委員:沒有高品質的觀測資料,所有活動都沒有意義

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劉祖乾強調,環評一路走來,關於「海岸地型變遷」這個議題有3個主要問題,沒有「有系統的現場觀測資料」,科學活動起於觀測資料,如果沒有高品質的觀測資料,所有的活動都是沒有意義的。

他質疑顧問公司所用的兩個模擬工具:MIKE-21、SEC-HY21有很大限制,無法做出符合實際的狀況,於是在這種資料缺乏、模式沒有經過驗證、模式本身不符合現實的狀況下,「拿這種結果要來說將來怎麼樣,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個人絕對不會背書。」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副所長高瑞棋表示,一再強調MIKE-21有盲點,例如使用的粒徑是單一粒徑,但漂砂是多重粒徑,這應該有技術可以解決的,但拖了半年,「但每次會議提醒你也沒看到你有什麼改善,是工程師有問題、還是開發單位主導性太強?每次跟工程師講好像都聽懂,但出來都不是這樣。」

學者:溼地水泥化將改變自然棲地

顧問公司坦承,施工會導致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族群消失,水鳥也會離開,但預期會有新灘地形成,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會重新增生,水鳥也會返回覓食。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沿海溼地研究專家林幸助表示,顧問公司「預期」會有新灘地形成,但並無任何模擬數據佐證這個說法。事實上沿海工業區的開發影響時間是100年,而100年後也未必就會回到100年前的狀況。

林幸助表示,許多研究指出,溼地水泥化做了海堤後自然棲地改變很大,影響的是整個食物鏈,但並未看到任何生態模擬其影響程度。

「中華白海豚」

專家會議結論,要求應加強中華白海豚熱點及棲息地環境與利用的論述。結果國光的回答是,請政府成立中華白海豚基金會,國光提供經費協助基金會。

委員、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強調,國光一開始就選錯位置,現在叫政府成立基金實在是太不負責任。

工業區外移到退潮時水深10公尺以外

另專家會議結論要求,為保留中華白海豚育幼及覓食廊道,工業區及工業港應外移到退潮時水深10公尺以外。

但顧問公司回答:「這個方案不可行」。原因是,填土深度平均約20公尺,會出現差異沉陷時將有工安風險。圍堤要用沉箱堤,工期將長達12~20年。外移後雖可保留白海豚迴游廊道,但有兩座聯絡橋要有橋墩,是否不影響迴遊還不可知。

對這些回答,高瑞棋顯得有些不耐,他表示,開發單位一天到晚保證要用最好的科技、最少污染,但答覆卻常說我們技術不行、能力不行,海岸技術是傳統的技術,橋墩有縫白海豚還是會通過,總比圍在那邊更好通過吧,「感覺上就是為不願意而不願意。」

他表示,如國光不願外移,隔離水道一定要保持暢通,要暢通就不能淤積,隔離水道深度才負7米,結果你容許淤積到負4米。如要用3萬噸的抽砂船,吃水量不深只能用小型船,勢必變成天天要抽,這樣說要引導白海豚是對的嗎?

另外環球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他請教過台大教授周蓮香,目前評估白海豚只評估數量、但未評估品質,但有發現六輕附近海域白海豚已遭受健康損害,即便經過三次專家會議這些爭議還是未能釐清,應撤案重審。

「水源供給」

專家會議結論,要求國光用水應以海水淡化為水源替代方案,並考量以再生能源、廢熱回收做為海水淡化能源。

不過國光石化否決這個結論,指海水淡化有困難,工程困難、水質不穩、缺乏薄膜技術。且強調海水淡化成本高、耗能、高濃度鹵水排放影響海域生態。

另外,國光長期用水以大度攔河堰為主,中期用水預計在濁水溪自強大橋上游河道630公尺深槽處設攔河堰,豐水期引水最多每日供水2.2到5.5萬噸。這個方案包括雲林縣政府、環保團體都表示反對。

隔離水道浚深可能加巨地層下陷

環球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子見指出,水利單位已證實,農漁民抽用地下水不是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而是自來水公司或農田水利會抽深層地下水所造成。國光規畫的長期用水「大度堰」、中期用水「自強堰」也會造成相同效果。

海岸侵蝕讓地盤缺少地襯效用是地層下陷的原因,強烈質疑隔離水道浚深可能加巨地層下陷。張子見強調,國光石化原選址麥寮離島工業區(此案2008年進入二階後沒有撤案也沒再送件,國光又另送大城一案,形成目前國光石化有2個環評案),而麥寮離島工業區當初核發的水權,六輕用後還空出來40萬噸水權,如果轉移給國光,大度堰、自強堰都不需要再蓋。

