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7.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聯合國報告:避免全球毀滅 只有綠能


台中火力發電廠

聯合國出版一份新報告中《2011世界經濟與社會概況:綠色技術大改造》 指出,由於人類的活動違反了地球的永續發展,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使用急速擴張,現在需要一個比工業革命規模更大、速度更快的科技革命,以避免發生「全球性的大災難。」

調查中指出,接下來的40年間,每年需要投入1.9兆美金在綠能科技,其中至少有1.1兆美金要花在發展中國家,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食物和能源需求。而為了加速傳播綠色科技,必須建構更多的多邊智慧財產權模式,而不能拘泥在當前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聯合國新報告:再生能源可望成為主流

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

創造就業又減碳的產業才夠綠

面對「熱平擠」的世界 小看綠能商機就落伍了

生物簡介∣ 花紅葉綠間的小壞壞——薊馬

作者:李鍾旻

路旁的榕樹,幾片樹葉看起來不太一樣,兩側朝向中央對折,是人為刻意造成的嗎?不僅如此,有些葉子更是捲成了長條狀,並且表面佈滿了紅色與黑色的斑點。如此的外觀不禁讓人聯想到餐桌上的水餃與火鍋料,莫非葉子裡包覆著某些驚喜?

將其中一片葉子翻開,赫然發現數隻體態纖細、瘦瘦小小的生物藏身在葉片裡。原來,這些捲起來的樹葉不光是「薊馬」的傑作,同時也是牠們棲身的大本營!覺得薊馬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陌生嗎?其實牠們跟哺乳類的馬兒可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一群植物上常見的昆蟲。不過由於牠們長得太小了,小得讓人不容易發現,再加上,牠們總是喜好藏身在植物上隱密的縫隙處,因此容易使人忽略牠們的存在。

雖然許多薊馬因會影響植物生長而屬害蟲,不過也有對人類有益的種類。許多居住在花中的薊馬能幫助植物授粉;肉食性的種類則會補食蚜蟲等的小型害蟲。儘管薊馬長得如此微小,細細探究倒也能發現當中許多奧妙。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歷經福島核災後的日本,持續著限電大作戰,麒麟公司取消了自動販賣機的24小時照明,並在夏季將下午1點至4點間的冷卻功能也停止,希望能讓旗下的自動販賣機達成節省15%以上用電量的目標。忽然開始一點一滴電力都不能浪費的生活,想必有些人適應的有點痛苦,但在建築師的巧思設計下,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焚化爐成功轉型,變得永續又好玩,竟然在上面滑雪呢。這樣好玩又節能的生活,需要多用心來設計。中國的昆明也安裝了風能、光電互補的綠能路燈,將帶來每年節電16萬度的效應。反觀我國,台電公司為了解決花蓮地區用電需求提出了萬里水力電廠,當地的萬榮村居民認為這個計畫低效益、高風險,讓他們可能成為第二個小林村,多麼叫人恐懼,應該有更好的方案!

關心環境時,也需要講求科學精神,像BBS Taiwan的調查讓愛鳥者接受一些基礎的訓練,一起​關心鳥類物種消長,留下資料記錄提供研究,更能為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核災 政府不敢估算的成本

作者:田秋堇(立法委員)

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災,至今滿四個月,雖然媒體關注漸淡,但災情仍持續發展。世界各國對於核電廠存廢皆有重大反省,包括台灣環保團體也曾在期間發起兩反核次大遊行。但是,台灣政府仍採取僥倖心態,僅口頭上宣稱:「不排除」讓核一、二、三電廠準時除役。行政單位與台灣電力公司以「核電發電成本一度0.6元、非核就會漲電價、阻礙經濟發展」等似是而非的理由恐嚇人民。核電工業背後巨大的利益集團與經濟發展大旗,讓非核家園的路充滿挑戰。精算台灣可能的核災成本,則有助於讓台灣人了解,哪怕機率再小,台灣根本沒有發生核災的本錢,因此筆者力促立院召開數次專案報告,要求行政單位提出核災社會成本總分析。

但是,縱然有福島核災前車之鑑可供參考,行政單位卻虛應故事,刻意模糊焦點,避談核災成本。在2011年5月23日,立法院社服衛環委員會召開的「若台灣發生核災之環境、社會總成本評估」專案報告,內政部的報告九頁,僅是收容安置、救災措施政令宣導,報告指出,扣除核電一、二、四廠20公里範圍,北區收容場所有3,300處,可收容55萬人,南區扣除核三廠二十公里範圍內,有4,000處,可收容68萬人,但仍無法提出長期安置的規劃。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四頁報告,毫無統計數字,教育部提出15頁報告,僅書面說明加強防災教育。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