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6.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海洋保護區的迷思與希望


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到墾丁白砂,民眾以人體排列出「支持海洋保育區」標語。(照片提供:綠色和平)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些重要而簡單的行動來守護海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少一趴都不行! 12%海洋保護區連署行動」,呼籲政府加速設立海洋保護區,在2012年兌現在「德班協議」所達成的共識──將12%的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以維繫海洋生態,並確保台灣海洋資源永續。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陳昭倫指出,禁採區型的海洋保護區劃設,只要經過科學設計與執法上的落實,可以同時在物種保育、多樣性維持與海洋漁業持續明智使用三者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漁民可以因為保護區的設立而持續享有海洋保護設置之後,過多的魚類游出保護區的「滿溢效應」,所帶來的高經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生產。而觀光經營的業者可因為保護區的劃設,吸引海洋遊憩的觀光客。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愛就大聲說! 6/8穿戴Blue 海洋不Blue

2011全民瘋海洋 淨灘、珊瑚礁體檢守護行動樂趣多

民間連署要求政府落實2012台灣海洋保護區12%

【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天然海岸比、天然海岸線損失比:37分

世界海洋日∣浪花下 北海岸 生物多樣性

寄居蟹

作者:廖運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喞~」一注水花濺射出水面,陣陣渾濁的呼吸聲隨著呼吸管傳出,一位身著潛水防寒衣及戴著面鏡的婦人,不停地埋首穿梭於麟山鼻礁岩旁的淺水區,亦不時地將手上摘取的藻葉放入腰邊已撐漲的網袋內。每年春季至夏初這段期間,是北海岸一年一度的石花菜採收季節,在岸上經過數日反覆地曝曬、泡水與翻攪等繁複過程後,海藻逐漸褪去了在海裡原本的磚紅色,剩下一片片的蒼白。原來這就是在炎炎夏季裡,頗受大家歡迎的消暑冰品「石花凍」原料啊!

和其他海藻一樣,當它們生長在水中的時候,是許多生物生長、攝食與棲息的樂園,當我們仔細翻動藻葉時常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像是這隻身體都擬態為紅色的蜘蛛蟹,身體表面有許多像魔鬼氈的毛,可沾黏其他藻類而將身體隱藏起來,藉以躲避敵人的攻擊。若想知道牠們躲藏在哪裡,可要放大眼睛、仔細尋找觀察喔!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Wear Blue, Tell Two


 

今天是海洋日,大家有沒有穿上藍色的衣服、告訴朋友海洋的重要呢?今天電子報有很多海洋的話題唷!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衝擊更甚陸上,魚類和海生藻類都暴露於超出一般安全數千倍的輻射環境。核災後日本全國供電吃緊,京都府立學校裝設用電警示器,省電目標定10%,節約的習慣在難關後若能留下,那麼就可以減少核電威脅。

歐洲的大腸桿菌疫情,之前傳出消息源頭是豆芽,現在證實了不是污染的源頭並不是豆芽,然而不管源頭是什麼,它現在還有可能繼續傳染出去,因此除了追查,歐盟將開危機會議研究對策。而我國也在對塑化劑亡羊補牢,將比照歐美日規範,訂出塑化劑每日容忍值,除了黑心食品裡的,PVC溶出的也不能忽視。

石化王國還是石化亡國?大家想想到底要過怎麼樣的生活吧。苦悶的生活,很多人養寵物排解寂寞,而養在家中的兔子、布丁鼠、麝香豬到底是「寵物」還是「野生動物」?農委會擬修法限縮寵物定義,這樣未來非經農委會公告的物種,即使民眾飼養在家,不能稱為寵物、也不受野生動物規範。那麼牠們怎麼受基本動物福利的保障?引起了討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離島圓夢曲∣那一段屬於海洋的美麗童年

跳海

 

作者:黃素華

童年時間的我最喜愛的遊戲當屬「游泳」!生長在四面環海的澎湖,若不諳水性必定受到班上同學與同村小孩的嘲笑,所以大約在6、7歲時我便學會了游泳,至於泳技好不好,泳姿標不標準一點都不重要,只要能浮在海面上不會下沉,就算只能游個一兩步,仍能受到同村小孩的讚許與認同,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成就,卻能大大滿足小小心靈上的那份驕傲。

碼頭或沙灘是澎湖小孩最重要的交際場所,跳港和游向高高的浪頭通常是最能展現膽量與炫耀勇氣的最佳舞臺。暑假的碼頭,總能看見一群小孩瀟灑自在的一個接著一個往海裡跳;前空翻,後空翻,側翻….等,不管是啥亂七八糟的跳水花樣,總能引起歡呼聲,跳港時的快感勾勒出每個小孩臉上的迷人線條,在每一個夏天的午後,稚嫩乾淨,純真歡樂的嘻笑聲,也不時迴盪在那座只屬於我們童年的快樂天堂。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