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土地不當徵收仍持續 農民716重回凱道


2010年農民716夜宿凱道,訴求土地正義未果,今年將持續發聲

去年各地面臨土地被不當徵收的農民站上凱道,向政府追討土地正義。但一年後發現,土地持續不正義。所以,7月16日農民將重回凱道。

這一年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事情看來沒什麼改變?今天在台北的一場聚會,包括灣寶社區理事長洪箱、大埔自救會葉秀桃,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等人,在紫藤蘆幽暗的燈光下,試著回頭檢視這一年來的種種,發生了什麼、改變了什麼、未來怎麼辦?台下座著土地三度被徵收的大埔張藥局太太,總是和善的眼睛聽著聽著卻泛著淚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凱道月亮為證 農民怒吼:還我土地正義

凱道守夜 藝院學生粉筆插秧、縫百納被祈福

土徵修法 回歸憲政體制!

凱道守夜農民訴求無門 總統府:不能介入地方事務

生物簡介∣衣櫥裡的活化石:衣魚

作者:李鍾旻

打開衣櫥,赫然發現一條銀白色、扁平的長條狀物出現在眼前。被驚動到的牠,快速的移動竄出。「是蟑螂嗎?」下意識準備好拖鞋,預備下手撲殺。回過神來,不禁止住了剛才的念頭,反到開始好奇牠的身分。這條生物的外表看起來既不像蟑螂,也不像蟑螂有著莫名的噁心、令人恐懼的外表,牠的顏色反倒是有種特殊的「潔白」印象。原來,牠是被稱做「衣魚」的生物。回想一下,某天翻開書本、移動家具時,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經驗?

衣魚常出沒在人類居住的場所,平時置身在房屋縫隙或家具間。通常,牠們可能因人類的活動,透過紙類、書籍的運輸而被帶入居家建築物內。衣魚的行動敏捷,爬行動作迅速,被驚動時常見牠們一溜煙的逃脫。晝伏夜出的牠們,由於有懼光的習性,白天通常躲藏在暗處,特別是在陰暗潮濕的倉庫裡。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的新研究發現,自1998年到2008年在新幾內亞島上已發現了高達1060個新物種,它真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且最具生態多樣性的環境呀!但是,人類若不能克制自己的發展,就算是最富有的環境也是會被消耗殆盡。有些人努力讓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消耗太多資源,連身後市都想到了,宜蘭縣員山福園率先全國試辦電子輓聯,如果全國一起響應,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105公噸,垃圾量少4374公噸。近年油價高漲,加上大明星的帶動,目前低價省油的輕型機車在美國大賣,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大聲呼籲「我們都該騎機車,洛杉磯應該像台北一樣。機車不但便宜,況且在今天這樣的好天氣裡,騎車還能邊享受微風吹拂髮梢。」看來台北馬路滿滿機車的畫面深植人心。福島核災後,日本全國面臨供電吃緊的窘況,日本食品業大廠「味之素」將製程中剩餘的腐植質用作生質能發電。現在開始不足時,大家為了節約資源各顯神通,要是更早開始,我們就不會失去那麼多了。台東街頭陸續出現模擬的黃底紅色核能警示標誌鐵桶,這是「認養彩繪模擬核廢桶」計畫的初步成果,並希望更多人加入,宣示反核廢,不要再沉默!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素食宣導大會上賽豬公

 

作者:個人意見(時尚評論部落客)

那天看到2011南北極地風光博覽會這個活動,一股荒謬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活動自稱是環保盛會,還有許多環保廠商參與其中,但問題是,在6月到9月酷暑的台灣,搭建一個零下18度的場館,用掉大量的電力維持不合理也不必要的低溫,創造大量的碳排放,還順便為全球暖化更添一份心力,卻聲稱是為了讓人領略企鵝和北極熊的生存危機,如果這樣,那我可以告訴參加的人一個好消息,就是因為你的參加,企鵝和北極熊的生存危機又再加重了一點。

精采內文

 

 
 

土地不當徵收仍持續 農民716重回凱道

本報2011年7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去年各地面臨土地被不當徵收的農民站上凱道,向政府追討土地正義。但一年後發現,土地持續不正義。所以,7月16日農民將重回凱道。

