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十年特刊
5之4期
2011.5.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西寶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看到環境信託的無窮潛力

作者:盧道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十年下來,協會的影響力與日遽增,夥伴數量也膨脹到我無法一一認識。重要的是,協會不僅在環境資訊的傳播上扮演領頭羊的重要角色,更在近年的環境運動裡,與友會結盟,直接力行促動了全民的行動。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產業思維】匍匐前進的產業永續發展

作者:黃正忠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21世紀過了第一個十年,混亂的十年,全球依然在石油經濟的舊思維模式中,朝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邁進。氣候變遷的衝擊頻率與程度不斷加大,我們看到意識提昇,但因應的動能卻遠不及我們對惡化加速的憂慮。

有權者,怠於突破創新。長期的抗暖化與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價值,說服不了有權者對於短期利益的妥協。現實仍不斷創造出對環境生態更大殺傷力的政治經濟明星,卻還沒等到足以扭轉乾坤的力量。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產業思維】綠色已成商機十年,你感受到了嗎?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

大約在十年前,當環境資訊協會剛站穩步伐之際,品牌大廠Sony輸往歐洲的130萬台PS2遊戲機,因電線中被驗出含鎘,聖誔節前夕全數遭荷蘭海關扣壓。Sony事後共花了1.3億美元,清查全球六千家工廠,找出問題後逐一將電線全數更換,才在18個月後解決此事。

這次的危機,使得Sony更加重視供應鍊廠商是否能提供環保製程,也使得本就已採用無鉛銲錫的台達電子,獲得Sony更多的信任與訂單。台達電子也率先在2003年,成為Sony在海外第一家綠色合作夥伴,雙方合作一直延續到今日。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產業思維】「綠色企業」在台灣 已不只是口號

作者:荒牧直樹(台灣索尼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長久以來,我們看到了環保團體不斷地倡議環境議題的重要性,但人們對於無法感同身受、或感覺不到立即影響的事件,關注度總是較低。然而近幾年來,或許是現今全球環境的異常變化真的讓世人開始驚覺到環境與切身的關係,不僅全球開始熱烈探討環境議題,企業經營者也不得不去正視並省思,該如何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對企業永續經營所帶來的挑戰。

與台灣科技產業近距離接觸的這十幾年來,我也看到了台灣產業思維在這方面的轉變。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產業思維】觀念有了 習慣與實踐仍須努力

作者:王玲珉(台灣愛普生科技品牌暨企業事務部協理)

在十年前,台灣推動企業做環保的公司不是太多,而後來環境及綠色議題逐漸被關注,甚至被列為企業評價指標後,先是外商,接著大型台商,中小企業,引發一股企業做環保的潮流。

在十年前,企業做環保,多是先從3R著手,減廢、回收、再生是暢行標語。企業也發動員工從事環境清潔維護,例如淨山、淨灘和社區掃街。但漸漸的,我們意識到動輒數百人的淨灘活動,其實並沒有直接貢獻減碳,反而因為動員眾人而帶來更多耗能和排碳。有些企業團體開始思考適切做法,例如參與活動人數限額,仔細檢討一場活動中宣誓意味和實質效益之間的差距。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捲動公民參與 環境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作者:孫秀如(環境信託中心主任)、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一開始成立的理想,就是要讓英日等國行之有年的環境信託,在台灣落地生根。而環境信託,原就是集民力來保護環境、保育棲地,本質上就是一個需要大量且積極的公民參與力。

協會2007年正式成立「環境信託中心」,但這之間的六年多,在環境信託的推動上並非空白,而是有許許多多的志工參與──信託的關鍵在於信賴,信賴的前提則是建立在環境資訊公開與普及的基石上,所以環境資訊協會先從建立環境資訊發送平台開始。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守護生物多樣性 畢其功於多役

作者:詹嘉紋(環境資訊協會採訪編輯)、孫秀如(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為使更多人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協會與林務局自2004年開始合作,開闢「生物多樣性」專欄及「生物簡介」專欄,每篇專欄皆以案例及故事為切入,強調與知識的結合,讓「生物多樣性」相關概念在個別案例的演繹中,更易受到矚目和完整的吸收。同時以環境資訊中心及電子報為平台,提供讀者國內外最新且完整的國內外保育新知,及深入淺出的研究專文 。

精采內文

【環資好友賀電】

吳美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會員) :十歲,拾穗。再接再厲,推廣台灣環境資訊,讓更多人關心身邊環境!

楊恆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會員):十年可使幼童蛻變成青年,環資未來應負起更重的責任,讓社會大眾清楚認識台灣這塊美麗土地,許多我們生長傳家立命的土地已漸漸消失,經濟與商業結合,其他選項可拋棄的怪現象。然而,這卻是目前我們國家主要政策,不是嗎?

台灣愛普生科技:「環境」沒有明確界線,大至環境開發經濟議題,小至生活水電點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訊息中心,讓所有關心環境議題的朋友取經學習和交流,真的令人感恩感謝。 祝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年有成、長久永續!

忻皓(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 :绿色浙江和环资协会交情五年,算是有缘。

有缘在我们能借环资首批邀请大陆环保组织集体访问之机先行访台;有缘在我们能幸邀并共促环资组团12位台湾环保人士和公民记者首访大陆;更有缘在人算不及天算,环资璧如姐和我本人,作为两地联络的中枢,认识四年后猛然发现彼此生日都在七夕——那个牛郎与织女跨过银河相聚之日——这种巧合可谓老天对我们结缘的精妙安排。 缘自绿色,两岸同心!

趙善意(中華新聞人傳播協會理事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理想與抱負,抬頭挺胸昂揚了十個年頭,這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壯舉,真的一步一腳印,步步都是心血。

我曾與環資協會並肩工作,為了培訓環境資訊公民記者而努力。環資協會的同仁上山下海,以實地參與、現場觀察融入環境資訊的報導精神感人;同時也身體力行的惜福惜物,為台灣的環境留下堅實的命脈,更讓我心情悸動。

有了換境資訊協會的的高瞻遠矚與登高一呼,我相信;台灣的環境保護工作必能領先群倫、傲視全球,台灣的環境保護希望無窮。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特刊特聘編輯:朱惟君‧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