「溫室氣體」

國光石化年排碳量2400萬噸,如果不做減量,將衝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因此專家會議結論要求應再確認,減量措施對我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基線(BAU)的減量貢獻率資料。

國光分為兩期開發,每期乙烯產能各120萬噸,總計240萬噸。國光指出到2020年只開發一期,原排碳年排碳1200萬噸,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AT)後可降為680萬噸,因此對國家採高經濟成長的BAU減量貢獻是2.68%。

對於國光用「減量貢獻率」來形容國光因採用BAT對國家減量有貢獻,環保團體覺得很荒唐,因為政府是「先增胖、再減量」,國光石化開發即使採用較佳技術而減量,但對國家總量而言,是實實在在增加了1200萬噸,國光石化屬高排碳產業,違反國家二氧化碳減量政策。

「健康風險評估」

專家會議結論,顯示國光石化開發後,未來鄰近鄉鎮居民可能承受較高的健康風險,國光應提出最佳可行風險管理策略。

國光提出的策略是:再減少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的排放量,提撥1億元成立「生態、環境及健康保險基金」。並於「營運前」完成流行病學背景調查,營運後每5年進行1次流行病學調查。

雲林縣長蘇治芬則要求,應提撥100億成立生態基金。

中科三期七星基地開發案之前遭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原因之一就在於法院認為,開發案的健康風險評估應在「環評前」就要做,才符合環評的「預防」精神,而不是環評通過了才做。因此國光提出在環評通過後「營運前」才做流行病學背景調查,環保團體表示無法接受。

環球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他多年來擔任六輕監督委員會委員,對六輕的影響感受很深刻,一旦讓國光通過,很可能重蹈六輕的覆轍。身為六輕監督委員非常有無力感,一旦通過,監督委員會是沒什麼約束力的。

莊秉潔:國光應外移30公里,避免每人減壽23天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也到場表達意見。他指出,六輕運轉前後男性總癌症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北從桃園、南到高雄大部分鄉鎮每十萬人增加10到50人,只有宜蘭、台北減少。這期間唯一的重大開發案就是六輕。

依石化業劑量反應函數推估,每年因國光石化營運致癌死亡達4428人,如加上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應會更多。為避免開發對居民的健康風險衝擊,莊秉潔建議國光石化外移到30公里外,煙流只在夏天偶爾會吹到彰化芳苑一帶,這樣可避免全台灣每人損失23天壽命。

醫師:雲林縣、嘉義縣全癌症罹患率全國第一

在鹿港執業20年的醫師葉宣哲表示,依國民健康局公佈的最新全國癌症地圖顯示,2009年六輕所在地的雲林縣及其下風處的嘉義縣,全縣的全癌症罹患率都是全國第一。平均每10萬人口死亡率213~265人,比全國平均值173人高出1.23~1.53倍。

葉宣哲認為,台大公衛所教授詹長權針對台西鄉、麥寮鄉2000位居民尿液分析,結果驗出多環芳香氫等致癌物。從醫學角度他強烈質疑雲嘉地區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高發生率與六輕有關。他以自己在鹿港執業20年的經驗指出,從台中火力電廠、六輕等研究顯示,彰化、雲林都不應該再設高污染產業。

「經濟效益」

學者:六輕經驗對區域經濟效果非常差

張子見說,花蓮人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蘇花改馬上就可以通過。那雲林人可不可以要求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而讓國光案馬上否決?

他表示,國光指可提供37萬個就業機會,「相當誇張」,合理的估計,整體的產業關連效果最多是直接效果的4倍,如果直接就業真的有像國光估計的18000人,整體就業效果不會超過8萬人。

而從六輕經驗,與產業關聯效果很差,這些年來製造業衰退,服務業雖然增加,但整體就業人口增長排名中部倒數第三,只比苗栗、南投高,顯示六輕對區域經濟效果非常差。

國光開發淨虧損數百億到千億

中興大學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分析,站在經濟角度,國光石化如在彰化設廠反而阻礙他的發展,也阻礙台灣經濟發展。

因為,國光如在彰化設廠,總成本定超過總效益。國光石化的外部成本包括:溫室氣體成本、健康風險成本、安全農漁業產品、生態及環境成本、地層下陷成本,國光本身估計每年300到500億,陳吉仲估計約569--1121億,如果國光願意承諾將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他個人立刻贊成國光開發。