這一年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事情看來沒什麼改變?今天在台北的一場聚會,包括灣寶社區理事長洪箱、大埔自救會葉秀桃,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等人,在紫藤蘆幽暗的燈光下,試著回頭檢視這一年來的種種,發生了什麼、改變了什麼、未來怎麼辦?台下座著土地三度被徵收的大埔張藥局太太,總是和善的眼睛聽著聽著卻泛著淚光。

徐世榮談到民國38年起威權時代的土地改革,養成今日公務體系習於濫徵民地的習慣,而直到如今在制度設計上離基本人權還很遙遠。再加上民國76年停徵田賦,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找到了把農地變建地的手段以獲取各種稅收,於是土地徵收又在一個新的利益基礎上更加速往前邁進。

蔡培慧提到,1980年後公共財私有化也是促進土地徵收變本加厲的原因,而唯有找到問題的根本,才可能透過人民的集體力量,讓社會、政府與這些問題對話,才有促進改變的可能。
改變從來不是容易的事,過去大家疲於奔命阻擋的個案(不只農地,還包含許多環境不正義的個案),背後都有龐大的結構性問題(或思維),這個結構性問題還盤根錯結,糾纏著過去跟現在的利益。這些得利者也形成堅固的集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財團、學校…這些蔡培慧所形容的「他」。

如今人民要面對的是龐大的制度設計,就像徐世榮所講的,涉及土地徵收的不只土地徵收條例、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而已,而是滲透到10多個條例中。而不論是科學園區設置條例、產創條例…,在制度設計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就是幫財團排除投資障礙,取得便宜的水、土地、以及公共財。

而這一年來,當面對人民的追討,行政官員講最多的話就是「依法行政」,被扭曲的法令變成理直氣壯的護身符、甚至站在合法的基礎,讓人民撤底繳械。而且就像蔡培慧說的,只要談到公共議題,立刻就被套入藍綠的框架,而這很明顯也是得利的一方制度設計的一環,因為唯有簡單的一切為二,其中的道理、是非就不必再深究、更不用面對。

今年四月國光石化停建、灣寶土地徵收被駁回、永揚垃圾場環評被撤銷,許多人形容「四月是人民力量的展現」。但過了四月呢?廖本全提到社會回歸正軌、且變本加厲。總統曾在地球日承諾的海岸法、濕地法,行政院長吳敦義去年承諾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上會期全都沒有排入。

而大埔、相思寮吳敦義承諾過的原地保留,至今有多戶還沒解決,行政程序的門又關起來了。緊接著大巨蛋環評、202兵工廠環評、中興新村中科五期環評、淡北道路環評…通通過了,6月13日立法院通過核四追加預算。這些證實廖本全說的,「正義絕不會來自政治人物的嘴」。

是的,這本來就是人民該有的覺悟,期待政府人物、特別是掌握利益的政治人物實現正義,是絕無可能的事。國民黨在大陸時土地改革不成功,就是因為改革者同時也是擁有土地者。而來到台灣,三七五減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改革者當時並未擁有土地,革別人的命,那是容易得多。

所以徐世榮說,從土地改革的角度來看,他不覺得台灣已經解嚴。不過我個人卻沒有這麼悲觀,畢竟台灣已有民主的形式、而且也已經解嚴,問題在於政府依然抓緊制度抗拒改變,人民也還不清楚如何去爭取自己該有的權利。

所以那個改變的重點還在人民,人民有多少力量、就能促進多少改變。而這就像民主進程一樣,總是緩慢且細緻,常常是進兩步、退三步。個案的成功不是成功、個案的失敗也不是失敗,關鍵在制度。

於是在民主的形式下,人民要爭的事情其實一清二楚,就是持續以人民的力量去促成制度的改變。而這些同樣也是緩慢細緻的工程,需要努力、需要時間、需要力氣、而且更需要讓這個力氣不斷擴大。

在台灣,民主還沒有經過成熟的思辯過程,巔倒翻轉是很自然的事。廖本全曾說過,每個人都只會是這個不斷前進民主歷程中的過客、而不是終點,持續努力,因緣際會時台灣就會改變、也一定會改變。

所以,716重回凱道。

※ 以下是當日(3日)發言者內容: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

台灣土地徵收浮濫有三個原因:歷史、財政、政治。地方政府為了補足財政,不斷新訂都市計畫,農地從民國76年起就不用課稅。只要把農地變建地,立刻可以課到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契稅。而區段徵收讓政府可以獲得抵價地,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很大的財政利益。