所謂「外部成本內部化」指的是,包括溫室氣體、水資源、農漁產品、生態等等都是全台灣人民的公共財,這些如果因為廠商設廠而受到損害,成本就應由廠商負責賠償。

國光設廠的效益有多少呢?陳吉仲分析,計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產品價格,國光石化純就消費者剩餘而言約156億。生產者剩餘約209億。因此國光一年的效益約365億,但外部成本卻高達569-1121億,效益遠低於成本。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我們的島| 寂寞溪塘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添寶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卜娶某,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日頭暗揣無,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這是大家熟悉的台灣民謠,但是歌詞中的魚族,你看過幾樣?因為常見,而被寫進民謠,但是現在,牠們大多從原始棲地中消失...

溪澗、山溝、埤塘、稻田,水中有魚,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景象,現在,水中有魚可能是奢望。或者,水中有魚,卻不是台灣的原生魚。

台灣的純淡水水域,住了80多種原生魚類,因為地理阻隔,產生了40多種的特有種,廣布在溪流、湖泊與埤塘中。棲息在不同環境的魚,因為人們的需求,各自面臨不同的生存危機,當中最危險卻又最常被忽略的,是生活在低海拔溪流、埤塘中的小型魚,青(魚將)魚就是其中之一。

青(魚將)魚,俗名稻田魚,原本普遍存在水田和埤塘中,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消滅孒孓而引進大肚魚,由於棲息區位相同,造成青(魚將)魚的浩劫,加上農藥使用、休耕、埤塘棲地破壞,青(魚將)魚逐漸在野外失去蹤影。

十多年前,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發起人孫仲平聽朋友提起這個現象,激起他尋找青(魚將)魚的決心。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最後在宜蘭雙連埤找到青(魚將)魚。擔心青(魚將)魚從此絕跡,他把客廳營造成產房,多年的養魚經驗,讓他順利繁殖出數以萬計的青(魚將)魚,他也把復育出來的魚,免費提供給願意幫忙復育的人,並且在相同地域找到的魚,隔一段時間會做交換,避免基因窄化的問題。

8年前,他嘗試把青(魚將)魚放流到適合牠們的小溪溝,但是,放生卻成了送死。當年放流魚兒的小溪溝,已經變成了無生機的工地。悲痛的經驗讓他對放養更加謹慎,他希望辛苦復育出來的魚,能有好歸宿,校園裡的生態池,成為他的另一項嘗試。

青(魚將)魚失去了原始棲地,卻因為保育人士的努力,在校園裡的生態池,找到另一個存活下去的機會,這是個折衷的方式,也是這波搶救原生魚行動的起點。

孫仲平的努力,吸引了不少朋友來幫忙,他們在護魚過程中,看見了更多台灣原生魚的困境。

孫仲平和朋友們常利用假日四處踏查,由於他們都是釣魚好手,釣具就是他們的調查工具。這一回的調查結果顯示,汐止的四股埤,已經成為鱸魚、福壽魚等外來種的天下。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在不同的埤塘,有著不同的情況。來到五股大埤調查,由於泰國鱧的入侵,原生的七星鱧和斑鱧已經絕跡。

目前埤塘常見的外來種,除了鱸魚、泰國鱧等,因為食用價值而被引進的魚種,還有藍寶石、花羅漢等觀賞魚,牠們對原生魚造成的強烈威脅,目前還找不出徹底的解決辦法,更讓人擔心的是,埤塘還面臨另一個嚴重問題。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發起人孫仲平說,現在很多埤塘是私人的,為了商業利益行為就填掉了。溪流生態的魚種,可以用封溪護魚的方式來保護,埤塘生態的魚,一旦沒了棲地,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眼看著棲地惡化的情況日益嚴重,政府又不重視原生魚的危機,孫仲平和同好們決定籌組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搶救目標以目前最危險的埤塘魚類為主,一旦發現棲地有危機,就趕快把魚救出來,易地保種,等待機會讓魚重返原始棲地。他們在台北縣的裕民國小中,建立了一個複合功能的水生走廊,除了保種,也是教育空間。

在這裡,一個魚缸是一個希望,一種魚也是一個記憶,俗稱鮕(魚代)的七星鱧就有著屬於牠的小故事。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發起人之一,同時也是裕民國小的老師鍾宸瑞說,有一次土地公外出巡視卻迷路了,後來鮕(魚代)就把土地公帶回土地公廟,土地公為了讓後代子孫都記得牠的功勞,就在牠的尾巴上,蓋了黑黑的圓印,成為七星鱧的一大特徵。

水生走廊的空間有限,需要搶救和復育的魚卻是越來越多,他們需要更大的保種場。家在苗栗的劉正康,當初因為養蓋斑鬥魚而結識了鍾老師,他希望能為保種盡一份心力,不但提供土地來作保種場,還親自施工,一切費用都自掏腰包,細心營造接近自然的環境,戶外的保種池,種滿原生的水草,希望魚可以生活的自在健康。現在這裡住了蓋斑鬥魚、青(魚將)魚和原棲地在雙溪的菊池氏細鯽。

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的會員們,有的擅長釣魚,有的擅長教育解說,有的養魚功力一流,他們各自發揮所長,本著濟弱扶傾的胸懷,從釣客變成魚界的俠客,多年練就的功力,都成了幫助原生魚的後盾。鍾宸瑞老師說,保種復育是不得已的手段,最重要是保護牠原有的棲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也不需要做這復育的動作了 。

回家,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可惜,對這些棲地遭到破壞的魚來說,家,是暫時回不去了。不過今年秋天,有少部分的幸運兒,在另一群人的幫助下,結束了流落他鄉的日子。

這裡是台中縣新社鄉,為了解決水患問題,政府沿溪進行了一連串整治工程,棲地破壞,魚蝦陸續失去蹤影,食水嵙溪成了寂寞溪流,封溪護漁的告示牌,也成為一項大諷刺。食水嵙溪是瀕臨滅絕的台灣白魚,族群數量最多的一個原始棲地。但是工程節節進逼,擔心白魚們小命不保,2008年春天,大甲溪生態協會和白冷圳社造促進會發起搶救行動,帶領新社國小的小朋友幫白魚搬家,送往附近的溼地庇護站。

兩年過去,當初搶救的白魚繁殖出一千多隻的後代,由於上游部分棲地還沒有遭到工程破壞,他們決定把部分的白魚放回來。特生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李德旺表示,能在原來地方自然繁衍才是最好的。

瀕臨滅絕的白魚雖然在去年被列入二級保育,諷刺的是,政府對牠僅存的棲地,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而這也是大多數保育魚類的共同問題。台灣原生魚類保育會發起人張元宏說,魚類列入保育之後,這些棲地政府卻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去規劃管理,民眾都會覺得物以稀為貴,跑到這些棲地去做採集,反而造成保育類族群的減少,現在都是民間團體在出錢出力,希望政府能妥善保護棲地,這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

今年,白魚回家了,其他的原生魚,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離鄉背井是不得已的做法,無家可歸才是最大的悲哀。棲地保護是環境生態的基礎,雖然民間團體積極搶救保種,如果相關單位再不重視,只怕曾經擁抱著牠們的溪流埤塘,將會永遠失去這群相伴千年的老朋友。

採訪側記:

這群搶救台灣原生魚的朋友,手中揮舞的不是寶劍,而是釣竿,積極捍衛的不是秘笈或寶藏,而是台灣原生魚類的生機、健康生態系的希望。他們四處找魚,想辦法保種,在過程中,我看見濟弱扶傾、不求回報的俠士風範,在他們身上展現。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拉丁美洲遭逢致命強降雨

摘譯自2010年11月30日ENS哥倫比亞,波哥大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0年11月23日,雨中的哥倫比亞波哥大。圖片節錄自:Trevor Schwellnus相本。 哥倫比亞近日暴豪成災,淹沒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造成超過160人死亡,140萬人以上受到影響,該國政府已宣佈國家進入災難狀態。此命令適用於哥倫比亞32個省其中的28省,可使該國動用國際資金投入救災工作。

哥倫比亞有2個雨季,分別為4-6月以及10-12月。氣象學家說,由於今年發生反聖嬰現象,冬天雨季加劇。反聖嬰現象是指熱帶東太平洋的低溫氣候型態,典型效果是在南美洲北部產生更多的降雨。

2010年11月17日,波哥大的居民在淹水道路行走的景象。圖片節錄自:Santiago La Rotta相本。氣象官員說,由於預期到反聖嬰現象可能持續下去,暴雨可能會持續到1月份。