另外土地已變成政治商品,是主政者拉籠地方派系、財團建商交換的工具,都市計畫最後核定權在中央,這就有了政治交換的空間。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最後剝奪了社會弱勢的財產權跟基本人權。

徐世榮表示,土地徵收應符合公共利益、必要性、最後不得已手段、完全補償等缺一不可的前提,但現在都列為最優先手段。

在現有的制度裏,包括土地徵收條例、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很多條例雖然談到徵收要符合公共利益前提,但公共利益都由權利擁有者來界定。

最近林口A區開發,土地還是私有的,6月24日就開始標售,而28、29兩天內政部才在龜山鄉公所舉行協議價購說明會。你不配合他就譴責犧牲者,從土地徵收來看,我不認為台灣已經解嚴。

徵收是基本人權,不是民主的多數決,縱然99%同意,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都要用維護基本人權的概念。但目前的土地徵收並不符合正當性,應修改土地徵收條例、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不在數字的追求,而在於尊重基本人權、照顧社會弱勢。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

她以灣寶社區土地被徵收的經驗提到,她不認為在土地徵收的法律、程序有照顧到土地所有權人,縣府辦的公聽會並不是真的想聽他們說什麼、他們想的是什麼,只是想跑完程序而已。

農民沒聽過什麼強制徵收,倒是苗栗縣長劉政鴻經常講「依法行政」,農民不懂法律,更不知道如何堅持。縣政府叫她們要為地方發展犧牲,但她認為這種犧牲沒有目旳,因為這個徵收就是財團跟政客要砂石,不是真的為地方發展。

政客都是「法律萬萬條,要用自己喬」,要我們的砂,就說我們的土地不好,叫我們賣地搬走對我們比較好。我來到台北發現,台北不是我們的天堂。農民只會種田,你說科技園區打電腦一個月10萬我也不會賺。都沒思考如果土地給收去,這些人以後要做什麼,變成乞丐也變成社會問題。

去年717農民上凱道要求土地正義,今年灣寶的農地徵收被駁回得以保留,但灣寶農民今年還要重回凱道,因為台灣是我們大家的,台灣還有很多相同的問題,灣寶農民要相挺到底。

大埔自救會發言人葉秀桃:

當她知道土地要被徵收時已經是最後一次公聽會,大埔的朱阿嬤受不了煎熬往生,大埔的人到現在還要靠藥物,徵收我們的土地去標售,這是什麼國家?只希望快點還回我們的土地,讓我們過平靜生活。

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

如何從控訴到社會對話,是追求土地正義未來要特別關注的。土地徵收一直在發生,這個個案背後都有一個讓政府太容易去操作的工具,就是土地徵收條例。還有一股驅力,讓公共資源集中在少數資本家、財團在利用。而政府之所以可以為所欲為,依憑的就是那句話:依法行政。

從個案到法案,在現行體制內能否有進展,論辯都非常多。在基本原則下,對公共利益、程序正義的悍衛、以及對被徵收者的完全補償,都要被討論。但即使對法案了解還不夠,如果你沒有一個更集體的力量,他不會理你的。

民眾一般生活中小小的幸福會被更大的結構破壞,在台灣只要討論公共議題就會遇到藍綠的對峙,這個假的框架,掩蓋了真的問題。

而如今會如此,公共資源財團化也有歷史淵源,1980年開始把公共資源私有化,現在的問題是階級的問題、不是藍綠,要看到這個問題才能跟政府對話。然後去思考公共資源,包括水、土地,要如何做最好的配置。

我們希望展現人民的力量,如果你提出的是真的問題,就不可能迴避跟政府對話,以及對政府的批判跟監督,這才可能擺脫藍綠的框架,回到真正的問題。

要講到結構的問題、背後的本質,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也不容易說清楚,但沒有關係,就在容易說清處楚時說清楚。

而因為不容易,所以也不要總是生硬,可以有軟性的訴求,持續對話,讓人們看到真實,那人民的力量、集體的行動才有出現的可能。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

人民面對的是一個魚肉大家的集團,這個集團以土地資本來開創財團的利益。而這個集團是在集體掠奪大家的東西。光輝的四月後(國光石化停建、後龍科技園區區委會駁回、永揚垃圾場環評被撤銷),五、六月發生什麼事?社會回歸正軌而且變本加厲。

但總統曾在地球日成承諾的海岸法、濕地法,行政院長吳敦義去年承諾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上個會期結束全都沒有排入會期。而大埔、相思寮行政院長承諾原地保留,至今有多戶還沒解決,門又關起來了。緊接著大巨蛋、202兵工廠、中興新村中科五期、淡北道路環評通通過了、613立法院通過核四追加預算,證實「正義絕不會來自政治人物的嘴」。

廖本全最後提到梭羅的話:「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可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如果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我告訴各位,我就是不相信這個社會可以放任不正義來顛覆各位的家園、人性,我相信台灣社會一定會改變,而且一定要改變。」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生物簡介∣衣櫥裡的活化石:衣魚

作者:李鍾旻

打 開衣櫥,赫然發現一條銀白色、扁平的長條狀物出現在眼前。被驚動到的牠,快速的移動竄出。「是蟑螂嗎?」下意識準備好拖鞋,預備下手撲殺。回過神來,不禁 止住了剛才的念頭,反到開始好奇牠的身分。這條生物的外表看起來既不像蟑螂,也不像蟑螂有著莫名的噁心、令人恐懼的外表,牠的顏色反倒是有種特殊的「潔 白」印象。原來,牠是被稱做「衣魚」的生物。回想一下,某天翻開書本、移動家具時,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經驗?

陸地上的「魚」

由於古人認為牠的外表似魚,且會蛀食衣物,因此稱「衣魚」;在古時也稱「蠹魚」。且因外表顏色,衣魚的英文名被稱作為「銀魚」(Silver fish)。儘管牠們的不同俗名都被冠以「魚」這個字,但其實牠們的身世跟魚可沒有關係。

衣 魚的外觀通常呈銀白色、灰色或近黑色,體型只有約1~3公分長。仔細瞧瞧,那扁平,形狀似紡錘般的身體,佈滿了銀色鱗片,並略帶有金屬般的色澤。牠們的軀 體細細長長,在頭部長有兩條觸角,腹部則長了「三根毛」(一對尾毛及一條中央尾絲,兩者構造不同)。如果大膽的用手觸碰牠的身體,將會發現,衣魚身上的鱗 片沾黏在手上,如同蝴蝶翅膀上鱗片般的容易脫落。雖然,衣魚和一般常見的昆蟲同樣長有六隻腳,但牠們並不具有翅膀,沒有飛行的能力。

衣魚的 成長與環境變化關係密切,一般來說,其從幼蟲變成蟲至少需時四個月,有時則會長達三年。在室溫下,大概一年就能發育為成蟲,壽命約為二到八年。而一條衣魚 的一生會經歷大約八次脫皮;在攝氏25~30度的環境裡,雌蟲可在物件的裂縫裡產下約100顆卵;但環境若變得寒冷或乾燥,衣魚就會停止繁殖。

不折不扣的「書蟲」

衣 魚常出沒在人類居住的場所,平時置身在房屋縫隙或家具間。通常,牠們可能因人類的活動,透過紙類、書籍的運輸而被帶入居家建築物內。衣魚的行動敏捷,爬 行動作迅速,被驚動時常見牠們一溜煙的逃脫。晝伏夜出的牠們,由於有懼光的習性,白天通常躲藏在暗處,特別是在陰暗潮濕的倉庫裡。

牠 最喜歡吃充滿澱粉質或多糖的物品,也會取食衣服以及各類紡織品,另外也會吃食紙類,書籍、紙張或壁紙等。膠合書本的黏膠、裱褙書畫使用的漿糊,也時常能見 到牠們啃食的痕跡。正因如此,平時家裡的衣物、書本都可能受衣魚啃食;若擺放多時的紙張,邊緣出現了不規則的缺口、孔洞,即有可能是衣魚所造成的。衣魚啃 食過的地方,周圍也常留下黑色,細小如沙粒般的糞便。因其取食偏好,衣魚也會破壞博物館、圖書館中的文物或文件資料,讓人類不得不提防牠們,以免毀損重要 的古籍檔案。