歐盟和安第斯開發集團已撥款給哥倫比亞,而巴西、智利、法國和委內瑞拉則提供糧食、物資和現金援助。

委內瑞拉也遭受洪水和嚴重雨季,已有3萬5千多人受影響。

委內瑞拉政府撥款1.7億美元,用於重建因降雨損害的6個州共2400間房屋。政府還批准了1500萬美元,完成引導河流及修復受到重創的巴爾加斯州(Vargas)的飲用水系統。委內瑞拉當局已分發超過150噸的食物,並在全國設立87個緊急收容中心。立法委員則正在審理緊急住房法 (Emergency Housing Law),以幫助因暴雨而失去家園的人。

此外,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於30日結束,共造成整個中美洲300多人死於洪水與土石流;也使得此次中美洲雨季成為50年來災情最慘重的一次,災害主要發生在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颶風使數千人無家可歸,並造成10億美元的損失。

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的報告,在2002年至2008年,該地區因氣候變化所受到的衝擊,估計為150億美元。

根據委員會的說法,如果目前氣候變化的趨勢持續下去,因為颶風和暴雨造成農業、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費用,在2100年可能達到73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2008年中美洲7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54%。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海冰減少獵殺多 海豹瀕臨滅絕

環團籲立法禁海豹製品 本報2010年1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艾華思於記者會上,解說海豹主要棲地區浮冰的狀況。繼 2010年3月動保團體記者會揭露海豹慘遭獵殺的現況,籲禁賣相關產品;2日國際人道協會加拿大分會執行長艾華思(HSI Canada, Rebecca Aldworth)更遠道來台,說明海豹面臨海冰縮減及獵殺的雙重危機,籲請台灣民眾拒買海豹製品。多位立委亦表示將落實於法令,不讓民眾消費如此殘暴、誇大不實的商品。

海冰縮減使得豎琴海豹逐漸滅跡

氣候變遷、北大西洋震盪等因素,導致加拿大豎琴海豹的棲息地過去40年來,有21年海冰的覆蓋率低於水平,尤其自1996到2010年間情況更加嚴重,海豹繁殖、育幼的棲地「破碎不堪」,嚴重威脅海豹族群。生活在極地的豎琴海豹,已因極端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冰縮減而面臨毀滅性的生存打擊。艾華斯說,海豹棲息地過去40年來,有21年海冰的覆蓋率低於水平,尤其自 1996到2010年15年間情況更加嚴重。由於海冰無法成形,海豹媽媽經常被迫在水中生產或因此流產。即便成形,冰層也因太薄脆弱而易碎,導致小海豹經常在還不夠強壯時,就從裂開的冰面跌落海中而夭折。

剛出生的小海豹前幾個星期尚未強壯到可以在水中存活,約需一個月大後,才開始短暫游泳,但最多也只能游上1、2分鐘,便需要回到冰上休息。如果冰層融解或破裂太快,牠們等於要被迫提早「進入水中」,許多海豹寶寶因此「窒息」而死。而成年的母海豹就算已是游泳高手,也需要足夠浮冰來休息。特別是棲息於上百浬外海的豎琴海豹(Harp seal),更需要浮冰作為覓食的中繼站。

有些海豹媽媽被迫到海岸上生產,小海豹也因此被陸生掠食動物殺死,而人類的干擾也會逼走母海豹。因此,新生小海豹在岸上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浮冰流失現象已威脅整個海豹族群。近年來,由於海冰融化太早,加國漁業海洋部估計:主要育幼區的小海豹死亡率已達百分之百。

人類獵殺加快海豹滅絕腳步

除了嚴苛的氣候條件造成海豹的生存威脅外,更嚴酷的威脅來自人類的獵殺。獵殺行動使得海豹以每年30萬隻的速度消失。而獵殺海豹是為了取得皮下脂肪做成海豹油。動社表示,廠商以不實廣告宣稱海豹油具有療效,使得民眾盲目消費。事實上它是以食品項目進口到台灣,並無療效。

艾華斯在加拿大東部海岸監看海豹獵殺已有12年之久,反對海豹獵殺具有50年歷史,這些努力仍未使加拿大政府立法保護海豹、禁止商業獵殺。加拿大政府所稱的合法,並不表示人道,事實上是非常殘忍的屠宰過程。很多海豹受傷掙扎很久才死亡,83%的海豹是在意識清醒下被拖曳、丟棄到船隻上進行宰殺、剝皮的動作。

沒有人會同意如此殘暴對待海豹的行為,艾華斯說,包括歐盟、美國及墨西哥在內的國家,都已禁止海豹產品進入市場;俄羅斯內部之商業獵殺也已禁止。這些行為減少很多海豹販賣市場,有效阻止了部分地區海豹獵殺行為。

即使如此加拿大政府認為還有亞洲市場,除了台灣是海豹商品進口第4大國家,第1、2大進口國中國、南韓都在亞洲。台灣身為主要市場之一,7年來進口431,364公斤換算為12萬隻海豹。

台灣有法可禁 消費者力量可立即達成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集人翁金珠對影片中獵殺海豹的殘忍行為表示難過,他說台灣人喜歡吃補,在不知情下在街上買這些產品;立委林淑芬也指出食用海豹不是國人的飲食習慣,而海豹油宣稱的療效是假的,若需要攝取Omega-3,有更好的植物性替代選擇,如亞麻仁油。立委田秋堇則對9個月來未有進度感到訝異,他表示政府有政策工具,應盡速落實。幾位立委都要求國貿局、林務局應盡速研擬禁售海豹相關產品的政策。

今年3月,動物社會研究會與「福爾摩莎動物權益小組」發起「讓牠們悠游!拒用海豹、海狗產製品」行動,已超過10萬人加入聯署,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艾華思表示,台灣民眾對此問題的重視令人鼓舞與感動,她希望台灣能繼歐盟及美國後,成為亞洲第一個禁止殘忍海豹產製品進口的國家。

國貿局貿易服務組副組長賴國星表示豎琴海豹非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物種,但將配合林務局查證各國立法方式。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將研擬相關政策因應,而凝聚共識是必要的,如連署名單;即使如此仍需有民眾陳述意見的過程。

禁售海豹油法制化仍有一段路要走,因此民眾自發性地抵制海豹相關產品,才是最立即可行的方法。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今年3月公布海豹、海狗產製品取得過程的殘忍血腥真相後,許多銷售通路如康是美、屈臣氏、家樂福等,都立刻下架、不再販售相關產品。

附錄:「海豹、海狗油」市售狀況再調查  

Top

 

2010珊瑚礁體檢:小琉球最劣 小綠島黑海綿病肆虐

憂:人類破壞為主因 喜:在地保育行動興起

台北2010年12月5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陶曉航、莫聞報導 小琉球志工清除魚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昨(5日)公布2010年台灣海域珊瑚礁體檢結果,整體珊瑚礁活珊瑚覆蓋面積介於25-50%,依世界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的標準為「尚可」。然小琉球因近十年觀光業興盛嚴重破壞生態,劣化最嚴重,覆蓋率已不到10%,綠島出現黑海綿病,台東杉原則因海岸開發與大雨沖刷,水下濁度極高,令人憂心。此外,在全台六處調查點,指標性魚類及經濟性無脊椎動物幾已絕跡。

響應全球海洋生態監測的「台灣珊瑚礁體檢」,是以招募民間潛水志工參與海洋生態監測的方式,推廣海洋保育行動。今年由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歷經五個月的調查期,招募121人次潛水志工,在東北角、台東杉原、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小琉球六處進行調查。昨於台北舉辦成果發表暨志工分享茶會,並邀集內政部營建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等管理單位進行交流。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珊瑚礁就等同於陸地上的森林」,許多生物依其而生,而珊瑚的生死存亡,將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全及平衡,也會連帶影響仰賴此維生的產業。要守護台灣珊瑚礁,全盤了解及監測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狀態,是首要的關鍵步驟。」潛水志工在調查時,時常發現廢棄魚網、漁線纏繞在礁盤或珊瑚上,台灣各珊瑚礁區遭受過漁的嚴重性也不言而喻。珊瑚礁生態系的食物鏈失衡,對觀光和漁業都是很大的衝擊。

綠島珊瑚爆發黑海綿疾病總體而言,去年跟今年的比較結果顯示活體珊瑚覆蓋率狀況良好的地方仍舊維持原來的水準,然狀況不佳的地方則仍無太大起色。台灣海域面臨的海岸不當開發、過度捕撈、有機質及重金屬汙染、海洋遊憩活動破壞以及海洋廢棄物等眾多人為干擾,再加上氣候變遷導致海表溫升高、海洋酸化等,使得珊瑚存亡堪憂。

珊瑚礁總體檢科學指導員林育朱強調,如果立即著手進行珊瑚礁區保護及復育措施,極有機會恢復到「良好」程度。而健康狀態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不僅達到人與自然互利共生,也可為人民甚至國家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希望藉由更多人加入珊瑚礁監測的行列、推動在地的海洋守護隊,讓海洋環境變得更好。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青則指出,相關海岸保護法令的催生需要積極推動與持續追蹤;如「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的設立,是其他海域保護努力的目標。