雖然衣魚可說是居家害蟲,但牠們可是有著不凡的身世。據考古所發掘的化石證據顯示,過去,衣魚早在三億多年的石炭紀便已存在, 可能比恐龍還要早出現。由此可見,牠們是相當古老的昆蟲,意即屬於「活化石」。此外,衣魚從前也被古人當作藥材使用;據說衣魚所製中藥名為「白魚散」,可 用於醫治眼翳病,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 編按:生物多樣性其實不只發生在遠山深海中!世界上有超過30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在生活 周遭,其實有許多不同的生命型態與我們共存,有時我們視而不見,有時我們將其視為不共戴天之敵。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都在大自然的生態系裡佔 有一席之地,各有其角色、功能,若是細細觀察,也能發現宇宙共通的道理或法則。生物簡介專欄將帶您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幾種生活中常見的昆蟲, 或能領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趣味。

【來看看其他的蟲蟲】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新幾內亞發現1000多個新物種 不永續油棕業是最大威脅

本報2011年7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圖片來自:WWF。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新研究發現,自1998年到2008年在新幾內亞島上已發現了高達1060個新物種,但因為缺乏規劃,加上伐木、農業開發等不永續的發展,使得這些獨特生物瀕臨危機。

WWF日前發表《最後的荒域:新幾內亞新物種大發現》報告,其中指出,十年內新發現的新幾內亞物種中有218種新的植物──其中將近有100種是蘭花,43種爬蟲類動物以及12種哺乳類,其中包含獨特的短鰭海豚(snubfin dolphin,Orcaella heinsohni)。

總的來說,該研究報告共發現高達580種無脊椎動物和134種兩棲動物、2種鳥類和71種魚類,而這些魚類中更包含有相當罕見長達2.5公尺長的河鯊。

WWF科學家斯特羅納克(Neil Stronach)博士說:「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幾內亞的森林和河流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但報告也提醒了我們,即便最富有的環境,也會因人類恣意妄為的需求而消耗殆盡。」

以短鰭海豚來說,這是2005年才由科學家鑑定出的新種海豚──過去人們一直將牠當作短吻海豚(Irrawaddy dolphin),牠也是30年來唯一新發現的海豚。科學家認為這種海豚喜愛棲息於澳洲、新幾內亞河口沿岸附近受保護的淺水區域。(編按:讀者對其習性是否似曾相似?台灣的科學家也嘗試將其與中華白海豚相比較,相信此案例對白海豚保護策略將深具啟發。)

原始的雨林、溼地與河流

新幾內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島嶼,新幾內亞島也被區分為兩個國家,東部為巴布紐幾內亞(PNG)國家,而西部為印尼的巴布亞省。新幾內亞島包含僅次於亞馬遜及剛果地區外,世界第三大的雨林地區。

這個神秘的島嶼涵蓋地球上不到0.5百分比的陸地,但卻蘊含了全世界6%到8%的物種。這些物種中有超過2/3是地球上其他地區找不到的。

它也是亞洲最原始的河流和溼地的所在地。它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也包含了環繞在新幾內亞島週邊的礁脈。在珊瑚三角地區的中心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珊瑚和珊瑚礁魚。

斯特羅納克博士表示:「如果你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新幾內亞島的話,它比較像是個大陸而不是一個島嶼。科學家從1998到2008這段期間,每個禮拜平均發現兩個新物種,這在現在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十年多的時間裡,人們在這座島上新發現不下7種鮮艷色彩的新物種彩虹魚亞倫彩虹魚(Chilatherina alleni)。

彩虹魚。圖片來自:WWF。 華麗精美煙火樣式的石斛蘭(Dendrobium spectabile),照片來源:WWF

WWF科學家的發現,也讓這座原本就以蘭花物種繁多而聞名的島嶼,更添多樣性。研究人員在巴布紐幾內亞的基科里(Kikori)地區蒐集到數百種的蘭花,其中有8種在科學上是新的發現,包含有呈現出華麗精美煙火樣式的石斛蘭(Dendrobium spectabile)。

森林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即使新幾內亞地處偏遠,但其動植物棲息的環境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島上的森林正面臨著嚴重威脅,其中包括砍伐、採礦、野生動物交易和農墾,特別是油棕種植。」WWFEric Verheij博士說到。

在1972到2002年期間,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獨立研究報告顯示,在林木砍伐或溫飽型農業下有24%的雨林已被清除或破壞。

同樣的研究指出,在伐木公司可及的雨林地區,每年森林砍伐率高達3.4%,比先前的數據高出許多。

中國每年向巴布亞紐幾內亞採購的林木量佔其林木出口量將近82%,亦即總量達超過200萬立方公尺。而研究指出此種砍伐原木有7成是非法的。

棕櫚油也是破壞新幾內亞島上珍貴雨林的兇手。目前有大片的森林地區遭清除,用來全面種植油棕,而這也破壞了許多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這些森林的毀壞,其中通常是用焚燒來清理森林,因而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到大氣中,進而加速氣候的變遷。

永續油棕種植認證  值得推廣 

針對上述困境,已有許多油棕製造商加入「永續棕櫚油圓桌會議」(Roundtable for Sustainable Palm Oil,簡稱RSPO)的認證行列。經永續認證的棕櫚油稱為CSPO(Certified Sustainable Palm Oil)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永續棕櫚油認證機制,用來確保棕櫚油製造的環節均能符合社會與環境安全規範。更重要的是,CSPO產品保證未曾損及高保育價值的森林。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新的《維生森林研究報告》(Living Forests Report) 第一章指出,如果再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到2050年會有2.3億多公頃的森林消失。這份報告向所有執政者和企業提出一項願景:2050年前「零森林砍伐和劣化」(Zero Nett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ZNDD),以避免氣候變遷並遏止生態多樣性的喪失。

WWF英國分會的新幾內亞計畫主持人Susanne Schmitt博士表示,新幾內亞人的貧窮率很高,所以他們珍貴的珊瑚礁、雨林和溼地更應該為了下一代作永續管理,保育和經濟發展是可以兼顧的。

※ 資料來源:WWF新聞稿ENS報導

Top

 

員山試辦電子輓聯 環保身後事

摘錄自2011年7月5日聯合報宜蘭報導

宜蘭縣員山福園率全國之先試辦電子輓聯,縣府民政處長陳文昌表示,掛輓聯常常是為了面子,但是輓聯從寫、送、掛、燒都是一大負擔,他以前當民意代表,一個月輓聯費用5千元跑不掉,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年死亡人數推估,如果全國一起響應電子輓聯,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105公噸,垃圾量少4374公噸,時代改變了,應該減少實體輓聯的使用,一起愛地球。

「事在人為啦!」宜蘭縣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總幹事陳成發贊同電子輓聯,他指出,傳統告別式的輓聯都摺起來,只露出送的人名字,往生者是誰,輓聯內容根本看不到,電子輓聯一目了然,會比送實體輓聯更具誠意,業者願意幫忙推動。

昨天為父親舉辦告別式的曾麗梅說,父親的告別式辦在不能掛輓聯的禮廳,她相信父親接收到大家的心意就夠了,節能環保更重要。

縣議員賴瑞鼎說,他編的電子輓聯辭庫有上百句,建議民眾租用禮廳時,在訃文中印上員山福園e-mail,告知謝絕輓聯,只收電子輓聯,內容參照辭庫或自己寫,他鼓勵民間基金會買20套投影設備,供民眾借用,推廣效果會更好。

Top

 

輕型機車 在美大賣

摘錄自2011年7月5日工商時報報導

今日美國報報導,好萊塢影星湯姆漢克斯在新片《愛情速可達》(Larry Crowne)中的機車騎士造型風靡全美,再加上近年油價高漲,使得低價省油的輕型機車在美大賣。

除了高油價促使美國消費者改選較省油的機車或油電車之外,諸如《羅馬假期》等電影中,男主角騎機車穿梭在車陣中的帥氣身影在過去也為機車帶來絕佳廣告效果。

周一湯姆漢克斯出席洛杉磯首映會時特地騎著1981年出廠的山葉Riva機車拉風登場。他不但在現實生活中擁有1台價值3,200美元的Genuine Buddy機車,還在首映會上表示:「我們都該騎機車,洛杉磯應該像台北一樣。機車不但便宜,況且在今天這樣的好天氣裡,騎車還能邊享受微風吹拂髮梢。」

他在首映會上還試圖說服演員好友賴瑞.大衛(Larry David)改騎機車,甚至當眾大喊:「你想想剛才從日落大道和405號公路過來時交通有多糟?你真該騎機車來的。

Top

 