可喜的是,在地保育意識已經興起,有更多公民願意參與行動,擔任體檢與淨海志工。潛水教練陳玄洲去年參加完珊瑚礁體檢後,認知到拯救珊瑚行動迫在眉睫,便成立「四季清除海中垃圾聯盟」,定期清除海底垃圾。環境資訊協會顧問耿璐更表示,期望能將珊瑚礁體檢的成果帶到台灣更多角落,讓這些動人的故事引領更多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關注。

小琉球不到10%  綠島、蘭嶼還有部份優良

而台灣珊瑚礁的狀況究竟如何呢?負責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的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說明,依據國際珊瑚健康狀況的分野是以活體珊瑚的覆蓋面積來判定,50-75%的覆蓋率為「優質」,25-50%為「尚可」,而25%以下為「劣」。調查點中有東北角龍洞淺處、鼻頭角、小琉球蛤板灣及美人洞的狀況最差,特別是小琉球,幾乎連10%的覆蓋率都不到。此外,其他地區都屬於「尚可」。離島地區,如綠島、蘭嶼,還有狀態「優良」的珊瑚礁。

東北角以野柳活覆蓋率最高  台東杉原恐因人為開發增加水下濁度

調查結果顯示東北角活珊瑚覆蓋率在4.38-49.06%間,而野柳10米處的活珊瑚覆蓋率則是此區最高,此外,龍洞5米處發現藻類爆發的現象。台東杉原海灣,南礁及中礁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41.25%及35%,但水下濁度極高,有可能是因為美麗灣渡假村的開發及大雨沖刷導致。澎湖東嶼坪因居住人口稀少,調查數據顯示3米及6米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53.13%及46.88%,珊瑚礁狀態還算健康。

綠島珊瑚遭黑海綿病肆虐、恐因觀光發達,小琉球成為劣化最嚴重區域

綠島三個調查點,包含公館、柴口及將軍岩,活珊瑚覆蓋率在35.63- 59.38%間,將軍岩深處及柴口深處最低,將軍岩淺處最高,且各處都發現有造成珊瑚病害之一的黑海綿肆虐,尤其以柴口深處感染狀況最嚴重。

蘭嶼三個調查點,包含野銀灣、雙獅岩及玉女岩,活珊瑚覆蓋率在42.59-53.38%間,雙獅岩深處最低,野銀灣淺處及玉女岩淺處最高,蘭嶼由於人口稀少,因此珊瑚礁區也較少受到人為活動破壞。小琉球三個調查點,包括美人洞、蛤板灣及厚石群礁,活珊瑚覆蓋率在6.25%到39.38%之間,蛤板灣淺處最差,厚石群礁淺處最高,因為觀光業發達,高度開發後的小琉球珊瑚礁狀態為各離島當中劣化最嚴重的區域。

※ 註1:珊瑚礁體檢為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 於1997年發起的全球的體檢行動,當時是為了對全球珊瑚礁進行現況調查,提供科學上的數據,證實珊瑚礁已受到過漁、非法漁業和汙染的情形。調查方法是以「穿越線」(transect)法為基礎。潛水志工在海底沿著3m和10m等深線,拉出一條100m長的穿越線,調查範圍內的特定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從這些指標生物的數量、大小可判斷人類活動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珊瑚覆蓋率則由樣線上之珊瑚存活量數據作統計分而得。

※ 註2:2010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合辦單位包括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營建署城鄉分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阿拉善生態協會台灣分會、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辦。

 ※ 本文部分內容為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環境大聲公」課程之實作作品。

Top

 

「素人」影像傳播自然生命力 記錄台灣生物多樣性

本報2010年1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林務局合作「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4日揭曉,來自桃園縣復興鄉光華國小潘光道師生抱走親子組及大眾組大獎。評審團表示今年作品比往年作品水準都高,顯示越來越多人願意長期耕耘自然影像觀察,留下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紀錄。

大自然充滿生命力,而生命的奧妙就藏在草叢、樹梢、水塘以及各種棲地間,展現生命的活力。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說自己在學生時代台灣物種調查約 15000多種,現在則已近2萬多種,而台灣是個生物多樣性高的島嶼,尚有多種物種等待調查發現,自然影像紀錄可說是全民動員進行生態調查,在生態紀錄過程中發現新品種以及動物的習性,都非常難得。

此次海洋生態紀錄影片較少,管立豪鼓勵民眾多投稿。

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台灣自然影像頻道已有4、5年時間了,收集了包括局內、國家公園、觀光局等部門,自然影像相關的作品,也包括影片、徵文等競賽獎項,記錄了許多連生態學者也拍不到的畫面。

今年主題訂為「生物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生命力」,乃呼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作品內容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潮間帶到山林中,不管是從身邊的校園、盆栽等定點的觀察,或是上山下海的長時間拍攝都有。

評審周志村即說,今年很多作品「令人驚豔」,參賽作品在質與量方面也都有增加,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生態紀錄不確定性很高,無論是設備或花用的時間門檻都高,參賽作品可看得出長期耕耘的痕跡,實屬不易。他鼓勵有志於生態攝影者,多看影片、大量閱讀生態知識、親臨現場多觀察,最重要的就是放手去做,「做了才知道問題是什麼!」

玩了20年影像評審王力平表示此次多部作品影像表達都很好,但往往因忽略觀點及故事性,而未能得獎。王力平強調生態觀察要有札實的科學知識,但在影片文字呈顯上卻要能淺顯、並以文案的方式精要呈現,切忌長篇大論的解說。他肯定影像紀錄的價值,可成為自然環境教育教材。

來自桃園縣復興鄉國小教師潘光道,自己本身很喜歡昆蟲,台灣已知的155種昆蟲,他已經紀錄了120種。他指導學生拍出〈校園昆蟲探索〉以及自己的作品〈美麗的豆娘〉分別獲得「短片徵選親子組」及「短片徵選大眾組」優勝。

潘光道說,學校位於拉拉山旁,被教育部歸類為弱勢族群,卻有物種豐富之優勢,昆蟲種類超過100種以上,他鼓勵學生多觀察,並說學生因此「中」了鍬形蟲的毒,每次看到都來問他這是什麼?最後他只得給學生圖鑑自己查,學生在這過程培養出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潘光道很喜歡蜻蜓,對青紋絲蟌情有獨鍾。他說蜻蜓只要有一張小桌子大小的水池就會來,蜻蜓是水質監測指標物種,又會吃蚊子,要大家多關心蜻蜓生態。

評審范欽慧表示每年擔任親子組評審,從過程中看到作品之多樣化,令他非常感動。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今年自3月份開始宣傳徵件至11月中旬活動截止,共計有44件作品參賽,其中16件親子組作品,28件大眾組作品,相關影音檔案全數上傳到「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此外,也在網路上開放票選人氣獎。

2010自然生命印象得獎名單:

短片徵選親子組

第1名   馬韋傑   〈校園昆蟲探索〉

第2名   張倚寧   〈樺斑蝶 在我家〉

第3名   王振宇、林懷玉、林成龍、江智誠、吳恩熙   〈葉子萬花筒vs海的巨龍〉

佳作

徐詩凱   〈台灣的寶貝-蓋斑鬥魚〉

高思璇、武玄、林家妤、蘇政源       〈小小偵探隊〉

蔡仲昇   〈鷺鷥家族〉

周嘉垣   〈尋紅記〉

趙珮雅   〈探訪陽明山天溪園〉

短片徵選大眾組

第1名   潘光道   〈美麗的豆娘〉

第2名   李孜亞、郭家瑋   〈自然界的精靈〉

第3名   黃振裕   〈王功之美〉

佳作:

鄭中信   〈淡紋青斑蝶〉 楊偉傑     〈五色鳥育雛記〉

陳榮錦、曾偉証   〈吉峰國小領角鴞家族的成長〉

陳玉馨   〈大雪山林道‧藍腹鷴觀察記錄〉

張家榮   〈海拔的律動-活力山林〉

自然之窗徵文

特優       陳虹余〈一生一定要看過一次的阿里山日出〉

優選

許家豫〈台灣的極危險瀕臨絕種白海豚(中文版) 〉

方玟雯   〈放生與放死之間-台灣的放生迷失〉

 Top

 

「不填土挖山」 慈濟續推盼溝通

摘錄自2010年12月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對於環團有備而來,打算號召長期捐款給慈濟的民眾刊登報紙廣告,要求慈濟撤回變更案,也呼籲北市府與都委會委員駁回此案。對此,慈濟回應,希望大家都能理性溝通,一起為社會、環境努力。

慈濟表示,這塊地原本就是一塊平地,30年來都是柏油路,沒有溼地,已請工程單位鑽探,此處無斷層、礦坑,開發不挖山、也不填土。未來預計作為環保教育、照顧外配及社福中心,邀請國際人士來參觀,兼顧環保與生態,持續推動建設。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