味之素工廠廢料 變身生質燃料

本報2011年7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味之素。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日本食品業大廠「味之素」正採用一項創新作法,將製程中剩餘的腐植質用作生質能發電,在311福島核災之後,多元電力來源更顯珍貴。

根據日本環境商業情報網站的報導,從今年3月起,味之素將調味醬料製造過程中產生的脫脂大豆殘渣,供應給川崎生質發電廠(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用作生質燃料來源。該發電廠生產的電力則賣給震災後供電吃緊的東京電力公司,另外也供電給一些給企業廠商。

脫脂大豆的殘渣腐植質,係為分解黃豆的植物性蛋白質後,由該分解物提煉出氨基酸的乾渣;最後在調味料的主要製造工場之川崎工場(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處理。

由於此腐植質在調味醬料的製造過程中含有相當多的食鹽和水分,一直以來都難以將其轉換成燃料。不過,本次藉由提升製造調味醬料時的過濾清洗技術,終於得以降低其食鹽濃度和含水量,並實現了生質燃料的利用可行性。

腐植質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   可再生的能源,從碳中和的觀點來看,甚至可說是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生質燃料。
  •   和同樣是生質燃料的粗木片具有相近的熱值。
  •   去除濕氣後將具有相當於石炭的熱值。
  •   若工廠的產量穩定,燃料源也跟著穩定。

川崎生質能發電廠是以木質生質量和腐植質為燃料來發電,裝置容量達33百萬瓦(MW),該廠的生質量專門燃燒設備規模為日本國內最大。

※新聞來源:環境商業網站

Top

 

認養反核鐵桶 台東4店家 率先響應

摘錄自2011年7月4日自由時報報導

宣示反核廢,不要再沉默!台東縣環保人士發起「認養彩繪模擬核廢桶」計畫,台東街頭已陸續出現模擬的黃底紅色核能警示標誌鐵桶,參與者楊學明說,因為日本核災前車之艦,台東縣一定要展現堅決反對設核廢料最終處置廠的聲音。

台東環保聯盟指出,日本核災即將滿4個月,德國也宣布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但台灣政府的核能政策卻絲毫沒有改變,讓人憂心。

台東環保聯盟強調,台電計畫將低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由蘭嶼搬到台東達仁,台東縣只要不接受,將可阻擋中央政府核一至核三廠10個新機組的永續核能計畫,因此展開送模擬核廢桶的行動,希望商店認養後放在醒目的路邊,提醒人們重視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

目前包括台東市、東河鄉都蘭部落均有店家響應,鮮黃色的核廢桶十分明顯,鐵工廠業者楊明學說,台電一再宣稱核能發電安全又經濟,但像日本這麼先進的國家都無法阻止福島地震海嘯後的核能災變,更沒有辦法處理災後的輻射外洩,放置核廢桶就是要提醒大家記取日本的教訓。

台東環盟說,國內反核聲浪仍很微弱,政府的核能政策也沒有改變,目前已募到20多個鐵桶,已有4家業者已經認養,部分鐵桶則還在彩繪,希望更多人認養這些反核鐵桶,匯聚反核能量。

 Top

 

論壇∣素食宣導大會上賽豬公

作者:個人意見(時尚評論部落客)

那天看到2011南北極地風光博覽會這個活動,一股荒謬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活動自稱是環保盛會,還有許多環保廠商參與其中,但問題是,在6月到9月酷暑的台灣,搭建一個零下18度的場館,用掉大量的電力維持不合理也不必要的低溫,創造大量的碳排放,還順便為全球暖化更添一份心力,卻聲稱是為了讓人領略企鵝和北極熊的生存危機,如果這樣,那我可以告訴參加的人一個好消息,就是因為你的參加,企鵝和北極熊的生存危機又再加重了一點。

我無法自稱環保人士,我睡覺會開冷氣,還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但這活動難道就不能宣傳自己是個盛夏冰宮消暑好去處就好了嗎?如此不環保的行為卻自稱是有個宣導環保動機的知性活動,我認為不只是荒謬諷刺,還是徹底的虛偽。

同時,我對在現場展出的藝術家黃瑞芳也感到失望,長期發表關注全球暖化主題作品的他,竟然點頭在這個活動現場發表作品,委實諷刺到極點。

※本文轉載於「個人意見」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